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年 越来越多的电影和书籍,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童年。童年,真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段,也许因为那是很弱小无助的时段,也许因为那是一个大量吸收信息的时段。有的人一生都不能挣脱童年的阴影,一生都在都受童年阴影的影响。但是把这一段时间放在整个生命长度里面看,它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生命有无限种预见和可能。
二,天赋 看到电影里面的主人公,突然觉得天赋就是热爱,无比无比的热爱,是对这个事情充满了热情的爱,是无论如何都要完成的热爱。有可能是生命当中太多的灰色,所以音乐是唯一的救赎,唯一的色彩。又在唯一的色彩唯一的救赎当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所以变得越来越热爱,说不清楚是因为先投入时间才是热爱,还是因为先热爱才投入时间,感觉这是鸡和蛋的问题,相辅相成的变得越来越好。
三,爱 我们一生都在渴望爱,我们时刻都需要处在爱的环境当中,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先付出爱,我们也不能够得到爱。本身就没有得到爱,本身就已伤痕累累,所以心中已枯竭到不懂得如何去爱。但是时间总会让我们碰到对的人,我们总会被治愈。如果一直没有碰到对的人也没有关系,我们还有自己,这是一个天然的无私的,永远可以爱着我们的人,我们可以从这里得到最丰富,最全面,最温暖的爱。我们找到自己,找到自己能给自己的爱的时候,我们将会幸福一生,将会自由一生,也将会快乐一生。
主人公是一个非常坚强,也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从外求变成内求之后,自由了一生。也许这是很多人需要闯过的一关,如果闯过去了将是温暖快乐的,突然想到也有很多闯不过去的人就此陨落。
当所有事情都做到极致,都勇敢的面对时,一定会找到真正的幸福。
影片结尾的字幕告诉我们,埃尔顿最终还是找到了真正爱他的人,并且领养了两个可爱的孩子。且说说他的父母,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父母至多也就是不懂得如何表达爱,但内心是火热的,虽然产生了很多矛盾,但不得不说,为人父母之心无比珍贵。这样比起来,埃尔顿的父亲,自私的要命,如果全世界都反对埃尔顿的存在,那么他的父亲反对的呼声一定大过全世界,他的母亲虽然尽了抚养的义务,但全程没有一丝爱怜,这一点真的替埃尔顿感到痛心。而且在这件事上,他是完全被动的,是无力回天的。
电影火箭人上映于2019年。之前只熟悉一首Elton John的“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童年有经历过《狮子王》的朋友应该都听过这首歌。可能那时因为年纪与经历的原因,只记住了旋律,却没有认真听过他的歌,也就没有对这个人产生过兴趣。 最近刚好在跟某患者的治疗阶段进展到“内在的小孩“,一个治疗团队的同事便推荐了这部电影《Rocketman》。 从开场的张牙舞爪,掰掉恶魔的犄角,褪去华服后的一身睡衣,到最后与小Regi的拥抱,从电影的角度可以说很形象的描述了Elton在参加成瘾治疗小组一步步打开自己、旧伤痛的浮出、正视问题、接受与放下的心理发展过程。 在这个四口之家里,长期不回家的父亲,对自己毫不感兴趣的母亲,以及这个家里唯一的温暖来源外婆。小Regi听说爸爸要回来了,就满心欢喜的期待,期待从未得到过的父亲的拥抱。父亲回到家,别说拥抱,连一眼都不正眼瞧他。小Regi觉得委屈时,爸爸除了一句“don´t be soft“(别软弱)只剩寂静。小Regi的妈妈不但没有安慰他反而把一切归咎于他,爸爸不回家不爱自己以及这错误的婚姻都只是因为怀了他… 幸好,家里有一台钢琴。幸好,小Regi的天赋被外婆听见并支持他走上了音乐的道路。 爸爸说:“离我的东西远点,想碰我的CD先请求我的同意。“ 爸爸说:“不,我不需要你的CD,因为不是我喜欢的音乐类型。“ 爸爸说:“不管怎样他都会变成怪人。“ 在Elton面前,爸爸一把抱起起了二婚妻子的孩子。。。 妈妈说:“可以送他去钢琴课呀,这样他就再也不用围着我转了。管你什么皇家音乐学院的考试,周六我可没空。“ 妈妈说:“你是同性恋的事完全不用告诉我,我早就知道了,但是我根本不感兴趣。“ 妈妈说:“你注定选择了永远孤独的人生。“ 爸爸不是不懂爱,只是从战场归来满心疮痍,需要港湾却没有港湾。 妈妈始终在要求爱,从丈夫那里要求,从儿子那里要求,可因为以前受的伤害而高筑的心墙即包裹了自己,也阻止了别人。 他们唯一的儿子从渴望被爱,一丁点怜悯就被人牵着鼻子走直到遍体鳞伤。伤心,害怕,失望,愤怒,自毁式行为,以至于浑身竖起的刺把始终支持自己的朋友从身边赶走。 幸好,他还有他的外婆、音乐、朋友、有他抒发自己情感的方式。 从开始不愿接受自己改名,到接受现在的自己,可以拥抱自己内心的小孩。 这不只是一部传奇音乐人的传记式电影。
剧本写得不算出彩,搞成了个没头没尾的故事似的,感觉主角换成任何人都行。歌很好听,但感觉在电影里用得有些泛滥。感觉更像是一部适合做成百老汇音乐剧的作品
仅从传记片角度,成熟过《波西米亚》。配合艾尔顿·约翰华丽的舞台风格,影片也呈现华丽的视觉风格、歌舞片的和多处想象片段。去关注他的才华、欲望、童年的不满足以及痛苦,而这些爱与痛,也成为创作的源泉。当然,最棒的还是音乐,当那些熟悉的音乐从他手中流淌出来,这就是天才,只有崇拜和感动。
在豆瓣上讀到一篇有關《搖滾太空人》(Rocketman, 中國譯《火箭人》)的評論,當中談到電影真誠的表達和其「照實還原」,本人無意發動筆戰,只是觀賞後認為電影雖具娛樂性,而且製作水準頗高,但與真誠有很遠的距離。
要了解為何我說《搖滾太空人》不真誠,首先要知道製作公司的背景。《搖滾太空人》其中一家製作公司Rocket Pictures是由Elton John與其丈夫於1996年共同成立的,自2001年,該公司已四處找尋投資者製作本片,當中華特迪士尼影業(Walt Disney Studios)和焦點影業(Focus Features)都曾接手,但一直未能完成製作,直至後來派拉蒙(Paramount Pictures)接手,拖延了近二十年電影才面世。
近二十年的努力,可見Elton John非常努力希望完成本片。其中一個原因必定是因為希望自己的故事能流傳萬世,希望下一代知道他的「威水史」。而作為主要出品及製作公司之一,Elton John必定有干涉製作細節及提供資料以豐富劇本,雖然電影揭示了不少他過去的黑暗面,亦有不少成人情節,但當中有多少部份有修改潤色,有多少位置美化了他,則只有他本人知道。加上劇本創作過程必定會把事實戲劇化,當中的真實程度應相當有限。
當然,故事的整體結構仍然是源於人物的真實生活,其荒淫的生活惹來極大爭議,但正如Elton John本人說:「我的人生從來都是兒童不宜的 (I haven't led a PG-13 life)」。據知他初夜發生的經過是真的、穿著誇張衣服逃離演唱會前往戒酒會也是真的、主角的家庭關係也大致準確,但故事亦作了不少修改。
首先是他的名字。Elton John這個名字很有趣,他的姓先於名,在外國是很罕見的。多年前戇豆先生Rowan Atkinson曾在棟篤笑中直接質問為何不叫自己做John Elton。在他的藝名,Elton這詞來自他舊樂團中友人,而電影中說John的來源是披頭四(TheBeatles)的約翰連儂(John Lennon)。但事實上,根據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John一詞是致敬Elton John年輕時的導師 — 另一藍調歌手Long John Baldry。
事件發生的地點和時序也經過大幅修改,例如Elton John並不是在Troubadour演唱會後的派對認識他的新經理人John Reid,而是在另一個聖誕派對才進行。以及電影中引述Elton John 1979年與Renate Blauel結婚,但事實上他直至1984年才結婚。
另外,電影並無跟從歌曲創作的時序而出現,而是根據人物處境和心情發佈。當中最主要的分別是I’m Still Standing一曲並非創作於Elton John戒酒後,但電影安排此曲於戒酒會後播放。當然,這些安排或能夠讓電影昇華,歌曲安排也與劇情更緊密,但亦是其「非真實性」的來源。
電影不少的內容也讓我質疑電影對「誠實」的看法。
例如其中一幕有歌迷稱讚Elton John的歌很誠懇,寫的都是他的自身經歷和感受,但其實這句稱讚的說話是錯的,因為他的歌詞並非出自他本人手筆。Elton John認為自己不懂填詞,所以他只負責作曲部份,大部份的詞都出自友人Bernie Taupin之手。或者我們可以說Bernie對Elton非常了解,所以寫出能夠表達出他的世界的詞,但這並不是來自Elton John本人的真誠,而是第三者寫的世界。
其次,電影出現過至少兩次由Elton John說出“I’m sorry”,而對方也是回應“I know”;而當Elton John在電話中向母親出櫃,其母亦表示她早已知道,認為他沒必要說出來,她不欣賞他的誠實(don't appreciate his honesty),這也顯示出故事的人物並不重視誠實。
而最重點的是,當主角游走於Elton John這個「虛構」的自創角色與自己本名Reginald Kenneth Dwight之間,他最終卻選擇了繼續以藝名生存,完全放棄本來的自己,我認為這代表著Elton John放棄真誠,選擇繼續以這個五光十色的虛擬身份渡過餘生。
當然,這些不真誠的地方並不阻礙對電影的觀賞。電影首半非常出色,我尤其欣賞歌舞的部份,節奏明快好看。除末段太多的交代和煽情部份讓人感到一刻的冗長外,整體而言我認為比《波希米亞狂想曲》更出色,而且Taron Egerton的發揮空間很大,表現也不錯。《搖滾太空人》是首部荷李活主要電影有同性性行為情節,Taron Egerton當中放膽的演繹自然讓人質疑他的性取向,雖然他曾在Instagram的帖文稱呼男性友人為小可愛(cutie),但他後來澄清了,自己是直的。所以,戲內的東西,甚至網上的東西,都不要當真啊!
1) ‘Rocketman’: Fact-Checking the Elton John Biopic, Rolling Stone (//www.rollingstone.com/music/music-news/rocketman-fact-check-elton-john-biopic-842902/)
2) 梦想和真诚, DA 评论 火箭人 @豆瓣 (//movie.douban.com/review/10223075/)
3) Rocketman (film), Wikipedia (//en.wikipedia.org/wiki/Rocketman_(film)) *可順道讀讀Rocket Pictures的介紹
4) Rowan Atkinson - Interview with Elton John, YouTube (//www.youtube.com/watch?v=Nl0HqlbX7dc)
5) Elton John: 'They wanted to tone down the sex and drugs. But I haven’t led a PG-13 life', The Guardian (//www.theguardian.com/global/2019/may/26/elton-john-in-my-own-words-exclusive-my-life-and-making-rocketman)
看的时候没有想到,看完才开始想,确实与波西米亚狂想曲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主要是70-80年代的西方流行文化圈就是如此,同性恋,毒品,酒精,刺激着天才们的更天才的创造,但也毁掉了更多人。
ELTON JOHN的童年和家庭比FREDDY更不幸,整个童年都在寻找爱而不得。父母都是不懂爱,不能给予爱的人。FREDDY的家庭支持系统其实还好,但是与父亲关系肯定也不亲密。
在ELTON妈妈看来,他是因为她放弃了好多得以来到这个世上,又因为音乐天赋而走了狗屎运,完全没有个人努力就得到了一切。一次又一次的刺痛ELTON的心,难怪在2006年ELTON又跟她决裂票一次。爸爸对后来的孩子能够给予平凡而普通的爱,对ELTON却什么都没有。像他妈妈说的I DONT CARE,他们虽然创造了一个天才儿子,却毫不在意。作为1947年出生的孩子,父母都是在二战中死里逃生的幸存者,他爸爸更是空军上尉。很难说不是战争给这些人本身也带来了无法磨灭的心灵伤害,不可避免的带到了第二代身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战后的一代是垮掉的一代,他们是替他们的父母垮掉。看到旧秩序的毁灭,却不知道明天的方向在哪里。而反观我们的父母,同样是战后一代,确似乎完全没有这些影响,想来应该是信仰的力量,因为全中国人民那个时候都是觉得有盼头有干劲明天会更好的。
个人天赋自不用说,三岁就能跟着广播弹曲子。年级轻轻就得志,很快被人盯上,打着爱的旗号被疯狂作为摇钱树利用,收获了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名与利,却也承受着普通人无法承受的痛。虽然外表光鲜,夜夜笙歌,却没有人真正关心自己。这是ELTON和FREDDY,以及之后的MICHAEL JACKSPM都经历过的生活。
ELTON比较厉害,没有被完全毁掉,得益于意志坚定也比较有人生智慧,能及时看出谁是对他好谁是在利用他,并有意志拜托这种生活,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这期间他们都得到过有真正关心他们的女性的支持,并支撑他们走过最难的一段时光,这样看来找到靠谱的女性伴侣比找到靠谱的男性伴侣可能性大的多。
全片几乎是从头哭到尾的,看到最后ELTON在自己的名字里面再加上大力神HERCULES给予自己力量,真正为他鼓掌。他通过心理辅导,终于能够正视父母和之前的伴侣就是没有爱的能力,自己给自己的童年一个大大的hug,由衷为他高兴,能做到与自己的童年和解,之后的人生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人生。这也是为什么自我这代人通过狮子王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是非常释然和放松的状态。这是真正经历生死获得重生的人生,是所有人毕生追求的状态。自此也理解了他为什么值得英国女王受爵,是真正的人生英雄。这部片子也是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的完美宣传片。
此处省略五千字关于演员和舞美的表扬,也相信影片再怎么大制作其实还原不了七八十年代奢华糜烂疯狂的唯美风。但作为80末出生的一代年轻演员,表现都太优秀了。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是主角和王子的颜值和气质担当。(也真的都是少年得志的一代演员,但为什么比国内同龄的演员们有内涵有气质那么多呢?)只能说风水轮流转吗?或者我们要思考一下这代人的父母的问题。所幸,我们这代人开始像ELTON HERCULES JOHN一样开始思考自己人生,努力跟家人和解的人已经慢慢多起来了。
有人说这部片子没有波西米亚狂想曲精彩,我想是因为主角还活着的原因吗?是因为人们都期待一个灿烂悲壮的影片结局吗?可是作为实实在在的人生,我可太喜欢ELTON JOHN了,我们也许没那个天才,但愿有一半的人生智慧就够了。
三星半。比《波米》好的点太明显了:起码尊重史实,直面主角嗑药和同性的经历,光这点就要大大大大大大大赞赏!歌也好听极了一直跟着唱!但歌舞和传记杂糅导致情绪断层,剧本也有问题,三五分钟一个小高潮偶见突兀,如果专注传记拍法口碑会更好。但很钦佩电影只展现了Elton的戒瘾之前的故事而不是大俗讲他如何是gay icon以身作则影响了一代人的众所周知的历史,这样才让最后的gay也能找到真爱格外催泪。记于台湾树立亚洲榜样的第一天。
按理说,故事的完全度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好,但各有所长。如果说皇后乐队那部传记片是一出流水账,那这部【火箭人】就是舞台剧电影版。前者情感更爆满,后者基本上就像男主角的服装一样,情感像浮夸的塑料花。把埃尔顿·约翰的一生浓缩到一段AA互助小组的分享会,从原生家庭的成长开始,把一切归于缺爱,因为有原型人物的参与和掌控,片子保留了同性恋和毒品的部分,但还是被美化的像成人传记片的模板,把他的一生用几首歌浓缩成了几首MV,每个阶段都有大量MV式幻想场景,很难让人感受到真实的情感,更像是看埃尔顿阿姨打开家里的衣柜,把衣服借给蛋蛋,上演了一场大型的模仿秀,既没有拉米·马雷克演牙叔的神似,也没有最后Live Aid演唱会时的情感冲击力,不得不让人把这片子归为【波】之后的跟风之作。
与《波西米亚狂想曲》水平差不多,个人总体观感略好,视觉表现更华丽,配角形象更丰满。缺点也相似,容易沦为流水账似的片段堆积,试图表现主角内心挣扎但浮于表面,缺乏深度。Taron Egerton表演很加分。
难看至极
华丽,好听!皇后乐队值得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好的自传,但大姑妈完完全全当得起这部“火箭人”!世人会传唱他的金曲,会八卦他的性向,会嘲笑他的奇装异服,只有他知道:自己永远是那个不合群、缺少爱的小男孩。除了音乐和性向,也是纪念一对五十年的直弯好基友。蛋蛋从头唱到尾,真的是太太太能carry了!(说跟风“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知道这俩片就是一个导演吗?)
相比皇后那部而言,故事是完整的,但表现手法匠气多过灵气,不痛不痒。
整部影片的处理方式无疑比「波西米亚」高出不少段位,以音乐剧的形式+R级场面串联起Elton John的名曲以及他的经历,这才该是一个乐坛巨星所应得的。但作为一部传记片来说,人物形象依然没有立起来,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也较为仓促
3.5 跟“波西米亚”相比,这个片子讲的才是一个人的故事,你看到他把挣扎、痛苦和纠结都转化为音乐,仿佛又扮成一部音乐剧的样子,疑幻似真,蛋蛋演完飞鹰艾迪又能演大姑妈,相似和可爱各占一半。
完胜《波西米亚狂想曲》,因为电影把Elton的创作真正还原到了故事和生活中,这让每首歌曲都有了深刻的意义。形式上的坎普和浮夸,恰好贴和Elton的舞台形象,并不突兀和违和,反而令角色更加生动。塔伦的演技和歌喉搭配绝对可以帮他冲击来年各大奖项,我的心头好Jamie Bell也超棒。另外,《Your Song》的段落真的哭了出来,超级有杀伤力,猝不及防的温柔一击。
2.5 I’m still standing!!! ♥ ♥ ♥
剧本写得不算出彩,搞成了个没头没尾的故事似的,感觉主角换成任何人都行。歌很好听,但感觉在电影里用得有些泛滥。感觉更像是一部适合做成百老汇音乐剧的作品
真的从头哭到尾your song my song 摇滚明星本来就是R级人生 one persona all the way down worlds conquered! 工整是唯一缺点。
影片有自己的高光时刻,但实在是太浅了。整体就像流水账一样,观众情绪全仰仗歌舞,人物塑造也只是流于表面。
内心没啥波动,好多剧情元素和波西米亚太像了,又缺少像波那样的情感煽动,而且一些东西讲得太快。最终还是因为对于这种一朝成为巨星然后搞砸身边一切最后再重拾自我与所有人和解的这个过程无感了,再拍得没那么特别,就直接是看得没得感情。但是!麦登登在这里实在是HOT AS HELL!真的太帅了,很久没在电影院里感觉一个男人这么帅,和蛋蛋谈恋爱的那几场戏man爆……要命。宝藏男人。
四星半。这是好莱坞主流商业片LGBTQ元素最大尺度的一次汇聚,但这并非影片成功的关键。超现实与音乐剧模式的结合,令埃尔顿·约翰绚烂却糜烂的生活,真实还原。而影片最大的成功则是选择了塔伦·埃格顿出演埃尔顿·约翰,埃格顿超越几乎全部同时代演员的表现,让一切变得无比可信。
变得非凡还是平凡只是天才的烦恼,坐上火箭还是舞台都是普通的工作。父亲只是受同事委托请他签名,母亲并不想与他分担性向的痛苦,恋人在泳池边胡搞,朋友打算回家犁地。把自己装扮得花枝招展,喝得酩酊,似乎就能忘记自己的寂寞。像独自飞向太空的火箭人,选择注定孤独的人生,想念地球上弹琴的男孩。
5/10 真是没想到会难看 蛋蛋很努力但剧本真是太无聊 五分钟就相识到结婚又离婚 无论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都相当单薄 除了最后一首歌以外该燃的也没有燃起来 结尾也是够突然的
【B+】好像大部分的音乐传记电影都逃不开“缺爱童年”“名满天下”“自我迷失”“回头是岸”等标准模板,好像这就是人物传记类电影的全部了。相比《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工整制作与完美还原,这部《火箭人》更加着重于视觉的华丽感和歌舞艺术的结合,几场歌舞戏真的看得我相当享受,那种梦幻与现实所不断摩擦碰撞融合的感觉真的不能再更棒了....
仅从传记片角度,成熟过《波西米亚》。配合艾尔顿·约翰华丽的舞台风格,影片也呈现华丽的视觉风格、歌舞片的和多处想象片段。去关注他的才华、欲望、童年的不满足以及痛苦,而这些爱与痛,也成为创作的源泉。当然,最棒的还是音乐,当那些熟悉的音乐从他手中流淌出来,这就是天才,只有崇拜和感动。
太太太太太好看了!!the rocket man fucked the bohemian out of shit! And Taron don’t need to fuck Rami cause not even a fictional superstar would like to fuck a bloody pathetic imperson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