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黎巴嫩的面积大约相当于日本的秋田县,人口约为500万(约相当于日本福冈县),其中约100万为难民。
2. 黎巴嫩是所谓”小政府“的典型代表,中东地区言论最为自由的国家,文化产业相当发达。
3. 各种伊斯兰教派(什叶派、逊尼派、德鲁兹派等)及基督教派(希腊正教、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叙利亚正教、马龙尼礼教会等)并存。 影片中托尼所属的就是马龙尼礼教会(简称马龙派)。
4.1975年内战爆发,一直持续至1990年。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黎巴嫩在法国控制时期,确立了按宗教教派分配议会中议席的方式,分配比例一直持续到内战前。但由于20世纪以来黎巴嫩的伊斯兰教徒大大增加,改变了原来基督教徒占一半的人口结构,围绕议会席位的政论不断激化。 第二,1948年以色列宣布独立后,大量巴勒斯坦难民涌入黎巴嫩。以色列在黎巴嫩攻击巴勒斯坦人时,一些属于基督教派的黎巴嫩民兵也从旁协助,导致巴勒斯坦难民及支持他们的伊斯兰教派与民兵组织间矛盾激化。 至1990年,由于参战各方都疲惫不已,再加上冷战结束后的美国把注意力集中到中东,借助叙利亚之后干预黎巴嫩内战,最终导致内战在没有经过深入审判、讨论、反思的情况下仓猝终结,”所有人都是战败者“。战时的民兵领袖成为了战后的政治家,在面对内战遗留的种种问题时,选择扭过头去。 因此,本片中的法庭戏,可以看作对内战遗留问题的一次迟来的审判。
5. 关于黎巴嫩国内的巴勒斯坦难民 目前黎巴嫩大概有12个难民营(并不是帐篷,而是影片中呈现的街区形式)。巴勒斯坦难民没有参政权、自由选择职业权等市民权,因此影片中工地老板只能非法雇佣中亚西尔。
6. 巴勒斯坦难民与马龙派民兵组织间的恩仇 影片中共提到了两次: 第一次是1976年的达穆尔镇屠村。1971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因为刺杀约旦国王侯赛因等行为而遭到约旦驱逐,进入黎巴嫩境内。大量穆斯林难民的涌入引起了以马龙派为主的基督教民兵组织的不满,而后者又因为不断加强对国内的控制而引起人民不满。1976年,巴勒斯坦难民利用内战中的混乱,报复性地对马龙派聚居的达穆尔镇”屠村“。 第二次是1982年的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1982年,以色列国防军进攻黎巴嫩,攻入首度贝鲁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不得不撤出黎巴嫩,这意味着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人陷入无人保护的状态。此时,马龙派的激进政治家巴什尔(亦即电影《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中不断出现在海报上的人物)刚刚当选黎巴嫩总统。巴什尔在选举期间有非常多的攻击性排外言论(类似于电影中托尼的偶像),但在当选后则一改论调,不久又遭炸弹刺杀身亡。支持他的马龙派民兵认为这是巴勒斯坦人所为,于是在以色列国防军的支援下围剿巴勒斯坦难民营。当时负责指挥的正是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这就是为什么在电影中,一句"希望沙龙把你们全部铲除干净"会有如此大的分量。
1. 本片的创作契机来自导演多尔里的个人经验。 多尔里表示,他希望表达两个既承受痛苦、又想把这种痛苦归因于他者的男人的对立,而这一创作动机,正是来自于他的个人经验。 多尔里出生于黎巴嫩的穆斯林家庭,幼年时敌视基督教,甚至看到有人戴十字架”就想让那个人去死“。内战时,他的一些家人也在与基督教民兵组织的战斗中死去。 然而十几年后,多尔里却与一名黎巴嫩的基督教女子相爱、结婚,不久前还让女儿接受了洗礼。这种转变,让他体会到了倾听别人声音的重要性。多尔里希望通过托尼表达:当我们不再把问题归因于他人时,才会发现我们其实经历着相同的痛苦。
2. 为了引起尽可能多的人的共鸣,在创作剧本时刻意简化了历史背景,力图把问题集中在人物性格上。剧本是先用英语写成,再翻译为阿拉伯语的。
3. 导演希望找一位巴勒斯坦演员出演亚西尔。亚西尔的饰演者卡梅尔与导演此前素未谋面,是通过skype面试的。由于卡梅尔是舞台剧演员,此前从未出演过电影,导致导演对他的表演方式有诸多不满,二人常在片场争吵。直到电影上映前,导演还在担心卡梅尔“会毁了这部电影”。没想到后者竟然得到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
人们一旦受到了羞辱结局只能是相互憎恨。
所谓的失去珍视之人的痛苦。这并不是简单的丧亲、丧友之痛,而是由丧亲、丧友所引发的对世间苦难的体会:是啊,原来,在这个世界上,心爱者会死于非命,理想会被现实碾碎,高尚者会为了蝼蚁枉送性命,而且,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这样的事情注定每天都在重演。
战争的理由我们无所谓的,宗教、思想、资源、土地、怨恨、恋爱、心血来潮…这些无聊的理由都只是开战的借口而已。战争永远不会绝灭,理由可以事后再想…是人的本能在寻求战争。
想想从09年7月到今年已经是第十年,十年给我带来的是什么?是羞辱,是被排斥,是被无尽的伤害。
这是一个悲惨又无聊可笑的世界。
现世即地狱。
狗尾续貂的结尾,强行大团圆结局。难道法庭上的驳回,能带来法庭外的和解吗?大家各退一步,就是解决中东乱局的出路?真正有罪的是那些律师、政客、媒体、议员,甚至是法律和制度本身。从当年强行划出以色列版图,到打着人权旗号去主持大局,西方化在中东制造了更多问题。就像女律师说的,屠杀完又向难民施舍食物去侮辱他们,这不就是所谓文明世界的做法吗?正如总统说的,律师才不希望他们和解。律师要利益,媒体要眼前,政客要票仓,这些政治工具一天存在,人们随时会被挑衅着干架。
律师的无耻言论,看得我都想揍他。说什么说亚美尼亚人、同性恋、吉普赛人等弱势群体怎么没用暴力解决问题,说什么美国的空姐让政客道歉是文明人的做法。尼玛!亚美尼亚人那叫大屠杀,他们有还手余地吗?空姐这种依附于资本的职业,和有血性的劳动者一样吗?如果侮辱她的不是政客,只是普通人,文明世界会理她吗?美式的人权,只有在能成为媒体猛料时才生效。美式的文明,不过是弱者被霸凌时只能用强者的规则来抗议,否则就遭到镇压。
看到后面开始传递美利坚主旋律。一切问题变成了语言问题,暴力有罪,言论自由;只要大家要放下仇恨,让往事成风,就能做相亲相爱一家人。实在愤怒就拿起法律武器,倾家荡产请天价律师为你出头,能拯救世界的只有穿西装的资产阶级。——我严重赞同双方握手言和,然后一起去揍那个律师,这是让全国人民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
电影前半部分很好看,基督徒这个角色很生动。一个修车工人,老婆要生产了,嫌家里房子太小,房贷还没还完,生活的压抑转化为对巴勒斯坦人和法官的愤怒,是完全合理的。那种工人阶级的不讲道理,只要老婆和父亲不站在自己这边,就一起倾泻愤怒,此时角色已经很饱满了。到后面法庭上再去挖他的身世,好像他的悲惨遭遇能为歧视言论带来合法性,简直是脱裤子放屁。他的压抑生活足以让他说出那句话,但普通人不知道该恨谁,还以为那些油头粉面的家伙在帮他。
相对的,巴勒斯坦人一直很克制,因为他的身份更弱势,直到被解雇时的崩溃,那种无路可走的绝望,也是千百人无家可归的巴勒斯坦人的困境。他唯一的问题就是太认真,因为太认真而打人,因为太认真而自首和认罪,因为工作太认真被污蔑成暴力狂,因为太认真而失业,最后又因为太认真而跑过去挨打。他是认真的人,而基督徒是较真。可悲的是这个世界容不下认真的人,却欢迎后者多制造点新闻线索。
他同样也不知道该恨谁,明明是个很冲动很讲原则的人,却默默忍受资本家对他的污蔑。他没有权利意识,当女律师说出他的苦难时,几次投去看圣母的眼神。女律师和父亲的矛盾,说白了是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他者的苦难变成了他们一争高下的素材,甚至可以怀疑她是在炒作自己的政治首秀。
巴勒斯坦人最后指责基督徒,他们这些小市民阶层,只知道过自己的小资生活,对战争袖手旁观,如今战火烧到自己身上。他骂的更是文明世界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当自己国家侵略他人时,他们享受着掠夺来的财富。当难民和恐怖分子跑到他们国内,一副受害者的样子。巴勒斯坦人一直都承认打人是错的,但不然呢?认领美利坚主旋律,被侮辱也要表现出文明吗?但道歉放在他知道基督徒也是受害者之后,削弱了他淳朴的动机。
后半段成了美式律师剧,完全变了味。大概因为当两个人都看到了更无耻的律师行为后,发现普通人再打架斗殴也只是小巫见大巫,实在没必要大动干戈。然而法庭一旦转起来,就由不得当事人了,连原告也成了被揭伤疤的受害者。我以为最后原告会撤诉,留下小丑般的律师,但最后他们都变成了顺民,意识到冤冤相报何时了,从此要讲文明树新风。但失业的巴勒斯坦人怎么办?谁还敢雇佣他?早产儿身体弱,以后高昂的医疗费怎么办?当然这超出了电影的范围,也超出了主旋律的范围。
*
说说四个和事佬的角色,包工头、第一个法官、总统、妻子。包工头以大局为重,他惦记的是能解决几百人住房的工程,象征了创业阶段的资产阶级。第一个法官象征前现代的社会治理模式,那种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态度,他知道老百姓脾气大但人不坏,所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总统作为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代理人,他宁可舍弃真诚也要维稳,这符合有限政府的短视做法,但缺乏真诚的稳定只是为冲突埋下祸根,这也表明西方模式不能解决中东问题。一个普通市民敢对总统大呼小叫,这种所谓的美国民主(说不定有很多国人在羡慕),背后是一整套权力机构镇着,或者要靠统一的宗教来凝聚人心。移植到混乱的中东,迟早变成军政上台。
而妻子和孩子代表了爱,这才是能让人放下屠刀的力量。爱才能拯救世界,无论是爱上帝还是爱真主。也许导演的用意是这个?讽刺了司法机构只是秀场,只是利益集团的工具,真正化解矛盾的是人性中的善与爱。马克思从来都是对的,阶级矛盾永远是主要矛盾。但只要权力斗争不消失,普通人就会在各种宗派、各种主义中被当枪使。生活有多压抑,愤怒就有多猛烈。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借着中东举例,把历史遗留的战争问题和民族认同感掰碎了喂给观众看了。就算对中东问题不了解的朋友(比如我),也是完全可以在电影中段看懂这是发生在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难民和土著基督教徒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必担心。影片大量酣畅淋漓的法庭博弈,友情提示观看时切勿代入个人情绪。漫漫历史长河,我们本就是观众。
前几日刚好看到一个北大战争学教授讲她参与的一个与日本学者关于战争问题的学术研究,她说日本的学者拒绝讨论战争中的日本罪责,并且反复强调自己也是战争的受害者,甚至更有欧洲的学者说南京的悲剧不值得被写进历史,认为这只是一场纯粹的,由于战争失败而产生的悲剧,而这种悲剧每时每刻,此时此刻都还在发生着。相比之下纳粹制造的悲剧才是有技术有效率的“高级”的屠杀。最初看到这样的说法时我的内心充满了疑惑和愤慨,直到这部电影出现,里面有个不讨人喜欢的律师说:“有些苦难,是必须被说出来的。没有人能决定我们应该承受什么不应该承受什么”。我才愿意给这些所谓的学者一个我自以为是的台阶下。 其实这些左翼的学者和我们,就如同巴勒斯坦难民和基督教徒一样,民族不同,信仰就不同,立场不同,选择就不同。一旦产生矛盾,且矛盾不能被妥善解决时,就会被外界激化,或者激化外界,从而导致战争。所以民族问题和种族问题,永远都不可能跟战争撇个门儿清,而“只要你输掉了这场战争,你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没有哪个民族想当历史的罪人,握手言和是最优解。而事实却是,民族不能等同于个人,两个厮杀过的民族是不会像影片最后一样互相伤害抵消罪行,然后相视一笑就可以不计前嫌了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尊心要远远胜过个体。当然我知道结局只是提现了导演制片的美好愿望,我也希望世界和平,但我知道,世界永远都不会和平。所以我认为(仅仅是我认为哦~),电影既然想要揭露事实,就要做好接受事实惨痛的准备。我做了!然而我做了个寂寞,所以扣0.5分!这部电影给4.5分。
这电影太棒了 由一个火星引发的核弹
如果在一个国家 把辱骂当做合理的言论自由 如果民众上诉维护自身权利被更高权利所限制——“我是总统我当然有权利这么做” 如果把对另一个人民族仇恨和歧视当做常态
尊重人的权利放下仇恨这就是电影所讲述的
开始我对男主这个人很讨厌 认为他就是个糟糕的种族主义者 甚至枉顾怀孕的妻子 后来慢慢明白了 这一切都不简单 这就是他多年无法回归家乡的原因 本质上我认为他也并不是一个坏人 他给巴基斯坦人修车那段安排的真棒 你本能的想要去帮助他人 他实际上是被种族仇恨所裹挟 被剥夺了自我意识 他辱骂的不是不是眼前的人而是这个人所代表的 就像律师说的一样 这是人性 我想如果是我的话 我不见得做得更好
巴基斯坦人的行为我也能理解 只要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承受这么多痛苦 灾难 不公 都会做出反应 痛苦与愤怒需要被感受到 最后他给男主道歉的戏也安排的很好 当男主打了他一拳之后 我想他真的理解他了 他原谅了他 我很喜欢两人最后相视的微小 一笑泯恩仇 他们发下了心中的仇恨
虽然电影情节非常紧凑 但是也很细腻 比如男主回到故乡重新面对曾经的一切 小时候他在香蕉车上纯真的笑容 妻子在看过纪录片之后 痛苦与悲伤的表情代表她理解了丈夫的行为 我想他们经历这件事之后更亲密了 还有巴基斯坦人的低沉与卑微 好像一直被压抑着 演技真的不错 许久被压迫之后 他不敢声张自己的权利 不敢反抗 他总是低着头 只有被逼入死角之后被动做出反击 他代表了大多数难民的状态 你是否真正关心他人
律师父女的对手戏也很好看 我真是爱死法庭戏了 它代表了逻辑 智慧 狡诈 正义 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讨论对与错 当一切拿到台面上来 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 你只有看清楚才能解决 尊重对与错 就是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 很多国家在很多事情上是不允许你讨论的 只是强制你去遵从
我想从水管这样的琐事出发并不荒谬 因为种族仇恨就是这么产生的 比如你去问任何一个种族歧视者为什么歧视他人 他们说不出根本的原因 我就是恨你如此简单 这源自于人性 动物区分我们与他们的本能 也许在几万年前这帮助我们人类更好生存 但我们人类不是野兽不是嘛 也许最初的可能就是比水管更小的琐事导致纠纷 最后扩展到全部两个种族 几个世代之后没有人记得为什么仇恨彼此 只记得恨 也许恨比爱更有生命力
我们应该不让任何种族主义所裹挟 训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需要关注他人的利益 如果人人只是关注自己或者所属团体的利益 那么这个世界不会变得更好
耶路撒冷,万人倒身下跪,三教归一的圣地,却激发出千年的民族信仰矛盾。 民族问题可谓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难解决的问题,人类史上最悲惨最可耻的篇章基本都与此有关,那些动不动就喊着要打仗、要消灭谁的人是最愚蠢的,因为这种狭隘的民族观念最容易被利用,而屠杀机器一旦开动,最终只会在冤冤相报中吞噬所有人。希望我们的国家能真正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人,不会因为不同信仰、不同观念、不同习惯就心怀芥蒂,恶语相向,甚至挥舞屠刀。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别人的生活也有诸多坎坷,尽量不去羞辱别人,或者有说对不起的勇气。希望这世上不要再有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因为历史的死结不会被战争和死亡解开,只会在互相理解和宽容中慢慢消逝。 重要台词 1他没理由那样羞辱我 2有些人道歉很难说出口,但不代表他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3“你在羞辱那个警察?”“我在羞辱这个世界” 4人们受到羞辱,结局只有相互愤恨 5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铭记历史,但是我们不能让这些苦难摧毁我们现在的一切,还有,战争早已结束,是时候放手了
去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获得者、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五部提名之一,黎巴嫩社会题材电影。一件小民事纠纷引起的民族、社会冲突的轩然大波,剧作、导演、表演均佳,值得看的好作品。丝绸之路电影节选这样的电影是对题对路了!
情节安排上匠气十足,都是完全可以想见的起承转合,两个人的敌对升级和背后大规模的仇恨升级相互纠缠得有点新闻特稿化了。有一点更值得深思,一个社会如果已经变成了仇恨的培养皿,是否还有解决的可能。像这个故事一样依靠道德力量,或许仍然是理想主义的。
45/100 电影的立意是极好的,背景资料罗列的也够详细,让不熟悉政治环境的人也能大致了解局势,但它失败的地方在于,没有给观众独立思考的空间,每一个精心计算出来的情节的目的都显得太露骨,使得《侮辱》失去了原创价值,更像是照着模版打造出的商业片。
在中东,很可能因为一句话最后演变成战争,充满了同情地看着中东人民的故事,直到...黎巴嫩总统接见了打官司的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总统说我有权利中止这场诉讼,黎巴嫩人说你没权利,我们纳税让你坐那位置上就是为了保障我们有上诉的权利。看到这,我不知道有啥资格同情他们。
影片快结束时,我手机震了一下,我摸出来看一眼是谁。旁边的女孩马上怒言“不要睇手机”。我看着她的充满正义的侧颜,仿若道德的化身。生活里我们抢着扮法官,电影里他们争着做受害者,孰不知我们的人生就这样被吞噬,何时“讨论不再只是对与错,争执而非只有赢与输”:那时,我可以请你吃爆米花。
4.5 视角以小见大,伤口层层划开,控辩步步升级:叙事老道,表演摄人、节奏准确,非常精彩!长镜头追拍的紧凑叙事尤其非常带感 。个人恩怨加上宗教冲突家国仇恨真是无解 #片尾鸡汤瑕疵,车库挨一拳那句I'm sorry放在最后就好了,以小见大好但最后还是要放在小上#
男主犯浑时看到一部分自己和很多时候的我们,而至少他是直接受害者。当两个人想要decency时,事情早已发酵失控【修车桥段太刻意了啊233【庭审辩护还挺像美国的,但要真在美国早就objection一万次了。女法官垃圾,搞得跟菜市场一样。总统水平也跟街道办主任似的【最后大家一致的敌人:made in China🤷
观影过程中很生气,觉得断肋骨小哥是傻逼,恨不得他被巴勒斯坦人围攻。突然好想打了个冷颤,发现自己才是最容易被煽动最容易被愤怒支配的人,政治的战场上大概就是炮灰。电影从一点出发,引出这么多元素,却一点不乱不崩,全程正襟危坐,丝毫不敢分心,真是佩服导演功力。#第八届北影节#
勉强四星。很现实的主题,把这片里的黎巴嫩基督徒替换成大连人,把巴勒斯坦难民替换成东北人,我觉得也毫无违和感,当然还可以根据你的生活体验把两方置换成任何身份。这片子和导演之前的作品一样,充溢着金色暖阳,然而最难得是剧本的处理——你怎样在一场微不足道的小矛盾引起的法庭戏中,穿插进整个国家几十年的动乱记忆?这个编排铺陈非常见功力,尤其在总统出面说和二人失败的戏以后,再揭开黎巴嫩男人的童年屠杀记忆,这个编排真是很大气了,过程中还有突然爆出两边律师是父女这类提速段落,总之,全片的节奏掌控属于剧情片这门手艺中很纯熟的例子。主题提炼的也很聪明,何谓“羞辱”?在这片里就是非战争状态下,对犹太人的无可奈何。犹太人打跑了巴勒斯坦,巴人又侵害/互害邻国,其实这就是全片“羞辱”的最终指向
任何一场细小的争论都可以追本溯源找到历史里在埋下人心中的伤痕和鸿沟,战争从未结束。
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就知道是一部非常好莱坞类型片化的片子,果然如此。一句简单的道歉,被编剧用各种叙事技巧一再放大,做法类似于【一次别离】,最后连法官竟然都难以解决,只是这部的戏剧性非常刻意,有想法,也有亮点,只是显得技巧性太强,导演风格也很平庸,大煽特煽的类型片,不耐看。
比较刻意,拍得还不错。仍旧是欧美电影的套路:创造矛盾,不断激化,到顶点后通过发现和突转化解,最后升华为一条爱的教义。不妨多向伊朗电影学习:矛盾为了迫使人物寻找原因被设置,在两难困境中探入人性深度。前者人物本来就有,很少变化;后者人物在寻找过程中不断被发现。神的缺席和在场。
简直是,好得令人咂舌。看的时候电影里在下雨,恰好威尼斯突然暴雨打在影院顶棚上像全景声效果。最后落幕,全场响起掌声和雷雨声混在一起,像是把银幕里的故事延续到了现实世界里———太有戏剧性了!
#Venice2017# 想完全看懂需要大量关于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的背景知识。片子真心不错,一件小事搅动起的政治历史矛盾和战争创伤记忆,连篇累牍的法庭戏实际成了对死结重重的历史问题的(无法)审判和精神分析。说教肯定是说教,都快成政治电影了,尺度拿捏肯定是不如「一次别离」。必有一奖。
同一个街区的人各自怀着苦难记忆,虽然一起生活但从未互相谅解。从平常口角到打开一个修罗场,像徐徐揭开包扎旧伤的纱布一样推进剧情,从一个小口子越撕越大,超出期待很多。有的地方匠气了,但会一直被剧情抓住,这个导演真的懂讲故事。如果我们的历史事件也能够这么拍,也算集体治愈了!4.5
4.5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两个民族间的伤疤因为一个小小的口角被狠狠的揭了下来。说实话,全片两个男主看似“小肚鸡肠”的恨不得作为观众的我想冲过去暴打他们一顿,但是又能怪他们么。最后两个男人之间独特的和解方式看得挺温馨的。全片很会带动情绪,法庭戏出众。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男主演得一般啊怎么就影帝了,后来发现拿影帝的是另一个= =法庭戏很精彩,好是好的,对我来说太政治化了点
种族矛盾的怒火、历史遗留的疮痍、不同政见的抵牾、法理媒介的博弈,都源自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一台引擎坏了可以修理,两个民族的矛盾却难以修复;几根肋骨断了可以疗愈,一段历史的疮痍却无法愈合。楼群里的水管风波,街道上的言语冲突。法庭上的唇枪舌战,现实中的暴力横行。沉默,是我最大的羞辱。
D+/ 大失所望。即便有更深的文化了解也无法认同本片营造戏剧冲突与升华谕旨手段之生硬拙劣。编剧为每个关键人物装备好随时随地义愤填膺舌灿莲花的开关,真实的生活场景多数沦为演讲大礼堂。除了历史纵深剩下的探讨依然很欠力道。和《一次别离》完全没法比,倒和《广告牌》有不少相似之处。
哪个二货把巴基斯坦加在标签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