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第四集,狂澜。
瓦剌进攻北京。北京严阵以待。北京城门即是明朝的大门。北京德胜门,明军大军在于谦的率领下,打败瓦剌进攻。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明代火器起到重要作用。
甘肃白银永泰古城。(有空去看看古城)。
于谦受到英宗的排斥。天下悬之。北京于谦祠。《石灰吟》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是对他一生的诠释。
乾清门为界,分东西两边。明成宗潜心修炼艺术,喜欢书画瓷器。同一时期,欧洲文艺复兴开启。以史为鉴,不断放眼未来,才能不断持续发展。
就这一段……也算是专家?民族也有先进和落后?文明才有先进和落后吧???
就很无语😓
前面根据历史建筑过程还蛮有意思,柱子运送、瓷母、钟表都根据时代变化的产物。后面几集已经和紫禁城没有什么关系了,愈发文不对题,主题色越来越重。
是不是后面几集换了导演?视角都不对了……五百年的历史岂是区区一个紫禁城就能概括的,但也没啥考究过程,就纪录片吧。紫禁城就是个配角,主角永远都是帝王将相,没有太多新东西(个人感觉勿喷)。哦,对了《石灰吟》还是小小感动惋惜下,徐家汇也有学习到。
要是想要了解一下官方历史的话,还是OK的。
如题。以为重点是“城”字,其实不然。特别喜欢几年以来介绍这座古建的节目,知识点丰富、画面美轮美奂、立意新颖独特。然而没想到本片只是紫禁城历代住客的一本流水账,所有拍得比较美的画面几乎都似曾相识,竟然是从别的片子里直接拿过来的…镜头不够,拿腔作势的解说员来凑,这种制作手法依稀回到了二十年前,每次解说员开始尬聊的时候我都会立刻打开快进,如果不是顶着紫禁城这个巨大的标题,实在没有看下去的动力。以上个人观点,或许热衷明清史的人比较能接受这部片子吧?可是感觉它讲史也仅仅点到为止并无精彩之处呢……诺大紫禁城能开发的话题应该不计其数吧?别再借题忽悠观众了。
明史被满清篡改的面目全非,同时明朝中后期是党羽林立,汉奸辈出。这些文官集团为了给自己洗白,自然不会放过抹黑明朝的机会。
明朝中后期,是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时期,高官巨贾极尽祸国之能,废除国家信用体系的纸币,囤积金银和民生物资,私隐财富偷税漏税,都像极了当今的地主官僚资本势力。但凡国家要对外发兵征讨,文官集团总是反战的急先锋,打着为民为苍生的幌子,实则是影响了他们捞钱发财安逸享乐。而边关武将更有甚者养寇自重,导致关外满蒙势力滋长,终成大患。当初挑唆皇帝削藩,逼反藩王的还是这帮龌龊的文官集团。而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居然连剿“匪”的银子都凑不到十分之一,等李自成进了北京,连吓带骗刮出了几千万两。也不怪帝王重用宦官,开辟情报机构东西两厂。
万国来朝是所有帝王心驰神往的浪漫和理想,中华文化历来是富有包容和学习精神的。郑和下西洋也实实在在的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和好处,为何被迫中断,这绝非帝王所愿。一说是国家搞对外贸易,侵犯了文官商贾的利益,而所谓倭寇也是文官操控引发的暴乱,目的同样是阻挠国家介入海外贸易。
明朝自朱棣之后,凡是在位大小事统揽的皆突发不适暴毙而亡,凡是数十载不上朝,研修仙道,琢磨木匠活儿的都能多活十几年。可见文官集团的可怕.......
而明朝的覆灭给中原百姓带来长达百年的深重灾难,这些都是拜文官汉奸所赐。
完前两集了,很好看啊,我喜欢这种风格。目前来看不是我想象中的讲紫禁城的文化之美的片子,讲的是历史变局,这个视角不管咋做,可能都会引来不同议论。除非做成历史教科书,哈哈哈,但那就没意思了,看起来这个纪录片也不想做成那样的。历史学家还有各自的观点呢。纪录片也是人做的,有自己的观点也很正常,谁规定纪录片必须冷眼旁观呢?那不如去写论文。
本来还挺有兴趣的,主持人一出来瞬间就不想看了。。。拍的好?!我是没见哪个好看的纪录片拿主持人顶的。。字数还不够,好吧,居然还有人拿这个和河西走廊比。。。就每集片尾靠明星打歌的形式来拍纪录片,您还是头一回呢,那给您二颗星,以示鼓励?!字还少了。。。。。。。。。。。。。。。。。。。。。。。。。。。。。。。。。
长使英雄泪满衫
开播啦!追。看了三集,历史视角记录一座城背后的风云翻涌,格局太大了。每集下课铃都换首新歌,风格迥异。可以承包这一个半月的周末时光了!
略微枯燥 弃了
推开一扇门,两朝三世六百年,紫禁城内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有故宫仍旧在那里,见证了六百个岁月流转,沉淀了六百个寒来暑往,不悲不喜,威严如旧。
认认真真看了头两集。北京台制作的纪录片有一个特点,特爱展示主持人。主持人站那儿表演式讲述看过没有100遍也有80遍,你老老实实画外音让观众好好看正片不知为啥就很难。这部《紫禁城》挺期待的,一集下来无聊的不知讲些什么也就算了,还是没躲过拍的跟MV主角似的主持人又来演了。我声明我对具体的个人没一点意见,就是接受不了这个风格。想拍纪录片就好好拍,不用花里胡哨音乐风光走位地一通整,不伦不类,就差从盘古开天开始讲了,前比不了《故宫》《故宫100》《故宫六百年》后比不了《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新事》,知识也没咋涨镜头还都似曾相识,给4星实在是太爱故宫。片名叫《我在故宫讲故事》比较合适。
中规中矩的介绍紫禁城~
在叹息与感叹中了解了很多知识。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心之故宫。@2021.12.11
文案好!看了整部,被最后保护文物的“典守精神”所感动!凝视600年的故宫,见证中华风云变幻的600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很好看 除了人声曲真的没必要
以紫禁城为载体,讲述明清故宫的大历史。视觉上还不错。
紫禁城是线索,内容是600年历史,不过由于篇幅有限还是比较浅,但也知道了以前不知道的一些知识。
好看
看片名本来以为是讲建筑,没想到看了一部明清史和近代史。感觉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没讲透。主线和逻辑不够清晰。主持人出现或许突兀,我只是想看个纪录片,并不想看配乐诗朗诵。唯一触动我的一个片段,是抗战胜利后,在太和殿广场上举行日本投降仪式,20万群众参加。穿越时空回看,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这座宫殿见证的唯一决定性胜利,成为民族的转折。沧海桑田实属不易。现在出现越来越多关于故宫的纪录片,概述容易同质化,想要脱颖而出可能需要在一个方面切入,《我在故宫修文物》和《故宫新事》就是其中佼佼者。
历来说,如何如何读懂中国的,都是一场骗局
借紫禁城之名,行所谓加强文化自信和勿忘国耻之实。犯了纪录剧集最大的忌讳之一:几乎完全照本宣科,几乎完全按照史实的顺序与角度。总体几乎毫无影视加工创作的痕迹。题材的精彩与丰富不是创造平淡的流水账的理由。
北京卫视之"档案"之"紫禁城"
近几年关于紫禁城的纪录片、节目等越来越多了,我觉得应该往专题方向去做了,以小见大,不该再这么泛泛而谈了。
主创者的思维可能还是《档案》栏目的延展,主持人也“习惯”性地走来走去摇头晃脑装腔作势自说自话,看似满腹经纶实则外强中干。紫禁城在北京但不仅仅是北京的,北京台如果把自己一直定位于地方台,那就只能呈现出地方台的格局,哪怕再多的外景也是装在一个小匣子里,哪怕再宏伟的主题也是看似“锦衣”实则“夜行”。
巍巍紫禁城,见证了明清的权游往事,历史不过是一次次地轮回与重演。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是咎由自取。要是苍天有眼,大概也会说:我还是给中国太多机会了...预算很足啊,每集都有不一样流量明星或实力歌手唱主题曲,就是摄影比较马虎,各种辗转腾挪加速减速的,比较坏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