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要离婚,但谁都不想要孩子的抚养权,视孩子为负担!其实孩子什么都知道,他自己处置了自己,这样的家庭让孩子心灰意冷,才会绝望到自己处置了自己!看着妈妈对着孩子的尸体痛苦的样子,我在想她是幡然醒悟了吗?可看到最后,夫妻两离婚了,可是还是像以前一样生活,这样的人不该拥有孩子!每次朝孩子发火,她永远会马上原谅我,孩子都是天使,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善待!希望他们在天上选父母的时候都要好好选择!
大师的故事常常是,因果工整看不见痕迹;开放结局,多层回味。
《无爱可诉》讲的是一个家庭的爱破败凋零的故事。它是大师作品,它有政治野心,所以它表演是完整的“离婚大战”+“搜救儿童”,但却是一个大大的诗意隐喻,本体是国家。原生家庭的问题即是国家问题。主题做成以小见大,最大抽象化,诗意化。这种作品是典型的“大师要做的事”,讲好故事,还要映射政治,人类思考等。
还是回到“小我”,看大师怎样讲好一个故事的基本。故事对于离婚大战及失踪儿童都是真实感强烈的。它的真实来自于符合逻辑,来自于高度模拟生活。情节真实的基础是人物真实。
人物设定:
父亲,麻木、沉闷、被生活牵制,变成无能、沉闷的一种男性都市白领缩影。被原始欲望驱动——寻花问柳,但没有能力顾全结果,草草寥寥结婚、生子,继续出轨又让年轻女子意外怀孕,被原罪操纵的恶性循环。因为自己的不称职,亲生儿子最终离家孤苦死去,但新生儿,又何尝不是下一个被爱遗弃的命运呢?
母亲,贫穷、暴力的原生家庭出来的美女。注定一生只怜惜自己,极强物欲(为了安全感)。她的爱只有一个向心力,对自己,甚至亲生骨肉都遭到嫌弃。
这样的夫妻组成的家庭,当然没有相互的体谅和爱,因为夫妻双方都没有无私的余力。孩子本是爱的结果却成了累赘,孽缘,只有躲在黑暗角落恐惧、哭泣。待一个极端发生,孩子失踪,累赘瞬间消失,相互埋怨的夫妻失去平衡,这才有了骨肉被刀割的剧痛和恐慌,为时已晚,结局的残酷让人不能相信。剧痛是失去理智的,是暂时忘记一切的。之后作者明确的表达暗示,这种男人、女人的麻木、怨天尤人,仍然继续或重新扮演。
无论诗人,小说家还是电影大师,作为讲故事的人对生活的观察和归纳,高度的凝练比喻,都是到位的,它是一种巧妙,在自己有限的时长(篇幅)中,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大师最终才能做到精准,巧妙。
一个爱无能的泼妇生了一个爱无能的女儿,女儿长大后嫁了一个爱无能的男人,于是,一对爱无能的夫妻天天花式撕逼,他们的崽因此离家失踪。最可怕的不是这对不负责任的糟烂夫妻对自己儿子的粗暴伤害和冷血漠视,而是因为他们天赋人权的生育能力,完全能把爱无能的负能量刻在家族基因里,而这种负能量满满的家族基因只要没有强大的外力扭转,完全能生生不息,直到人类灭亡。在繁衍的长河中,它能使多少个家庭破裂,多少个孩童像此片中的儿子一样离家流浪,就不得而知了。
失踪的儿子其实是最幸运的,他成功摆脱了负能量基因对自己的同化和摧残,如果他还活着,想必成年后的家庭也不会因此受累,也许他能成为家族中成功逃脱爱无能基因荼毒的唯一幸存者,也未可知。
可他同父异母的小兄弟就没那么幸运了,永远不知反省的大人致使那个婴孩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现代社会,成为父母前不需要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在谋害无辜的未成年人,妨碍社会治安。
作为一名迷恋寓言叙事的导演,萨金塞夫喜欢用几乎抽离社会背景的故事隐喻现实。在前作《回归》里,他用久别重逢的父子的一段公路旅行回溯前苏联历史,用一段伯格曼式的家庭伦理故事概括庞大的时局变幻。在《无爱可诉》里,他再次将家庭伦理剧的意涵扩宽到对俄罗斯社会,乃至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射。这种寓言的力量在今年开年再一次显现:就在前不久,俄罗斯将炮口再次对准了乌克兰,仿佛影片结尾被父亲硬生生丢进婴儿车的孩子再次卷入无爱家庭的残害。只是,他的境遇比凭空消失更加悲惨。
但如果只是对时局隐喻进行解说,观众又往往会陷入过度解读的怪圈,这一现象在讨论中会更加显现。我们也不妨先只体察故事的表层,而先不去深究故事的深层内涵。
电影的冷漠感最先来自于片名。如果说伯格曼镜头下的亲密关系还仍有些许爱意和亲情的存在(《呼喊与细语》用殷红淡出的画面转场可以视为一种象征),那么在《无爱可诉》里,这最后一丝纽带也不复存在。“无爱可诉”不是“爱无可诉”,影片中母亲对儿子恶语相向,而父亲则几乎不与他交流。最惊悚的镜头莫过于当母亲从厕所中出来,镜头一转,悲痛欲绝的儿子正站在门后,而他细微的哭声被门外父母的争吵掩盖。父母对亲生儿子的漠视,在这一刻便以可见一斑。
这样一种“love disabled”并不仅存在于这个家庭,它更像是一种社会症候,在戏里戏外上演。在一片繁华里,花枝招展的妙龄女郎为空虚的爱举杯自拍,分道扬镳的夫妻与新欢云雨,我们看不到爱,或者跟爱一样宝贵的感情,我们看到的是性、是欲望。而在银幕之外的社会,一位可怜的孩子也被亲生父亲和他的爱人推下高楼,不知身份的女子像牲畜一样被拴在屋内。人最真挚的感情和品格被践踏、被毁坏,乃至无辜者的生命也受到威胁。在银幕里,这是一段无爱的感情,已经无药可救的社会;在现实中,这一切正悄无声息的发生,然后被健忘的信息流忽略。
我们真的没有解药吗?解救失踪的孩子,拯救无爱的社会?至少在导演看来,确实是不可能的。真正应该承担搜救任务的警察局将责任推卸给民间救援组织,而在公权力缺失的情况下,民间组织的救援显得杯水车薪。影片中段冗长的搜救过程展现更是加重了这种无力感。这种“无爱”已经渗透进这个社会机制运行的方方面面,深入它的骨髓。这样看来,平白无故的“失踪”恐怕是孩子最好的归宿。
但在现实之中,公权力的形象不只是“不作为”,而是祸端的根源。驱使我完成这篇我在草稿箱积压三个月之久的影评的动力,正是前不久突然爆发的地缘冲突,以及身处局外的我们或冷漠或戏谑的态度。大国间的利益博弈最终伤及无辜者,所谓的人道主义瞬间化为一纸空文,可是恩怨无法“失踪”,只能继续存留在这片土地之上,比放射性物质还难以降解。
我想看到遭遇不正义的义愤,而不是事不关己的冷酷,因为我总觉得,“无爱可诉”的故事不只是发生在千里之外,近在眼前也正进行着,它终将毁掉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
影片大量使用隐喻:影片开头小男孩走在林间,从一棵大树根部捡到一条红条纹的丝带,(大树的根部粗壮裸露盘根错节裸露在外,象征家族和传统的无可回避的强大,而大树根部被孩子抽出的长长的红白相间的条纹丝带,仿佛是一种带着问题的希望)孩子把它用力甩起来挂在树枝上,影片结尾时这根丝带仍在风中凌乱,却没有红色部分了(存在的问题没有人重视和看到,希望也就消失了,而问题依然在那里飘荡……)
之前看了《回归》,被影片冷峻风格惊艳,今日看这部,领会了理,却未能心有共鸣。人间的冷漠和亲情的淡泊,与其间种种遗憾,还不是我经验里接触到的情感。 对车里两人吵架的戏记忆深刻,关于音乐和抽烟引发的争吵,写的细腻真实有力。镜头语音沉稳缓慢,冥冥中攥着一股劲,却一直收着,末了,仍未全部爆发。只是树上一根彩条轻轻飘着,一个意向,呼应了多重的意味。 此片中,景成了表达情绪、塑造氛围、交待情节的一重要手段,存在感不亚于角色。比如黯淡的雪林、幽深的绿林、窗外飘起的雪、水、张贴寻人启事海报的各个街道。 镜头调度跟随人物,在丈夫偷情戏中,始终缓缓地跟随丈夫的位置,不仅有摇、推,甚至跟随丈夫站着到坐下的动作,缓缓下移,接着慢慢推至窗前,将两人做爱的动作由远景收至中景。是全片较吸引人的长镜头。推的镜头挺多,多和人物情绪与戏剧张力有关。
看这部电影,影片外还有故事。
昨日恰逢建党100周年,看了《1921》。看之前,眼镜已丢失好几个礼拜,想到,既然要去大银幕看片,就去配副眼镜吧。之前也看过片,也去过眼镜店,但眼镜一直没配。于是,便配了一副心仪的,但当天拿不了,要第二天。
第二天,约着五点去拿眼镜,我想着既然要拿眼镜,就再看部电影吧。档期里没什么好片子了,我又离中国电影资料馆近,便看了资料馆的排片,看到这部《归来》导演的作品,时间合适,片子也不错。于是欣然前往。
在影厅,竟遇到之前小剧组一起合作的朋友,乔,女生。我开心极了,想上去打招呼,一看她旁边有个长发男子,便收了手。看人家聊的开心,我打断自是尴尬。于是我找到自己的位子,拿手机发消息给乔,告诉她,我看到她了。她没有看手机的习惯,于是电影开始,我们便各自看电影了。
后面不说了,总之,我以为她和该男子偷情,有些醋意。她是有男朋友的,两人挺好。我就想着,是不是头发长一点比较能吸引文艺女孩,让她们为之疯狂。后来,又看到该男子,扎起头发来了,又看他的气质,认出来了,原来他就是她男朋友,只是,散着头发我认不出来。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极有可能昨天不配眼镜,有这眼镜也极有可能今天不来这看电影,而且这还是我第一次来资料馆。如果我的眼镜之前不丢,也不会有今天。
事情的因果总是这样不经意间联络起来,让我感受到一股神的力量。也不知道今天为何有次安排,我是错过了什么,还是得到了什么,又会导向一个什么未知的结果。
一冷到底的故事,开放式的结局尤其寒冷。萨金塞夫对西方社会为人父母的会心一击,站在孩子的视角看该是多么悲伤啊!虽然新闻时政植入得太生硬,但整洁肃杀的构图依然是大师级别,俄罗斯的天空永远都在飘雪...
从一个很小的婚姻失败样本,剥出了与之关联的暴君母亲和尴尬新生,性爱戏工整得像教学片。一场关门戏,更倾尽了童年的孤独阴影。大费周章的搜索阿廖沙,更像为摄影而生。语焉不详的爸爸去哪儿,和吵架撕逼恶斗的儿子消失了,都是同一个导演。一点都没变。至于电视新闻,想看的人才会抱着电视机看啊
这种电影看大银幕的话,简直就像文艺片里的视觉大片,抛开直白的社会新闻,故事本身的绝望和悲凉也已经足够了,全方面立体的呈现一个病入膏肓的世界,这应该是今年最丧的一部电影了吧。
用电视新闻点透政治隐喻太没意思了。
过于对仗,以至乏味
没有爱的能力的男女拼命做爱,享受性爱的刺激与欢愉,对性爱的产物这个孩子几乎是厌恶的,这凭空而来的要去爱的义务让他们非常不耐烦。爱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多少人不配为人父母。俄罗斯的艺术水准还是高,无论是中产阶级的公寓,还是高端人士的郊外别墅,水准都远超北京的千万公寓,上亿豪宅啊
年度最心碎电影镜头:父母半夜争吵,孩子躲在浴室门后哭还不敢出声。倘若有类似经历,即便已经模糊,也会因这段全部记起,伤到浑身发抖。小时候其实也会暗中希望自己消失了可能世界就太平了,看完电影才更为深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萨金塞夫喜欢拍的父辈与子辈)用这种断裂方式最为残忍
胸口的痣、阴处的毛、一个寡言的孩子,都是多余的。梦中掉落的牙、有死角的监控、无人呼应的呐喊,都是无用的。婴儿在推车里嚎啕,体会到了欺骗;父亲在视频前沉默,感受到了忽视。不是所有爱都能被抱起,不是所有思念都有回音。彼时交颈缠绵,此时呼噜震天,屋外漫天风雪,只有寻人启事在控诉与祭奠。
电影讲述的不是婚姻因儿子失踪陷入更深的困境(多么老套),而是儿子作为让婚姻真正结束的祭品必须被死去。
对中产阶级婚姻失败片有点审美疲劳,导演感觉拍着拍着不知道自己要干嘛去了连个路人都能把他给带跑。
三星半,萨金塞夫正常发挥。家庭关系、国家寓言、仍然严肃、有距离感的冷静观察。倒未必非常精彩,但这样的电影总该有一席之地。
萨金塞夫镜头下的情感关系以及转折爆发还是依旧让人揪心。民间救援机制的大篇幅展示,看似是在表现莫斯科当下社会组织之暖时,更揭示高离婚率的现实创痛。警方再是配合,志愿者再投入,也盖不住冰冷凛冬一个个家庭的无爱可诉。一个个年轻女子和路人甲乙的废戏有些多,干扰到本来非常明确的灰暗主题。
爹妈各自做爱日,男娃离家出走时,萨金塞夫不太冷,俯首甘为奖下臣。
你不爱他、不爱他们、不爱任何人,既然如此,又何必疲于奔命、苦苦寻觅呢?你们都不要他,甚至想送他去寄宿学校、去当兵。这样岂不更好?“活着不能没有爱情”,或许最后的最后,获得爱情的反倒是阿廖沙,他离开了、自由了,而你们表面上开始了新生活,实际仍旧被冰冷的雪花囚禁,停滞不前。
孩子们都去哪儿了?
如漂着浮冰的冬河般的摄影,凝视的是这片大地周而复始的悲哀。一直觉得萨金塞夫内心是矛盾的,既想克制,又想拍出老塔的诗意,结果就是越来越重的设计感,看到后面基本失去耐性。各种浅白的“注释”非常令人讨厌,说到底还是拍给“外人”看的电影,就差把“我想拿奖”写在额头上了。
3.5;隐匿在转述信息里的社会背景显得刻意,设计感较强,东正教的契机插入、水的意象(神似《潜行者》的废弃楼)、爱的式微幻灭,一切都像是自我重复,但凄神寒骨的基调和格局沉稳的构图加分;原生家庭的不幸像携有病毒的基因复制到下一代,废墟(末世)场景隐喻的无爱,玻璃窗后无法交流的隔阂。
这对父母实在是太过于庸常,以至于在伦理(儿子)和政治(乌克兰人民)两个层面上,导演去概念化的努力都显得如此牵强。不过,故弄玄虚视听(所谓斯拉夫大师范儿美学)倒是成功蒙住了那部分鼓掌的观众(甚或是评委:)。我真的没有在说范冰冰。
老哥稳。《奇遇》式的失踪,《镜子》里的雪原,《潜行者》的迷宫,《冬眠》中的沟通困境,直到《回归》的国族隐喻,萨金塞夫用一如既往的阴冷色调和简笔绘画般的镜头运动在俄罗斯土地上勾勒出一幅“生无可恋”图。影像震撼,寓意深刻,水平高于甚至高于利维坦
俄罗斯现代大师的新作,好悲观的社会描述啊!依旧保持了导演一贯的冷峻眼光,富于视觉表现力的银幕感觉。只是中部成了“民间救援队”工作的流水式展示,离开了人物发展。比起他的《利维坦》、《回归》等巅峰之作,还是弱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