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地球最后的导演

HD中字

主演:宁浩,贾樟柯,张子贤,张婧仪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1

 剧照

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2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3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4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5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6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3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4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5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6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7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8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9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对话三位导演:宁浩贾樟柯飙戏是什么感受?

最近B站新上线了一个跟坏猴子影业合作的电影短片集,叫《大世界扭蛋机》,每周四更新几部短片。首周上线的四部短片均为未来幻想题材,有点像中国版的《爱死机》。

打头阵的短片是《地球最后的导演》,由《平原上的夏洛克》导演徐磊执导,宁浩、贾樟柯主演,片长约40分钟,曾在去年平遥国际电影展作为闭幕片放映过,片中密集的导演自我调侃、迷影梗引发现场笑声不断。近日娱理工作室先后对话徐磊、贾樟柯、宁浩,了解到这部短片背后的创作情况。

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有杂志约徐磊导演写一写对电影行业状况的看法。当时徐磊写下这段文字:

“在这个局面下抱怨电影行业受到的冲击,有点像祥林嫂,徒劳而招人厌烦。而电影本身的处境则越来越像孔乙己——它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但是没有它,人们也便这样过。

电影到底有那么重要吗?我一个朋友很乐观,说电影院永远不会消失,因为看电影是社交行为,人类就是喜欢凑热闹。但这个理由安慰不了我:我可不想费尽心血拍个片子,别人买票就是为了找个地方亲嘴。

电影曾经很重要,作为所有艺术的宏伟结合,它在20世纪里独领风骚。它是一掷万金的商业冒险,也是影像天才间的较量,充满了荣誉感和吸引力。最近十年,中国电影也吃到了经济发展的红利,银幕数和票房都屡创新高,虽然之前已经有行业寒冬的说法,但是那似乎只是一次小的调整。直到疫情把一切打回原形。

我们究竟为什么看电影?听故事?小品、相声、电视剧也讲故事。看明星?各路综艺和真人秀全是明星。满足对别人生活的窥探?快手抖音能让你看到地老天荒。那么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它统治性的地位确实被动摇了?

有没有可能,100年后,电影已经消亡,电影院像斗兽场一样成为遗址,只有在博物馆里,人们才会看一场电影,体会一下古人的娱乐项目,而电影导演,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就像《百鸟朝凤》里吹唢呐的老头,只是一个过时的手艺人。

希望我是杞人忧天。”

这便是徐磊后来写《地球最后的导演》这个故事的缘起——源于对电影行业、电影艺术存亡的焦虑,却以诙谐调侃的形式表达出来,徐磊笑说这是他对自己的“崩溃疗法”。一百年后的人类,真的不再需要电影了吗?


【1】为宁浩、贾樟柯量身定制剧本

《地球最后的导演》是疫情期间导演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其中饱含着对自我的调侃,还有对电影的眷恋和担忧。

“疫情期间电影院关了半年多,当时我自己也觉得没啥问题,挺适应的,就觉得好像也可以不看电影。但我忽然想到,可能电影确实只是一种娱乐方式,会不会就跟上一百年流行京剧一样,下一百年电影就不流行了?我自己的答案是不会,我相信电影作为一门伟大的艺术,它会永远流传下去,但是又想到,一百年前唱京剧的人会不会也这么想过?

那时候我刚入行嘛,我的第一部电影刚上,疫情就来了。感觉自己好不容易一只脚跨进了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就跟个夕阳产业似的了,内心有点失落。为了缓解焦虑,我就以开玩笑式的方式写了《地球最后的导演》这么一个小故事。”徐磊对娱理工作室说。

徐磊长片作品《平原上的夏洛克》拿过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文本,图中男主角为徐磊的父亲。徐磊从小性格活泼,喜欢给全家表演节目,“长大后越来越悲观,但还留着一个爱开玩笑的壳”。

徐磊很喜欢宁浩和贾樟柯,看过好几遍他们的作品,访谈也都会看,对两位导演的作品和性格都很了解,就想写一个以这两位导演为主角的故事。但如果想请他们来演自己,并且在片中不断调侃自己,两位导演会不会答应,开玩笑的尺度可以有多大,徐磊心里是没底的。

徐磊是宁浩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的签约导演,跟宁导比较熟。徐磊先去跟宁浩沟通了想法,得到肯定之后,就开始动手写剧本了。

剧本写完,宁浩出面给贾樟柯打电话,邀请他一起出演。回忆到这段,贾樟柯开完笑说:“我觉得徐导有点绑架我,他们说这个角色写的就是你,我要是不演不就是拆人家台嘛……

一般找我的都是客串,大约只有半天的戏,有的甚至没台词。我挺喜欢客串的,能跟朋友们在一起,窜窜剧组。一说是主演,我说我记不住台词,宁浩说没事,我跟你搭戏,咱俩意思对就行,可以自己发挥嘛。

但我心里还是打鼓,我这人的一个心理问题是,我一直不爱看关于拍电影的电影。但是看了徐磊的剧本后,我很喜欢,很感动,他讲的是电影艺术没落、导演职业已经消失的时候,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我觉得他抓到了大家的一个痛点,科技发展这么快,你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所以我愿意来演。”贾樟柯说。

贾樟柯在多部电影里客串过社会大哥形象,图为《天注定》《后会无期》剧照

【2】导演们的自我调侃精神

一开始,徐磊并没有把开玩笑的尺度写得太大,没想到跟两位导演一沟通,发现他们都非常有娱乐精神,完全不介意调侃自己,徐磊这才放松下来,把台词重新改了一遍。

导演们甚至还主动加戏——片中宁浩说:“要说经典呀,还得是你的《在清朝》《站台》《小武》……”贾樟柯得意地答,“也就两三个,什么狮啊,豹啊,熊啊……”这段就是导演自己发挥的,符合片中两位导演怀念自己的辉煌过去、时过境迁仍然保持骄傲的人设。

直到已经开机了,徐磊都有点不敢相信:请两位大导演来演戏,这事儿就这么成了?顺利得有些不可思议……

两位导演也毫无架子,非常认真地配合青年导演:“客串的话玩的成分更多一些,没有那么大的艺术责任,而当你是主演,整个戏都围绕在一两个人身上的时候,压力就比较大了,怕给人家导演演砸锅了。我跟宁浩我们俩说,一定要努力演及格,别让人家剪片子的时候,发现到处是表演上的遗憾。”贾樟柯说。

“请导演演戏的好处是,他们还能帮你改剧本!”平遥映后时徐磊讲道。因为两位导演都是山西籍,在片中说太原话,徐磊对山西方言不太熟悉,有时就会把想表达的意思告诉他们,他们会根据自己习惯来设计台词。

比如片中两位老导演争相表现得饭量很大,以此来证明自己身体还硬朗,像古代人们谈论廉颇的那样。贾樟柯就提出可以说“怀疑廉颇,也不能怀疑我啊!”,徐磊采纳了贾导的建议。“既用了典故,又很自然、口语化,他们两个都是很厉害的写台词的高手。”

《地球最后的导演》这一片名是根据故事设定自然而然想到的,当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徐磊写第一版剧本的时候还给毕赣设计过一场客串的戏,不过最后没用那一版剧本。关于片名,徐磊还特别询问了一下毕赣的意见,毕赣表示没有意见。

片中还调皮地揶揄了一下老年的管虎导演“血压高、腰不好”。宁浩贾樟柯跟管虎很熟,情节需要一个“第三方”竞争者角色的时候,就想到了管虎。拍完后宁浩贾樟柯跟管虎打了招呼,管虎导演还很好奇:“你们在片子里是怎么说我的?”

【3】作品梗、迷影梗

《地球最后的导演》最特别的一点就是,片中出现了大量两位导演的作品梗,以及跟影史有关的迷影梗,如同一场脱口秀一样,一个包袱接着一个包袱,影迷观看会收获成倍欢乐。

如短片一开始就是白发苍苍的贾樟柯再次执导《小武》经典KTV戏份,然后镜头一转,原来是贾樟柯在一个叫“近代电影历史重现演出馆”的博物馆里,向下个世纪的年轻人演示什么是拍电影——在短片背景设定的2065年,电影已经是一门几乎无人知晓、濒临消亡的艺术了。

博物馆下班关门、送走游客的时候,老年贾樟柯热情地喊出口号:穿过站台,送走小武,我们江湖再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令人忍俊不禁。

片中,两位老导演商业互吹了各自的代表作,被抢救的时候还自曝了一下当金鸡奖评委时的黑箱操作(虚构剧情)。

还有很多细节,细看的话也妙趣横生,比如宁浩家放了很多象征代表作的道具,如沙发上的外星人玩偶(《疯狂外星人》)、一尊菩萨像(处女座《香火》);两位导演家中都收藏着他们作品的DVD、海报作品墙;电协办公室内的雕塑上,都是工作人员模仿各种导演的签名,宁浩、贾樟柯也签了;宁浩的手机铃声“哥是一根葱,来自外太空……”是《疯狂的外星人》里的熟悉旋律。

《贾想》是贾樟柯写的第一本书,是徐磊当做道具带到片场的。结果贾樟柯演戏时看着看着还看入迷了,觉得自己当年写得真挺好。

短片最后也是最感人的一场戏,是宁浩和贾樟柯从医院出逃到海滩上,在一个“五元自选电影”的流动小摊上,挑选自己喜欢的影史经典老片。贾樟柯在片中的人设是喜欢偏作者电影的,宁浩的人设是喜欢商业片、动作片,两位导演就各自选了自己现实中喜欢的电影。

但最终应该用哪部电影作为压轴来结束全片,徐磊也思考了一段时间,觉得最合适的还是《火车进站》——既然是畅想电影未来,那么就回到电影的原点,让“最后的导演”在短片结尾看“最初的电影”,代表电影人们不忘初心。

【4】贾樟柯大秀唱跳才艺,宁浩称其“老天赏饭吃”

宁浩和贾樟柯都是山西人,青少年时代就认识,宁浩和赵涛老家前后挨着,所以感情都很好。

“大家总觉得我们拍电影的是不是每天在一起吃喝玩乐,真的没有,平时在北京都太忙了,再好的朋友可能也很少见面,一年只能见到一两次。一般就是紧要关头需要互相支撑的时候打个电话,大家一起处理一些事情。

现在大家年纪都大了嘛,能一起拍个电影,相处近20天,在阿那亚每天拍完一起走走路聊聊天,我觉得对我俩都是一个很好的收获,我很珍惜这段时间。”贾樟柯说。

拍到后来,两位导演都“拍嗨了”,开始比着互相飙戏。

贾樟柯早在《任逍遥》里就唱过歌剧,这次尽情释放了唱跳才艺——又是夜店蹦迪,又是高唱《我的太阳》,全无导演包袱。

贾樟柯在片场甚至还主动唱了好几首,有他最拿手的叶倩文的歌,还有歌剧,徐磊最后用了歌剧,因为不用买版权,省钱。

回忆起这段时,宁浩导演捂脸笑道:“贾导很厉害,他的表演欲太强了!贾导是老天爷赏饭吃。”

《地球最后的导演》,宁浩接到贾樟柯的全息投影连环呼叫,贾樟柯不停高唱《我的太阳》,歌词是贾导随便乱哼的,很有喜感

宁浩在才艺上拼不过贾樟柯,就“争强好胜”地给自己加了一段戏,戏中他揪住一群连电影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小朋友不放,还给他们讲戏,也很心酸和好笑。

【5】笑过之后

《地球最后的导演》设定在2065年,按现实来算贾樟柯宁浩都应该已经90岁上下。拍摄期间,两位导演每天都要花两三个小时做特效妆,往脸部肌肉上贴一些贴片,做一些皱纹,显得苍老一些。化妆的时候,两位导演经常等睡着……

后来贾樟柯看完片,反思过自己的表演:我演得不是太好,形体上还是太活跃了,应该再“凝滞”一点。

徐磊却认为把两位导演的年龄感做得稍微大一点就可以,不用真的像90岁那样,因为未来科技发达了,人可以永葆青春。画得太老了,可能观众就认不出来他们了。

宁浩在拍摄全程还戴着一个假肚子,为了让身形显得更臃肿一些。徐磊表示这是为了贴合宁导在片中的设定——宁浩年轻时喜欢骑摩托、玩摇滚,还喜欢种植物,于是徐磊设想的晚年宁浩成为了一名种地的劳动者,没有时间金钱注意饮食、进行身材管理。反倒是拍艺术片的贾导到了晚年生活富足,身材保持得不错。

片中宁浩送给贾樟柯一台做面机器人,但一看型号就不太先进,智商好像也不太高的样子……因为晚年的宁浩是个落魄的劳动者,送不起新款。

美术方面,徐磊并没有把景做得太超现实,跟现在的感觉差不多,只有像机器人这样的高科技物件才集中使用了CG特效。他比较喜欢《黑镜》的风格,用未来科技的壳,讲当下的故事。徐磊甚至选用了一些八九十年代的复古迪斯科作为配乐,因为他觉得历史是一个循环,未来的人们没准又会重新喜欢上迪斯科。

两位导演穿着病号服出逃,BGM是杨钰莹、毛宁的《心雨》,有一种错位的深情。徐磊本来想过《夕阳红》,但后来觉得太直白了(而且版权也买不起)。

好笑归好笑,《地球最后的导演》看完,容易令人心生一股悲凉。电影会像人一样,也是要老去、衰亡的吗?

“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都是自然情况吧。电影行业其实一直有一种虚假的繁盛外表,但凡冷静一点就知道,整个行业的总成本一直是大于总利润的。

没必要把电影当成一个多么特别的行业,美术、音乐,都很难,餐饮业最近怎么样?所以我们有什么可说的呢?”宁浩说。

两位导演对电影行业的未来仍然是比较乐观的,起码应该不至于像徐磊写的那样,他们这批人就是“地球最后的导演”。或许眼下电影行业的问题,也是无数行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2 ) 正因为热爱电影,所以不敢伤害电影。

作为一个影迷来说,情怀很够,贾和宁互相调侃,互相伤害,一个文艺一个商业,共同争取当电影“灭绝”后的申遗“真科长”。俩导放下身段,很有娱乐精神,如果是他俩的忠实观众,简直像是看了一场精彩的脱口秀。

作为一个短片来说,确实硬伤不少,但是看到一同推出的其他几个参差不齐的短片,我觉得这部片至少在取悦部分观众下,做到了他该做的。我看得很乐呵,难得有一部取悦影迷的短片,而且是取悦一帮嘴最挑的人,我很开心。但正因为热爱,所以不能伤害,不能像流量明星的粉丝一样,对两位导演带粉丝滤镜,客观来说,这部片我觉得在七分左右。

故事的整体架构有一点普通,虽然争夺“科长”位是主线,但全片是靠自嘲串联,这就导致整体的深度其实不够。最后主线的结局也很突兀,包袱的效果达到了,但作为主线突然结束,留下大段时间继续吐槽,搞情怀,虽然我看着很乐呵,但总觉得有点拧巴,尤其是在包袱很浅,卖情怀太明显的情况下。所以我说如果放到脱口秀或者娱乐节目上看,这部片绝对满分,但是以一个电影短片来看,还是有点欠缺。

而影片主线中部的部分设计也比较普通,可以说是上一秒就能猜到两人会怎么做,对于一个“科幻”短片来说,有点浪费背景,而且喜剧最怕的就是被猜到包袱,这点有点伤。

但有很多梗又是我很喜欢的,那是一种影迷独有的难以被别人所get到的梗,比如贾科长变真科长,贾樟柯看《贾想》说真棒,看到这个短片,总感觉还有人能懂,能一起笑,真的很开心,对这短片真的是又爱又恨。

延伸一点,我感觉到悲观的一点是现在年轻观众几乎看不懂这个短片里的梗,这短片不过是圈内自嗨而已。不学电影专业的年轻人知道费里尼,塔可夫斯基吗?知道《火车进站》吗?甚至有弹幕说看到《火车进站》为什么会感动。可能未来真的会变成短片中预言的那样,小孩只会觉得电影无聊,让无数的优秀经典陨落在历史中。

我觉得适当的引导很必要,电影的美妙需要感受,而我觉得,更重要的不只是圈内自嗨,而是引导周围的人,至少尝试过让他们体验一次电影真正的美妙。真正品尝了一个事物的美妙后,才会懂它应该是什么样的,而不是以为自己吃的洋芋已经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即使它过程很痛苦,但结果很美妙。如果仅仅关注剧情,不像再花精力看电影,感受电影,那电影真的会被营销号毁掉,电影没有拥护者可能真的会死。

 3 ) 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

《地球最后的导演》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是一段关于时间的时间,是贾樟柯、宁浩对于电影现状的忧思,亦是他们写给电影的挽歌。

影片中涉及到多重时间,个人的与电影的相互交织,道出了贾樟柯、宁浩的电影往事,也写满了电影已休而我未死的虽生犹死。 影片以《小武》的一段场景开头,以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结尾,像是写了一段墓志铭,又像是点燃了新的希望。贾樟柯顺口溜般的调侃着自己的作品,宁浩说自己“也有十几亿的”,他们诉说的是往事,是电影的辉煌,到了2065,成了孩子们口中的“盯着一块屏幕,傻看着”,电影成了过去时,说好的非遗,也被一只母/猪代替,望着银幕中贾樟柯、宁浩拼劲气力把电影器材搬上车,再结合片尾的《火车进站》,原来他们是想把电影送往远方,留存星火希望。

 4 ) 反正电影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

流于表面的喜与悲。这是属于迷影的快乐,但仅仅止步于此。 你能明确感受到那份追思逝去美好,怀念昔日年华的伤感,可总感觉哪里空落落的: 悲从何来? 你们哀叹电影的死亡,可电影是怎么死去的?它就这么不明不白被埋进土里,却没有人去问一句“为什么”? 因为短视频?因为其他娱乐?因为自己作死?还是其他不能说的原因?还是开放式结局? 反正,它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 前面立着块警告牌,上面写着“禁止拍太多”、“禁止说太真”,稍微意思意思就行了。 不过呢,你要是结合当下人人挂在嘴边的“大环境”看,那可以明确地说,这就是艺术。 当然,我觉得比较好笑的是,我明明是b站大会员,但看这个片子,还是得额外花6块钱。这感觉就好像我真的是花了门票钱,来参观“电影”这个非遗产业。这倒是蛮像个行为艺术。 我偶尔会觉得,自己过去一边天天喊“电影很重要”,可是一天到晚也没看几部新片的行为,很愚蠢。天底下的艺术形式多了去了,天天盯着那八大九大的艺术,装什么装啊? 如果有些艺术终将死去,那就让它先去死好了。没准有一天,当机缘到了,它被人复活过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5 ) 愛電影,以最純粹的感動,以最清澈的快樂

如果沒有今晚小城之春的這場電影,連日來的迷惘計較不會那麼短暫飄散。在大笑與熱淚之間,未來,是今天擲下的預言。40分鐘,影迷看到熱愛,同行看到諷喻,局中人識出況味。

給導演徐磊打call,給演員賈樟柯打call,給反諷打call。

然而,又要140字,我說完了,都說完了,真的已經說完了。

 6 ) 中国有科幻电影吗?

1.地球最后的导演-贾导的普通话有点出戏,结尾挺好,升华了,不能否认的是,他们都跟不上时代的浪潮了。 2.杀死时间-就是无限月读,没必要去谈论意义,没必要,未来是什么,看看爱死机怎么拍的,当代文化认知未来就是爱、死亡、机器人,这三点是主线,老生常谈了,这方面的影像现在也越来越多,没必要去探讨什么意义,过时了,就跟着时代文化玩就行了,意义自然显现,留给观众不好吗,或者说当代文化认知的意义就是破碎的;导演做的那些影像实验也很反感,学别人学不到精髓;再说了拍“时间”主题很大,很难拍,也最深奥,最吸引人,片子可配不上这个名字。 3.一一的假期-道具组您可用点心吧;导演您还是去拍三流广告吧;还有,取这名?一一?导演是想说:时代变了有些东西不会变亲情不会变,片子主题和杨导的《一一》还比较合拍。一边去吧,蹭热度别这样毁经典。

4.你好,再见-………还是理解不了这个设定;演的挺好,下次别拍了。

总结:为什么中国导演拍科幻片总喜欢映射现在的社会问题?为什么逃离不了这些藩篱?什么是大众审美?是没有想象力,还是抓不住时代文化的浪潮。也许还是地球最后的导演指出的:电影已死,不,是中国科幻片已死,但影像长存,视听在当代更展现出生机和活力。老一代导演都在追忆黄金时代,新一代导演已成为市场的奴仆,或许没有“新一代”,那么,真正的新一代何时来呢?

 短评

自己的國家,電影業不行了,於是認為全世界的電影都不行了。發出悲鳴,然後開始了嘲弄——電影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了怎麼辦?以此衍生出許多尷尬的情境,在這些情境裡,發揮幽默感,顧影自憐,一步步試圖讓人心疼,接到那個結尾,彷彿電影已死,唯有他們在守護。唉,真可憐,坐井觀天,以為自己頭上的那一塊天塌了,於是整片都會馬上塌下來。其實沒有,外面天朗氣清,要多廣闊就有多廣闊。

5分钟前
  • 林西拿
  • 还行

《在清朝》虽拍完了,可科长后来在家清洁海报墙时并没有它的海报,说明什么?说明拍砸了,科长不满意这部作品;《太原往事》也终于拍出来了,但浩子最终珍藏的还是盗版的DVD,到老也不收正版蓝光。

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好玩创意,然后电影人们就一起玩起来了,一个接一个的段子,两位导演揶揄自己、电影行业及其他导演,如看一场影像脱口秀。如果是影迷,特别是贾樟柯和宁浩粉丝的话,能收获成吨的快乐。“穿过站台,送走小武,我们江湖再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背景设置在2065年,片中有些特效、机器人角色,做得还不错。徐磊说,这个故事是他在疫情期间因焦虑而写的,他担心大家的生活不再需要电影了,就用这么一个玩笑式的短片实行“崩溃疗法”。很理解这种感受,好的喜剧底色都是悲剧,两位导演一起孤独地看电影、回溯电影史的段落,看哭了。科长和宁导白发苍苍的样子很扎心。科长那股潇洒中带着一丝小羞涩的样子非常可爱,自嘲功力更是一绝,还贡献了一段惊艳的才艺展示。宁浩导演气场强大,演技了得,求以后多自导自演吧!

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还是《火车进站》拍得好。

9分钟前
  • 子戈
  • 还行

贾樟柯所说的“业余影像”时代的确到来了,只不过这些“业余”的影像创作者并不是如他所想的那样成为下一个戈达尔,而是成为一个个抖音红人。影像泛滥所带来的结果便是影像的内卷,这种内卷具体表现在每个创作者都在力图让自己的内容更加易于唤起观众感官层面的刺激,而不是进行一些更加沉着、迟缓的艺术创作。当影像的传播与接受不再是买方市场,而是卖方市场的时候,电影(尤其艺术电影)的衰落就是必然的趋势。

11分钟前
  • 三仛
  • 还行

@第五届平遥影展。白天刚在新浪潮书店翻了《电影之死》,颁奖之前的首映场,观影气氛好,全场各种笑翻,结尾点睛

14分钟前
  • 吴邪
  • 还行

坏猴子瞄准b站就是知道,年轻人群体中存在着数量庞大但或许并未建立冷静成熟且富有见地的电影观、世界观的迷影者,他们渴望看到这样一部集合经典电影元素的大型娱乐庆典式快消品,来承载他们跃跃欲试的电影梦。但当电影本身成为其自我玩梗狂欢的手段时,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片也的确昭示了电影的结局。

16分钟前
  • 姓曾的拉扎罗
  • 还行

【平遥影展展映】世界首映。开场音乐《心雨》一出,我们终于在平遥看到了科长的第一部——《小武》,虽然只是段落重现但也让人激动。结尾光影闪烁,我们和宁浩贾樟柯一起看到了影史的第一部——《火车进站》,触动了影厅内的电影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作为喜剧短片,贾樟柯与宁浩反复戏谑恶搞了各自的电影,就像相声的捧哏和逗哏,表演了一个争功的小品。作为电影人短片,充分致敬了电影艺术,表达了电影人对电影致死方休的无限深爱。电影不会死!

18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地球最后的真影迷只剩俩导演了,可悲可叹,火车进站,电影没完

19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推荐

五块钱能看电影的海滩真不错,现在网上会员付费还得六块。

21分钟前
  • 云A_TU282
  • 还行

明明是喜剧,最后却有点走心。热热闹闹的段子集,迷影且情怀,倒也挺适合平遥闭幕。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穿过站台,送走了小武,世界很大,我们江湖再见,让我们一起游到海水变蓝

23分钟前
  • He
  • 力荐

俩人弥留之际最惦记的居然是没拿到金鸡奖,这是什么平行宇宙的魔幻情节。

25分钟前
  • 热情华夫饼
  • 较差

喜欢这个短片,所有的尴尬和掉书袋全都在恰到好处之间,最终指向影迷们的会心一笑。徐磊是真的懂喜剧,最后的镜头一出现还是忍不住起了鸡皮疙瘩。与其说是对电影的颂歌,倒不如说真的是一曲心酸的挽歌呢。

27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宁浩和贾樟柯的表演几乎就是闹着玩的状态,但这并不重要。“电影会死吗?”当《火车进站》的影像再次从远处奔到观众眼前,又一次展现电影无与伦比的影像冲击力时,我们无法回避这种直接的情绪了。那一天来临之前,我还要“多看几部电影”。

30分钟前
  • 苍澄
  • 还行

这短片在平遥看,是一种欢乐,搁在B站上,那得等等弹幕。

3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6.24 我可以理解当初拍可能就是为了电影节闭幕自嗨,本质上还是当晚会拍而不是电影,所以很随便,大银幕和影迷一起看应该能感受到情怀。如果单纯当作短片来看,未免太过“油腻”了,只能体会到中年没那么成功人士装疯卖傻,装聋作哑的绝望感。喊口号救不了电影

34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还行

电影不会死,但半死不活的中国电影不好说

3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感觉放在平遥电影节合适,咱现在看就不够有趣,甚至觉得在小姑娘面前充大个儿、调戏护士,有点内什么,俩导儿也是顾影自怜。

40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还行

好多梗,蛮欢乐的……感觉宁浩的演技比科长略好一丁点……

41分钟前
  • 20个小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