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美国动物

HD

主演:埃文·彼得斯,巴里·基奥恩,布莱克·詹纳,安·唐德,乌多·基尔,杰瑞德·亚伯拉汉姆森,盖里·巴萨拉巴,拉腊·格赖斯,简·麦克尼尔,韦恩·杜瓦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剧照

美国动物 剧照 NO.1美国动物 剧照 NO.2美国动物 剧照 NO.3美国动物 剧照 NO.4美国动物 剧照 NO.5美国动物 剧照 NO.6美国动物 剧照 NO.13美国动物 剧照 NO.14美国动物 剧照 NO.15美国动物 剧照 NO.16美国动物 剧照 NO.17美国动物 剧照 NO.18美国动物 剧照 NO.19美国动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美国动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斯宾塞(巴里·基奥汉 Barry Keoghan 饰)和沃伦(伊万·彼得斯 Evan Peters 饰)是从小玩到大的青梅竹马,总有古灵精怪的念头出现在他们的脑海里,这么多年,他们不知道联手惹过多少麻烦。大学枯燥的课业生活令两个男孩感到窒息,他们急需找点乐子。  一次偶然中,他们发现大学图书馆里收藏了价值不菲的奥杜邦版画原作,以及一些同样非常昂贵的原版画册,一个糟糕的念头应运而生,这或许能够成为他们的财富密码。说干就干,斯宾塞和沃伦找到了另外两个朋友做帮手,一行四人制定了一个他们看起来天衣无缝,实际上漏洞百出的偷窃计划,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更是意外频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黑镜第五季另一个人初代吸血鬼第四季杀手的童贞捕鼠人2023无痕午夜阳光2018周一热潮冷血坏特工戴夫·查普尔:淡定我这样过了一生战神传说国语射杀遗骸追龙2:追缉大富豪夜店北京新兵马强到爱的距离再无可失心理迷宫血色星期一律政英雄特别篇万山剿匪记生死恋1984

 长篇影评

 1 ) Who by fire

四个躁动的小镇年轻人妄想干票大的最后失败了的故事。 主线故事听起来平平无奇,但是形式非常新颖,细节做得非常精致,把简单的故事拍得一点都不简单。 印象最深的镜头是在超市前一个推过去的购物车,被点燃了又推回来。一开始我以为是生和死没想到是我过度解读了:) 我们谁也不能嘲笑他们的愚蠢,现在看来这场计划精妙但却锒铛入狱的犯罪是无意义,无目的,无逻辑的。但对那时候的青年们来说是打破平庸的一颗石头,是另一条人生道路的开始。自以为精妙却被拒绝的告白是这样的,准备充分却落榜的考试也是这样的。在漫长的准备过程中,每分每秒都可以抽身而退,但是最后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驱使,做了不一定有意义的挣扎,因为看起来挣扎总好过等死。 被绑架的贝蒂说他们是自私,对自己不负责的人,但其实他们是太想控制自己的生活了,甚至用了这种极端的方法。我们想在未知的等待中等待随便哪种未来,但绝不是看不见未来的未来。

 2 ) 脑残任性,变成动物。

5星,这片子逗死我了! 映射现在的某某后也非常的应景呢, 脑残任性。 想干啥就干啥, 自己还能给自己找到一堆大道理呢。 美国的动物退化,会从洞穴外走入到洞穴内。 而美国人呢, 作奸犯科,就会走入大牢失去自由。在价值观面临新时代想法的时候,生物法则并没有改变,退化暗示着犯罪,也必然受到惩罚。这片有教育意义,看看挺好的。

 3 ) 《美国动物》:没人想要变得平庸

《美国动物》海报

《美国动物》的故事很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四个美国中二青年抢劫肯塔基大学图书馆藏书,最终被捕”。类似的故事我们经常会在大大小小的法制节目与民生新闻中看到。

导演运用半纪录片式的手法来进行讲述。电影大致分为两部分:人物采访与情景再现。人物采访部分,导演找来了当年抢劫图书馆的四位青年,当然,时隔已久,他们现在已经是中年人了。借他们四人之口,还原出当年“图书馆抢劫案”的全貌,并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导演还请来了当年被绑架的图书馆管理员,以及四位青年的父母、老师,从外部对当年的抢劫案和他们的孩子、学生做出评价。情景再现部分,则通过埃文·彼得斯、巴里·基奥根等演员的表演直观还原事件的全过程。人物采访段落与情景再现段落相互交叉,电影情节就在夹叙夹议中向前推进。

“改变”是电影讨论的主要问题。

斯宾塞,一个热爱绘画的青年,面对面试官的提问“作为一个画家,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时,他茫然无语。

他有着完美的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父母关系和睦,而他则顺利进入大学,前途大好。他认为这种找不出任何缺点的生活使他的艺术之路停滞,因为他找不到艺术的意义,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他渴望改变。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通过阅读梵高、莫奈等艺术家的资料,他发现是人生中的灾祸将他们塑造成画坛巨擘,他急于想体验类似的人生。另一方面,青春期的躁动和不理智使他相信,他是独一无二的,有什么事正等待发生,使他的生活富有意义。

电影没有向我们直接展示斯宾塞的画册,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开头和结尾处斯宾塞的两幅自画像,以及他为了实施犯罪计划而画的图书馆图纸和一些小模型。不同于梵高或莫奈的自画像,斯宾塞的自画像面无表情,目光空洞,甚至没有色彩。这正是他内心的写照:无论犯罪前后,他都没有找到答案。

斯宾塞的自画像

生活的列车没有驶向光明的出口,反而急转直下,撞进困顿的泥潭,直到他看清令人窒息的现实——他只是一个平庸的人。斯宾塞对梵高、莫奈、奥杜邦的模仿,只是形式上的可笑戏仿。

体育生沃伦渴望改变原因出自于对生活的失望与找不到意义的苦闷。

表面上看,沃伦是一个中二青年:留着一头狂野长发;在身上文“一头霸王龙想要关掉电扇”的搞笑文身;去仓库偷食物还美其名曰“拯救食物”;通过看《杀手》和《落水狗》学习抢劫;想成为肖申克那样的人,带着财富在加勒比海的一条船上了结此生。

我们会把他与分不清幻想与现实的疯子画上等号。

但沃伦有着看似比斯宾塞更深刻的生活认知,他在电影中经常充当斯宾塞人生导师的角色。当斯宾塞想加入兄弟会时,他告诉斯宾塞“去他的兄弟会,让你入会的理由是某天你会走进一间你永远不愿进的办公室,见一个你永远不愿见的人,抱着他能给你一份你永远不愿做的工作的期望。”当斯宾塞想放弃计划时,他质问斯宾塞“你他妈到底在担心哪个‘将来’?那个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的‘将来’?在那个将来,你忙成狗,就是为了得到那些别人告诉你你应该得到的狗屁东西?而那些傻逼会告诉你,一旦你得到了,你将会非常成功?”

沃伦的幼稚举止反衬出他满口大道理的苍白滑稽。他的大道理不是久经沙场后的由心而发,而是一种对逃避生活的心理掩饰。他从五岁就为了进体育队而努力,但他不知道这一切意义何在。父亲告诉他这样的人生信条:放弃的人赢不了,赢了的人不放弃。

我们可以预见,沃伦的生活就像被父亲上了发条一样,永远为了“赢”而努力。但“赢”没有意义,赢了这一场比赛,还有下一场比赛,像一只在轮子里永远奔跑的仓鼠,循环往复。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沃伦对“抢劫”这件事如此上心。他对一切都很失望,对父母离婚很失望,对既定好的人生道路很失望,对生活的地方很失望。“抢书”这个念头像一束光,让他以为人生轨迹会从此大不同。可惜光亮太强,让他模糊了道德与良知的底线。

导演这种“改变”持悲观态度。

从人物来看,尽管斯宾塞是主动提出抢劫的那个人,但却是整个犯罪团队里最消极被动的。对于“改变”,他的态度是暧昧的、矛盾的。

他前一天晚上向沃伦提出这个想法,第二天就反悔,并劝沃伦面对现实。但沃伦稍加鼓吹,他还是半推半就上了贼船。当沃伦要去荷兰见买家,他劝沃伦面对现实,但第二天还是按时把他送到了机场。当第一次抢劫失败,沃伦准备第二次抢劫时,他当面跟沃伦说他要放弃,但后来他还是参与了第二次抢劫。

一方面,“改变”诱惑着斯宾塞,仿佛是他能证明自己的救命稻草,所以他希望犯罪计划能够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他有许多顾虑,家人、学业、前途、道德、理智等因素拧成一股反力量,拼命把他拉回生活正轨,所以他又希望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能出现不可克服的阻碍。这种撕裂感使他迷茫、痛苦。

在远处望风的斯宾塞

我们可以看到,斯宾塞几乎是被沃伦推着走的,整个过程他都是浅尝辄止:沃伦在布置任务时,他心不在焉;在两次抢劫过程中,他只负责望风;第一次抢劫失败后,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好。

尽管斯宾塞多次劝沃伦面对现实,但他本人并不甘心接受这无意义的现实。所以他有这么多次机会可以终止这一切的发生,但还是放任事情向着更恶劣的方向发展。性格决定斯宾塞只能做一个隔岸观火的旁观者,无论欲望多么强烈,他都不敢过分逾越雷池,只能眼睁睁看着那只象征着他梦想的火烈鸟消失在茫茫黑夜。从这个层面上,斯宾塞就像多数迷茫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青年人的缩影。

深夜出现在街头的火烈鸟

而沃伦是一个行动者。虽然他不承认自己是一个领导者,但在这个四人团伙中,他的确是核心。他对于“抢劫”这件事的态度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向往。他没有斯宾塞的绘画才能,不及博萨克思维缜密,也没有查斯的财力。他拥有的是豪情壮志和无所畏惧。

他一次又一次让斯宾塞回心转意,主动学习如何抢劫,主动联系买家,主动组建团队,在抢劫失败一次后接着策划第二次。如果没有他,事情根本不会发生。他的每一次行动(包括旷课)都是对生活的反抗,对来自成人世界的压制的挣扎。

歇斯底里的沃伦

沃伦看似对所有事情都掌握着主动权,但当事情朝着他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时,他还是展现出了真实的一面——愚蠢而且懦弱。他承诺一个人“干掉”图书管理员,结果却欺骗博萨克一起帮他;在把《美洲鸟类图谱》运出图书馆的过程中,因为没有严密规划,状况百出,他变得歇斯底里,满口脏话;最后还紧张地呕吐到了查斯的车上。

沃伦从来都无力改变这令人失望的现实。在被捕前,他抢劫了超市的一本书,并对追出来的警卫大吼:“你他妈就这点本事了吗?”我认为这更像是一句自骂,意味着对现实的屈服,对自身无能的苛责。

至于博萨克和查斯,他们参与的想法也许与斯宾塞差不多,期待着一件事发生,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但不坚定的信念与分裂的团队精神为这场注定失败的抢劫作了注脚。

电影最后,四位现实生活中的主人公面对镜头,都沉默地低下了头。他们已经为当年的疯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在监狱中虚度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他们曾经向日复一日的生活做出反抗,生活也还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采访中,沃伦这样说道:“你一直受到这样的教导:你的所作所为很重要,你是与众不同的。并且你总能指出一些事情能够展现出你是不一样的烟火,展现出你与众人不同。然而事实上,这些事情一点也不重要,你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电影还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类记忆的不确定性。

斯宾塞认为那个人带着蓝色/紫色围巾

沃伦认为那个人是个五十岁穿着得体的老男人

斯宾塞和沃伦第一次在街头与“栅栏”的手下接头时,这一对挚友的记忆产生了分歧:斯宾塞回忆那个人是一个戴着蓝色或紫色围巾、扎着马尾辫的中年男人,而沃伦回忆那个人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穿着得体的的老人。在电影最后,斯宾塞又否定了先前的回忆,他不确定自己是否亲眼见过那个戴围巾的男人,也无法证实沃伦是否真正去过阿姆斯特丹。

沃伦认为是博萨克拉查斯入伙的

博萨克认为是沃伦拉查斯入伙的

类似的情况在全片多次出现。比如,到底是谁拉查斯入伙的?沃伦认为是博萨克,而博萨克认为是沃伦。再如,查斯怀疑沃伦去见买家这件事压根不存在,是沃伦信口编造的。这种不确定性甚至让观众怀疑,事情的真相是否真如自己所看到的那个样子。

这是一种人类正常生理活动,但这也是导演的一种狡猾。

电影中存在着不少的逻辑漏洞,比如为什么第二次抢劫不用易容术(沃伦解释说这样能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但这样毫无伪饰不是更容易被警方抓住吗?),比如作为肯塔基大学的学生,竟然不知道图书馆B层没有出口等等。大部分漏洞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四个毫无犯罪经验的毛头小子的愚蠢在作祟,但电影后段有一个大漏洞却令人难以信服。

沃伦藏书馆砸玻璃

按理说,藏有大量价值连城的书籍的藏书室,应该是一块布满监控摄像头的禁地。沃伦和博萨克在藏书室里与管理员发生了如此激烈的肢体冲突,在绑架了管理员后,二人因找不到钥匙在里面耽误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临走前沃伦还砸碎了玻璃抢走了达尔文的著作。我们在看这一段时固然为二人捏一把汗,但这种紧张感主要来自于晃动的手持摄影和沃博二人自己对自己的惊吓,却没有任何外部压力来源——警报没有拉响,警卫没有出动。二人顺理成章地把藏书运出了藏书室。

四人在没有任何伪装的情况下公然实施抢劫,其中两人还是肯塔基大学的学生,认出他们四个应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在后续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警方并没有确定他们的身份。四人不仅堂而皇之地去纽约销赃,斯宾塞甚至还回学校住了。事情最终败露是因为沃伦用同一个邮箱地址预约了图书馆和联系买家。

这一切是不是顺利地过头了?

有一种可能性是肯塔基大学安保系统与当地警方集体智商下线,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后面的事情并不是这个样子。我倾向于后者。

让我们回溯到故事开始,在斯宾塞告诉沃伦抢劫藏书这个想法后,导演安排了这样一场戏:沃伦把车停在超市门口,斯宾塞进去买东西。这时,真实的沃伦竟然坐在了扮演沃伦的演员的旁边,演员问沃伦:“你是这样回忆的吗?”沃伦说:“不太一样。如果斯宾塞的回忆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就看看它会怎么发展。”这句话像一个信号,告诉观众,后面的事情生长于斯宾塞的回忆,并掺杂了沃伦、博萨克和查斯的回忆,半假半真,谁也说不清。

整部电影就像罗生门,如果换成沃伦、博萨克或者查斯的主视角,又会衍生出不一样的版本。记忆的不确定性不仅给电影的许多bug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也增加了观影趣味性。

电影快结束时,当年被绑架的图书管理员出来现身说法。事过多年,她已经原谅了四个人。她评价他们是自私的,不愿意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作出扎实的努力,不愿意通过帮助他人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是成人世界对于“改变”这个词的注解。但这个注解在青年的字典里常常行不通。

很多人嘲讽他们是“蠢货”“畜生”,但我认为导演的态度并非如此,他拍这部电影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讽刺。

当年的他们只是一群想证明自己不平庸的美国动物。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本性并不坏,但他们不完全懂得成人世界的法则,身上的兽性还未完全被成人世界的规则与底线所限制,他们处在自我认知的迷茫期,不知生活有何意义,未来有何出路。“抢劫”是在他们的认知范围能所能做的最冒犯的事情,这是一个他们迈向成人世界的试错与妥协的过程。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海猫食堂iSeaCat」,不定期更新影评。

 4 ) 从“Animals”引发开来...

刚刚看完午夜场回来,太喜欢这部电影,忍不住想写点东西,就从电影名字“American Animals”开始说起好了。我觉得直译成“美国动物”不太恰当,或者说没有表达原意,因为电影明显讲的是四个美国年轻人的故事,而不是讲动物,我认为翻译成“美国狂”更为合适,理由如下:美国最权威的韦伯斯特字典里面Animal的第四个释义为a person with a particular interest or aptitude,比如a political animal政客,a party animal派对狂;城市字典Urban dictionary解释为A group of close friends and family. They are also a bunch of crazy naaiers that will rock up and fock whrere ever they go一帮亲密的朋友或者家人,他们也是一群疯狂的混蛋,走到哪里都是不速之客。这样解释就很清楚了,联系电影情节,果然是这样。

电影讲述四个美国大学生Spencer, Warren,Eric和Chas试图盗取大学图书馆里的一本书而未遂的故事。故事极其简单而又荒诞,但是很吸引人,原因是导演用半纪录片的形式,把人物原型找出来接受采访,有点像现在的电视真人秀在第二现场让当事人讲述心路历程的感觉,也有点像漫威电影里的死侍打破第四面墙直接跟观众对话一样。四个年轻人又蠢又可爱,性格特征相当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看来,真人比演员长得好看多了,这跟我初到美国是一个感觉,很多路人真的比好莱坞明星好看。下面分别讲讲这四个蠢萌蠢萌的倒霉熊孩子:

人物原型:Eric,Spencer,Chas,and Warren
Spencer

1. Spencer,一个有个绘画天赋的艺术生,有一个妹妹,家庭幸福美满,但是迷失自我,在工作面试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怎么介绍自己。他在一次参观 Transylvania University 特殊收藏图书馆的时候看到一本价值连城的稀有书籍,也是一本动物画册,作为艺术生,他对这本书特别有感觉,尤其是画册种的那只鸟还是鹤,他曾经在路上见过一只一模一样的。难以置信的是,这么珍贵的书只有一个老图书管理员看管,感觉是非常容易偷到手。Spencer把这一切告诉了他的好朋友Warren,并引起了Warren的极大兴趣。其实这起起盗窃案由他发起,但是后来他却第一个想退缩。面对家庭的温暖,他一度想退出,但是在Warren的极力劝说之下还是参与了盗窃,只是最后从冲锋陷阵变成了在远处楼顶拿着望远镜地把风。

Warren

2. Warren,一个拿着体育奖学金的体育特长生,父母无预警离婚,父亲软弱爱哭的性格让他很崩溃,喜欢偷窃,又喜欢乔事情,特立独行地刷存在感。这次盗窃的主谋。他认识一些黑白两道的社会人士,自以为也是社会人,预谋偷窃并卖掉那本书,跟Spencer到纽约跟联系人碰头,只为了拿到一个电子邮箱地址,并且远到荷兰跟潜在的买家见面,但是据他自己说,他其实并没有去荷兰,在Spencer送他去机场的那天他没有登机,后来的故事都是他杜撰出来的,他只是隔天又出现在机场让Spencer来接他,假装去了一趟荷兰。

Eric

3. Eric,一个学霸。功能是跟Warren一起把巨大的图书搬出图书馆。入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同时想维持住跟Warren的友谊。戏份比较少。性格比较善良,胆小怕事,在抢劫的过程中生怕伤害无辜的图书管理员,危急时刻闪到一边,主张妥协退让,存在感比较弱。

Chas

4. Chas,一个肌肉男。最后一个被拉进来,作为司机带大家逃跑。入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钱。戏份也比较少。性格鲁莽冲动,但是粗中有细,做事认真,反复练习逃跑路线。他们得手之后,在纽约联系买家的时候,他发现苗头不对,预感到会被连累坐牢,情急之下拿出了抢指着Warren的头。据导演说,现实生活中,他跟其他三个人最后分道扬镳,不再是朋友了。

谋划行动的时候真的很好笑,煞有介事地踩点,画地图,设计行动路线,很像是在玩密室逃脱游戏,小孩开大车的感觉,还参考老派的警匪电影,要说是美国梦,这可能就是美国的媒体和好莱坞给这四个年轻人种下的梦吧。四个人第一次行动失败,因为图书馆突然一堆人在开会,行动被迫中止。第二次他们下定决心要完成,Warren用电击棒电了图书管理员,却没有把她电昏,而图书管理员的哭闹声让他们慌了手脚,在搬着两本大书坐电梯逃离的时候,Eric不小心按下了每一层的电梯按钮,结果其中一层是学生自习室,终于到了最后一层却没有出口,情急之下他们不得已从自习室穿过,在众目睽睽之下硬着头皮走了楼梯,当然也引起了一个图书管理员的注意并被报警。在楼梯不小心滑倒,最后放弃了那两本书逃跑了。所幸他们还偷了两本小书,于是按照原计划去纽约找卖家。我不懂他们为什么最后到了一家貌似正规的机构找人做验证,而接待他们的人立刻发现这是两本非常稀有的书,不像是从正道来的,搪塞了他们之后,显然报了警。最后的结局很明显,四个人懊悔不已,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被FBI逮捕,判刑7年。

原型最后回忆起被抓的那段,各个沉默不语,有的甚至默默流泪,可怜见的。那位图书馆管理员的原型最后也出现了,表示看完了电影她可以原谅这四个年轻人了。值得一提的是,那个管理员的扮演者正是现在热映的恐怖片“Hereditary遗传厄运”里的那个诡异的妇人Joan,我一看她的眼睛就发毛。最后的最后,四个年轻人都有好的归宿,Spencer成为了艺术家,专门画小动物,Warren成为了电影制作人,Eric成了作家,Chas如愿成为了一名健身教练。美国很多年轻人被媒体上各种扭曲的价值观或者美国梦影响着,不像我们根正苗红,至少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的是非对错的判断,还有起码的羞耻心和羞恶心。讽刺的是,一起上映的另一部电影Ocean's 8正是一部真正讲述成功盗窃珠宝的电影,里面女主角行动前跟同伙的一句喊话特别经典:这不是为了我,也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那个躺在床上梦想成为大盗贼的八岁小女孩。这两部电影连起来看毫无违和感。谁都有年轻气盛的时候,谁都犯过错,所幸,他们没有在慌乱中伤害那个图书馆管理员;所幸,那两本书最终物归原主并仍由那名管理员看守;所幸,他们都改邪归正了。

 5 ) 那些误入歧途的中二青年们,到底在想些什么?

估计有不少青少年,看了几部犯罪电影,就自以为能够照猫画虎成为“犯罪大师”?唉!与其受那些“犯罪大师”的不良影响,不如让这几位有故事的“男同学”给你讲讲他们真实的犯罪故事。

几位中二青年穷极无聊,便打起了大学图书馆珍贵藏书的主意。

挨个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几位:

一号人物:计划发起者——斯宾塞

斯宾塞是一位出身于中产家庭的艺术青年。他的生活原本安闲舒适、波澜不惊,但他觉得这种安逸的生活阻碍了他的艺术大师之路。

斯宾塞也许接受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育,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道理。因此,他便想着给自己的生活添点波折,找点刺激。

这里边的逻辑就有点意思了,先贤们最初经历的苦难以及后来的奋发图强,原本是作为正能量,给我们励志用的,但在斯宾塞那里,却变成了他的犯罪动机。

这就是典型的“没事找抽”,非叫生活狠狠抽两个耳光不可。

凡事都是能者多劳,艺术特长生斯宾塞便将自己的艺术才能用在了绘制图书馆图纸和设计模型上,以便更好地实施犯罪计划。

斯宾塞是这项犯罪计划的最初发起人,却又毫无主见,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瞻前顾后,犹犹豫豫,稍遇挫折,便要撂挑子不干。最终,缺乏主见的他,还是在“损友”的影响下,半推半就地参与了计划。

第一次,抢劫失败,斯宾塞走出图书馆,见外面阳光灿烂,耳边有音乐响起,那叫一个神清气爽!

居心不良的人可要注意了,干坏事儿也需要持之以恒的“勇气”,倘若你没那份儿锲而不舍的精神,还是趁早收手。

二号人物:领头羊——沃伦

别以为沃伦是个“二傻”,他可是这项犯罪活动的中坚力量。

一般团伙犯罪的特征是“一只老鼠坏一锅汤”,一个人带坏一群人。

显然,沃伦便充当了这只老鼠的角色。他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一样,携带巨款,逃到加勒比海边逍遥快活。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海滩

大哥,人家安迪可是含冤入狱,你们几位却是明知故犯,以身试法,这两者可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直到锒铛入狱,沃伦才如梦方醒:

你一直受到这样的教导:你的所作所为很重要,你是与众不同的。并且,你总能指出一些事情,能够展现出你是不一样的烟火,展现出你与众人不同。然而,事实上,这些事情一点也不重要,你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三号人物:学霸——艾瑞克

这哥们儿是老师眼里的绅士和好学生,没有任何令老师不满之处。

艾瑞克只是为了恢复与沃伦的友谊,就贸贸然参加了犯罪活动。

倘使抛开道德评判,就不得不感叹一句:这是多么伟大的友谊啊!

四号人物:有为青年——查斯

查斯是一个小时了了,赶早创业的企业家。

可是,您一个企业家,干嘛去掺和青少年犯罪呢?

犯罪首秀:出师未捷

乔装打扮

计划赶不上变化,计划泡汤

犯罪重演:状况百出

改变计划,不再乔装打扮:

计划是只劫财,不伤人,可是:

不可避免的伤害

逃走时,找不到路,只得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

带不走西瓜,只能带走些“芝麻”。

书太重,扛不动

被挟持的图书管理员贝蒂感言:

“他们只是想让人生更容易,却不想通过努力来改变,更不想通过帮助他人来获得人生的转变。他们十分自私,因而无法理解,他们是怎样越过法律的红线,用伤害别人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一旦跨过那条红线,那是很危险的,而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何要这么做。”

被挟持的图书管理员

分犯罪电影都把犯罪过程拍得惊险刺激,酷劲十足,未免有诱人犯罪的危险,而这部影片却恰恰相反,有些反类型、反套路的意思,目的是劝人悬崖勒马。其他影片告诉你犯罪有多么痛快刺激,这部片子就告诉你犯罪有多么繁琐无聊。

不得不说,这四位“不知愁滋味”的“青年才俊”,完全是闲着无聊强说愁。

叔本华曾说: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则痛苦,满足则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这几个哥们儿甚至没有痛苦,而只是无聊。无聊得久了,便要徒增些欲望,即使要冒着品尝痛苦的风险。

明白了“知易行难”,就应该知难而退。

犯罪是一种负能量,不成功也是一种负能量,而不成功的犯罪,却负负得正,可作为一部传播正能量的主旋律犯罪电影来看。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尤其是一个人的性格。优柔寡断有可能让你盲目从众,也有可能让你避免犯错;意志坚定有可能让你成就大业,也有可能让你执迷不悟,坠入深渊。

有人说这几位是低智商犯罪,其实未必,他们的智商并不低,甚至有可能在普通人之上。为何会失败呢?

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百密一疏,千虑一失,因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因为他们还存有良知。

你以为一切都可以按照计划进行?

你以为目的只是“求财”,就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你以为自己一力承当,就不会对父母家庭造成伤害?

事实上,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6 ) 真实故事!史上最蠢的抢劫案,却是年度最嗨的犯罪片…

2004年美国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抢劫案…

犯案人员是四个在校学生,包括艺术生、体育生、甚至还有成绩优异的学霸!

而他们的抢劫目标竟然只是——一本书。

不抢钱、不劫色,只偷书…

这波文化人的骚操作,快搜君只能表示佩服——

《美国动物》

影片在开头信誓旦旦地铺上了一排字幕:这并非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这就是个真实故事。

美国,肯塔基洲。

斯宾塞,一个十分有天赋的艺术生,在图书馆中看到了一本名为《美洲鸟类》的画册。

和朋友沃伦提及了此事,谈话间萌生出了将其偷走卖钱的计划。

斯宾塞萌生这个念头的原因,一方面来源于对于艺术的迷茫。

他发现曾经那些著名的艺术家,都历过不同程度的苦难,而他的生活则顺风顺水,甚至有一点“幸福”。

另一方面,则是青春的迷惘和冲动。

不喜欢一成不变,想搞点事情,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斯宾塞或许只是随口一说,沃伦却上了心。

先是在谷歌上搜索怎样策划一场完美的抢劫案。

再是看经典犯罪电影,学习前辈们的先进经验。

按照电影中的套路:他们绘制了图书馆的平面图,踩点记录了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时间。

还制定了全套计划,包括进入图书馆,控制管理员,逃跑路线及销赃方式。

发现人手不足后又拉了两个人入伙,一人接车,三人抢劫,安排妥妥的。

看看他们幻想中的盗窃计划,颇有《碟中谍》的行云流水和潇洒恣意。

但当一切准备完成,他们乔装打扮进入图书馆后,却发现事情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第一次抢劫时,他们遇上了图书馆开会,满满一屋子人。

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他们,只好狼狈收场。

首战失败后,四个人显然没了自信…第二次行动也不再搞变装花样,直接上场硬抢!

一切如计划进行,先绑了管理员;再开始抢画册。

但当他们准备撤退时,意外又发生了,他们不小心按错电梯层,将自己暴露在众目睽睽下。

好不容易到达地下一层,却发现这里是个死胡同!

没办法,最后他们只能丢下画册,仓皇逃路。

最终,最有价值的画册没拿到,只拿了2本书,但这2本书也价值上百万了。

更蠢的还在后面,在沃伦和斯宾塞找拍卖行估价时,两人还留下了自己真实的电话号码…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不要以为这是一部喜剧片,电影用了很严肃、严谨的方式表现了这一切。

当我们回过头去看时,就会发现这部影片想讲述的不是抢劫,而是成长本身。

除了他们为这次偷窃做的准备,它让我们感到更多的是成长中的迷茫,以及被身边人不断怂恿,推动着向前走的命运。

幻想犯罪,每个人都有过。

但能否坚守住这些信念和规则,从而不让自己为一时快感和利益所驱使,不让犯罪的兽性所驱使,才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我想,这也是电影命名为《美国动物》的原因之一吧。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当贝影视搜索观看哦~

智能电视下载当贝影视,精彩一搜即看!

 短评

虽然导演努力拍得很有躁动感了,但从计划到实施到打劫内容再到最后的销账,这就是美国史上最白痴的抢劫案啊!真人口述部分太说教了,像失足人口在写回忆录,一开始流露出来的踩线精神反而更真实些...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大型反青少年犯罪教育公益纪录片,看完真的会思考一下还是别铤而走险了吧不然蹲号子捡肥皂被车撞啥都没捞着也就罢了,哪天万一被人拍出来简直神他妈傻!真人Warren长着年轻版杰克尼克尔森的脸顶着梅尔吉布森的头型,优秀。Spencer真人也是太帅了吧!!!

10分钟前
  • ANNA
  • 推荐

纪录片出生的导演搞的这出非常冰血暴式的“现场还原”式叙事看上去有一种……非常的“虚构感”。开场的不可靠叙事的场景变换剪辑(在盲视或无姓之人中都有类似的例子),最后一个跟前面呼应的不同时间里的虚实之间的车里车外的对视——这个作结的桥段设计的很漂亮,总觉得某些气质可以搞的跟今敏一样,或者某种类似大卫·芬奇+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混搭质感。有让人想起英剧《皮囊》,还有最近西雅图塔科马机场的地勤劫机事件,那个想开飞机去看不愿意离开死去的鲸鱼宝宝的鲸妈妈的29岁已婚美国男子Richard Russell。故事(真实事件)里的四名奥杜邦劫匪,如果不是在那个年纪把青春里的某些不安发泄出来,估计到现在三十岁就要像Richard Russell那样去劫机自沉了。

11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七年牢狱流出的眼泪,都是青春期脑子里进的水。

15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还行

D+/ 尽管承认叙述过程是有趣的,但整体还是太倚重类型了。对人物的心理情境呈现以及其他细节刻画非常欠缺,只是依赖情节推进的刺激、纪录片的文本式补充以及到位但程式化的表演,中后段愈加拖沓乏力。到头来更像一期美式青年法治在线,缺乏创作预期中的情感复杂性与社会纵深——说到底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一种好莱坞式的平庸收编。

1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比完美偷窃更精彩的是一无所获,比生而不凡更困难的是甘于平凡。记忆是个骗子,混淆男人的围巾颜色;青春是场闹剧,捉弄少年的蓬勃野心。规划路线图,猜不到人生的走向;复制易容术,逃不掉衰老的追捕;寻到新买家,卖不掉天生的愚蠢;窃来珍本书,赎不回幸运的眷顾。时间会偷走全部妄想,宣告你成人。

2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四星半,完成度很好。能看出来剧本灯光摄影剪辑都有巧思,笑点和转折数量够。形式上的创新增加了质感,同时限制了张力。结尾回归纪律片式的总结,处理得有些轻松了。Evan小哥的表演很加分。在某一时刻四周的人都屏住了呼吸。//这群人确实很闲/画都好好看!

26分钟前
  • 伊瓦
  • 推荐

GPA2.5的美国大学生真实写照。

29分钟前
  • 小白兔兽性大发
  • 推荐

叙事和纪录片完美的创意结合,该幽默的幽默,该严肃的严肃,毫不吝啬地展现施暴者自身的创伤,既不怜悯又不judgemental,结尾也是一样的语气 @SFFILM Victoria

32分钟前
  • 开花店的诗隽熙
  • 力荐

God damn I love heist films AND documentaries and this is PERFECT

36分钟前
  • roobs
  • 力荐

妈的,太屌了,观影时候的紧张感与焦灼感完全和去年的《天才抢手》媲美,演员和真实人物原型共同出演的点子也真的是太cool了,剪辑酷炫,顺便致敬《落水狗》和《黑暗骑士》,导演对于视听的把握真的娴熟到了一定地步。

38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God job moviepass!真不错!

40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没想到这个中二病是真实事件,过程又惊险又好笑,实在是不适合抢劫啊你们喂。

41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SXSW】【#2】形式上的确酷炫到难以招架(虽然我仍然在消化打通剧情和纪录片的屏障这种事),娱乐性也十分到位,不过给故事本身奠基的概念真的好蠢啊--如果只是剧情片的话还好,但是一旦把纪录片元素加进去之后,蠢人将蠢事做绝之后反省出来的哲思一下子就成为重点之一—而它真的不值钱。7/10

43分钟前
  • 考拉先生
  • 推荐

青少年犯罪警示片2333还蛮值得看的,质感很棒,配乐很喜欢!年轻时我们总不愿接受平庸,殊不知安稳是多少人的梦寐以求…… with Hanni 18年上海电影节@长宁来福士

44分钟前
  • 冻冻kirakira
  • 推荐

应该叫美国蠢货吧,给他们一套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就消停了,还是太闲了。

48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北美村里大学生口语手册:1.我要离开这破地方;2.我的生活不能一尘不变;3.我们一定要找点刺激不然一辈子就这样了。

50分钟前
  • Choux
  • 还行

青少年犯罪教育宣传片。真人事件改编,将案件过程再度演绎了一遍并穿插真实人物的采访,手法老辣娴熟,剪辑真是太棒了。

52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看多了各种高潮迭起、技巧高超的“神偷片”,这部尽是纰漏、满是犯罪bug的作品好像一部逗喜剧。穿插的虚实镜头和原型出镜突出了这当中几个人物的心理戏(尽管有点拖),美国动物或许是被冲昏头脑、忘了错误与代价的动物。四个男演员从气质还是肌肉都好喜欢【羞耻表白一下Charles的原型人物~

56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本片最难得的气质,是一种久违的年轻的电影的灵气。过场式剪辑很灵气,纪录片这么拍很灵气,中二沙雕故事讲成颇具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很灵气。虽然最后老太太突然说教大为失色,但总体瑕不掩瑜。展示了一种又丧又怂的犯罪新状态,也正指向当今大部分年轻人的心理状态。

60分钟前
  • 糯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