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莫罗大学毕业后,被CBS派往欧洲任一个普普通通的文化记者。敏锐的他感觉到一场遍及全球的战争即将爆发,便把他仅有的五名助手派往世界各地,追踪墨索里尼,张伯伦等人,随时发回伦敦,由他组织成一档广播节目:新闻联播。
二战爆发后,爱德华深入到战场的第一线,创办节目“现在请听”,“在潜艇上现场向您报道”,开创了新闻直播的先河。
二战结束后,爱德华·莫罗从英国返美,艾森豪威尔总统亲自到机场迎接,他对爱德华说,如果现在你竞选总统,你会得到比我多得多的选票。
麦卡锡时代,爱德华创办“现在请听”
(熄灯了,待续)
现在是两会期间,随着大家的钱包越来越鼓,似乎对于时政也越来越感兴趣了,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两会的哪怕是一些些的变化。
正好今天看了《Good night, & Good Luck》这部电影,真是巧妙的应景之作。乔治科鲁尼真的是性感。前两天有杂志问他,会不会像史瓦辛格那样从政,这个家伙说,自己搞过的女人太多了,不适合从政。喜欢这样的男人的女人,也算是有品。
美国之所以令人向往,在于他的制度,保证了人的自由,即便是对于一个参议员,小小评论员也可以迎头顶上,只要自己怀着一颗真挚的爱国的心,就无所不可。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空军官兵被勒令退伍这么件小事,大家觉得有失公允,也会为之倾心尽力,直至沉冤得雪弹冠相庆。
虽然我很热爱我自己的祖国,但很多东西实在令我不知如何启齿。文化大革命把大家的脊梁骨都打断了,再不敢站直了说话,即便是柴静这样的资深记者也经常要承受片子被枪毙的郁闷打击。(见她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u/48b0d37b0100024p)更不要说南方周末被大换血,新京报集体辞职。
我一个美国的朋友说得好,没有哪个国家是完美的,中国也是。总理都说了,路很长问题很多,不必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但愿我也能有象他这般的忍耐和坚毅。
另外,很有意思的倒是,我和我美国朋友一致的意见是,中国在变得越来越好,美国却越来越糟。在反恐的大旗下,所有反对布什的人似乎都像当年的麦卡锡时代的共产主义者了,被套上危害国家安全的头楛。国家可以以反恐为借口对任何人的电话进行监听。一个新国家恐怖主义已经笼罩在世界上空。《Good night& Good Luck》应该不会是巧合之作吧!比《911》高明了很多了,大概学到了一些些李安的含蓄手法。
最后还是用鲁迅先生的话来结尾,真正的爱国者,必是真正的猛士,定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感觉今天的主席和总理都能算一个,献给真正的爱国者。
巨多人对这部片不吝激赏,因为这一段“捍卫新闻自由或者说是为了个人权利与尊严而斗争”的真实历史,因为让他们想起了“南周”“新京”等等。而我不准备仅为一部电影准备讲述一个多么伟大的事实或观点就鼓掌。道理谁不明呢?谁说到人的心坎上,谁才是高手。仅从一部电影的角度来看,我只能说这片子“凑合”。
对于驾驭一个大的题材,乔治克鲁尼显然还处在摸索与练习的状态。方向是没错,越有份量的东西越无须花哨的表现。不过讲的实在有问题。看的出来,他手上有太多的材料可用,太多人的经历可讲,多到他完全可以讲出一个群体而非只是一个莫洛,可以讲出几个人的顽固怎样造就了一个时代的转折。可正因为什么都有了,怎么取舍,才成了最大的难题。拍不好,是他的责任。
没取舍好的结果,就是自我分裂。莫洛部分非常明确,可莫洛之外的部分--力挺莫洛的主编,CBS的大脑袋,隐瞒夫妻身份的一对儿,自杀的“左派记者”,因前妻而被调查的那一位--都非常模棱。有些情节的出现完全让你跳开电影,心想这是在说什么,结果发现,它什么也没说出来。看似散淡,可不能真的散淡啊!拍得好的,总会在当时就有空间留给你去感受和呼应。什么都留到观众看完之后狂翻资料、总结思想的电影,对我个人来说,不是真正的好电影。
BTW:要我选择,我会把开头那么个长长的群像,放到片尾。
對於政府來説,民衆越蠢就越有利。
表演出彩~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就爱这片名。
第一遍看,60年前的历史背景,较快的英语语速,超大的信息量,分量极重的talking,都给我造成力不从心的感觉。只是被蒙洛的演说,黑白画面以及影片的紧张感震撼了。看到1个小时之后大脑因为高速运转而疲惫……但是看完之后兴奋了很久……隔天要再拿来研究下,加开导演字幕。
克鲁尼的功力实在有限,不得不依靠大量的台词推进剧情;不过也偶有闪光点,比如等着看早报那段。
今天的媒体到底对公众是什么作用?!
麦卡锡主义的臭名昭著与克鲁尼父辈的媒体渊源,使观众很容易不自觉地将爱德华·莫罗放在二元对立的绝对正义一方,可实际上两个配角/支线桥段却在有意去瓦解他在主线博弈中所形成的伟光倾向!一个是小唐尼和克拉克森的违规隐婚,一个是支持莫罗但过分敏感易受恶意舆论影响并自杀的同事。它们就发生莫罗身边,同样是不公正的受害者。可对于前者莫罗仿佛从不知情(结尾处他曾问制片人公司是否知道隐婚之事说明他自己不知)?对于后者他拒绝施予援手,认为恶意中伤的专栏作者不该是主攻的对手!而这种放小逐大舍近求远,其实在暗示莫罗本人存在人性关怀的缺失,所以博弈结束后他与麦卡锡的殊途同归——没被CBS和参议院开除而是留任却失焦,便不再被单纯解读为在讽批CBS使英雄蒙冤,而更像是某种程度的“咎由自取”?
总觉得有点不对劲,有点太简陋了,更像是制作精良的一集剧的感觉
纪录片电影
黑白片的代入感超强,关于媒体力量这一点不便多谈但伪纪录片形式的法庭辩论着实印象深刻。没有人敢说自己当下的选择一定是正确的,也许历史会证明今天的坚持不懈其实是可笑无比的谬论,但这并不成立无为的借口。当ED垂下眼帘说,GOOD NIGHT,AND GOOD LUCK的瞬间,一切硝烟归于宁静。
对那段历史不熟悉
四星往上,真好看啊。除了我觉得应该把电视台的各个人物关系介绍得更清楚一些以外,其他都是相当好。尤其音乐,绝了哎!一次重要的媒体历史事件,由CBS的节目掀翻参议员的故事。当然需要做一些背景资料的了解为好。王老五真是逼到极致啊。。直接上黑白!当然,我喜欢!
今天刚看了柴静新书《看见》的发布会,回过头来看这个片,特别有感触...新闻和媒体的独立和力量,理应如此!
我实在是看不下去黑白片儿~
首先是回归了传统经典的学院派,其次美工很到位啊。剪辑还有复位做的也很好,ost极佳,冷感黑白摄影除调不是悬疑片有一股noir的味道,台词故事演员的表情,眼神到位,就连花瓶都是如此的闷骚有质感。看看人家50年代的新闻媒体,再看看咱的媒体新闻,一阵唏嘘啊!
爱德华和他的同事,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全内景,黑白摄影很有张力和年代感,据说主要是为了使用麦卡锡的影像资料。“群像”的处理不甚成功,以演员阵容之强,倒是拿下了这个题材。比起《The Front》,此片直接与麦卡锡交锋并战而胜之,这便是局内人和局外人的不同了。此片针对的是后911的再一轮“恐惧”,顺手讨论了电视媒介
A Civic Lesson. Decent, Elegant, Powerful.
对民主的普遍认知和对人权的无条件捍卫,给了新闻最基本的底气和自信。进而,这份底气和自信确保了公平和正义从不失守。最近的《南方周末》事件,不了了之,官方连露个面儿都不肯,毫无诚意。《环球时报》更是下作到不配出版。反思一下原因便知:美国针对中国的人权报告不完全空穴来风。
如果有一天George Clooney竞选美国总统我一点也不会奇怪聚集了一批戏骨David Strathairn deserves an Os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