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候麦的电影,里面的女孩都又美又瘦。都生活在配色非常舒适的房间布置里,干净利落。侯麦的场景里拥有明黄的花束点缀其中,各种颜色和景物的相互对比和呼应,左右平衡,画面非常美和舒适。人物出场的每套衣服都极其出彩,每次都想种草!
侯麦的电影看了两场了,都是有关于男女出轨之间的有趣故事。而且他的电影里面有很多意外和巧合,就和他了解女人,喜欢星座一样,充满了感性。《人约巴黎》讲述了三个关于出轨邂逅的故事。在法国人眼里,感性和情感至上,仿佛出轨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他们的感情充沛丰富,可以对很多人说爱,但是对爱并不永恒,总是当爱淡薄后又会转身对另外个人谈爱情。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女人发现自己男朋友出轨,而出轨的另外个女孩又是捡到自己钱包的人。这期间时间发生的很快,像一场最后不欢而散的爱情剧。
第二个故事,讲出轨的女人和另外个男人每次出轨都会去一个公园的故事。好像这所有时间里,带观众逛完了整个巴黎的公园。陪着他们一起散步,聊各种话题。女人很享受自己已婚但是每次和地下情人出来私混的生活。当她以为一直对丈夫报复隐瞒的很棒时候,意外发现自己丈夫原来也一直拥有出轨对象。当发现的哪一刻,侯麦凸显了女人多情又善变的性格,很有挫败感的她,对情人也开始变换了态度,最后直接断绝关系分手。
我最喜欢的应该是第三个故事。根据男主的故事剧情,我还参观到了毕加索的展览!太开心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画画为生的男主,接待自己朋友的闺蜜来巴黎玩。是一个瑞典来的美女室内设计师。两个人谈论对审美对巴黎建筑的一些观点和喜好,看的出来是喜欢两种世界的人。男生的画是灰色褐色比较暗沉的色彩,衣服穿搭也是灰暗色系,喜欢巴黎斑驳的墙壁,和脏乱街道,和阴天的天气。而朋友的闺蜜却完全和他相反。男主没有和瑞典来的女孩儿一起去毕加索博物馆,但在回画室路上,碰到了一个红色裙子的美丽女人,脚不由自主的一路跟随她进了毕加索博物馆。
瑞典的女孩子不知道男主是因为想要搭讪红裙子女人而进的博物馆。他在红裙子女人旁边大谈对毕加索画作的看法,想得到她的关注。在后面有一段在巴黎街头他一路搭讪红裙子女生的长镜头,画面特别赞~
看完这部电影,会觉得巴黎人的爱情观非常开放又浪漫啊~可以随时为爱而心动,也可以随时为爱而喜欢上其他人。看侯麦的又一佳片~
这三部电影都是在飞机上看完的,人约巴黎讲了三个关于约会的故事,春天的故事、夏天的故事都讲了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我越来越觉得侯麦的爱情电影并没有那么复杂,没有什么非要讲的道理和哲学,也不想做指导和教育,看的过程里似乎不断有“对,男人就是这样”、“太真实了”、“ta并不爱ta”之类的感悟和共鸣,但每次故事结束都果断干脆得傻眼,就像爱情里“你想多了”一样的讽刺:侯麦的爱情永远都是在纯粹的讲一个故事、一场冲突、一次相遇,只是有非常手段去精确的描述、复述故事里男女的言行和普遍纠结矛盾的心理,这些充满在常人生活里又不太易被提起和表达出来的细节,是侯麦的得意之处,捏着被角、揭发情感的小秘密,讽刺、嘲笑故事主角,擅用暧昧和皮面的美好,反衬爱情的多变、丑陋及生命之轻,他从没有要讲一个道德故事。 而这里面唯一不变的是,所有侯麦电影中的女性都是闪闪发光的,她们不仅美丽、自信、性感,又是才华、艺术、哲学的化身,她们极其容易看出男人的诡辩和心思,有强烈的自我辨识和独立原则,不太会被一团乱的关系影响到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主动追求和果断放弃是保持优雅的双面利器,似乎在侯麦电影里,女性永远掌握主动权,强烈的想成为这样的女性。相反侯麦电影的男性,却有这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烦人、自私、犹豫不决和自以为是,看完侯麦,会对男人在爱情里自以为藏匿得很好却陋相百出的行径感到可笑。 但回过头,从电影画面角度,侯麦是氛围组高手,没有什么特别的镜头技巧,永远凭利落的运镜切镜、专属的色彩组合、抢眼的前后景构图、四季的美景、漂亮的男女来营造带入感极强的暧昧氛围,同时,我基本上也把他的电影当作是法国生活风情片,不管是老旧的巴黎街头、装潢讲究的法式公寓、迷人的南法乡村、惬意的海滩、男女时髦的穿著、一起看的展,都让我为法国气质着迷,最爱的场景是主角一起散步讲话,跟着镜头去看路过的街道和风景,暖黄色的阳光、饱和度适当的红绿蓝,看侯麦的电影,不管故事好坏,画面永远不会亏待你。 法国人的开放、自在、随性,真的是刻进骨子里,充斥在一举一动里,他们好像都不用上班,每日闲荡在街上、动不动就去海边度假、画画弹琴聚会恋爱,在路上随便认识一个陌生人就到对方家里住几天,他们总有坐拥乡下别墅的朋友和亲戚,他们对异性的倾慕总是突如其来,来不及反应他们就产生了爱情,又很擅长你进我退的拉锯战,被设计了长篇大论的对白,跟你谈艺术谈人生谈哲学,就是不谈恋爱不上床,每个人都是道德卫士但又同时在道德边缘试探,爱情很容易草草收场,分手理由可能猝不及防。 但这种电影真的看得很爽。
三个故事,有关背叛,不期而遇和爱情。 三个小故事都带着点波折,非常有意思,特别是第一个。巴黎这么大,也这么小,小到想碰到和不想碰到的人转个弯就能遇到。侯麦非常善于用巧合来制造戏剧性,前面的铺垫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一点也不无聊,越看越想接着看。 巴黎女子在街上遇到搭讪的陌生人,往往是侯麦电影的开始。这些巴黎女子,优雅,迷人,神秘,轻轻巧巧地拒绝对她们有好感的陌生人,路过的行人想象着她们的故事 。 每段故事开头和结尾,看到巴黎街头的艺人拉着手风琴,唱着“约会可能是场惊喜,也可能是场灾难”。我心中都会升起奇妙的感觉。 他们是巴黎的眼睛,巴黎是他们的歌。
洪尚秀是把这片看过一百遍吧。
第一段:扒手和情人,不是同一个意思吗?第二段:现在我没有男友了, 你这个情人于我也没有意义了。第三段:巴黎如果不再灰暗,我将不会描绘它。真有意思。
三个小故事,三个不如意的爱情,三个狼狈的男人,侯麦式的,有趣。侯麦的电影总是情致和浪漫的,有一种散淡的风情,夹杂着会心一笑的天真和令人舒适的转场。看似戏剧性的巧合总是会转变为自然而然的爱情游戏。好喜欢他电影的配色,想和里面的人物散步交谈(当然首先我先学会法语)。
三段式爱情小故事,邂逅与偶然,巧合与突兀不经意间存在与每一对情侣之中。看了两部不太喜欢的侯麦电影之后,还以为再也受不了他的片子了,但是本片很令人舒服,尽管还是那么话唠,或许是平静的心情更容易投入吧~
偷情太难了,即使在巴黎,全城的咖啡馆、公园、美术馆助攻,男孩还是没能把心仪的姑娘搞上床,sad。
巴黎是太适合约会谈情说爱了,任意一条街道一个公园咖啡馆博物馆画廊河沿甚至是一棵树都是完美的约会地点。个人甚至觉得,正因为巴黎的存在,才允许了法国人拥有如此自由的恋爱观。相比恋爱男女,侯麦这里的主角其实是巴黎本身。7/10
侯老麦的巴黎偷情+搭讪三部曲。巴黎真是个适合偷情的城市,空气里都弥漫着暧昧的气氛。侯麦的片场永远都是那么美女如云
电影工业外的独语人用走步式、对谈式的镜头如晶莹的容器承载着男男女女旧爱新欢的纠葛。大城市并不在那些由它造就的人群身上得到表现,相反,却是在那些穿过城市,迷失在自己的思绪中的人那被揭示。巴黎的大街提供了与陌生人面对面的公共空间,没有现代的大街,就没有如此多叫人目眩心跳的机遇与冲突。
侯麦哪里找来那么多漂亮姑娘啊
演员颜值最高的侯麦作品。玛黑区 拉丁区 蒙马特以及小巴黎边缘可爱的公园们,景点悉数入镜又巧妙避开了游客,巴黎真美。
爱情在《人约巴黎》当中是道德的化身。专注两性话题的侯麦大师以三幕剧的形式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背叛爱情的人必然受到道德的谴责与惩罚,而破坏道德的人也必然遭到爱情的玩弄和遗弃。因此第一个故事是这部论文电影的核心论点,第二和第三个故事分别作为后一句和前一句的论据。毕加索那幅名为《母与子》的画像不仅暗示了两性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同时也是本片绝妙的神来之笔。倘若有谁对于自己情感生活里遇到的挫败感不能释然,那么不妨来看看侯麦的电影。洪尚秀显然是这么干的,所以他也能拍出《夜与日》来大肆挖苦这些企图逃避道德大胆偷情的男女。
侯麥版《雲上的日子》/巴黎的姑娘們真的太時髦了 二十年前的電影 碎花裙配開衫美到爆 即使放到現在也不過時/侯爺真是挺話嘮的 絮絮叨叨 浮躁的時候別看 適合假期看 看他的電影永遠感覺在度假/跟著侯爺游巴黎~ 在公園墓地博物館旅館約會 都很好
一个有趣的现象:从“喜剧与箴言”系列开始,侯麦开始拍摄女性角色哭泣的镜头,猜测应是侯麦认识到“哭”这一行为对于女性角色刻画的重要性,但一部侯麦的片子最不顺畅的地方往往在此。一个推论:越来越认同“没有人能活出他所在的时代”这句话,巴黎更美了,但除了屏幕比例,侯麦的片子一成不变。
候麦之所以能成为都市青年男女的绝佳代言,是因为他电影里的人,不是在偷情中,就是在去偷情的路上
1.渣男滚开,老娘不爱;2.本以为自己是想培养一个备胎,结果发现当车没了,备胎也不需要了;3.逗你玩了,你个幼稚男;4.巴黎这座城市里,并不都是浪漫的爱情故事。
Eric Rohmer。他的电影从来没有激烈的矛盾,从来没有激烈的冲突,可却在不经意间形成一种矛盾和冲突的多重触点,虽然蜻蜓点水,却让人回味无穷。他的电影全是尘世男女的俗世爱情。三角恋啊,挖墙角啊,小三啊、婚外情啊、如是。侯麦好似躲在窗帘后,一边偷笑这些痴男怨女,一边磕着瓜子儿。
为了反驳“狗血就是不好”的观点,又找了部侯麦,于是再次加深了我的看法,只要导演掌控得当,再狗血的故事也会让人觉得是结构上的巧妙布局。三个故事各个击中,看到这里我不再觉得侯麦对人性有着什么批判的成分,而是歌颂,歌颂你眼中人性中的美,也歌颂那些人性的弱点,歌颂生活本身。
第一个故事是侯麦最可爱的那类小品,将所有人都物囊括在内,并提早透露情节发展(所有“可能”都意味着“必然”);故事二提供的尝试:两个对巴黎已经惯常化的人扮演初次到来的游客,将日常重新陌生化;故事三重回咖啡店,尽管与故事一里的集市男孩处在关系中的相反位置,却又共享了同样的结局。
太喜欢了,可能是最喜欢的一部侯麦。看完会想,在城市并不会有rendez-vous,约定的不一定会如期而至,固定的不一定会长久,人只能永远在里面游荡。这样,又怎么会有不变的心?第一段和第二段设计得精致、点到为止,让人满足。第三段的男画家这个角色值得回味。我认为他之所以不想陪那位瑞典唯一女性朋友的表妹,是因为她并未对他引以为傲的画投去赞赏,反而将之与集中营比较。而他之所以对萍水相逢的女子狂追不舍,不过是因为偏执地认为自己能够有让人一见倾心,以画为媒的爱恋,实在是自恋。不信看他最后得知女子是有夫之妇,还被放鸽子之后,回到家中一直在做的事情。他将画作中原本着灰色衣服的沉闷的人物,重新描摹为上白下粉的女士。明明不算什么修改的修改,在他看来,却使得一天没有白费。他肯定明白自己的画死气沉沉。
侯麦的巴黎是由内而外的浪漫,巴黎这座城和生活在巴黎的人合起来才是法式气质和内涵的完整表达,巴黎不只是侯麦讲故事的地点,更是故事之所以成立的核心因素——影片中的三个故事若非发生在巴黎恐怕不会这么令人信服;相比之下伍迪·艾伦的巴黎就偏向浮光掠影的浪漫——当然我也很喜欢老头子,只是更符合一个游客从外而内的想象。打个比方就是深度文化游和观光三日游的区别。// PS. 95年的片子还有点回溯新浪潮的意思,话说侯麦拍这类轻松惬意又暗藏机锋的小片儿简直太信手拈来了,女主各有千秋的美;观影体验甚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