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影片的叙事基调十分的平缓沉静。作者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沉静的看着这群棉花人。从画面中可以看到导演的共情之处细致入微。
对于我们普通的平民百姓而言,中国制造是什么。在棉花这条大生产线里,人们既依赖他,又被他束缚。这群人既想脱离这个生存圈,又不得不归属这个圈子,失去了这个圈子就没法生活。
在我看来,棉花说的就是普通人,棉花也就是普通人,芸芸众生,普通朴实,在人性中发光,放进人海又默默无闻。
看到有个人在这纪录片下的影评:“建议那些站在专门店门口抵制耐克,阿迪的年轻人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就会了解我们国家的现实状况,就会加深你对社会底层的了解与认知,就会知道冷静思考,客观分析。从种棉花的棉农到千里迢迢从河南去新疆摘棉花的女人,从纺织厂到服装厂的女工,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我们处于一个经济大融通的时代,不要头脑简单发热地认为抵制外国品牌,就是爱国,其实无形中也伤害了自己。一条牛仔裤里,可以看到的许多我们不知道甚至不了解的残酷现实。只有自己慢慢强大,独立起来,我们下一代才不会再用手去摘棉花去了……”
为什么我看完的感觉是这些牌子货可真该死啊。。
所以感觉现在大家抵制消费主义还是有点好的吧,反正牌子货都是:一百八一杯,听我跟你吹。。
而且抵制掉外国品牌,还可以扶持中国品牌割外国韭菜的啊。。不过好些买牌子货的人好像就对中国的牌子货不感冒,那想在中国做起来好像还是蛮难的。。但也可以墙外开花墙内香啊。。
农民的利益很少,最起码的愿望就是希望下一代不用种地,毕竟种地没有保障(春天下,秋天才能收,打工每个月都有稳定收入相比于农活),一样都是给企业打工,我们的是原材料,城市打工好歹还是直接的劳动力 但农活全家一起有安全感,打工的话大人小孩分开生活,家庭关系随着细化的社会分工变得更多属性和维度,缺少了直接的关怀与陪伴,而社会的较为单一钱财衡量的价值观也会愈发深远 下一辈好了,我们做父母的也就好了。 作文写的是我和弟弟以及爸妈干农活,“放苗”的活自己做的好累,看着爸妈做的这么快,但他们也好累回到家自己还冲他们发脾气太不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想一想,让我们的父母在家里也不会那么辛苦。 祝赴疆摘棉已婚育龄妇女身体健康 构建和谐滑县,流动人口大有作为 发展劳务输出,壮大县域经济 58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才到达新疆。有的女子是为家里减轻点债务,有的女子是跟丈夫反着干要来,有的女子是顺带出来看一看。位置不够,就互相坐挤点,有的就躺在过道人挨着人衣服盖过头就睡,有的爬上座位上方的行李架上面睡。聊聊家常,表演段戏剧相声,时不时火车上的叫卖声“饮料3块,火腿肠2块”响起。 党员应该有先人后己的精神,在困难面前带头往前冲,把利益让给别人,这是gcd最基本的…… 这次车间检查,我们要跟其他六个组比,最好的车间奖两百,我们组奖二十。最差的虽说不扣我们的工资,其实也是扣钱了,等于不奖你钱了嘛。这钱,我也会放在组里的劳动竞赛中去。(日常激励) 道听途说的“暂住证”“打胎”八卦车间谈资,车间组长休息时的开会也是本着为组员的信口开河人心安抚,北上赴疆的工潮挥汗如雨的场面也是生活艰辛的另一面,一整条产业链的各个阶段交替呈现,“中国制造”的阿迪牛仔裤,从农民到采购点,再到加工厂,成衣车间,样品出来之后到纺织品博览会与外国的进口商合伙人,或许“中国制造”于国内的产业链上的人而言都只是为了挣钱,纪录片耗时八年,深度或许差点,但反映的很真实,在国际贸易中我国是属于被剥削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妹妹,你继续读书了吗?现在摘棉花还用手吗?你们想种什么就能种什么了吗?你们的工资拿到一个正常数吗?我不知道,我听不到他们的回答。
男子种棉在犁地,女子采棉在新疆,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孩子们才能有这吃和穿,恁要不相信啊,请往那产业链上看,商场的牛仔裤,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裢啊~~~
要先爱人而不是只知道关心棉花 关心爱国还是辱华
周浩是带着一种真挚的同情,而不是一种批判的视角去观察、记录这个产业链上的底层人群的。多年前的片子,自然无法直接回应这两天被突然引爆的棉花问题,但今天新疆棉农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如何,到底有没有强制劳动的情况存在?听不到提问,也没有结论。基本事实都不清楚就忙着站队、忙着制裁、忙着鼓吹情绪,这种姿态甚至不是愤怒、不是抗议,只能说是最廉价的狂欢。什么样的人才能枉顾同胞的生活,既不追求真相,也不在意后果,借着这样的事情狂欢?还是说在所有的政治角力面前,事实早就不不重要,试图寻找真相不过是一种孩子气的天真?
昨天说起棉花这事,有友邻非常不解,如今现代化程度那么高、购买采棉机又有国家补贴,哪还会有强迫人工采棉的可能。这个纪录片拍摄于十多年前,人工采棉的情况肯定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有人工采棉不一定就存在严重的劳工纠纷。我想说的是有无人工采棉,人工率是多少,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大部分中国人都很难有权威的信息渠道去了解,更何况是更深层次的矛盾。我们对中国现代文明先进程度的盲目自信,跟一些外国人认为中国之落后的程度是一样的。
看周浩导演的《棉花》,对新疆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被媒体和网民情绪化渲染,近年对这个区域充满神秘恐惧,其实老百姓的日常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棉农一家选得好,种棉、摘棉、纺棉、做棉质衣裤都是平民,工蚁一样讨生活。《棉花》可与贾樟柯导演的《无用》对照观看,题材接近,视角和表现方式不一样。
【FIRST青年影展展映】从地里的棉花苗到成熟、采摘、纺织,再到外贸服装工厂的生产、倾销。在平静剪辑手法下,一整条产业链的各个阶段交替展现在观众眼前。无论哪个产业链上的人,都在极其微薄的收入中挣扎,也在辛勤劳动之余苦中作乐。视角依旧踏实平行,可惜深度不足。煽情音乐也过于泛滥。三星半
3.6星。产业链、价值链、增值链。众生皆苦啊,底层尤甚。
第一部周浩,现场电话连线导演提问,他自己提出了一个关于摄影机和被摄对象距离的问题,太远了不能挖掘出更多的信息,太深入了又会迷失自己。关于这个度的标准,导演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不会让自己和对方“尴尬”。对于这部片子可能更多的还是呈现吧,并没有过多的介入。回去有空补一补导演其他纪录片。
建议那些站在专门店门口抵制耐克,阿迪的年轻人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就会了解我们国家的现实状况,就会加深你对社会底层的了解与认知,就会知道冷静思考,客观分析。从种棉花的棉农到千里迢迢从河南去新疆摘棉花的女人,从纺织厂到服装厂的女工,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我们处于一个经济大融通的时代,不要头脑简单发热地认为抵制外国品牌,就是爱国,其实无形中也伤害了自己。一条牛仔裤里,可以看到的许多我们不知道甚至不了解的残酷现实。只有自己慢慢强大,独立起来,我们下一代才不会再用手去摘棉花去了……
自己也拾了三年棉花,好熟悉
作为一个苏百佬,在我所有有关劳作的童年记忆中,种棉花都是最痛苦的,机械化程度最低,劳动最为密集,极其辛苦,更何况是这种外出务工专事摘棉花呢?“给我再多的钱,也不想再干了”,但90年代末本世纪初仍有50、60后的女性沿着陇海线一路向西进入加入采摘大军。之后的70后80年代的年轻人则选择到长三角的电子工厂。正如东方治水社会倾向于形成专制主义一样,棉花这种作物性质倾向于形成“群体性的苦力劳动”……可想而知,当内地人很少再愿意去新疆劳动,采棉机械化程度在逐渐提高但也没那么高的情况下(机器采摘碎叶多,人工往往是最好的选项),采摘棉花的用工荒是如何解决的?巨大的原材料供应是如何实现的?现在连工厂劳工都不能做到很好的劳动保护,更何况是采摘棉花这种非正式的农业临时劳动?
“简单地说,当农民没有不辛苦的。”
离得太近了,近到私密。佩服导演和摄像们接近采访对象并取得其信任的能力。
这篇纪录片不是狠狠打莹姐的脸吗?!!紧急下架!🆘
紧跟时事,才来补这一部。友邻们说得好:墙外人和墙内人,都只关心“棉花”,而不关心种/摘棉花的人。但其实也很惭愧,除了听说过那个58小时的绿皮火车,我对西北的棉花产业也知之甚少。如今,迫于人力成本的升高,xj已推行机械化采棉,墙内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对农民的剥削已经没有了”。而国外的名牌服饰,作为低价棉花最大的受益者,装聋作哑那么多年,如今却有脸来指责墙内。仿佛墙内外合谋似的,要你接受“发展就是硬道理”,时过境迁了你连控诉都来不及。但剥削只不过是换了种方式罢了。这次事件让本不被看到的省份变得可以被谈论,也算是好事。
去年新疆种棉花大亏本,今年我们南疆这边大片大片的棉花地都改种向日葵或是甜菜等经济作物了。这个夏天向日葵地成了南疆第一站一道亮丽的风景。往年在村口成群结对来买馕、吃羊杂汤的摘棉工,今年不会出现了。躬耕于棉田的新疆农民,在棉田里挥汗如雨采摘的采棉工,壮观场景的另一面是生活的艰辛。
中国农民一公斤棉花才卖4块钱,农民为何不罢工、不抗议,为何不把棉花价格提上去呢?他们不能,他们没有话语权。农民不傻,他们知道人家收走了棉花,纺成线,做成衣服,获取了利润再卖给他们。但是他们无能为力。而纺织、缝纫的女工,也无能为力。
本片的关注视角是棉花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状况,这或许是周浩导演出道以来最具财经记者特质的纪录片主题,然而导演无意于在片中进行充斥着冷冰冰数字的产业经济分析,而是仍然把落脚点放在这些环节各自牵涉的人的生存状态上。
少些主义,多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