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借《武林孤儿》这部电影里封闭的武术学校,映射了这个由虚假故事构建的社会,世界。尽管拍摄手法不够成熟,也没有写出一个精彩万分,引人入胜的故事,但这不就是我们的世界吗?不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真实生活吗?世界上有多少人的一生是鲜衣怒马,激情澎湃的,又有多少人是在平凡的世界普普通通,毫无意义的活过消失。
就像电影里的老师陆有鸿,学生张萃山一样,他们对世界多思考认识一下,知道世界的多样性,越发现自己不属于武术的世界,就越痛苦,越无法融入周围的世界,永远无法像学校主任,校长,校长儿子,新来的教师一样圆滑,融入周围的环境,或是校医一样左右逢源,雨露均沾,因为他们无法逃离现实,也不被周围人所接受。世界上绝大多数思考的人,确实碌碌无为,但推动世界发展前进的,一定是思考世界的那群人。
而你是否有跟我一样的感觉,我们为什么喜欢去了解和思考那些冷僻的声音人群和看法观点,因为思考一切使我们理解别人与自己,认识社会与人生。但我们也恨思考,它让我们太明白了,更认识世界,却没法摆脱困境。我们思考,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还有期待,对现状还不满足,还希望这个世界变的更好,如果有一天我们什么都不去想了,那证明我们已经对一切感到绝望了。
止戈武校,失意者的避难所,清醒者的牢笼。
不难看出,这所武校就是我们的社会。
失意的人麻木逃避,而违反大众意愿的清醒者成了异类。
他们表面上是对立的,而实际上,他们只是一块生锈的硬币上的两面。
导演讽刺的是这个社会,也是观影的我们,也是导演自己。
影片有许多有趣的次要人物和环境人物,有几个情节点加入这些人物而产生的一种黑色幽默,非常有趣,只是略显青涩和生硬。
同时有几个次要人物,似乎变成了影片中的报纸风筝,人物所带的符号纸片化,过于轻薄,失去某种质感。
最不喜欢的地方,是整个影片前后的脱节。
小男孩这条叙事线和语文老师这条叙事线相互之间是孤立的、割裂的,两者在叙事上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合,导致有种前后脱节的割裂感。
这两者,就单个镜头的戏剧性来说确实是特别充实和到位的,但一场戏下来,却让人感觉并非是一个整体,主次凌乱,成了一个个脱节的片段。无论是剧情还是情绪。
以至于会出现小男孩是主人公的错觉,尔后又会认为对语文老师的着墨是否过浓。
影片给人的感觉不是双主人公,也不是单个主人公,而是两个主人公的混乱交替。如果主人公是语文老师的话,那么影片前半部分对小男孩这条叙事线的视觉造型呈现上是否应该有所调整呢。对小男孩的人物刻画和情节描写应该是要服务于影片整体的叙事内容,从而去设计的视听语言。
这不禁让人怀疑,导演自己的想法是否是模棱两可而摇摆不定的,是否过于贪心而失去对影片完整感的把控?
四星以下的评价我都没有看,看也觉得是浪费时间,导演不用在意这部分观众,他们是选择不懂,装睡的人叫不醒这句话我怕说出来会有人不怀好意的!好久好久没有在电影院看国产电影了,上一次还是看姜文的《让子弹飞》,这部电影我愿意去院线观看!能看懂的人就会为你👏鼓掌!为你喝彩!第一时间看完,特意来豆瓣登陆,给你竖起大拇指!一位已不从事影视后期制作的中年大叔留言。
虽然导演不红 票房不高 但我看到了导演的才华 !!!首先是这个选题 90年代中国内地武校 它其实是时代变革的一个缩影那个似封闭又似若隐若知外界的天在改变其次 它的画面感 画质我好喜欢哈哈哈 录音机放的声音也很好听 再次 很多小细节很有意思 truth会被处死 鲶鱼的比喻 浪荡子随地吐唾沫 胖厨子是这学校唯一的好 那船面上回家的幻想 以及那个葬礼 祭奠的又是谁呢 主任倒下的话筒 整部电影有两个演员特别出色 张萃山长得太适合这角色了 他看似懦弱 其实很勇敢。陆有鸿的木讷但又天真 他最后到底是怀着怎么样的心态离开的呢? 学生们当着他面丢纸团砸小男主时真的让我太难过了 这仿佛就像是这部电影 在目前的国产电影市场上一样 那个浪荡子的角色也很有意思 但是我觉得他可以刻画更深一些 总之这部电影不好拍 每个人物都有它的实际身份象征 有些细节交待如果能再抓住一下会更好 可能很短暂 他在这里待的时间 可是就这样离开了似乎又让我觉得有些唏嘘 男主骑车离开时是笑着的 尴尬的是 即便离开了那个一方武校 (那个出来的门很像监狱啊话说开头老头出来的地方也是监狱?电影最后的立春 火车上那个举着玩具枪的小孩与其无礼的母亲 可能给了我们又更多的深思 我喜欢小城故事 但是这部电影绝对不是某个小城 张萃山的每次逃跑都让我欢呼 虽然我们知道也许前路是无路的 但我们还是会选择跑 或许他有一天真的能学会游泳呢?能畅快地游回到他的世界 那些泡泡啊 那个武侠故事 那首点的歌 那个单纯的又其实很聪明的陆有鸿。我喜欢这部电影 谢谢导演 让我在今年这个特殊寒假 在家看到了这部超出我很多预想的电影
看完琢磨了一晚上,就发出来聊聊吧。
有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过度解读了。
1 隼
鹰这类猛禽是极权一种象征符号,这个挺明显的。
里面也有些台词说“校长的耳目”,“这个才是校长的亲儿子”
2 风筝
风筝常规说是自由的象征
校长儿子在学校门口外被丢风筝的小孩DISS,在学校内就可以欺负小孩。
拿到破烂的风筝就爱不释手。
3 鲶鱼
鲶鱼效应是老梗了,这里说的挺直白的
4 MJ的海报
风筝糊上的迈克尔杰克逊海报,让我感觉就像《蓝色骨头》里暗示过的,林立果是中国最开始接触摇滚乐的人。
特权阶级是能接受到外来文化的,校长儿子屋里有王祖贤和MJ,而其他孩子只有武术明星海报,只能看恐怖片(恐怖片那段挺逗的,但是说完良民又立即调侃是主任自己喜欢看鬼片,总是这样进一步再退一步,用心很深呀)
5 小说
最后很明显是独眼武林高手是写出来的人物。但问题是,小山逃跑,下水,是不是也写出来的。
问答环节有人说小山死了?
导演说谁说他死了?
那最后点歌是谁点的。
如果小山点的歌,那说明小山离开学校了。因为学校对电话卡管理很严格。
别人打不了电话。
这里有疑问。
6 主任
校长养鹰,主任的房间却是一堆植物。
然后主任故意招了主角当鲶鱼
最后校长被打倒以后,主任诡异一笑。
恩,感觉主任下了一盘很大的旗。
7 歌曲
里面有很多听过没听过的老歌
印象深刻的是《逼上梁山》这种直白的革命摇滚
还有个艾敬《外婆这样的女人》现在看真是一个纯直男歌曲啊,点这样的歌泡妞可能就是主角爱情失败的原因吧。
8 女主对着男主的眼镜哈气
感觉是个暗示,意思别把世界看太明白吧……
9 大师比武
那个大师,到处跟人比武是个比较形式的设计了,但感觉那个封闭的环境必须要有个外力才能被摧毁。
这是主角写出来的角色,导演说,就当是个在单位混不好出去写书骂原单位的怂知识分子就好。
10 火车
这个是导演自己说,火车开走的时候,感觉是去南方开放城市。
但是却是故意设计成主角面朝北,火车往南开。
意思说他的生活还在倒退……细思恐极。
暂时就想这么多了。
想到了再来补。
不知道是被什么吸引着去看完这部烂片,看完后又觉得这2小时值。特别是结尾让人看到希望,不至于太过压抑。浮夸的表演却又那么真实。90年代与现在,30年前后又有什么不同?不寒而栗,光明与黑暗总是一样多的。隐喻不是很明显,但也算是大尺度的了,只要你敢发挥想象。8分给编剧,影片本身不够自然,刻意痕迹明显,如果不经意间或者更自然完成故事,会更为震撼。
#资料馆留影#没抱多大期待,却是意外惊喜之作。寓言体的结构,四季串联起的章节,不是乡土版《死亡诗社》,也不是《驴得水》或者《孩子王》,只是一出滑稽荒诞的黑色幽默故事(更接近纪录片?),浮光掠影匆匆一瞥。个中隐喻是不言自明的。这个止戈武校或可视为社会的一个缩影,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上至威权的校长,下至厨子,校医,体育老师,以及“屡教不改”的学生,全都有浓浓的生活底色与真实原型。这些画面全都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单纯文青串联起来,也形成了比对与笑料来源。早早看完《被涂污的鸟》再看本片,更能心平气和接受这种“心理折磨”了。在闭塞环境里,与众不同的确是个问题,却不是逃避的理由(结尾减分,无法接受,放孩子一条生路)。话说都什么年代了还练武?眼睛擦亮一点,学好文化知识长点脑子才是正理。ps,语文老师演的忒好了!
拍得不错,立意狭隘,这么多非主流圈子,多元化发展,怎么学武就没用了?各行各业都有人成才,怎么都非得往科技圈子凑了?影片里隐射的并不是大范围的现象,我瓣评论里总有些别有居心的人硬往国事上扯,什么叫“通过本片了解战狼国”,那怎么不说“通过《小丑》了解美国”呢?
2021年第一次来影院观影,感觉好幸福啊,舒适的温度、座椅、大银幕和音响 #电影资料馆(小西天)
中国的教育永远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正因为如此,止戈武校这一对厌恶习武的师徒才如鸡立鹤群般珍贵。黑色幽默的剧本,细节有待再打磨,但导演确实是有才华的。
金庸书没少读,周星驰的作品也没少看。充满暗喻与戏谑,新人导演野心可窥。缺点是不会做减法,整体繁杂了一些。听见丁薇与艾敬,导演歌品不俗。
一部中国河南农村武校低配版的《四百击》。
不是结果有改变就是正确,以极端的思想压制另一种极端思想,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觉得导演最厉害的是他想批判的东西有些就是他“本人”,一边展示新来英语老师愚昧的教育观,一边异曲同工似的在电影里东拼西凑些单纯为了提高观众兴致的无关桥段(比如爆低俗脏话和换座),我只能理解成在自嘲自己的电影价值观。
我干了,您随意
7分还是可以有。拍得如此第五代也是意外,(冷笑话版第五代?)黑是够黑,了解战狼国可以从这部片开始…写得这么战狼国也是够大胆的…用了这么多名字给金庸钱了吗?头两幕太慢了,不过男主还是蛮棒的
很有趣很有想法的电影,学院派的学生作业就应该有的样子。塔沟武校被作为一个集权控制的垄断的小社会形态展示,讽刺而幽默,有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才会被东京电影节青睐吧?没给五星,是因为还有可以更精致的空间。总之很有看头,非常现代性。里面两位老头雨中比武的段落,非常一代宗师,但是其他比武有点尬,导演也很巧妙的拉远来掩盖,赌这个导演日后必有所成吧
节奏有点慢,倔强中看不到狰狞。
如果不是选修课老师提到,估计我不会来看包场。小情节堆砌成的电影,剧力全被建构在最后半小时,虽然捉襟见肘的地方不少,但好歹都圆回来扣上了。寓言体故事很容易纯被二元对立驱动着进行批判,但这一部用别扭与散碎完成了一次消解,使电影回到了一种含混状态:有讽刺、有自指、有虚实——这才是真正消除“极权”的地方。看完让人很想说点什么——可惜能说的东西不多。视听想法想起一出是一出的,但多数都还有意思,定场戏对邵氏和《一代宗师》的致敬,最后又复刻了《四百击》,只不过这次的小山走进了水中。可惜我不是武侠迷,金庸梗如果不是朋友提醒都反应不过来。
非常棒的电影,导演黄璜自己编剧、剪辑,大量隐喻:隼、鲶鱼、风筝等。针砭时弊,黑色幽默,电影批判极权主义,明明是现实残酷的题材,却又透着股浪漫诗意。希望导演能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努力下去。
我的电影学院在读研究生黄璜的真正处女长片。能做到有内容(对反智、极权、封闭的寓言式的批判)、有风格(写实与幻想、戏虐及诗意混杂)对个青年电影人来说是不容易的,虽青涩、简陋处不少,已属难能可贵。老师夸学生,仅为鼓励。
三星半 很学院 很导演系 沉溺于自我表达让我为之感动 不过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无奈笑 了解其源让人心酸)导演处女作 剧作上着实散 多处仿佛凑戏 时代感模糊 喜欢导演的个人趣味 女主角被拍得蛮好看 蝙蝠侠黄璜师哥赛高! 期待下一部作品
营造一个虚假的乡村环境更像是一个为导演荒诞剧搭设的乡村舞台。不真切的内容导致不真切的表演,带了更多拧巴做作,好在每次都是在最尴尬的时候结束了这场戏。关系社会,异类受到排挤的校园暴力,集权统治与类似老师校长宫廷斗争,留守儿童等等涵盖太多社会问题,直白而有点到为止,一切更像是导演想要的组成的诗中意象罢了。不过我觉得呈现最好的还是所有人的无能为力,既是校长被打倒了,下一个接成人阿斗也会采取同样策略。
在东京电影节上,一个香港小哥说从来没看过这样的中国电影。有点飞,有观影门槛。但是很好。
是部被低估的片子 武校只是背设而已 留白做得不错 剧情看得到金基德和库斯图里卡的影子 云在青天水在瓶 春夏秋冬又一春
有一些恶趣味,有一点意思,有一些暗喻,有一点儿飞,仅此而已。
鲶鱼被当成锦鲤,鹰隼被当成鸡肉,说出真相就会被处死,入了武校就会变孤独。陆有鸿看不懂数学老师离去的背影,看不透浴室帘幕背后的风景,学不会师范教的段子,挡不住学生扔的纸团。这武校是某些男人的桃花源,个别女人的庇护所,却是他扯不到风中的线,吸不到肺里的烟。逃出这里,何方有止戈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