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阿玛柯德

HD中字

主演:普佩拉·玛奇奥,阿尔曼多·布兰恰,玛加莉·诺埃尔,奇乔·因格拉西亚,南多·奥尔费伊,Luigi Rossi,布鲁诺·扎宁,吉安菲利波·卡尔卡诺,约瑟琳·坦齐利,玛利亚·安东涅塔·贝卢齐,Giuseppe Ianigro,Ferruccio Brembilla,Antonino Faa Di Bruno,Mauro Misul,Ferdinando Villella,Aristide Caporale,阿尔瓦罗·维塔利,多纳泰拉·甘比尼,Dina Adorni,保罗·巴罗尼,布鲁诺·贝托奇,Marcello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73

 剧照

阿玛柯德 剧照 NO.1阿玛柯德 剧照 NO.2阿玛柯德 剧照 NO.3阿玛柯德 剧照 NO.4阿玛柯德 剧照 NO.5阿玛柯德 剧照 NO.6阿玛柯德 剧照 NO.13阿玛柯德 剧照 NO.14阿玛柯德 剧照 NO.15阿玛柯德 剧照 NO.16阿玛柯德 剧照 NO.17阿玛柯德 剧照 NO.18阿玛柯德 剧照 NO.19阿玛柯德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阿玛柯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75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1974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及最佳影片  三月,空氣中紛飛飄揚著輕軟絮草,教堂的鐘響迴盪在石板路上,小鎮的春天就此揭開序幕。時序回到三零年代亞德里亞海邊的小城,墨索里尼的極右理想仍是信奉的教條,建築工人老爸、家庭主婦老媽、遊手好閒的舅舅、頑皮的小弟,男孩在天主教、法西斯和義大利傳統家庭價值中,迎接他的青春與成長。教室裡捉弄老師的惡作劇、教堂裡擔心手淫的懺悔、鄉村海邊的熱鬧婚宴,費里尼從容隨意地摘選擷取小鎮生活的切片與軼事,密密織就一片記憶之網,在時代洪流與個人思憶之間相互輝映。  費里尼曾說:「一個人所能做的紀錄,永遠是,也只能是對他自己的紀錄」。《阿瑪珂德》不但被推崇為其個人寫實語法的代表作,也被視為他最重要的自傳作品之一。影片一方面帶領觀眾走進費里尼的童年生活,看見他純真誠摯、幽默風趣的情感源頭。在時代景況的描繪上,也跳脫了純粹客觀、歷史觀察式的審視與檢驗,從最根本的生活細節著手,真實地重現了二次大戰前後義大利境內法西斯的樣貌。  有趣的是,在《阿瑪珂德》中,我們也可清楚地看到費里尼對女性形象的思索與著迷,聖母、烈女、蕩婦的三位一體,母親與妓女形成了互為表裡的對比,而費里尼作品中一再出現的、體態豐腴、巨大的女體,不但是哺育孩童的母性泉源,也是青年性啟蒙的開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离奇剧院一串项链约束的罪行乱世忠魂阿兰马奈4号山河新疆贩毒之地三个蠢贼血滴子(粤语)三家巷杀手大师梦想合伙人无声蛙鸣失恋者老友记 第一季玩命爱个姑娘红树2017设局希皮助产士马拉松爆炸前的三重命案澳洲乱世情赎爱哺乳动物星球那时候那些人迷雾重逢亡儿

 长篇影评

 1 ) 浅浅的哀愁、甜蜜的回忆——当年事

    
1920年,费里尼出生在一个叫米尼的意大利小镇。费里尼描述,小镇有着明晃耀眼的阳光的夏日,有着灰暗森严白雪皑皑的冬天,保守的天主教氛围却激发了小费里尼无穷的想象空间。这座亚德里亚海边的小镇成为了费里尼一生的电影创作中的原始场景。北方小海港的气息和疏懒随意的意大利性情弥散于这部作品之中,70年代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以《当年事》一片向故乡表示了深深的感念。
如果说,费里尼整个导演生涯是一条奔腾翻涌的大河,那么《当年事》就象是一股缓缓流动,渗入泥土的小溪,滋润着观众的心田。回忆的电影看过很多,而《当年事》是我所感受到最深情而又最不煽情的一部。它让导演不再是人们心目中那遥不可及的大师,更象是一个离乡多年的花甲老人,在内心深处遥望着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家乡,导演象一个谦柔的诗人一样以诗一般的电影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一段简单纯洁的童年时光。对于这部影片,费里尼曾经说到:“我觉得我几乎已经创造出所有的事物:童年,人物,怀旧,梦想和回忆,为的就是能够叙述它们所带来的愉悦。”
影片里独特的“局外人”出现了,他直接对着摄影机,对着观众讲述导演描述的人和事。这个局外人在电影中不时的跳出来和对着观众随意的讲述,好如朋友间自然的交谈一样。又或参与电影里欢乐的人群,却又突然从某个角落跳出银幕,有些忧伤地诉说已经过去的青春往事。象是电影花絮中的导演和观众直接交流,或许他就是费里尼的化身。在缅怀的同时又有些残忍的告诉你:这一切不过是电影,不过是被着了美丽的外色的不完全真实的青春。我们在回味童年的时候总是难免会不自觉的加入美好的想象。其实,正是这样亦真亦幻的景象才能捕捉住逝去的那种美好的感觉,才能准确的传达出导演真实的复杂的感受:浅浅的一缕哀愁,却又感怀甜蜜的童年往事。
影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了意大利小城镇的简单市民生活,各式各样的人物:主人公中产阶级的家庭,为他父亲工作的工人,学校,老师,孩子,妓女,军官,电影放映员的美国人,街头卖艺人……没有大冲突矛盾,没有大喜大悲。我不赞同那些认为费里尼拍摄此影片的目的是为了展现法西斯下意大利的某种深意。当然,他描述了客观的环境,有在法西斯统治下的躁热和悲欢离合,却没有波澜起伏的争斗。也不是借着对童年对家乡的回忆这样深切温暖的情怀去展现所谓的别有用意。某种意义上说,小城与政治无关,与法西斯无关,小城里的人只是简单的为自己活着。它就是纯洁干净的一首诗歌,就如沈从文先生说的有的也只是被一个人一件事牵连出的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在迎春的篝火民俗晚会上那群欢的热闹场面,老人孩子,男人,女人,那是属于所有人的欢乐。
一群天真顽皮的孩子们,时而去逗拉手风琴的盲人,时而带着无比崇拜的眼神看着高高在上的心中的女神——格兰蒂斯。在教会学校和家长压抑下的成长的苦闷中对女性的美好幻想,没有一点不自然和污秽。有一段导演让主人公在白雪纷飞的图画上去追寻美丽的格兰蒂斯的身影,却擦肩而过,本身就有纯洁的象征意味。费里尼还用漫画似的图景刻画了孩子们眼中那一个个迂腐的教会学校里的老师,那一连串令人忍俊不俊的恶作剧。集体合影时用蛤蟆吓唬前排的女生,在老师眼皮底下溜出教室,胖子写着令人发笑的幼稚的情书, 令老师暴跳如雷的总发不准希腊音的矮个子同学……虽然满是滑稽的人物,有趣的故事却无一不透露出强大的生命气息。正是这样的生命气息让我们感动共鸣。费里尼就这样在轻松流畅的镜头下给了我们对与童年的无限联想与真实的质感。而这种情感的传达跨越了时间,跨越了空间的维度,即使几十年后,即使在遥远的异域他国,我们仍旧毫无障碍的体会到。单就这一点,是多么了不起。
对小镇是全景式的展现,而导演也细致了描绘了主人公一家的生活和鲜活的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调皮懵懂的主人公自不必说,他反对法西斯主义的脾气暴躁内心却十分善良的父亲;经常维护为主人公和父亲吵架的勤劳家务的母亲;任凭家里闹翻天,却雷打不动吃着手中东西的叔叔;精神失常爬上树大喊我要女人的另一个叔叔。都是用不多的笔墨却塑造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具体家庭生活片段的展示,给了观众实在的体会,影片的质感也突显。回忆里既有大框架,又有小枝条,通过一件件有趣的事串联,可见导演的驾御架构功底有多高。

费里尼用一个葬礼,接着是孩子们心中的完美女性格兰蒂斯的婚礼结束了回忆。最后一场戏里,空旷的原野上,只有蓝天大地,干净美丽,小镇人离别前,孩子们告别青春的狂欢正在上演,踩车人对着镜头告诉我们一切结束了,该回家了。蒲公英象片头那样又四处飘洒,遥相呼应。盲人如痴如醉的拉着散别的曲子。预示着一春又一春过去了。泪流满面的格兰蒂斯依依不舍同故乡的人告别,车子在空廓的镜头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孩子们仍旧不舍的追怀着,喊着,却再也赶不上了,赶不上心中的女神,追不回渐渐消逝的青春了……悠扬的背景音乐里散发出一丝丝的哀愁。如此丰富而蕴涵深意,这就是费里尼为我们诉说的青春,这就是费里尼五十多岁时为自己也为那些已经失去青春的人们举办的青春告别仪式。
有人说,费里尼的魔力在于:他那漫画一般的滑稽可笑的人物群像竟然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他那泥沙俱下的广阔具有莎士比亚和拉伯雷相似的气质;他只需调动简单有限的电影手段,就成就了电影一流的品质。
费里尼曾说:“梦是唯一的现实。”在细细品味《当年事》的时候,我们沉湎于那些甜蜜的青春画面,却又为告别了青春梦幻而黯然神伤。这些零碎的片段没有政治的掺杂,没有社会的重量,它所记载它所承受的只是一段留在心中的美好,只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只是一颗年轻懵懂的灵魂。就如影片里那些漫天飞舞的蒲公英,随风而散却在某地在某颗心中生根发芽。生生不息,永远难以忘怀。
我们的青春是什么?有人这样娓娓道来:我们的青春是一个与我们朝夕共处,同歌共舞的女子。在她长大成人的那一天,身着一袭洁白的婚纱,被断然娶走。女子也许并不完美,而这是这不完美才给了我们真实的质感,给了我们亲近的可能,才在她离去时留给我们真实的惆怅。在一场寂静的落雪里,青春的孔雀悄然开屏,漫天的飞絮中独自绽放。
没有别的电影能象《当年事》一样给予我们狂放的热情的伤感的青春。年代和国别也不能削弱我们的认同。眼睛在费里尼梦幻的影象里流动,心里却不住的在点头:是啊,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就是这样…… 

 2 ) 往昔是雾气里的一头牛

往昔是雾气里的一头牛
文/caesarphoenix

往昔是雾里的
一头长角白牛
是大雪中开屏的孔雀
是蒲公英飘过后
告别冬天的一把火

是豪华宾馆
驶过小镇的巨轮
母亲的葬礼
格兰蒂斯的婚礼

是行走于海滩街角的妓女
作诗的建筑工人
拉手风琴的盲人乐手
严厉的老师
热衷于问人是否自慰的神甫
大呼小叫的父亲
渴望女人的傻叔叔

是幻想和心仪的女孩结婚
和丰满女人做爱
法西斯主义盛行时留声机里的国际歌

是所有人摇头晃脑
一些人自言自语

 3 ) 在雾中,叔叔上树,女人终于出嫁

童年。
  没有见过实质如此伤感但又幸福舒畅的结局。
  个人认为无疑是费里尼最感人肺腑的影片。

 4 ) 童年排比句, 費叔叔講故事

"想當年, 我記得..." 如果用這個為句子開頭來作句的話, 不知道會有多少個排比句在後頭了, 因爲我們每個人的回憶何止一句"想當年, 我記得"這麽簡單呢? 可愛的費裏尼, 在他50多嵗時, 一定在某個迷糊的清晨, 被一聲聲海浪聲, 一遍遍鳥鳴聲而喚醒, 那種似曾相識又陌生的味道是多麽地甜蜜, 可是, 睜開眼, 發生石墻四壁, 呀... 我的童年原來是如此清晰, 心中的家鄉其實有很多可能性的....


費裏尼在他的<騙子日誌>一書中, 家鄉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地出現, 而且每每讓我讀起來甚覺溫暖, 總能讓我想象到一個大小孩抓着自己多年不見的朋友一起秉燭夜談, 就是爲了說說自己心中的家鄉, 夢中的家鄉....


<想當年, 我記得>這片充滿着一種無法抵抗的魅力, 或許裏面所顯的任何人和事對於我來説是完全陌生, 可是, 我知道費裏尼心中那個無時無刻都牽挂的家鄉, 也是那個離鄉多年而不敢再起踏進一步的家鄉. 這是最後, 費裏尼對家鄉最後一次掙扎性地擁抱. 想碰觸但又怕破碎, 來此猛烈的再抽身而去, 力量之大所有記憶傾瀉而出, 也順帶着他在童年時一直沒實現或一直想遇見的事.... 難道我們不也曾有過這種感覺嗎? 時光飛逝, 某年某月某日, 看到某景某片某人, 心中湧現出對過去的幻想與思念.


例如:

一, 片中全鎮人乘小舟出海看"國王"號大油輪

事實上, 在費利尼的童年這一幕並沒出現, 只是他渴望有這事的發生, 所以用此片來圓了自己的夢, 也完了那些在家鄉看過這片后有關而發的同鄉人, 因爲他們全跟費裏尼那樣曾渴望有那麽的一天, 因此, 他們全墮入了, 墮入了這片的某個虛擬的角色中去.


二, 墨索裏尼時代的法西斯

在片的背景是法西斯年代, 費裏尼對這個政治問題處理得很風趣, 的卻, 他父親是個反法西斯之人, 在那個年代, 這種人永遠都處於危險邊緣, 鐘樓上那個播放着"國際歌"(蘇聯國)的留聲機, 在亂槍掃射中, 還是墜落了, 而問題是, 墜落不是重點, 而是彈林. 感覺上充滿着諷刺意味哦. 當然, 諷刺度最濃的應該就是小胖子在墨索裏尼花像中的那個幻想吧. 領導人或許要比上帝法力更大, 只要向他祈禱, 所有事都能實現. 這狀況, 在每個國家都曾出現過, 這是一種崇拜, 一種對政治的信仰, 也是人們的一段歷史. 同樣是法西斯問題, 貝托魯奇的<同流者>就完全不同了. 這也表明, 同一問題, 用不同角度來看, 也會不同的精彩. <辛德勒的名單>和<美麗人生>不也是一樣嗎?


三, 綠衣妓女

這個角色很特別, 她永遠表露着對性欲的渴望及對男人的急切需求, 但當她坐在海灘上時, 又顯得如此地寧靜, 到底, 這個女人, 是否真的如同她本身的角色那麽卑微呢? 因爲她讓我聯想起小時候在街上遇到的那個善良瘋婆婆. 或許在其他人心目中, 這個角色又會喚起其他記憶.


其實還有很多片斷讓我聯想翩翩, 這不就是費裏尼的魅力嗎? 再一次為這片而感動, 雖然我們的童年可能是平淡的, 可能是顛簸的, 又可能是悲慘的, 但不管怎樣, 現在的我們還是屹立站在這個世界中一角. 童年種種往事, 過去種種白日夢, 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一消而散, 用一句話來形容: 型散神不散

 5 ) 阿玛柯德 不如跳舞

2020年的上海电影节,《阿玛柯德》是一张从天上掉下来的票。之前我忍痛割爱用《小丑》做筹码求了四五天,毫无收获。当天早上看完《象人》,刚出场,通知里就躺着这张票,梦寐以求的阿玛柯德。

美琪和艺海都有提供定制票根的惯例,阿玛柯德的票根上引用的剧照是“我”(Titta)在剧院里终于通过不停地换座位,成功接近了镇花Gradisca,“我”把左手放在了她的大腿上,她淡定地微笑着问:你是在找什么东西吗?票根配的文字是:你是否有不正当行为?你抚摸自己吗?你知道抚摸自己时圣路易会哭泣吗?

在片中,这质问丝毫不沉重,反而很搞笑。教父这么问“我”,他显然很明白这个年纪的男孩们,几乎是程式化地问他们会不会抚摸自己。甚至质疑后一位来忏悔的顶着黑眼圈的同学:这么重的黑眼圈,你肯定没少抚摸自己吧。另一位忏悔的常客更是连问题都省略了,教父直接说:你去把...章节抄四遍吧。

这是费里尼的小城故事,柳絮飘飞,春天来了,大家奔走相告,纷纷上街迎接春天。片尾“我”的母亲去世,“我”很难过,站在海边码头,突然柳絮飞舞起来,春天又来了...

最爱的一段始于大雾,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透过门缝看着人去楼空的大饭店,光洁的大理石楼梯无无尽地延伸,真气派啊,他们感叹着。于是,他们在紧锁的门前,在雾中,慢慢舞动起来,两手空空,却想象自己持着乐器,影院里慢慢响起下面这段来自Nino Rota的配乐。

//music.163.com/#/song?id=565120095

我忍不住轻轻跟着摇头,发现前排观众也是,可爱的默契同频,费里尼就是有这样的本事。他怎么做到的?我不知道。正如我不知道《甜蜜的生活》中,那位萨克斯乐手在演奏完,怎么就能只一挥手,气球们就跟着他蹦蹦跳跳地离开了呢?当Sylvia和Marcello站在最美的喷泉池里,天怎么一下子就亮了呢?

这大雾能让人起舞,也让人迷失。爷爷在雾中迷路,他自言自语:这是死亡吗?什么也没有吗?这么可怕。经过的车夫提醒他:你这不就在家门口吗?那些瞬间到来的沉重和踟蹰一下就被家门口消解了。

后来,冬天来了,雪真大啊,次日的积雪和人一般高,堆成了迷宫。一个雪球飞出来砸中了正对镜头正为观众解说小城历史的律师,于是他们热烈地打起雪仗,攻击大家的女神Gradisca。但场面一下子安静了,因为伯爵的孔雀从城堡里飞了出来,在雪地里静静地开屏,大家目不转睛而又欣喜地看着它。

他们做的傻事可真不少,在海上航行一整天去看从美国来的豪华巨轮。午夜时分,在起伏的波涛中,它突然就出现了,如此巨大的轮船在银幕上倾侧,打瞌睡的他们瞬间清醒,不吝啬地大声欢呼赞美它是最伟大的东西。弹手风琴的盲人大喊,我看见啦。

这镇上奇奇怪怪的人真不少,提奥叔叔是个疯子,难得相聚,一家人去乡下度假。他在衣服口袋里揣着大石头,因为他觉得它们漂亮。他撒尿都不知道拉开拉链,只是笑呵呵地应和“我”:这天真像一道蓝色的闪电。喝了点酒,他就上了树,不知道他怎么上去的,什么时候上去的,反正他一直叫喊:给我一个女人吧!爷爷说:理解他吧,他都四十二岁了。在医院修女的帮助下,他下树后却是这么说的,我是上去数数有几只无花果。

深夜场的阿玛柯德丝毫没有让我疲倦,我甚至一直满怀好奇地期待着,在这个小镇上又将遇到什么人。

感谢费里尼,我也认识了一大帮意大利的小城朋友,他们脾气暴烈,讲话分贝很高,手势翻飞,无法停止幻想,也爱开些屎尿屁的玩笑,但是关心深爱着彼此。这么充沛的元气和生命力难道不可爱吗?

因此在镇花Gradisca结婚将要远嫁他乡的骑兵时,她那么不想离开,一步三回头,终于哭着被塞进了汽车。只留下那位发型神似荒木经惟,抱着手风琴的盲人,独自在旷野的中央弹奏着。

 6 ) 费里尼的凝视

不知有没有人和我有相同的看法,在里尔克笔下也有似曾相识的乡愁:“我有一种感觉,似乎所有的时间都从这个房间里消失了,我们就像是图画上的一群人物。但时间随即又急匆匆地折返回来,带着轻俏而柔滑的声音将我们超越,而且多得永无止境。”   这部自传性质的影片实际上记录了费里尼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转折期。对于心灵内视力极佳的费里尼,生活和记忆里的故乡并不是田园诗式的生活,它有着丰富的情感源头。这个村镇严肃又诙谐的氛围,骚动不安的青春,神神叨叨的父亲,趣怪的老师和同学,社交频繁的村民……甚至是大雾深处一头向少年迎面走来的白牛,尽管来去无踪,仍使他惊得双腿屈膝准备防御,却只能原地僵立,久久无法移动。所有这些组成被欲望驱动的永无乡,在费里尼的心中早早地埋下了创作的种子。   切片式不连贯的处理也没有让观看受到扰乱,只要你对贯穿始终的软絮草投以粗略的一瞥,即可发现费里尼的镜头零碎中倾向于一种完整性。漫天飞舞的软絮草企图摆脱常规的用途,提醒观众“我”在这期间完成了一次成长的蜕变。因为就在某一天,母亲得以永远安息,惹人遐想的交际花情人也靠岸停歇。“我”失去了原来的兴趣,仿佛开始用一种全新的、从未使用过的经验来生活。   事实上,当卖烟姑娘裸露出饱满的胸脯朝“我”逼近时,我已经发现自己被孤立在一种困境中,就是对这对曾令人目眩如今近在眼前的乳房感到怀疑和压迫,这种感觉伴随着“我”吃力且笨拙地吮吸而进一步加深。“别吹,吸吮”、“你必须吮吸,傻瓜!”……“我”感觉自己脸颊发烫,耳根发红,喉咙发颤,前额的皮肤绷紧,止不住冒汗……卖烟的姑娘不耐烦起来,可怜的“我”没有得到她的安慰和同情,相反,鼓动起欲望的主人无情地收拢起致命的诱惑武器,摆出嫌恶的面孔,粗暴地打断了这一切。想必,这对丰乳在今夜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削弱了“我”的性幻想,并使少年从今夜起时常产生被“巨大”压倒时无能为力的恐惧。   让费里尼恐惧的还有集权和专制,可是他并没有充当法官的角色去审判法西斯的罪恶,而是一如既往地凝视着受其影响的生活小细节,把它们放大、呈现出来。他拍小镇人民面对德军的各种反应,有反法西斯主义的父亲,受法西斯影响的少年,对德军狂热崇拜的交际花……我们从中看不到法西斯笼罩在意大利人头顶上的阴影,也解读不出多么深刻的批判。哪怕是被迫喝下一瓶蓖麻油的父亲也不会引发观众的啜泣,因为他回家后还遭到了儿子的嘲笑。转瞬间,沉重的感觉消失了,负面的情绪在此处消解为玩味的戏谑。或许,这种表现方式更能体现出让费里尼真正恐惧的东西也正是他避之惟恐不及的吧!   费里尼热衷于展示自我意识的同时刻意在“我”与叙述之间保持距离,让一个漫步在村镇小巷的局外人充当了自己的化身。有点像伍迪艾伦导演的《爱在罗马》,建筑师约翰充当的角色,他的出现是那么逍遥,随时随地;他边走边絮絮叨叨,然而并不惹人讨厌,他讲述他所知道的故事,恰恰是那些特别容易引起观众兴味的地方。   影片的最后,画面有如胶片的配色,随着雾气渐浓逐渐模糊远去,无以计数的软絮草正进行着回旋运动,创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图景,仿佛完成了一次记忆的整理。里尔克诗语:“我们:始终、到处,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待着一切事物,从未从中摆脱!”当一个人用旁观者的姿态观看了所有的画像,离开的时候,一个由「记忆、感情、经验、知觉和恐惧组成的微型世界」也留在了那里。

 短评

看不进去。

8分钟前
  • Little Punk
  • 还行

费里尼真是个能点石成金的家伙啊。

13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费里尼的“小镇风情画”,比起罗马的厚重和肃穆,在犹如一道蓝色霹雳的海边没有狂风般暴烈的情绪只是柳絮飘扬的轻柔浪漫。春夏秋冬又一春,四季变换间勾织起少时记忆。整个观看过程都处在痴迷的状态,喜乐忧伤自然流淌。在一次次追寻格兰提斯卡的目光中为其送别,关于“你该如何回忆我”的答案随之浮现——带着笑,也很沉默,失落但不悲戚的平静和释然。毫不费力但处处神笔,导演技法已入化境,信手拈来。最爱雾中两场戏,爷爷问我这是在哪如同暮年回首自问,“我的家在哪?”“你就在家门口。”随后一场舞,舞出一生轻盈曼妙。我爱费里尼。我最爱的费里尼。

17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淡淡柳絮。浅浅哀愁。回忆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是圣母峰头的一脸汗。是来去无踪的大白牛。是踏雪而降的开屏孔雀。是父亲的秃头。母亲的葬礼。春天来又去。柳絮飘啊飘。像生活像幸福。想抓却抓不到。

18分钟前
  • 好样的
  • 力荐

三星半. 有心或无意地,经由狄俄尼索斯式的狂欢,费里尼的怀旧之作令人不无惊讶地意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底层情感逻辑正根植于浪漫主义之中,它乃是一场走向极端的浪漫主义运动;破坏性的可怕之物在源头上却是简单而朴实,光明而快乐的――为了给原始性寻找意义,浪漫主义者站在民族的、本乡的领地上向后看而非身处异邦的、普世的立场向前看,他们甘愿沉浸于放纵的想象力游戏和自我魅化的幻想,无限追忆着往日荣光,将寻常之物神圣化,把宏伟完满之物视为追求:巨大的墨索里尼,巨大的轮船,巨大的古建筑……永不止息的节庆活动蕴藏着一种集体的亢奋状态,对自由的非理性生命力的渴望,对群体"运动"的热爱,尽皆汇入结尾婚礼上突兀的一句"Viva Italia",而彻底暴露了这一指向――民族的政治激情最终成为了激情的民族政治.

22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推荐

这是一部结构松散、支离破碎的作品。刚看完的《梄山节考》,更衬出这部的低级处理。费里尼是那类很会唬人的导演(略高于王家卫、岩井俊二、贾木许),擅用一些小花招蒙蔽观众,难怪美国人把他推崇到和安东尼奥尼、伯格曼同样的地位。看这片时想到两件事:铁凝的散文《我在大雾里得意忘形》和毕莎罗的画

23分钟前
  • 沉默在冥王星下
  • 还行

可能和《甜蜜的生活》《罗马风情画》一起,共同进入最喜欢的电影之列。最终,真正的影像都放弃了情节,你只需要场景、造型、丰富的细节… 巨量的人物把电影彻底肢解,然后又在不断的复现中把影像一点点缝合。如果说早年费里尼完成了现实主义,中年叙说了现代主义,晚年的他则成为了现代主义本身。夫妻吵架、巨乳女人、雾中老人令人过目难忘。

2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重看#@影城;如果说《浪荡儿》是小镇青年,此片则是小镇少年,众生相之横截面;散文式的乡愁,回荡在平移运动镜头的曼妙里,氤氲在灵光一现的天才火花里,如开屏蓝孔雀,如树上的叔叔,如雪地红衣女,特别喜欢这些神来之笔,串联起来就是费式风情画,是真正的绝美之城。

2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谈的谈,说的说,小城故事真不错。

30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分三个中午看完,看得心都化了。丰富得无与伦比。温暖,真实,不造作。幽默智趣,活色生香。家庭,族群,城镇,国家,政治,宗教。爱,情爱,性爱,家庭之爱。……这么多东西在一起,却毫不淤塞,甚至看上去十分风淡云轻。镜头语言干净流畅素美。还会再看,约三两好友一起看,一起陶醉。

35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力荐

情怀真的太动人,诗意和荒诞完美结合,连环画一样碎片式不断向前的生活无外乎凡人的生老病死,嬉笑怒骂,其中的迷恋、偏执、求之不得,这些细微的情绪最终都化在又一年的春风之中。红裙子,雪迷宫,孔雀伯爵,这些意象真是不得了的浪漫啊!

37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柳絮积雪,孔雀开屏。丰乳肥臀,青春迟暮。怪诞百态,欢乐祥和。海观巨轮,非洲群女。葬礼婚嫁,纳粹余音。大雾赏牛,影院课堂。我记得,想当年,里米尼上河图。就说有多少导演学习过这部电影吧,从通俗到高级太难掌握了,托纳多雷和费里尼之间也许还差着个丁度·巴拉斯(都喜欢)。资料馆修复版。

38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记得当年事几许,满城风絮,丰乳肥臀,上树要女人~

39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故乡、故乡是什么是晨雾中若隐若现的白牛是大雪里迎风招展的孔雀是静夜下拔地倚天的巨轮是留声机里的国际歌童年、童年是什么是神经错乱的妓女是体态丰腴的店长是拉手风琴的盲人是作诗的工人蒲公英来时一把火燃起所有的性幻想在母亲的丧礼上又再次压抑那么我、我是谁我是一封写给往日的情书

41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一种流动的景象,充满了惊奇。一种狂乱的想象中的无法预测的生活,完全虚构的小镇经验令人沉醉。那么私人,又是那么诚实,挥洒才情又满足自我。笑到流口水,眼眶里又溢满了泪。库斯图里卡的《地下》绝对受到费老师的影响了吧。这个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的电影,我们的眼睛真是有福。

44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1975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费里尼对青春故乡的回忆,极富生命力的日常细节,融合漫画式忆想的小镇群像,碎片组成的镶嵌图画,纯粹而崇高的朦胧诗章。尘絮飘飞,四季轮转,丧葬婚嫁,背井离乡。孩童顽劣尿淫欢,丰乳肥臀性启蒙,巨轮憧憬风琴手,孔雀开屏雪迷宫,雾中起舞看白牛,叔叔上树我观影(9.5/10)

4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B】即使到现在 除了八部半对费里尼后期的电影还是欣赏无力 主要还是话太多+意大利电影配音太烂 但是看得出对后世导演影响相当大,托纳多雷的三部曲都能看到它的影子,还有姜文太阳照常升起里那个爬上树顶大喊的疯子也是来自于这里

53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丰富,太丰富了,生活剧场,人生舞台,季节轮回,人心阴晴,政治、历史、家庭、市井、性的启蒙、回忆的梦境,孔雀开屏直叫人热泪盈眶。故乡永远活在细节中。

58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5年前备注想看的评语是 “One of my favorite movies of all time !!! - lychee superman” 我是真爱。第一部费里尼。

5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费里尼曾说:“一个人所能做的纪录,永远是,也只能是对他自己的纪录”。在电影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费里尼对女性形象的思索与著迷,圣母、烈女、荡妇的三位一体,母亲与妓女形成了互为表里的对比,而费里尼作品中一再出现的、体态丰腴、巨大的女体,不但是哺育孩童的母性泉源,也是青年性启蒙的开端。

1小时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