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森斯坦(Eisenstein,Sergey)在人生的末尾拍出的力作,本是接受斯.大,.林的一项政治任务。
斯.大,.林想让他拍一部反映沙皇残暴的政治宣教片,但随着爱氏学习的深入,以及1942年片厂搬迁至阿拉木图,他有时间做深刻的反思。
E最终把这部影片拍成了兼有自传性质、领袖传记和解释俄罗斯历史等多重任务的影片,这是斯.大,.林始料不及的。西方也把这部作品当成描写极权的分析样本。👑
这部电影里有两个核心词汇:boyar和oprichniki,前者是沙皇时代的特权贵族,有人说就是杜马;后者可译为特辖军,是一只特务武装。
先着重谈后者,他们戴黑帽、着黑衣、骑乘黑马🕋,专司侦查可能的反叛,他们可以不经审判就处刑、放逐、处决嫌犯(特别是针对贵族)。属于一种保卫皇室的禁卫集团,类似于中国的东厂西厂。这样一只特务骑兵初仅有1000人,后逐渐扩编到6000人。特辖军在伊凡四世的指挥下,血腥地镇压了诺夫哥罗德的"叛乱",并肃清了所有的boyar。平时他们欺压良善、扰民、制造冤狱,这也成就了伊凡四世的「恐怖」之名。
整个两部《伊凡雷帝》可以简单概括成从倚重boyar到倚重oprichniki,建立恐怖的特辖统治的过程。集权可以用来肃清异议分子,造成前所未有的高效率,俄罗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和广大领土,而众多的boyar,乃至沙皇身边的亲族,却遭到了血腥的镇压。这种发生在16世纪的矛盾性与斯.大,.林时代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沙皇与“沙皇”是必要的邪恶。
爱森斯坦赋予此片以心理深度,这远远超出了斯.大,.林心中简单刻板的暴君形象的预期。Sergey在第二部的开头插播了一段伊凡的童年,说的是boyars毒死了他的妈妈,并一手遮天地干政,甫成少年的伊凡下令逮捕他们。这是日后成为恐怖伊凡所有行为的心理范型。自小失怙,心中充满孤独,渴望权力带给他的安全感,并不惜牺牲自己最亲近的人,做事充满冒险性,容不得异见。Sergey、Joseph和Ivan都有类似的心理型。
对于谢尔盖来说,世界上哪里有什么人民艺术家,只有沙皇的爪牙而已。
谢尔盖·爱森斯坦后期被安排的政治类影片,作为俄国第一位沙皇,铁血强硬的统治得以统一祖国的模式是斯大林要借以进行宣传的政治潜台词,爱森斯坦在第一部作品里大体比较好的完成了使命,对贵族的腐败及列强的欺侮做了强烈的批判,而对于伊凡四世的性格除强硬冷酷之外的残忍阴暗则埋下了伏笔。影片中比较成功的则是大量面部特写、对光影的独到应用、皇室的华丽布景及脸谱化的人物设计都留下非常深刻印象。
伊凡四世是个富有才智、英明能干之人,其活动特点是具有远见和坚定的目的性,并具有进步的性质,伊凡四世在沙皇俄国的开国史上占有非常特殊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此人生长在阶级斗争和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极其复杂的环境中,自幼即养成意志坚强和冷酷无情的性格,有很强的猜忌心理,好激动,残忍,对贵族们严厉镇压。13岁时就下令处死了反对他的世袭大领主,盛怒之下,竟然用手杖打死了长子伊凡太子,使人感到特别惊骇和恐怖。“雷帝”(即“可怕的伊凡”或“恐怖的伊凡”)的外号由此而来。
因为被POB的芭蕾《伊凡雷帝》激起了兴致,把多年前看过的电影《伊凡雷帝》又翻出来看了一遍。爱森斯坦以其蒙太奇理论而闻名,他的《战舰波将金号》据说是运用这一手法的典范,我并没有看过。就《伊凡雷帝》而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不是蒙太奇,而是爱森斯坦对面部特写、阴影及各种东正教题材壁画的炉火纯青的运用。
影片中充斥大量的面部特写,不胜枚举,其中更有很多刻意取昂头俯视或低头而目光上挑的姿态,表现倨傲、冷酷、谄媚、恐惧等情绪;《伊凡雷帝》的表演风格本就是极度夸张与舞台化的,以这样的角度拍出的特写便加倍诡谲。而这种特写运用到极致,就出现了一个极具超现实意味的场景:伊凡巨大的头颅特写与行进中的人群蝼蚁般的远景出现在同一个镜头中——对于凌驾众生的无上权力,再没有比这更好的隐喻了。
阴影也是多次出现的元素。演员的动作和服装设计都突显了伊凡体态的伛偻和纤长,再以阴影将这样的身形扭曲而巨大化地投射于墙壁上,营造出难以言喻的病态的压迫感。
至于东正教的各类宗教画,一向给我以肃穆、怪诞、压抑、悲苦的感受,这样壁画在影片中可谓无处不在,出现在每一个角落。
除此而外,第二部中黑白转为彩色的经典宴会场景自然不能不提——我想恐怕再也没有人能拍出这样迷幻而又令人胆寒的场景了!在一部主体为黑白电影中,短暂色彩的运用竟是这样的大胆不羁,普罗科菲耶夫的配乐在这一幕里也居功至伟,色彩和音符以令人窒息的节奏席卷抛掷而来,足以在理性的灵魂中激起瞬间对疯狂的渴慕。
-------------------------------------------------
最后,关于电影与芭蕾中的Kurbsky。
这个角色应该是在同一题材的两部艺术作品中反差最大的。在电影中Kolychev(即后来的菲利普大主教)和Kurbsky同为伊凡的旧友形成了一对互为对称的镜像:前者是保守、正直的传统护卫者,因政见与伊凡分道扬镳;后者则是对皇后安纳斯塔西亚怀有秘密的情欲、违心地臣服于伊凡最终叛逃波兰的贵族,大体是个奸角。而芭蕾中舍弃了Kolychev/菲利普这一角色,不知是否出于这个原因而将电影版Kolychev的部分人格给予了Kurbsky——于是尽管Kurbsky依旧迷恋安纳斯塔西亚,其形象却变得正直、单纯,成了被怀有不臣之心的贵族们利用而错杀所爱之人的软弱牺牲品。
相较于芭蕾中正直单纯的牺牲品形象,我更偏爱电影中的奸角Kurbsky——实际上他和皇婶叶芙罗西尼亚是我最喜欢的两个角色,伊凡本人都还在其次。十分有趣的是,或许由于夸张的妆容,他的面孔时常显现出一种怪异的柔媚(甚至有些神似丽莲·吉什这一类默片女星),而下一秒就转为险恶与诡诈。我尤其钟爱他在得知伊凡仍在人世时恐慌地念着“伊凡还活着!如果伊凡没有死……那么死的就是我!”然后冲进贵族们聚集的厅堂、手按圣经发誓忠于迪米特里皇太子、在一片愤怒的惊呼中狠戾地亲吻十字架的一幕。这种饱受野心与恐惧双重折磨的阴谋家、这些小心藏着利爪的狐狸,是多么可爱啊……所以我在《鲍里斯·戈都诺夫》中也爱舒伊斯基。
-------------------------------------------------
影评无法插图,有图版见此:
http://www.douban.com/note/255703199/所以全世界所有演员端起舞台腔来都自带中二调调嘛,全程“表情包”,你们都还记得自己在演“高大全”(好吧其实也不那么“全”)帝王传记,而不是喜剧嘛哈哈哈哈。虽说有来自审查和zz的压力,但老实说爱森斯坦也不是没接过ZZ任务片啊,人家成名作《罢工》和《波特金号》哪个不是带着任务拍得啊,可人家拍得就是扣人心弦、内涵深邃,为啥两部伊凡雷帝就这么“沉闷”又神神叨叨的呢。别跟我说斯同志就抓着这两部而不看别的啊。
而且我看DB转载的那篇苏联档案讲斯同志评价剧组的文章,其实抛开私心和“歌功颂德”,斯同志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比如宗教仪式过多拖沓、有些细节不符合史实等等。他提到的把伊凡往“民族英雄”、抵抗外来侵略势力的塑造也是有理由的,联系当时的国际社会大环境和苏联本身的现实情况,这么拍也会让当时的广大人民更有代入感。毕竟光拍宫廷阴谋斗争,那离群众也太远了,何况就不久前人家才把皇室给那啥……
其实我觉得本片更像爱森斯坦试图朝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靠拢的一个尝试。《麦克白》的神秘主义气息,《哈姆雷特》的贵族斗争,《奥赛罗》的猜忌背叛,《李尔王》的命运悲剧,就连那股拿腔拿调的戏剧表演风格也非常莎剧……导演似乎只是学了个皮,本质还是个实验舞台戏剧,但碍于外部的压力或者说期待吧,也不敢过于随心所欲。到最后感觉不上不小的,既不算那种内核红色shzy的帝王将相宣传片,也没达到莎翁对角色的深度挖掘。就拿导演本人的作品来比,我也更喜欢罢工和波特金号,大场面调度也是后两部作品更加气势磅礴啊。只能说光影取景、镜头构图是一流水平。哦,还有那华丽丽的服设布景。真就是连黑白色彩都挡不住的金碧辉煌、繁复精致啊。
第一部:青年加冕与笼罩的贵族恶意。。。征喀山战役。。。生病(真还是假)验贵族。。。以退为进退到亚历山大村。。。
是的,它的场景设计很牛,它的摄影很棒,几个斜线分割的构图和墙上无处不在的影子足够好几个教授混一辈子饭吃了。但我就是不喜欢这种样板戏美学!傅满洲的造型不知道有没有参考过这部里的伊凡。
爱森斯坦晚年作品。和《战舰波将金号》不同,这部作品突出的是舞台剧表演风格和光影显著的摄影风格。以及对暴君伊凡四世的表现。似乎在影射或是吹捧斯大林。这马屁也算是拍在马腿上了。表演风格仍然停留在默片上,过于夸张和戏剧腔。看完第二部和背景资料再回味。
晚期的爱森斯坦放弃了成名作时期那样激进炫目的革命化表现形式(蒙太奇)。在这部电影中非常平稳地掌握摄影机,着力点在于室内场景的光影呈现。多个极度夸张的影子设计,大量的面部特写镜头使得本片颇有一种表现主义的味道。叙事上还是没有摆脱默片时代的习惯,不够精炼。
北京电影节上有幸在大银幕看了此片,堪称宏大叙事的顶峰之作!我并不觉得夸张和缓慢。无论光影、造型、构图都极有范儿,对后世的史诗电影、传记片影响巨大——国产老片中英雄人物总仰头30度即来源与此……没想到主题竟是围绕贵族与平民展开的。战争场面及最后平叛都拍得气势了得,充满庄严感!
#BJIFF第十一场#难以想象这是一部艾森斯坦的电影,全片没有任何形式上的突破,并且依旧沿袭三十年代的浓烈舞台剧风格,人物表演夸张,实在是无感
应该算主旋律电影,歌颂统治者,有声片用默片式表演也很违和,更别提满到爆炸的配乐,耳朵要聋了。只能说审美极好,剧情、表演麻麻。
虽然不乏凹造型的痕迹(凹得超美),但是爱森斯坦的不同景别神奇的组合构图、多处的高反差打光近景与特写同演员瞪眼式默片表演,联合他独有的剪辑方式放大了构图象征意义和渲染效果,这让事件的描绘抹去了叙述上的僵化反而增强了人物的内在精神。
历史宫闱片,表演上的舞台戏剧感很强,据维基日文词条说可能受到歌舞伎风格影响(1928年有赴莫斯科演出)。对应真实历史,17岁加冕称沙皇,22岁喀山攻城战,34岁离开莫斯科,主演按时间顺序逐渐增加胡须长度和妆容,但在第一部后半段长胡花白的造型感觉远远老于34岁。谈论对外策略时,巨大的身影投射在墙上指向地球仪。众叛亲离后退居亚历山大罗夫村,伊凡四世的头部近景特写,侧望着大远景里来效忠的芸芸民众。豆瓣条目现在用的海报图上人物不是伊凡雷帝本人,而是叛徒,不知道怎么选出来的。
那个影子用得,华丽丽的。不过感觉几个人的表演,还是有点默片的痕迹哦。
当作学习俄罗斯历史了,光影美,雷帝的演员还是蛮俊俏的。。。至于表演嘛想默片,开口一唱歌就吓尿了。。。还有突然之间的彩色片是怎么回事?
看电影截图觉得美术很赞!加上导演疯癫的发型吸引了我!就破天荒的看了平时不喜欢看的政史军事题材。可惜好不容易找到的资源居然是国语配音!一口一个“皇上”叫得太出戏了!最近看的电影多是老片。画面的每一帧都在追求美,对比下来,现在的电影过于商业化,真心谈不上美。且越看越觉得以前的人都有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眼里有灵,深渊一般的眼珠子黑洞洞。现在的人大概被物质填得太满,所以精神力量已荡然无存。
9.3/10。①伊凡雷帝登基到短暂退离莫斯科后人民求他回去的故事。讲了他规划宏图、爱妻死去、平定贵族内乱等剧情。整个电影可以看成是对斯大林的指代;②表现伊凡雷帝「爱民的伟岸君王」的视听设计包括:光影的明暗对比(比如加冕典礼那场伊凡雷帝周围是明,其他地方都是暗)、伊凡雷帝投在墙上特别大的影子(大骂那些贵族然后坐下来摆弄棋盘那段)、结尾伊凡雷帝“大”的面部特写充满感情地看着“小”的远处人群的构图;③电影以大量表现主义的光影/面部特写,配合上高水平构图和夸张的表演,营造了一种高度抓马的气氛(手法上同《圣女贞德蒙难记》),但运镜、剪辑节奏、甚至配乐却很缓慢,导致视听的整体观感破裂而错位。其实换成默片那些设计就不抓马了,只能说爱森斯坦对有声片的视听的掌握不够到位。
爱森斯坦的《伊凡雷帝》本打算拍3部的,可惜第三部未能完成。在对伊凡雷帝的解释上他从А.С.普希金的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中汲取了灵感,而在结构上则借鉴并超越了世界经典艺术家们的经验。主演尼克拉·契尔卡索夫也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主演,这一部对角色的塑造上更见功力。
就电影本身来说,叙事太拖沓,戏剧冲突也不明显,温温吞吞,演到第二集时好多人都撤了,但是镜头和光影的运用又太让人着迷,黑白色调充实着沙皇高冷的孤独感,就凭这一点足以撑起一部巨著。。。
怎么讲!感觉是炸天的!明明一脸严肃,然而实在有趣!被那些故作正经(实际上确实正经)的真貂真皮真金白银吓懵,那些精心构筑的画面,夸张的打光(有的影子好像不是打光打出来的)让我完全在跳戏。那些祸心包藏的情节,又让我不停跳回来。啊,十足宫廷连续剧的节奏,故事其实不太重要。
这部电影向人们交代了沙皇伊凡刚刚成为俄罗斯统治者时的故事,如加冕典礼以及和Anastasia Romanovna的婚礼;他努力维护自己的国家,与来自内外两方的阴谋诡计做斗争。伊凡是俄国历史上公认的暴君,但影片把他塑造成人民的伟大领袖。
我其实对格林纳威拍爱森斯坦搞基更感兴趣,至于他拍的电影,实在是⋯⋯
“蒙太奇”源考。在“慈父”注视下诞生划时代影史传奇,这注定了在剧情上不可能有多大的突破的颠覆,但是这丝毫不能掩没其在镜头语言上的颠覆性创新。考虑到其未全部完成,尤其是那场伊凡四世人生最高潮的弑子大戏还未出现,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大银幕看4k修复的爱森斯坦,在还没有多机位的年代很了不起,面部特写和阴影处理尤其深刻。可是我受不了这平铺直叙的故事,而且杂耍蒙太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