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群山

HD中字

主演:Maria João Pinho,卡里托·科塔,Ema Araújo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5

 剧照

群山 剧照 NO.1群山 剧照 NO.2群山 剧照 NO.3群山 剧照 NO.4群山 剧照 NO.5群山 剧照 NO.6群山 剧照 NO.13群山 剧照 NO.14群山 剧照 NO.15群山 剧照 NO.16群山 剧照 NO.17群山 剧照 NO.18群山 剧照 NO.19群山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群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年青的时候,死亡总是好像很遥远。初次接触,往往是从亲人的离去开始。在里斯本一个炎热的夏天,大卫的外公快将离去,害怕面对将要失去亲人的现实,大卫拒绝探望他,留下他母亲天天在医院陪伴外公。外公离去后,大卫明白到自己将要成为家中的男子汉,但他还未作好长大的准备,更不想担当家中的男丁角色。但是,他的青春期却离他愈来愈远……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圣堂风云重庆谈判1993慢行列车龙狼血战林肯律师 第二季加美拉对大魔兽加卡神探特伦特 第二季降妖功德簿漩涡俱乐部致光之君阿松真人版切尔西侦探第一季谍影柔情箭靶上的人权斗士一个人的突击队2通往仙境广场童心格雷斯第二季大梦西游之五行山寻找神话之岛忌日快乐终极标靶英语挑逗性游戏微缩屋工匠心跳制作人查理驾到

 长篇影评

 1 ) 分不清是非

    我曾经如此比喻一部电影的构成元素:剧情是骨架,演员是血肉,画面是外表,内涵是精神,音乐是灵魂。但是本片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瘦瘦高高的竹竿一样的人,显得异常羸弱而容易引起别人同情。他面目苍白,思维中有一些灵光但是难以表达。于是有些”影评人“人一看到这样他就容易动恻隐之心,一看到有一个主题但情节冗长的欧洲片就以为是“艺术电影“。反正我毫不客气的认为我没有办法理解和接受这样的人,对于这样的电影,我只能说勉强及格。

      我的观点是,不论任何文艺形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内容比表现手法更重要。拿电影来说首先画面要有一定的吸引力,然后有精彩和深刻的内容(首先还是要精彩,说代表作品各种惊悚悬疑电影,其次才到深刻,代表人物伊斯特伍德),再加上各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代表人物诺兰、昆汀)和让人产生共鸣或诱导某些情绪的音乐,就能成就一部佳作。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常人循序渐进的接受过程。就像接受一个人,正常的顺序也是从外而内。但是就是那么奇怪,内外兼修的人往往不能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比如贝克汉姆这样又帅球技又好职业素养又令人钦佩的人是无法得到金球奖的,而像齐达内或者C罗这样只在某一方面很突出的”缺陷美“才最能得到”专业人士“的青睐。电影界同样如此,诺兰的《盗梦空间》、《致命魔术》、《记忆碎片》那一部不是影像效果、音乐、编剧、思想内涵俱佳,而且带给电影节很多新思维或者模式的佳作?但这些电影都和各大电影奖无缘。只是象征性的得到一些技术类奖项。而《指环王》、《撞车》,包括今年的《为奴十二年》这些只在某方面做的不错的影片却更内骗走金灿灿的小金人。虽然我是《指环王》的忠实粉丝,但凭良心说在内涵上和上述几部诺兰的电影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撞车》、《为奴》十二年这样的电影在思想层面也未必有诺兰的高度。而《芝加哥》、《国王的演讲》...算了,这些我不想说

      扯得太远了,本片是有一个本来很深刻的主题,很多细节也很值得人深思的。但导演这样的拍摄方式我能怎么接受呢?伪纪录片吗?150分钟的长篇幅,滥用长镜头、没有配乐、构图鲜有美感且毫无语言感。明明就是一部浪费了题材的勉强及格的电影,却被我们在时光网的伪文艺青年打出了8.0的高分......在有戛纳最佳影片提名和最佳编剧的光环下,IMDB也才打出7.6分。

     大众有时候真的容易受权威所左右,那些打高分的人,你看过的电影也不少吧?这样的作品你真的觉得优秀吗?大众就是本片中那些修女、护士,没有主见,只会听主教和医生的。而他们也根本分不清是非。

 2 ) 山里山外,上帝都在那里注视着我们

这是发生在修道院里的真实故事,蒙吉用他的镜头,缓缓地重新审视着一切:修道院里的神父与修女,大雪拥门的清静寺院,群山之外的红尘世界。

信仰与欲望,在这个山村修道院里交织。一个据称受到神启的神父,一群潜心修行的修女,一个从德国回到罗马尼亚的孤女,构成了电影《山之外》的人物图景;走出山外,还是侍奉上帝,成为电影的焦点;从精神病发,到死于驱魔,这是电影的主要情节线。蒙吉仍然用着他的长镜头,安静地记录着展示着,他没有给故事一个结局,也没有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过通过镜头,蒙吉给予观众很多的暗示。

电影中的主角是两个孤女,两个都来自孤儿院,她们在孤儿院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甚至有了暧昧的感情。长大之后,阿丽娜去了德国打工,而维克琪雅则去了山中的修道院。两人的生活有了分野,一个沉浮于红尘,欲望支撑着她;一个退陷于宗教,寻求着生活的宁静。不过她们彼此之间的情谊仍在,为对方着想仍高于外在世界的吸引及信仰的归依。阿丽娜千里迢迢来到修道院,想将维克琪雅带到德国去,到游轮上去打工。她们从此可以在一起,享受着生活的美好。而维克琪维已经将自己奉献给了上帝,外面的世界已经无法吸引她,她只是担忧着阿丽娜,想尽自己所能给她提供一些庇护。在这个荒僻的修道院里,两个孤女在这里僵持着。

这是一种世俗与宗教的僵持,也是一种欲望与信仰的僵持,发生在这个山村修道院里的事,其实也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阿丽娜感觉到她是在与上帝争夺维克琪维,且在这场争斗中她毫无胜算,因此她将整个的修道院甚至宗教,都当成了自己的敌人。维克琪维对于阿丽娜,她只有一份姐妹情谊,即使有欲望,也早已被她压抑于心里。至少在阿丽娜看来,她的心已如枯井,是否还有着感情的泉水,对于阿丽娜来说,一眼望不到底。她感觉到绝望,因为没有维克琪维的生活,对于她来说毫无意义。在绝望之中,引发了她的癔病。阿丽娜的癔病,既是她绝望的表现,也是她对修道院发泄的不满,通过她的癔病,修道院与外界联系了起来,也是由于她的癔病,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并让原本宁静的修道院陷入麻烦之中。

在电影中,维克琪雅才是真正的主角,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阿丽娜只是维克琪雅内心矛盾一面的外化。从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她的隐忍,也能看到她的虔诚,看到她的善良,看到她对上帝的皈依。她总是平静地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似乎外面世界对她已无意义,她的心已如止水。而阿丽娜则与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疯狂,执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充盈着物质及身体的欲望,怀疑着修道院里的男男女女,怀疑着宗教的动机,甚至对上帝也有着怀疑。其实,这正是维克琪雅的一体两面。阿丽娜的一切表现,实则代表着维克琪雅信仰的动摇。当阿丽娜未来之时,维克琪雅与外界已无任何关系,无论她有任何的欲望,她亦只能压抑在心里,而只是诚心向神,让自己在青灯神像前得到抚慰。阿丽娜的到来,激活了她的世俗欲望。

表面看,她是在为阿丽娜担心,担心她居无定所,担心她的癔症,担心她的前景,实则是维克琪雅自己在犹豫。本来沉静的心,随着阿丽娜的到来而起涟漪,并随着她的步步紧逼,世俗的欲望也在逐渐地抬头,并动摇着她的信仰。维克琪雅对于曾经坚信的人生发生了怀疑,对于曾经深信不疑的上帝也产生了怀疑。她只能在深夜里跪在神像前,不停地念着圣经坚定着自己的信念。电影中的悲剧本不应该发生,她本应该坚决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让不信神的阿丽娜离开修道院,回到以前的生活中去。她的犹疑让阿丽娜也看穿了她的内心,觉得自己留下,并攻击修道院里的所有神圣之事,就能将维克琪雅从宗教中解救出来,回到她的身边。这样,维克琪雅将自己内心的僵持,转化成了她与阿丽娜之间的僵持,并最终转化成阿丽娜与修道院之间的矛盾,她成为一个旁观者。在阿丽娜死去前的一晚,她来到了阿丽娜之处;当阿丽娜死去之后,在警察面前,她却质疑起修道院来。蒙吉在这里的镜头转换,相当地有意味。

修道院里的神父嬷嬷及修女们,也都算是虔诚的教徒。虽然进入这个荒僻的修道院,都是各有原因,但对于这个让他们安身立命的地方,抱持着一种感恩的心态,以及一种热情的态度。神父原来是一个电厂的工程师,偶然得到神启,于是就有了些神力。我们无法从电影中看到这些人的邪恶,而看到的只是善良,淳朴,还有些山野里的愚昧。上帝在他们心中至高无上,他们严格地遵循着上帝的旨意行事。他们只是在山中的修道院里修行,也为城里人提供一个心灵的净所,还时不时地到城里去,为那里的孤儿们提供食物。虽然在修道院门前挂着一张纸牌,上面写着信异教者不准入内,显示了他们的偏狭。但对于生活于罗马尼亚荒凉山村的人来说,他们又能有多少理性的认知呢?笃信上帝,恪守道德,坚持善良,也就是这些信教者的一切了。

对于不信教者阿丽娜的到来,神父虽则不高兴,但也是默许着维克琪雅收留阿丽娜。而阿丽娜对于宗教的激烈态度,也打破了修道院的宁静,让本无事端相安无事的修女们,被搅扰得个鸡犬不宁。影片中有多个镜头都表现着这群修女,为着发疯的阿丽娜奔来跑去忙忙碌碌。阿丽娜发癔症时,院长嬷嬷与修女们将她送到了城里的医院,医院却责问她们为何不将她留在修道院?说给她读圣经比送到医院更管用。一个坚决反宗教本应由俗世管的疯女人,又被俗世推到了她所反抗的修道院,而修道院只能接纳她,负担起对她从身体到心灵的拯救之事。事情至此,已是相当的荒谬。对于一个已无人接纳,不信神怀疑上帝,指责神父与修女有染,拚命在修道院里大吵大闹的疯狂女人,修道院已经无法进行正常活动,他们所能想到的办法也只能像医院一样,将她捆绑起来。也只能按照他们的想法,认为这个疯女人已经恶魔附体,只能勉为其难,祭出他们认为最有效的法宝,为其驱魔,悲剧由此发生。

从真实事件到电影本身,修道院里的神父及其修女,都颇受人们的指摘。严重者责之为宗教的罪恶,轻之者也认为神父与修女们愚昧与残忍。当然,从阿丽娜死亡事件来看,修道院里的神父与修女是有过错,毕竟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了。不过将这一悲剧的发生完全归之于修道院,对于宗教来说恐怕也是过于严苛了。真实事件到底如何,我们不知道,从电影来看,修道院里发生的一切,自有其逻辑。在那样一个荒僻的地方,神父与修女们还有什么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境?因此蒙吉在电影中也未轻易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将事件呈现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去判断。

许多人对于宗教,一方面认为其充满了罪恶,虚伪而愚昧,另一方面又对其抱持着过高的道德要求,将自己及普通人无法做到的一切加诸于宗教人士,认为他们应该道德高尚行事无暇。圣经中曾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先拿石头打她。但谁又可以大声地说我无罪呢?电影的最后,是神父与修女们皆被警察关进警车,带去检察官那里问话。检察官不在,因为一个儿子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他处理去了。因此警官说了句到处都是罪恶,似乎是在给电影点题,认为修道院里也有罪恶。当然,蒙吉在这里也许还有另外一个含义,修道院与俗世一样,种种因素酿成了罪恶。即使有罪恶,也不意味着修道院里的罪恶就比尘世更重大。罪恶无处不在吗?也许如此,因为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恶魔。

影片的片名也很有意思,与影片一样,对于一切皆未定论,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城里来说,山之外就是修道院。虽然偶有信徒到这里来寻求心灵的安慰,但山野之地仍离他们太远。对于修道院来说,山之外就是山下面的城市,那里红尘是非,与他们相对而存在。对于阿丽娜与维克琪雅来说,山之外就是广阔的世界,就是德国,就是俗世。然而,不管是山之里,山之外,皆是上帝的领地,上帝的目光始终注视着这个世界,注视着我们所有人。善与恶都在那里,就看我们的选择。

 3 ) 最好的惩罚


大约只要是朋友,多多少少都要经历这个尴尬的时刻:一个向另一个提出某个要求,不幸另一个无法满足——如果是钱的问题,似乎倒好办了,百般筹措,怎么也能过这一关,不致让那个写“验证谁是真朋友”的SB得逞。但要是事关前途命运和生活方式呢?你可以为你的朋友借钱,但可以为他/她关闭你的公司,陪着他/她一起去出家吗?

在我眼里,阿丽娜提出的就是这种高难度的要求。只不过由于立场相反,她不是要求维克琪雅出家而是要求她还俗,在很多人眼里就有了天然的合法性。实际从逻辑上说都是一样的:你需要为我改变,放弃现在的生活,因为我不认为你活得很好。

如果双方都在世俗的世界里,那么这种人不要说是朋友,就算是父母,也早就被各种自由主义踹飞了。糟糕的是,这回被扯进来的是东正教。那些地处荒山孤村的修道院,种种形同中世纪的宗教仪式,足以让21世纪的“正常人”认为,这是一个类似传销的组织,几千年如一日地用洗脑来控制一帮老弱妇孺,让他们变成一群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怪物。。。云云。

可是,片中的修道院怎么看也不像一个日月神教的据点。神父是前热电厂的工人,对买不起冬煤的关心,要远远超过四处传教的热情。一个男人领导一群女性难免招人闲话,但包括阿丽娜在内,所有的指控都只停留在“淫者自淫”的想象层面。修女们则大多在外面的世界里受了很多委屈,乐得到这里来躲清净。在孤儿众多、就业困难的大背景下,入院的“名额”甚至非常抢手,供不应求。要是有人愿意还俗离去,反而成了一件成人之美的大好事。神父和院长也并不强留。

这是一种逃避吗?也许。其实,只要有这么一个地方,就比走投无路要强。事实上,修道院生活之所以要搞得那么僵化、单调、封闭,就是为了告诫你:这里不是无偿的庇护所。你到这里来的前提,是断绝一切世俗的享乐以及人生的全部乐趣,放弃自我的意志和自由,把自己献给上帝。如果你真是为了逃避,那么这就是逃避的代价。

尽管代价如此高昂,但由于各种物质和精神的贫困,还是有无数人接受了这种由宗教提供的“最低保障”——想象一下,在阿丽娜去了德国之后,一向“受她保护”的维克琪雅又处在何等境地?阿丽娜声言维克琪雅是她唯一的朋友,那对维克琪雅来说呢?她之所以投身修道院,难道阿丽娜离去后的孤独无助不是一个肇因?至少,阿丽娜没有权利去指责朋友在孤苦中的选择。

但她无法接受——也许她悔恨过,自己没有能力让朋友跟自己一起过好日子。因为她自己也从未过上过好日子。她流落异国,而且被暗示遭遇悲惨(罗马尼亚打工女在德国等西欧国家多被骗从事色情业),正如神父所说:离开后回来的是另一个人。歇斯底里对她来说似乎成了一件好事,因为作为病人,她可以名正言顺地向维克琪雅索取照料和妥协。然而,可能是上帝对她这可悲的策略不满了,终于给了她比孤独更惨厉的惩罚。

影片结尾,维克琪雅穿上了阿丽娜的毛衣,站回了亡友的立场,代她控告前景中这一众黑衣的惩戒者。但脱离了这个群体的她,必然会变得和阿丽娜一样孤独。而那,永远是对生者最好的惩罚。

 4 ) 何必强求

我以为这是拉拉电影,额~~~其实关系真的不大,或者说这正是导演的可怕之处,一切细思极恐的细节都以极其冷静,四平八稳的叙事推进,没有任何情绪起伏,于是我的感官也没有太偏向某一方。这种还以中世纪方式生活的宗教形式应该是会让我有明显翻白眼情绪的,结果我的感受倒很平和,这是人家的选择,在没有妨碍到任何人的情况下,外人也没有什么权利来指手画脚,甚至很长一段我都以为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还很悠久~~~反倒是从“现代”来的阿丽娜对他们的质疑的逆反显得那么刺儿,那么格格不入。最后维克琪雅在阿丽娜死亡的刺激下终于有点醒过来的趋势,我倒突然开始可怜这个小姑娘,其实她这样平静得在修道院过与世无争的生活也没什么不好,她也许是真心愿意侍奉上帝呢,何必强求。

 5 ) 纠结的立场

        作为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我得承认,我看拿宗教开涮的电影兴趣远大于严肃探讨宗教,或者夸大宗教作用的“神棍片”。正因为这样,《山之外》这样的电影在我看来是有些立场模糊的,导演似乎处于一种“无立场”的立场,将一个有些奇特而又悲剧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接下来的判断似乎就要看观众的信仰与价值观了。

        维克琪雅和阿丽娜,一对在孤儿院长大的好友,成年后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维克琪雅选择了修道院,在与上帝的对话中求得人生的平静,而阿丽娜则选择了入世,更现实的去感受世俗社会的冷暖。但是有趣的是,影片实际上是从维克琪雅的视角展开的,我们可以扎扎实实的感受到她在修道院的生活,显得平淡宁静。而更入世的阿丽娜则从德国来到维克琪雅的修道院,她的过去的世俗生活倒是显得不那么清楚,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她选择来到修道院“避难”并不清晰。或许对于阿丽娜来说,修道院确实只是一个暂时歇脚之地,而对维克琪雅来说,她的信仰也似乎不是那么坚定,于是,阿丽娜很快希望离开,并带上维克琪雅去感受不同的生活。“闯入者”常常是戏剧冲突的诱因,这个修道院本来形成了一种参与其中的人也无暇细想的模式化生活,大家偶有抱怨也很快在固有的氛围中消散。突然,阿丽娜来了,带着尘世的气息,在与维克琪雅的关系中,她似乎也更居于强势地位,显得更柔弱的维克琪雅心乱了,想跟着出去了,势必也带动着修道院的一丝骚动。

        而事情的最终发展却不是一个为生活开另一扇门的故事,修道院的环境和人生命运,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力场,将她们留在了修道院。接下来,故事走向有些驱魔电影的色彩,阿丽娜不断的犯病,且愈演愈烈,引起了修道院的恐慌。恐怕没有什么比让人精神和身体失控的癔病更能表现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分歧的事情了,犯病后的阿丽娜无论从哪方看都会有一个统一的表面性认识:判若两人。只是现代科学认为这是一种病理现象,而从修道院的宗教观点来看,这是被恶魔附体。而特别的是,阿丽娜身处与外界相对隔绝的修道院,而犯病后的她已经无力自我表达和救助,于是,可以帮助她的只能是宗教视角的解释,而阿丽娜异端的角色也更加突出。接下来,修道院众人的做法却很难说完全出于宗教思维了,似乎中间也掺杂着恐慌,权威的重新树立,群体无意识的合力作用。看到阿丽娜被“驱魔”那段,看到众人歇斯底里的忙活的场面,让我想起了《杀生》中的牛结实,在那个充满着原始宗教崇拜色彩的山寨,他被众人同样视作异端,以一种合力的仪式化的手法进行折磨。只是,阿丽娜的异端色彩更浓,而与牛结实相似的是,她也充满了“攻击性”,去一再挑衅修道院中神的权威,引起修女们的恐慌和困惑,这也是修道院更高层的人士无法容忍的。

        维克琪雅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尴尬的态度,对于好友的愈加疯狂,她开始试图向众人解释和解围,然而渐渐地,她也陷入了群体的抉择,看着好友被钉上木板。然而,修道院也毕竟不那么出世,在阿丽娜陷入生命垂危之际,在医院,医生一句“你们就等着进监狱吧”一下子将尘世与修道院的界限打破,修道院的价值观和行为也不得不接受社会普世价值和法律的约束。影片最后一段警察与修道院一方对质的场面值得玩味,双发的价值观差异非常明显,而维克琪雅的立场则似乎从细节看出,当众人穿着神职人员的衣服的时候,她身着一件很平常的毛衣。当神父吞吞吐吐绕着弯回答警察的问询时,维克琪雅却很冷静的逻辑清晰的描述着好友承受的一切。她此时没有表现出对宗教,对修道院的不满,却又对周遭发生的一切显得表情淡漠,与慌乱的修女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场面延续着导演的“无立场”立场,一切结论皆由观众的立场决定。

        从我的立场看,这一出故事是悲剧性的,一位少女备受折磨而死,这无论如何是不能仅仅由价值观和世界观解释的,宗教在里面显得有些霸道和愚昧。正如影片末尾,最终,需要法律的力量来保持一些底线,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很难预料,不同价值观的冲撞表面上似乎以修道院即将受到法律惩罚而结束的,但是影片却没有给出最终答案立即结束,是的,导演本来就不准备给你个痛快的,他也没有试图劝说观众去信奉什么观点,尽管我个人结合影片来源的更加凶残的素材感觉导演应该更倾向批判的立场,这是一种很个性化的立场,观众看这样的影片不够痛快,却又有些特别的收货。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7ae9d0c029403425e90f2e80

 6 ) 角色速寫之阿麗娜 及 借題發揮的社會模型構想

    阿麗娜這個人物實在具有經典意謂。
    
    她確實佩戴著某些現代人的特徵,“仇恨、詛咒、咒駡周圍一切”,完全無法理解上帝、信仰、宗教、神聖、古代精神,甚至還侮辱、謾駡并敲打之——阿麗娜在孤兒院時自習武術,後來從羅馬尼亞逃出生天,在德國工作。然而,她卻并沒有受到什麽“新教教派”或“反衛道戰士”的影響,也根本沒適應山之外的現代生活,從根源來看,現代人的生活價值從未內涵并孕育其中,她只是適應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思考方式,但并沒有徹底和全盤接受現代性的價值觀(這種【夾心人】的典型天朝就不少,尤以那種【知識份子牌屌絲】最為典型)。故此,阿麗娜對已經作為修女的童年好友維格琪亞的愛,深刻和偏執到了原始的地步,這使她拋棄現代生活,回到過著充溢正教限制的山之內的生活,并因此”幼稚“地嫉恨“奪走維的上帝、神甫、修女和正教”。有一條貫穿終始的線索式隱喻頗為意味深長:兩種【藥】,即醫藥和信仰,都無法醫治和拯救阿麗娜的歇斯底裡及靈魂,因為二者都不能使之【夢想成真】或【知行同一】——她就是無法和維格琪亞恢復只屬於二人的友愛關係——阿麗娜是一個身處於“史前史”中的“現代人“,是反現代的,又非復古主義者。但她本身的這一特徵又恰恰作為一種種現代性的最典型的【病癥】,生活在現代中的人們,在<山之內外>皆是【異鄉人】或【異教徒】。而這聯繫著一個能引發更幽微意象的問題上:
    
    【阿麗娜:”我試過了 但上帝就是沒法拯救我 如果它是全能的 爲什麽不能滿足我的願望? “
    維格琪亞:“你錯了 上帝滿足我們所需而非所想”
    阿麗娜:“可是我的所想就是我的需要 我需要你”】

    問題出在,阿麗娜擁有的是一種“墮落的神性的愛”,即,可以這樣作理解,她其實類近【複製】了古希臘不正經的神明們的形象,以至於對維的愛不亞於對上帝的愛,但是,她愛上了的是一個人。她憤怒的【像】正統排除異端那樣維持自己愛的正當性和合法性,從而才藉此反倒粗暴地排除了宗教和神本身。并因此受到了【懲戒】,她被綁在像十字架一樣的破板上,最後脫水而死,但她卻不代表值得惋惜的“耶穌”,故當她的屍體停留在醫院時,醫生雖然死理性的訓斥了正教徒,但卻只將她視為一具稀鬆平常的死者。【謀殺宗教】后,【異鄉人】沒有享受到【現代性】的尊重,而是徹底被【漠視】了——“一個男孩殺了他的母親后把照片登上網”“(現代)已經裂了”。

P.S:

    原來這個蒙吉就是拍<四月三周兩天>的,只嘆這番比上番給力太多 但<擺渡性>較上番反而弱了,幸好<或非此或非彼>的倫理探索態度還持續著。上番關於墮胎的價值論角度的(要僅是形式和決策方面的就略好辦點了)問題,一直到現在還經常困擾我:在母腹里的嬰兒多大起算是個【人】?從泛人道主義來看,只要有了,那孩子就算是個人,這不違背仏教倫理亦不違背基督教倫理。但問題是,母親作為孕體,決定了自己孩子的父親,她是負責的并行使【人權】的一方,幼兒這時沒降臨在社會中,根本不具有這種【權力】和【能力】,而且關鍵的是,它現在還不具有【人性】,即便是【同情】的基礎亦建立在【大家都是人、都有共通感受和理解前提】的基礎和背景上。於是,泛人道主義會自動輸出否定自己的理路和結論,相反,部派佛教時期的<“正宗”>倫理則教導,【人】亦不過是【因緣和合】的,父母其實根本對子女沒有什麽先天的或神予的或自然的約束權——本來該負責并有權的變成沒權和不用負責的,幼兒沒【人權】卻有【因緣】,怎麼破?其實,各種類型有效績的社會都不會在上述問題上過於執著,但若想像一個受到上述兩種倫理或交叉支配的社會,就會變得過分有意思起來<素材收集>。



  

 短评

蒙吉的片子总是悲惨而凌厉,却也没有把自己的是非观强加于人,两种观念的强烈冲突,选择与改变的勇气,没有绝对的善恶,安逸的愚昧与无力的清醒或许同样都能害死一个生灵。

8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没有人有罪,每个人都有罪。

1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电影对白的语速太凶残了,这是一部意在展示现状的影片,宗教与社会、医疗及司法体制的不同思想,它们之间的不同引发的矛盾像是来自不同物种之类的对话,难以调和且最终看似无解,背后却是蛮荒和无知,以及每个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的自我与麻木,最后的留白和警车被溅上的污泥又留给观众了。★★★★

1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最終的結局雖直接於神父修女好心做壞事,集體的"好意"成了致命的壓迫,但那些週遭的人又豈有資格站在制高點大聲批判,在女孩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也只有冷漠推諉。都是"別人"的事。Mungiu帶出的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劇本紮實,氛圍相當壓抑,兩個女主角表演精采,尤其是演Voichita的Cosmina Stratan

16分钟前
  • 裘笛
  • 力荐

用长镜头再现而不是创作 润物细无声 突兀也就不嫩么不合理了

19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Mungiu的对白还是有力量的,只是在长度上是不是稍微再控制一下。中间有至少3次,画面外的人突然喊一声:她又干这个啦!然后一群人跑出去。这个情节稍微突兀了点。

21分钟前
  • 小A
  • 推荐

拍的太好了。如果不是因为哈内克的《爱》实在是太好了。这部就是2012金棕榈。

26分钟前
  • 李梦
  • 推荐

雨刷刷干净了车窗上的一滩污水,警察继续云淡风轻聊着耸人听闻的弑母案,医生照常在电话里叮嘱不要再给孩子送玩具了,公务员依旧兴奋地聊着某个同事的性向八卦,谁还在意那个曾在十字硬木板上挣扎将息的灵魂。一场一镜游离在画框外的故事力道千钧。祭坛里是神像还是空无一物,信仰究竟是幻觉还是救赎?

3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是好电影,但是个人口味向来不喜欢看关于宗教的片子,主要是不懂宗教,相比起来会喜欢四月三天两夜多点

34分钟前
  • 笑子
  • 推荐

长镜始终冷静记录悲剧始末,剧本依旧稳扎稳打,情感推进层次分明,人物关系主结构也仍盘桓于两个女孩之间;存天理灭人欲,斩断世俗因缘,信仰的力量的确惊人。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发现标签也可以剧透呢汗。宗教信仰的压制下两个不同性格的年轻女孩,最后的结局是两个人以及环境共同推动的结果,让人震惊又扼腕叹息。长镜头拍的好啊,不闷,有力道。就是其实可以完全让节奏推得更快一些(虽然导演这样也是完全尊重了文学原作),两个初登大荧幕的演员演得真是非常好。

3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去年戛纳,《山之外》我押最佳导演,得了最佳编剧、最佳女主(双)。不臣服于命运的艾琳娜像刚看的《万箭穿心》里李宝莉。三个细节很微妙,证明“出去回来已是另一个人”:维克琪雅去接艾莉娜,她叫艾别哭有人看;公交上艾痴情地看维,她侧朝一边;修道院里维为艾擦身体艾自行脱光,维说穿上吧。

4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或可說,蒙吉的用意并不在展現這一驅魔事件所反映的一種現代語境下宗教與社會的內在性矛盾,以及在此事件下對於隱秘人性的拷問,因為如果只如此的話,影片在阿麗娜死去、維克琪雅返回修道院的那個長鏡后即可結束,但最後的被拘及弑母和潑出的髒水則將這種審視放置到了整個羅馬尼亞社會,到處都是罪惡。

49分钟前
  • 蘇小北
  • 力荐

不错的故事

52分钟前
  • 一颗栗子
  • 推荐

不言不语

56分钟前
  • Cokbye
  • 推荐

对于有信仰的人,欲望是毒药,宗教是解药;对于没有信仰的人,宗教是毒药,欲望是解药。

58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影片本身有种无力感

1小时前
  • 已注销
  • 推荐

听说中译剧本长达10万字!(以侯麦的语速碎碎念150分钟可不10万字么)。依然蒙吉调调的摄影和剪辑,这次可以看出达内之外,安哲杨索的影响。影片表述了一种两种话语体系的冲突——宗教与现代性(世俗)生活:医院、司法体制……节奏近于[无医可靠]。似可更简练一些。等重看。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比四月三周两天更大的格局,但是没有在宗教这样容易教条的题材之上扩大空洞,而是以平稳通俗的方式讨论着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的种种冲突。无论信仰与否,它都不该是禁锢人类的枷锁,本片在此点给予正面的论证。而在此之上的力量一直在影片潺潺的叙事上铺面开来,一样戛然的结尾和无声的力道!

1小时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这种青灰色调以及很冷清的环境真是适合这部影片,以外化的形式去展示他们禁欲的心。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一个正常人进入一群不正常的人里,那么那个正常人反而成了不正常,所以什么都是相对的。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