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的悲剧之处在于每个人最初渴望的恋人、家庭、爱最终都没能实现,因为各种原因落空。门当户对的罗岗和王亚茹,年轻时是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因为文革期间家庭变故女儿丢失,这个结从此没能解开。同样是高知家庭的王沪生和肖竹心,父母都是多年老友,有一段美好的校园恋情,但在家庭变故面前,因各自的选择不同分道扬镳,“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更不用说还未成为夫妻的恋人。很多时候,在发生一些事情之后,我们都无法回到过去的状态或者关系,过去是回不去的,很多东西也只能留在过去,心态变了,选择也不同。
工人阶级出身的宋大成与刘慧芳,多年的邻居,一个是腼腆不善于表达感情的哥哥,一个是温柔贤淑的妹妹,他俩身上有很多的相似点,都是善良且追求上进的人,如果组建家庭,生活工作上都是很好的搭档,但是刘慧芳当年因家庭原因中断学业成为工人,没完成学业是她的遗憾,所以她需要一个高知分子弥补自己的遗憾,自然会被吸引。对宋大成只有兄妹感情,即使身边人都觉得她俩在一起是再好不过的结局了。要是一方没什么感觉的话,再多的劝说也是白搭,就算结婚了也不会幸福,心里一直会不甘的。和他不爱的月娟结婚,不甘的宋大成便是真实写照,俩人只是为了结婚而结婚。
王沪生作为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弥补了刘慧芳的遗憾,刘慧芳很会持家照顾人的性格填补了王沪生失去母亲照顾、家庭庇护的孤独时光,两个人只是互相满足了对方的愿望,这是现实逼迫下的选择。本以为两个人的家庭就这样平平淡淡一直走下去,但当王沪生的家庭平反恢复往日的社会地位时,他开始追求自由和爱情,在他们眼中,工人阶级就是小市民,不再是患难夫妻,自私的他早已忘记曾经的曾经的感情。人在每个阶段的需求不一样,当物质不再是问题时,情感需求上升到第一位。
父母无非是希望子女都成立一个好家庭,事业有成。刘大妈希望慧芳选个稳重的好伴侣,先是大成,后时罗岗,但都没能实现。王子涛希望一双儿女成家,可惜没看到,每次伤心之时总是对着老伴的遗像说“要是你活着就好了”,不知子女之间的事情,只希望家庭完整,和和美美,也没能实现。
刘慧芳最终赢得了所有人的心,因的是她无私的爱,唯独没能得到她想要的与知识分子恩爱走完一辈子的愿望。每个人的爱的渴望会实现吗?最后的最后,那些曾经有很多回忆的地方被拆,爱的渴望会像房子一样拆倒重建吗?还是大家会选择新的地方继续新的生活?每个人的命运各部相同,时间会给出答案。
九十年代初的国产剧里程碑,创作于运动后南巡前。题材是家庭伦理,人物个性极其压抑,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是部万人空巷的剧集。 这剧描述的刘慧芳、宋大成、王沪生是数千年苦难大众的浓缩,在他们身上常常能映照出普通人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悲其所伤,叹其无奈,繁琐多扰的家长里短不得不承受大时代滚滚洪流的裹携。古今中外的平民老百姓都是如此艰辛地活着,活着没有什么大的奢望,惟愿亲朋好友顺心无忧。 全剧仅仅立足于刻画小人物面对生活的无奈,却又那么理所当然地让人体会到了非正常社会的罪恶本质。人是苦难的承载者,所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最朴素的追求,所以我们需要寻求心灵的慰藉,所以善良的人是最令人钦佩的。善良是个与神圣等价的词,刘慧芳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听其言观其行,我们体味到了善良这个品格是上苍赠送给她的护身符。善良者无所求,因而善良者是无所畏惧的。 善良是刘慧芳的标签,也是本剧的魂、本剧的核心价值,一部剧如果能起到些微引人向上的作用,那这部剧的创作者们就是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况且本剧还是在经费短缺、演职人员垫腰包的情况下拍成的。当今经济政治社会愈趋现代化,当政者要做的是帮助人民规避外在苦难,'恶人'无限风光的时代只应该存在于君主专制的权贵集权社会。 本剧虽然年代久远画质不行,但制作相当精良,美中不足的是其总体基调过于压抑,观看时会有好人不长命的愤慨。当然,但能够静下心把全剧看完的人,自然能懂得本剧的价值,分数对它而言是最没价值的东西。
悠悠岁月 欲说当年好困惑 亦真亦幻难取舍 悲欢离合 都曾经有过 这样执着 究竟为什么 漫漫人生路 上下求索 心中渴望 真诚的生活 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 问询南来北往的客 恩怨忘却 留下真情从头说 相伴人间 万家灯火 故事不多 宛如平常一段歌 过去未来 共斟酌 过去未来 共斟酌
感慨万千 回忆无限
九零年文化生活贫乏,这个片子成了经典。现在夸这个片子好的,一定是当年看过这个片子的,带着对当年观影的怀念继续给予如潮好评。但客观的评价这个片子,或者当今新人看这片子,就是部烂片。拖沓冗长,不合情理。一部长剧,看完后回忆起来大致能理出脉络,但这片子,特别是最后十几集,堪称凌乱,王沪生反复的阻拦小芳进门,众人反复的为做手术拉大锯扯大锯,王家老爷子反复撮合王沪生竹心刘慧芳,一锅粥一样。小芳的身世,每个人都从不合适的渠道、不合适的时机得知,然后大家只一两个人间秘而不宣。王沪生被导演刻画的过于龌龊,他有必要无时无刻的不阴阳怪气阻挠小芳进家门、做手术吗。小芳手术,尽要争取无关要紧人呢的意见,刘家存在老太太拦着,强势的王亚茹、当家的王老爷子恳求成天挨训的王沪生松口,完全不合理。那个肖竹新,不清不楚的在王家晃悠的十几年。最狗血的是结局,愣给凑一起了,呕——
小时候喜欢刘慧芳,觉得她善良温柔,知书达礼,虽然命运坎坷,多灾多难,但不影响她成为爸爸妈妈那代人的偶像女神。但现在我倒是更欣赏果敢勇毅的王亚茹,虽然小时候恨她恨得牙痒痒,只是长大后才发现王亚茹这样的才适合这个社会,才能让自己生活的好。 刘慧芳的性格现在来看是老好人性格,人是很温婉善良,可这种性格往往能伤到真正对自己好的人,并且她的性格应该有些执拗吧,为了救王沪生她伤了母亲,为了养小芳,她又伤了王沪生,我想不清楚这些善举究竟是对是错,是自己的话又会如何选择,可我能看到她过的磕磕绊绊,坎坷异常。而反观王亚茹,她又学识有见识,遇事果敢勇毅,敢作敢为,不喜欢的她不掩饰态度,现在觉得她跟刘慧芳的矛盾主要就是两人三观不合,完全两种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因为种种无法违抗的因素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怎么不会摩擦不断呐?总之我愿意自己是王亚茹不想去做刘慧芳。
轰动一时的经典,剧情其实有点婆婆妈妈家长里短,但演员确实发挥出色
老妈和老姨貌似挺爱看,记忆中非常长的家庭剧,刘慧芳就是传说最传统的贤妻良母。
我爸和我妈斗嘴时候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你小时候连《渴望》都没看过还和我聊什么时尚?”
知道什么叫万人空巷吗?1989年冬天的中国内地的周二晚上,街上没人了!
至今还记得毛阿敏唱的主题曲“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
小时候播的,不过太小没印象,应该当时1岁多把,不过主题曲至今有印象
我靠,这个我太深刻了,我才几岁啊,那时候出门玩,吃晚饭的时候就听见渴望的主题曲,那个NB。
《渴望》监制郑晓龙说,当年《渴望》收视率探顶,无人不看,社会犯罪率都下降了,因为这个事儿,公安部还专门对《渴望》全剧组进行了表彰
评分虚高,粗糙,人物从概念编造而来,不真实。刘慧芳属于伟光正、高大全的一类,但有点儿缺心眼、拎不清墨墨迹迹,拖拖拉拉,人物总是忙这忙那,端茶倒水,说话总是没说完就被打断,一个跑出去,另一个喊他的名字。类似的定式太多了这样的剧当年万人空巷,足见当时精神生活多么贫乏当然不是一无是处,但别太较真,大概晃儿瞧瞧吧
以前上小学那会儿家家户户都看的电视剧,那会儿妈妈还在工厂上班,姥姥家还住胡同里,写作文儿,好多同学写以后要做刘慧芳宋大成那样的好人,记得内年的春晚还请的他们剧组上节目。。。这么多年过去了,再看这部戏,才觉得它承载的太多,编剧很有思想和倾向性,人物的性格塑造其实也并不单一。
情节不记得了……小学课本上用万人空巷为《渴望》造句
老妈一辈子最爱!
很经典的剧集,小时候在奶奶家肯定是每集都不错过,虽然对一个小孩子来说,他不一定能看懂,但那感觉我至今都忘不了,实在是太苦涩了,尤其是片尾曲!
还记得看渴望,刚开始用彩电看,后来家里被盗,电视丢了,就用黑白看
鱼找鱼,虾找虾,不匹配的婚姻都是不会幸福的。。
我是刘慧芳是一个很正常的人啊 无论是不放弃收养的孩子 和追求自己喜欢的男性不计较他的境遇 只是在这个社会 守护住自己正常的道德感要牺牲的太多
一部对我的母亲一生影响深远的电视剧。
不多说什么。出国那么多年,还是感觉这部电视剧真的是最棒的国剧。太棒了。其实国剧非常优秀。最近这些年精彩经典的电视剧越来越多。希望大家都支持国货啊!
真的是人性的光辉啊,剧里的爸爸简直就是耶稣一样的存在。这剧应该是属于室内情景剧的首发了
小时候很多人围着电视看,看哭了好多次,现在不敢看了,怕毁了经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