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男孩高歌那一场戏简直绝了,镜头运用出神入化,从男孩的头部开始下移,纳粹的标识赫然揭露,接着横移展示在场的观众,伴随着从清扬的歌声到令人毛骨悚然的纳粹激昂高歌的转变,在场的观众开始狂热。
2.歌厅链接起来的两条线并进,并利用舞台的歌舞表演恰如其分的表达。
3.故事以德国纳粹像癌细胞一样开始扩散的背景。
费利兹与兰道尔的戏剧化的爱情线。
“all is equal fire… equal passion in me.”
“I did think it was the money,at first.But not now.Now I know you love me.I know you are an honest man who would never lie to me.”
“I’m a jaw.”
…
“I’m a jaw.”
布莱恩与莎莉纠缠不清的爱与距离.
香烟,伟大的堕落套路;地铁下的尖叫;萨莉对不为所动的布莱恩的诱惑,得知布莱恩三次与女人的不愉快经验;萨莉因父亲简短的信不愉快后的脆弱。
“The poor man,he tries to love mePerhaps he even thinks he does… but the real truth is that he just does’s care.”
“Maybe I am just nothing.Nothing.”
三人的游戏实际上只是一个人的游戏。
萨莉了解她自己吗?
一个诡异的想象画面极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她选择了不让baby出生。因为… 她不会真的为爱所牺牲。她想象不到。
To me and the baby… 那儿其实就已经预示了布莱恩与萨莉的结局。
纳粹隐线的暗涌,歌舞片已不再是才子佳人式的浪漫童话。
它一定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本片歌舞运用极佳,串联主线却又游离于故事之外,歌舞在片中的作用也有很多种:连接甚至是概括剧情;暗示政治背景;表达人物心声;用歌舞夸张地表现了当时纸醉金迷浮夸迷幻的社会;对小小的舞台和下面观众的描写刻画出了政治突变波涛汹涌时代下芸芸众生的躁动和恐惧。
女主角刻画很好,是剧变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现实窘迫却心怀梦想,愿意出卖身体来接近那些看似能帮助自己完成梦想的人。对自己身体满不在乎却拥有一双纯真动人的大眼睛。和别人说父亲和自己很亲近,却无法掩盖父亲爽约甚至不愿意在给自己的电报上多花钱的事实,因此而倍受打击,内心里其实是一个渴望父爱的孩子。放弃了自己爱的男孩和腹中的孩子,因为她知道男孩没有爱上她,她对梦想的憧憬胜于自己对男孩的爱,于是她回到舞台上,振臂高歌。无论梦想是否能实现,她都愿意去追寻,甚至是死在梦里。“生活就像是歌厅,也只是个歌厅,而我喜欢的,就是歌厅”。她代表了当时女性思想开始解放,认识自我,追逐梦想;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追梦人,愿意前仆后继地去追寻那个遥不可及但美丽无比的梦,却像那个妓女埃尔西一样无法逃脱其宿命般的结局。
纳粹青年表演那一段格外令人印象深刻,歌曲激昂高亢,观众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由旁观变为参与其中,反对者反而显得弱小格格不入,直观的体现了纳粹具有的力量。民众的愚昧和易操煽动,人心脆弱可以轻而易举地操控在此暴露无遗。
最佳导演科波拉输得不冤。
她按时计酬出租自己,她死的那天,邻居们都看窃笑,看吧,那是过量的药物和酒精的后果。但当我看到她像个女王般躺在那里。她是我见过最快乐的尸体。
非歌舞部分的戏剧冲突太平,唱歌和剧情仅靠歌词联系显得彼此分割,男主没有参与任何歌舞环节,化妆浓艳、表情夸张,歌都不好听,舞也局限于一个舞台,没有华丽的剪辑和摄影,全靠音效体验歌舞氛围了,部分歌舞还略显浮夸和聒噪…噢,作为歌舞片,太多低于预期,只能3星啦。敬“伟大的颓废”。
歌厅野玫瑰,迷乱三人行,颓浊魏玛风情画,享乐主义的柏林
这片是瘾,戒不掉。Nazi的暗线实在是高招!它铺下的那种末世情调给这个故事加上了不少的深度,但最要命的是,通过完美的剪辑,主线的爱情故事、音乐剧片段以及副线居然能够如此熨帖的并存、互推、互相挖掘,这简直是个奇迹!
第一部鲍勃·福斯。摄影剪辑登峰造极,迷幻背后自有明晰。你以为生活与政治很割裂,就像你也以为歌舞与现实很割裂,然而一切都不曾割裂,它们或互为表里,或相互侵犯,或共进共退。第89届奥斯卡前夕观第45届奥斯卡上《教父》的最大对手有多牛逼。盛世不再。
幻世浮生,歌厅是一个缩影,不仅是醉生梦死的幻乐场也是爱情的滋生地更是历史更迭的见证者,鲍勃福斯的剪辑和给传统无脑歌舞片的拔高实在厉害。超喜欢歌厅那个浓妆艳抹的男主持人,虽然没对纳粹着重笔墨,但是历史的压迫感已经油然而生,多角色对爱的选择和动荡感自然而生。歌厅很好的密闭了一个幻象
浓妆艳抹、光怪陆离的乱世烟云。虽然是歌舞片,但歌舞主要起串场作用,本质上还是传统叙事,倒是摄影超前时代了。朋友比爱人难找,时代比歌厅疯狂,既然注定纳粹要崛起,倒不如在靡靡之音中将魏玛共和国埋葬...
两个侍候一个,钱让世界转动,人生就像歌厅,欢迎下次光临
这是我很久很久以来看过最好的歌舞片,它不仅仅是一部很先锋的表现2、30年代开放的柏林和那里同志生活的电影,更是通过巧妙的音乐、歌舞描绘了当时的历史图景(故事和歌舞是分开的,并不是那种“说着就唱起来”的歌舞片),我第一次在影院里真切地一直想,快继续唱,不要停,继续唱呀!太喜欢了!
真是人生如酒店啊!舞台效果非常棒,无论是舞蹈、歌曲还是化妆都极有特点,妩媚且靡靡,并对时代做出暗示。舞台上和舞台下分成两部分,却又有意无意的互相影响着,观众席角度的偷窥镜头极有代入感。丽莎·明奈利永远不肯卸掉的浓妆。形象总让我想起《大力水手》的奥列佛
男女主都很可爱,开始以为只是男主被绿了,还很心疼,结果女主居然又被同一个人给绿了,人生真的很无常,在女主怀孕后男主不计前嫌说愿意娶她时真心挺感动,可惜两人三观差距太大,结局还是没能在一起。主线剧情还好,支线有点弱,觉得犹太人那一对可有可无
山雨欲来之前的靡靡乱世,时代乱云翻滚下一群小人物被裹挟而去的命运,以为这次可以不一样,以为终于可以停止爱的漂泊,Maybe this time唱得沉醉又揪心,她如灵猫般的盈盈泪眼,盛满了自以为降临的幸福天真,爱一个人有罪吗,转身挥手依旧是舞台上明亮的星;歌舞完美融合叙事,剪辑太棒。
饱满浓郁,个人看过的最好看的歌舞片。比神马《雨中曲》、《花都艳舞》、《芝加哥》、《红磨坊》和《歌剧魅影》之流强出三条街
它给了我一个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掌权前夜的柏林社会细微而深刻的变化的直观认识。
每个英俊小gay的背后都有一个美女毫无指望的爱着他
真是不长记性,又去看浓妆艳俗的歌舞。。。不过没想到自己还挺喜欢Liza Minnelli的,还是拿男配那位的妆化得太恶心了
几乎是1973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却并不广为人知。末世情调,社会实况和意识形态结合得几乎天衣无缝,歌舞与类型的完美融合。歌舞表演即便放到今天来也依然前卫大胆,虽对于纳粹和现实的描绘只有寥寥几笔,但是足够生动传神,尤其是纳粹青年演唱《tomorrow belongs to me》那段堪称一绝。★★★★☆
【A】鲍勃福斯屌爆了!丽莎明耐丽屌爆了!神作!看的过程中一直在忿忿不平,我操,这么牛逼的片,居然在奥斯卡最佳影片角逐中输掉了?!居然输掉了?!看完后赶紧查了查当年是何方神圣干掉的这牛逼片子,哦,是教父.........
Life is a cabaret,在最坏的时代来临前,活出最肆意最精彩的人生!电影让人爱不释手,丽莎·明奈利更是令人迷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