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闭岛的整个背景都设置在小岛上一个精神监狱里面,所以整个电影都充斥着一种压抑的氛围。天空是灰的,墙壁是坚硬的,小岛周围汹涌的海潮拍打着这座禁闭的孤独监狱,仿佛在推着它去往高空灰色的漩涡,无助侵袭着人心。
这样的氛围渲染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观众感到紧张、压抑,更加贴近了主角的内心感受及心理变化,让“禁闭”的主题鲜明化。至于到后面故事的反转,则更加使人震惊悲伤。
真相并没有你以为的那样重要。你认为的你是谁,才是你应该在意的。
韩寒说,有些人想做影响大众的艺术家,有些人想做影响艺术家的艺术家。显然,前者的难度在于继承发扬,不比生孩子舒服多少,正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只有推陈出新,骑着前人的脖梗摘到更高的果,才有人觉得新鲜,才叫好拍巴掌,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而后者不光要继承,还需要颠覆,颠覆是件很危险的事,好比突然某人告诉你地球是囫囵个不成形的,你一定会觉得这位是傻逼,接下来保不准就要掏出张XX大法好的宣传单来唬你,小学生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嘛,你来跟我扯什么犊子,脾气不好的很容易就动手。尽管人人都知道哥白尼伽利略那点事,都觉得教皇缺心眼,但古代换到了现代,宗教换成了科学,黄道婆换成了阿玛尼,就自信了,就笃定了,就挥舞着金科玉律,就叉着小腰理直气壮不让人说话了。
就拿《禁闭岛》这部片子来说吧,在我没看以前,就有个哥们器宇轩昂对我说,挺一般的片子,看开头就猜到结尾了,居然还有人看不懂,没劲。当时我心里就有数了,刚开场瞧见莱昂纳多这倒霉孩子往精神病院里跑,时不时闪回又头疼的,就知道肯定又要来人格分裂加欧亨利那一套了,绕来绕去肯定把自己绕进去了,看到结尾,还真照想的来了,当时一股子智商优越感油然而生,感觉多少年电影没有白看,年华没有虚度,视线所及清晰而明亮,连影评怎么写都想好了,就顺着泰克尼克三部曲的路线走,杰克没死就有了第二部《革命之路》,露丝在第二部没自杀又有了现在这部《禁闭岛》。但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敢情影片前一大半剧情就是为玩观众的?拾人牙慧还故作噱头,老马丁也忒不长进了,再往前捋,恍然大悟,闹半天您老在玩这手。
看电影比拍电影容易,看书的比写书的容易,这从来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前些年猫扑流行一句话,赵兄托你帮我办点事,看懂了门道的惊为天人,一时间到处传颂,说穿了很简单件事,正反念都成话而已,没什么了不起,但这么多年过去也没见谁写出比这更黄更隐晦的句子,赵兄和胸罩,酷弟和底裤,podi和ipod,玩一个词很简单,但扩展到一句话,难度就增加了不止十倍,扩展到一段话,一年时间都很难完成,人类有史以来多少能人试图写出一本正反读起来都能读通的书,但事实证明根本不可能。我说这个是想说,逻辑从来都是环环推进非此即彼的单向线,将逻辑与空间结合,从线到平面,甚至成为三维立体,是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结局从来只有一个,要想得到多个结局,就必须要靠不同的选择来完成,要走向不同的城市,必须要经过路口,从来没有一条路线,可以不加停顿转折而同时通往两个方向,但这部《禁闭岛》做到了,或者说接近于做到了。
关于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想象,两个结局还是一个结局,A还是B的争论,诸多影评和帖子已经争论得够多了,双方都拿出了值得信服的论据,来说明对方观点站不住脚,其实结局并不重要,重要是的,通往不同的结局居然是通过一条路来完成的,而没有通过选择来完成,这本身已经称得上是叙述上的创举。比起《记忆碎片》的倒叙述,《低俗小说》的伪环形结构等等革命式的叙述方式,《禁闭岛》走得更远,也更坚决,它试图让观众走进时间的迷雾中,由一条小径走向不同的可能性,你以为这条路已经将你带向了出口,其实却引入了更巨大的纠缠中。这部影片恰恰在尝试着完成博尔赫斯一直试图描述的宇宙之谜,那就是世界是一团混乱,时间是循环交叉的,空间是同时并存的,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像走进了迷宫,既丧失了目的,也找不到出路,而在我们的常识中,我们却以为,所有叙述都应该指向一个含义,时间和空间总是在永远向前,原因总是对应着结果,所谓的谜底是我们所能相信的一切。
请不要再向我描述影片的细节,解释你相信的那种结局,和对此外种种可能性的否定,我了解它们都有道理,但却不是我想在这部影片中希望得到的,我相信也不是马丁在这部影片中试图告诉我们的,叙述的终点在哪并不重要,叙述本身才是影片的精髓所在。我坚信,马丁的本意,是试图带给我们一条路,这条路上的所有经历天衣无缝,细节经得起推敲,而这条既没有交叉更不存在平行的直线,却能将我们引向不同的归宿,当然他没有做到极致,因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能真的完成,我们也从来对这种东西有个敬而远之的称呼,用来概括那些依靠我们天生的智商永远无法解释的事物,叫悖论。所以在结局中他只能倾向于一边,将最合理的理由赋予其中一个,而将他尝试过的种种努力赋予另外一个,主观的介入使所有人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因此,如果你问我更喜欢哪种解释,我选择其中对你来说不靠谱的那个。
上帝总是在我们通往真相的道路上设置一道又一道的关卡,但马丁通过这部《禁闭岛》告诉我们,在冲破关卡的战斗中,当代电影人也正奋力前行。
((记得老师说过, 有时候 并不是我们看到所以相信,而是我们相信所以看到。
我想,不论是哪一种都只是事实的眼光。
也许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暂时取代事实的眼光,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艺术,看待生活。
呵呵,我自己倒是挺享受的~))
一个相同的事情,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故事一:
Marshal Teddy Daniels 的妻子和孩子因为一场由Andrew Laeddis引起的火灾而致死,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深爱着自己的孩子。通过对Andrew Laeddis的调查,他了解到一个叫Ashecliff的精神病院,在shutter island上。随着调查的深入Teddy开始怀疑在这个岛上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Teddy 的直觉是对的,shutter island 是一个秘密的思维控制的实验室,他们利用有严重精神问题的病人,企图试验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手术,让他们没有感觉,没有记忆,在军事上利用他们。
实验室需要一个新的病人,他们通过调查发现Teddy Daniels心中有trauma. 这正是Teddy的精神弱点。 他们制造了一个假的病人Rachel的失踪,以调查的名义让Teddy来这个精神病院。 他身边还跟着假装Teddy调查助手的心理学家,Dr. Sheehan,目的是观察他的行为,倾听他的描述,了解他,然后和岛上的主精神分析师Dr. John Cawley从心里上摧毁他。
上了岛以后,岛上的人让Teddy吃谎称阿斯匹林的药丸,吃他们的烟,从生理上加剧Teddy的幻觉问题。
Dr Cawley 说Rachel是个精神病人,他淹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却始终觉得他们还活着。通过仔细的调查,Teddy的失踪根本是不可能的,他开始认识到Rachel的失踪也许是什么阴谋。当他审问一个较“清醒”的病人时,这个女病人故意让Dr. Sheehan,那个假装Teddy助手的帮凶心理学家,去倒水。然后趁这个机会马上写给他“快跑”。 …慢慢的他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助手。
在牢房里,他偶遇到了自己曾经认识的人George Noyce,他告诉Teddy在灯塔里正进行可怕的脑部实验,告诉他要摆脱自己的幻觉,摆脱trauma, 不能相信自己的助手,不然就永远走不出这个岛~
从牢房里出来后,Teddy第一时间想去那个Geoge提到的灯塔,Dr. Sheehan以助手的理由跟随。去灯塔的路很有危险,Dr. Sheehan借口离开Teddy跑回去告诉全部人Teddy要发现他们的阴谋了。Teddy 没有去成灯塔,却在一个隐蔽的山洞里遇到了真正的Rachel, 她以前是这里的医生,那些心理学家也曾经想把她变成精神病人,然后进行手术。Rachel告诉了Teddy所有的真相,Teddy意识到他们的阴谋就让自己成为第67号精神病人,可是他仍然相信自己的助手。
回到精神病院,Teddy的助手消失了,Teddy怀疑岛上的人把他带到灯塔里做脑部手术。Teddy要去救助手。当Teddy到灯塔的时候,Dr Cawley 早以在那里等候他。 故事到达了高潮。
Dr. Sheehan现身和 Dr. Cawley用各种伪造文件,理性分析说服Teddy他自己本来就是精神病人,已经在这里两年了,在这里不断重复自己来这里是调查Rachel的幻觉。 诱导Teddy相信自己杀害了妻子。因为药物的作用,Rachel的故事结合Dr. Cawley的捏造,Teddy产生了幻觉,自己的妻子杀害了三个孩子,然后自己杀了心爱的妻子。
Teddy为了避免立刻的被lobotomize,暂时承认自己是凶手,是精神病人。 可是最后他无法让自己像一个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决定了一死…
电影以象征脑手术的灯塔作为结束…
故事二:
Teddy其实是第66号病人, 他曾经是一个Marshal, 是的他很爱自己的妻子。 可是周六的一天当他发现得了忧郁症的妻子淹死了自己的孩子时,他心里产生了极大的痛苦,一枪把他的妻子杀死了。
可是正如一个像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Dr. Naehring所说的,Teddy心里有很强的defense mechanism (弗洛伊德术语语境下). 于是Marshal 疯了,被送到了shutter island.
Marshal 是如此爱自己的妻子,他天天带着那个她送的tie,他经常梦见自己的妻子,和她拥抱在一起。他内心无法接受自己就是杀害心爱妻子的人,于是他幻想出Andrew Laeddis这么个凶手,要追寻他报仇,把自己从一个杀人犯变成了一个追查凶手的英雄。
[对应于 弗洛伊德语境下的 reaction formation]
Teddy 还将妻子杀害三个孩子的记忆transform到一个幻想出来的病人Rachel身上,其实不是Rachel不想承认自己杀孩子的事实而是Teddy本身就不想承认是妻子淹死了自己的孩子。
[对应于 弗洛伊德语境下的 projection]
Teddy还经常梦到原来的纳粹集中营,梦见了杀人,梦见了痛苦,梦见了死亡~
Teddy 通过对 Rachel和Laeddis的追寻和调查去缓和对妻子的爱,不可杀人的道德,和自己杀妻之间的强烈的矛盾。爱,否定,追忆,痛苦在一个失去理智的心中不断的纠缠和升级。构成电影最感人,怜悯而细腻的一面。
在这期间Teddy还产生了各种幻觉让自己的追寻和调查合理化。
Dr. Sheehan两年来一直Teddy的心理医师,希望通过role play慢慢的帮助Teddy 从幻觉中走出来。
当Teddy 的追寻和调查伤害到岛上的人安全时,在灯塔上,Dr. Sheehan和 Dr Cawley试图把他曾杀妻的真相告诉他。 Teddy被说服了,回忆起了那痛苦的杀妻的一幕。
不久后, Teddy又重新回到自己的幻觉当中,岛上的精神分析师怕他的defense mechanism再对别人造成伤害,于是带他去lobotomize…
故事一是一个充满了阴谋的惊悚片,Teddy以一个刚强执着的探员的形象,一步步探险。故事的高潮发生在对深刻问题的追问:当所有的理性的分析和证据都导向自己是疯子时,你是相信自己的记忆还是相信“现实”的证据?记忆是什么?判断证据是否应该依靠自己的记忆?
故事二是一个充满悲悯和柔情的故事。对妻子深深的爱,残酷的杀妻事实,令Teddy在幻觉和现实中苦苦的挣扎。 故事二的美在于用精心设计的梦境去深刻分析和表达Teddy的内心,去诠释弗洛伊德关于defense mechanism,dream,hallucination,trauma的理论。
而shutter island电影最美的地方在于一个电影,根据不同的“相信”,可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冲突的故事。 电影对两个故事平衡的表述,用如此多的事实去支持每个故事使得没有哪个故事才是真正的“真相”。
或者两个故事原本都是“真相”,通过观众的主观介入,才使两个真相绝对成一个故事。
而这一切,双向的,绝对的相对只能发生在一个孤立的岛上,任何局外人都能使“真相”暴露。 以shutter island作为电影的题目,可以说再贴切不过。
我一直觉得如何讲故事才是电影的灵魂,而shutter island这种双向引导故事的叙事方法就好象电影史的一个奇迹,通过创造“两个故事”间的冲突和矛盾重新开拓出新的电影的美
远远不仅如此,电影中竟然多次出现Mahler的"Quartet for Strings and Piano in A minor"来描述弗洛伊德式的“回忆”或“幻觉”,Mahler和弗洛伊德同是20世纪初奥地利人,音乐不仅仅在内容上和叙事内容吻合(Mahler的七个姐妹死于童年,且从未从自己失去四岁爱女儿Maria的痛苦中恢复过来),而且时间和地点相吻合, 电影的原创不仅对故事的表述,心理学有认识,而且对古典音乐也有很深入的理解,真是让人赞叹。
还有电影中的几幕都非常经典:
Teddy梦见自己的妻子在家中,忘出窗外,“妻子死于火灾”(故事一的视角),他紧紧抱着妻子,天上掉着灰,而妻子像一张纸一样,慢慢的烧为灰烬。不舍,爱恋,温情,烧死的信息暗示以一种唯美的方式表达。
Teddy 幻想到在Dr. Naehring的office, Rachel满身是血,杀害三个孩子前的一幕。 Teddy周围弥漫的烟雾突然凝固,不仅创造了一种静止的对比,而且还有空间上深度的对比。
…
还有Leonardo DiCaprio 出色的表演…
还有Dr. Naehring 的办公室那充满十九世纪维也纳风格的室内装饰…
这个电影越是回味,越有味道。
最后我想追问的是,是的正如shakespeare所说
All the world '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s; And one man in his time plays many parts
即使一个人在生命中的一个时期只有一个角色,那他是否仅仅在上演一个故事呢?
一个相同的事情,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我想对本文章补充一个图~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673530030/《Shuttle Island》从我们跟随着Teddy警官进入禁闭岛开始,我们被灌输着警官去调查一个失踪的精神病人Racheel并且寻找杀害自己妻子的凶手Laeddis的信息,但这其实是一场戏,一场由考利医生主导的为了治好Laeddis这个真实的人的精神病,
然而影片带给我们的两个故事,那一份才是“真实”我想这是大多数人都在思考的,当然这也包括我。
小李子扮演的角色一个是警官Teddy,一个是精神病人Laeddis。按电影进程看他是一个追查案件警官Teddy,但结尾反转他是精神病患者Laeddis并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电影巧妙之处在于,它从男主角的幻想也就戏剧为主导,中间又有各个破绽但不道明,让人疑惑不解,提高影片的吸引力,观众的的观影兴趣也一步步提升,最后在紧要关头也就是灯塔的戏份,也是整个影片的高潮部分,真假交织,不仅冲击着演员小李子,也冲击着我们的大脑,揭示前面的一切,又向观影者发出信号,到底何为“真实”?
看完电影后再反思可以一一解释前面的种种疑惑,一处处的破绽,一步步的伏笔,合情合理。电影别出心裁的情节安排,真的特别棒,可谓是烧脑大片。
另外小李子的演技也实在是让人佩服,他在幻想与梦境与现实切换,演技到位,生动再现了角色。
再之电影的立足点在二战期间的学术之争,以人性化精神医疗方式的求生为主,最后男主还是选择了“脑叶切除术”,他其实已经痊愈了只是不愿意再忍受精神上的折磨,考利医生以及支持新疗法其他人员也尊重他的选择,不免有些伤感,对禁闭岛工作人员的敬意,对重度精神病患者遭受的巨大创伤的怜惜,对积极倡导新疗法减少苦难的医生的敬意。
世界不在我们之外,它就在我们之内。每个人都是精神病,整个世界都是幻觉。你愿意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那就为你自己造一个那样的世界,并且相信它,然后你就幸福了。
我打4.5星,不能得5星的原因是,电影有些长…… 故事很好,每个转折点都很清晰,故事就像《本能》一样,到最后一分钟揭晓大结局给人惊喜。说不好看的同学,大概没有注意结尾。因为谜题的揭晓,是在影片结尾莱昂纳多说的一句话里。
刚开始猜想对了,只是接着看下去,又改变了自己的猜想,到了最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猜对了这么多
结局是开放式的,随便你怎么演绎都有理。所以大概不能断定说看到一半就猜到吧。
这部片子可以成为一次精神分析讨论会的绝佳主题……至于哪些是真相哪些是幻觉 究竟哪样才是最真实最靠谱的结局 我觉得庄子能够给予我们一些启发:方其梦也 不知其梦也 梦中又占其梦焉 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大梦也 而愚者自以为觉 窃窃然知之……
莱昂纳多饰演的泰迪是一个让人同情的角色,我为他的命运而难过。这不是死亡,但这部电影表明世界上还有比死亡更糟糕的事情。
没新意又无趣。马大师新不如旧啊新不如旧。DiCaprio都发福成老熊了,叫Teddy真是实至名归
所有人都陪你玩,你好牛逼
史上最倒霉精神病院院長,精心策劃的劇本殺項目失敗,還賠上了一輛百萬豪車。
他只是厌倦了,所以将错就错,结束了自己。
高中的时候曾和同桌讨论过。如果全班一齐撒一个谎可不可以把班主任搞到精分。
情节至1/2处结局已很明朗,我总在期待马丁能峰回路转,可我失望了.拍摄手法难以让人进入状态,跳跃幅度太大,从现实生活到幻觉的剪接、与幻想人物对话...尽管结尾主角的无奈显得能让人动容,但马丁对悬念的铺陈还是欠妥.这种开放式结局别去推敲主角是否精神病患了,否则你会和他一样抓狂...
所谓禁闭岛,不是因为这个岛屿被禁闭而对外失去联络,其实还是在讲内心的禁闭吧。
非阴谋结局 泰迪确实病了 最后泰迪是被治好了 但他不愿活在痛苦中 因而假装自己又犯病了而去做切除手术
如果现实才是恶梦,唯有一睡不醒
昔日翩翩少年,今日大腹便便!
如果只是把这个电影当作一个悬疑片看 那么看到最后你很有可能会觉得俗套并且索然无味 对于我来说 这更像一个寓言电影 充满了爱,恐惧和感伤 主角是不是病人已经不重要了 也许作者本人就是个唯心主义者
这部电影简直就是按照我的口味偏好混搭出来的……
好吧,其实这是部*绝*对*不*能*剧*透*的电影。恩!
他到底会像怪物一样活着,还是会像好人一样死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