•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桃姐

HD

主演:叶德娴,刘德华,秦海璐,秦沛,黄秋生,王馥荔,朱慧敏,江美仪,罗兰,谭炳文,梁天,宫雪花,徐克,洪金宝,于冬,宁浩,杜汶泽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粤年份:2011

 剧照

桃姐 剧照 NO.1桃姐 剧照 NO.2桃姐 剧照 NO.3桃姐 剧照 NO.4桃姐 剧照 NO.5桃姐 剧照 NO.6桃姐 剧照 NO.13桃姐 剧照 NO.14桃姐 剧照 NO.15桃姐 剧照 NO.16桃姐 剧照 NO.17桃姐 剧照 NO.18桃姐 剧照 NO.19桃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桃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桃姐(叶德娴 饰)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第二代的少爷罗杰(刘德华 饰)抚养成人。罗杰从事电影制片人,五十多岁了仍然独身,而桃姐也继续照顾罗杰,成为习惯……一日,桃姐如常到街市买菜,回寓所煲汤、做好满桌的饭菜,在等待从内地出差回家的罗杰,桃姐看着窗外的街景打发时间 ,不知不觉间却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在医院,桃姐是中风了!一边手臂不能活动自如,必须利用物理治疗尽量恢复活动能力。  罗杰在百忙工作中为桃姐找合适老人院,期间巧遇昔日电影拍摄认识的草蜢哥(黄秋生 饰),桃姐出院来到老人院,环境陌生,院友怪异,桃姐强装镇定。罗杰工余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仆闲话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调侃习惯,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羡慕。  罗杰特意带桃姐参加电影首映礼,桃姐首次刻意打扮准备,取收藏已久的名贵衣服出发赴会;首映礼上桃姐大开眼界,更终有机会见到电影明星,桃姐感叹自己有生之年已然无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血族 第三季教父2松尾铃木与女优的30分钟2情牵两世异世界居酒屋 阿信 第三季活罪无期不二土夫子她唯一的选择伏魔战士2东区女巫第一季黄飞鸿之怒海雄风凡人修真张天师火线救援第六季好意图局外人(2019)小李飞刀之飞刀外传笑春风保姆神话:风暴边界麦收世上最美的离别新闻记者2022法国小馆儿第五季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甜心辣舞2

 长篇影评

 1 ) 观桃姐有感

影片讲述了桃姐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第二代的少爷罗杰抚养成人。罗杰从事电影制片人,五十多岁了仍然独身,而桃姐也继续照顾罗杰,成为习惯。一天,桃姐如常到街市买菜,回寓所煲汤、做好满桌的饭菜,在等待从内地出差回家的罗杰,桃姐看着窗外的街景打发时间,不知不觉间却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在医院,桃姐是中风了,一边手臂不能活动自如,必须利用物理治疗尽量恢复活动能力。   罗杰在百忙工作中为桃姐找合适老人院,期间巧遇昔日电影拍摄认识的草蜢哥,桃姐出院来到老人院,环境陌生,院友怪异,桃姐强装镇定。罗杰工余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仆闲话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调侃习惯,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羡慕。   罗杰特意带桃姐参加电影首映礼,桃姐首次刻意打扮准备,取收藏已久的名贵衣服出发赴会;首映礼上桃姐大开眼界,更终有机会见到电影明星,桃姐感叹自己有生之年已然无憾。

影片放弃了煽情的手段,以极冷静,坚决不肯往前多走一步的态度来表现这一段旅程。冷静和克制是这部电影打动人的地方。第二次中风,躺在病床上,牧师握住刘德华和桃姐的手一起闭目向上帝祷告,这时桃姐偷偷睁开眼睛,看正在闭目祈祷的刘德华,这的确是这部电影最让观众感动的一幕。

 2 ) 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桃姐

作为香港新浪潮导演的重要代表,多年来许鞍华并未像她的许多同行一样随波逐流拥入商业化洪流中,而是固守独具特色的个人化表达。自开始《疯劫》《撞到正》的形式革新,到随后《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的写实回归,再到后期《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的立足本土,其中始终如一的,是她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照与人文关怀的坚定传承。

《桃姐》亦是如此。老龄化严重,新移民热潮,住房资源紧张,电影业萎靡,到处都是香港这座浮城所面临的问题。许鞍华这位已过耳顺之年的女导演依旧用镜头静静记录下柴米油盐方方面面,不动声色地旁观真实生活,正如影片英文名“A Simple Life”所预示的那样,一切都很简单。

本以为是催泪之作,没成想在大部分时间里观影氛围却是轻松愉悦的。刘德华联手徐克、洪金宝向老板于冬骗取投资,宁浩对桃姐的戒烟奉劝回应道“听不懂粤语”,刘德华对自己出演烂片的自嘲,似乎让人难辨真假;各路大牌轮番客串,像是见证一场香港影人的内部联欢;敬老院里的老人们稚心未泯、嬉戏打闹,观众也一同感受小小的温馨。然而也间或有失落之时:看护员给不能自理的老人们逐个喂食,满城烟花下敬老院里的寂静清冷,目睹一位老人离去的麻木与无奈,这些都让观众在欢笑之余冷静下来,像重新回到心酸的生活里去。

导演刻意回避了惯有的煽情模式,镜头冷静到只有细细品读方能体会个中滋味。手持摄影透过前景与边框,调度浑然天成不着痕迹。我们的目光并不循着剧中人物的眼神望去,大量跳接淡化了内在冲突。桃姐刚来敬老院时,对这里的卫生条件及衰朽氛围产生了些许失落,通过与院友们的往来交谈才渐渐打成一片,而后也开始眼神空洞地目送又一位老人离去。

有一场戏,镜头远远伫立在厕所门外,看着桃姐吃力地一扇扇门打开又神色鄙夷地关上。不得已,她用嘴撕下一张面巾纸的一小半堵住鼻孔,好不容易上完了厕所站在洗手池前舒一口气,却在镜中惊愕地看见一个老头走了过去;又比如桃姐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不由自主地摸一把家具上的灰尘,脸上写着微微的不满。整个过程都没一句言语,却把桃姐爱干净却无能为力的特征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令人产生深刻印象。

桃姐终生未嫁,侍奉了三代主人,与Roger(刘德华饰)情同母子。Roger也男大未娶,担起孝义为其养老送终。Roger是主,但侍奉桃姐超越了本分,病时互相照料有点相依为命的意味;桃姐是仆,但情同亲人不卑不亢,单纯地说出观众离席燕窝难喝。这样朴素真诚的主仆关系,在市场环境下已经难再见到了。许鞍华说这是监制讲的真实人物与故事,自己家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人,许是那一代人可以共鸣的回忆吧。

子欲养而亲不待,总有还不清的情债,总有难两全的遗憾。Roger尽全力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来陪桃姐走完最后的日子,陪她有一搭没一搭没正经地说笑话,接她离开吃不惯的供餐去外面的饭店吃饭,带领即使不明就里却仍兴奋异常的她参加自己的首映礼。当桃姐找出Roger还是婴孩时用的东西时,Roger的眼神迷茫又忧伤——面对最熟悉又最陌生的物什,桃姐是他不可挽回要失去的美好记忆。

最后的最后,Roger还是没能看她最后一眼。工作不得不走,他冷静地告诉医生到时处理后事。他知桃姐爱利索,便像儿子那般为她整理发型和袜子,完成了提前到来的告别式。坚叔来了,手捧一束白花,径直献给这位支持他纵容至最后的人。

在北大百年讲堂的首映式上秦海璐说,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桃姐。是的,她可能是你的母亲,可能是一位年长的邻居,可能是一个服侍过的老妈子,也可能是总在菜市场里遇见的颤颤巍巍的老太。她没什么文化,不会社交礼仪,只知怎么做牛舌好吃,去哪里买菜便宜;她不过问你的事业,不懂鉴赏与品位,只会觉得你最棒,永远为你骄傲和自豪;她絮絮叨叨,拒绝你破费,很容易满足,待人宽容善良;她执拗倔强,顽固不改,你熟知她的缺点,最可爱也最真实。相伴多年的桃姐就这样走了,像一阵温暖却不易觉察的风。Roger换回一身工人制服,面色平静地走入香港宁谧的夜色里。


附:首映小记

在北大吃完饭赶到百年讲堂时已经过了七点,夜幕中是黑压压挤在厅外有票没票的人群。有一伙人专为华仔而来,举着横幅荧光棒和灯牌,风吹草动不时尖叫连连;另一伙人为许导电影而来,显得冷静而专注,对过往明星毫不关切。两群人都互相鄙视着。

瑶淼上台时已经晚了一个钟点,导演和演员们好像都没什么话说,大家漫不经心地东拉西扯。最嗨的当然还是华仔,回应着台下的磁场强大的秋波。

贾樟柯剃了个寸头,坐在中间靠过道的位置,低着头。偶尔被眼尖的学生认出,站起来被人围观签名合影留念,然后再坐,把头深深埋下。电影放完了,几千人熙熙攘攘起身,字幕起了很久他才悄悄离去。

宁浩来看自己演出,刘老板在片中不忘为他做足广告。依旧到哪都咧着嘴乐呵。道哥刘桦招呼宁浩一起吃点东西,在被学生尾随追问电影能打多少分时说,110分吧。

出讲堂时已然是晚上十点,我又得苦逼地赶八通线末班车。不过这部电影值得远道而来,其一为我钟爱的许鞍华,其二为堪比建国大业的明星汇,其三感到惊喜的是粤语版,其四感谢新浪给我弄了个1号正中间的位置。

以前我看完电影回来总是尽快记下感受,生怕睡过一晚它们便荡然无存。而《桃姐》不需,因为它就在那里,简简单单;因为它就在那里,就是生活。妇女节没事的话就去看看吧,好好呵护身边的每一个桃姐。

【成都商报】有删节

 3 ) 牛舌的味道

桃姐一生都在烹制食物,芋头糕桂花鱼酱油鸡,但最令人称道的还是牛舌。牛舌的味道,有嚼劲有汁水,关乎岁月流逝,旨在情深意长。桃姐的出场便是走在菜市场,在商贩热络的招呼声中登场。紧接着回到家,便身手麻利地烹制出葱丝鲈鱼,粉蒸蟹黄,水果沙拉。东方世界的人物在镜头语言上也许无需过多着墨,阶级情感与饮食息息相关。主仆关系就是在一碗一盘的言语之间轻易地完成了信息传递。身为梁家终身仆人,烹调是任务,更像是一种信仰,抑或是一种象征式的标签。罗杰与小学同学在家聚首,个个都功成名就却还对童年时吃到的“桃姐特供”而欣喜若狂。梁家太太返港探病桃姐时,也是几句话不离吃,提及“很多年前住老屋吃冰镇西瓜云云”两人恨不得笑成一团。桃姐想替罗杰招女佣,口口声声念叨的也是哪里的海鲜最好吃。桃姐进老人院,念念不忘白腐乳白米饭。桃姐临终,始终不忘吃凉粉。而烹饪的重头戏即制作牛舌,先下油再搁蒜片姜片八角大料桂皮草果葱段,条理仔细,动作娴熟……


许鞍华《桃姐》充满了牛舌般的味道,一种用最朴实无华的烹饪方法烹制出的开胃菜,像母亲的味道,像原乡的味道。食物是最能间接体现真实情感的,因食物本片而全盘皆活。“好久不吃就不吃”充满着朴素的哲学味道,即片名所现“A Simple life”。叶德娴虽“归隐”多年,但她与“桃姐”一样,在港孑然一身,子女旅居海外,即使偶尔出门也是素面素衫。她演活了桃姐,那些隐忍凝重的特写对准她,桃姐孤独地望着窗外,微微眯眼,眼神里仿若幻海浮沉,白驹过隙。枯萎的皮肤,微白的发丝,时间几近停滞。孤独无形,难在描摹;人物有戏,贵在眼神。大特写不止一次对准桃姐,抑或几近绝望,抑或平静悲伤。她是角落里的静观者,见证着家庭的荣耀,香港的命运起伏,生命的离去与降临,他人的悲欢离合。她始终是“他者”,在波澜壮阔的河流中不过是细碎沙砾,但许鞍华毫不避讳地将其化为珍珠。谁的烛光为谁点亮,又有谁为谁的故事而黯然神伤?


人生的烛光不应是独自黯淡,而是相互依偎的烛光映照。许鞍华在老人院设置了多重女性视线:被儿女遗弃在港的孤寡老人,被儿子忽略女儿痛斥的阿婆,肾病严重尚且年轻的梅姐,院主任蔡姑娘。于是当“进棺材有时”成为一种惯例时,死亡变得麻木不仁,孤独变得无法救药。桃姐既是被凝视的客体,也是静观的主体。五湖四海,世间百态,四季轮回,人情冷暖,谁是谁的参照,谁又是谁的过往?这里没有刻板强势的说教,只有克制冷静的“呈现”,镜头摇移,倏忽间便是生命个体之间的勾连。阿婆去世,女儿痛哭,仿若之前的冷言冷语不复存在,唯有追悔莫及。然镜头的另一侧,几位老人却一副悠闲,聚众下棋,悠闲吐着瓜子皮。这种克制的冷静几欲令人垂泪。

这份冷静含蓄贯穿其中,年届六旬的许鞍华早已脱掉新浪潮时的激烈之衣,随着年岁增长愈发温和。想起山田洋次去年春天在讲座中坦然诉说,其实电影究竟为何,也是随着年龄增大而渐渐明白。巧合的是,两者作品所呈现的姿态,也几近相似。资本腐蚀的社会,唯利是图的人们,社会公益如鸡肋般的过眼云烟,在她看来无意多着笔墨说教。连影片的结尾——桃姐的离去也是洗尽铅华呈素姿。“老有所依”在春天里,没有狰狞的最后挣扎,没有狗血的回光返照,罗杰抚摸着桃姐穿白袜的脚底,一时陷入沉默,再回来时人已远去,唯剩老者空叹息。颇有东方神韵的灵性一笔随即出现,此时镜头一转,转向树木花草,转向老者如寺庙老钟般的诵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好久没看电影了”
“那么不如不看”
“如果一定要看呢”
“看桃姐吧”

 4 ) 威尼斯专访许鞍华:固守香港不是为了对抗内地------转载

http://ent.163.com/11/0907/07/7DB5QHB600034N10.html

香港还保有个人风格和人文关怀的几个知名导演里,许鞍华跟国际电影节的关系并不密切,但1995年的《女人四十》贡献了一个柏林电影节影后,同样的荣耀很有可能在今年的威尼斯重现。

入围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桃姐》昨天上映,它细碎、舒缓地铺陈出一个老人与死亡为伴的最后时光、一段介乎与母子和主仆的暖暖情谊,掌声和眼泪是观众对这次心灵洗涤的回报,叶德娴的表演也值得任何溢美之词。许鞍华接受网易娱乐专访,谈到对“桃姐”们的怀念、对老去的乐观。《桃姐》和她一年前那部饱受赞誉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有一脉相承的本土诚意,作为当年香港新浪潮仅余不多的人物,也是留守香港创作的少数派,她却不敢为此骄傲:“我拍香港题材不是对抗性的,一个是故事我想拍,另外我也熟悉,觉得比较有把握”,“我很喜欢拍戏,并不是因为这是个使命或者什么特别的作用。我只是幸运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已。”

真人真事改编 《桃姐》向一代佣人致敬

网易娱乐:《桃姐》是真实的故事改编的,你什么时候知道了这个故事?

许鞍华:这是监制李恩霖的故事,就是Roger-他是我《女人四十》的监制。他跟我说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写成了一段一段的笔记,他说想找我拍,我说这个很好改,就开始拍了。

网易娱乐:在描述桃姐的那个佣人群体时,除了Roger的故事,你还有没有找过类似身份的人参考?

许鞍华:我小时候家里也有这些梳辫子、穿着白衣服黑裤子的佣人,我们同学家都有。她在我家做了十五年到二十年,带大了我弟弟到我大学了才走的,所以我很知道这种关系。因为我妈妈不喜欢她,她就走了。可是每年过年她都会买很贵的礼物来送礼,她特别疼我弟弟,是她把他带大的,所以会送他一些很贵的钢笔。她走了十年以后就变得很有钱,就退休了;后来我爸爸死了,我们家反而没有他们家有钱,她还是像一个佣人那样常回来陪我妈妈去拜佛、去环游世界,可是最近她情况又不好了,进了老人院。这个电影也是对她们那一代女佣人的一种怀念吧。

网易娱乐:老人院里那些老人拌嘴、吃饭的场面其实挺好笑的,但看得人很心酸。你会考虑或计量到情节的煽情程度吗?

许鞍华:你看到那些很老的人会感到很难受?(对)我倒没那种感觉,因为我自己也很老了。你看现在的成年人,都是差不多的精神面貌。可是我觉得他们的脸有好多故事,每张脸都很不一样。这个很好。我没有刻意表现他们的快乐和不快乐,观众自己去感受会更好。

网易娱乐:在老人院实拍的素材有预设好的主题吗,还是随机拍摄的?

许鞍华:有些片段余力为(注:《桃姐》摄影指导)拍了我都不知道,剪接的时候才放进去的。像她刚进老人院,有几个人坐在桌边-她们都不是专业演员,真的是住在老人院的-看着叶德娴进来,他们还不走开。那是余力为抓拍的,他们的感觉特别好:有个新人进来,他们不知道是真是假,不知道我们在拍戏。

网易娱乐:你怎么看待安老的问题?

许鞍华:香港最近这几年太多老人了,老人院的设备可能还是一样,但工作人员跟老人的关系好多了,家人把老人送到老人院也不会内疚,比较正常。这种安排解决了担心和顾虑,家人和老人的关系也会好一点,他们的生活也会好一点,应该是这样的。现在的老人寿命很长,家里照顾不了是应该送到老人院的。

艺术片之惑:香港“新浪潮”只剩我不值得骄傲

网易娱乐:徐克、洪金宝和刘德华联手唱双簧骗老板加电影成本的桥段,其实也是你们的经验吗?

许鞍华:我觉得他们骗老板那个有点像笑话,不是一个命题,只是显得他们生活很轻松,搞笑。不是说所有香港导演都会串起来骗老板。那不是一个代表性的东西,我像是开个行内的玩笑。

网易娱乐:怎么找到刘伟强那些香港电影人来客串。

许鞍华:他们第一个是帮忙,也想拍一些有意思的本土电影,就赌博了一下。

网易娱乐:于冬说他准备投资的时候没给你设上限,比起以前拍电影会不会更自由?

许鞍华:是的!因为这个投资比较大,我们拍得从容很多,可以做得比较细。

网易娱乐:但都是本土题材,为什么《天水围》没考虑过找内地的投资呢?

许鞍华:第一个是因为题材很本土,没有想到内地会有人想看,没想到后来连影碟都很流行,觉得很好看。第二个故事(《天水围的夜与雾》)我觉得是不能在内地发行的,因为它暴力,又暴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后来也没有成功,所以就没找内地的人合拍。

网易娱乐:其实《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在内地口碑很不错,那时候越来越多香港导演都走进内地了,你后来却缩了回去?

许鞍华:还是题材的问题。你拍天水围不能在内地拍吧。我拍香港题材不是对抗性的,一个是故事我想拍,另外我也熟悉,觉得比较有把握,我不是说我就不拍内地题材。如果我能拍,我都拍。

网易娱乐:过去的香港新浪潮导演,像你这样还在用一样的思维、方法和动机来拍戏的很少了,诱惑和障碍那么多,你为什么要坚持?

许鞍华:我也不觉得剩下我和另外一两个新浪潮导演会特别自豪。很多人不想拍了,就没有必要坚持。我很想拍戏就继续拍,就这样而已。我很喜欢拍戏,并不是因为这是个使命或者什么特别的作用。我只是幸运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已。

网易娱乐:你怎么看过去的同路人现在在为了进入市场改变和妥协?

许鞍华:拍适应市场的戏我觉得不一定是妥协。能拍自己喜欢又有市场的戏是最好,但并不是常常都能做到的。我想大家都在想办法适应这个时代和生存,除非打劫,做什么都是无可厚非的(笑)。我不觉得每个人做一件事都要说自己是对的,其他人拍的电影都不对,尤其拍电影并不是那么严肃的问题,不是生命、财产、法律,只是个行业,你拍什么电影都是可以的。大家都有自由,你自己拍艺术片就说拍商业片的不好,商业片的又批评艺术片,但我觉得都是唇齿相依的,因为商业片的工作人员很多是艺术片培养出来的,可是他们要吃饭,就每天要去拍商业片,回来还可以把他们学到的技术丰富艺术片。我觉得越多人拍不同的电影越好。

 5 ) 温暖的故事

片子拍得很细腻,日常的生活,日常的对话,就如一幕幕普通的生活场景。
    故事挺感人,一个帮佣了一辈子的女人,老了,病了,被送入养老院,后来她照顾长大的孩子陪伴了她最后一程。
   女主的演技非常好,将一个干净利落,自视甚高的老太太到最后不得不独自进入养老院,与周围各种病痛各种孤独艰难的奇怪病人相处,排斥畏缩,又强装坦然的各种情态,表现得真实可信。真是让人叹息,一个人老了后,想要保持尊严,多么不容易。
    幸好,片子拍得温暖,最后有人照管,有尊严的离去。

 6 ) 在来得及的时候,做来得及的事

我天生对叶德娴有亲切感。小时候看李连杰主演的《新少林五组》,叶德娴饰演一位号称“千手观音朱小倩”的婆婆。她在关键时刻挡下敌人无数毒镖,却因武功不及当年,未能接住飞向她心脏的那支。我对她佯装没事,却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倒下的一幕,记忆非常深刻。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生离死别所带来的痛楚。

直到前两天看了《桃姐》,我才发现,对叶德娴有亲切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她饰演的桃姐非常像我奶奶,甚至连眼角的纹路也像。最像的是手。桃姐顽固地推开夫人递钱的手,跟我不愿收压岁钱时,奶奶非把红包塞我口袋里的手,简直一模一样。我时常纳闷,一个低矮的老太太,怎么还会有这么大的力气。

电影里有很多,让多事之人看到影射社会的东西。比如刘德华饰演的制片人,在合拍片的过程中,如何与徐克、洪金宝导演合伙“欺骗”内地投资方;比如桃姐所在的养老院逢中秋节,电视制作单位在关掉摄像机后,从每位老人手里收走充当过无数次道具的月饼……虽然这些东西都可以引申,但我依然不愿为此说一句话。在许鞍华的电影中,这些繁杂只需记录,无需探讨。

许鞍华的电影,最不该用电影的标准来衡量。相比导演,她更像一个记录者,展现给你的是一段真实、平淡、波澜不惊又意境深远的人生。许鞍华是一位时间老者,带领你,看着她想让你看的人走向前方;又引导你,让你的视线转移到别的人身上去。这是《桃姐》这部电影最感人的地方——你在看你自己,在看你身边的人。你不需要在电影结束后,跟傻逼宁财神一样几欲鼓掌,因为这是人生啊,你身在其中的人生啊。

我看过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知道看她的电影,应该做怎样的心理准备。但片头音乐一起,我还是认输了,稀里哗啦地认输了。看《桃姐》时所留下的眼泪,不仅是因为感动,更多是因为一种无法抚慰,也无法消散的心酸和痛楚。痛到你甚至祈求自己忽略它,就像看到一个走路颤颤巍巍的老人时,因不忍心而别过脸一样。但有些可怕的想象,你越不愿意想,它就越是汹涌澎湃。

我最怕的是展开有关衰老的联想,因为这是一种犹有竟时的联想,会令人生不如死的痛楚,赤裸裸地站在想象的尽头等着你。我至今还记得,那年妈妈生病,因为大学没什么私人空间,我只能躲在厕所里哭的情形。那时候,只要不去厕所哭,我就在宿舍泡泡面,因为吃泡面可以很大声,哭的声音就被掩盖了。好在后来妈妈平安无事。但我就是在那时知道,自己是无法应对这种事的。

在看《桃姐》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想起我的奶奶。一忆起她,我的脑袋里就会出现一个黄色的小蝎子香包。那是她在某个端午节给我缝的,蝎子腿是铁丝做的,一道一道绕上黄色的毛线。我也不知道奶奶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奶奶不识字,没接受过教育,在我爸妈结婚后,给尽了媳妇脸色。尽管如此,她在我眼中依旧是个非常可爱的人。她用过期的年历纸和胶带,给炉子上的水壶壶嘴做了一顶小帽子,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为了防止灰落进去。她还用红色的年货包装纸,剪成大大的牡丹花,贴在墙壁上。她似乎没什么痛苦,就跟桃姐一样。你永远也无法从她们的表情中读出,她们的身体正在遭受着衰老的折磨。即使她偶尔说起那些慢性病中,让人难过的症状,就像她说昨天的电视节目不好看一样依稀平常。

她能记得所有我们记不住的事,就像桃姐仅从声音就能分辨刘德华的小学同学。

电影中途,我想离场,担心影片结尾处会崩溃,但又怕被友人嫌弃矫情,于是作罢。我说过,对于这种事,直到现在我也不知如何应对。看到桃姐快乐,我眼眶泛红,看到她痛苦,我眼眶也泛红,甚至看到她坐在养老院门口,面无表情地望着什么,我的眼泪都能瞬间滑到脖颈处。有的时候,我真的希望,在该来的时候,我能像刘德华一样,以一个男人的姿态接受着一切。

单身了一辈子的桃姐,看到小年轻们拍摄婚纱照的时候,她是在想象自己穿上嫁衣时的样子,还是她的小少爷赢取新娘的时刻呢,她怎么想我都难过;桃姐再次打开装着自己家当的箱子,和刘德华一起分享回忆。看到她没有花掉,而是收藏起来的第一份工钱,我很难过,看到她保存的,直到现在还很香的力士香皂,我也很难过;桃姐为了参加刘德华电影的首映礼,要变成“大帅哥”旁边的“大美女”。她拧开快用到底的口红,抹在嘴上。那很可能是她用了一辈子的口红。如果再买一只的话,怕是用不完了吧——她有没有这么想过。有我也难过,没有我也难过;已经不能走路的桃姐,被保险绳束在轮椅上,刘德华推着她跑得气喘吁吁,她一直晃,说好热,想吃凉粉。

……

真他妈的难过啊。

桃姐离开后,葬礼简单,唯一留出的情节是养老院的秦沛来献花。好像如此简单,是不打扰桃姐安眠的最佳方式。要感谢许鞍华,没有煽情戏码,却情至深处。

要庆幸我的家人都还健在。

好想抱抱我的妈妈和奶奶,就现在。

原谅我在这部电影面前,没有能力提笔成文。仅以这些片段,望你感同身受,在来得及的时候做来得及的事。

 短评

许鞍华延续了姨妈和天水围叙事节奏感缺失的通病,对老无所依的入微关注却让人动容(可能过于真实,时时让我有出戏的恍惚)。叶德娴对老仆的刻画传神到无可匹敌,相比之下刘德华的角色就更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能与叶德娴平稳的分庭抗礼,用徐徐小火炖出相濡以沫的温情,这个金马影帝绝对实至名归。

1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叶德娴演的真好,表情动作都融入角色当中,包括她时刻恪守仆人身份,与主人之间的距离感。那种鳏寡孤独的落寞想必融入了许鞍华自己的颇多生活体会,也更能打动人。有人看到生死,有人看到温情,有人看到孤独及老无所依,一种生活化的体验,五味杂陈。罗杰和同学吃完卤味给桃姐打电话一幕最击中我。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都说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最是无奈。其实何止英雄与美人,所有人的晚景都是一样的凄凉,只不过鳏寡孤独者凄凉尤甚;人生最苦老病死,而生是老病死的因,所以不生是对的。

1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很多镜头都催泪,不过比起《天水围的日与夜》是要差一点,或许是《天水围》先入为主,再看同类题材和内容新奇劲过去了。

1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桃姐》好的地方在于,感人而不煽情,电影将更多镜头留给了温暖亲情的生活细节,桃姐的个性刻画很丰满,有现实感,让我想起……电影对待死别没有去刻意强调,结局没有一个预想中的情感爆发点,这让电影显得很有个性不流俗,甚至有些不够商业的感觉,很平静的一种态度。导演许鞍华对整个故事控制的很好

21分钟前
  • 力荐

溫馨小品,哀而不傷。繼續保持許鞍華一貫輕描淡寫卻笑中有淚的風格,這次把對生命的思索提升到更重要地位,衆明星加盟洗盡鉛華做回自己,水準有保證,值得一看。

23分钟前
  • Philia
  • 力荐

人老了后好可怕啊!!!!!我不要中风,不要大小便失禁,不要满脸老人斑,不要生活不能自理,不要住老人院啊!!!

26分钟前
  • 伊豆
  • 还行

人生短,行路难,日向晚,声声慢。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桃姐》的英文片名叫《A Simple Life》,仿佛回首来路,都不过人间一场,平淡是福。上天保佑让别人吃饱了饭的人民。

28分钟前
  • 蔚七于
  • 力荐

对于老龄化问题很犀利,那些母亲节陪父母进电影院的孩子们难免如坐针毡,没多少温情,只有内心的刀绞。片子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只是这一次许鞍华的情感更加普世,不再止局限于香港本土,对内地观众更有亲切感,更何况还有亲切的华子和干妈。也许这也是许导和老母的未来吧,也是你我或者他的。★★★★

3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静水深流,与海相若。在刘镇伟、马楚成、陈嘉上等急功近利赛着拍烂片时,许鞍华还能奉上如此诚意佳作更显弥足珍贵,还不算香港影人之幸吗。不是不妥协,只是择善固执。叶德娴浑身都是戏,状态与「女人四十」里的萧芳芳极像。

34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生有时,死有时。好片有时,庸片有时,烂片有时。具体于许鞍华,真没必要对这部电影抱有太高期待,可能这样反而还好。

3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很温情的电影,香港选送的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作品,现场的一个韩国老爷爷对制片方代表说,希望所有美国家庭都可以看这部电影,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亚洲人的亲情~

40分钟前
  • Dude
  • 推荐

典型许鞍华电影,全片来来去去脱不了《天水围》两部的市井生活调调。和囧瑟夫相对应,叶德娴所饰桃姐,作为少爷家佣人的角色代入,整体如影换型、入木三分,因此本片斩获金马男女双佳,也是毫无问题。可惜是许那刻意缓慢、粉饰紧贴的毛病,自岁月神偷起,到现在还没治愈(纠:神偷不是许的 记错导演了

41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桃姐》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失利,可惜,片子代表了华语电影缺失的人情味,朴素的电影观;导演严守情绪的边界,点到即止,大量留白给观众慢慢体察,镜头保持了纪录片式的细腻平实,真切小笑料冲淡了影片的伤感。叶德娴的精细表演唯有同龄萧芳芳可比。许鞍华像一个得道高人感情内敛到平和冲淡。五星。

4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国语版,腥,粤语版,嗲

48分钟前
  • 妖灵妖
  • 推荐

妈呀这我外婆,这实实在在的我外婆

49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今天在伦敦电影节看了这部电影(全场几乎满座),有笑声也有感动温馨一幕。绝对是本年度华语电影的最佳之一。

52分钟前
  • MR.K.S
  • 力荐

故事其实挺简单…但来的真切平实…没有刻意夸张的镜头…没有臃肿的包装…那种胜似亲情的感情淡淡的却又让人回味…

53分钟前
  • 皮皮敦敦
  • 力荐

五年之内,应该不会有比「桃姐」更好的华语电影了吧?难忘桃姐的眼神,顺服又硬挣。顺服是对命运,不挑剔,不抱怨,逆来顺受,硬挣是在痛苦窘迫中,保持那份清白尊严。

57分钟前
  • 柏邦妮
  • 力荐

许鞍华真是记录常人琐事的一等一高手,再平淡无奇的人物,再波澜微细的小情节都能被挖掘出无限的视觉细节与情感留白。几次配乐点都抓得精到,瞬间激发情感震荡。简单生活的影像,过滤出不简单的人格,不简单的电影。4.5星。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