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团圆

第1集

主演:许光辉,宋超,孙沙沙,邓宇浩,陆超,明皓,小善,仝令星,樊明群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3

 剧照

团圆 剧照 NO.1团圆 剧照 NO.2团圆 剧照 NO.3团圆 剧照 NO.4团圆 剧照 NO.5团圆 剧照 NO.6团圆 剧照 NO.13团圆 剧照 NO.14团圆 剧照 NO.15团圆 剧照 NO.16团圆 剧照 NO.17团圆 剧照 NO.18团圆 剧照 NO.19团圆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爱情的力量不容小觑,爱到等你几十年,还愿意奋不顾身背叛一切跟你走。燕生,玉娥,老陆三个角色都演得绝了,人到暮年安静慈祥的面庞下有感情涌动的波澜壮阔,也有对过往的释然,没有仇恨,没有怨念,对你后来的夫也好,对你后来的妻也好。两鬓花白的时候人生已经看得通透,特别是喝了酒后吐真言和唱歌的几幕,一壶浊酒尽余欢,再多的心酸过往都放下了。爱情只有一年就够爱上一辈子了,为了活着为了小孩在一起的老陆是几十年的恩情,爱情与生活之间不用你选择,爱情和生活就在那。 我从来不小看爱情,爷爷去世后,奶奶一个人太难受开始吸烟,奶奶是一位操劳一辈子的顾家带孩子的传统女人,人老了以后手边的事记不住了,对过去的事却记得特别清楚,忘不了,爷爷去世后奶奶几乎每晚都梦到过去。 电影中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特别好,大儿子不愿意接受这个“台湾爹”,“和他没什么感情”,却也让他把钱自己留着,钱留着总是有用的,走的时候去送他。大儿子的过去一定不容易,从小因为身世忍受过多少欺负,有过多少心酸,可以想到一个小男孩曾经多不理解多伤心多怨恨又多想见到自己的亲生父亲。搬进新房子里,玉娥在餐桌上多放了一双碗筷,不停地为他夹菜,外孙女随口说外婆“再久也不如外婆你等的晨光久”,是的,爱了一辈子,等了一生。

影片是难得的优秀沪语电影,弄堂里晒在外面的衣服,餐桌上的煎饺、蒸螃蟹,黄浦江、卢浦大桥、上海中心,浓浓的上海风味。玉娥在问燕生“上海话还晓得讲伐”的时候仿佛在悄悄地质问他“你对我的感情你还记得嘛?”

可是爱得多坚定也抵抗不了一个大时代。

等开花…(*^ワ^*)

 2 ) 一丝触动且转瞬即逝

电影放映之前是王全安导演的现场交流会,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导演这条路遇到困难才会实现突破,我们要享受困难。”其实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初中写的议论文都不知用过多少次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之类的论点,但是听到导演亲口说出来还是觉得很励志!!

这部片子看的时候觉得不错,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不自觉地面带笑容观看着~很多小idea让人哭笑并存,尤其是三个人围坐在桌边聊天唱歌的桥段(海报),巧妙极了。~~~

但是看完后,电影带给我内心的感动在一瞬间就荡然无存。
走出影院的时候我无话可说,就是我毫发无伤,什么也没有带走,没有玄机暗线引我猜测,没有模糊段落唤我深思,影片在恰当却不完美的时候结束,单薄无力,我内心只剩空虚,似还掺杂一丝失望。原有的触动似划在沙滩上的痕,浅并且微弱。无法与昨晚同一时刻在MOMA看的《碧落雪山》相比。

那我的感动转瞬即逝,我想是出于表达感情和表现时代上的缺陷。

表达感情上:
整部片子对于两个老人旧时生情的部分没有任何描述,企图全部由观众自行感受,至使我这样粗枝大叶的人很难对这份爱的产生认同感,爱就变得苍白,对爱的执着在我眼里也只是自私的玩笑。
爱情已不动人,亲情的分量就更显贵重。所以我们都在期待着源于亲情的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时,期待着导演对《团圆》这个题目做一个交代时,导演却给我们当头一棒,他好像根本就忽视了亲情且单单把它当做恩情。所以就男女主共赴宝岛而老陆却不反对这件事上,我觉得完全不合逻辑。
对亲情的表现其实只存在于结尾那一点儿,好在有了那一点儿,让我获得了一丝观影情绪上的慰藉,也让我联想到自己在世或不在世的亲人。

表现时代上:
导演把电影展的名字起为“消逝的中国”,我自然而然地期待影片具有厚重的历史、政治感。
可是事实太不尽人意了,片子对于时代的表现力很不足,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但是导演却总是在用普遍性一带而过。例如其中说老陆在文革受过好多罪,可是没有具体描述,哪怕只一件都没有,就激不起我的同情和哀怜。同样包括台湾沦陷、大陆解放。改革开放的成果、经济发展的超速。太浅。
我这样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学识相当浅薄,该片子却没有让我产生疑点,也没有使我对现有的史实产生反思,更没有影响到我对社会政治的态度。若以我为标尺,无一不表明了片子所表现历史文化没达到它应该达的深度。
既然名“消逝的中国”,便意在号召观众关注国家的进与退,既无深度又无力,电影在这点上的没表现出号召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没去过上海,我对那里也没有什么好感。但是这部片子非常有地域风格,把上海市井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生动平易,还在此基础上让我对上海这个城市产生了好的印象~

演员表演很棒,加分,三分~

 3 ) 牺牲一王.苍生全安

战争留下的情感缺陷,需要一桩桩的成全。而无法成全的眷属,只得在起锚扬帆的时候,挥挥右手与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后将思念化为一粒粒枸杞,悄悄掷入心中那杯满天飞的香槟酒,提醒自己要好好活,期盼着下次再会。

长镜头的多次运用,象征着那个年代缓慢的生活节奏下人们安逸的生活状态。 全景画面多次定格,似乎也是改革开放时期老一辈人迟钝的头脑遭受新兴思想碰撞后所呈现出的茫然的幽默化反映。 在大院里,多次聚众露天食宿,三十年前纯朴的烟火气息弥漫天空; 在高楼里,任凭惬意如何,混凝钢筋所创造的孤独,是给家人留多少菜都无法消散的。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4 ) 孩子幻想中的大人世界(严重剧透,慎入)

对王全安的欣赏。是源自《图雅的婚事》。当时他说,任何一个导演都没有让大家在电影院里郁闷的权利。而今天,他尽情的让我郁闷了一把。泥垢了。

很早就知道《团圆》。这个题材非常容易出彩,原本以为是另外一个像《上海夏天》或者《饮食男女》一样温暖细腻又发人深省的片子。结果整篇充斥着编剧对于上海的臆想,对于老人的臆想,对于情感的臆想。

开篇,2005年,在上海居然还有街道因为有台湾老兵的探亲而准备的鼓号队。瞬间错位。这事情发生在1995年还有人信。1986年就有古北了。2005年在上海的台湾人已经是非常大的人群了。而且90年代已经形成小三通,台湾老兵2005年回内地已经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了,这根本就不合逻辑。

随后,三个老人的表现,根本不像是经历了岁月磨难,历尽时代变革的老人,而是三个披着老人外衣的年轻人。玉娥轻轻松松的就答应了燕生跟他回台湾的要求。编剧虽然年轻,总也有长辈吧?写这段的时候没问过家里的长辈如果遇到这问题会怎么处理吗?

老陆的价值观根本就不成立。49年结婚到了05年也有50多年了,50多年的婚姻说放弃就放弃?而且表情一直阳光?上海男人再温柔体贴也不至于心这么大吧?更别说在饭店喝酒那一段,居然还动手打人,而且是两个上海人打起来。王全安不认识上海人吧?

还有还有,两个老人事实婚姻,没有结婚证。那孩子的户口怎么报上去的?这片子是拍给老外看的吧?中国人的户籍制度之复杂王全安还没领教过?

最后一段最吐血。两岸直航是2008年。在这之前,台湾往返内地是要通过香港或澳门转机的。邮轮旅游在中国也是这几年才兴起的。燕生回台湾的时候怎么就坐邮轮回去了?浦东机场太贵拍不起吗?

还有,莫小棋到底是谁的女儿?是大女儿的?她管马晓晴叫阿姨。是二女儿的?二女儿还有一个儿子。在两个双非家庭居然还超生?大女儿跟大儿子一样单身?

其实这片子不至于烂到小时代,富春山居图的地步。但毕竟是王全安。还是有很大的期待的。更何况集结了这么多优秀的演员。可能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吧。瞬间累感不爱。

 5 ) 随便说两句

随便说两句

周五晚上去看的,已经不是首映。这部电影是作为新的"BERLINALE GOES KIEZ"的环节上映的,翻译过来就是柏林电影节去小区,KIEZ是柏林的土话,直接翻译是社区,但是它本身没有任何行政上含义,地域上则没有特别严格,有点自然形成的意思。柏林的每个区(这个是行政意义上的,BEZIRK)的一家电影院放映这次参加柏林影节的两部电影。而这些影院都是特点的。比如说我去的就是50年代修建的,并是柏林最早放映英语原声电影的电影院。

导演王全安,摄影,制片人,还有女主演卢燕有到现场。放电影前有上台接受主持的采访。吕80多岁了,可是容貌气质超好,一头的银发,绝对是全场的明星。采访大部分是问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唯一有趣的问题是,因为摄影是德国人,于是被问到拍的时候是不是有想起东西德问题。他回答说,南北朝鲜更让他想起东西德。而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互动其实是很多的。

下面说说电影本身吧。

题材
故事很简单,就是台湾老兵返乡上海找他失散的妻子。
去年台湾文化届的热点就是两本书的出版,龙应台的新书和齐邦媛的巨流河,焦点都是在1949那个动荡的年代的个体遭遇。不知道这部电影算不算是大陆这边关于这段历史的一次婉转的回应呢。

叙事与镜头
叙事非常的矜持,小到家庭的争吵,中到三个老人的感情波动,大到对历史的回忆, 都没有过多的渲染。镜头也以长镜头和中焦为主。让我想起台湾的新电影.

吃饭
片中有大量的吃饭场景,推动情节发展的事件也大多是在饭桌上发生的。
一开始,老兵的信在饭桌上读的;老太太因为丈夫多买了几个螃蟹犹豫;上海的丈夫在饭桌上同意老太太跟前夫回台湾;上海丈夫在饭桌上中风;老兵和老太太一起决定让老太太留下来也是在饭桌上告诉上海丈夫的。
饭桌上的一些细节也体现了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性格的特点,甚至文化(海峡两岸)的差异,这里就不一一解读了。

当然简单的解读就是,中国人以食为天。

同一段历史不同的记忆
饭桌上三个老人回忆往事,对老兵来说是他们撤退的一天,对老太太来说是她和丈夫失散的一天,对老太太现任丈夫来说是他们部队入驻上海的一天,三个人对那天天气的回忆竟然完全不同。

历史的轻与重
记得龙应台的新书里曾经提到过,在那些至为剧烈的历史变革之时,让人记得深刻的却都是一些不起眼甚至荒谬的小事。
这片子的最精彩的片段,是上海丈夫和老太太决定离婚以方便她去台湾。结果发现他们根本就没有正式的结婚,于是他们只能先去结婚。
那段如此之重的历史造成的是几十年之后如此之轻的让人哭笑不得的结果。

小总结
影片是真实故事改编,一段很短的电视纪录片给了王全安
的灵感。演员的表演都非常精彩,包括演子女的配角。家国,家国,这部电影的重点放在了家上,导演的拍摄也化重为轻,于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例如<斯瓦格医生>那样的苦大仇深,有点四两拨千斤的意思。里面很多的小细节也让人玩味。


看电影的时候完全是multitasking,一边要给同去的德国朋友解释一些细节,一边凭着自己仅存的上海话知识加上德语字幕给不会德语的台湾朋友翻译,一定错过了这部充满了细节电影的很多细节,希望有机会再认真的看一次。

再说句题外话,希望朋友去看看上面提到的两本书。两岸的经济交流虽由来已久,可是互相的了解,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却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6 ) 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

电影《团圆》
导演 : 王全安
编剧 : 王全安/金娜

英文片名 : <Apart together>

电影内大约有5个场景是与‘团圆’有关:


刘燕山[凌峰 饰演]来上海后,刘的妻子(解放前)乔玉娥
[卢燕 饰演]与
她的丈夫(解放后)陆善民[徐才根 饰演]在上海的家中设宴招待刘燕山...
(居委会的领导也在座)
---> 所有的‘矛盾’与‘家丑’皆隐而不见
(除了刘燕山/乔玉娥的亲生儿子: X建国 不与 刘燕山碰‘杯’敬酒!)
只看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刘燕山回上海...


乔玉娥与
她的丈夫陆善民及孩子们讨论:
刘燕山准备偕同乔玉娥一起回台湾
的想法...
---> 上海人‘典型’的‘唯利[钱]是图’或
孩子们的‘尖锐’的‘批评’乔玉娥/刘燕山/陆善民“一妻二夫”的
可耻/荒唐...(除了 X建国;他尊重母亲乔玉娥的选择) 完全展示...
[例如: 大女儿的‘刻薄’攻击母亲乔玉娥与‘同母异父’的大哥:X建国]
孩子们彼此之间的互相攻击/揭家丑...
[例如: X建国的好赌/败坏家门...二女儿与她丈夫的互骂:
女:“怀疑男的有外遇”...男骂女:“十三点”...]...
最后陆善民决定与乔玉娥‘离婚’...以成全刘燕山...



刘燕山在某饭店款待乔玉娥与
她的丈夫陆善民及孩子们:
---> 感谢陆善民同意与乔玉娥离婚---成全刘燕山/乔玉娥...
陆善民‘藉机’发挥...透过‘酒疯’...暗骂乔玉娥/刘燕山...
最后,因过火的‘大声喧哗’得罪邻桌...一阵推拉叫骂后...
陆善民‘昏倒’(轻微‘脑梗塞/出血’)...


刘的妻子乔玉娥与
她的丈夫陆善民在上海的家庭外(巷子内)
设宴欢送刘燕山(一人回台湾)...
---〉一切又回到‘原点’(除了陆善民的‘行动不良’)...
刘燕山‘有所感触’的唱了<毛毛雨>...
结果,饭才吃到五分之一...就倾盆大雨...



电影结束前(刘燕山回台湾后的一年后的旧暦新年)
已搬到新居的
乔玉娥与
她的丈夫陆善民及外孙女娜娜
一共三人吃‘团圆’饭...(其他孩子们皆无故‘缺席’; 娜娜的男友去美

国...)
...


电影进行到第34分钟

歌声(女声)...

"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
团圆美满 今朝最
清浅池塘 鸳鸯戏水
......"

飘荡在窗外......


当刘燕山/乔玉娥在当年见面的小旅馆内...
商量如何与陆善民‘善后’...

之后的场景是
编导安排
幼儿园的
一群小孩
唱起歌曲:
<送别>...


随后的‘荒謬’场景是
乔玉娥/陆善民两人当初是无‘结婚证’的婚姻...

两人要离婚...得先‘结婚’---两人得 拿到‘结婚证’后
才能办理‘离婚’...

-------------
电影的高潮戏是
电影进行到第70分钟
刘燕山/乔玉娥/陆善民三人的‘摊牌’宴席...

‘民国38年’(刘燕山说起往事...)---> "1949年" (陆善民‘立刻’纠

正...)
‘...那天很冷,下着大雨...‘国民党大军撤退’...’??? (乔玉娥/陆善民

皆怀疑刘燕山‘记错’了...)

"1949年2月14日"...

陆善民说起他的‘记忆’:
"“解放军”开进上海"..."占领了码头,那天出了个大太阳...".....

乔玉娥更不解了...看着刘燕山...
“(约好)...那天在十六铺码头见面...”...
“(国民党部队撤退)在吴淞码头...那天我[乔玉娥]记得...是天上是
打雷打闪呀(上海话)...”

===> 个人的‘口述’往事 ...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何况是‘正史’!
......

接着...刘燕山开始唱歌(台湾的背景)...

更‘妙’的是

乔玉娥也唱起(周璇)<天涯歌女>...
“觅呀觅知音”(看着陆善民...并与他碰杯饮酒...)...
"小妹妹唱歌郎弹琴"(看着刘燕山...并与他碰杯饮酒...)...
‘郎呀...咱们是一条心’(先看着陆善民...再看着刘燕山...三人饮
酒...)...

“郎呀...患难之交恩情深...”(看着陆善民...并与他碰杯...看着刘燕
山...并与他碰杯...饮酒...)...

接着...刘燕山说出(对着陆善民)...“...我不打算带玉娥走了...”......

刘燕山(只有一个最后的愿望)请求陆善民允许
他与乔玉娥合唱一首
<香槟酒满场飞>[他/她第一次见面时...的歌]...
(结果...陆善民也会唱...)...

刘燕山/乔玉娥/陆善民三人一起高声场唱着
<香槟酒满场飞>...

“香槟酒气满场飞,钗光鬓影晃来回,爵士乐声响,对对满场飞。嗨!… …”

[---> 石挥在《大马戏团》演出的慕容天锡...曾手舞足蹈地唱起了“香槟酒满场飞”来......]



电影进行到第91分钟

歌声
(<月圆花好> [周璇 唱])

"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
团圆美满 今朝最
清浅池塘 鸳鸯戏水
红裳翠盖 并蒂莲开
双双对对 恩恩爱爱
这园风儿向着好花吹
柔情蜜意满人间"


再度响起......

电影内的‘旁观者’: 外孙女娜娜[莫小奇 饰演]

在上海一直陪同老(男)人刘燕生...

似乎带领观众们...看着一连串的团圆‘梦’起‘梦’灭...
 

"并包畜养,无异细钜"

"斥遣浮华,好此绨纻"

2013年2月16日 观影
2013年2月18日 整理
---------------
卢燕 饰演 乔玉娥

徐才根 饰演 陆善民
凌峰 饰演 刘燕生

郁百杨 饰演 大儿子 X建国
马晓晴 饰演 大女儿 陆爱华

莫小奇 饰演 外孙女娜娜

金娜 饰演 二女儿 陆新华

薛国平 饰演 女婿 李麒

-------------------------

在1938年,百代唱片公司就出版了一张唱片《满场飞》,流行于灯红酒绿的

上海滩。

歌中唱道:
“香槟酒气满场飞,钗光鬓影晃来回;爵士乐声响,跳伦巴才够味;你这样

乱摆我这样随,你这样美貌我这样醉……”

《满场飞》的演唱者为张帆,
曲作者为黎锦光(笔名金钢)——
他后来的代表作有李香兰唱红的《夜来香》、
欧阳飞莺唱红的《香格里拉》。

《满场飞》定位于“舞蹈歌曲”,旋律吸收了伦巴舞曲的欢快节奏。

http://baike.baidu.com/view/5796541.htm

 短评

剧本单薄。尤其是后半段,写得真不对头。想走生活流,遗憾的是只有那么几句台词有点贴近了生活。值得鼓励的是王全安这个北方人拍上海人,味道还挺正,难得。

6分钟前
  • 闲人
  • 还行

重要的情节都是在饭桌上发生的。。#论聚餐对中国家庭的重要性#

7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总有离岸的船,靠不了岸;总有想家的人,回不了头。

12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影院出来等电梯,一个老太太在那边抹眼泪。故事总是特别简单,技巧上你尽可苛责,但情感的东西弥足珍贵。

13分钟前
  • lcsun
  • 推荐

3.5 沪语听起来太亲切(YP有什么资格亲切!

18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一部几乎由饭桌戏组成的电影,一点不闷,戏排得好,其他都成立,唯独刘燕生的动机,一般回家探亲的老兵不会抱着要接老伴儿回台湾这么强烈而明确的目的的,看到自己原来的老婆已经成家并且儿孙满堂,这话是怎么说出口的,这老小子怎么不懂事呢!

19分钟前
  • 赵启辰
  • 推荐

无关现实主义,就是情节剧。跟《纺织姑娘》类似的题目,一个女人在理想的爱情和日常的生活之间的选择,可是这部电影成了政治的图解:坐在左边的共产党和坐在右边的国民党老兵争夺作为女性/客体的中国,然后共产党赢了。后半段三首歌联唱,导致本该放在结尾的《送别》被挪到中间。有向老上海电影致敬。

2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题材老套,手法陈旧。剧情中原本戏剧感十足的冲突都没有拉出张力。从头到尾充满刻意和做作,甚至还浪费了几位老戏骨。王全安近年最差作品。

26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无法理解刘燕生怎么就能开口说带玉娥走,也无法理解玉娥怎么就立马答应,老大教育说这就是地域人文差别

29分钟前
  • 暴蓝
  • 推荐

有着王安全与生俱来的做作劲:导游的“看这边看那边”,几次奇怪的歌唱,故意制造码头再离别……

34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王全安凭此片拿小银熊,名至实归!老演员太有味道了,编剧确实精心,有技巧。在一次次饭桌上,一个个长镜头中,我很感动。

37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有些事情,不谈是个结,谈开了是个疤。

38分钟前
  • 层出
  • 还行

在华语圈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应该都会懂这种电影,根植于东方伦理,很有味的华语片。王全安对此片的意境拍出来了,就是总感觉远远不够的样子。7.5

40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扮演“老陆”的徐才根在片中表现的非常抢眼。作为上影厂老演员的徐才根,他的银幕处女作居然是《舞台姐妹》!

43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啊呀最后真是扫兴啊,那一年后根本就是画蛇添足。全片的戏剧冲突的最高点明明就是下雨的那场,各种呼应,荒诞感,无奈感和回味都刚刚好,直接结束多好。除此之外完成度很高,很细致,拍结婚照那段真是哭笑不得。卢燕好棒啊!饭桌戏都特别好看。

47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又爱又恨的观感,如果去掉那些牵强造作、悖离常情的设置,完全可以成为经典,影史的和民族史的。可惜……

52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我记得那天打雷下雨,那艘大船沉了;我记得那天艳阳高照,得了块大奖章

57分钟前
  • 正在
  • 推荐

糟老头子版小城之春

1小时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大概是因为有我熟悉的城市气息……我真的很喜欢T T

1小时前
  • 阿暖
  • 推荐

有一种魂在,却没有出彩。

1小时前
  • 蒜 | BOY A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