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HD

主演:托波尔,诺玛·可瑞,李奥纳多·福瑞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1

 剧照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剧照 NO.1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剧照 NO.2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剧照 NO.3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剧照 NO.4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剧照 NO.5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剧照 NO.6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剧照 NO.13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剧照 NO.14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剧照 NO.15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剧照 NO.16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剧照 NO.17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剧照 NO.18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剧照 NO.19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沙皇专制时期俄国的一个村子中,农夫特维(托波尔 Topol 饰)与妻子女儿住在乌克兰族的犹太人居住区里,虽然经常忍受来自非犹太居民的歧视,他却一直恪守传统生活着。村里来了一位贫穷的俄罗斯青年菲得卡,特维赏识他的才学,把他聘为家庭教师。渐渐地,各种挑战他的传统哲学的事情出现了。他想把大女儿特拉嫁给有钱的屠夫,特拉却爱上了贫穷的裁缝默特,相爱的两人坚决要在一起,特维不得不妥协接受两人的婚姻。二女儿夏娃爱上了家庭教师菲得卡,特维斩钉截铁地反对两个不同信仰的人相爱,为此与女儿断绝关系。当他和村民们被沙皇派人赶出村子时,准备投靠住在纽约的舅舅的一家人,遇到了也在逃亡的女儿夏娃和丈夫,在两人真诚的乞求中,特维放弃了自己所遵从的传统哲学,原谅了女儿的出格。对他来说,离开这里,就意味着抛弃传统,开始全新的生活。  本片获得第44届奥斯卡奖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最佳配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孤帆灭枭海难1890布朗神父第一季嬉笑怒骂我好喜欢你猫和老鼠2021一个温州的女人最后的权利系列正直地活下去再见,怦然心动见习天神芝加哥警署第十一季国务卿女士 第三季林中女妖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国语版)紧急盯梢令1987白日梦单人房的天使紫香槐下尚格·云顿幻之光尚食粤语版切勿擅动铁血男儿花开与你的半夏灵异女仆 第三季纪念2016

 长篇影评

 1 ) 绝对催泪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这部电影大概是我看过的最令人心碎的影片之一,沉重得让人难以负荷,无法抑止地流泪。犹太老百姓的深重苦难偏偏以音乐以人们的调侃来诠释,你却能清楚地听见他们内心的叹息与无奈,那种无法抗拒命运的深深的忧伤,可是结尾很意味深长,就这样被逼迫得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似乎也没有被逼到绝望的深渊,你能感到他们生存的潜力,抗拒困苦的韧性,还有那些女孩子追求爱情追求新生活的生命力,那种改变自己命运的顽强,非常感动。

 2 )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片长3个小时,第一天晚上看了第一张DVD,第二天晚上没看,第三天晚上看了剩下的一张DVD。一个片子,看了一半,坦然入睡,安然拖沓,不紧不慢,三天看完,可想而知其不是以情节取胜的。片名为《屋顶上的小提琴手》,屋顶是镜头经常扫过,小提琴手出现场景屈指可数,主要片头、片尾,也算首尾呼应的点题了。可以这么说,跟小提琴手乃至屋顶毫无关系,但音乐不错,音乐不错,不是旋律优美而繁多,而是简单的旋律在情节中时常响起,配以不同场景下不同的歌词。叙事的简短的歌词,让这部结局有些伤感的片子有些欢乐的感觉。这么说吧,背景是俄国乌克兰“旧社会”的,情节是家长里短的,人物是卑微渺小的贫苦农民,色调是昏暗的带些金黄色;但整部片子没有那种没落的颓唐和哀叹,而表现出的是相反的情调:明亮的黄昏,太阳已经下山一会,漫天灿烂的晚霞已经散去,剩下淡淡的余晖,一点也不刺眼和喧闹,给人心里一种暖洋洋的感觉,有希望的黄昏。

 片子讲述了生活在乌克兰“排犹”时期的一户犹太人生活,父亲是贫穷的送奶工,家庭的主要支柱,有妻子和五个女儿。在讲究父母“make a match”的“Traditon”背景下,三个先后长大的女儿都选择了自己的婚姻,这位父亲表面严厉古板,但对女儿的爱情和幸福都理解的明许或暗许了。片子是英文对白英文字幕,字幕用词很简单,我看完其实是对情节事件明白了大半,但背景不甚明了,根据其中几次集体舞蹈推断出是俺们战略伙伴“某某克斯坦”族类,Russion”这个词在歌词中出现,有所印证。最后还是在Google里查出是乌克兰的背景,所谓“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是“指生活在排犹的乌克兰,犹太人个个犹如屋顶上的小提琴手,在危急之中仍然要努力奏出欢欣的乐章”。呵呵,果然,和小提琴没关系,我看完之后一直惶恐自己没看明白小提琴的奥妙是领悟力退化了呢。

 摘录一段Baidu来的资料,它介绍比较有理有据,比我说得清楚。
   《Fiddler on the Roof》是根据阿列切姆的犹太文学作品改编的两幕音乐剧。由Jerry Bock作曲,Sheldon Harnick作词。由著名的杰罗姆.罗宾斯编舞。

    1964年在纽约首演,并多次获得殊荣。1965年获第十九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编舞等七项大奖。1972年因该剧在百老汇演出时间最长而获得第26届托尼奖特别奖。91年获最佳重演奖。而且由音乐剧改编的电影也在1971年获得奥斯卡最佳音乐、摄影、音响奖。
 



--------------------------------------------------------------------------------

    该剧中的灵魂人物是男主角泰维(电影版中的泰维由以色列演员Topol出演,他的表演非常吸引人)。他是一位养牛的东欧犹太人,他具有非常开明的思想,并深爱着他三个未出嫁的女儿。为了她们的幸福,他拒绝了富有的屠夫的求亲,让大女儿如愿嫁给了青梅竹马的穷裁缝;勇敢地破坏了传统,让二女儿和激进的大学生自由恋爱;甚至突破了心理上极大的矛盾,让三女儿和俄罗斯族青年私奔。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慈爱父亲。

    剧中,他想起他的三个女儿的的未来,他非常慈爱地唱起“假如我是一个富人”,体现出他乐天、幽默的天性。在大女儿婚礼上的“日升、日落”,非常温柔地唱出父母眼见儿女长大成人的奇妙感受。剧中的舞蹈非常有名,如酒馆里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情的热情欢快的舞蹈;以及婚礼上犹太风格的“瓶舞”都很好。该剧剧情也非常吸引人,在犹太人的日常生活中,不时出现可能被沙皇迫害的阴影,使剧情非常紧凑。
 

 

 3 ) 传统,平衡感的支撑

为什么是“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如同卖牛奶的穷人泰维总是与上帝对话,屋顶上的小提琴手也是他的幻觉。一开始就讲了:
屋顶上拉小提琴要努力掌握平衡,而传统才令人脚下有根。
这话说的多好!

主演是以色列人,他的魅力让这部片子生辉,幽默、狡黠、幻想、最重要的是爱,他爱上帝,妻子和儿女。如果不是他,看不完这么长的片子。还有音乐和舞蹈的活力,长而不显得冗长,堪称经典。

故事发生在乌克兰,沙皇驱逐一个区几个村子的犹太人,他们被迫卖掉房子和牲畜,远走他乡。从前看来是与俄罗斯族杂居的,当兵的还有哥萨克人。往后去美国的,也有去耶路撒冷的,有去别村的,非常悲惨的故事,却把犹太人的“平衡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住了起码半个世纪以上的他们,无奈遭逐,却自我安慰:我们的祖先比我们遭遇到这种情况更多。泰维说:怪不得我们整天戴着帽子!(一说总戴着帽子的人没有安全感;又可引申为帽子就是房檐,拍拍屁股就出发;再有可能是秃顶啦。)

这种平衡感跟中国人挺像的,不过有宗教的仪式和核心支撑,更家固执,因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所以,泰维开上帝玩笑说:您是不是偶尔也选选别人?

正是这种平衡感让泰维不得不“与时俱进”in the other hand,让大女儿嫁给青梅竹马的穷裁缝而不是富裕的老屠户,让二女儿追寻革命者远走西伯利亚,但到了三女儿,他到了极限。犹太人不能跟俄罗斯族通婚。他最后还是妥协了,上帝与你同在,一个父亲的祝福意味很多。

这种随时调整平衡感的支撑点:传统,正在瓦解。小提琴手的状态是个视觉化的象征。这种平衡感在泰维身上淋漓尽致。
但还有一个声音,更为强大:时代在变化。穷人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力。一个汹涌澎湃的时代变化即将到来。泰维的传统还能继续嘛?传统在瓦解,小提琴手的脚下无根,无非是他心境。

五@四由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历史本不可虚拟,但是否也可以说为昌的某势力篡夺了这种文化成果呢?
自此,周围多是这种丧失了平衡感的人——时至今日。无法安宁的人的内心也是因为没有支撑点,没有平衡,因为没有“传统”,没有土地,也没有支撑——大多数人还不如流离失所的犹太人,只是有口饭吃罢了。这口饭和头上的片瓦不是神赐予的,是大地上的更迭的英雄——大家还在歌颂着这神主。哈哈。去日本、去美国、去欧洲,那些去重新选择支撑点,以获得平衡的新人、老人。他们找到自己的支撑点了嘛?

 4 ) 有希望

三個小時的電影,分了兩次看完。劇中的幾幕舞蹈和音樂主旋律與主人公的寬容和大氣非常一致。當看到被強制驅趕離開家園時,還為這些猶太人以後的命運甚是擔心。還好劇中介紹的是去美國,給觀眾留下了希望。

 5 ) 即使穷得像冬天里的松鼠,也可以开心到根本没感觉。

    我曾经为我生活在“现代”而自豪。我曾经嘲笑古代人生活的落后。我曾经为我可以享受电视电影和高楼大厦汽车地铁而感到自豪。我的生活节奏是高速的。电话和电邮可以快速传递信息,而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可以节省时间。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旅程时间。
    可是,这样的生活却让我们越来越累,在每天上班下班的枯燥工作中,我们时不时感到迷茫。我把自己的时间填满,工作,学习,读书。我不断提高能力,我想要挣更多的钱。
    
    可是我发现,我越来越羡慕电影里那些生活在过去也很”落后“的人,他们虽然很穷,虽然整天在忙碌,但是心不累,他们不茫然,他们心灵有寄托。有信仰。有了问题,可以找牧师解答。可以找神父开导。
    穷人特维一家,其乐融融,所以精神上是富裕的。
    富人屠夫,衣食无忧,却孤孤单单,精神上是贫穷的。

    当然,穷人会时不时抱怨,会期待成为富人。追求美好的生活并没有错。所以,特维对着天说,”上帝,你制造了许许多多的穷人穷。我知道,穷并不丢脸。可是也并不光彩。难道让我有一点钱,就那么糟吗?如果我有一点钱,我就可以整天游手好闲。如果我有一点钱,我就可以不用拼命工作。“
    他向上帝说,
     “你总是听到我在抱怨,不过,像我们穷老百姓,还能向谁诉苦呢。”
      “他们工作非常努力,虽然他们穷得像冬天里的松鼠,不过,他们开心到根本没感觉。莫波特一直说要弄台缝纫机,你能不能帮他弄台缝纫机。像这种小事,不应该找你。你一直很忙。战争,瘟疫,大事小事都去找你。”

    社会在纵向发展,人却没有进化。每一代人都过着自己认为合理的生活。当然,大家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就像特维期盼自己成为富人,
     特维的女儿虽然没有嫁妆却都希望媒婆能帮自己找到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屠夫虽然和特维年龄一般大却希望娶特维的女儿
      穷裁缝莫波特,希望娶自己两情相悦的赛朵
      而赛朵,也希望能嫁给莫波特

     当莫波特终于鼓起勇气,向特拉的父亲提亲,赛朵也向父亲表示自己只想嫁给莫波特。
     二女儿夏娃也想嫁给和自己相爱的家庭教师菲得拉。
    三女儿甚至想嫁给和自己不同宗教信仰的人。
    这些都是在挑战禁忌,但是开明的特维最终尊重都成全了几个女儿的幸福。因为他知道,最重要的是,赛朵爱他。我们能做什么,时代变了。不一样了。“
    虽然特维也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他爱自己的女儿,可是他必须坚持自己的信仰,tradition!
    他说,“我怎么能接受他们,我怎么能否定我的信仰?”
     “话说回来,我怎么能否定我的女儿?”
    “我怎么能背叛我的信仰?我的同胞?“

   赛朵和穷裁缝莫波特幸福的两情相悦,婚礼上大家的狂欢。把影片推向了一个高潮。
    热爱生活的人。舞蹈能表现他们的热情。
    虽然有种种禁忌,人的心底里是有热情的,是需要释放的。夏娃冒着当时的大不韪勇敢地抓住了菲得拉伸出来的手。大家吃惊地对特维说:“She is dancing with a man!”
      特维凌乱了,他激动地反击:
      “No need to say, I can see, she is dancing with a man! And I am going to dance with my wife.”
    但是他心底里也是有热情的,所以他拉着自己的老婆也加入其中。
    随后,他们信仰的权威----牧师也加入其中。
    后来,大家也都加入其中。
    但是没有办法,因为他们是犹太人,在那个时代,注定要遭受冷眼,被驱逐的命运。所以这场狂欢盛宴的时候,被执行命令的军官棍棒砸瓶子的声音彻底搅乱。
   新娘的父母送给女儿大婚的羽绒被,羽绒漫天飞舞,诉说着他们悲哀的命运。
    这是命运,有良心的军官也很无奈。

    信仰让他们虽然对生活提出质疑,却还是充满着信心。所以一个年轻人说:“我们等了救世主一辈子了,现在不正是他应该解救我们的好时机吗?”
    牧师回答:“我们只好去别的地方等他。”

     是的,生活,要一直怀着希望。

 6 ) 屋檐下是爱,屋顶上是自由——评《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屋檐下是爱,屋顶上是自由——评《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passionfly

    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波尔和波恩、弗洛伊德、库尔特·戈德尔、约翰·冯·纽曼、卡尔·波普、弗兰茨·卡夫卡、海涅、毕加索、卓别林、希区柯克、斯皮尔伯格、罗曼·波兰斯基、大卫·李嘉图、米尔顿·弗里德曼、保罗·萨缪尔森、罗斯柴尔德、摩根、洛克菲勒、巴菲特、卡耐基、哈特、拉兹、德沃金、波斯纳……在这一长串让人高山仰止的名字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犹太人。

    从这些名字当中,不难看出犹太人在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社会的精英层中具有怎样的控制地位:物理学、经济学、商业、法律以及文化和娱乐业。而且,犹太人所信仰的犹太教还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渊源。如此正统与显赫的身份,在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却一直背负着被歧视与被驱逐的悲惨命运,从11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凯文·科斯特纳的电影《侠盗罗宾汉》1991),到16世纪的工商业兴起(阿尔·帕西诺的电影《威尼斯商人》2004),再到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1993,波兰斯基《钢琴师》2002),实在是不公得有些吊诡。如果说“多难兴邦”,那犹太人却是连“邦”都没有。

    前日看美剧《the big bang theory》时突然提到了《屋顶上的小提琴手》,让我想起了很早以前买了没看的DVD,没想到居然是一部讲犹太人的经典老片。《屋顶上的小提琴手》1971年改编自Sholem Aleichem1964年的百老汇音乐剧《特伊和他的五个女儿》,其风格酷似1965年改编自理查德·罗杰斯1959年百老汇音乐剧《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的《音乐之声》。所不同的是,《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比《音乐之声》中的维也纳少了太多的浪漫贵族气质,多了底层人民的现实沧桑感。也许对于小资情调的外语系mm们,会更青睐《音乐之声》,但对于网络愤青们,《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或许是宣扬自由、民主、博爱更好的材料。

    来看看网上的犹太人现当代史背景介绍:“19世纪末期,由于东欧的迫害加剧,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逃离此地,大多数投奔美国、加拿大和西欧。到1924年,共有大约200万犹太人移民至美国,因当时美国社会对待犹太族群的态度相对比东欧而言更加宽容。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达到顶峰,发生了灭绝约600万犹太人的大屠杀。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是自罗马摧毁耶路撒冷后近2000年来成立的第一个犹太人国家,并人为复兴口语希伯来语的使用。但以色列建国的地点是在巴勒斯坦地区,导致和当地定居已久的阿拉伯裔巴勒斯坦人矛盾激化,致使原先居住在阿拉伯国家的近90万犹太人陷入困境。到21世纪初,美国和以色列是犹太人的主要集中地。”

    也许了解了这段犹太史之后再对比中国,更容易理解电影的主旨。在同样的历史时期里,中华民族也面临着西方列强的殖民和抗日战争时期亡国亡种的威胁。所不同的是,中华民族是有“邦”的,而且这个“邦”历史悠久、政权强大、经济稳定、文化认同度高,所以很容易举起民族主义的大旗,组织有效的军事力量进行反抗。在《屋顶上的小提琴手》中,送奶工人特伊Tevye及其生活的乌克兰犹太人居住区Anatevka,却没有这样的条件,在1905年沙皇对犹太人进行迫害和驱逐的时候,他们无法与强大的国家机器抗衡,只能“用脚投票”,流落他乡。在晚清、民国和抗战时期,同样有大量华人通过偷渡、人口贩子或者流亡,移民到香港、东南亚和欧美(张爱玲《倾城之恋》、杜拉斯《情人》),他们的遭遇与《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或许更为相似。

    正因为如此,在没有国家机器撑腰的情况下,犹太人通过什么方法才能生存下去呢?《屋顶上的小提琴手》在开篇提出的方案是“传统”(Tradition),但无论是严格在种族内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结合,还是安息日和婚礼上繁琐的礼拜和生活仪式,无论特伊一家多么的安分守己并以其幽默和善良赢得了治安官的友谊,这些传统都不足以防止犹太人的流离失所。难道面对暴政,唯一的方法就是以暴易暴吗?且慢,故事通过三个女儿的出嫁这样的生活细节,抽丝剥茧,渐渐给出了更加令人信服的答案:

(1)经济——大女儿特拉Tzeitel与穷裁缝卡姆佐Motel Kamzoil

     特伊的老婆格特Golde通过媒人介绍,一心想把大女儿特拉嫁给有钱人屠夫拉查·沃夫Lazar Wolf,但特拉却与青梅竹马的穷裁缝卡姆佐私定终身。特伊经过思想斗争,用一个噩梦骗过了老婆,成全了女儿的愿望。原因在于,卡姆佐虽然穷,但是为人正直勤奋,特伊相信他通过努力终有一天能让特拉过上幸福的生活。

(2)政治——二女儿霍德Hodel与基辅革命学生帕契克Perchik

     特伊和Anatevka的所有犹太人一样,不关心也不愿意参与政治,但是从基辅大学来的青年学生帕契克,却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他不仅在特伊的女儿和犹太人中间宣传革新思想,鼓励男女平等的新风尚,而且还在基辅的示威中被捕而流放西伯利亚,二女儿霍德要随他而去,特伊经过思想斗争,同意并送走了女儿。原因在于,帕契克所倡导的自由、平等观念,让特伊反思自己多年的传统婚姻是否有爱,并在大女儿婚礼上打破习俗主动与自己的妻子跳舞。

(3)信仰——三女儿夏娃Chava与非犹太文学青年菲得卡Fyedka

     三女儿夏娃通过书友关系结识并爱上了非犹太人菲得卡,特伊在经济和政治上不断妥协,但在同族同教内部通婚的信仰上,触及到了容忍的底线,拒绝了夏娃。然而,正在这时,依据沙皇的命令开始驱逐Anatevka的犹太人。自己遭受的宗教和民族的迫害,使得特伊认识到宗教与民族歧视的恶劣,在举家搬迁的时刻,以同一个上帝之名,祝福了自己的三女儿。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既有的社会环境中,有自己的根脉和传统,有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生活习惯,这无可厚非。特定的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和宗教信仰,会在我们的内心形成某种定式,在遇到异己的人和社会环境时,就会出现不和谐甚至是冲突,由于经济条件的如马家爵,由于政治地位的如杨佳,由于宗教问题的如zd和jd势力(无奈二词被盾)。如何化解这些不和谐与冲突使其成为和谐与和睦?《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无疑给了我们一个经典而鲜活的例子。就像特伊一样,与自己的思维定势作斗争,无疑是艰难与痛苦的,需要自醒,需要宽容,需要灵性,需要智慧。也许在今天的青年看来,自由恋爱是何其稀松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如同当年他们被父母和族人视为异端一样,今天的我们仍然充满了各种偏见与歧视,仍然缺乏宽容与自省。在网络力量日益强大的时候,对少数人和弱者的攻势也日益凶猛,各种极端言论肆无忌惮的对异己言行口诛笔伐,对私人隐私和权利的尊重、对受害者的宽容和关爱、对自我责任的承担被偷窥、揭丑和泄愤的声浪淹没,这与当年的沙皇又有何异?

    影片的最后,犹太人还是离开了乌克兰的Anatevka,若干年后,甚至还遭到了德国的大屠杀。但是,他们没有亡种,他们在逆境中学会了坚强的生存之道,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在世界各地走上了精英的舞台。犹太人为中华民族从屈辱的历史中崛起树立了榜样,那就是严以对己,宽以待人,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诋毁别人而获得成功。美国的确给很多犹太人的发达提供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宽容社会环境,但是最终,还是需要犹太人自己战胜自己,忘记仇恨,相信屋檐下就有爱,相信屋顶上就是灿烂的星空。

 7 ) 终归消逝的田园牧歌

         一个古老的田园牧歌,在时代的大变动面前,茫然失措,直到侵略者的铁蹄大肆踏入,才从世代沿袭的梦幻中惊醒。世间还有什么比被迫抛弃家园,亲朋好友如飞蓬飘散,从此颠沛流离于异国他乡更为不幸的呢?悲剧的定义之一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果成立,这部影片就是个悲剧。
     影片时长约三小时,然而如同阅读史诗,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如此美妙,扣人心弦,你不知不觉进入主人公特伊的世界,和他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思考,一起沉默。
    最后一次看这部电影是两年前,因读绘本《村里来了马戏团》,不由想起它,方才想看看介绍回忆一下,结果发现介绍几乎完全误读了特伊。
     以色列男演员托普饰演的特伊是个孩子般单纯而充满幽默和智慧的人。他的生活从一个平静的早晨开始,一步步走向失控。他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不了解这个变化太快的世界,直到最后当他收拾行装落魄上路时仍然不解。一切令人无可奈何。
    当政治风声渐紧,暴徒的刀锋逼近时,他强作镇静,抱着上帝会安排好他们的幻想。可是当自己的孩子们一个个离开,直到第三个女儿要和非犹太男孩私奔,他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都走吧,只有土地和马匹不会背叛他,拉着沉重的马车,在泥泞的路上艰难挪步时,他的心骤然老去,失神地跌坐在路边。从前的生活一幕幕浮现,那时他多么快乐,几个女儿欢笑着朝他跑来。直到三女儿哭泣着叫他多次,他才从梦中愕然惊醒。眼前的现实如此冰冷,如此残酷。
     不记得有哪一步电影比《屋顶上的小提琴手》如此深刻地触动过我的心灵,几乎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都能温暖地感动我。从开始媒婆急行在小路上,到特伊和屠夫的小小恩怨,再到最后离开前依依不舍的拥抱,无处不洋溢着浓浓的乡愁。导演Norman Jewison 堪称天才,驾驭如此宏大的叙事,能够有条不紊地把同样的情绪融入每一个细节。
     最喜欢特伊大女儿结婚的场面。暮色苍茫中,全村人们手持蜡烛,神色庄重地走向广场,然后一起跳舞唱歌,欢闹到深夜。这一幕充满无限柔情,配以甜美忧伤的小提琴,让人如沐上帝圣洁的光辉,百看不厌。
     影片中不少全景和远景镜头,还有那些动人的歌舞场面,如果能在影院欣赏,将是人生一大至乐。可惜看了三遍,都是在电视上看的,每次都有一种热情受到压抑的感觉。
     最后,有一个秘密不妨在此公布:看完电影后,我一直爱着特伊。

 短评

音乐剧,不喜欢。英语对白,沙皇背景,拍摄地在克罗地亚

4分钟前
  • AP
  • 较差

再见了小提琴手,再见了传统。这村子的人真是能歌善舞到极点了。

8分钟前
  • vivi
  • 力荐

犹太村落传统之歌、“拉比,如何替沙皇祈祷?”“愿上帝让他远离我们”、“你是个好人,可惜不是犹太人”、厨师裁缝革命青年异教徒嫁女路、俄国文艺农民钓女仔从借书开始、婚礼上的黑袍礼帽顶酒瓶之舞、“我们已经等待弥赛亚一辈子了,这还不够吗?”“我们只好到别处继续等待了”。

11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①主题,“sunrise,sunset”下,不变的传统与变动的时代——日光之下新闻纷至。②背景,交织或平行。国家(俄罗斯/乌克兰)。宗教(东正教/犹太教)。城市(旧骑兵/新青年)。农村(治安官/犹太人)。③面对苦难(“反犹主义”),拉比祝福道,“may god bless and keep the czar far away from us”。④尊重人性的犹太父亲,善用“绿灯思维”(平权),假借“经谕”与“梦谕”,回应“红灯传统”(父权)。《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也有这样一位犹太父亲。⑤如果“嫁娶”是“创世记”,那么“流亡”则是“出埃及记”,有的人去了“耶路撒冷”,有的人去了“美利坚国”,手持托拉的拉比何往?

14分钟前
  • 晓口袋
  • 力荐

以下仅作记录。男人们报童帽,无领短开襟白衬衫,马甲,小领西服,马夫裤,(马甲西服图案格子、条纹、纯色),黑中筒靴。女孩中分长发,女人中分盘发,挤牛奶头巾,开襟蓬蓬袖衬衫(图案:碎花、纯色配花边、条纹),蓬蓬长裙,整个就是套娃的打扮。黑中筒靴。那边应该经常泥泞,因为我见大家都穿靴。

15分钟前
  • Mena
  • 力荐

不难懂,音乐剧,我觉得DISNEY可以拍一拍动画版,我觉得会更精彩

18分钟前
  • せいど
  • 力荐

面对现实世界里一浪高过一浪的冲击,看着这么一个虔诚的信徒、一个恪守传统的父亲一次次用“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内省方式,来引导自己向未知的观念敞开胸襟、说服自己做出并不容易的妥协,还是令人异常温暖和感动的。哪怕几十年之后,当我们在一个崭新的世纪里环顾四周时才发现,这依然是一种多么可贵而稀缺的品质啊。无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当我们对抽象的教条的痴迷胜过对具体的人的关心时,那便是人性光芒熄灭的开端。

23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If I were a rich man”。稍微长了点,但是还是很好看的,慈爱的爸爸~~

25分钟前
  • furien
  • 推荐

看得蛮艰难,前后拖沓一周多,三个小时的电影分三次看完。太喜欢这个爸爸,虽然有自己的苦难和坚持,却一再宽宏和妥协,只是为了女儿们的幸福。他也好财,却更善良,他也固执,却更温柔,他狡黠,简单,可爱,充满真实感。

29分钟前
  • 喵~嗷
  • 力荐

我是通过《生活大爆炸》(美剧)知道这部电影的。tradition,传统,泰维老是把这个词挂在嘴边,但其实这部电影讲的是不要tradition。

31分钟前
  • 八部半
  • 还行

嫁女折射宗教差异、文化冲突、政治阴影、传统价值观的变迁;比较耐看的喜剧歌舞片。

3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文明又充满爱的小村落,不被所谓“现代社会”容纳 犹太人悲苦多个世纪

39分钟前
  • kobie
  • 推荐

第一次看完..算是歌舞片吧。三个小时的长度不觉得难熬。拥有非常出色的细节非常好的音乐非常质朴的内核的电影。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是每个遇到难关的人心中的希望~一个曲子就能消解烦闷远离烦恼。

43分钟前
  • 马西嘿嘿嘿
  • 推荐

The fiddler symbolizes Anatevka people,who strive for balance via tradition.Despite the lost land and reversed tradition,the Jews'll find new places and ways to scratch out their tone,just as the music still lingers on the ground even when the roof doesn't belong to the fiddler.

46分钟前
  • 飞聆墨
  • 推荐

俄罗斯犹太裔农夫特维嫁女很费脑细胞,一直在天人交战自我调适并配合视距变焦忽远忽近,other hand,other hand,最后发现终极解决方案却是,other land……所以此片基本与八年前伊利亚卡赞的美国美国同属一个路子,就是通过追溯少数族裔的早期本土谋生艰困不公遭遇被迫移民的历史来告诫那些因越战民权而信仰动摇的当代年轻人们要懂得自己现在这个国家的好。最有趣的台词来自农夫特维进屠户家,惊诧于内设豪华,“斩杀无辜动物就能换来这些”?马上想起了导演另部奥奖作品月色撩人中大学老师感叹水管工拥有豪宅比自己强的多!……不过歌舞类型曲风曲调甚至幽默方式都不是很受用。照理后者本为犹人强项,可这次感觉有点过了头。在此感受支配下,三个小时片长就实在太太太长了……

4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泰维的梦境那段大赞!想看现场版!

54分钟前
  • 乌云上的银边
  • 力荐

音乐剧改编的歌舞片。我能接受载歌载舞的印度电影,却很难看下去这种美国音乐剧改编电影。一个犹太村庄的父亲的三个女儿自由恋爱的故事。幻想出的小提琴手代表传统与反传统的对抗。30分钟能讲完的故事拉成了三小时。相比印度片里的歌舞更脱离叙事,显得突兀。但还是值得一看的好片子。三星半

57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一个令人痛苦的故事。我不得不认为,在历史上,犹太人是最苦难的民族。

1小时前
  • Jane
  • 力荐

You won't succeed on broadway if you don't have any jews

1小时前
  • 小能七九西
  • 力荐

rhythmic editing

1小时前
  • Cpt. 切尔卡西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