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也让我对历史有新的认识,两位女主的塑造非常棒,在那个年代不被允许的缠绵,不被祝福的情感,追求自由的心。当看到女伯爵要跟女王解释的那段我也不禁潸然泪下,那种无奈、那种担心爱人被自己耽误的心痛。最后女王的释怀,也应了一句真正的爱是放手,那种身居高位却得不到内心之爱的痛楚。这部影片不是单纯的表达女同性之间的恋爱,也是表达那个年代以及当今年代需要恋爱自由,真正的爱不仅限于男女。
在我的刻板印象里,女王一般是高贵、儒雅的,或者是性格坏一点的尖酸刻薄,是一个女人。
但是瑞典的女王,打破了我的刻板。
都知道中国有个花木兰,女扮男装在战场上英勇善战,花木兰在战场很有智慧,还很刻苦。一样的,这个年轻的女王也是,她6岁登基(历史资料上说的),像男孩般通过学习她拥有极高的政治学术和先进的思想,还热爱学习科学, 除此之外还精通剑术和马术。
我个人不太喜欢关于同性的电影,因为我总觉得同性爱恋太别扭,但这部电影我看的不别扭,也许因为这个女王的男儿气质太强了吧,连我都为她没有跟艾芭在一起而可惜,她还有男儿般拿的起放的下的气质,男儿般潇洒的气质,就连她的脆弱都有一股男儿气质。
如果她是一名男子的话,她的情感和婚姻还有以及她的王位,我想会是一帆风顺的。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如果她出生在中国,没准她是第二个武则天。
克里斯蒂娜(1626—1689),1632至1654年在位,是瑞典历史上有名的女王,和英国著名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一样,也终生未婚。 克里斯蒂娜的父亲是瑞典历代国王中唯一的“大帝”:古斯塔夫大帝,又被称为现代战争之父,他有生之年始终与战争如影随形,参加过著名的三十年战争(又被称为宗教战争,是欧洲信仰新教国家与天主教国教的战争),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终年38岁。1632年父亲战死,6岁的克里斯蒂娜成为了王位继承者。 古斯塔夫一生有三个孩子,除了克里斯蒂娜之外还有两个女儿,但在出生以后不久便夭折了,因此对于克里斯蒂娜的出生古斯塔夫夫妇都很期待,更期待可以是一位男性继承人,据说,克里斯蒂娜出生的时,宫内一片欢腾——人们认为王后生了一个男孩,因为新生儿毛发浓密,而且哭声响而嘶哑。克里斯蒂娜在自传忆述道,“在场的女士发现这错误时,都感到万分尴尬。”国王却十分欢喜,说“这女孩一定会很聪颖,看她作弄了我们所有人!”国王很疼爱这个孩子,把她当男孩子教育,有意将她培养成继承者。 克里斯蒂娜也不负父望,天赋异禀,能文能武,不仅马术精湛,还会击剑射击,此外还精通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对于政治,宗教,哲学都有自己的见解,她尤其喜欢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后来邀请笛卡尔来瑞典与她一起讨论哲学。 克里斯蒂娜执政期间,瑞典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她顺利完成与丹麦交好的工作,丹麦把两个小岛转让给瑞典,同时瑞典也从挪威得到耶姆特兰省和海里耶达伦,这两处今天仍然是瑞典的领土。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克里斯蒂娜的努力下,结束了历史上第一次全欧大战:三十年战争(1618-1648),签订了有利于瑞典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给欧洲人带来了渴望已久的和平。克里斯蒂娜鼓励治学,为瑞典图书馆在全欧洲购买了许多图书,还邀请她崇拜的笛卡尔来瑞典讲学。她努力推动教育,艺术,文化的发展,并因此得到了“北方米诺娃”(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的称号。 作为一名年轻有为且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王,克里斯蒂娜并不乏追求者,她的表哥卡尔有意于她,欧洲多国的王公都想追求她,但都被她拒绝。克里斯蒂娜在自传中写道她“对婚姻感到无比厌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克里斯蒂娜不想被人操控,因为辅政大臣时不时都在提醒她要为瑞典诞下一个继承人,而在克里斯蒂娜看来这些求婚者都别有居心;另一方面克里斯蒂娜对女性比较感兴趣,据说她喜欢一个叫艾芭 斯芭尔的侍官,克里斯蒂娜亲切的称她为Belle,克里斯蒂娜大部分空余时间都和她在一起并频繁地称赞她的美,让她成为自己的“床伴”,克里斯蒂娜和侍女睡觉本无不妥,在寒冷的北方,为了保暖,与同性作床伴是个普遍的习惯,毕竟那个时候没有暖气。然而克里斯蒂娜对斯芭尔的确是有肉体之爱,这在克里斯蒂娜离开瑞典后给斯芭尔的情书当中有清楚的体现,而电影《the girl king》中以更露骨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虽然后来艾芭 斯芭尔与一位伯爵结婚,但直到她去世为止克里斯蒂娜一直和她保持通信,并经常表达对她的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克里斯蒂娜对斯芭尔的情谊非同一般。
一方面不想被胁迫去结婚,一方面自己心爱的人已为人妇,再加上此时她已转向天主教,而瑞典国内信奉新教,克里斯蒂娜毅然决然于1654年把王位让给了自己的表哥卡尔,她的退位结束瑞典历史上最为风云激荡的瓦萨王(1521-1654)。 退位之后年轻的克里斯蒂娜去到了罗马,在那里她继续信奉天主教,学习文艺复兴的艺术和科学,成立了皇家学院,用以促进文学和哲学研究,她积极赞助艺术事业的发展,颇有意思的事,她的许多藏画展现的都是女人妖娆妩媚的姿态。1689年克里斯蒂娜病逝葬于圣彼得大教堂。 江山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固,二者皆可抛。出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克里斯蒂娜放弃江山,放弃爱情,选择了忠于自己内心的自由,虽然和伊丽莎白一世比起来少了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一份魄力,但是这份追随内心自由的随性豁达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对于江山和美人来说,克里斯蒂娜也许更爱的是自由。
女王,在我的刻板印象里,一般性格好的是儒雅温柔,坏一点是尖酸刻薄的,一般还有国王相伴,而这个年轻的女王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
都知道中国有花木兰,女扮男装在战场上英勇善战,智慧过人。一样的,她6岁登基(历史资料上记载),通过男孩般的刻苦学习,在政治、学术思想、语言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她还精通剑术和马术,还经常女扮男装。
对于我个人,我不太喜欢同性电影,因为我觉的同性的爱恋太别扭,但我看完这部电影不觉的有同性的爱情,因为我觉的这个女王的男儿般的气质太强了,甚至我为这个女王没有跟艾芭在一起而可惜。
她有男儿般拿的起放的下的气质,有男儿般的潇洒,甚至她的脆弱我都觉的有一股男儿气质。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如果出生在中国,没准儿她是第二个武则天。
女王够痴情,但生不逢时,遇不到她真正的另一半
贾宝玉!!
今年真是姬佬的大年,除了女警察爱上你(摩尔),女贵妇爱上你(布兰切特),现在还有女王爱上你。在一本巨大的书上爱爱真是意外地有情调呢~
I designate him my son这话一出来我笑傻了 总的来说 故事讲的还是简单 聪明才智只是浅显得表现了一下 和侍女的感情刻画得还不错 娱乐性大于历史性 不过激发了我对这位女王的兴趣 有空写影评
失去爱人和挚友之后,克里斯蒂娜决定退位,前往梵蒂冈追寻信仰、真理。从前,她应像男人一样成长,但她成了女君王。所有男人虎视眈眈,妄想她走入婚姻,屈服在男人脚下。但,她慢慢发现自己的女性情感,最重要的是,克里斯蒂娜发现自己应作为一个自由的人。满满四星给美术、风景,还有撩妹磁嗓音女主。
即使是历史传记片,考里斯马基也不忘加入个人特色浓郁的存在主义风格,倒也像极了这位瑞典历史上特立独行丶我行我素的女王。
I know how to set a bear trap,how to clean a musket,but I don't know how to place my lips on yours
嘉宝演的克里斯蒂娜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布斯卡演的克里斯蒂娜是一个聪明勇敢执着帅气而又有些任性调皮的女孩。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感受,唯一的共同点是女王最终都是失去爱人,放弃王位,去追寻自我。不太满意这部片子里的女伯爵的选角,不够美丽,也不够有气质。
没有弟弟的才华,影片拍得四平八稳。
高贵的离经叛道
There’re two kinds of love in the world: compassionate love which makes us desire the best for those we love, and lustful love that makes us desire what we love. 女王退位是何苦来...
对理性和知识的追求,是否可以超越性别、宗教、爱情……虽然这部电影不足之处很多,但足以令人思考一些东西。
还有什么船戏能比I want to do you on a book更霸气 ಠ_ರೃ
学霸女王太酷炫了,虽然我觉得电影把她的酷炫可能只展示了十分之一吧。完全没有提到她把当时的瑞典变成了“北方的雅典”,欧洲学者们争相去被求赞(包)助(养)的盛况。全片基本就只提到了她把笛卡尔请去然后他就冻死在瑞典这个梗。感情线其实是副线,虽然女王和Sarah女神都贡献了很不错的表演。
从她让卡尔当她儿子并继承她王位时,真是既佩服又好笑,怎么这么严肃的事情能处理得这么轻巧而服帖,这位女王可以说是很了不起了。
剧情乏善可陈 不过人物及其喜欢 嘉顿美得跟画一样 很是羡慕女主 第一次从电影中看见一个妹子活成了我想要的样子 本来是冲着毒药哥哥看这片的 结果完全没几场戏份哈哈哈
一颗叛逆少女心,大闹婚礼、当众跳河都干得出来的王,当然敢自主退位。女王男装扮相美。
她所处的社会跟不上她的思想,所以没办法两全,所幸,她选择自己的内心
瑞典在她的统治下国泰民安,她还酷爱学习,善于招揽人才,在位期间创办了瑞典第一家报纸与第一所全国性的学校,并吸引众多的欧洲著名学者前来讲学(笛卡尔是因为斯德哥尔摩太冷死掉的…)
这电影值得多看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