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在自己无意识下被录下的声音被大姑利用,成为了悬案罪犯的作案工具。由于愧疚、不安、愤懑,决定寻找真相。
似乎很多罪犯都是想要破坏现有的,他们认为腐败的制度,但这样做,破坏的只有弱小之人的人生。这部电影里是小望小聪以及没有展现出来的人,《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里是哥谭市民,《源代码》里是一火车的公民,《火影忍者》里为了施行月之眼计划就更多。我曾和朋友讨论过,想要摧毁现有世界建立新制度的人太天真了。制度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之上,抛离社会空谈制度是盲目的。但社会又是复杂的,因此他们是无法建立乌托邦的理想制度的。
再者,何为正义?何为绝对的正义?黑格尔曾说过,绝对的光明,如同绝对的黑暗。因为绝对的光明之下,人也是看不见任何东西的。况且绝对的正义也是无法企及的。人类是有限的,所以人类所追逐的正义一定也是有限的。
同理性一样,对正义的狂热追求,迟早会沦为非正义。如马丁路德金所言,“手段代表着正在形成中的正义和正在实现中的理想,人无法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去实现正义的目标。”我们必须承认现有制度是有缺陷的,人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既定的程序追求有限的责任。
影片属于是中规中矩,趋于平淡。这种类型看过的话其实不是很必要看,像《聚焦》这种,都是记者追根溯源,寻求真相。其次这种双线同时进行然后交织在一起的处理也还不错,只是我一开始没看明白的时候还以为小栗旬演的是光雄。不过我看这部一半是因为喜欢小栗旬和星野源哈哈哈。
不过我觉得这部影片最主要的意义在于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由格力高森永案而来。电影里,几次提出,把旧帐翻出来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大多人的消遣谈资,但对有些人是不敢面对的伤疤。但这不代表真相就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还有遗憾可以弥补,还有人需要被治愈,还有人需要被原谅,还有人需要被审判。
另外片尾曲很棒。
日本新片《罪之声》的主题应该是清算。记者和案犯的后代对二十多年前一个大案进行调查,尽管已经过了起诉期,但还是还原了真相,无论何种名义的犯罪,都被送上了历史的耻辱柱。要点赞电影里的记者,他们咬住目标不放松,从事艰苦调查工作的精神令人感动。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为了钱,没错,生存是各行各业的基本牵引,但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要讲求职业道德。我们不也有物质、精神两手抓的说法吗。还要点赞电影里涉案人的孩子,也就是那位裁缝,他懂得社会公道与人的尊严。 对隐藏至深的事件真相,从个人层面上说,有些事或许还是不要弄明白为好。但从社会层面上,对曾经的罪恶不给予清算,得过且过会造成历史重演,这是对社会和后代的犯罪。黑势力是社会的毒瘤,为了钱财而涉黑真是愚蠢至极,这从电影里可以看得很清楚。以Z的名义就正义吗?政治被ZY化了之后,更好地与乌合之众行成互动,复杂的东西往往不被人理采,简单愚蠢的却忽悠人们盲目行事。极Z总漠视情感或是虚情假意,电影里的主犯说到底就是思想狭隘,凭仇恨情绪和空洞的口号,以犯罪的方式来报复社会。他们没有改变社会却改变了这些涉案家人和孩子们的命运,制造了人间悲剧。
首先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编剧是野木,那就说明了这肯定不是什么有正经推理环节的电影,她肯定是一贯的事件只是拿来传达什么价值观的社会派做法。
但我万万没想到,真的没想到这个电影可以如此的无聊,它真的很无聊。
还两个多小时,浪费我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两个多小时就这么被浪费了!
首先我要纠正一下一个错误逻辑。虽然片名叫罪之声,但之所以那两姐弟比较倒霉而曾根比较幸运是因为那两姐弟的爸爸是核心犯罪成员,而曾根是他大伯还是一个周围亲戚朋友都不愿来往交际被当成死了的一个大伯。他们倒霉的点自始至终是因为被他们爸给连累了,和那盘录音并没有必然关系,即使被录音的人不是他们两姐弟是其他人,但犯罪者之一是他俩爸,那无论是怎么样他们被连累到都是必然。
第二,这部电影真的如同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且拍摄手法近乎于平铺直叙。除了双线和偶尔的回忆之外,你看不到这部电影的任何转折高潮点。甚至还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一个多年不做社会新闻的记者和一个裁缝都能如此顺利的查到几十年前的真相,当年的警察得多废物才查不到?真的没有一个人觉得这两位查的也太顺利了吗?所有关联者记忆清晰深刻都能提供有效线索,且还不需要多费一点点周折关联者们就马上把所有事情供出来了,你们倒是学学餐馆老板娘抗拒一点啊喂!
第三,犯罪动机。
我真的是在最后大伯供出一切的时候无语凝噎,更要命的是他在得知两姐弟的遭遇之前还挺得意,觉得自己是正义使者狠狠报复了憎恨的资本社会。哎呦我的天呐这是什么老中二病了,我都不忍心看下去了亏您在伦敦还是卖书的。你们就算从没看过马克思主义也不明白就算搞倒了一两个企业这个地球依然照样在转吗?你们现在都还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呢还谈革命,革个几把命。犯个罪能推翻整个社会结构吗?这个人脑子没问题吧我建议去医院挂个脑科。
还有男主妈也是,一大半年纪了还老中二病。我寻思着虎毒还不食子,既然都知道不让自己儿子知道真相,那当年又为什么要让自己儿子录音,这么自信爆棚觉得自己肯定不会被警察抓到?就算觉得肯定不会被抓到让一个小孩子卷入纷争还是自己亲儿子你可真是他亲妈。
以上是剧情吐槽部分。
接下来是作为星野源粉丝的我对于他部分的想法。
首先双男虽然不是主,但我看见编剧是野木然后演员是星野源我就担心有卖腐。好在她这个电影里比较正常,虽然这一段意味不明(这个担心不是没有理由,逃耻设定那个gay同事原本喜欢男主,miu404就更不用说了至今还有一群疯批cp粉,在野木这里星野源一直拿着女主剧本我已经怨念很久了)
其次就是虽然番位是二番,但他这个角色属性还挺工具人的,他这个角色的存在只有两个作用:引出事件、引出另外两个被卷入事件的孩子悲惨的人生。
我看日娱组说他戏份重演技没担起来还挺忐忑,看完感觉就这?这就是戏份重?我原以为戏份重是指故事核心或者高潮部分,但这不都给了两位小演员和长大的弟弟演员吗?
顺便我想起一个还想吐槽的点:
这位弟弟,您都经历了这么多事了到了现在才想起要自杀吗?这在我看来纯属为煽情而煽情的设计桥段。
三星都给演员了 演技集体在线。故事倒是自圆其说合乎逻辑,硬伤过于冗长看过的都觉得。
一个我个人特别不能接受的点:三个小孩明明只是无意中被利用凭啥要背负这么多?不合法也不合理。我知道,在日本这很合理,耻辱感让他们哪怕是无意中被利用也不能接受这样对自己。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以及思维正常自尊自爱的人类个体,我只感觉到了荒唐。首先法律就不会给这么小的几个孩子判刑,15那个还有一点点可能性她知情之类的,6岁8岁不明显是被利用的吗?你家孩子那么大的时候都会绑架老板操纵股价了???有啥可怪罪的?但凡是个有脑子的都不至于给孩子扣帽子吧?法律不会判,正常社会也只会同情这几个孩子吧,大人犯罪小孩背锅?再者假设我是这个被利用的孩子,我也几乎不会有什么负罪感啊,我不是主谋更对事件毫不知情,只是被信任的大人利用了,只会怪他们,为什么要自责呢?那万一罪犯身边没有小孩用了电影里小孩的声音剪辑录音,被剪辑声源的那个童星还要自责吗???整个就是日本社会自己的一些没必要的蛋疼文化整出来的幺蛾子,换个国家根本屁事没有。我知道他想表达的是公权和反社会双方都是互相加害巴拉巴拉...且不说这个篇幅过少,只审判了其中一方还没说清楚。声音这条主线实在太蛋疼了,基本的逻辑都不成立。最后只能说一句当日本人好累吧。
岛国的罪案影片不少,最近看了新参者系列几部,再加上这部,着实被感动到:人性本善,行恶都有其不得已的原因,或因果所致,这也是岛国文化。好的电影或文章引人入胜,这片子做到了。影片开始挖掘尘封三十年的旧案,让我们以为惊悚悬疑为主,却被无预期地带入情感的旋涡中。导演不紧不慢地通过记者和小裁缝两个人物各自的线索去查案,直到线索集中到孩子的录音,小裁缝就是那个最小的孩子,于是两人见面共同去寻找另外两个孩子,电影开始中段,转向了要解开那两个孩子命运的悬念,自此充满了悲情和苦难,尤其是长大的男孩因命运所迫将要自杀时接听手机,镜头俯视,上吊的绳圈高挂在正上方,模糊的男人在抽泣;随后道出姐姐的命运,更是人们不愿意相像的,生命已经停在那个相约出走的日子。当姐弟俩悲剧的命运轨迹揭开后,最后一段再回到小裁缝的人生,通过他母亲的来访以及记者探访到他伯父——这罪案的始作俑者,其实回到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年代,青年运动意气风发,夹杂黑帮和社会底层,谁会预料事件的后果。结合一些欧美导演作品,六七十年代全球的学生运动真是风起云涌啊,然后造就了八九十年代经济的腾飞?因为这些大胆而敢冒险的年轻人投身了经济建设?这是话外,哈哈。回到影片最后,通过小裁缝的母亲过世和男孩找回到失散母亲的交叉剪辑(不知专业术语),让我们思索的是两个家庭、三个孩子如何命运不同。这部作品可能是想表达:无论大人思想有多激进,被时代左右也是正常的,但要保护好孩子,不应让孩子受到侵扰,小裁缝的父母做到了,但前警察、那兄妹俩的父亲就做错了,还引来杀生之祸,妻子儿女随之跌入深渊。小裁缝是幸运的,其实也是上辈种的因。
看得挺沉重的。为心怀翻译梦想试图反抗现实却永远停留在青春年华的姐姐;为三十多年来一团糟人生的弟弟。已过追溯时效的案子旧事重提有什么意义呢?大概是为那个人生被肆意扭曲的孩子掰回一点点、一点点的正常人生吧。收获了一个重新振作的精英记者也在意料之中。
整个片子的节奏其实不是很好,太漫长又充满了不分主次的大量信息,完全没有高潮。但是主配角都很出色:栗子把记者从颓唐被动到追根问底演得自然生动,记者的敏锐一览无余。英语发音标准;源桑的角色相比记者其实没那么鲜明的个性(儿童时被牵扯进案子是背景,而非个性),但是他很好地表现了事发时震惊、面对幸存者的愧疚、调查过程中决心坦白等场景中人物复杂、多层次的情感。服饰有复古之美,取景优美,URU的主题曲相当催泪。
再多说一嘴,原来觉得源桑是个欢脱的工作狂,家庭说不上是负担但也不算必需品。上一部《MIU404》里也是精英刑警的单身狗设定🤪而本剧里的西装人父源太过温柔,让人忽然觉得他结婚有个女儿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吧。不上升真人、不混淆角色和演员,只是觉得这样真是不错啊~
関西弁、勘弁してくれよ!挺好看的。剧情细节丰富,演员演技在线。片子里记者问上司都过了这么多年了,现在还调查这个案子有什么意义?上司说,我们新闻行业在几十年前的事情中没有做好,值得更深地去反思。结果这个反思是,用受害者视角去质问左翼的父辈犯下的错误,相当肤浅且愚蠢。在后现代价值观的话语中,质问几十年前的价值观的罪行,这真的能叫反思?日本的影视作品不行。一面警惕左翼,一面逃避历史罪责,只会用受害者视角叙述一切,这样下去只能是死胡同越走越深,和抗日神剧没有区别。
分解质数这个比喻还真没听过
我觉得剧本改编得很不错,格力高森永案原本就不是命案,惊悚血腥基本不存在,剧本这样的编织我觉得是合理的,也没有简化事件的复杂性,还处处尊重了普世价值观,挺好。
那个《热血高校》里的翩翩美少年已经被西装领带裹成年近40的大叔了。
枯燥//栗子我来了!!
开篇部分拍的有点走过场,但是徐徐展开后还是挺精彩的,不过,对案件背后的社会问题,反思的还不够深入
…基本都停留在幻想里
2020年日本获本国电影编剧奖的影片,破解80年代犯罪悬案的推理电影。新意倒是不多,但既让观众了解了这个过去多年的历史事件;编剧将笔触放在今天的人物性格及心理刻画上,又提炼出“以犯罪暴力的方式去复仇或追求正义,只会造成自己或他人、社会的灾难”之反思主题,值得肯定。是近期看的日韩电影中较好的一部。
3.5 最大泪点是nozomi的同学的哭诉 破碎的梦想和女生间的友情 这条线在那一段已达高潮 最后的重复就有点赘余了 然后是颁奖季看到很多次名字的宇野祥平 戏份不多 平静又带着些怯懦的说出「也做过一些不能见光的事」厚厚的镜片下低垂的眼 让人心碎…故事本身挺一般的 不如昭和64年
反对1984的人被困在了1984,全共斗的昭和尾声回响;不惜一切代价挑衅腐坏的体制,然后从“代价”们的角度追溯了一次“完美犯罪”;英伦定制西服裁缝店,除了可以作为《Kingsman》的基地外,更可以来象征老派资本主义帝国中小布尔乔亚的幸福,用这种代表性背景人物来痛斥父母辈反抗威权之罪,总觉得哪里不太对?
报复社会,社会也不会改变什么,而只会让无辜的人陷入悲剧。“被那些自私籍口夺走人生的,总是那些弱小的人。”
周六全场几乎满座、看来两位主演的召唤力还是很厉害的、几位证人大妈大叔的演技并不比主演逊色、尤其是nozomi酱的同学大妈竟然让我到了最高的泪点、整体有些纪录片的质感、uru片尾曲真是太惊艳了、闭上眼睛听可以让音色浸入身体、还有小栗旬关西话和英文的转换也是很佩服、看来是真的想在好莱坞发展、希望新冠之后有机会看到
可恶居然没有缝扣子
电影重心不应该放在这么浅的地方...
给妈妈听的望的声音 仍然是那盘磁带...
看到了松本清张的影子,典型的社会派推理。 孩子无辜被卷入犯罪的漩涡,被黑帮劫持毁掉人生的滋味真的是难过。不过不敢求助警察和社会,明知自己只是被利用也不敢出声求助,怕被人歧视排挤,也是日本社会对待犯罪的独特“洁癖”导致的。| 影片改编自塩田武士的同名推理小说
叙事本身还是挺沉稳的,但作为社会派推理来说,把过多的笔墨放在了推理过程上,背后的社会问题却未得到深入探究,还是有些遗憾的,尤其当视角站在了被无辜牵连的孩子身上,无政府主义者的行为就被简化成了以暴制暴,而事件背后的始作俑者——庞大的公权力则没被有力的抨击,加上导演拍剧出身,整个影像没有什么加分点,权当看看栗子和源桑吧。
野木想说的不复杂,真正的斗争应该empower弱者。奔波的栗子最终做到的也是这么一点点微小的事,故事圆满。但和某种巨大的空洞的结构比起来,依旧太过微弱。
都是miu和unnatural的演员团,怪不得男主爸我第一眼看到他的笑就汗毛一竖。这是个很温柔的故事,双线交叉的一瞬,两人还未相见,但我已经kdl。两人端着罐咖坐在堤坝边聊天是我最喜欢的一段,镜头环形拉近又远离,他们真的是很温柔的人。
最恨日影两个点,无意义的冗长和自以为是的故作深沉,这片占全了,尤其是自以为是这一点,让人非常受不了。原本看评价还挺好而有所期待,看下来实在是失望。不过比较惊喜(?)的是小栗旬在这片里的英文台词估计得比哥斯拉里还多,这点还挺好笑的……不过水平确实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