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泄密者》这个名字,我就觉得应该是一部谍战片之类的电影,随后看了一下演员,咦,居然有佘诗曼,再一看,啧啧,阵容真不错,连郑则仕也出山了。
影片体现出了正义与邪恶的交锋,在正义面前也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保障,若多出几个像张日善那种伪善的企业家,那么人民必将陷入深渊。
这种伪善的人为了利益,不折手段,一方面制造病毒,肆意传播;另一方面又以研发解药之名大肆收敛财物,名利双收。
张日善这个名字日行一善,但是却又赤裸裸的犯下了一系列的恶性,名字与行径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而由吴镇宇饰演的主角大伟,确实一个兢兢业业的好警察。但是这位好警察往往因为工作而忽视了家庭,忽视了妻女,最终导致了离婚的结局。
影末二人短暂的相拥,代表着各自不同的选择,尽管依然相爱,但是为了警察这个身份所代表的责任,大伟依然只有负重前行。
而大伟女儿的一句话更是发人深省。
剧中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知是真是假?
以及在文章末尾诠释出了自己心中的正义究竟是什么
因此组织起了《泄密者》,希望全世界有正义感的人都能够加入进来,共同对抗那些别有用心的伪善者们,揭露出他们的真面目,让正义的都彰显。
影片中感觉佘诗曼的戏份比较少,但都是比较关键的承接转折点,整个剧情走向的引线,一步一步的带领我们解开泄密者们的面纱。
整部电影在剧情上的布局算是中规中矩,没有太多的亮点,基本靠几位大咖的演技在支撑,很多时候剧情的走向都能够猜到,新鲜感不是很充足,但是作为一部消磨时光,不烧脑的电影来说,还是不错了。比起最近情怀买单的“爱情公墓”要好得多。
当然,不能忘了我们十分敬业的张智霖同志,他可是为了工作,连婚礼都差点错过的真男人啊。
不过还好,最终能得到佳人的理解,有情人终成眷属。
(ps:看完点个赞,交情深一半。作者加关注,少年有前途)
《泄密者》最后,吴镇宇饰演的老警探王大伟与妻子离婚,张智霖饰演的年轻警官李永勤则与未婚妻迈入婚姻殿堂。影片以交叉剪辑的方式向观众交代了这个他们或许早已明了的结局——电影一开始,伏笔不是已经埋下?王大伟的妻子埋怨丈夫整天忙于工作不顾家,要和他离婚;李永勤的未婚妻虽然遭遇到相似情况,但她对婚姻仍然保有美好的期待。
这个既悲又喜(后面我们会发现这个结尾其实悲剧十足)的结局原本可以反转:按照中国人喜好的“大团圆”叙事套路,王大伟与妻子离婚的悲剧就不该发生。 更何况王大伟逾越警察身份帮助“泄密者”揭露Amanah的骗局,他理应通过这份不为人知的“英雄举动”获得观众感动才是——一种最简单的影像化呈现就是妻子不计前嫌与他重归于好,两人继续一起生活。
邱礼涛(或者说两位编剧)显然不愿如此。或许我们经常看见更显用意的结尾,但很少有比《泄密者》的这个结尾显出更隐晦却又明晰的用意了——王大伟和李永勤像是警察这个身份的两组镜像,合并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由青年到中年的渐变画。李永勤代表年轻时候的王大伟:正义凌然、秉公执法,王大伟则代表着年老后的李永勤:俨然一条在警局摸爬滚打数十年的老油条,如此他才会在女儿患病这件事的间接驱使下暗中支持“泄密者”(显然与警察身份相悖)。
如果说年轻的李永勤仍然兢兢业业地恪守着一个警察的责任和操守,那么中年的王大伟则懂得了在职业规训之外,仍有一种被称作“良知”的东西存在。这是他在知道Amanah的弥天谎言之后,瞬间做出的决定——除了女儿无辜被感染这件事给予他的打击,作为人(而不是警察)的良知在无形中指使他去帮助“泄密者”揭露Amanah的骗局。王大伟逾越了警察这个身份的限制,显出了作为普遍之人的价值(良知同样引导着张日善的儿子反叛父亲)。
像是同一个人生命中的两个阶段,从李永勤到王大伟,性情虽然发生了一些转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为工作牺牲了家庭,将本来应该留给家人的时间花在了警务事情上。这是王大伟最后不得不离婚的原因,李永勤身上虽然已经出现这个问题,但未婚妻对婚姻的憧憬与喜悦无疑冲淡了这种“不顾家”可能对夫妻关系暗中造成的伤害。
《泄密者》结尾的交叉剪辑无不在说明此点:李永勤的未来就是王大伟。这个结尾不是已经提前给出了吗?李永勤和王大伟在影片中途坐在车里聊天的时候,一个问另一个结婚了吗,一个说“在办”,另一个回问离婚了吗,这个也说“在办”。相同的回答在此创造的幽默感,到结尾彻底涂抹出了一种悲观色调。两个“在办”最终都落实了:真的结婚,也真的离婚了。
邱礼涛在此不免显露出他的悲观。即便整部电影按照香港电影的传统套路制作完成,但这个结尾却反转了套路:王大伟的一系列“英雄壮举”也没能挽救婚姻,这是有悖叙事常理的。观众看到这肯定会感到惋惜,但或许这就是人之实情吧。在结尾结婚与离婚间的强烈对比中,邱礼涛有一种不妥协的姿态。这种不妥协渗透在了电影中,《泄密者》说到底即是作为一种对政商勾结的批判创造出来的。
在快速制作的基础上(我们不知道今年他还能拍出几部电影!),邱礼涛仍然能加进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泄密者》的故事,无非是几个社会事件相互组合的产物:作为中情局职员的斯诺登揭露美国的“棱镜”计划,或许是张日善的儿子反叛父亲和“泄密者”组织的由来;SARS及其他传染疫情的不时发生或许启发了电影中高危变种传染病的设计;记者的普遍“消失”,或许是编剧着力重申记者职业道德的原因;政商勾结,也不算什么多大多新鲜的新闻了。
作为当今香港影坛极少数仍然鲜明保留上个世纪90年代港片风采的导演之一,邱礼涛在每部电影中都保持了自己的风格。固定的创作团队、商业化制作模式、全明星阵容……而且往往是多种电影类型相互混杂,邱礼涛拍起电影似乎顺手拈来,看起来毫不费力。在杜琪峰的电影里,能看到纯正的香港警匪枪战; 在许鞍华的电影里,能看到原汁原味的香港市井生活;但在邱礼涛这儿,目视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侏罗纪世界2》和《泄密者》都看了。
类型,前者好莱坞怪兽片,后者香港犯罪片。
口碑,前者豆瓣7.0分、7.9万人评分,后者豆瓣5.8分,0.36万人评分。
票房,前者10亿,后者0.51亿,目前都是上映6天。
大恐龙碾压啊。
但是,论及共情和观影后思考性,我pick《泄密者》。
现年57岁的导演邱礼涛非常高产,他的作品列表在豆瓣能列出13页,而且非常全能,当过电影摄影(《法内情》《蜀山传》《永久居留》),当过编剧(《老夫子2001》《这个阿爸真爆炸》)、当过演员(《新不了情》《笨小孩》),还组过乐队出过书。
导演作品光2017年就有《常在你左右》(古天乐)、《失眠》(黄秋生)、《原谅他77次》(蔡卓妍)、《拆弹专家》(刘德华)。
明年他的待上映作品还有《拆弹专家2》、《扫毒2》、《死亡通知单:暗黑者》。
依据明星效应,国内观众比较熟悉的邱导作品可能是,让黄秋生成为香港第一个凭三级片拿金像奖影帝的《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1993),让刘美君荣膺台湾金马奖影后的《性工作者2:我不卖身,我卖子宫》(2008) ,让蔡卓妍获得澳门电影节影后的《雏妓》(2014),让刘德华提名香港金像奖影帝的《拆弹专家》(2017)。
其实邱导的作品题材非常丰富,拍过喜剧片(《山鸡变凤凰》(1994)、《神探驾到》(2015)),拍过爱情片(《爱情梦幻号》(1999)、《半醉人间》(2006)),拍过动作片(《终极忍者》(2006)、《竞雄女侠秋瑾》(2011))、拍过功夫片(《叶问前传》(2010)、《叶问:终极一战》(2013)),拍过惊悚片(“阴阳路”系列、《伊波拉病毒》(1996)、《青魇》(2012)),拍过政治片(《公仆2》(1995)、《廉政行动》(2016)),还拍过纪实片(《性工作者十日谈》(2007) )。
但最多的还是犯罪片,从他早年的《的士判官》(1993)、《惊变》(1996)、《夜叉》(1999),到后来的《等候董建华发落》(2001)、《同门》(2009),到近年的《凶手还未睡》(2016),再到今天我们要谈的这部《泄密者》。
邱导很多片子里有警察,要不直接就是警匪片,要不就是男主是警察。
《泄密者》也是两个警察男主,港片惯用的“双雄”设定,吴镇宇的眼,张智霖的颜,都很能打,但更能打动我的还是影片里的记者形象。
李灿森和佘诗曼在影片中都饰演有专业精神、维护正义、不怕死的记者,李灿森很快领了盒饭,佘诗曼有女主光环护体,所以连续三年都获颁香港最杰出记者奖、在工作中有死忠跟班、染病毒是虚惊一场、在枪战中有英雄救美。
血统纯正的香港电影必然要有经典港星班底,有悬疑、枪战、爆破、追车等元素,最好再来首粤语金曲。客观地说,《泄密者》就是这样一部中规中矩的套路港片,剧情主体走向都能提前猜中。
但由于角色统一的港片气质(虽然为规避敏感而设置了一些马来西亚国籍)、对香港地域文化的表现(港式云吞面、咸柠七、外冷内热的港人情感),看下来还是舒服的。女主佘诗曼和周秀娜、卫诗雅等女配都是香港女星,不像以往合拍港片里夹杂一个大陆女星当花瓶女主很违和,双男主负责性格反差,女演员的气质就很关键了,完成角色功能之外另有重要作用就是加强或与影片整体风格保持一致。
《泄密者》讲述《香港日报》女记者阮嘉岚(佘诗曼),面对变种寨卡病毒肆虐传染展开调查,因为同行发生命案和两个警察男主联系在一起,挖掘出“泄密者”神秘爆料组织并与之携手,最后扳倒奸商。影片最叫绝的设定是,治病之药实际是导致社会之病的药。药业财阀利用蚊子散播病毒,同时制造对抗病毒的解药,既发大财又赚取好名声。“孤儿药”(罕见病药物)三个字的意义颇可玩味。“泄密者”像是一个真相联盟,为揭开病毒传播的背后黑幕而斗争,这个组织挑战了公检法,但到最后警察男主、记者女主都愿意加入,可能体现了导演邱礼涛推崇的“执生精神”(意思是自开生路)。
影片中阮嘉岚的妆发着装利落洒脱,行事果断硬朗,面对男记者示好、男同伴追随既从容又矜持,内心深情不露,得知对方死讯才会伤心流泪,外冷内热、欲说还休不就是港女特质之一么。
曾几何时,我也多么想做一个专业精而尖、感情不渲染的社会记者啊。
可能学新闻出身的人都有过一个记者梦吧,我也曾经幻想自己拿着笔和话筒,上山下海寻找新闻线索,慷慨激昂为公众代言,“你们可能没见过我的长相,但一定见过我的工作。你们可能不知道我的名字,但无时无刻都感受着我的宣传。”
可我工作后是当新闻编辑,一当就好多年,基本都是安身于写字楼,虽然网络带着我紧跟新闻现场,也去参加过媒体采风,但始终不是真正意义上跑新闻、在电头上署名的记者。
而后来,随着商业门户蓬勃、自媒体汹涌而来,记者的身份变水了,“无冕之王”的头衔不吃香了,连“爆料”这个词都变low了。好像人人都可以做记录故事,发表评论的人了。有没有记者证的身份认证,倒也没人那么在乎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用短视频记录我们这个时代”,当下宣扬的是这个。
记者的精神,是不妥协,是锲而不舍,但在社会现实的磕磕碰碰里,我选择了像更多平民百姓那样,“做人呢,最要紧的就是开心”。我不后悔,但也没觉得这值得骄傲。
可能相比享受道德优越感,我更注重“自己执生”吧。
《泄密者》选用的插曲是Beyond乐队《谁伴我闯荡》,听听歌词,“其实你与昨日的我 / 活到今天变化甚多 / 只有顽强 / 明日路纵会更彷徨 / 疲倦惯了再没感觉 / 别再可惜计较什么”,配上女记者在男记者坟前的沉郁深思,很有feel。
话说导演邱礼涛原本也是想当记者的。
据资料介绍,邱礼涛1981年进入香港浸会学院(1994年升格为香港浸会大学)前曾经读过一年的理工科,因为对达斯汀-霍夫曼演的电影《总统班底》(又译作《惊天大阴谋》)里的记者很佩服,特别想成为一名调查记者,后来进入浸会学院传理系时,他本来也是想专攻新闻,不过因为受到香港电影学者和制片人林年同的影响,进入亚视实习成为一个编导助理,又被邀请去当场记而慢慢入了行。与此同时,他还在《年青人周报》、《翡翠周刊》、《星岛日报》和《TOP》等报章杂志发表文章。1998年,邱礼涛还根据一场交通意外事故为香港电台新闻部模拟重演了电视片《拯救行动999——生死之间》,可以说是他梦想当记者的一个变奏。
邱导的作品在豆瓣无一过8分,5点多和6点多的评分占据大半江山,可能作品一多难免良莠不齐、水准飘忽不定,但不可否认的是,邱礼涛是充满理想的社会学者,讽刺时弊,具备社会性,他“起码三分之一电影作品可以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代表着一些香港当代的人心脉络”。
近年来“港片已死”已经成为政治正确的口号了,但幸好还有导演在做港片坚守者。
邱礼涛曾经说过:“很多电影一出来时候的口碑,跟十年之后回头看是不一样的。”
我认为,邱礼涛(的影片)还是值得等待的。
(无剧透,只谈极其喜爱的阿佘,想看影评的话,可以多支持其他作者哈)
(关于阿佘的《金枝欲孽》与《延禧攻略》→宫斗剧的鼻祖与新贵,四面墙的阴雨与疾风)
佘诗曼是公认的劳模。
一年到头,不是大银幕见,就是小荧幕见。
算下来,这样的“约”,一赴,就赴了20年。
而她看起来,相貌似乎没有多大改变,但那戏路与态度,却是越活越开。
就像是在不断绽放一样,看不到终点,只是凭着一股韧劲,不断地打开再打开。
这周五,她跟吴镇宇、张智霖联手合作的《泄密者》就要上映了。
在这部电影里,她饰演的是《香港日报》记者阮嘉岚,一个总是冲在前线追问真相的人。
当马来西亚突然爆发由寨卡病毒引发的疫情,她也第一时间奔赴现场。
但随着蹊跷谜团不断增多,几方势力逐渐登台,整个局势变得越来越黑暗。
这样的故事与角色,有佘诗曼的演技加持,期待值是可以往上走一点的。
毕竟,她演什么都好,非但不存在拖后腿的可能,往往还能用一己之力,撑起整场戏的可信度。
这样的评价,放在现在妥当,但在20年前,恐怕犹如痴人说梦。
那时她才刚出道,身份是“香港小姐”季军。
说来有趣,本来资源是在冠亚军身上的,没想到两人闹了些争抢男人的新闻。
于是佘诗曼“捡了个便宜”——但要是以现在的眼光看,是港剧、港片,捡了个宝。
那时她一点经验都没有,就被推到了重头戏里。
在《雪山飞狐》(1999)中,她跟陈锦鸿(饰胡斐)搭配,扮演苗若兰。
这个角色,温软,柔弱,让人心生怜惜。
胡斐柔肠百结地唤她一句“草蜢仔”,她就娇羞地低一下头,笑意漾到嘴边,藏不住。
要哭起来,又当真称得上梨花带雨,楚楚动人。
可以说,佘诗曼接的第一个角色,像是量体裁衣。披上那戏服,就是苗若兰本人了。
其后参演的两部,是品质更硬的《刑事侦缉档案4》(1999)和《澳门街》(2000),进一步打响知名度。
特别是在《澳门街》(《十月初五的月光》),佘诗曼饰演祝君好,与张智霖饰演的文初,搬演了一出出温情大戏。
自此,开启了二人在影视上的多次合作,这一回的《泄密者》,就是第六次。
回看当时,观众缘是有了,但这个初出茅庐的新人,还是有不少被指摘的地方。
演技青涩之余,“鸡仔声”这个形容,伴随了她很多年。
所谓“鸡仔声”,指声音太娇太嗲,很多时候,连对白都念得含糊。
但要知道,佘诗曼有意思,也就有意思在这里。
你要是给她定性了,没多久,她就给你打破。
你觉得她嗲,她就发狠地,每天大声读报半小时,攻下台词这一关。
你觉得她柔弱,殊不知这个女演员,就跟她自称的“男仔头”那样,坚韧无比。
为了拍戏,她可以一年拍120集,可以五天四夜不睡觉。
颈椎、下巴等大伤小伤不断,她也往往为了进度,枉顾自己健康。
你觉得她只能充当花瓶,她在2006年就夺下了TVB最佳女主角称号。
而这个“视后”,还是迟来的。
短短几年间,能把自己推到这样的事业高度,显然不是运气二字能够概括的。
关键是,得把自己的天赋逼出来。
成为演技派后,佘诗曼依然在不断颠覆各种定论与标签。
当大家以为她戏路窄,只能演纯美角色时,她在《倚天剑屠龙刀》(2001)里演了周芷若。
从善良纯情过渡到腹黑无情,佘诗曼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区。
就跟她本人一样,用别人习惯性定义的甜美,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惊喜。
那一丝阴损与狠辣,难忘。
于是大家慢慢地从《七姊妹》(2001)的黄玉簪、《帝女花》(2003)的长平公主等娇柔角色中,感知她内里的韧劲。
等到《金枝欲孽》(2004),更是技惊四座。
佘诗曼的演技,突然就惊为天人了。
董佳·尔淳这个角色是内敛的,但所敛的锋芒,格外冷冽。
她工于心计,在宫斗初期就能在上游兴风作浪。每一招,出得又阴又准。
佘诗曼把那种绝情与孤清,演得滴水不漏。再淡的妆容,也能在光天化日之下现出鬼气来。
但这个角色哪怕不动声色为多,层次感却丝毫不少。
后来淡风云的惘然,情爱不得的凄然,被她融到那副姣好的相貌上,都是能叫人心惊的。
当大家以为她走到了演技的巅峰,她继续在同一导演戚其义的《火舞黄沙》(2006)中大放异彩。
在各种拉锯的消耗中,家春分这个角色,有更多浓墨重彩的质感。
佘诗曼进一步圆熟的演技,又爆发出一种新的可能。
那年她竞争“视后”的作品不仅有这一部,还有《凤凰四重奏》(2006)。
一个人演四个角色,从清末到当下的四代人,不同性格,不同际遇,一水儿地下来,都让她演活了。
而佘诗曼,继续在各式角色中找自己的突破口。
譬如《法证先锋2》(2008)的疏离,《绝代商骄》(2009)的泼辣,《花花世界花家姐》(2011)的痴傻……
等到《使徒行者》(2014),精明市侩而又重情重义的“钉姐”丁小嘉还能让观众眼前一亮。
大家都没想到,佘诗曼能够“放”到这个程度。
这个剧是成功的,但成功很大的理由在于佘诗曼的演绎。
那种市井气息亲切、搞笑、迷人,与林峯的对手戏炸得火花四射。
从这个角色开始,佘诗曼当真是没有什么角色是无法驾驭的了。
再一次,她赢得了TVB“最佳女主角”与最受欢迎的“电视女角色”大奖。
这是毫无悬念的。
因为千差万别的气质,套到佘诗曼身上,都没有违和。
就像千差万别的男星,放到她身边,也都不会突兀。
她自身是有一股劲儿的。
《泄密者》这种不惜以身犯险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角色,很契合她。
但她的“劲儿”,更多用在角色塑造上,为人处世上,则是柔和的。
佘诗曼把自己打磨得越来越光润,无论是演技,还是气质。
演员喜欢跟她合作,不仅因为她演得好,而且能别人的光彩给放大。
看TVB的“最后一位花旦”佘诗曼,也像是在看港剧与港片的历史。
跨着一个时代的辉煌与回落,抓过的星光,就尽量多照耀一下。
没有松懈与怠慢,只是处变不惊地走好一步又一步。
佘诗曼给自己的骨气,想来,也是给香港影视的骨气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侵权立删。修改版载于“万达电影生活”公众号。
上一周的放松时间,看了一部电影《泄密者》,这是几年前的一部港剧。 当你听到泄密者这部电影名字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不是这是一部谍战剧?或者是一部悬疑侦探剧呢?没错,这的确算是一部侦探剧,不过是以传染病的开头引入的。 这部电影剧情非常的反转,电影开始就出现了传染病,然后终于有个大药厂研发出了抵抗这个传染病的药剂,就在大家欢呼庆祝的时候,剧情陡然急转,关于这个药厂内部出现了各种问题。最后的结局是这个研制药剂的药厂就是始作俑者,原来就是他研制出来的病毒和药剂,然后散播病毒,再卖出自己的药,以谋取不义之财。 当然具体的电影细节比这要反转很多,精彩更多,这次的演员都是香港的老演员,比如佘诗曼、张智霖、吴镇宇等。 这部电影也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善与恶,人性本善,我们始终要有一颗正义的心。 一周繁忙的工作,让自己很疲惫,看一部电影,给自己放松一下,还是蛮好的。 有张有弛,这样的节奏,刚刚好!
蹭热点,容易,谁不会?
世界杯,你说俄罗斯,我说韩日,2002年,中国队第一次打入世界杯决赛,功臣,叫董路。
挖真相,巨难,勇敢的人,越来越少。
只有在电影里,靠故事,靠回忆,靠联想。
《泄密者》这部电影,我推荐给,在非典SARS期间,有过痛苦经历的人,观看。
谨以此片献给,2003年的柴静和钟南山。
不理解,SARS,怎么恐惧的,可以先看这3条资料,
1. 百度百科,有一个词条:钟南山依赖症。
2. 柴静在CCTV新闻调查栏目,做过一期35分钟的视频,《北京:“非典”阻击战》。
3. 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2003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激战。
在电影里,两个星期内,患者70%死亡率的“非典”式病毒,叫VR-23。
电影《泄密者》的真正主角,是一种精神。
为了这种精神,
一位总经理,做了内鬼,人死了。
一名好警察,当了绑匪,家破了。
一个名记者,非法直播,名臭了。
一家5口亲人,势不两立,母亲遇害、哥哥被自杀、嫂子被炸成碎片,只有弟弟靠栽赃陷害自己的父亲坐牢,幸存。
这种精神,叫,真相者联盟。
他们不怕牺牲,甘愿以泄密者的身份,用全球互联网现场直播的手段,揭露真相,帮助普通人在灾难下获得公平生存的机会。
【备注】
看完《泄密者》之后,我对所有现场直播的APP,都添了一分好感,外加,十分担忧。
前半段惊呼哇哦,后半段想掀桌,其实问题和《赤道》很像,多线叙事看起来风风火火其实没有啥实质信息,悬念不靠设计和暗示而是靠硬生生的反转,好多值得展开的情节点都被编剧给些丢了,太可惜了!
看过《泄密者》:纯正港产片,无论是演员主创还是情节桥段都相当地熟口熟面,各式商业元素也套路满满,警察/媒体/神秘组织/药商等多方角力只求真相,还好影片节奏较快,吴镇宇很港式草根出演有笑点,不断地介绍美食,看的很饿呀哈。。。
想喝咸柠七喜!
邱的“社会派类型片”(没错,他就是一粗糙版的奉俊昊)一定要依托于一个足够本土足够简单的类型文本,才能有精力有空间甚至有时间(“快枪手”创作)去添加有效的作者表达,反例便是本片,建议他之后与这位通俗小说家合作时尽可能的做到有选择性。
实在简陋粗糙了点,政治攻势已经比较直露啦:人为制造的VR-23病毒等于始终未获通过有涉言论自由的香港基本法23条
比预期要好,工工整整槽点很少,张智霖和吴镇宇这对警探的性格对比挺有意思。
看多了港片类型,老面孔,题材一如既往的没新鲜感。电影的剧情努力还原港片辉煌,似乎吃力不讨好
邱礼涛这次大失水准 全片的剪辑堪称灾难 前大半部分剧情太乱太散容易走神。如果不是吴镇宇和郑则仕演技有特点 根本撑不起自己的角色 其他角色构造也失败 张智霖估计全程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好歹是个查案剧情片 不好好细化案件却花大时间在无谓的汽车追逐上 是不思进取吧 失望。只能给港片勉强多加1星
两位警探性格各有特点,剧情规规矩矩,还算有点燃,港片的辉煌不在了。
一流的演员和导演手法,二流的剧本,末流的主题。前半很不错,后半部急转直下,故事悬疑性不够,邱礼涛努力用自己的调度来挽救这个故事,让电影颇多的线索有条不紊,但说教的鸡汤毁了一切,冗长的动作戏也冲淡整体连贯性。本片明显是为了内地市场妥协,否则,这个题材+邱礼涛,就是另一部伊波拉病毒,一定非常有料
没人吐槽结局吗?什么鬼?!!
又是邱礼涛的行活作品,看似格局设定很大的伪国际警匪山寨动作大片,但无论是故事的悬念还是角色动机逻辑都存在太多问题,剧本更像是个半成品,各种元素的拼凑,后半段的反转更是没有来由,充其量就是个TVB电视剧水准的敷衍之作……
两星半。许看不许动,咸柠配七喜,基本还是近年港产商业片那类套路,任何贪污腐败官商勾结的戏码一定得发生在别国,一般首选都是东南亚。每当港片要挣脱旧的拍片模式桎梏时,邱礼涛都会站出来啪啪啪几巴掌甩在电影人脸上,不过像这种在内地几乎毫无流量可言的全港产班底,大概也只有他还在坚持吧。唉。
对不起涛哥我迟到十五分钟,不过涛哥这次泄了,勉强算睇得过去,吴妈你最靓啦笑翻全场,妈哒我要吃云吞面加红醋鱼蛋配柠檬腌了几年的咸宁七!粤语加一星。20180610@佛山中影万科见面会见到了佘诗曼。
TVB电视电影既视感,看开头猜结尾,港式警匪千篇一律,除吴镇宇外一票扁平角色,廉价追车碰撞没完没了,看的人哈欠连天,无政府主义故事架空,借机探讨和映射社会现实,但均疲软无力,并且中二狗血,一顿狂轰乱炸,还没张智霖和吴镇宇讨论面食和茶点来的有趣儿好看,纯港制作越挣扎,气数多少越明朗
45/100 是港片的味道,制作也算是大阵势,但这个剧本营造悬疑的能力几乎为零,悬念埋得那么不走心,泄密者其实是编剧本人吧。 邱礼涛高产却无法保证质量。
已经努力想要延续港片辉煌了,但毕竟辉煌已不再,努力也只证明气数已尽。
再国际化,底子仍是香港。听吴妈讲馄饨勾红醋,讲咸柠七,讲那些在这方寸之地无处安放的怅惘与豁达,就感觉,有些东西始终没走远。想想啊,纯港片,如今也算奢侈品了,凑齐这样的演员班底,也是高配了。反正看佘诗曼张智霖吴镇宇表演,很舒服。邱礼涛还是有股狠气的,哪天顺了就厉害了。三星半,加油。
很TB剧感,前半的悬念抓得不错,但细部完成度实在很低,最后的揭秘过于套路难免泄气。以社会现实为出发,却很难做到顺畅的自我主题表达。很像是小时候看的港片,可能这也是很多人希望看到的吧。
真的很佩服邱礼涛,这么大年纪还是个愤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