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海拔3658米的拉萨,到海拔100米的深圳,车行距离超过3670公里,一边是高原圣城,一边是现代化城市,文化与科技的差异,又何止是三千多公里的距离。就这样两个相距遥远的的城市,却因为一档节目“天籁梦想”,被紧密连接了起来,曾经执导过《北京草原》。、《一个人的皮影戏》、《打工老板》和《喜禾》的独立导演张唯,又一次用饱满的创作热情,为我们带来了《天籁梦想》这样一部充满热爱和热泪的正能量影片。
《天籁梦想》的故事不复杂,来自于导演一次观看西藏拉萨盲童学校的师生们在《中国达人秀》的歌唱表演后而萌生的创作激情。因此在《天籁梦想》中,我们也看到了来自藏区的四个孩子,为了追求上电视表演的小小梦想而一路跋涉前行,却因为这西藏到深圳的超遥远距离,以及孩子们都是盲童,而让这次的梦想追逐,变得困难重重,变得遥不可及。青藏高原的天路啊,看不到尽头,盲童们的梦想,却时时在他们的内心闪烁,照耀着他们的前路,激励着他们的进发。
我们常说“天命不可违”,作为成年人,也常常为迈出探索的每一步而感到彷徨,但影片中的四位藏族盲童:会拉弦子的索朗,会唱歌的卓玛,会吹鹰笛的格桑,还有可以为大家带路的图丹,就这样相携出发,从世界的第三级,走出高原,穿过山川河流,走过城市农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却一路都带着阳光般的微笑,在坎坷中,终于到达了心目中至高的电视舞台。这是怎样的勇气,才能让他们完成这一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导演张唯通过这个类似公路片的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山河画卷,也呈现出一幅充满了温情的人间百态。
近年来有关西藏题材的影片,总是会格外受到观众的关注,或许是我们久居都市,在钢铁丛林和繁华如烟的社会,变得颓废而消极,或许是我们忙于生存,被工作和生活压迫的没有了动力,而高原那一片纯净的天域,还有高原歌者沁人心脾的天籁,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心灵之归宿。所以,无论是《皮绳上的魂》、《进藏》、《冈仁波齐》等等,都为我们带来了灵魂的涤荡。《天籁梦想》则更是通过童真的心灵,来开启一程梦想之旅,或许与他们相对望的,与他们相向而行的,是我们向往高原的朝圣之途,一来一往之间,是理解,和和解,更是充满了包容的爱的拥抱。
在影片中,这四名可爱的孩子们,还有陪伴他们的老师,以及在家乡守望的亲人们,经历了我们意想不到的困难,也接受到了让我们感动的帮助,终于到达梦想的彼岸,让人欢呼雀跃,让人热泪盈眶。因为在梦想的尽头,不仅有展示他们天籁之声的舞台,还有为他们恢复光明的医生,这一程的“梦想苦旅”,值得每个孩子骄傲,也值得我们每一位观众骄傲。更重要的是,影片没有因为主角们是盲童而“卖惨”,反倒呈现出他们与所有的孩子一样的活泼的特质,这种价值观本身就足够普世。特别感谢导演及主创方,和所有的演员们,为我们在岁末,带来这一份隽永的纯净与感动,那是我们寻觅了很久的珍贵。
习惯了坐在大城市的办公室里用键盘讨论工薪阶层的生存艰难,习惯了在拥挤的地铁或汽车中抱怨生活不易,习惯了网购叫外卖叫保洁通过花钱来满足自己日常生活或更多不必要的需求,沉浸于自己忙碌的都市生活中。
有时候会看旅行资料,有时候会看慢生活的节目,然而却忘记自己曾经连续数天走在人烟稀少的藏区,蓝蓝的天,遇到或质朴或带着一丝狡猾的人们。他们在不远的别处,一班飞机一段公路即可到达的地方,过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曾经在冰山脚下与藏区的阿爸聊天,每头臧牦牛的价值他们从未想过用市场标价来计算。金钱不是他们衡量生活的标准。往近走到川藏公路沿线的镇子上,理发店的小妹妹用力抓撮着客人的头皮,对于城里来的我们,真疼。有次租车从一个镇子到另一个镇子,走了很多险峻的山路,后来聊天才知道,开车的男孩子只有十六岁,没有驾照甚至完全没有考驾照的概念。也曾遇到过很多很多藏区的小孩子,我们像所有外来人一样对他们友好、玩耍、拍照。他们同样对我们有着无穷的好奇。
不能忘记的是小孩子对陌生人试探地接触,他们先是躲在或远处或门后偷偷地望向你,被发现就连忙跑开。渐渐熟悉起来,会围在你身边,要糖吃、看你给他们拍的照片或者给他们看手机里我们在别处的生活。我们一路走,一路相逢告别。有的孩子会哭,有时候我们会轻易许诺你们来城里玩,长大来城里上学种种。然而更多的是失联。当我们离开,我们的柔软与热情也留在了远方。
《天籁梦想》中四个藏族盲童,是我们曾经遇到的孩子。他们带着我们曾经丢下的城市印迹,丢下的柔软与热情,从珠穆朗玛峰的脚下出发,重新回到我们身边。卓玛不相信女孩只要会好好织布就可以,她认为自己会很多事情。索朗不想做按摩师,他喜欢音乐,想用音乐来养活自己。格桑想去看看深圳,看看大海,看看外面的世界。图丹还有微弱的视力,他的状况在变糟,他对是否会好起来没有希望,只想走出去用仅存的余光看看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哪怕是这个我们认为越来越糟糕的世界。
什么是真实?我们是否生活在自己的真实之中,又或者他们的生活才是真实的。为何每每遇到这些单纯的一门心思的人,不再觉得他们蠢笨,而会反思自己沉迷追求于虚妄之中,错过了人生最本质的存在。旷野、河流、雪山、鲜花、清澈的空气、凛冽的冷风……行至人生路,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历尽坎坷,笑泪交杂。孩子们对所有援助之手给予回报,没有金钱,只有一袋家乡的梨。这袋梨带他们离开家乡来到城市,这袋梨也是他们的家乡,他们的根,引领着他们回家。
《天籁梦想》是一首关于勇气与希望的凯歌。导演张唯用朴素自然的纪实性手法展现出中国社会中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更通过旷野的开阔、孩子的质朴、对梦想简单直接甚至是一根筋的追求,给予观众更多对自身生活的思考与启示。越来越忙碌的我们,正在并执着于去做的一切,为了什么?真的有意义吗?
这部电影上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毫无声息,对于文艺片,票房也不太友好,但还是要强烈推荐一下,不为别的,只因这是一部非常真诚的作品。
这是一部描述藏区盲童梦想的电影,其实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就有不少描述藏区题材的作品,比如《金珠玛米》、《冈仁波齐》、《七十七天》等等,其中后两部电影在如今这个市场环境下所获得的票房,可以说是创造了不大不小的商业奇迹。而《天籁梦想》的风格,虽不像《冈仁波齐》讲述了庄重的朝圣,但更像是《七十七天》那样,一人一车横穿羌塘无人区,但本片的特殊性在于,电影的主角,是一群盲人藏区孩子。
《天籁梦想》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一群盲童为了给同伴治疗眼睛,为了实现唱歌的梦想,偷偷从盲人学校跑出来,飞到深圳参加电视综艺节目,经过很多意想不到的坎坷,最后圆梦,用歌声感动了大家的故事,其中的小伙伴也接受手术治疗,重见了光明。
这样的故事,算是励志电影吗?算,严格意义上来说,电影的故事涉及到平民上综艺、梦想实现的元素,说是俗套也不为过,但特殊的地方,本片的主角们可都是一群盲人啊,就连饰演几位盲童的演员,也是真正的盲人。
盲人题材、藏区地域,决定了这部电影小众,也决定了真诚。
电影让人想起了当年娄烨的《推拿》,《推拿》的躁动与《天籁梦想》的平和,二者完全不是一个类型,而两部电影的共同点在于,作为讲述盲人的电影,电影并没有夹杂任何多余情绪在里面,没有提倡关注弱势群体,没有突出社会底层博得同情,更没有廉价的反衬社会不公。电影只是在讲述一群特殊群体的故事,而且都是从盲人的角度来深入盲人的世界,是一部“可以听见的电影”。
《推拿》用模糊失焦、闪烁的背景光来描述盲人的世界,而《天籁梦想》则是以第三人称温暖的镜头,镜子影像甚至漆黑一片的主视角还原盲人的生活。刻意放大的背景声是该片的特殊之处,哈雷摩托的发动机的声音,风铃摆动、脚步声,汽车发动等等,当然还有穿插电影的主题烘托——那美妙的歌手,让观众更多的从听觉上去感受盲人的世界。
《天籁梦想》的故事非常简单,但正因为电影的风格化很重,且表达方面意象化很重,还是精神层面的属性。整部电影温和平淡,长镜头居多,缓慢的镜头语言娓娓道来,这是一部平静的不能再平静的电影,就像一面湖水,时不时的激起波澜拨动观众的心弦。在电影中角色与社会的不断冲撞中,来自天籁的盲童与哈雷摩托车手的相遇,容纳于其中的就是典型的社会文化层面的冲突,观众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巨变下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从而激发思考和获得启示。
没有任何说教的意味,就是真实的记录,故事发生在藏区,也没有高举高打的传播佛学,电影外在甚至没有任何佛教的影子。电影的剧情发展和情节走向是深入人内心的,用镜头语言去甄别角色的状态,感受内心的波动。因此欣赏这部电影要拥有一颗极为平静的内心,简言之,《天籁梦想》是一部拥有极高精神属性的作品,其内核正是佛教所追求的那种平静修为。
回到开篇,《天籁梦想》是一部纯粹的艺术片,绝对不适合休闲娱乐,在这个商业化的电影世界里,算的是非主流,但电影拍出来就有相应的受众,相信这部特殊的盲人题材作品会让一些观众照见心灵。
幕后比正片精彩
一群盲童想要上电视,一路上给每个帮助过他们的人揣的梨子。一群人来,一群人走。盲人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和普通人一样机会。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四个藏族盲童为了心中的梦想逃课去“一肘”远的深圳参加电视选秀节目录制,一路历经坎坷,同时也呈现了西藏景色绮丽。他们的执着和勇气及在台上的表现可谓天籁之音。但是孩子们天真纯真对梦想的执着不畏艰难和纯净的心灵声音还是很能戳中泪点打动观众
俗套也不免感动 看完想去西藏了
盲童本属于弱势群体,但在这部影片中的几位盲童的积极乐观,追寻自己心中小小的梦想“想让奶奶在电视中看自己唱歌;想上电视,就能去歌厅演绎,赚更多的钱……”,使得他们不再是弱势群体。此片有着满满的正能量,美丽的藏族风光充当影片背景,更加让人感动、满怀希望!
《飞越老人院》之姐妹篇:《飞越盲人院》。结局比较感人,不知道为什么将上海改成深圳,难道是拉萨-深圳机票打折吗?
知道会煽情但还是被煽到。只是粗制滥造的整片真的拍的太烂了。梦想的故事虽然俗套,但是用心拍都不会太难看。这编剧和导演真的太不走心了。
這片子不能當電影看。按理說我們本來也是很diverse的。
当时刚从西藏回来,碰到这类藏区题材的电影特别容易感动。尤其是小女孩说他们不上,我也不参加演出,最后在荧幕上歌唱天籁之音的一刻,浑身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真实人物改编,盲童本身的出演都让人无比感谢孩子们的支持,不管他们的身份,从激励的角度看,很用心呈现出来了。
影片整体一般,盲童题材不错,西藏风景竣美壮丽,可惜没有拍出深度。最大的发现是西藏纯净通透的童声,插曲为藏族小喇嘛唱的《洁白的仙鹤》,片尾部分插曲为《绿度母心咒》,鹅上面有。
这么好的故事,却被拍得每个人说话都声嘶力竭,非得用尽全部力气和别人相处,很失望
两星给盲童们,全靠西藏的景色在撑,西藏题材都拍烂了,故事线乱套,情节乱套,莫名其妙。这部真的看的脑瓜子疼
?
小孩子的演技比大人们强,后面大人们演技简直尴尬癌要犯……
最后演出的一段感动了
四个盲童,一次冒险和追梦之旅,看起来似乎有点俗套,但是看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心里沉甸甸的。
挺纯真的,三星半鼓励,让我难忘的是孩子们没有盘缠,就摘了故乡的一大袋鸭梨背在身上,既是食物,也是回馈给恩人们的礼物,一路走,一路贴身相伴,一只只静静的黄橙橙的鸭梨,就像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面孔。
跟片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