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一个大女孩的倔强
很难看得出这就是98年的影片。
毫无疑问地,张艺谋依然是中国当下导演的领头羊。
深邃而朴实,乡土而感人。张艺谋艺术的特色。
一个十三岁的女孩成了28个孩子的代课老师。她只会唱一首歌,甚至连歌词都不是很记得,她不懂得表达。她唯一的法宝就是不轻易屈服,或者叫做倔强。村长答应的50元钱,她追着拖拉机去要;小女孩被选到县里作为运动员培训的时候,她追着汽车去找;村长不让她去找张慧科的时候,她自己去找;当车费没有的时候,她带着孩子们搬砖头,最后孩子们出了个逃票的主意,结果中途还是被赶下来。
如果两罐可乐26个人分着喝,你会觉得快乐还是心酸?我想那是快乐的,当孩子们和他们那个羞涩的大女孩老师一起搬完1500块砖头,嘻嘻哈哈地归来,脸上全都洋溢着笑意。如果说,电视台大门的接待员彰显冷漠,那么那个半途载上大女孩老师的拖拉机师傅或那个车站播音员就彰显温馨。
一次次我看着影片,以为大女孩会被某一位贵人相助的时候,却又一次次地失望。等到电视台主持人问她问题的时候,她根本不知该说什么好。我也猜不出她会说什么,因为她那么不擅于表达。班上那个好学的学习委员的日记被当众念出的时候,她的学生给她上了一课。我想,如果是我,那一瞬间我会走到那个小女孩身边,擦掉她的眼泪,说,老师错怪你了,老师不好。可这个大女孩,不懂得表达,她唯一做的就是采取行动。
可惜现在没有多少人看过去那些真正的影片了,大多数人都为了视觉盛宴而选择大片或者大腕,忽略了电影最根本的目的是——进行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2 ) 偶然和必然
魏敏芝作为一个老师是完全不合格的,年龄十三岁,自己都是个毛孩子,怎么管学生?才小学毕业,知识储备很少,自己都不能运用自如,怎么教学生?性格木讷,不善言辞,教课第一天直到中午了都只知道呆呆地坐着,看孩子们在教室外面打闹,怎么把孩子们引入正轨?遇事慌张,一根筋,只为自己考虑,愿意牺牲大家,自己打定主意去找张慧科,只为拿到那50元代课报酬,完全不考虑其他学生家里也很穷,她去找张慧科了,不考虑她不在其他同学怎么办,怎么为人师表?
但魏敏芝作为一个普通人,甚至是农村人的代表,她又是很鲜活的,她愿意来其他老师都不愿来的偏僻水泉村代课本就是为了拿那50元代课费,这也就不难理解她因为时刻铭记高老师的叮嘱“一个也不能少”而把有体育特长的女孩藏起来不让她去县城上学,而在张慧科去城里打工后急急忙忙想办法想把他叫回来。但是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她的所为也超过了追求金钱本身的目的,逐渐显露出她作为人的那种纯朴,那种执着,所以在搬完砖拿到15元多了6元的时候跟班里的孩子一起分享两瓶可口可乐,所以拉着水泉村打工的领头妇女去火车站找人,在6遍广播还无张慧科的音讯果断用身上所有的买墨水、纸和笔熬夜写了寻人启事,最终她在电视台门口一天半的坚持感动了台长,从而有机会参加教育节目最终找到了张慧科。在她身上,我们切实看到了农村人的那种朴实、一根筋、坚持。
影片最后皆大欢喜,电视台的车浩浩荡荡地把魏敏芝和张慧科送回了学校,并且送来了粉笔、文具和钱,解了水泉村教育资源缺乏的燃眉之急。影片中张慧科走丢是魏敏芝形象的重大转折点,其实在生活中,基本不会出现去打工走丢的情况,也就显示不出魏敏芝的执着和光辉形象,她的寻人只会显示出她不顾大局,把其他26个孩子抛在一边,她也只能是那个不合格的魏老师。张慧科走丢这个偶然再加上台长关注到她让她上节目这个偶然才会有影片结尾欢天喜地的结局。所以,抛开偶然,在中国农村必然会出现的是破败的教室,完全不合格的老师,有聪明脑袋和天赋却学不到知识看不到未来的农村孩子。
作为一个在类似的环境中长大的农村孩子,在成长中不觉得有什么,但在接触了城市教育和城市生活后,回过头再去看从前以及现在处于同样环境中的农村孩子,觉得很心酸,尤其是那群天真的孩子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还不自知的时候,当他们长大后,他们的心里会有一道缝补不了的伤口。
3 ) 关于对待一个故事应有的态度
魏敏芝和张慧科回到了那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子和那个几张破烂的桌子椅子放在一个连窗户都没有的小破房子里所谓的学校.一起去的是电视台的记者,同车带去了城里好心市民捐去的东西.虽然东西不多,却足够孩子们用他们未敢幻想过的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写字,一人写一个字,甚至可以多写两个,把魏老师也写上去,他们很开心,城里人捐去的还有很多钱.校长许诺会用这些钱来重新修一下学校.故事就在他们往黑板上写字的同时,开始上结束字幕,导演张艺谋.
故事的结局未知.虽然张慧科回去了,但他的家人,躺在床上他的生病的母亲,是否能够继续支撑那个穷困的家,这个家是否能让他很好的完成学业,继续他的生活.虽然如果不出意外,校长足够信守承诺,用那些钱盖了新校舍,罗老师一个人,加上魏老师,也许她不再继续呆在那里,但可以肯定她会舍不得那些孩子,但加上她也只有两个老师,他们是否有能力利用抄课文这样的教育手段让这些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而不仅仅是让他们认几个字,会算几道数学题这么简单.他们能做到吗.
故事并没有把这些都圆满,我在故事的最终,开始体会到导演的良苦用意.当然,当我们路上碰到迎面而来,求好心人给点钱买个包子,求好心人帮忙的时候,我们应该象电影里的饭店老板,电视台台长,甚至那个车站里告诉魏敏芝去找电视台的人一样,哪怕只要给他们一点帮助.我们需要在电视台上看到这些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慷慨解囊捐出哪怕一点钱也好.而不是象那个收发室的阿姨,满是漠然,生怕他们是何处来的诈骗组织,自己的两块钱会被骗干净,没准自己会被这些样子看起来很朴实的人,在一转脸砍掉手臂.
但对待这个故事,我们是否还能考虑更多.特别是真正和这些问题相关联的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们.当国外的媒体记者,用这部电影来概括当前的中国现状,给我们戴高帽子的时候,在目前这个敏感时期以此为中国人权问题的证据的时候,他们是否会觉得底气不足.事实上,的确有所进步,但比起房子价格越来越贵,物价越来越高,而中央电视台的大楼建得光怪陆离,耗资上百亿的时候,这些电影中的情景却依旧没有消失.
感谢张艺谋,他没有让故事结束.而正是这种结尾,让我在思考后给出了应有的态度.这样的结尾,才是完美.
4 ) 一个都不能少
张艺谋说:“《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传统、司空见惯甚至非常老套的电影,这恰巧是我们的一个目的:在司空见惯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来。我们拍电影的人,在今天电影市场的需求下,当然要把电影拍得好看。所以,我们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电影除了好看以外,还能告诉大家什么,让大家想什么,关心什么,爱什么……因为我坚信,观众的口味并不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单一和肤浅。”
《一个都不能少》纪录片式的风格统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学,非职业演员、纪实性的拍摄手法、贫困的山村小学,这里面追求一种真实感。不管这种真实感有没有做到,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感染了很多人。同时因为该影片与政策相符合,国家版权局为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下发了版权保护通知,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国产影片的版权实行如此正式的保护。但影片里人物在陌生环境--城市的遭遇,成为影片在威尼斯获得金狮奖的重要原因。当然也因为影片中所有的困难都是被电视台台长的怜悯所解决,遭到众多国内影评人的批评。
5 ) 转:吴晓波《把人引向毁灭的从来不是金钱》
好几年前,一部叫《一个也不能少》的电影曾让无数中国百姓好好地感动了一把。那天,又搜出来重看,坐在漆黑的家里,我突然发现,在这部关于教育的电影中,导演张艺谋讲的其实是一个关于金钱的故事。
魏敏芝先是追着喊着找村长,想要的是那50元的代课费,后来她阻拦一个学生到县少体校去集训,所担心的,也是怕少了一个学生就拿不到50元钱,再然后,她到县城去找张慧科,也是怕那50元黄了。
高老师连手指头都拿不住的粉笔也舍不得丢掉,而是用指甲夹住了继续在黑板上写字;二十多个从来没有看到过可口可乐的学生轮流着喝一罐“很贵”的可乐……
如果有了50元,再有了50元、50元、很多很多的50元,如果有了一根、两根、很多很多根粉笔,如果有了一罐、两罐、很多很多罐可口可乐,也许就没有了魏敏芝和她的学生们的窘迫了。当然,那个时候可能便也没有了张艺谋式的温情和淡淡的哀伤了。
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你愿意要那份深刻的哀伤,还是平庸的富足?把七文大钱排在酒柜之上,让孔乙己享受到了瞬间的快感,这样的快感,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体会到,然而却不愿意说出来。
李嘉诚70岁大寿那天,有宾客问他:你平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李嘉诚小声地对宾客说:开一间小饭店,忙碌一整天,到晚上打烊后,与老婆躲在被窝里数钱。
宾客大笑,李嘉诚亦大笑。笑声两重天,这中间的“误读”似乎很难完全的弥合。去年,马云的公司在美国上市,他貌似也说过类似的话,其实,读懂的人也没有几个。
没有享受过金钱的人,的确无法真正体会金钱的美妙与邪恶。
如果曹雪芹不是破落贵子弟,他到哪里去寻觅奢侈而堂皇的大观园?如果张岱没有经历过一段荒唐不羁的青春,他的《西湖梦寻》是否还有那份刻骨铭心的喟叹?
“钱袋越满的人,灵魂越空虚”的说法,显然散发着一阵酸溜溜的做作之气。
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俱有的从容和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金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同样,人也可以改变金钱的颜色。
把金钱当对手和敌人的人,将一生为金钱而烦恼,而把金钱当朋友的人,将获得金钱给予的欢乐和平和。成为金钱的奴隶,或将金钱视为奴隶的人,都无法与金钱平视对坐。
有一首老歌是这样唱的: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没有钱,有钱的时候,我却没有了时间。
然而,这样的歌词其实是不全面的。金钱可以交换安逸、交换保健、交换服务,从而便也间接地交换到了时间。有记者问法国女设计师香奈尔对金钱的看法,香奈尔说:“它使我获得的独立性是很有价值的。”
金钱可不可以交换到爱情,我没有绝对的把握。可是,金钱至少可以让全天下的有情人均过上有饭有床的平静生活。从古到今,天上人间,我们目睹的所有爱情悲剧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因为金钱的窘迫而拉开了裂纹。
至于思想,似乎与金钱无关,可是没有金钱的思想会是怎样的?很小的时候,家里有一本线装的泛黄的《论语》,其中的一段文字影响了千年来的中国文人:“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颜回)也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文人情怀。可是据说爱提问的、孤傲的颜回最后是饿死的。
颜回之乐,与贫困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如果有钱,颜回不也就不用“其忧”而只需“其乐”了吧?
饿着肚子的思想家,最后只能思想自己的肚子。
金钱是用来赚取的,同时,金钱也是用来付出的。
随着一个人的金钱越来越多,他在得到中获取的快乐——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的,都将逐渐递减终而归付于零,而因付出而获得的快乐和成就感将越来越大。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身于慈善、NGO等公共事业的原因所在,金钱的伦理就本质而言,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认同的提升过程。现代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与金钱抗衡、妥协乃至平等共处,最终彼此取悦的历程。
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其实也是对待生活和生命态度的某种投影。在所有的人间故事中,把人引向毁灭的不是金钱,而是他本人的作为,金钱在人类悲剧中所起的作用,从来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
6 ) 值得让人思考的电影
这部电影有几个让人思考的地方
一,魏敏芝寻人的主要动机恐怕是为了自己的50块钱(虽然后面可能有所变化),而她寻人本身这件事是不折不扣的一件好事,在中国,人们习惯认为做好事的人都出于一种于高尚的动机,所以后来电视台的主持人在车上会问魏敏芝"你为什么一定要找到他呢"这样的问题,她肯定下意识认为魏敏芝会说"他是我的学生,我不能让他失学"之类的话,但是魏敏芝默然不语.
二,在魏的寻人过程中,有遇到好心人,比如叫醒在马路上睡着的魏敏芝的中年男子,有碰过钉子,比如电视台值班室的那位阿姨,张慧科也遇到一个还算不错的小饭馆老板,这些人都出于一种正当的理由没有给魏敏芝和张彗科进一步的帮助,比如那位中年男子可能赶着要去上班,那位阿姨是按规章制度办事,对那位饭馆老板来说,能赏给小彗科一口饭算不错了,这些姑且称之为一种"正当的冷漠".似乎无可指责,但总让我们心里感觉不是滋味.
三,影片最后,电视台出面,好心人响应,捐钱捐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不断看到这样搞运动般的情景,一般是一些病人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捐助,脱离了困境,可是我们大家都明白,需要帮助的远不止这些人,而依靠媒体搞捐钱活动的这种方式也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
1学习委员张明献的那篇日记可以起个名字叫《最后一根粉笔》,效果堪比《最后一课》。2当年的小哥哥小姐姐们轮着喝两罐3块钱的可乐,让我赶紧打开一瓶可乐补充一下我哗哗的泪水和酸楚的内心。小哥哥小姐姐们,现在生活真的好一些了。3孙志梅好漂亮,播音员和售票员都好漂亮。4这个电影就是讲钱,你可能觉得俗,你可能觉得黑,但是在没有钱的年代这就是最直白的解决方式,什么制度建设什么思想引领什么坚守梦想,有了钱就好解决,哪怕不完全解决也能解决一点,没钱不是不能解决,但是解决来解决去也就解决那么一点。现在的影视作品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或多或少都在回避一些基本的问题,这是因为有多少人已经在解决或者没解决这些基本的问题的路上付出了所有。5广西电影制片厂真是他妈的太牛逼啦。
只可惜片子拍过了以后中国山区里的孩子还是那个样子
6/10。叙事关键线索的钱和粉笔都是教学条件的代表,从高老师数粉笔、学生打闹摔粉笔到捐粉笔,结尾张慧科写在黑板的蓝颜料粉笔,蓝色是孩子们对孩魏敏情感的赞美,高老师清晨坐车回家而魏敏芝追要工资失败时,黎明的青色冷调表明物质的匮乏,钱的承若无法兌现,搬砖剩余的钱买可乐一人一口,这里可乐是贫困生对物质的奢求。声画艺术构思:村长家一堵破墙(艰苦)和向国旗行注目礼的一抹红色(朝气),全班搬砖脚踏气势磅礴的黄土地,魏敏芝步行至城市的山洞,身后漫漫长路的黑暗呈现眼前的光明,表现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魏敏芝去酒席讨饭以黑夜做背景,黑夜映衬出内心的迷茫并给予放下尊严的勇气,广播寻人失败的火车噪音营造心理压迫感,电视台做嘉宾时做节目背景的绿色田野暗示找人的希望,主持人期待魏敏芝回答城里的好,魏敏芝印象最深的却是讨饭。
个人不怎么喜欢略显煽情的二胡配乐和结尾处形式主义的交代字幕,但这依然不影响电影整体质量的优秀,这首先归功于一个扎实可信的剧本。透过找人这一简单事件,我们看到了社会中形形色色普通人的性格,去感受可能魏敏芝自己也不可言喻的动机,一种与生俱来的诚信与执着的朴素品格。
小学全班组织去看的电影,有很多人感动的哭了………
这个故事最终只改变了魏敏芝一个人的命运而已
魏敏芝:“张慧科,你在那里?我已经找了你三天了,你快回来吧!”看到这儿我近乎流泪了。在张国师的电影中,普通老百姓与手握权力的政府领导之间相距如此遥远。他的电影总是试图令冰冷的制度站在人情的对立面(《秋菊打官司》也是如此),老百姓办事难的情况依旧普遍。而这很值得当权者反思!
当时很佩服张艺谋,能用这么纯真的孩子去演,而且还很不错,看完感动的稀里哗啦的,一个都不能少是一种执念也是一份发自心底里的爱。
一个大女孩的坚强,值得让人深思的电影,很感人。
8分,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打败了《成为约翰马尔塞维奇》,勇夺金狮。豆瓣人们只知道《小鞋子》《何以为家》,却不知道这部《一个都不能少》(当然质量确实比不上前两者,不过被严重低估也是事实)。那个时候的张艺谋,拍电影多质朴,多关注民生啊。后面越来越浮夸,口号越喊越响…
张艺谋早年的电影,都有那种一瞬间穿透人心的力量,镜头语言非常的质朴自然,大道理都是深入浅出,有人说张艺谋是凭借着拍摄中国的落后而取悦于西方的,我不那么认为,一个有良知的导演应该做做这些工作,现在的中国电影动辄就在城市里男欢女爱,可是城市文明的现实力作一部都没有见到过。在九十年代,张艺谋的电影聚焦于农村和城市文明的对抗是并不刻意的,是无法回避的,应该说张艺谋做到了他做的工作,应该予以客观的评价!
张艺谋二擒金狮奖之作。1.非常质朴而粗粝的写实主义,所有演员都以真名实姓入角,口音接地气,前半部在村看人,后半部进城寻人,如此真切地呈现出部分乡村教育条件的落后与城乡间的差异与鸿沟。2.对乡村人的直接、稚拙与固执倔强劲儿的描摹及权力机构的通情达理同质于[秋菊打官司]。3.魏敏芝的狂奔(两次追村长车)、被体育老师选中的长跑能手与向城进发的长途步行契如[我的父亲母亲]变奏。4.在乡村强调移动,在城市则凸显静态与蹲守,一如两组绵长的叠化蒙太奇(以毛笔写百张寻人启事&在电视台大门口询问每个人)。5.万能的台长+对电视节目媒介生态的剖露意味深长。6.对钱的计算才是真正实用的应用题,从教歌忘词到真实搬砖。7.对教课与代课中熊孩子们的捣蛋日常深有体会,至今依然适用。8.由极尽节省的粉笔头至每人尽情写字的彩色粉笔。(9.0/10)
讓人窘迫的故事 於心不安卻又覺得過分渲染 對於苦難的深層原因呢 並沒有揭示一點 無非是 什麽是什麽的路子 且不說有多少言過其實
朴实的人演绎朴实的故事,带个我们巨大的心灵震撼
确实,对于教育来说,一个都不能少,可是,对于现实来说,金钱却不能少。
可能在欧洲学院派眼里,这是一次高举新现实主义旗帜的伟大致敬,这是一部中国版的《偷自行车的人》,可是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这就是一部各地小学会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的彩色故事片而已。
影片的环境人物都异常真实。可以看作一个诘问,诘问人能否突破制度突破自身的烦躁情绪突破自己琐碎的匆忙,去施舍去给他人那份好心。魏敏芝的执着,这种说不清缘由(或者说多层次生发)的一根筋是某种时代精神和隐性的民族性格,也有着更为普遍的动人之处。
中国式的一根筋~~
魏敏芝的倔强执拗其实更多是来源于自身的生活所迫与早熟的契约精神:一个都不能少才有那50块酬劳。至于教书育人,她实在没有太大兴趣,所以祖国花园唱跳得很生涩、一盒粉笔碎了也无所谓、写完板书就径直离开教室独坐门口。单论学苑传统之精神境界,别说告假的高老师,就连班上那位女班长她都不如。但恰恰是这个传统意义不完美的利己性人格最终造就了相对完美的利他性结果:通过执着寻找张慧科而引起了城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注意在寻人过程中魏敏芝解决路费和拉知情女孩同找两件事上都运用了与契约精神密切相关的商业思维:前者获取报酬,后者支付报酬),改善了小学校的教学条件。而这些改变都是她的前任那位高风亮节不计得失默默奉献的高老师无法做到的……旧有模式下难以突破的发展瓶颈可由新思维迎刃而解。张艺谋拍的其实是一部“入世宣传片”。
你还记得用粉笔在黑板上很认真的写出一个字的感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