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悲观主义的科技
鬼才相信科技是拯救世界的力量,至少《黑镜》的编剧不信,索性把媒体编织的谎言全部拆碎,带你来到一个从未见过的黑框之前,你赫然见到了道林•格雷的画像一般恐怖的东西,那不是别的,正是你的人性污点,经媒介停格、放大尤为触目惊心。这绝不是什么黑色喜剧,而是沉痛的悲剧,就像雅克•塔蒂在拍摄那部预见未来的《游戏时间》时已经把喜剧给拆得七零八落,徒留那些机械化的耳鬓厮磨。科技对人格几乎是毁灭性的征兆,这在《黑镜》中表露地痛心疾首,它更预言了科技直达人类思维时的困境,当阴暗面再无躲藏之地,世界便成为猜忌、怀疑、虚妄而淫邪的失乐园。
甚至在今天,漫天的辐射、网路的嘈杂、垃圾短信、邮件,肆虐的视觉污染没有让人身心疲累,他们更喜于在网路围观荒诞的事件, facebook和youtube成为彼此沟通的捷径后,信息的过度传播和媒体的过度渲染令世界蒙灰,网络的趣味江河日下,春晚都成了中老年人普及网络词汇的成果展,今天还是网络红人的风光,明日或许就是“首相上猪”的尴尬,反正终究一天会有人为此埋单,《黑镜》首集的反讽痛击了法律、秩序、道德铸就的防线在知讯爆炸时代的不堪一击,恶作剧者的小小伎俩酿成举国之祸,无孔不入的传播早已防不胜防,然而这一集还有更深层的表述,那就是网络与现实的此消彼长,网络上人声鼎沸,户外已然门可罗雀,苏珊娜公主在空空荡荡的桥上被救起,无人发觉她如何被掠走,又如何回归,反正是人人都成为宅的动物,首相与高官们亦在逼仄的室内囧囧相对,迫于民众压力按DOGMA95条约来一场人兽交合,让网路上的民众看够了热闹。这是属于媒体时代的荒诞事件,人们迷恋网路上的各种扮演,已经全然分不清真实与假象。
而《黑镜》的第二集脱去了黑色冷酷的现实外衣,虽然是悲观的主题,却根植在光怪陆离的异想世界,带十足的科幻精神。与首集鸟瞰众生的视角不同,它的命题更为宏大,将网路宅民解构为整个社会大机器的晶格,每个人每天蹬车赚取自己日需的点数,来满足自己享乐的需要,随心所欲的生活被程式化的步骤所取代,科技为芸芸众生建筑了一座困囿他们的集中营,它的悲观远甚于《摩登时代》里的工厂亦或是《大都会》中的地下国度,在这个集中营里,所有的一切都要被计算,你所有的吃喝玩乐,甚至是你的生命都可以用点数来计算,那么人的本身自然也不再是独立的有机体,只能在社会这个巨型计算机的程序设定下工作、度日,连他们的性格都能被计算得不差分毫。没错,科技可以计算一切,也可以计算你自己,到最后轻而易举地找到你的命门,你所有的一切劣根性,虚荣、自私全然暴露。一百年后的今天,世间早已没有了《唐顿庄园》中优雅而端庄的田园诗,女子亦不是茜珀尔小姐那样蕙质兰心的闺秀,终于在充满着虚伪和欺骗的选秀舞台上堕落,成为淫光艳景中吹箫的神女,连持了凶器上台复仇的痴情人,也终于在系统的算计下被洗脑,末了把自己也搭了进去,徒留自己扭曲的脸每周在银幕上蛊惑世人。或许这个世界里不再有“世人”这个称谓,他们早已经成为显示器上一个个虚拟的符号,困在自己单元房中消耗着自己的点数,行使着所谓的投票权,但终究只是个傀儡而已。
肉体都格式化了,那精神也无法避免,当科技划向某个极端,你的记忆可以复制、传输的时候,属于人的最后一部分也宣告殆灭,这亦是《黑镜》第三集传递的主题,它甚至虚构出一个grain,可以将记忆存储、随时播放,最终把每个人捆缚在曾经的旧梦中,与当下顿失交集,连做爱的晨光都借那个小小的按钮回溯新婚初夜,现实中的快感已经浑然不觉。最致命的则是你的所作所想都已无法遁藏,隐私空间曝露日下,猜疑和质问接踵而至,你愈痛恨的东西,却总忍不住刨根问底,而你又究竟无法和这些揪心的东西终生作伴,只能狠心剜掉耳后的记忆体,以过目不忘的永恒记忆去换取做自然人的自由。科技带给人过度记忆和重复记忆的能力,却是苦痛之源,grain诚然能留住最美好的瞬间,却总把你引到最赤裸的阴暗面,让你对爱侣,对人生的憧憬全部灰飞烟灭,你拥有了记忆和重放的功能,却成了记忆的奴隶,甚至及不上《盗梦空间》里沉睡的躯体。
电子媒介的出现只是几十年的事而已,却主宰起了人类的生活,日日夜夜,我们都在媒体轰炸下丧失宁静,成为喧嚣电子时代的一个玩偶。《黑镜》是悲观的末世预言,它既讽当下的荒诞,又预演了未来世界程式化的图景,既短小精悍、独立成章,亦层层延伸,由表及里,搭建出富于层次感的精神阁笼,从第一集媒体的过度传播引出第二集社会的过度解构,最终导向精神被摧毁的结尾,结构精巧,自始而终贯穿着冷酷绝望的诗意,在电子时代打开了一扇眺望未来的窗口,只是看上去,仿佛是但丁笔下的炼狱,每个人在淬火中燃烧积了一世的罪孽。人性本恶,满口仁义道德的年代尚能遮掩,科技无孔不入的晨光,终于成为对自己、对人类最赤裸的审判。《黑镜》没有一丝掩饰主创们对科技的悲观主义倾向,甚至压迫到让人无法喘息,但未来终会验证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
2 ) 关键词:记性不好,所以快乐 EP3
<红色袜子>
从头到尾,男主角的红色袜子在一身笔挺西装的印衬下亮眼而醒目。红得汹涌,像是一抹宁湖下暗藏的旋窝,像是苍茫荒野看不尽的地平线外狂奔的牛群。
晃荡一下,戛然而止的镜头,剩下的都是这一斑猩红。
<一半的记忆都是不重要的>
第二幕的聚餐中说到,人的记忆中,一半都是不重要的。这似曾相识的句子命中主旨,因为记忆不好,所以大脑自动筛选保留下来的,都是重要的,快乐相比难过,自然是快乐比较重要。因为记性不好,所以快乐;因为记性能以保存,所以EP3 的世界中,多了很多不快乐。
但是,真实的场景还原出真实的情感,不快乐冲淡了我们的快乐,甚至突然知道事实的人会因为感觉被欺骗而产生更多不快,这样获得真实的踏实感换来的是倍加的不快乐。
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我记起父母时常的争吵,无非是我记得是这个你不同意这个,相互拌嘴还原事实,最后一方妥协以求安宁。人的潜意识中对于真相有着不可抑制的欲求——直到发觉这条记忆之路走不回真实,才以爱的名义去妥协。
于是我又想起曾经给一位朋友的建议,若深爱,请健忘。
<伤疤>
还是第二幕,聚餐。最后登场的海伦,是少数摘除了记忆芯片的人。男二号触摸她的记忆芯片伤疤时候,暧昧的言语下这段伏笔被巧妙带过。
直到片尾,交织在爱欲与悔恨中的男主角拿起了刀片,走向了同样的道路。
<喋喋不休>
心理学中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对事物存有执念之人,莫不是对自己的不满足对事物存有过多欲求。反观片中男主角的喋喋不休不依不饶,是个人都会觉得气量小又敏感,这是一个多么不自信的人啊。
但是越看到后面越会发现这确实他高智商的表现,精准的直觉与异于常人的观察力。
噗噗几声,捅破了玻璃纸看清真相。
又噗噗几声,心口中了一枪。
<做爱时候的其他早期的激情记忆>
男主角的敏锐不无道理,跟妻子做爱,眼前看见的却不是现在的欢愉而是过往的云烟,这至少说明现在不欢愉(尼玛俩人轻轻抽动就完事儿了,这也太……==)
都说身体是能感觉到彼此的情感的,真高潮还是假高潮,是个正常人都能感受到。所以两个人都选择沉醉在记忆中来达到真高潮。但是这样心照不宣的谎言,又能维持多久呢?
果然维持不了多久。
<直觉>
善忘的人更依靠判断,而不是直觉。这句话听起来不是特别对劲,但我觉得,善忘的人没有过去可以分析,直觉对于他们来说是更加危险的,所以一般人会更需要判断。
在片中,我的这个想法得到印证。能读取每一段记忆的世界中,太多的片段可以溯洄,所以我们不需要更多的判断,只需要直觉,前进,对比,前进,靠着直觉捅破窗户纸。
对比?对比不是判断么?当然不是,判断哪里只有对比那么简单。
<欺骗>
不看到最后,是难以想象那么冠冕堂皇看似矜持有度的女主角竟然隐藏着这么龌蹉的记忆。
不知怎么我自己也中了一枪,我自诩是个记忆力还不错但是会经常主动忘记事情的人。不是不想获得真相,而是有的时候,道德和欲望之间,真的不是每个人都会那么真诚的。可能你最爱的那个人,暗地里背叛你最多。
但是有的时候,爱情这样珍贵的事物,你一旦得到了表象,是不会再忍心把它擦干净看透它的。
<记忆>
片尾晃荡的记忆场景,有着亮金色如晨辉的美感。然后晃荡一下,就变回白灰暗杂乱的现实。这几分钟的镜头,让我不得不感叹导演的功力之强。
一部好的作品是需要一个好的故事好的画面好的音乐,但是他之所以好很多时候不是所有的东西珠联璧合,而是突然一个点敲到你的心坎。
所以这个蒙太奇画面降临的时候,我必须说我被敲到了
<删除>
对应第二幕中海伦的伤疤,我想很多人都会不禁联想那个女人是不是也有这样不希望回忆起来的画面。
把记忆芯片扯出来这版血肉模糊的场景,戛然而止。
我在想,这样就算忘掉了不快乐,用伤疤换来快乐了呢,还是男主角再也看不清事情了睁眼一片瞎了呢?
毕竟,有人问海伦摘除记忆芯片后没有影响吗?她的回答只是,至少我现在还看得见,这就说明没有问题。
这个本身就是问题嘛,看得见现实,看不见事实;看得见快乐,看不见难过。
3 ) 《一千五百万的价值》的三层讽刺
很久以前一个朋友问过我,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对于这种问题,我一般都觉得压力很大。作为一个爱情片悬疑片剧情片科幻片文艺片什么类型片都通杀的人来说,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是在看完《黑镜》第一季第二集之后,在滔滔江水都不足以表达我对它的喜爱之情之后,我忽然想明白这个问题。我喜欢“有料”的电影。电影的主题是对某些东西有所探讨的,如社会,如人性,或者在常规的我们都习以为常的事物面前往前走一步看看,哎,会变成什么样子。《黑镜》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就是这样一部剧,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部电视剧。我可以臆想的是,该剧的编剧一定是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的死忠粉丝。整一集就是对它的阐释,和体现。因此整集看下来,我仿佛看到了娱乐至死+1984+楚门的世界的影子。
关于这部剧有很多可以谈的。窃以为这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研究的样本。而我想谈的是只是《一千五百万的价值》的三层讽刺。
第一层讽刺
第一层讽刺体现在这部剧本身。剧情设定在一个完全电子化的世界里,每个人住在一个四面环绕的电视墙小格子里,底层人们靠踏自行车来挣取虚拟的货币。吃喝拉撒全都靠它。人们唯一的消遣,或者说生活除了正常的需要以外,人们的一切时间就是在看电视上,和在虚拟世界里打理自己的形象和升级系统。《一千五百的价值》其中探讨的一点就是,当我们的生活被电视被广告被娱乐完全掌控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1984》里是被老大哥所掌控的世界,而《一千五百万的价值》里则是被无形的娱乐广告电视商业所操控的世界。你活在这样的一个巨型电视墙下,你逃无可逃,避无可避。电视里一个我认为很巧妙的一个小细节就是,当男主角因为没有了虚拟货币,不能跳过那四面的广告,想从小格子里逃出去的时候,大屏幕上显示一句“广告时间不得外出”。电视巨头掌控着人们的生活,你只能接收它给你的信息。电视巨头还控制着人们的上行途径。你要怎样才能脱离那每天反复蹬自行车的日子?参加选秀,胜出成为人上人。而这一切只在乎你有没有卖点。为了卖点,他们可以把一个只想唱歌的女生哄骗成一个av女星。而且我觉得很讽刺的一个是,电视里头的娱乐节目《折磨真人秀》里肆无忌惮地对胖人的仇视和折磨,难道不是对我们社会所崇尚的审美观的一个放大化表达吗?
第二层讽刺
这个要从我们的男主角说起。男主角倾家荡产帮助自己喜爱的女生去参加达人秀节目后,女主角却被弄成了一个av女星,男主角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当男主角揣着一片三角形的碎玻璃去参加达人秀节目时,我还以为他会杀掉那些评委,或者血刃赛场,以自己的鲜血控诉这个操蛋的社会和现实,以唤醒这些愚昧的民众明了这个被操控的现实。我以为电影会到这里就结束。
但是不是,当我们的男主角情绪激烈声泪俱下地发表完那番控诉现实的话以后,达人秀的评委说,这真是一场精彩的表演。注意是表演。然后虚拟的观众席上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当你说出了这个社会的真相,希望唤醒那些还处在愚昧当中的人们的时候,他们却以为这只是你另一种新奇的表演模式。这就是《娱乐至死》里面所说的:“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因此对话无果,所有严肃的控诉被消解为一种娱乐的表达方式。
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显然是男主角所没有预想到的。达人秀评委某电视台高层答应给他一个职位,让他到他的电视台以他这种表演方式表演脱口秀。男主角接受了。显然他不是一个坚决的信仰者,在这样的诱惑面前,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们没有人可以要求他去做一个牺牲者,特别是在这样的牺牲之后,真的能改变什么还存在疑问的时候。但是我只能讲,编剧的这个处理,让我无比叹服。
第三层讽刺
第三层讽刺是什么?是由你和我等各位看官完成的。当我们在看完剧之后,到处吹嘘这部剧有多牛逼有多神作,它怎么怎么反映了消费主义娱乐至死之后之后,你转身继续去刷微薄偷人家的菜打游戏看综艺节目看得哈哈大笑。你以为你看懂了这部剧,却不知道你自己却身处那部剧所阐述的一个逻辑中,你被什么控制着而你却不自知。这言外之意的讽刺,没有什么能比这讽刺更多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开了个公众号,名字叫紫菀的影画志,只写影评和关于电影的碎碎念,欢迎来做客
4 ) 注意到这些细节才能看懂黑镜第一季第一集
首相其实是没有选择的,因为决定权从来都不在他的手上。
劫匪给了首相一个看似可以选择的死命题。他若是向劫匪妥协,他将面临的是名誉扫地、身心受创、家庭破碎的结局。对于这个结局,首相其实是可以承受的,他并不打算为了保全政治身涯而向劫匪妥协。因为当他的幕僚在给他分析这个结果的时候,他的表情是愤恨和反抗的。他在拒绝妥协,他想要反抗。
而如果他选择拒绝,事后他不仅会成为全英人民发泄愤怒的对象,他本人和他家人的生命都将受到威胁。当听到家人的生命可能受到威胁时,首相的表情立马从愤恨转为绝望,他妥协了,他不得不妥协。
劫匪知道首相一定会妥协,就像首相的幕僚说的那样,这由不得首相。
那这个局就真的是死局了吗?由不得首相,那由得了谁?劫匪吗?不是!这件事,其实掌握在每个人手中,掌握在每一个普罗大众的手中。这其实就是劫匪做的一场实验,也可以如影片结尾所说的那样是一场行为艺术。这场行为艺术是为了证明在互联网时代下,这个世界是变得更好还是更坏。
首先,劫匪绑架了苏珊娜公主,一个在互联网时代颇具影响力的“Facebook之星公主”和保护环境的全英甜心。她被绑架的可怜视频被上传到YouTube上,虽然政府迅速将其撤下,但还是抵不过网络的速度。被绑视频以不可想象的速度传遍了整个英国,并蔓延至世界各个角落。选择绑架苏珊娜公主,正是利用其在互联网世界的影响力,尽可能多地吸引人群的关注。
或许有人会问,只要是公主就肯定能吸引大家注意了,这是否有点过度解读。苏珊娜公主能被称为“Facebook之星公主”,可见她应该算的上Facebook的深度用户。数以百万计的人,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公主生活的方方面面,相较于其他的公主,她的身份不止是一个头衔、一个名号,她在普罗大众心中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他们熟悉并了解的朋友般的存在。所以她的痛苦遭遇,她的危险处境更容易引来大家的感同身受,更容易煽动起大家的情绪。
不仅如此,劫匪提出的赎金要求是荒诞至极的让首相与猪交媾。仪表堂堂、正义凛然的首相与恶俗恶心的人猪交媾,这种绝对的反差、荒诞、背离人伦道德、耸人听闻的行为,同样也是劫匪将人群尽可能多地煽动起来的方法之一。
除此之外,劫匪还提出了严格的直播要求,列出了要求清单,规定了拍摄角度、使用对象、拍摄方式、播放平台等。就像影片中的围观群众说的,这种方式让人想到道格玛95宣言。所谓道格玛95宣言,就是尽量少地使用人为手段对电影进行创作,使其尽可能地接近真实,这样便能使观众更加关心故事的情节与发展。
从影片中的大众的表现来看,劫匪的这一方法基本上是奏效的。在电视台的采访中、在Facebook的讨论区,大众关心的基本上是首相是否该与猪交媾,以及如果交媾其形式与结果会如何。特别是其中一个护士“他们会用母猪吗?”的疑问,更加可以表明了人们对于事件本身的关心。
对于交媾事件本身的关心程度越大,人们对绑架事件本身、绑匪的动机、首相的境况、解决的办法的关心程度就会相应地降低。绑匪能更加清楚地看到,交媾事件是如何将大众的情绪引入疯狂与荒唐的境地。
一切准备就绪,劫匪开始等待“好戏登场”。他料到身为当事人的首相会极尽所能地反抗,所以他设置了一个假藏身地,让首相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毁于一旦。首相不足为惧,普罗大众才是决定事件走向的力量,而媒体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苏珊娜公主的被绑视频最开始在网络上疯传时,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性大多持怀疑态度。可随着新闻媒体的介入,舆论便开始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了。而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舆论的爆发,本应是专业与理性的代名词的新闻媒体也渐失理性,两相作用下,事件的结局终归会向绝望的方向发展。
影片中的媒体代表UKN,迫于其他同行都在竞相报导此事的压力,决定加入这场新闻大战。即便事前已经收到了英国政府的温馨提示——D通告(英国政府一旦认为传媒的报道可能影响军事及情报行动,就会发出此通告,要求媒体自律。)在刚开始决定报导绑架事件时,新闻部领导其实还是有理智的,明确规定尽量减弱对交媾条件的提及,以及对所有图片进行审核。
但是随着报导的推进,大家对于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UKN也渐失理性,不仅在电视上推出了“你会看吗”的调查,还将公主被绑的视频在电视上循环播放,并将网友的各种评论展示出来。此外,他们发出的这个调查就是有问题的。“你会看吗?”这个问题,是整个事件中大众最关注的点,就这个问题进行调查,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讨论,将观众的参与度瞬间提升,吸引大众持续对这一事件保持持续关注。
UKN的这一做法,将大众的关注点引入了是否会看交媾直播。这就意味着,事件的另一个本该更受到关注的点,被忽视了。那就是首相是否该同意劫匪的要求,是否有其他方法将公主救出来。他们将公主的被绑视频和这个问题放在一起,就是带领着大家默认了,救出公主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首相答应绑匪的要求。因为这一设定,所有人都没有考虑过自己能做些什么可以帮助首相解救公主,可以让首相免于绝望境地。大家就此都变成了一个看客,坐等着事件向着是否该看这件事发展。整个事件的发展就这样被引入歧途。
与此同时,UKN还请了不同的嘉宾参加特别节目,来分析绑匪提出此要求原因,并在电视上将绑匪所要求的拍摄细节也列了出来。当然,其他媒体也没有闲着。《每日电讯》有全篇视频和网上实时互动环节,《太阳报》主打苏珊娜公主被绑架的视频,《卫报》开了一栏实时更新的博客,并发布了一篇有关猪在历史上的象征意义的短文。
这种情形是不是很熟悉。每当有大事发生时,我们的媒体也如这般全线追击,多方报导解读,接着就有各种网络小编、微信小编、微博小编蹭热度,竭尽所能从各方面和这件热点事件扯上关系,甚至发展到了造谣传谣的地步。
接下来,UKN再来了一波助攻。当劫匪得知首相那边请了抢手代替首相拍摄视频后,寄来疑似公主手指的威胁物,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他们迅速将此消息公诸于众,虽然报导说是疑似公主手指被割下,但配合着生动形象的视频,大众必将确定这就是公主的手指。
因为这一强烈的视觉刺激,大众的情绪开始向非理性发展。认为首相应该向劫匪妥协的民众瞬间由28%变成了86%,大众的情绪是如此地容易被左右。大众的主张又是如此地容易被改变。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所谓的民意调查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公投活动,真的能成为决定国家事务的重要决策依据吗?
民众的情绪之所以能转变的如此之快,一是因为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二是因为公主被虐待的视频极具冲击力地展现在了大家面前,大家感同身受,觉得公主处于刀山火海之中,将公主救出魔窟是刻不容缓的,其他的都不重要。可是,如果民众事先就能直观地看到首相在完成劫匪所要求的交媾行为之后的惨状以及之后夫妻间的冷漠,大家的情绪与主张估计又会是另一番情景了。
影片结尾表明了绑匪的身份——前透纳奖得主,艺术家疯子布鲁姆。随着他身份的曝光,一位艺术评论家称其行为为“21世纪第一部伟大作品”。我们暂不讨论这一评价的好坏,我们看看为什么电影创作者会把这个命题抛出来。21世纪又可以称得上互联网时代,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并且在求无声息中成为影响世界的最重要的力量。这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只不过影片想表达的应该是互联网所具有的毁灭的力量。
影片开头,被绑视频就凭借网络以不可控制地速度传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让整个事件迅速发酵,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而苏珊娜公主“facebook之星公主”的称号,也是其网络号召力的表现。在视频被上传至网络疯传后没多久,Facebook上对于事件的讨论数量就已经达到了近两千万。但是不同于UKN在进行街头直播采访时,民众相对善意和客观的态度,网络民意充满了恶意与幸灾乐祸。此外,也正是路人将抢手前往拍摄地点的照片发至网络,才导致事件进一步激化,将首相推至深渊。
其实,这真的能归咎于互联网的毁灭力量吗?正如那句话说的,科学技术本没有善恶之分,从来都是使用它的人在起作用。影片中的那些发表幸灾乐祸言论的网友,似乎对公主的安危、首相的处境、绑匪的可恶都毫不关心,他们事不关己看热闹,以低俗娱乐的姿态发表着对当事人伤害极大的恶毒言论。他们对此不会与负疚感,如若公主遇害,他们大可归咎于首相。如若首相答应绑匪要求并难以承受内心巨大的压力而自杀,他们也会声称首相自食其果。
不知道在一件事件发生时,这类恶毒和不负责任的网友有多少,但作为参与网络生活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有义务让整个网络环境更加理性与客观。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个称为舆论的武器,也有一个称为民意的利器。我们敲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是有力量的,都会产生或好或坏的结果,这些结果不止在网络世界发生作用,更会深深地影响到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我们。所以,不轻信媒体、网络上的信息;不以娱乐的态度对待一件严肃的事情;不制造网络暴力;不制造传播网络谣言,发表客观、有理有据的言论。做人要有底线与原则,无论是在实名的现实社会还是匿名的网络社会,做人都要堂堂正正。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劫匪是真的要等到首相做了其所要求之事之后才会释放公主,那首相的牺牲就算是值得的了。可能是值得的吧,但这并不能掩盖媒体、恶意网民、观看直播的所有人的罪恶。在事件之初,除了首相方面几乎没有人考虑过该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事情。如何在帮助首相在避免妥协的情况下,救出苏珊娜公主。媒体也并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他们只是力求找到更多更新的新闻线索,想要吸引更多的电视观众,却并没有想到该如何将事件引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还有,虽然在最初的采访中,有84%的受访者声称自己不会看首相的直播,但是正式直播的时候,几乎整座城市的人都守在电视机前。甚至在电视中预报首相将做出不雅动作时,电视机前的他们竟然欢呼了起来。他们以娱乐的态度看待这个事情,完全不在意首相正在牺牲自己来拯救这个国家的公主。首相的牺牲在他们眼里,不是牺牲,更像是一场好戏。论谁看到这个场景都会对这个国家绝望吧。
所以,劫匪自杀了。他的实验成功了,他的观点得到了论证,他对这个互联网时代娱乐至死的世界绝望了。而首相呢,他的行为并没有让他的国民觉得他“在这生死攸关的事件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他得到的只是那少的可怜的多出来的百分之三的支持率以及一颗痛苦的心和破碎的家庭。而媒体在一年后,仍旧挖开伤疤,报导这一事件。苏珊娜公主也怀孕结婚,并极具讽刺地出席了少年英勇奖章颁奖礼。至于其他人的,对自己给那扇门后面带来的伤害与痛楚一无所知,仍旧一如既往地活着,娱乐至死地活着。
劫匪选择在没有任何21世纪新产品的房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另附黑镜第一季2/3集杂感:
1.黑镜第一季第二集:来看看,你自己会是里面的哪种人
2.黑镜第一季第三集:一声叹息,你我都逃不过这张巨大的网
微信关注:认真看电影
认真看电影,认真去懂你!
在公众号中回复“看电影”可获取全集资源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
5 ) black mirror,认知盈余和娱乐至死
最近连续看的几个东西,觉得互相有关联。
1).当经济高度发展,我们的时间盈余会越来越多;
在《black mirror》的第二集里,主角们每天都在蹬自行车,蹬车并不产生实际的效益,只为自己赚取虚拟货币,然后拿来消费。
这里讲的就是时间盈余趋近极限的状态,经济已经发达到多数人不需要任何生产性的工作了。
2).时间盈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麻烦事儿,于是有了大众娱乐这回事。
《认知盈余》里面讲到,18世纪20年代工业革命之后,首次有了盈余时间的英国人曾经集体酗酒,导致不得不立法禁酒。(还记得唐顿庄园里老太太对于weekend这个词非常不解嘛?周末这玩意的历史也确实才200来年而已。)
但最终将他们从Gin酒狂热中拯救出来的,不是法律制裁也不是道德感回归,而是情景喜剧。
1930年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广播作为新的媒介开始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家电,主要的原因也是大家需要廉价的娱乐。
到后来这个廉价娱乐变成电视,现在变成了互联网。而从形式上讲,视频始终是ROI最高的娱乐,因为没有任何理解门槛,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会全面的rich化,视频流量成为大头。
3)娱乐的需求居然不在马斯洛需求层级模型当中!我们为什么需要娱乐?
这个问题我想了好久,人为什么需要娱乐?——答案大概是kill time?但为什么要kill time呢? 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时间,为什么要kill它呢?
自己的感受:
首先娱乐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需求,也是可以克制的需求。
对社会依赖越大的人(或者越不能忍受独处的人),越需要娱乐。不管工作、购物、学习,始终是有一个社会角色在那里,有一套规范告诉你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你自己得了多少分。情绪的奖励和惩罚都来自于此,并都是有据可依的。
而一旦工作结束,夜晚降临,独处的时候,个人的社会角色暂时性的消失了,能够产生情绪的外因也消失了,所以我们感到无聊,无所适从。这表现为假期里,为不知道干什么而发愁,为不知道看什么电影而焦虑之类的行为。
所以要求出世的佛教,对戒娱乐有着很明确的规定:(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938708.htm)
出家戒:离跳舞、歌唱、音乐、观看戏剧;
沙弥尼十诫:不饮酒戒、离花戒、离歌舞等戒;
居室戒:不打扮和享受歌舞。
4).任何事情一上媒体就变成娱乐,因为媒体(尤其是电波及网络媒体)本身就是为娱乐而生的。
此前刘俐俐事件以及《非诚勿扰》等真人秀节目,已经给我们很深刻的感受了。一旦上了电视,唱歌就不再是唱歌,相亲不再是相亲,找工作也不再是找工作。black mirror第二集的最后,反抗者对电视的控诉也变成了电视节目,实在是太讽刺了。
或许我们对媒体有着太天真的想法,媒体还真就是一个信息的大集市,来这里的人,买笑,买泪,买愤怒,买惊恐,买同情,买优越感……买各种日常生活里未能满足的情绪。他们付出时间,只是要寻求最能值回票价的那一个桥段。没人真的关心你想找什么样的男友,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在现在所有媒体social 化的大浪潮之下(不光互联网,拿普通人做内容素材已经是电视的最爱了),我们一不小心就成了被大家消费的素材。从前是明星,政客,后来是芙蓉,凤姐,现在是每一个人。
我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什么,总之,要么炼就强悍的内心,要么小心一点。
6 ) 无所遁形的潜意识
看过的为数不多的英国电影,挺有内涵的。黑镜映射的是人性的本质,是潜藏于意识之下的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潜意识,而正是在社会发展与影响下,潜意识的自由发展,出现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驱动人原始的思考和抉择,以致于这种思考和抉择脱离传统意识中善与恶、是与非等观念。所以说一切美好和罪恶只不过是黑色镜子里的幻象。
影片最最精彩和恐怖的地方是——3集都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部分事件的预言。
这部英剧真强悍,每集都能让人的心理防线来次大逆转,慢慢的和故事里的人们一起同流合污,最后内心觉得现代高科技的悲哀,特别是第一集的绑架案,讽刺手段来的太阴暗了,它让你审视自己和现代科技带给你的各种瘾,最后它顺便连你一并讽刺了,你还会拍着双手叫绝。你敢说你没想看首相干猪吗?★★★★★
第一集还只是觉得牛逼哄哄,噱头十足;第二集也不过搬出眼花缭乱的新科技,可是第三集,裸/血腥/高科技都是浮云,最后一幕那黏着肉带着血的痛斩前尘、剜除旧疮,才让我心灵沉重受创,顿时觉得,真的是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含泪推荐!超越2011所有电影电视作品!
话说,已经没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其实我觉得第三集是最弱的,对人性的展示最没说服力最不典型的例子,因为男主本身就是一个多疑的人,就算没这种能力他也同样如此。
第三集真的看得我心寒,特别是结合最近的亲身经历。记忆是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可怕的敌人,我倒是真的希望能有Grain让我可以删除那些不想保留的东西,没有负担的过以后的生活。
用最超凡的想象力来描绘人性的暗角与尴尬。神作。必看。
Black mirror依旧讨论的是现在的问题,过度娱乐化,过度传播和过度记忆,但编剧把其背景放在科技发达的未来加重了效果,非常好看,值得深思。
那只猪是母的吗....
两句话:1、此为年度英国最佳剧集。2、看此片需内心强大。
1、题材大胆,故事却刻板,政治及社会讽刺过于直白,被绑公主好美 2、刚开始还有点享受这个新奇科技流的未来世界和无私付出的爱情故事,可越看就越发现自己已经陷进无法自拔的悲凉和哀叹,特别最后那把曾经打算用来反抗体制的玻璃刀竟然成了娱乐大众的道具 3、因为联想太深,被虐的彻底窒息了…bravo
英剧能够探讨的深度真的是其他同行业无法匹及的高度。媒介的力量,公众意愿,技术先进所带来的消费主义侵蚀,沉沦过去。每一集都无比精彩,值得深思。
对于这么一部同时犀利深刻、囧囧有神、迷幻而重口味的黑色大片合集,我森森滴想到中国电影《失恋三十三天》,人家是把电视剧当成电影拍咱是把电影当成电视剧拍,不说话了。
E01从首相的睡衣与重臣的制服开始就透露着浓厚的黑色,而最后一段犹如国殇的拍法让我背脊发凉!E02当他用自己的生命说了那段反抗的宣言,却最终向这个已经被消费主义腐蚀了的社会投降。这不就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么?E03当你可以随意查看回忆将其分析放大,你将永远走不出去。
万人空巷争看首相日猪救美进退两难,网络凶猛资讯传播一日千里喜忧参半。
看完黑镜才意识到这个国家依然在产出奥威尔。
看几集IT Crowd补补身体去
说第三集弱的人是自己没经历过吧
媒体强奸了你,消费侵蚀了你,科技玩弄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