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棒棒》,这是导演何苦从部队正团级转业后,亲身到重庆当“棒棒”的亲身经历所拍的电影纪录片(电视剧纪录片)。
什么是棒棒?
“棒棒”是被这个时代淘汰的职业,但是他们却永远留在历史和人的心中,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城市服务提供便利,也注定被历史的滚滚车轮碾压而过。
四川、重庆以外的人可能不清楚,在我小时候,1990-2000年左右,我的老家四川巴中比较多的是“背篼”,他们从事着和重庆“棒棒”一样的下苦力的工作。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他们是在城市中从事搬货、运货等“下劳力”的底层劳动力。他们搬运大件商品如家具家电,小到市民买的一两把小菜,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没有固定的“活路”来源,没有固定的收入。我们老家的“背篼”和“棒棒”一样,都是这种职业,不过所用的工具不一样,四川是用背篼背东西,重庆是用棒棒挑东西,俗话说“重庆人挑得,四川人背得”,就是这么来的。
---背篼
--棒棒
有些朋友可能看过《山城棒棒军》可能就有所了解。
他们与工地上的“工人”“农民工”还不一样,“棒棒”很多是大龄劳动力,超过60岁居多,这样的劳动力,工地上也不会要。这些老年农村劳动力,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得不当棒棒的理由。
《最后的棒棒》在网上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3集的纪录片版本,上映于2016年。另一个是90分钟的电影剪辑版,上映于2018年。同样是那个导演何苦,同样是那一群人“老黄”、“老甘”、“老金”“河南”、“老杭”、“大石”。
网上评分两极分化,13集版本在豆瓣高达9.6分,90分钟电影版本在豆瓣只有6.8分。我是真的搞不懂为什么,喷电影版的网民大多喷的是导演摆拍、对口型、结尾主旋律等等原因。
我认为,电影是在大众院线上映的,是要经过严格审查的,何苦作为导演,作为团级转业军人,亲身去当棒棒,结尾不能升华?不这么拍能上映?就电影本身技巧而言,肯定有瑕疵,例如配音口型对不上等等,但是他的真实足以让我们忽略掉所有瑕疵。
就拿何苦自己唱的那首主题曲《棒棒》来说,也被很多所谓的影评人诟病,我觉得正是因为他的非科班出身,正是因为他的唱歌带口音,才与这首歌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十分贴合,才更加的真实动人。
剧中的几个人物,很多细节和事件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老黄:导演何苦的师傅,也是本片的主角之一。
1、第一个月,何苦原来说好了,作为徒弟只干活不要钱,在2014年,俩人1个月挣了1034元,老黄非要给何苦分钱,非常质朴的劳动人民,但是他又不会认字算数,只能把零钱摆成两堆,你一张我一张的分钱。
2、路过一个残疾人乞丐,老黄掏出了几块钱递给乞丐,乞丐不要,老黄还是给了乞丐钱。
3、老黄挑东西,雇主跟丢了,等了五六个小时,又下雨,脸都冻僵,他却没有丢掉东西或者自己占为己有,最后通过警察找到雇主,都已经到了凌晨,雇主非要给100元。老黄说,本来是20元,因为等了很久又淋了雨所以必须加10元。
4、有一家人的厕所堵了,老黄跪在地上用手,没有带任何保护措施,把下水道的堵塞物掏了出来,收入20元,最后用香皂洗了三遍手。雇主说,香皂不要了,你拿走扔了吧。
5、老黄贪小便宜,被忽悠去做免费三天按摩理疗,三天完了,老板忽悠他继续做一个月,老黄坦诚自己是个棒棒没钱,老板得知没有油水,立马变脸,要产品费524多元。不得已老黄哭丧着脸从兜里掏出层层用塑料袋包裹的现金,一层层解开塑料袋、纸巾、数出钱来,都快哭了。最后结果是老板良心发现,忍不下心骗他,最后免了三天的按摩理疗费用,还承诺以后免费都给老黄做理疗(我猜大概率是因为摄像跟着,他们不敢骗人)
6、结尾老黄得了高血压,有脑血栓症状,不得不放弃当棒棒,回老家,而他当棒棒的理由也是为了帮女儿还20万的房屋分期付款。他几次晕倒,都重复说一句话,死了都不去医院,花太多钱。
河南:赌棍河南,大胃王,一顿饭吃一锅,是几个棒棒中最年轻的,在2014年45岁,他嗜赌成性,不愿意脚踏实地挣钱,幻想打牌一夜暴富,也是一个可悲可怜可气的人物。
1、河南找何苦借钱翻本,何苦借了他几百块,他还觉得不够,还想让何苦找其他人借钱再转给他。
2、河南在一家饭店帮工,讲好一天工钱55元,包一顿饭。后来因为吃太多,被老板嫌弃,改为一天40元,就这样,河南还干了3年。后面因为河南想吃两个鸡蛋,被饭店老板辞退。
3、最后河南成了吃播,号称一桶哥,一顿饭吃一脸盆饭,并成功吃垮一家网红公司。。。到现在为止,网上还能找到河南的视频,大概是现在的小直播公司为了圈钱,围着他拍视频吧。
老金、老甘:
1、没有电饭煲,用热得快插在锅里煮猪肉,真的是人才。
2、老金靠捡瓶子、捡垃圾为生,卖废品的时候学老杭骗称,用大雪碧瓶子装满了水,还是洗碗水,结果被发现了,不得不把一大瓶水喝光,真是好气又好笑,其它人都没被发现,是因为装的少,老金傻不愣登的整一大瓶,真的是搞笑。
3、老金最后得了老家十几万拆迁赔偿,最后因为疾病去世,也是剧中几个棒棒中最早去世的。
4、老甘老金一般两周吃一顿肉,主要是靠去捡饭店客人吃剩的残羹剩菜,他自我安慰道:我都是选了的,捡的干净的吃。
大石:
从“棒棒圈”里面走出来的“成功人士”,靠着一根棒棒,在重庆买了两套房,他深知下劳力挣不到钱,必须开动脑筋,于是他租了几套房当起了二房东,天天贴小广告,并且成功把自己的女儿培养出来,家里终于出了大学生,老年退休每个月领养老金,可以算是安度晚年了。
老杭:
1、在棒棒居住的地方叫“自力巷”,是从1996年就应该被拆除的,拆迁办提前贴出了通知,但老黄他们没有提前准备,东西没有搬出来,租的房子被拆,东西全部被埋在废墟中,老黄衣服都没有穿一件,在外面睡大街睡了好几天,身无分文。最后在一天晚上,是老杭偷偷摸进去帮老黄把钱和衣服拿出来,自己手指也被割伤留血不止。
2、老杭之前下劳力做活路收了100元假钞,还倒找给别人80元,他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吞,最后他不得不找一次机会,把假钞骗给下一个雇主,那个雇主发现了却没有点破。摄像在胖记录下了全过程,老杭的脸上也显出了内疚和后悔,表情极为复杂。
3、老杭最后回老家,自己亲手给自己打造了一副棺材,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再好的房子只能住几十年,只有棺材才是永远的陪伴”。
我的感受
1、剧中大多数棒棒在遇到生病受伤时候,基本是不会去医院的,一般都在路边江湖郎中那里放放血、拔拔罐、整点狗皮膏药,因病致贫情况极为突出,没有保险、没有社保、一生大病就丧失劳动力,而且吃的差,干着重体力劳动更容易生病。
2、当画面从“自力巷”的残砖烂瓦转到重庆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时候,我感慨万千,一方面是社会的对比如此强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方面是感恩劳动人民的付出,才有了如此现代化的都市。
3、这部剧和黑泽明的《七武士》一样,也侧面反映着人类的本性:爱、邪恶、龌龊、劣根性结合在一起,可爱、可恨、可怜、感动、感慨、感叹。这些在老杭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会为了义气冲到自力巷的废墟里帮老黄把包裹偷出来,弄得手指受伤流血。也会因为贪小便宜被人骗的只剩5块钱。他不幸收到假钞,想用出去,却诬赖善良的雇主。卖塑料废品的时候也会会偷偷加水骗称,人性实在是很复杂的。
4、“马太效应”同样在剧中体现,《圣经》马太福音 25章29节:“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棒棒大石通过奋斗,开动脑筋,贴小广告搞二房东,终于走出了棒棒圈子,在重庆买了2套房,交了社保,退休每个月领养老金。而棒棒老杭本来就没钱,还因为贪小便宜被骗子把仅有的钱都骗走。强者恒强,赢家通吃,社会法则就是这样。
5、真实社会有的情况是这样,越累的工作越不挣钱,所以有这句话“挣钱不辛苦、辛苦不挣钱”,棒棒们整天汗流浃背,挣的钱还不够吃饭,更别提有时间思考有时间进步,他们大多始终在这个圈子里循环,几十年如此,无法摆脱。
6、感谢何苦导演,身为部队团级转业,本来可以过上很轻松的生活,却为了自己的理想,自己亲身当棒棒,融入到纪录片中,与其他有些纪录片作为旁观者角度记录有很大的区别,最后他的13集记录片仅仅卖了2万6千块钱。
写于
2020年7月12日星期日
周六,去看了《最后的棒棒》。
这是一部豆瓣评分9.7的纪录片。
据说是一个转业军人,雇了一个婚庆摄影师拍出来的片子,纪录片的主角是几个年老体弱,几乎不可能出现在太平盛世画卷里的体力劳动者,他们的日常工作是帮人挑货,做的是最原始的体力劳动,没有任何议价权的那种。
我是去年冬天看到这部片子的,那时我正面临失业,理想幻灭,打算找一份正经赚钱的工作拯救自己贫弱的家庭。
我用了三个晚上看完了13集的片子,就是导演卖了2.6万版权的版本。
从技术上来说,这是一部完全业余的片子。片头的题字做成特效字体,一看就是多年前的审美,透出一股城乡结合部文艺爱好者的意趣。主题歌曲是导演自己唱的,说得好听一点是朴实,其实就是简陋。
不过,这一点也不妨碍片子的好。
知道片子要上院线的时候,我很惊讶。这部没有漂亮主角,题材略沉重的纪录片,原本没有任何上院线的资格的,甚至画质应该都过不了技术审核。不过,总算是上映了。导演在微博上转发的宣传里,意外地出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家媒体。
我以为这只是意外——我不应该抱有任何幻想的,在这块早已习惯说谎的大地上。
面目全非,看完影片最后一段关于伟大民族复兴的声音不疾不徐地从欧尚的车载广播里传出来,我只感到荒诞。
无关导演,他已经给出了13集的优秀作品。这一切看起来像一个黑色幽默:我看到了文艺作品被XX的现场。
我也听到了观众「爱国片」的谩骂,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那一段「社会主义中国的优越性」宣言像一个正常人的变异器官,看上去可笑又可惧。
在GDP增长是政治任务的国度里,穷人是不配生活在这里的。
老金像动物一样被一群官员、干部围在破烂的土坯房子里。女干部说,只要你需要,马上就可以住到养老院里。
肚皮鼓鼓的村干部甚至跑到田间地头,极力劝说老金入住养老院。
不愿进入养老院,要靠自己的双手耕种的老金并不熟练地推着水犁耕种,我猜那头牛应该是为了拍这组镜头借来的。他只有600块钱,买不起那么强壮的水牛。
至此,原本懒惰、无知的底层人士老金成了自食其力、自强不息、令人感动的农村老人。而村干部则是为农村孤寡老人的幸福晚年尽心尽力的人民公仆。
大家都是让人感动的好人,都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太阳下,都应该感动中国。
仿佛自力巷的那段日子是别人的。
老黄的高血压和腰病是真实的,河南没有身份证是真实的,老金门口的荒草是真实的,被埋在废墟之下的被褥是真实的,扁担的光滑是真实的,被拆迁之后露宿街头是真实的,分食5斤大米也是真实的……
只是所有的真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的真实都被最后10分钟的「祖国和主席」拯救了,你们应该感激,感激伟大的国家在你们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救助你。
无人机俯冲的镜头里,重庆高楼林立,无一处不显示的盛世繁华的景象。
自力巷上面盖起了高楼,老黄、老金、老甘站在高层的顶上指点江山,演绎着一个他们并不理解的虚幻镜头。那只看不见的手不愿意承认,这些都跟棒棒们无关。
在中国从事文艺工作有多难呢?
为什么你们只能看到《扶摇》、《甄嬛传》、《延禧攻略》这样的宫斗片呢?
是中国的编剧和导演们真的才情匮乏到如此地步了吗?
想想前几年还有《蜗居》、《双面胶》,再往前还有《走向共和》。如今呢?一个《我不是药神》就让人感激涕零了。我们生活在现实,可这现实不能说。
文艺工作者是应该被锤炼的,伟大的领导人多年前就说过。对,是应该被锤炼的。
滴滴顺风车杀人事件已经过去两天了,争论仍在。自媒体一如既往地喧嚣,官媒们也说「滴滴这样的企业不要也罢」。我想,大人们应该都不需要上班的。
不要滴滴,要什么呢?当初yimiao案的时候,可有人说,这样的不要也罢?寿光洪水时,可有人说,这样的不要也罢?758板桥水库决堤时,可有人说,这样的不要也罢?
政府的功能仅仅是出事之后的那把铡刀?
似乎,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很少有人意识到政府是服务机构,不是权力机构,不是官老爷,不是大人,不是陛下。
都二十一世纪了,人工智能都来了,韭菜们却还活在皇朝一梦里。
生在这里,0.1%的人把你当韭菜、当红利,1%的人把你当流量,就是没有人把你当人。你辛苦工作,日夜不敢懈怠,每日两点一线往返于卧室与办公室,路上还要遭受顺风车的威胁。
有一个关于抑郁症的实验。如何让小白鼠成功换上抑郁症呢?方法很简单,将小白鼠放到两端都封闭的管道里,不出几日,小白鼠便会抑郁成疾。
如果你还乐观健康,我真为你高兴。
我不行,我常常觉得自己是猪,在肮脏的环境里求得一点点生存,还常常有被吃掉的恐惧,连交配的权力都不配拥有。
消费升级的歌声刚刚唱了一个序曲,就被一个拼多多打回原形。盛世繁华的美梦,竟然有一丝裂缝。不要意思,这不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这是沉重的现实。
解放碑后面的自力巷有点抱歉,让你感受到了一瞬间的惊慌,好在那只手又用谎言治愈了你。安心地睡吧。
世道艰难,「共克时艰」还来不及,一部《最后的棒棒》算个P。只是,有人连这个P都不放过。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是我在电影《最后的棒棒》弹幕里看到的一句话,也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触。
电影里面有一个片段是老黄在做护理出来以后付钱的片段。前台收费的小姐和老板看到老黄装钱的是包裹着一层又一层的塑料袋,都被老黄感动了,红了眼眶,并且决定不收老黄取任何费用。然而我却看到弹幕上出现了一句“他们哭是被何苦训的吧?”让我真的气不打一处来。说这些话的人,还有良心吗?是不是摆拍一看便知,这样的纪录片不可能会是摆拍,说这种话的人真的过分了。
电影前面的所有镜头都是由之前上映的纪录片所剪辑而成。只有后面大概二十来分钟是在纪录片结束以后,导演准备上映电影了,再回去拍摄的他们。还有一小部分镜头是在纪录片里面没有出现的,但只有很少的镜头。
后来……
何南当起了吃货网红。
老杭在工地挣钱了以后回了乡下。
老甘因为不愿意去养老院,在回家种田。并且有上面的人到他家给他申请了特贫困的低保户。(我觉得这个多少跟纪录片上映有关,这个纪录片里面的人物也多少都会受到社会的一些优待)
老金,分完米后就再也没出现过。
老黄坐在汽车前不起来,是在阻止女婿买车。因为刚还清房贷,现在又要买车,又要叫贷款,老黄不许他买。可最后老黄还是拗不过女儿和女婿的坚持,女婿把车开会了家。
大石搬了新房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当大石想让自己的儿子再生一个孩子给他带的我时候,他儿子说:“真的是搞笑得很,人活一辈子,生几个娃儿还要被别人控制。”
大石说:“你只负责生,我们两个老人负责帮你看管,我这张银行卡里面,还有二十三万块钱,全部捐献给你们。”
随后原本也不远生孩子的儿媳妇也笑了,开心地拍着丈夫的后背说道:“好了好了,气消了。”
弹幕里的一句话说得真的很好:中国的老人真是辛苦一辈子。的确如此,操心这操心那的。包括我奶奶也亦是如此。30多岁就开始守寡,自己独自一人抚养着四个孩子(三男一女),其中有一个孩子送给了她妹妹抚养。我不知道奶奶这一辈子受过多少气多少委屈。两个留下来抚养的儿子(一个我爸,一个我叔叔)都没出息,没挣到什么钱让我奶奶享福。所以,虽然有的时候也很烦我奶奶,但每次想到这些便不再多说什么,因为我没法想象她一个人那些日子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会尽我所能去努力,让家人都能过上想要的生活。
最后,如电影所说的一样: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
我一直记得独木舟在「深海里的星星」中说的一句话: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所谓的感同身受,针不扎在自己身上 你永远不知道有多痛。「最后的棒棒」从当年纪录片在爱奇艺播放▶️ 我就一集不落的看了一遍,后来推荐给了很多人。
18年纪录片二次剪辑上院线,我强烈推荐给了朋友,自己当时却忙的没时间去看。
因为导演何苦的感同身受,所以他的纪录片更加真实 深刻。这是一种切身生活的展示,它剖析社会最底层的艰难求生。
一群人 用肩膀扛起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却也即将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有无力的沉沦,也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单论剪辑和故事性,电影🎬不如之前的纪录片🎥,最后的美好生活,让人有些难以相信的晴朗。这部片子的灵魂,是这群山城棒棒军们在时代跌宕起伏中的苦苦挣扎。而很多时候,生活总要看到些晴朗 才有希望的不是嘛。
作为1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无法相信这部电影在重庆的电影院只有那么1、2家的排片。
买票之前就做好了难受和会哭的准备,毕竟每1次从他们身边路过,我是不敢去多看他们两眼的。不是嫌弃不是瞧不起,是不忍。
是知道他们生活很艰难,也许1天到晚接不到1桩生意,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居住的是什么样的烂尾楼。
就像影片里说的那样,现在还在这个行业里的棒棒基本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年轻1些的人不愿意来做,觉得累又赚不到钱。
好不容易攒的钱,被骗,被偷。或是生病医治,或是家里的孩子读书上学。1个老棒棒说他想把家里供2个大学生出来。
他还觉得,这个社会大学生还是很厉害。
我有时候会笑,现在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
在重庆,从小听到大的1句“你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只能去当棒棒。”
可对于他来说,大学生是唯一脱离农村的出路。
目前,除了朝天门,重庆最大的批发市场还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在大街小巷几乎是见不着了。
也感谢何苦导演,去记录这样1个社会最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
只会五个字的华北影评人史航公公,叕推荐了一部电影,叫《最后的棒棒》(刚好五个字)。
真是棒棒的。
棒棒者,不是母亲牌牛肉棒,也不是孙悟空的金箍棒,而是流动在重庆城市角落的挑夫——他们人手一根油亮棒子,挂一捆粗绳,揽活挑东西。
棒棒军会在重庆发扬光大,大半是重庆的山势与城市格局影响。再者,重庆有根深蒂固的码头文化,需要大量人手,从事物流搬运。
棒棒说来,并不神秘。但凡去过重庆,旅游还是走访的,都能在街头抓拍到几张(我也拍过)。老年棒棒体衰虚弱,渐渐老去。随着交通运输状况的进步,年轻一辈不愿从事这种苦力。这大概是电影的制作由来。
看几个大号推荐这部纪录片,我就进电影院,看了《最后的棒棒》…
然鹅,不到十分钟,我心里就大叫,这是何苦!
我TMD的,这是何苦啊!
名为何苦的这位导演,不仅在电影里以青年棒棒身份露面,而且给自己塞了许多镜头。譬如在床上辗转反侧,在街头挥汗如雨慢镜头,最后…………更是变成一名有头脑的包工头,带领棒棒赚钱致富,老年关怀夕阳红。
等等,不是说好了,关怀最后的棒棒嘛,你到底在干什么?!
《最后的棒棒》可能还排不上最难看的纪录片,但肯定是这几年,我在电影院里头,最糟糕的观影体验之一。
不得章法的纪录片多如牛毛,甚至有一类纪录片,本就是做练手用途的。但这部《最后的棒棒》(记住这五个字),它几乎在实践一切能搞砸一部纪录片的方法。
何苦完全照搬2014年和2015年的素材,重新剪辑,在无法出现自己形象的地方,强行后期配音解说,后来连人物的说话口型都不管不顾了。总之,导演对棒棒这个事情,有很多话想说,100分钟塞不下。
这个老了,那个老了。这个苦,那个苦,导演自己最苦。最后,你根本分不清楚,谁到底是谁,以及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更可怕的是,导演知道光有一张嘴,观众还是无法领会那份心思情意。何苦同志,从头到尾,加入了一些连他自己听了都会抹眼泪的罐头音乐,全程铺满。怎么哀婉怎么九转大肠怎么来。
“棒棒呦~”
猛然听到这样的唱词,我以为在看一部大型CCTV-7的MV。中间部分,导演更是放飞自我,真的拍了一部有歌词的MV,还有各种重庆城市变化的延时摄影镜头——
解放碑又起了高楼,千厮门大桥雄伟,嘉陵江上船舶往来,大剧院灯火通明……
就是巨型的中国梦现场了。
我没看过之前的电视剧集,现在也彻底不想看。有人解释说,不知导演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令这次的剪辑浓缩,变成了一次灾难。
对不起,我没兴趣。
它就是胡乱闯入电影院,搁在大银幕上辣眼睛的自恋视频。那些鼓吹叫好的大号们,你们对纪录片,到底是有什么样的误解?
一部纪录片,如果需要导演在那一通解说,自带演出,它还叫什么纪录!
这是低级剧情片的拍法,画面无法承载故事,没有交代足够的信息量,只能靠后期ICU抢救,最后,还是个千疮百孔、心律不齐的植物人。
还有那些说,“这是目前中国最好的纪录片”,去你老干妈的。没看过马莉从锋的纪录片,总听说王兵赵亮吧!
我不应该用如此粗俗粗暴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愤怒。可眼见“最好的纪录片”被如此滥用,被商业行销浓妆艳抹,就差系上一条红领巾,我真的感到魔幻与绝望。
都砸了200万,还不够多吗?
收买大号,制造口碑。
有这200万,应该再去拍一部纪录片,而不是等着如你所料的市场遇冷了,说观众没有同情心,无法关怀到最后的棒棒军。
嘴脸都那样了,还装什么有情怀啊。不要再用公益情怀之类的戏码,去榨取观众们被这个社会蹂躏之后,残存的善意。
就因为去年这个时候,一部《二十二》火了,所有人都盯上了纪录片高票房这个香饽饽。因为从商业规律来说,纪录片投入极少。依靠导演单兵作战,有台机器(《最后的棒棒》有许多画面根本不合格),只要找对纪录对象,基本上,一部纪录片就成了。要是带点情怀,有点煽情效果,那就被纷纷挖掘出来了,丢到电影院里搏一搏。
只要不犯一些越庖代俎的事情,观众对纪录片,还是较为包容的。普通观众,会想了解周围世界的人事物,衰败的工厂和矿区,难以治愈的中国病,甚至是舌尖上的美味。纪录片都充当了那一双眼睛,只是,千万不要蒙蔽别人的眼睛,在那满足自己的高贵同情。
最后,棒棒老去,棒棒要消失了,就真的一定要大张旗鼓去缅怀?
想起来前不久,网络上流传了“香港最美搬运工”的图片报道。今年30岁的香港姑娘朱芊佩,她的工作,是在街头卸货搬货,一天能干三个男人的活。
固然冠以这种最美噱头,是民众关注追逐的来源。一个人选择它的工作,有生活所迫之说,但更多时候,是个人的选择。出卖自己体力,获得报酬,有温饱衣食,何尝不是一个健全社会人的立足基本,社会分工之必须。
老人能颐养天年是修来的福分,但像日本等地,也有许多老人活跃在其他岗位上。
倒是一提到最后棒棒,一把辛酸一把泪的,希望别人用电影票为自己的感动状买单,恐怕才是刻奇至死的玩法。
没看过9.7分的剧版,可能重新剪辑确实带来一些瑕疵,不过可看性依然挺强的。每个时代都有被遗弃的一群人,支持有心的导演。导演何苦这个名字也很应景,何苦呢?应该是一种责任感吧。
今天下午请了三个小时的假,深圳下着暴雨,刮着台风,打个摩的去看的,浑身湿透了,6点看完回来公司,加班到现在。你说我对这部电影是怎样的热爱
一言難盡。題材滿分,節奏不對(主要是剪輯太有問題了!),結尾為什麼要插入紅專正的尬調子,anyway 還是適合 docu-series 的形式……
尽管镜头剪的有些碎,素材也有拼贴之嫌,“城市”与“乡村”的画风割裂,还有部分是明显的摆拍;尽管后半段(大概是为了过审吧)强化了正能量,增强了光明尾巴的亮度,但还是被这么一群默默的底层劳动者有所打动,生之不易,活之艰辛,却依然顽强地生着活着,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而这与导演的拍摄技巧无关。。。
不否认当年导演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也尊重这个职业群体,不过建议还是去看13集的剧集版。
很多对话明显是后期配音,一些应该就是摆拍,有念台词感,很“土”,很“正能量”。。感觉也并不是只出于“求生欲”,不光政府,几乎所有人都很正能量,生硬但也很难说完全不真挚。。怎么讲,我微信里从搬家师傅到中介小哥的朋友圈确实都很正能量。。拼死干活的老棒棒终于等到女儿还上房贷的一天,然后女婿立刻贷款买了辆好车,但女婿也不是好吃懒做,只是这个时代吧。。劳动人民和唧唧歪歪的知识中产是平行宇宙吧。。
可能排不上最难看的纪录片,因为它几乎在实践一切能搞砸一部纪录片的方法。作为「胡乱闯入电影院的视频」,肯定是这几年最糟糕的观影体验之一了。那些鼓吹叫好的大号们,你们等着
算不上一部好的纪录片电影,但愿意打个高分。至于那些打一星的,这一部至少比爱情公寓还有筑梦电影圈高出不少吧
灾难。很害怕毫无天份和水准但却很实诚的人。最差的纪录片手法,大量滥情的慢镜配乐煽情;大量的摆拍为了达到导演怜悯的目的;毫无用处的重庆航拍城市过场夜景;做作的导演画外音和时代回忆。拍摄不是为了感动自己,而是把他们展示给我们看就够了。导演脑子完全没条理,不懂剧版怎么有9.7分的。
没看过纪录片剧集版,但被剧集版9.7分的高分骗进了电影院,这就是一场灾难,非常糟糕的观影体验,看上去应该是导演混剪了不少剧集版的素材,强行摆拍加后期配音对口型,配乐煽情卖苦的功能更是被用到了极致,没多少人物就被导演拍的那么混乱,最后直接把《最后的棒棒》混剪成了《厉害了,我的X》。作为一部纪录片,结果没见现实,只看到一幅谄媚的姿态,导演的意识形态从一开始就凌驾于一切之上,如果抱着这种态度做纪录片,那何苦要非要拍呢。
作为一部纪录片居然剧情连贯又热闹 好像看了一集雾都夜话哈哈哈 被大重庆人民的乐观爱国精神感染 丁点儿都没遭煽情到可啷个办喏
它当然不完美。甚至我都不敢说“这部纪录片好看”。这部片其实就导演一人在折腾,演员表都木得查!但是一个棒棒收到百元假钞之后,某次想偷偷换给一个女顾客。被年轻的女子发现了,一顿数落,最后撕了假钞,说算了算了,看你年纪大了,算我换给你了。老棒棒站在那里,也不辩解或骂两句给自己挣回面子。他就是站在那里,手里捏着找回的零钞和那把被撕成碎片的红色假钞,眼里都是泪。镜头这时候一直停在他脸上。这是我全片里最难受的十几秒,心里大喊:别拍了!别拍了!!……
非常真实了~不谈技巧,胜在朴实~重庆特殊的地形地势特征和城市建设的速度在那个年代孕育了一个这么特殊的职业。
第一次令我看到半途忍不住退场的片子,没看过高分剧集版,不知道从剧集版到电影版中间经历了什么断崖式下跌,毫无节制的煽情配乐、做作旁白和慢镜头特写(尤其是对导演本人工作场景颇为自恋的慢放)恍惚让我以为在看某档不入流的地方台苦情民生节目,本该更利于表现真实感的粗糙杂乱的镜头下竟然混入拙劣表演痕迹外露的疑似摆拍场景,这是对棒棒这一边缘职业最刻奇、最廉价的展现甚至是消费,充满主观先入为主的自怨自艾自我感动,却丝毫不能令我产生共情,尽失纪录片的操守。去看看《大同》是怎么拍老百姓的人间疾苦的吧。
老一批,但不是最后
作为一部纪录片,同期声和现场声都太少了,可能是录音设备的问题吧,很多画外音甚至现场对白都是配音的。很多这样的画外音实际上是为了配合叙事,而这样的刻意叙事有点太多。反而是像换钱的段落挺好的,没有配音,也真是很多。
真实到残酷的底层众生。既感概,又叹息。曾经在重庆呆过几年也曾在车站叫棒棒扛过行李的我,更是别有唏嘘。为了拍一部纪录片竟然真的当了一年棒棒,这样的导演值得钦佩。虽然略生涩,记录比拍摄技巧更重要吧。如果没有后半段的某种拔高,应该更好。2018.08.08 成都峨影1958电影院
素材拍的其实还不错,导演技法有待提高,尤其是这个莫名其妙的结尾,与影片主题毫无关系的吹捧,实在无法理解……
难看死了,各个棒棒间跳来跳去,到最后我都差点没分清老黄老杭。音乐莫名其妙乱配乱剪,把导演觉得孤独的悲情的一股脑倒进来。就当是转业干部导演又要当棒棒又要当包工头还要顾拍摄,乱不过来吧。结尾更是捶捶后背揉揉肩的春晚合家欢大合唱,直至厉害了我的国。爱奇艺给2.6万不错了,如果上映没捞到几块票房,何苦还是听赏识他那位老板的,回工地吧,“拍纪录片干啥”。
前半段挺好,“哀民生之多艰”;后半段秒变“厉害了我的国”。对不起,这画风的突变,我有点儿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