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剧标题是难以翻译成中文的。首先看到一集过半就知道剧中的父亲是个变性人(Trans),这就组成了Trans+Parent的标题第一个意思。
而Transparent这个单词的“透明,明晰”之意,大概不往下看,不看到最后一集,怕是很难体会的。这分明是个人人衣柜里都藏着不止一副骷髅的各怀鬼胎家庭,哪里有什么“透明”可言?
大女儿Sarah,生了两个小孩儿的家庭主妇,衣食无忧,家里还有个全职帮佣,某天送小孩上幼儿园偶遇了大学时的女友,就能在得知对方也结婚的情况下没一丝愧疚感的把ex旧物再用了,然后对丈夫哭喊“你知道我有多累吗?”
二儿子Josh是三孩子中唯一有正当职业的,他爸形容他是“now person”,什么都是当下看似全情投入,可好像又总不是那么回事,像是随便和公司的女歌手约个炮,人家怀孕了他就跑去说i love you跪地求婚,姑娘后来去堕了胎他惊讶几分钟又把妹妹的BFF带上了床。不知道他真爱是谁,15岁就和家里雇的babysitter有染,写了好几大麦片盒的情书,算吗?他也不知道
三女儿Ali看面相大概也三十出头了,还没有任何工作,也好像没有找的打算,家庭聚会后一脸无辜的去找爹借钱,说我一定还你也知道都说说算了。宠坏了的小朋友还处于把自己当试验品的人生阶段,今天决定开始不吃奶制品,明天想吃又吃上了,每天除了去爸妈家蹭饭就是勾搭帅哥教练,也许是用性虐和药物来探索自己到底是谁到底想干嘛?
就是这么个各有秘密的家庭,由于爸爸Mort到了六七十,参加洛杉矶LGBT小组活动(或许已经多年),有一天终于下定决定要向家人朋友出柜。从一开始的吞吐犹豫,到后来越来越果敢,见谁都说“我现在叫Maura不叫Mort”,她大概是全剧唯一越活越轻松的了。而父亲的出柜只不过是全剧一个开场白,突然儿女每个人的生活都因此改变了。父亲坦诚了一辈子的秘密后,变成了一面镜子,每个人的秘密也开始变得透明起来,除了直面别无它法。
大女儿看似是接受的最好的一个,甚至敢于在公共场合带爸爸进女厕所,然后和提出反对声的路人阿姨大吵。可是她几乎是瞬间离开了自己多年的无过错老公,逼前女友也离了婚,只因为她“从未感觉到如此心胸开放,对自己无比诚实,完全准备好了开始新生活”??谁能说这不是对她爸出柜的一种应激反应?后来也可以看到她这一仓促决定的后果也开始慢慢露出来了。
二儿子好像突然对家人都不齿的他和保姆Rita的韵事找到了推辞:反正我小时候我爸都在忙着当女人,我妈也不在,只有保姆能给我安慰了。然后,奇怪的是,他好像长大了一点,他和拉比女友kiss goodbye那里,那个笑是让我相信他这次说love you是认真的。不过旧情史总归是一笔烂帐一条疯狗,最后最后都是会一口口咬回来的。
三女儿,爸爸最疼爱的一个,可能是因为她原本就对自己一片茫然,反而是接受最差最应对无能的一个。她一开始完全不能接受父亲的女人装扮,甚至在Maura亲她脸后擦了擦脸,表情几乎是嫌弃的。在姐姐帮Maura捍卫上女厕权利时,她躲着什么也没有说。后来更夸张的借口爸爸出柜打开了她新知识的大门,又要了一笔学费注册了个性别学之类的课程,勾搭上了个一个从女变男的变性者,一下从假小子的装扮变红唇巨乳,一副要大“干”一回变性者世界,非要找到答案的样子。可惜借外力探索最终失败,又回家当众人面冲老爸大吼泄愤。我之所以会成为这样都是父母害的,这论调是不是熟悉的可怕?
三个熊孩子,以自己的行为解构理解着父亲的决定,探索着对家庭的定义,真正开始理解父母,理解自己,这就是这部剧的张力所在。家庭剧能在嬉笑怒骂之外做到这点,实属不易。这也是为嘛这剧看似话题遥远(不是每家都有个变性者父母),但每个人时刻都在探索自己的旅程,都是相通的。
从Orange is the new black开始,美国电视在LGBT群体的演绎上越来越好玩儿了。如果说OITNB重在广度(私以为不论是种族多样性,跨性别包容性上都没有剧可比),那Transparent无疑是更在变性者这一群体上更深挖了许多。
尤其是有一集回顾1994年,当年变装成女性的男人们还骄傲地称呼自己是换装者,标签自己为“不过穿着女人衣服的男人”,剧里Maura当时没出声,显然是不同意的。时间到了2014,对LGBT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除了Ru Paul这样的Drag Queen,更多男变女的变性人是“女人的灵魂被困在男人的躯壳里”,即她们从心里承认、也是希望被外人认为自己是女性的。这也是我自以为看了那么多Queer Show以后,好像第一次在英美剧里看到变性者的发展历史。
ps.既然说的这里,不得不说《透明人生》这剧名翻的虽差一层意思,也比豆瓣现在挂的《老爸爱变装》好,人家老爸就是个女人啊,出柜了大鸣大放的哪里装了
最后借用《亲爱的》里最多赞的影评,“不管好坏,这片都应该存在”,很高兴看到有剧能开始把变性者的家庭放大讨论,探索不同的性别观。come on,FB的性别都可以选五十几种了,凭啥电视上还是非男即女?非弯即直?
另外这剧话题虽沉重,被黑色笑点带的其实很幽默轻松,相当的好看。而且音乐实在太!赞!了!特意从amazon找到了音乐表,对照着在虾米拉个单子
http://www.xiami.com/collect/35589887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求续订下一季。
---------------10月10更新------
续订下一季了!Hooray!
Good news: Amazon has renewed Transparent for a second season. Here’s what the VP of Amazon Studios, Roy Price, said about in the announcement:
“We are absolutely thrilled that the response to Transparent has been so positive. Our goal is to create series that customers love, so it’s great to hear that Transparent has not only risen to the no. 1 series on Prime Instant Video, but that it’s deemed ‘binge worthy’ as well. Given all this great feedback, it only makes sense to bring the Pfeffermans back next year in season two.”
周末重温金球奖颁奖典礼中提到《透明家庭》,搜来看了下简介,看似有趣和冲突的剧情对我来说完全可以轻松的打法下无聊时光。立刻找来看,这个荒诞的美国家庭中的每一个都是惊世骇俗的奇葩,彼此间却有一种妥妥的凝聚力给我温暖,而对照自身文化中最“德高望重”的那个一家之主-Maura(Mort)的坦诚和宽容很给孤独的情感聊以慰籍,如果,能有更多想她一样的长辈,我想我会给予更多的尊重与敬重。
我不得不镜像一个家庭在我们“世界”里的标准:像Maura一样的男人是一家中最威严的角色,意思就是他一定是行得端,走得直,人品纯善,为人正直,扛得起养家的重任,担得了国家的崛起,总之年轻一颗红心向组织,老年必须(此处加重语气)儿孙满堂,此所谓最基本的长者尊严;而女性的角色多半是贤妻良母,知书达理,勤劳善良,无私奉献;孩子的标准是孝顺(*n次方)听话懂事,上学埋头读书,毕业事业成功,马上结婚生子。每个人都憧憬的家族场景都是美满幸福,和和气气团团圆圆(自动脑补春节可口可乐广告画面)。以上,只有两个字形容:不真实。
正因如此,长者口中的我从小就性格内向,因为我习惯埋藏真实的自己,却不喜欢过多伪装,无力哄任何人开心,其实,很小的时候,我就能看穿成年人的假象,我的意思是说,每一个普通人或多或少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面对小孩子,成年人往往喜欢表现或伪装好的一面,也只愿意展现好的一面;长大一些,长者往往喜欢展现威严与见识,好让年轻人服从与追随,对此我越来越没有耐心陪着耍,就像那些政客。人无完人,即使父母,而每个小小的个体都那么独一无二,人成长过程中没有办法避免因为一个忽略或某种教育缺失而影响到一个幼年的形成,就像Ali和Josh,Ali的成人礼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个被遗忘的六一儿童节,悲愤的哭了一下午;而大一些的我也有时像Josh一样不自主努力在追寻什么,想要证明的自己,潜意识里总是缺乏认同与关注,好在我不会像Ali那样把自己的一事无成怪在被遗忘的一场陪伴上,拜托,成长过程中需要吞进去的多少次被遗忘的六一儿童节这样的磕磕碰碰,才能让我们如今的小心脏长些硬壳,收起不尽人意,好好与人相处,好在这乱世间麻木度日。
so,no body stupid,最不能引起敬畏之心的行为就是伪装,而这之间还有些许不同在于装高装低装好装坏,关键在于目的,如果是想获得权力金钱的那种是最不能饶恕的虚伪,其次是博得他人俯首称臣而抬高自我威严的那种也是极其可笑。总之,伪装很容易被识别的,come on 别装了好么。
Maura(Mort)是让我感到温暖并心生崇敬的那个长者,面对着一堆老大不小的熊孩子,他并没有要伪装自己以得到每个人的尊敬,而且他也没有要操控孩子的生活来圆满自己的晚年,对Ali这个一事无成的小女儿的宠溺与鼓励,她掩饰自己一事无成而当众埋怨Maura为什么取消自己的成人礼,任性的牢骚与指责一通,公然丢老爹一身的美钞,当天晚上对着回到家里扭捏的站在饭桌前的小女儿还是会宽容的说:“come on,honey”。
可能很多家长也可以用宠溺来“宽容”自己的孩子,也有很多输在面子上彼此僵持,逞强。但面对家里每个都在伪装中挣扎的奇葩孩子,这些脆弱的年轻人还需要自我挣扎一番才能看到Maura早已撑起的一双强壮的臂膀和通透的心灵,也许,待到年华老去才能有所理解和感怀,他们在路上了。
坦诚和理解正是我认为家人间最强韧的纽带,每一个人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幻能得到的最有力的支撑,而滋养这个纽带的其实就是爱,爱本身不是一个人人都拥有的能力,它不是和和美美才存在的,而一言不合就不给的,一个不独立,不自由的灵魂所具有的占有和支配的依赖那就不是爱是依恋,依恋缺乏彼此间的支撑,但爱可以。
Maura一家人可能并无过多的长处,而且其中几个还可能一事无成并有孤独终老的危险总之每一个人都问题重重,他们之间相处在我看来并没有更容易:隐藏不尽人意的怪癖好职责别人的窥探,掩盖懦弱的真相还要阵阵有词,摇摆在自我迷失间伤人伤己,每一个细腻的情感与冲突并不罕见,但这家人拥有或者正在试着变得透明,强大自身,去拥抱家人,爱每一个迷途知返的灵魂。
用我妈的话说:最近世界不太平。不同的种族与国家间争端不停,利益和观念是人类无论多高文明,多富有都很难迈过去的坎,至少现在无法。很多极端宗教者抱怨于世道变坏:弱者生存艰难,男人和男人在一起,世界末日降临等言论......以此笼络更多绝望的虐杀者,形成日渐庞大的势力,用仇恨掠夺着无辜者的生命。悲哀的现实是,这样的群体不会消失,想像下如果Maura生活的环境不想美国这么宽容的文化和阶层的话,他可能早被打死了。施暴者也许也是某种文化不能容忍的对象,无尽的杀戮潜伏在现代世界,很多来源于观念的封锁。
用Open mind来面对不愿接受的遭遇,或者只是超出自己的观念的事物很重要,没有必要处处树敌,我们只是偶然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的细菌,像Maura在camp camellia中与之忘我共舞的Connie的那段对话。
非常释放舞蹈着的的Maura抱着Connie问道:“你到底是谁”
Connie:“我们不过是几具肉体而已”
Maura:“是啊“,Connie:“对,仅此而已,只是一些人有阴茎而已”
Maura:“但是,嗯.....抛开阴茎"
Connie:“抛开阴道“,Maura重复附和着 “抛开阴道“。
Maura:“那什么重要........"
二人再无语言,醉舞。
我认为是爱,别无长处。
IMDb上有同感的一些话:本剧受关注,主要是由于its groundbreaking subject matter--gender fluidity and exploration, but it has the weak script and unsympathetic characters. This extraordinarily shallow, spoiled and obnoxious bunch of people are so relentlessly revolting. It may have been Soloway's intention to present a flawed family, but she forgot to give the kids a single redeeming quality. Her writing is mediocre at best. The dialogue among the characters is frequently stilted, and there appear to be many improvised moments that the actors simply fumble.
起初看这部剧是因为读到New Yorker上的一篇文章,讲这部剧中Ali去旁听女性研究课程的片段。冲着这点,勉强看完了全部,其中各种culture shock,对gender studies也没那么感兴趣了。美国人民真是闲的蛋疼了,各种trans,gay,lesbian,dirty words,drugs,酒后乱性,各种作,各种刷三观。一家人没几个正常的,一个比一个selfish/self-centered/self-regarding/self-conscious/self-absorbed/self-interested,一丁点问题就无限放大,声称自己多么的anxious,然后就用pot、sex来缓解,没有一点endure pain的耐性和承受力,如果他们来天朝呆一段时间还不疯了!他们到底是彰显了人的动物性呢,还是达到了自由的高级阶段呢?
直到最后一集funeral时,大家起初还都显得很正式,流露出对死者的一些respect, 随后就开始各顾自地开始吃,老大到卫生间里去疯狂大笑、和前夫调情,毫无哀悼氛围。子女对父母没有丝毫的敬意,认为养大他们是父母的责任,长大成人之后大家就两不相欠,最后一家人闹得分崩离析。大概post—modernism就是这样对所有的规则和传统不懈吧,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老美装得道貌岸然,享受得心安理得,在他们奢侈的物质生活背后,看到腐烂的内在。听说一些美国的年轻人根本不关心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从这部剧种能看出一二,能够想象他们对第三世界的正在受苦受难的人们有多么的漠然,多么的缺少sympathy, 更别提empathy了。
连Rabbi这种代表God的角色,前面主持葬礼时还让人潸然泪下、主旋律呢,后面就开始各种F-word冒出来,整部剧没有一个正常人。这些奇葩人物冲淡了全剧想要真正探讨的主题——transgender的世界。其实,transgender是一个极少数群体,那种大部分时候与他人不同的孤独感、无归属感应该是少数群体所共同的体验,不过在这部剧中,共鸣很难发生。
If everything we do, is on us.
No god, no parents, no judging fingers.
Would we be like, more aware of the consequence of every decision we make and more willing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It's like, I made a choice, I live with it.
Just as simple as that.
Would our lives be simpler & easier?
<图片1>
相对于中文翻译来说,剧名本身 Transparent 更能直观地将整个剧的核心表达出来,Trans 是指变性人,Parent 指的是剧中决定变性的父亲。
性,一个习以为常的却又极易误解的概念。
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很容易倾向用猎奇的心态来看待这个剧,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不可理喻。
<图片2>
在整个观剧过程中,你会始终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等待着三个子女的情感爆发、质问、无助、迷惑、不接受,但一直到第1季季终,其实都没有。
因为,相对于决定要做自己的父亲来说,他的三个子女 Sarah、Josh 和 Ali 的生活看起来比Mapa(妈爸,他们给爸爸起的新叫法)要更糟糕。
<图片3>
相对三个情绪时时不稳定的儿女,妈爸 Maura (原来叫 Mort)的忍让和坚持是让整件事没有走向歇斯底里的主要原因,处事得当和大体,虽然内心依然有胆怯和面对新情况时不知所措,但内心的笃定和对自由的渴望是让他在一片质疑声中不断前行的力量。
<图片4>
人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社会当中,身份识别的转变,意味着社会识别的转变。在这种剧烈的转变和适应过程中,要不转变过程受阻中止重新回归到旧社会结构中,要不社会结构调整适应新的身份识别。
后者的时间可能相当漫长,若当事人没有对自由的绝对信仰,是没有办法在长期的消极对抗中成功走到终点。
这种对抗未必是戏剧性的、激烈的,但时间,才是真正扭曲人性的利器。幸好,我们的 Maura 在长达一生的准备当中,已经有了相当雄厚的对抗资本。
<图片5>
全剧泪点很多,但最感人的都是由 Maura 的前妻和她丈夫 Ed 带来的。患有老人痴呆的 Ed 走失时大家的不上心、大家讨论他的安乐死和闪回时他说的那一句 I'm just here to make you happy,这种对比真是令人心酸。
初次参加 Trans' Got Talent,Maura 的三个子女都顾着处理自己的破事儿而相继离场,唯一能够留在身边的反而是那个离婚的妻子。
<图片6>
Transparent 的开剧核心本身就带有一种天然的激烈矛盾和对抗,但导演却将整个剧拍得云淡风清,每集的片尾曲更是首首经典,网易云音乐都有专题歌单,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搜一下。
最后,我也想在这里说说 Queer Theory,因为基本上全剧就是基于这个理论出发的。你不需要是LGBT人群,但一颗多元包容的心可以让你对这个世界有一个不一样的视野。
Queer Theory 酷儿理论起源于两个基石:
1.女权主义者对于“性别是真我的一部分”理论的挑战
2.同性恋对于性行为多元化和身份认同在社会关系构建上的本质研究
所以,Queer Theory 虽然是和LGBT的关系相当的密切,但其起源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和女权解放结合得相当严密,和女性强调性别并不能成为个人的社会功能划分的基础、解放女性地位的诉求是一致的。
<图片7>
另外,也从更大范围将易装癖、变性人等群体容纳进来,将核心放在了性行为、性别及欲望三者不匹配的讨论上。
衍生出来的主要理论是人的性取向是流动的,性行为和性取向上具有多元性,不存在二次元、非黑即白的划分;此一时的同性性行为,以及彼一时的异性性行为,都会存在独立的每个个体。
李银河在2003年出过一本译本集,将其在在美国加州大学参加性别问题研讨班期间搜集到的资料整理翻译而成,也对 Queer Theory 理论做了一个相当简易的释注——自由地生活,大家有兴趣可以买来看看。
聊一下这个片子。前两年,别人问我美剧有什么不好,我可能会声讨一下美国那种大而化一的模范价值观吧。虽然有很多像美国丽人那样的美国本土电影已经把这个东西损透了,但是美国主流文化还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他们所谓的正统思想。什么是正统思想?其实就是一种积极阳光的成功哲学。这种想法本身没什么可说的,想一下哪个世界阴暗的角落不需要让励志鸡汤来帮持一把。但实际上,让所有社会上的人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最后达到一个非常完整人生的这种中产阶级之梦有着许多副作用。比如,在急功近利的同时,“完美”是最重要的,然而这种具有统一定义的完美并不是每个个体内心真正想要的。也就是说,为了达到这种主流价值观的要求,很多人会牺牲掉自己的幸福。如果留心的话就会发现,这中价值观的插入停留在很多电影电视里面,故事虽然俗套但是却被大众更易接受,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不管怎么说,社会确实一直都在对以前进行着反思。对于美国来说,反叛性的电影小说音乐战后进入了黄金期,成了比较主流的边缘文化。电视剧则面向大众,这方面发展缓慢不级英国。
这部之所以出彩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美国以往的“完美”似生活的突破,编剧真是用心了。一般这种突破都是下一代比如把家里的儿子写成同性恋,儿子来和自己的父母在这些问题上进行冲突,而且儿子还不能是故事的核心,而是作为一个配角也就是一个边缘存在着。这种画风是几乎全部覆盖,就连专门做为同性恋电视剧的queer as folk都不能免俗。虽然以同性恋为中心,但是里面的男主却与直男的性格无比相似。以这种无比男人无比阳刚的出现在一部同志剧里无非是想去迎合主流价值观,收到更多人的接受。但是transparent真的在这方面无比无比的牛逼,编剧然最为争议最为让人无法接受的角色按在了父亲的身上,让他成为她,不是作为喜欢男人而是自我性别定义为女人的中老年男子当做主角。这样一来,LGBT不再是与父母反抗的儿女,而是他们自己的父亲。这就是编剧想告诉美国人民,并不是现在文化造成你们的孩子和别人不同。他们捅破了这层窗户纸,肯定让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而我却觉得实在是痛快非常,可歌可泣。
第二个出彩的因素就是四个字“不卑不亢”。这点实际上是super cool!太多太多的歇斯底里了,关于边缘人主题而言简直就是过度消费,为了基情而激情,专门拍给少不更事的腐女看。然而这部,作为漩涡中心的主人虽然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成为女人,却是全剧最冷静最睿智最处事不惊的一个人,具备着最为完整的人类情感。一旦到了这份儿上,你要是再去怀着好奇之心去怜悯人家,就是你的见识短浅了。
既然是家庭剧,就还得说一下别的角色,也就是男(女)主那三个孩子。
大姐,要强,出色一直顺风顺水,知道遇到中年危机。这里的中年危机是年龄上的,她失去了与丈夫之间的感觉,又被工作子女拖累,整个人疲惫不堪。至于她是不是Les都不一定,她好像飘忽在两种性向之间。对于我而言,她更需要的是自己状态的改变,而不是对自己的恋情认真。因为这段拉拉情,她最明白自己的父亲也是第一个接受的。我并不欣赏她对前夫和自己现任的做法,但是我认同她对亲情的维护。
二弟,从小没有存在感,父母闹矛盾时正处于青春期,没有大姐的成熟也没有小妹的聪慧,他实际上在童年受到了最大的伤害。看完这部可能会有很多人不太喜欢他,对前女友对后面的女友他都处理的不对,表面上看上去想要个家庭很靠谱,实际上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很自私。但是对这个love addict我是充满了同情的,童年缺爱致使他这样,实际上内心深处还是那个没有人在乎的无法安放自己的青春期男孩,敏感而自卑。他对父亲的态度是很不接受的,除了自己是直男这个既定原因以外,另一方面大概就是父亲变化太大会遗弃自己吧。唉,我是很心疼这个“渣男”的。
最后说说三女儿。我想,所有,年轻人,都,能明白。年轻人还不想让自己的一生定下公式,人在二十岁的时候要是能看到自己五十岁什么样是很恐怖的,而且她有那么聪明,从小被父亲器重。在冥冥中,她觉得自己肯定不会有一种寻常的人生,所以她不停地换着兴趣爱好不停地尝试着跟不同的人生活。她可能过于痛苦觉得没人能理解,所以才会跟自己的父亲有难么大的争执。对于父亲决心做女人这件事,也就恍惚了一下就没起波澜了,因为她和父亲争论的另有焦点。
正视自己,有一份责任心就行了,抛弃什么选择什么这些要当机立断。
ok了,去看吧。
缺憾是把性拍的太fancy了。闪光是阿兹海默线。这七八年这种类型的电视剧火起来了。宗旨就是活着挺讨厌的。
2015.1.14 E01 5.19 109 110 之前开播就在微博首页上经常看到,还是拿了金球奖最佳喜剧才去看的。终于看完了 http://tieba.baidu.com/p/3562909658
以一个旁观者角度来看Ali这个自私自大狂一事无成又把过错全都堆在别人身上的loser,反倒是我全剧最爱的角色。还不是因为简直是自己的翻版?
像一首散文诗。轻快又忧伤。漫不经心又有意染指自由的禁区。
用小清新反衬重口味,用喜感反衬伤悲,用治愈反衬绝望,用荒诞反衬真实。再一次感慨,美剧的黄金时代,文学感爆棚,连indie都在一路狂奔
这个剧可太神奇了,没有特别喜欢也没有特别讨厌哪个人,但组合在一起就格外的温柔,仿佛自己生活中那些小秘密都被人小心翼翼地触碰,会有一点不舒服但也有一种被聆听的释怀。
把关于sexual role的典型情节粘合在一起,这个时期太讨喜的主题啦。特别喜欢一些毫无逻辑的对话和空白长镜头,像大嫂说的,许多不惊艳片段积聚在体内,慢慢消化和吸收。关于家庭关系,这个剧写得又潮湿又明媚,就像三月的天气,时而烟雨飘摇,时而如沐春风。没有标签可以贴,因为其本身就是一种标签。
第一集就已经显露了神剧潜质。各种嘲讽和黑色幽默的小段落信手拈来。人们隐藏的欲望、平日里在他人面前扮演的角色、内心的冲突和对抗,这些严肃的命题都被消解在让人会心一笑的细节里。举重若轻的功力不俗。演员极其生活化,故意摒弃帅哥美女。这么容易变得狗血的主题能有这样的控制力,确实难得。
[透明家庭]的最大成功处在于它真正贯彻了queer的叙事方式。没有喊口号式的高举大旗,没有哭天抢地的愤懑不平,甚至没有十分连贯的剧情线,但这个自带古灵精怪气场的家庭的生活状态确是百分百地传达出来了。留白是这个剧做的最棒的地方,传统意义上冲突最强烈的地方几乎都被留空。这符合queer的历史观。
配樂柔美,像打開音樂盒,舞姬美而孤寂,轉出盒裡千百家族秘密。
又一个乱糟糟的家庭,trans反倒给了美国家庭抓马里最Cliche的父亲角色新元素。有些桥段真是跟选歌一样又indie又folk。
故事讲得特别好,但看剧的心情是极差的,之所以差不在于它过于悲伤的内核,而是这一家三个孩子,竟没有一个让人喜欢。为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去处理自己的问题尚且分身乏术,怎么去教育好孩子呢?人生真难。
秘密缠身的一家人明枪暗炮地拥抱与捅刀,又被血缘关系玩笑一样捆绑着。说的是相处,又永远逃不过自私自利自暴自弃。再背上身份与性向的双重多元,各式冲突都有了色彩斑斓的状貌。向亲人说出隐衷太艰难了,是把脸皮上的创口加盐加辣地撕开那种,但人生一世,总在扮演别人又是多么煎熬的漫长酷刑。尽管每个人都有癖好,但想从对方心里讨一点共情,真是难于登天。想到1994年那个本该是天堂的避世营,谁曾想即便是异装,也非要分一个男女认同,党同伐异,性少数内部先杀个半死,真是悲哀。四星半。
太苦了,太苦了.这非常而边缘的虚构是由凡俗的失望琢磨而成,哀或怒它间隔薄薄的欢欣来袭,因为普通的共感星点含光普通的自利无度气壮而普通的漠然令人肝胆俱寒,这是我们自身的无常.剧本一开始有点束手束脚,往后放松了反而能显出力量.末回情境典型,但收束效果没充分发挥.个人偏好Ganatra执导回.选乐出彩.
Bob Dylan有些歌单独听无感,但一用对情景就都是神来之笔。
八、九两集真的神了!肯定要二周目做好笔记。
比《姿态》等剧集更加先行的性别观察与LGBT讨论,所以仍然佩服当年尚在流媒体初期的Amazon挑出这部剧所具备的勇气和鼓励。一大家子的风浪,“剪不断,理还乱”的爪马,在吵闹之中开始逐渐真正面对这个“透明”的自己。几个孩子中对大姐的角色有一种别样的偏爱。
话说电视剧这两年真的比电影发展得好太多,时长决定了剧比电影更深入真实,迷你剧用了电影的手法在drama与寻常生活中找寻完美平衡,并不断探索话题的边界,这部就是一个完美的代表。尤其第八集那个1994年的闪回简直一下子就让所有人物都力透纸背!这么juicy的话题去异化,把生活还给生活,牛逼
看了三集,每集只有30分钟。有点亚历山大·佩恩电影的味道,人物都有些脆弱,有些蠢。有些台词像保罗·乔尔达诺的小说,个别地方像卡佛。音乐很出色。
高端独立文艺版《Shame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