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很绝对,但是幼儿园教师这部电影看起来是在讲诗歌和教育,其实更多的是一场女性的中年危机,她在应对这场危机时想要发泄,想要逃离,最终策划了一次疯狂的旅行,像是她亲手点着火,烧毁了束缚她的囚牢,也烧毁了自己。
先说无关教育,许多人看完影片后会觉得这是一场偏激的试验,丽萨为了培养吉米的诗歌天赋对他格外关照,记录他的诗歌,给他讲解视角,与他的家长交流,称赞他的天赋并希望他们重视,带吉米去参加诗歌朗读会,甚至策划了最后那场堪称绑架的旅程。丽萨像是天才吉米的发掘者,并一心想成为他的培养者。
这一系列行为可以称为教育吗?我并不认同。最简单的教育在于传播知识,教育的普遍目的在于培养塑造一个人健全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影片的教育对象吉米比较特殊,他可以被视为拥有诗歌的天赋,但是我不认为丽萨在关于他的诗歌天赋的行为可以称作教育。
首先纵观全片,丽萨没能给予任何吉米诗歌方面的知识,她在诗歌课程的所得并没有传授给吉米,关于诗歌的理论或是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毫不客气的说,她起到的作用甚至远远比不上带着吉米读报纸上诗歌的叔叔。唯一和诗歌教育沾点边的就是厕所的视角认识,但是这种宽泛的概念甚至可以归为认识方面,诗歌需要不同的视角,那平常的说话描述就不需要不同视角了吗?
而且丽萨在作为吉米老师的同时,也是诗歌课程的学生,只是不管她作为诗歌教育的发起者或是接受者,她都未能履行好自己的角色。影片开头她和丈夫一起探讨自己写的诗,那首关于池塘小花的诗确实很平庸,但这只是开始,最初做诗很容易偏离成简单的事物描述或者是意象堆积。
这个时候应当是继续的阅读积累与细心观察,可是丽萨呢?影片中的她在诗歌课余有认真研读一本诗集吗?没有,她在发现吉米的天赋后多次剽窃吉米的作品作为自己的作业。她的老师在得知真相后告诉丽萨所有艺术家是会相互借鉴的,但是她做的完全不一样,丽萨却嘴硬的坚持道这是为了吉米,老师一针见血地评价丽萨这是在榨取一个孩子。
当一方在利用甚至是榨取另一方的成果价值,你能把榨取方对被动方的鼓励、支持视为教育行为吗?答案显而易见。我不否认丽萨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对于吉米的教育过程,她去找吉米的叔叔和父亲也都有教育的体现,但我无法认同她对吉米进行了诗歌教育。没有知识和价值的输出,没有不带功利的引导,有的却是剽窃成果,和榨取而不自知。这不是教育,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一己私欲。所以丽萨永远都不会是吉米诗中的安娜,即使她希望是。
影片当然也无关诗歌,诗歌不过是丽萨用来逃避和对抗平淡生活的一个象征。如果不是诗歌,也会是绘画、插画等其他的形式。“我只是希望有更多的好奇心、活力、知性存在于这所房子里”这是丽萨的追求。而她女儿愤怒的吐槽有些过于尖锐但也十分形象,她形容丽萨的表现像是联合国的文化大使一样。文雅一点来说,丽萨是在探索并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实际上就是对于自己平淡日常的不满,借诗歌来体现自我的更高追求和脱离平常的优越感。
这也是为何她如此珍视吉米的天赋。因为她发现自己的诗歌也很平常普通,她失落,更多的是不甘心。吉米的诗却能让她在课堂中脱颖而出,她有些走投无路又如愿以偿地分得了天才的光辉。她享受于同学和老师的欣赏称赞,她享受于被重视、被崇拜、被仰慕的感觉。这明显区别于她从无知服从的幼儿园小朋友们和叛逆独立的子女们得到的反馈。
甚至可以用一句庸俗的形容,那就是丽萨的才华配不上她的野心。丽萨其实拥有很多,稳定的工作,理解她支持她的丈夫,叛逆但有目标的子女,甚至我觉得用中年危机来形容她的处境有些过分。最致命的是丽萨她不满足,从发现吉米天赋后的种种遭遇乃至最后锒铛入狱其实都是丽萨咎由自取。她把自己未能实现的诗歌梦想强加给小吉米身上,在吉米创作的一首首颇有天赋的诗歌中实现短暂的自我满足。
最能体现丽萨对于诗歌狂热执着的就是她的两次性事。第一次中断与丈夫的亲热去接吉米的电话,丈夫在她身后一脸诧异与失望。这意味着对于丽萨而言诗歌的优先级已经超过基本的生理需求,同时吉米的地位也高于她的家人。这种表现并不是完全的不可思议,但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第二次是丽萨主动献身于自己的诗歌老师。不谈道德伦理的错误,这次性事体现的是丽萨对于诗歌的信仰与臣服。因为诗歌在她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同时老师的赞赏让一直想要证明自己的她得到了宝贵的认同感。所以她会主动拉住老师,这场性事像是她对于诗歌的一场献祭,这种狂热也为她最后的疯狂埋下伏笔。
这一切真的无关诗歌,她对于吉米的天赋已经疯狂。其中蕴含着她对于平淡生活的不满,对于叛逆儿女的失望,对于自己大学学位的执念,对于自己平庸天赋的不甘。平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吉米的父亲说拥有一个正常的人生也是好事,可是走火入魔的丽萨对此不以为然。她最后对着吉米喊道:“这个世界会抹去你的才华,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你的一席之地,像你这种人。几年后你就会和我一样。”她痛苦,她无助,因为她被诗歌背叛,她的美梦破灭。
“别害怕,安娜。路的尽头在遥远的前方,它已经在我们身后了。”吉米选择报警,所谓的天才却率先回归现实,理想在半途破灭。丽萨要求开门穿上衣服,为自己保留最后一丝尊严和倔强。镜头给到吉米拉起丽萨的手,这场关乎天才、诗歌,理想和现实碰撞的疯狂实验在这一刻终于实现了少有的平和。
可是当吉米一个人坐在警车内说出 I have a poem时,影片充满了讽刺意味,那个疯狂的天才拥护者、诗歌鉴赏者,已经不在天才身旁了。诗歌不会眷顾于丽萨,因为她处心积虑,因为她疯狂自私。可是这份对于吉米的眷顾可能也将终结在I have a poem。
诗意太难,只留下满地狼藉和未完的诗篇
但是没想到文青汇聚的豆瓣上也这么多。
甚至把这电影看成了“情节曲折”的“犯罪/社会”作品。
开始声讨女主保护“天才”的方式不对,质疑“剧情”“转折”过于生硬;
妈呀,你们是“中国式家长”吗?
这个世界可能真的不需要诗和诗人吧,
说到女主,其实大多数尝试创造/创作的人,都经历过这样一个令自己神驰目眩的巅峰吧,
距离那震撼心灵的奥妙是如此的切近,
以至于不能分辨它是否真的属于自己,
以至于想要不顾一切的擭取它,乃至自我毁灭,仅仅为了能在它傍边多逗留片刻,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把这电影看成今日说法的豆瓣诸君,我只能说,服
片子里,除了女主,拍的都是你们!
丽萨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她热爱着那些仅由简单词语组成、却又深邃迷人的诗词,可惜她能写出来的,只是那些看起来美丽繁杂、却毫无意义的枯燥文字。
她的平庸,导致她对生活再无激情,宛如枯木行走在生活和工作的圈子里,把自己关起来,“惩罚”着如此无能的自己。
吉米是她班级里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吉米有着惊人的诗词天赋。他是天才,宛如莫扎特一般,而她,或许将成为近在天才身边瞻仰的人。
丽萨把吉米视作自己的神灵,她发现了他的天赋,而她要将这样的天赋发掘并保护好,向那些庸俗的世人展现出来——看!如此惊世绝才!
在丽萨眼里,吉米或许身躯幼小,但他的天赋惊人,她需要做的就是耐心引导,让他不被世俗淹没。于是她利用着自己的职务之便,让吉米的保姆关注吉米的动态,好及时记录下那短暂的灵感涌现。可她又是生气甚至于愤怒的,世人皆庸俗之辈,无论是老师、保姆还是吉米的父亲,都认为这不过是孩子的自言自语,他是个有些怪诞的可怜虫而已。
她总是引导吉米去创作,好去感受自己永远不可能拥有的灵光乍现。
丽萨有个深爱她的老公,尽管不理解她对于诗词的执着追求,却依然包容着她。她的儿女们似乎也进入了叛逆期,和她无法沟通起来,她对这个家已然没了耐心。正如她一直坚持不懈的去上课、去逼迫自己写诗一般,她把自己变成了艺术的奴隶,不过短暂接触的事物,就成了她毕生追求,为此她甘愿打破一切、牺牲自我和他人。
吉米是个小男孩,他的父亲忙着工作无暇照顾他,叔叔偶尔会陪伴他,给他读一些诗词文章。他是特殊的,不爱说话,纯真的大眼睛里总是带着丝丝成熟,和周围的环境相比,他更像是一个不小心开启了错误开关的小孩,所以他偶尔显得格格不入。
他会和班里的小孩一样玩耍,也会偶尔在那里来回走着,嘴里碎念着天然的诗词。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天才是生来不同的。吉米是天才,他敏感又有些忧郁的内心,使他比别人更能接触到凡事背后的深意。 他似乎都懂,又似乎都不懂,那一首首称得上精彩绝艳的诗词,是他向外界倾诉表达的唯一工具。
这样的天赋,却被别人忽视,看起来颇为可笑,所以丽萨发现吉米的天赋后,才会自诩为他的护卫,意图为世界再添一位“莫扎特”。丽萨早就承认自己毫无天赋,于是在遇到吉米前,她的背景音乐都是那般平静到压抑的,在遇到吉米之后,她的生活照进了一屡阳光,从而有了欢乐。
为了吉米的天赋,她变得愈发冲动,甚至越过了那道警戒线——她带走了吉米。她带着吉米去玩耍,去欣赏画作,去游泳……她想要和吉米建立更深的链接,成为走进他心中的人,就像丽萨的老师评价她那样,她在剥削,剥削一个孩子的快乐,剥削他的感知,剥削他的才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那是吉米无法意识到的侵略,所幸他最后拨打了报警电话,警察带走了丽萨,制止了这个女人的疯狂,也带走了吉米。
黑幕里吉米稚嫩的声音说着“我有一首诗”,只是如电影落幕时的黑暗,他的诗将不会再有人关注,他也许将如丽萨哭诉那般,最终被世界磨平成和丽萨一样的平凡人,泯然于众。
《幼儿园教师》讲述着关于丽萨的故事,她冷落了自己的生活,把它变成灰暗的色彩,偏执的去追那道光,想把它留在自己身边,成为冉冉升起的太阳。不过她失败了。世界不需要她那样出格的勇气,只需要安稳的前进,孩子也不需要她强加的拯救,只需要真挚的关爱。
从一开始,她的行为就掺杂了自己的欲望,并不纯粹,她早就被物质和欲望染得透彻,才会无法以纯粹的目光去看待事物。
这是一个关于欲望和偏执的故事,它太真实,也太残忍。与其说丽萨爱诗词,不如说她爱想象中星点笔墨集成大作的自己,爱想象中成为饱受追捧的艺术家的自己,爱不随世俗孤独追寻艺术的自己……
多年以后,西装革履已然一派成功人士打扮的Jimmy人模狗样地参加着家族组织的年末Party。觥筹交错间,酒醉的老父亲笑着向身旁新交的女伴提起独子儿时某次荒唐的绑架事件。说罢,好奇的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他答复着。恍惚地,Jimmy想起女人说这个世界会把他磨平,他想起他一个人坐在警车里忽然有了作诗的欲望,I have a poem,他轻轻地重复道。
大诗人,念首诗呗,有讨厌的家伙在起哄了。什么诗,都过去了,小孩子瞎写着玩的,Jimmy打了个哈哈将面前的酒一饮而尽。
看了很多影评,觉得一楼包法力夫人那个写的最好。确实,很多影评写得不是不好,不生动。只是核心肯定是偏差了。这个电影的主题肯定说得不是天才与疯子,现实与理想。我承认有这个成分,但实实在在的就只是装饰。小孩本身就跟个能写诗的道具一样。说话都费劲的年纪,指望这个孩子演出啥呢?多了只能是过度解读而已。重心更不在诗歌上,别看这是剧情的关键,但整那么两首云里雾里的也是幌子。 重心是什么呢?除了之前的包法利夫人的观点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就是这个女导演的倾向,价值输出。每个电影都存在这种价值输出。本片亦不能例外。 片名叫《幼儿园教师》,我们不可避免的要讨论她这么做,对不对的问题。包法力夫人理论是人物的核心。影片的问题核心呢?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么干,对不对?而且导演给予了这个教师所有的正义性。孩子跟她在一起,发挥了写诗的能力,而且越来越好。朗诵会上,老师那么渴望才华渴望认可的人设,竟然没有昧着良心占为己有。还不断地训练小孩演讲朗诵。小孩跟她去玩,游会泳诗兴大发,写诗了。小孩害怕,要报警,她告诉号码,告诉地址。不断的强调没有恶意。最关键的是,小孩被关进警车,说要写首诗。这个结尾有很多解读,有的偏离地很远。电影的关键点就不在这个小孩身上。最后他要写诗,再也没有人给他记录,重视,给予回应了。这才是最后的重击。导演要说,她这么做,对。不管之前多少情节都打压这个老师的意愿。最后都是,老师做得对。这样人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和才华。可惜我们身边都没有这么一个奋不顾身的幼儿园教师。影片暗示了这个所谓天才儿童的几种未来人设。然后用女教师的行动证明,这样对他做好。小孩的爸爸说应该务实,搞钱。有毛病吗?对小孩的人生肯定没有毛病。他认为照这么发展发展就变成他叔叔,连编辑都不是,也白扯。发展成她儿子中二少年,她女儿大麻青年,她老公中年油腻,都不好。或者不够好。 最后她的融入家庭不全是强迫自己回归生活。更像一种跟家人的道别。因为镜头直接就切她拿个行李箱走了。她已经下定了决心用她的方式保护莫扎特或者她心中的莫扎特。但是结果是早就注定得了。 所以我认为,影片的核心是,突然产生了一个冲锋陷阵的幼师干得这么好。
本片主要探讨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环境问题,同时带出了对艺术理论中的天才论的讨论等颇有意思的话题。对于这种以文学或艺术为重要元素的电影,我个人有着天然的偏好。导演今年获得柏林最高奖的《同义词》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奈何我对《同义词》的理解实在不足以支撑一篇长评,只能在这里稍作提及。
《同义词》作为一个寓言文本性质的作品,其中文学、词句作为重要的符号出现,这种运用以及人物看待文学、讨论文学的方式令我着迷。而在本片《幼儿园教师》中,虽然也有着较强的文本性和表达性,但比起《同义词》显得更加“亲民”,而诗歌也是作为叙事元素而非符号本身出现,这更是增添了一分趣味性。
本片通过丽萨的视角来讲述,通过描摹作为庸才的她和拥有天才的五岁男孩吉米之间的关系作为叙事重点。这种手法让我想起福尔曼的《莫扎特传》,虽然两部影片所要表现的主旨并不相同。
影片整体透着一种哀伤而略带绝望的气质,除了精巧的视听设置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导演的打光方式。我们可以发现,本片的打光策略是“尽可能地使用自然光”,室外场景自不必说,在室内场景中,除了少数必须使用灯光的场景,其余大量的室内场景导演都采用自然光源拍摄。例如从不开灯的幼儿园教室,家中的大多场景也是不开灯的。
这样的处理使大多镜头显得有些清冷而昏暗,缺乏活力,非常贴合主人公的心境。尤其是最后那场在旅店中的戏,昏暗的室内、窗外带着雾气的山林……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有人工光源设计的场景中,师哥朗读会那一场做的最为复杂,整个场景被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典雅的仪式感,与其他没有光泽的场景形成反差。
本片最重要表达的是对于现代社会中,日益热烈的消费主义与娱乐主义对于人们的侵蚀,越来越娱乐化的文化氛围侵蚀了艺术的生长土壤。在丽萨与女儿因为大麻发生争执的那场戏,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女儿也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她有着聪明的头脑,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获得好成绩,但是这样本来有希望的孩子却被声色犬马所迷惑;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吉米坐在车上说着自己有一首诗了,但是却无人应答……
片中类似于这样的、表意明确的细节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对于丽萨这个人物的刻画。最后她与吉米在浴室门前的那场戏设计非常真实,她试图带吉米走、试图保护他的天赋,但是同时又无奈地知道这一切是无济于事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无奈?她曾说“这种天赋是稀少而脆弱的。”确实如此,但是是什么让这种天赋在如今看起来尤其脆弱?
讨论这样的主题,就难以逃开对于天才理论问题的讨论。这样的讨论从艺术生根发芽的那一天就一直没有停止,大多数哲学家、美学家都对这个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康德说过天才这个词是只适用于艺术的,我部分认同,同时,由于艺术天赋是“在特定艺术规则下表现出来的与生俱来的敏感”,由此,不同的艺术,因为其艺术规则的不同,其天赋的特质也有所不同。
对于诗歌、音乐这样的艺术天赋,是更难以承受的,这样的时间艺术具有更直接的表情性质,因此也更容易在很小的年纪就体现出来。这样超乎常人的敏感会让拥有禀赋的孩子难以驾驭、无法承受,因此也需要更为精心地呵护和培养。
而对于向文学和电影这样更为综合的艺术来说,往往需要创作者进行大量的积累和观察,之后才能有所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的心智慢慢成熟,也更容易驾驭天赋。说到这里,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的问题也不请自来……
这个电影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都有赖于导演精准的掌控力,这种圆融的设计感,类似于《阳光普照》,有别于《比海更深》。
你在修剪整齊的花園裡看到一朵野玫瑰,美得驚心,是你窮盡一生也無法追求的美。於是你想要將玫瑰摘下,帶在身邊,以為這樣美就能觸手可得。可是玫瑰香無法長久,玫瑰花瓣也要落下。
前半段有着《天才少女》的温情,以为会是一个口吐珠玑的小诗人故事;到了后面则想到了《如晴天,似雨天》里的微妙“忘年交”气氛。小男孩在不经意吐出的诗歌说“她的美丽于我足够” ,Lisa则哭着说“悲伤不会停止”,看得和旁边的人一直小声啜泣;当儿女叛逆、“学业”不顺利再到枕边人,诗成为Lisa的心灵寄托和救赎;男孩带他进入了这片世界,而她则想在这里永远也不要醒来。
66/100 故事用很巧妙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渴求自我实现的女性的故事,虽然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类的天性,但主人公表现出的崇尚精英的思想实在令人侧目,她视而不见自己对普通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深远影响,也看不上家庭成员平凡的追求,最终让我感觉到她实在是选错了职业,应该去当星探或者经纪人才对。
成长和命运···一切都很美,可是看起来很悲伤,因为悲伤永远不会结束。题材挺好,但是结局吉米的突然报警有点操之过急···
温柔而悲伤的一个故事,5岁小男孩的惊人诗歌才华让幼儿园教师铤而走险,为守护这份才华走上不归路。才华是光,它让人产生向光性,但也让人飞蛾扑火。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大师隔着的不是鸿沟而是深渊,要抱着粉身碎骨的危险才能去望一眼...
小朋友好灵,睫毛很长,但成年女子对小男孩的那种关爱始终有一点点游走在道德边缘的罪恶感,看着不是特别舒服。女主的无奈呐喊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带着天赋出生的孩子需要呵护和引导,不然大众教育和大众传媒难免让天才沦为庸者。不过那种无才华又不勤奋的人把自己的“太平凡”归咎于社会也是可怜。
非常巧妙的角度,不到最后都搞不清楚女主角是正派还是反派,电影也没有下结论,只摆出来让大家思考。是一个绝望的母亲、不认命的庸才、偏执的善良者。
天份这个东西,对女性的杀伤力太大了。
给安娜的赞美令人惊叹,那是自己永远无法感受的凝望。给公牛的挽歌令人动容,那是生活永远不能倾听的迷惘。可最让人心碎的是,这些被视若珍宝的诗句,再也无人欣赏。丽萨既是殉道者,也是变节者,可是在干枯的审美面前,她的文化施救注定是个悲剧。摄影调色构建出莫名的疏离感,诗与死亡从未如此接近。
最终诗人像孩子和诗人的孩子。 ——波拉尼奥《未知大学》
圣丹斯首映。Maggie Gyllenhaal的表演细水长流,抓眼球的女性主角地位推动着情节步步发展。这个角色太复杂了,她热衷于诗歌,自己的才华却尴尬的糟糕;她渴求家庭幸福,却和教诗歌写作的老师出轨;她希望小男孩的才华被家长重视,自己却“盗用”他的诗篇作为自己的课堂作业… 一个复杂的人物,撑起全片
三星半。改编自2014年的那部以色列片,少了这份原创便就少了几分触动(不然于我来讲可以往满分给),其实除去部分道德因素和功利性因素外,每个教育工作者又何尝不是怀揣有借门下那少数的“天才”来完成自己未竟理想的私心,面对注定会被现实埋没的天才,有人漠然置之选择不予理睬,有人思忖再三选择向现实妥协,有人不顾一切选择昂首向黑暗走去,哪怕仅有一丝的可能性,这是自我夙愿的嫁接,也是绝望引发的偏执,更是黄钟毁弃的不甘。玛吉·吉伦哈尔再一次用一部不那么主流的电影和不那么主流的角色完成了一场极佳的表演。
林奕華:「小孩很知道要保護自己(是一種孤獨),大人郤不逃避傷害自己來保護小孩(孤獨的兩倍)。」
“我想”并不等于“我是”吗,“我看见”和“我拥有”之间有距离吗?我迷惑而难过。电影和她都轻盈而郁结,像飞不起来的蝴蝶。她的痛苦在现实和诗的两边世界里都孤立无援无人共鸣也无从说起。
不喜欢女主,一副活在梦里的懵逼样。作为一个老师只能指导,她是无权决定男孩的人生。尤其是男孩的父亲并不认可的前提下。做为一个诗人的人生就会更幸福吗?父亲的话也许不无道理,做一个普通人也很好,不是嘛
香港圣丹斯电影节。一位天才少年的流失,结尾一句“I have a poem”应该是全片最恐怖的一句话了吧!论如何用错爱才的方式,女主角如果不是选择这样的方式或许这小男孩还有救……小男孩Jimmy所作每首诗言简意赅又深刻触动人心。Maggie Gyllenhal美爆了,Gael García Bernal太可爱太帅了妈呀 (๑•́ ₃•̀๑)!!!!(没想到两人还有亲热戏我草……)[9.23看的]
有人从片子里看到教育的边界,有人看到一个中年危机的女人。无论哪个,都是无力的。无力,再加上那个男孩儿。没有人听到的“I have a poem”。“This world is going to erase you”。/可惜青春、天赋被挥霍的,永远都是那个不(再)拥有的人,而不是当事者。/报警电话的段落,恰恰说明了男孩儿相信这个老师,并且知道她需要帮助(根据湖边的那首诗,他知道老师的心理是有问题的)。/片中的幼儿园无疑是现代的,个性启蒙教育、有机食品……只是这样的幼儿园里的教育者会不会也更不稳定呢?那么,作为家长,是不是宁愿替子女选择normal life呢?
眼光高过能力的《幼儿园教师》最终被两者之间的落差搅乱了大脑,所幸这部批判现代教育制度的作品却抓到了一些重点。这位迷失在中年危机当中的家长反而从孩子身上虏获到了好奇、活力和美,可惜她用心良苦播下的种子却最终结出了事与愿违的果实。显然她尚未懂得如何于这个消费主义时代守护住纯真而敏感的直觉力,这也是本片对于观众提出的诘问。
有多少人的生活毫无诗性,亦或是诗性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毫无意义根本不曾想过。天赋可以在无形中被消耗和忽视掉,接受自己的平庸却是赤裸裸的痛苦,全片一股淡淡的却散不掉的忧伤,唉,大家最终都是一片黑色的影子。ps Maggie太美了!!!and小男孩的诗我摘抄了两首。
简介什么鬼啦我以为恋童癖。我不觉得电影里小男孩的诗写得好,但现实中,就在我国,确实出过一本孩子们的诗集,“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 我在天上挑妈妈”,这样的才华谁不想据为己有呢。孩子和AI是最后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