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一位美若惊鸿的唱诗班少女乔安娜·华莱士(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饰),一个努力上进的建筑师马克·华莱士(阿尔伯特·芬尼 Albert Finney饰),以及一段浪漫的完美邂逅。十二年后,他们却不得不开始面对两人间存在的严重婚姻危机。从一见钟情到热恋结婚,从当年的信誓旦旦到如今的同床异梦,十二年来的婚姻生活恍如隔世。为了挽救他们之间濒临破裂的夫妻关系以及名存实亡的爱情,乔安娜与马克开始了环游法国的寻爱之旅。
由斯坦利·多南执导,奥黛丽·赫本、阿尔伯特·芬尼携手主演的爱情喜剧电影《丽人行》,以大量意识流优美的倒叙镜头,勾勒出了两人十二年的情感历程。本片荣获1968年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音乐喜剧类最佳女主角提名以及1968年第25届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提名。
第2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开幕片《丽人行》,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夫妻们数年之痒的恩怨评价了!
Candice:
赫本是天生的衣架子,穿什么都好看!多时空叙事过分赘余,做作之情由表入里。
汤达人:
轻松的意识流喜剧,通过大量的蒙太奇把碎片化的信息串起来了,这很高明,至少对观众很友好,再加上整个剪辑行云流水增加感官刺激。
妓导缪斯:
一首直达灵魂深处的生活“散文诗”,跟随导演的镜头,剪辑和电影的节奏探讨了爱情与婚姻每个阶段的状态和问题。
如果把爱情与婚姻比作花朵,那么爱情的玫瑰绽放的一瞬间释放的是激情和甜蜜,等到婚姻开始以后,替代它的却是责任,默契和随岁月沉淀的平淡。
影终人散,伤感亦或是甜蜜的影像好似蜻蜓点水一般轻柔地触摸在记忆深处,那样细微却那样深刻。穷其一生亦或是如此,既不会热情似火,也不会冰冷如山,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生活才是生活永远的规律。当生命的果实成熟获取只会收获一丝平静。
子夜无人:
几十年的婚恋纠缠、分分合合,都被打乱在旅途和通往旅途的路上。也许一切都会回到原点,变成一句“我们终究会过下去”的收笔,但看见的底色仍然是哀怜的,再多的相悦,也要让位于天长地久的祈求。
Her Majesty:
从邂逅、互相喜欢到爱的过程,疲倦的感觉是不得不去忍受的,就像不得不忍受片子里的赫本演一个毫无风韵的方脸中年妇女。漂亮的剪辑和节奏。
法罗岛岛主:
爱情最后都会变成亲情,这句话越听越惊悚。浓情蜜意耗尽于柴米油盐市井烟火之中,接下来就是几十年的煎熬、折磨、背叛、分歧,更不幸的是沦为兰因絮果,一地鸡毛,你们称这个为幸福?平淡的生活中该有一点bitch和bastard的激情。
我略知她一二:
从纸婚到布婚,我爱的是你俊美的脸庞;
从皮婚到丝婚,你爱的是我甜言的蜜语;
从木婚到铁婚,我看到的是激情的消褪;
从铜婚到电婚,你看到的是争吵的哭泣;
从陶婚到锡婚,我想要的是初遇的微笑;
从钢婚到麻婚,你想要的是未来的执手。
#FIFF2#DAY1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影片由斯坦利·多南导演,弗雷德里克·拉菲尔编剧,两人虽然都是是美国人却长期旅居欧洲,50年代初期欧洲电影中表现出的颠覆传统的拍摄手法(镜头的快速变焦移动,外景拍摄等)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因此该片在创作上也结合了欧洲电影的拍摄手法,故事的发生并没有按照正常的线性时间顺序,而是采用大量的倒叙镜头作为意识流形成时空交错的感觉。电影多少带点实验性质,活泼中又不失严肃,呈现出一种既不是标准的好莱坞电影也不是标准的欧洲电影的气质。
导演斯坦利结合自己每年夏天和老婆一起骑摩托车环游法国的经验,在电影探讨了爱情、婚姻每个阶段的状态和问题。他说影片之所以使用一种隐晦的叙述结构,其意在表现马克和乔安娜一直沉浸在回忆当中;叙述时间不稳定就如同这对夫妻情绪的波动一样,其实故事不同的时间段从演员的服装、发型、旅行的车子等细节就能够正确判断出来。在1960年代中期的好莱坞,当各大电影工作室都热衷于和谐家庭类的音乐剧如《音乐之声》等电影之时,导演此举不得不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然而尽管迥异于其他采用常规叙述手法的电影,该片当时的票房成绩平平,可能在美国人眼里,这部探讨爱情和婚姻的片子多少还是有点怪异吧。除了赫本的清新演出,该片中另值一提的是亨利·马奇尼的配乐为影片增色许多。马奇尼为多部著名电影写过主题曲,其中有电影《蒂凡尼的早餐》的主题曲《月亮河》。该片的同名主题曲《丽人行》由他谱曲完成,同时他本人也认为《丽人行》是他的最爱。
赫本演艺生涯的最高峰:虽然导演斯坦利与赫本在《甜姐儿》与《谜中谜》两部电影中相处融洽,但是该片的合作堪称最佳。导演对赫本自身的优势、受观众喜爱的方面了如指掌,他将这些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刚刚经历过婚姻危机的赫本对婚姻的看法也比较符合电影中的人物心态,由此她的表现也就更加真实自然,不做作,赫本的演艺生涯也在此时到达顶峰。在此之后,赫本接拍了一部影片就逐渐远离镁光灯,淡出了公众的视线,全心投入到家庭与慈善事业中。整部电影就是赫本的夏季服装秀,从条纹喇叭裤、嘻哈太阳镜到华丽时尚的帽子,众多60年代后期的时尚行头,就算是时尚达人也要为之咋舌。
1.编剧弗雷德里克·拉菲尔因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提名。
2.当年的奥斯卡奖影后提名在均由奥黛丽·赫本主演的《丽人行》与《盲女惊魂记》中进行选择,最终她出演的《丽人行》与奥斯卡影后提名失之交臂。
3.导演斯坦利认为奥黛丽·赫本是乔安娜的首选也是唯一人选。最初导演给她发了邀请被她婉拒,因为此前她已经拍过一次类似的但并不成功的电影,所以电影的前卫拍摄手法并不足以吸引到她。但在看完整个剧本后,她表示非常喜欢,欣然答应接拍这个角色。
4.赫本在传记中透露她在该片中拍摄首次裸露镜头时非常紧张,尤其是裸泳的镜头。
5.奥黛丽·赫本很怕水,所以拍摄马克丢乔安娜到水中的镜头时,一些潜水员在镜头范围之外待命。期间由于潜水员跳水救奥黛丽的速度过快,导致有个镜头也搞砸了。
6.保罗·纽曼与迈克·凯恩是马克·沃伦斯的首选,然而保罗·纽曼拒绝了导演的邀请。
7.影片中那部名为“当下之日”的奔驰230是导演斯坦利的私人驾乘。其他的车型有“MG-TD”老爷车、凯旋先驱者、大众小面包、福特城市旅行车等。
8.导演斯坦利要求奥黛丽·赫本与阿尔伯特·芬尼在开车的场景中“自拍”。导演在旁边的另一辆车里,而他们自己要按下摄像机的开关。
9.电影拍摄结束后,杰奎琳·比塞特接到好莱坞的一个大制作电影的角色。她随即离开了英国去了美国,于是在后期部分台词重新配音时,她的配音则由其他演员代替。
10.电影大部分在法国取景拍摄。
《丽人行》或许是最好的婚姻题材的影片,不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
电影将数次旅行场景剪辑在一起,从相识、热恋到结婚,细致地展现了不同时期主角们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和思索。不同于一般电影,这种形式上的创新能够使观众充分地思考爱情和婚姻的本质。普通婚姻题材的影片往往流于表面,只会展示结婚、争吵和分手的场面,观众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事情司空见惯,电影重新照搬只会让他们感到乏味厌倦,又怎能使他们反思生活?
这样的一部电影在赫本繁星闪烁的电影里算不起眼,但却是看过就不能忘怀的好,尤其推荐将来准备结婚的同志们,婚姻是条漫长路途,需要两个人同心上路,Two for the Road 说的是一对夫妇不同时期的上路经历,年少的ROAD TRIP一见钟情却是从斗嘴开始,新婚的贫穷也掩盖不了的欢乐,初有儿女的忙乱尴尬,中年忙碌的冷漠出轨的无奈,全都在编剧精妙得让人透不过气的对白中尽显。喜欢学英语的人可以看来做练习最好不过。
例如:什么样的人在餐馆里都不互相说话?
已婚夫妇。
例如:不要走,我们结婚吧。
好的。
你会后悔的。
永远永远永远不。
越是聪明越是不能放下架子,有时过多的冷幽默只是彼此伤害,但是好在他们每次都还是在正确时间的最后一秒说了:我爱你,挽救婚姻与水火。他泡过路遇的金发美女,她和别的男人有过一夜情,谁都不完美,但是却又都从最开始就那么确定地爱着对方,尤其是赫本饰演的乔安娜,率真热情地爱着他,虽然在斗嘴中从来也不认输,挖苦这个暴躁的男人,却还是在每次都帮他把护照保管好——这个小小的细节,就是爱情。而他,尽管总是在争吵的可能转折点TAKE THE WRONG TURN,却依然有足够的理
智把结果掉转,虽然是利用最简单的性来化解,也不失为一种方法。那些当赫本是公主的FANS们看到这片子估计要晕菜了,里面就是一个欲求不满的小女人,真实的一塌糊涂,因为那个1967,她也经历着自己一段长长婚姻的挣扎时刻,并最终还是离婚告终。谁说戏不是人生呢,只是,大多数时候,没有人生那么残酷。所以最后还是HAPPY ENDING,即便是一段路上的一个小小休息站,前路漫长还是要有个人做伴。
音乐是那个写MOON RIVER的我叫不出名字的作曲家,张雷同学介绍过他的故事,现在看来他写的音乐就是给电影做原声最合适的,从电影一开始就让人不觉沉浸在年华似水的感受中,淡淡的怀旧和感伤,电影里是年轻的他和她,不管好坏都是回不去的青春,让人只能怅然。电影外面,1957年的赫本出演FUNNY FACE,演绎小女生的童话爱情,那里只有HAPPY EVER AFTER;1967年的赫本是最时尚也最怀旧的DESPERATE HOUSEWIFE,戏里戏外都是婚姻的难题,而天使最后也没有在人世盼到一段完整的爱情,80年代,她的第2次婚姻又以离婚告终。相爱简单,相处太难。
另外,扯点关于时尚的事情,果然是风水轮流,白框大墨镜,短发和黑色粗眼线,甚至一身漆皮装,是不是听上去在今天也是一样的流行。最令人愕然的是最后一场景里赫本一身银色亮片的PARTY连身裙ONE PIECE的风格简直就是2007年最热的D&G的金色亮片裙的本家。让人感叹之余想说怎么没人研究这个时尚的长期周期波动捏,40年是不就是一个轮回呢?
导演多南和编剧华西尔,是美国人但是常年居住在欧洲,他们都对50年代初期在欧洲电影中表现出来的颠覆传统的拍摄手法很感兴趣(镜头的快速变焦移动,外景拍摄等),因此,本片也很奇怪地呈现出既不是标准的好莱坞电影也不是标准的欧洲电影的气质,片子既活泼又严肃。本片当时的票房一般,可能在美国人看来,这部探讨爱情和婚姻的片子多少有点怪异罢。
最后酒会里,通过新建房子的主人的话点了题“我遇到的问题很简单,但是很难解决。my problem is very simple ,but very complicated”(当时是灯出了点问题,主人希望马克帮忙解决)
里面的转场太频繁、太自以为是以至于有点过了,反而影响了观众对于剧情和两人感情对比的理解。可惜了。。。
太过真实。“什么人会对坐着不发一言?已婚的人。”从相遇相识,相知相恋,到相守相倦,相对无言,过去种种是浪漫,现在一切只残酷。
恐婚片,像《夜》,一样是爱情死亡后徒留婚姻的困境,但与那不同的是这部里还有大量的甜蜜温馨的片段,还有那些争吵、摩擦、婚外情……看完倒没称赞它的叙事或者剪辑手法,因为片段性的插叙的叙事手法在这里显得平实,像一个老派导演所做的新潮尝试,而是最后那段,将爱情里的节点通过自驾行一段段路程拼凑起来,概括了这一段感情如何由生到死,尽皆在此,不由想到《千年女优》,不由想到《爱乐之城》。ps,AH在这里面显老了,时髦还是很时髦的。
8.0/10。①一对中产阶级夫妻十几年走来充满相恋、出轨与复合的婚姻故事。公路片。②精美的高水平摄影美术。③作为传统故事片,打乱时间线的叙事结构(存在相似性转场)虽然增强了叙事的戏剧性张力,但最终叙事依然较淡,而且这种叙事结构有些增大了对剧情理解难度,扣1分。
4 outta 4. Great Movie. 人物魅力、电影技术、剧本写作、摄影打光、配乐协调全都满分。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把这部电影归类到chick flick里,因为它实际上更像一部雅克德米和Agnes合作风格下的那类型新浪潮气质描述婚姻和生活本质的电影。辛亏导演选择了倒叙和乱序的手法拍这部电影,如果按照正序来拍的话该多么无聊啊。我无法用一句话来总结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我只能说爱情可能就是这么简单又复杂,但我感谢导演把我心目中爱情最应该的模样展现出来。
为了几段回忆揉在一起的形式,为了赫本的好看,给三星吧。恋爱故事中有感人的地方,可总体感觉不疼不痒ni chaud ni froid…美国的爱情电影真心跟法国意大利的不一样,挺不习惯的。看到赫本闹脾气从海边起跑跑出百米开外时听到男主情急之下高喊你别跑啊你回来我就娶你她瞬间就转头回到男主身边两人就此结婚了的那段还是被culture shock到了:这已经是60年代末了啊,美国电影为啥还在讲这种童话故事…可能他们的出发点到底是相信婚姻的,然后经历了很多事,才渐渐开始总结开始感叹开始超越这个制度,但在我们这的电影里这个出发点很早就不复存在了。导演故意给赫本安排了几件颜色特别亮搭配特别丑的衣服,一出场就把观众逗笑了;他们和另外一家三口游Chantilly的那段真的就是法意常见的傻X美国游客典型…🤣
婚姻就是:一个女人让一个男人脱掉他的睡衣。。。因为她要把它送去洗衣房。。。
多南《狂人皮埃罗》附体,两位主角则乘坐飞车经历了多重的虫洞穿越,我们无需弄明白这些旅行具体发生的时间顺序,但电影无疑在这多重的穿越中为观众展现了一场更“永恒”的旅行:婚姻中无尽的循环,快乐、忧愁与折磨穿插反复着。随着主角在最后的大全景中跨境进入了我们看不到的新旅程,或许电影早已经重新开始。
由斯坦利·多南执导,奥黛丽·赫本、阿尔伯特·芬尼携手主演的爱情喜剧电影《丽人行》,以大量意识流优美的倒叙镜头,勾勒出了两人十二年的情感历程。本片荣获1968年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音乐喜剧类最佳女主角提名以及1968年第25届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提名
两人世界,此一时,彼一时。太透彻,不用多言语;太聪明,亦不免耽于春日晚风。漫漫一途,有我,有你。吉光片羽,剪辑未满。台词精华,可切割赏析。
初看婚前婚后转场对比还真是有意思,想着后面会不会有什么惊喜,结果整个看下来也就是这个样子,还不好笑~
感慨颇多,这种公路片的拍摄手法和立意都很好,而一对男女从相遇热恋到婚姻危机的人生轨迹也反映出了大部分人的人生。当我们年轻的时候,钱包空空也满怀激情地出门穷游,而等有一天我们变成了富裕的中年人,希望还能像今天这样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深爱对方。
简直就是60-67时装史。Mod风尚其实并不适合赫本,Albert Finney表演风格还是那么硬。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激情消退如何重新找回遗失的爱,多南擅长的爱情喜剧,别开生面地将几次旅行交叉剪辑,公路电影的创意十足,特别是频频出现的同意象转场,时间变换,空间里更留下无限的唏嘘感慨,台词也有不少金句,两位主要也挺有趣,带给观众愉悦的享受。
正是在路上看的,高呼三声好看!热恋、新婚、十年后三条主时间线,穿插得轻快自然。婚姻的永恒Paradox也被说尽。
没想到这居然是一部公路片。本片最大的特色是娴熟地运用了交叉剪辑,把男女主人公从巧遇到相恋到十年后的婚姻危机整个历程勾勒得清清楚楚。看完全片你会发现,他俩真是太适合了,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啊。中年的赫本演技真好。本片的第二特色是运用女性视角叙述故事,所以观众看到的结果就是,这场爱情出现危机,完全是男人的问题。他自私、幼稚、忙于工作不顾妻儿,并且确实如那个刻板的教授所言有极强的控制欲。结局的和好,稍微有点莫名其妙。台词特别优秀,很多对话宛如诗歌,优美文雅,针锋相对,既推动情节又刻画人物,真是厉害。7分。
本片充分体现了赫本平庸的演技
新浪潮版多南啊,不断跳切剪辑一对夫妻不同时空的状态,信息量非常大。那两个为任何愚蠢的理由疯狂大笑的年轻男女去哪儿了?他们曾经无时无刻不感觉到饿,感觉到欲望,就像车上的小女孩一样任性,直到他们自己成了父亲和母亲,突然间,随性而至不再是件快乐的事,太多责任,太多隔阂,太少荷尔蒙,不再在大路上搭便车,不再睡便宜的小旅馆,也没了胃口,没了做爱和爱人的欲望。题材是老的,但是总有新的故事和桥段,比如晒伤后全身疼痛也要拥抱的一幕就很美。
真正的公路电影,每一段戏都发生在路上。从相恋、与前女友一家出行、婚后出游到各自出轨再到复合,公路上写满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的激情、倦怠和伤痕。剪辑出彩,每次转场都颇费心思,也是最值得看的错觉创意段落。赫本的各种摹仿秀精灵古怪,可惜38岁已显老态。
这是我看过的赫本最棒的电影。在爱情里挣扎的两个人的十二年犹如几段旅行,一段张扬快乐、一段诉说悲伤、一段控诉无奈、一段陷入痛苦。车换了一辆又一辆、路过了一站又一站,还是那个人却不一定仍是那份情。最后剩下的是一长段回忆和一汪深情。“我爱你!”“那就好!”其实你在身边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