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戏说乾隆》,四爷对沈芳说,我的两个老婆,一个跳河了,一个出家为尼了。当时颇不能理解,何以皇帝的老婆如此命苦。后来明白了,皇帝的老婆命苦并不奇怪,但乾隆的前两位皇后,也并没有跳河和当尼姑,不过是一个死在了船上,另一个死得颇为不甘。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是乾隆的原配妻子,新婚时期的她和乾隆感情算是不错,雍正六年到雍正九年的三年间,就生了二女一子三个孩子,到了乾隆十一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可惜她的四个儿女,有三个都早早夭折,只有大女儿固伦和敬公主活到了六十多岁。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孝纯贤皇后随驾东巡,三月十一日即死于回銮途中的德州舟次,享年三十七岁。这个皇后是怎么死的,据说是因为皇帝和皇后的亲嫂子,傅恒的老婆傅夫人有一腿,皇后一直生气,加上两个儿子皇二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先后夭折,出巡期间拖着病体还要照顾皇太后,身体吃不消,最后在船上郁郁而终。皇后死了,乾隆悲痛不已,不但皇后的葬礼空前隆重,更是要求全国的文武官员摘除冠上红缨,齐集公所,哭临三日,百日内不准剃头,持服穿孝的二十七天内,停止音乐嫁娶;一般军民,摘冠缨七日,在此期间,亦不嫁娶,不作乐。皇后死后,乾隆一度暴躁不已,倒霉的皇长子永璜因为毫无悲哀之意,而被盛怒的乾隆斥为不孝,连同其师傅、谙达等一同都受罚,也因此永远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一直到乾隆十七年,孝贤纯皇后奉安,乾隆还亲自作了《述悲赋》,据说此文催人泪下,本人未曾拜读此赋,乾隆一向喜欢舞文弄墨,甚至是史上最高产的诗人,然而流传于世的少之又少。人都死了,作什么破赋有啥子用。
乾隆和傅夫人的风流事还有后续,傅夫人的儿子福康安,有人说其实就是乾隆的种,所以后来福康安才那么受乾隆的重用和宠爱,死后还被封郡王配享太庙。福康安兄弟四人,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尚公主做额驸,也被人用来证明他其实是乾隆的儿子的证据。
继皇后乌喇那拉氏,也就是《还珠格格》里出现的那位皇后,之所以她没有谥号,是因为她最终是以皇贵妃的丧葬仪式下葬。乾隆还是亲王的时候,乌喇那拉氏为侧福晋,乾隆二年,封娴妃。乾隆十年,进娴贵妃。孝贤纯皇后逝世后,进皇贵妃,主持后宫。乾隆十五年,立为皇后,乾隆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女子剪发,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皇帝从此对她失去了一切耐心,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四,这个可怜的女人就死了。为什么好好的,乌喇那拉氏要剪头发呢?有人说,自从她做了皇后,皇帝对她一直不咸不淡,对她的儿子也没有像对孝纯贤皇后的两个儿子那样,先后被秘密封为储君。南下的路上,乾隆又对地方官员送来的美女来者不拒,不但南下的路上,绕过孝贤纯皇后死的地方,还为孝贤纯皇后赋诗一首“济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乌喇那拉氏心理极度不平衡,于是就剪了头发,把自己也逼上了绝路。可怜她一共有两子一女,只有一个儿子永璂活到了25岁,而这个可怜的皇十二子,一出生就被封为贝勒,直到死后也没有再追封,地位,还不如那个不知是不是野儿子的福康安。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这位皇后,就是《还珠格格》里出现的令妃,她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做过皇后,只因为她的儿子做了皇帝,所以死了好多年之后,才被追封为皇后。这位魏佳氏乾隆十年入宫,封为魏贵人,同年十一月十七册封为令嫔,十四年四月初五册封为令妃,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册封为令贵妃,三十年六月十一册封为皇贵妃,晋升的速度并不算快,然而,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生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二十二年生皇十四子永璐,二十三年十二月初七生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二十五年十月初六生皇十五子永琰,即嘉庆帝,二十七年生皇十六子,三十一年生皇十七子庆僖亲王永璘,十年间,生育了六个子女,足见她有多么得宠。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令懿皇贵妃逝世,享年四十九岁。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颙琰为皇太子,同时追封其母令懿皇贵妃为皇后。
孝仪纯皇后比乾隆小16岁,她的小儿子庆僖郡王永璘,也是乾隆最小的儿子,比他更小的,只有那个备受宠爱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了。乾隆65岁那年生了这位小女儿,对自己的生育能力极为得意,于是特别宠爱她,《清史稿公主表》中记载:"主,高宗少女,素所钟爱,未嫁赐金机轿。嘉庆四年,和珅死了,现在的恭王府,也就是当年的和府被一分为二,一半给了嫁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固伦和孝公主,即是的十公主;另一半就给了嘉庆的弟弟庆僖亲王永璘。据说庆僖亲王小时候曾经戏言,自己没什么大志向,将来能得到和珅家的大花园就满足了。于是和珅倒台之后,嘉庆就把和珅的另一半园子给了他。这是另一个故事,不多赘述了。
重新看了一遍戏说乾隆,当初只觉得里面那个“往施”很漂亮 后来才知道是赵雅芝
春喜 贾六 宝柱 是否还记得
主题曲《问情》很喜欢 “山川载不动爱 多悲哀 岁月经不起太长的等待 春花最爱向风中摇摆 黄沙偏要将痴和怨掩埋……”
有些迷茫,我不喜欢相忘于江湖的这个结局,虽然这个结局看似那么的美好,让观众浮想联翩,但这始终是一个缺憾。
我希望这个结局是美好又圆满的。但这都是个人的情怀,不想让结局就这样结束了,所以我也要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圆满结局!想让有情人终成眷属!毕竟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一种遐想!
天宝盐站外那一抹红的出现,让他有了份激动,他去追她,结果就在街上他把她给追丢了,他懊恼,气愤,失望,一遍遍的在大街上呼喊着她的名字。。。。
生在80头上的这一代,少年时候就认识了四爷,那时候年纪小,还不能懂男女之间的情情爱爱,所以记忆里最多的是四爷的潇洒、四爷的大气与四爷的江湖气。那时候看的是热闹,从程淮秀到沈芳到金无箴再到续集的邱罔市与姜辛,看到都是打打闹闹的场面,没有认真体会过他们的情感与辛酸。
重温《戏说》,以现在的年纪再看四爷,看到更多的是打打闹闹的繁华过后,他的寂寥与萧瑟。紫禁城皇宫他是万万人敬仰的皇帝,堂下有一干朝臣替他分忧,后宫更有三千佳丽排遣寂寞,甚至他要人生人就生他要人死人就死,何等的风光与尊贵!可也正是这风光与尊贵将他锁在了这豪华的牢笼,他的调皮、他的不羁、他的热情统统被这牢笼锁住,除了给别人看的威仪,再没有其他的光华。
贾六、宝珠、春喜的存在对他或许是个安慰,但不是知音啊!后宫三千佳丽或许会有知音人,但他不放心啊,那一个个女人身后都有着这个族、那个派的牵扯,他生在帝王家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都是提防,所以终是未能全全交付的遗憾。有时候难免感叹活得太累吧!因为对于他,先要做皇帝,然后才能做自己。纵如此,四爷还是让自己过的开心,早上起床逗贾六开心,上朝之前到大臣们聚集的殿堂窗前偷听,面对老臣十年如一日的八股陈凑不耐烦的翻翻白眼,默默随他背诵折折袖子的小可爱,与春喜开个小玩笑……日子似乎还过得去。这是不可多得的生活智慧,如果不能改变便学会享受。
宫里的四爷不是真的四爷,太架势了。出了宫的四爷才是真的四爷,不管是混混也好,马贩子也好,有那么点威仪,有那么点贵气,有些风流,有些才气,有些油嘴滑舌……骨子里的他被解脱出来再带着点习惯成自然的帝王架势,便有了十足的气场。
这样的四爷再加上吃穿不愁的阔绰与事事尽在掌握的气度,很难有女人不爱吧!这样的他遭遇了淮秀,那个无一处不美的女人填补了他心中长久以来的空虚,仿佛干涸之地遇到春雨滋润一般,他兴奋的像个毛头小子,焦急地等她得帖子,等了一天一夜后终于等到的欣喜,为见心上人而特意穿新衣服,为送心上人定情之物而失去冷静与主意,约会对方不到而表现的焦躁、失落……这是我们在什么样的年纪才有的激情?这是我们遇到怎样心仪的人才有的冲动?他不是没有踌躇过他的身份,但两情相悦的喜悦带给他那份想要得到的渴望,让他情难自禁。正是那句歌词“一世的聪明情愿糊涂”。
淮秀之于他是失落在别处的半颗心,如今终于找到了拼成了一个完整他,他如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完整一般珍惜着淮秀。旱湖一夜,淮秀悄然离去使他没有机会对她承诺与交代,于是急急忙忙地选礼物,那是想告诉淮秀他的对她的珍惜,他对她不是游戏,而是想要负责和一定要负责的珍惜。他怀着这样的热情却找不到淮秀,夜闯盐帮也未见芳踪的焦急与难掩的不安,为什么会不安?或许是为对淮秀的不确定。终于觅得芳踪却听得“旱湖一夜万劫不复”的答案,顿时心灰,却依然留下了定情信物。以四爷之精明冷静又岂会不理解淮秀当时“万劫不复”之心,只是当时他已钻进了“一腔热情被辜负”的牛角尖,哪还有冷静的余地去思考?他看到被索拉旺欺负后哭的淮秀,恨不得找人算账的愤恨,“不想说便不说”的包容与怜惜。尘埃落定之后他去看淮秀,开口就说,这两天在盐漕总督衙门忙着公务没有及时来看她。这是在向她解释,并不是以帝王身份对她的冷落,而是太过忙碌。
然而,他这样珍惜着的淮秀却对他说:“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而那萧郎是盐帮。若那萧郎是个活生生的男人,他或许还有带她走的理由,可那却是盐帮,是淮秀发誓要身许的盐帮。他还有什么理由带她走?他怪她太过冷静,她忍不住哭了,他最终还是不忍,不忍辜负淮秀的期望,独自踏上归途。临别他四处搜寻她的踪迹,终是放不下啊。
回京继续在金碧辉煌的牢笼里过以往的快乐生活,才发现一切都变了,他真切的尝到思念之苦,所以淮秀来了,他说他满心感激。感激那个他珍惜的女子给了他同样的珍惜,或者是感激上天终是待他不薄。对于感情,他是这样的知足啊!然而,她还是走了,皇帝留不住她,四爷也留不住她。或许他自始至终都是知道的,只是宁愿糊涂,留一丝幻想罢了。雕栏玉砌的宫廷只他一人的孤寂,京城大街上他唤不回爱人的萧瑟,是最真实的四爷。或许,淮秀还是四爷的淮秀,四爷仍是淮秀的四爷,但隔的何止万水千山啊!所以,四爷提起淮秀,只是“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是“心系但不能相守身许的”遗憾吧!怀着这样的伤到后宫找寻得到安慰吗?知心的钦主儿还要说一句“还有程淮秀”!他唯有苦笑。
他在深宫只知苗族造反,下令去平,平定了,苗族送女子进宫。恕妃,单纯没有心机,实实在在地让他欣喜了一阵子。然而总是这样的单纯的女子在宫中也不能单纯看待,因为即便她不是阴谋,围绕着她的也不乏阴谋。他是失望的吧!失望的逃出宫去。遇到沈芳,本以为是风花雪月的浪漫璇旎,却没想到还是劫难。
他不喜欢赐人自尽,他也不是杀人成瘾,他反而是难得的仁慈,大臣上的折子,动辄斩啊、轧啊的,太过残忍,他挥笔改为自尽,那是不忍之“仁”,好歹保个全尸吧!这样的仁慈却被臆想成“他喜欢赐人自尽”,他听到这话时是否觉得自己可笑?不仅可笑而且可悲。因为善良,他觉得他愧对沈芳,想在身边弥补,却没想到越发的弄巧成拙。他冒着生命危险救她,她刺他,他不躲。一个帝王能为一个小女人做到这些,已经够了。然而面对一个真心爱着的女人,他本能的是以一个男人的立场在思考,所以他觉得歉疚。那一刻他说他宁愿是个马贩子,那是对一个流泪的女人真心的怜惜,因为只有那样他才有资格安慰她吧!他想起她说“一寸相思一寸灰”,怎能不灰心?他派去平定苗乱的官竟然滥杀投降的苗人挑起争端,他制定的政策不能按照他的想法执行,他让她爱的女人满心伤痕的浪迹江湖,他以为他已是仁慈却没想到还是残忍。那不只是对情的心灰,更是对天下力所不尽之处的心灰。
他是皇帝,是各方面条件都不俗的君子——四爷,他有很多女人,但他想要的却要不到。这是身为帝王的无奈,是四爷更深的无奈。终于,有个金无箴可以做伴,但她还有个可以为她付出生命的岑九,他自卑了,在那个莽汉子无所顾忌的爱情面前,身为风流帝王的他自卑了。因为他不能没规矩,不能像他那般的爱,所以他放了金无箴放了岑九,唯独没有放过自己。他说过:“放了她,放过自己,终生不看她的刺绣。”但他最终没有舍得不看她的刺绣。
春喜说,最苦的是万岁爷。他听了是欣慰的吧,至少还有个小丫头能看到他的苦,他的无奈。他一次次的经历,一次次的渴望,不过是想找一个人,可以向她倾诉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的苦、他的怒、他的喜、他的悲而已,但最终还是枉然。一生的遭遇向谁诉?不是史官笔下僵制的自己,而是自己心中有血有泪的四爷。他一直在寻觅,一直在失望。
他在盐漕会谈的时候拍桌子骂“错在乾隆”;他在见老刺猬的时候恨“乾隆怎么用这样的官!”在康乾盛世的一片颂扬声中,他如此苛责自己。即便天下仍有不治之处,我们又怎能忍心责怪这样一个四爷!
这就是四爷,用嬉笑怒骂,掩盖了最真实的自己,因为那里有寂寥、有灰心、有思念、有血有泪,而这些对于一个帝王而言有损威仪。所以,他将“痴和怨掩埋”,做一个万人期许的皇帝。放眼望去,天下尽属于他的江山,都载不动他的悲哀,有限的岁月中,等不到那个诉说平生的人,“爱到不能爱,聚到终须散,繁华过后成一梦……”一首《问情》传唱着他的寂寥与萧瑟。
如果可以遇到,我不想遇到这样的四爷,我宁愿遇到少年记忆中意气风发的四爷,哪怕有些花心,哪怕有些风流,哪怕是见一个爱一个的用情不专……
PS:《戏说乾隆》主角们终于写完了,其实四爷我不大想写,因为以一个女人的思维去写男人,怎样客观都难免偏颇。而我也不想善解人意的去理解四爷的苦,享尽齐人之福就要受相应的苦,这是取舍之间的等价交换。我是女权主义吧!一定是的。纵如是说,假如让我在做皇帝和做岑九之间选择,我想我会选做岑九。因为人人只看见做皇帝的好,不会同情做皇帝的苦,反而更能理解做土匪的无奈与苦楚。做为俗人,我需要在世人这样的理解,更需要有一个可以相守一生的人自由自在,毫无拘束的生活。这么看来“宁做土匪,不做皇帝”不是一句假话。为这句真理向四爷致敬。
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 岁月经不起太长的等待
除了郑少秋和赵雅芝,配角也让人印象深刻,至今还刻那个春喜答应
曾经很痴迷
儿童剧,记忆模糊焉
当年看的如痴如醉!郑少秋风流倜傥,赵雅芝温婉美丽!还有,春喜和小六子应该是一对欢喜冤家!
主角男的帥女的美~歌也好好聽!當年好喜歡
经典中的经典,郑少秋风流倜傥、帅得一塌糊涂,赵雅芝温婉中带着韧劲、迷倒一众人啊,而且故事新颖、让人过目不忘!
经典之作
小时候最爱看的连续剧,最喜欢看乾隆调戏良家美女了。
劇集與主題曲搭配,總能相輔相成,互相輝映;看到劇就能聯想到主題曲也能隨口哼出.答應是個好角色,讓人印象深刻.
只看了部分
老妈是秋官的粉丝,想当年她可是攥着遥控器不换台就是因为这部剧集,当年的师奶惹不起。
当年看戏说乾隆被郑少秋迷得一集不落啊!
哈哈 经典啊 不过印象中怎么感觉赵雅芝演了好多个角色 每个故事的女主角都是她呢。。。?
看过那么多人演乾隆,只有郑少秋版的能当起“潇洒”两个字,而他也成为了当时我眼中香港最帅的男人~~
很多年前超火的影片。点评这剧会暴露年龄。。最喜欢第二个故事,赵雅芝是侠女刺客的那个。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看这个了。
当年的郑少秋就去乾隆一样风流倜傥
小时候的最爱
风流潇洒的皇帝和英姿飒爽的佳人,古装最帅最美天作之合。而不管三教九流,一开口都听得舒服,有掌故有人情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