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院看见过电影的海报,但没有去看。后来手机上也可以看了,于是随手下载了下来,放了两个星期,今天才打开看完。
开头是没有台词的,有一种刻意的煽情,并不是很打动人,老人的性格也并不讨喜,但看到后面,带冬子玩,给小吴退房租,让女儿在婆婆家过年,以及对丈夫的思念,都可以看出老人内心的柔软。
冬子很可爱,其实我有想过为什么它叫冬至(当然是站在角色的角度),我想它可能是哪年的冬至来到魏大妈身边的。
真的泪点是梦里,丈夫、女儿和冬子在院内玩耍,大雪却怎么推门敲门也无法靠近,无人理睬的时候。那一刻感觉,这是比死亡还要可怕的东西,尤其是本身便接近死亡之时。
最后的转折其实开始没有看的太明白,后来看评论才知道,是说老人在冬至夜便死去了,小女孩一直在墙上咒语一般写着的“1221”,正是2016年冬至的日子。冬子并没有丢,而是一直陪在她的身边。
这是一部没有一秒钟让你嘴角上扬的电影,魏大妈也没有笑过——除了看阿姨们跳广场舞的那一瞬间。
老人和狗狗的故事,大概总是柔软的。导演是从来没听说过的人,应该是个新人吧,影片的刻画痕迹比较明显,台词情节略显单薄,很多地方还可以改进。但的确是一部用心的电影。
其实在我看来,它比《神秘巨星》更打动我(没有踩后者的意思,之是对我而言),可能是因为它更加残酷,更加真实,令我联想到正在我隔壁房间睡觉的外婆,和我家已经不在的狗。
无关成本,只是动人。
《大雪冬至》一是天气,冬至时节,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二是主角名字的缩写,主人公 魏大雪,小狗冬子。
整个片子的节奏很慢,描述了独居老人魏大妈的日常,通过“平贵回来了”一京戏台词,巧妙的将我们在现实虚幻中拉扯…
天上下大雪是老天爷给死去的人烧纸,魏大妈的父亲、丈夫都是在大雪天逝去的…和结尾呼应,埋下了伏笔。
女儿在上海,很忙,不能回来看她,只有小狗冬子相依为命。唯一东厢房的租客,也因为父亲去世要回老家陪母亲离开了,愈发的孤独…
隔壁老头也去世了,对门玩耍的小姑娘也走了,冬子也不见了……鸽子也盘旋而走……所有都离她远去……雪下着………
《大雪冬至》是一部关于老年人的生活现状的电影,很真实,它没有很多的故事情节,就像一部纪录片,节奏很慢,老人名叫大雪,冬至是陪伴她的狗狗,女儿不在身边,冬子的陪伴给了老人很多的慰籍,之后冬子走失了,老人四处寻找无果。每天老人的生活很单调,除了和狗狗玩耍,只剩下电视机的声音,偶尔给女儿打电话,每次都是说忙然后挂断电话。在漫天飞舞的大雪里在冬至这一天老人孤独地走了,很凄凉。中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子女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父母,那么老年人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是老人们自己需要考虑的问题,报团养老或许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而整个社会保障系统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这才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希望这部电影能引起社会对于养老问题的关注,让行将老去的老人都能度过老年漫长的岁月,在去往天国的路上没有痛苦和遗憾!
人至中年,看这部片子,感概万千,老人的坚韧和无助,中年的忙碌与挣扎,通过一个普通独居老人平淡的日常刻画的入木三分,直击内心
亲人就像空气,往往在身边时感觉不到,失去后才知珍惜,愿我们都能珍爱那些关爱你的人,避免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剧
第一次忍不住在豆瓣写影评,在这样夜深人静时分,大雪冬至打动了我,感谢导演和剧组愿意用心拍出这样注定没有多少票房的作品,希望中国有越来越多用镜头记录生活的导演
电影女主名为大雪,情节更多的发生在冬至那天,这个片名为《大雪冬至》有点一语双关的意味。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女儿远嫁上海,自己的生活也不是很好所以迟迟不愿意和女儿住在一块,老人的一生都在北京老胡同里度过。大雪的家里虽然老式,但物品的摆放和样式看得出来她是个很讲究且有品味的人。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小吴消失许久她心里是惦记着的,小吴回来后告诉大雪父亲离世的消息并交于最后一个月的房租,大雪思前想后给小吴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饭,小吴离去最后一个早餐她将钱与信封一同搁在小吴的门前。梦中冬子丢了她张贴寻狗启示并将酬金一再提高。在孙子毛毛打来电话询问冬子时她刻意隐瞒为的是不让远在上海的小孙子伤心。电影中反复出现她看戏时的“平贵回来了”台词,时间也在不断变换。虽然年龄已大她望着广场上跳舞的中年妇女,但心里还是想融入她们的。后来情节慢慢揭开,她的丈夫在文革后期不忍羞辱选择上梁自缢留下一封遗书,后半生她独自拉扯大女儿芳儿。在她的梦里小年那晚她梦见女儿孙子和冬子一同来看她。然而梦终究是梦,现实是残酷的。 整个电影看完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濡湿了衣领。电影里的大雪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我并不陌生,因为她就像你我的爷爷奶奶辈的人,也有可能是隔壁的爷爷奶奶,经常在楼下晒太阳的一言不发老人。不过更有可能是若干年后正在观看此片的你我。老龄化已不再是未来,就是现在面临的问题。曾在豆瓣上看了一篇名为《承认吧,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注定短暂而无效》,讲的就是当今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老年人生活的不一样,同样的是孤老。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片中的京味儿十分浓厚,很喜欢。谢谢导演带来这么优秀的作品,值得大家观看,也谢谢果果给我们这些电影爱好者观看点映的机会。不过不知道大雪的老伴儿和导演同姓不知道是否有什么联系。在此还是感谢各位。
冷静,克制,没有胡乱煽情,喜欢这种冷峻的风格,潘淑兰的声音辨识度太高,稍有违和感但无大碍……★★★☆
说句实在话,拍摄构图都不错,台词剧本是硬伤。
迟早都有这一天,迟早都是一个人面对,其实心里都明镜似的,偏要靠狗啊,人啊,梦啊,回忆啊来求个意义。没有意义就是意义。好走。
后面看得好难过
理清時間順序 觀影感受大不相同 情感也就更深沈 題外:好怕自己以後變成空巢老人 要是還比老伴兒死得晚的話 獨自品味孤獨⋯
本来虽然寡淡,却好好的反映空巢独居老人的社会问题……结局却没看懂……我就想知道,狗是什么时候丢的?人死了,狗丢了,然后找狗,却发现人早死了……这是一个鬼片吗?还有恐惧、痛苦、挣扎、释然从哪看出来的?
叙事很章节化 足够的冷静克制 这些都让整个成片的情感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了出来 足见邢潇在叙事和指导上下的功力之深 全片台词不多 祝希娟老师塑造了一个平凡的独居老人 她表演的非常生活化 接地气 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的格格不入 也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苍凉 让人用心感受它的用情之深以及表演功力
苦穷惨的片子票房堪忧
梦一场?装逼失败了。应该把<<我们俩>>反复观看一百遍再拍
寡淡无味
唯独应该称赞的表演被困于剧作之中。青年导演拍这种电影是另一种取巧。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故事啊。雪天来看,更添几份伤感,一个人包场的影院里默默流泪。
节奏慢,台词多,惨。
其实剧本还是有问题。从对着遗像独白开始,就显得不那么真实了。一个独居老人,如果愿意和丈夫唠嗑,就不应该是突兀的一场戏。而一场戏,实际上唠的就不应该是这么日常的嗑。至于结尾,显然也有问题。而最重要的是,某种程式化的叙事,缺乏创新。不过还是应该支持这种节奏缓慢的小成本电影。毕竟有难能可贵的电影意义上的真实感。
这部电影本身有个三星半的样子吧,但是我是被朋友喊去看点映,结果到了影院发现需要签到,还规定要去xxxapp写影评,感觉被迫做了回水军。然后还有一封导演写给大家的信…故事本身没什么特色,有点故弄玄虚,老太太舞台剧范儿太足不太接地气,虽然角度很有趣,不过营销方式真的有点…
短片内容扩成长片,表达过于直白。
使用了章回体的方式,拍出了空巢老人的孤独,也拍出了导演邢潇作为多年北漂的孤独,按导演的说法片中的人物是以一个位在拍摄期间独自离世的空巢老人和他独居在西安的母亲为原型塑造。而扮演者是1961年《红色娘子军》中国首届百花影后祝希娟老师,而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母。
生而不易,事也无常。文邹邹的那些字和最后的歌,以及这老太太,这片儿也真就挺好看了。
《大雪冬至》除了反映空巢老人的孤独,同样也反映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孤独”吧。
飞机上竟没被催眠,虽远不至于动人,但让我上升的觉察到传统文化的极其不让人快乐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