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语影坛里,能够有资格称的上侠女、且最名副其实的当属徐枫了。不仅因为在其辉煌的七十年代徐枫就成为“侠女”的代名词,更因为她经历了多次辉煌和挫折的传奇一生。 上篇 1966年,16岁的徐枫考入台湾联邦影业,她参与的第一部电影便是著名的《龙门客栈》。1967年《龙门客栈》上映轰动一时,不仅票房在各地创记录,还夺取了金马奖多项大奖。徐枫在影片中还只是一个小配角,扮演兵部尚书于谦的长女于欣,被阉党发配到龙门充军。角色虽小,只是在影片中的大侠们身边跑跑,但对徐枫来说,重要的是遇到她遇到了导演胡金铨,开启她电影生涯并带向辉煌的恩师。 两年后,胡金铨便用徐枫出演他开拍的下一部电影《侠女》中的女主角杨慧贞。《侠女》改编自《聊斋》中的《侠女》一文,讲述了一个奇女子复仇报恩的故事。在片中,徐枫不仅亲自演出了大量的武打场面,“武艺高超”(经典的“竹林大战”让人眼花缭乱,大呼过瘾),更是完美的表现了“侠女”作为女性让人称赞的坚毅和勇敢。“侠女”一角的出色表演,让徐枫获得了金马奖“最有希望新人奖”。1975年《侠女》获得了第28届戛纳电影节的“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这是华语电影第一次获得欧洲电影节的大奖,徐枫也第一次来到了戛纳。这一次的经历,加上在之前《侠女》长达四年的拍摄过程中深受导演胡金铨的影响,让她对电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拍电影不再简单的只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这一次的戛纳之行,也让她与戛纳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侠女》之后,徐枫又相继出演了胡金铨导演的《迎春阁之风波》(1973年)、《忠烈图》(1975年)、《空山灵雨》(1979年)和《山中传奇》(1979年)等四部影片。《迎春阁之风波》里妖娆却心狠手辣的蒙古郡主,《忠烈图》里壮烈牺牲的明朝抗倭侠士,《空山灵雨》里直爽的女飞贼,《山中传奇》里险恶的女鬼,无论角色大小每一个都形象突出,让人影响深刻。徐枫自己最喜欢的是《迎春阁之风波》一片。不同于其他的侠女形象,《迎》片中众多的女性角色除了性格的刚毅勇敢之外,身着靓装,姿态仟丽,更多了一份抚媚动人的女儿本色。本片也是徐克监制的《新龙门客栈》的原型之一(另一个当然就是《龙门客栈》了)。 除了和恩师胡金铨的合作,徐枫还参与其它各类影片的演出。其中大量的武侠片之外,徐枫在楚原导演的时装片《舞衣》中扮演了吧女一角,还在《八百壮士》出演了抗日英雄谢晋元的夫人。1976年和1980年,徐枫分别凭借影片《刺客》和《源》两次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达到自己演艺生涯的高峰。这两部电影都没有看过,而且好象还很难找到。特别是《源》,很想看,导演陈耀圻是现在金马奖的主席。 人们在评价徐枫的表演时,总说她的一双眼睛是最具魅力的地方。她自己也笑称她大概是唯一一个靠眼睛演了一辈子戏的演员。她的眼睛,亮而有神,眼神不仅妖媚,更带着一份犀利。人物不需要太多的动作和肢体语言,眼神中便透着心中的喜怒哀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她这里便是最好的诠释。 经常出演“侠女”的经历,也锻炼了徐枫坚毅勇敢执着的个性。这大概也是电影带给徐枫的又一分礼物吧。 1979年,徐枫和台湾的地产商汤君年结婚。之后便告别了自己辉煌的演艺事业了。 下篇 虽然告别自己的演员生涯,但徐枫并没有放弃对电影的热爱。1984年,在丈夫的资助下,徐枫成立了汤臣电影公司,开始了自己新的制片人生涯。 1988年,徐枫带着自己制片的《好小子》来到了戛纳。虽然影片本身没有太大的影响,但重要的是,这一年她在戛纳第一次遇见了陈凯歌。他们的这次相遇促成了他们今后的合作,而他们的合作,不仅为徐枫和陈凯歌,也会华语电影带来了新的辉煌一页。 当年,留着一脸大胡子的陈凯歌带着《孩子王》第二次来到戛纳,结果却是得到了一个玩笑似的“金闹钟”奖。所谓“金闹钟”奖,是传媒评选的非常闷、闷的让大家都受不了的电影,意思是需要闹钟来把大家叫醒。(当然《孩子王》并不能用这个来评价。)但徐枫却很认真的看完了《孩子王》,不仅看懂了电影要表达的意思,更认识了陈凯歌的才华。之后,徐枫便把《霸王别姬》的剧本交到了陈凯歌的手上。 1993年,徐枫和陈凯歌一起携《霸王别姬》又一次来到戛纳。在众人的期待和紧张中,《霸王别姬》和《钢琴课》分享 了金棕榈大奖。之后《霸王别姬》又获得各种影评人协会颁发的最佳外语片奖和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唯一的遗憾是在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的评选中输给了俄罗斯影片《烈日灼人》。 这让所有人都非常的高兴和振奋。在后来的采访中,徐枫回忆说,当她第一次来到戛纳的时候,有个细节引起了她的注意。戛纳电影节中,除了金棕榈大奖是一个奖座外,其它的奖项都只有一张证书。那时她下决心将来一定要拿到代表最高奖的那个奖座。《霸王别姬》实现了她的愿望。至于奥斯卡的败北,徐枫并不觉得太过遗憾,而是把它当作今后努力的目标。 1995年,徐枫和陈凯歌第二次携手来到戛纳。这次带来的作品是比《霸王别姬》投资更大、也是徐枫投入心血最多的的电影——《风月》。但《风月》却在戛纳遭遇滑铁卢,恶评如潮,铩羽而归。更糟的是,影片在内地和台湾又同时被禁。 朋友们在谈论徐枫的时候,都说她太过认真、对自己要求太过严格,都劝她要放松,不要每次都一定要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但她每一次都还是全身心的投入,电影让她兴奋快乐,也让她紧张忧郁。《风月》的失利,同时丈夫在生意上遇到挫折,给徐枫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压力。徐枫患上了忧郁症。 2003年,沉寂七年之后的“侠女”重出江湖。她以上海汤臣电影公司的名义,投资了彭小莲导演的《美丽上海》,这是徐枫投资的第二十六部电影(除了《霸王别姬》、《风月》,还有《今夜星光灿烂》、《滚滚红尘》和《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等)。《美丽上海》获得了第24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彭小莲)、最佳女主角(郑振瑶)、最佳男配角(冯远征)、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金爵奖”。 2004年,丈夫去世。尽管不喜欢也不擅长,徐枫还是担起了丈夫留下来的房地产生意。“侠女”不得不暂时放下了自己最热爱的电影事业。 其他: 1974年主演《大摩天岭》赢得了第二十二届亚太影展金皇冠盾牌奖 1994年担任柏林电影节评委 1998年领取戛纳电影节最佳制片奖 2004年担任威尼斯电影节评委
后记
丈夫突然辞世带来的打击,让徐枫忧郁症复发,而且还多了个恐慌症。但她没有倒下。她有家人要照顾,有事业要打拼。徐枫一面寻求治疗,一面继续工作。在员工面前她还不能露出病态,每天都要“上班预备camera”提醒自己。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三年才渐渐好转。
之后,徐枫甚少出现在媒体上。偶尔几次都是出席友人的婚礼。
一次是台湾艺人唐志中结婚。唐的父母唐威和韩湘琴都是台湾资深演员,和徐枫相熟,而且徐枫和韩湘琴当年都是贫苦出身,和其他一些相同状况的演员一起被戏称为“孤寒帮”。
还有一次是著名经纪人邱黎宽宽姐在网上放出了一张与四大美女(林青霞、徐枫、张艾嘉、彭雪芬)的合照,然后被媒体广泛转载。
近几年,徐枫开始出资支持对《侠女》《山中传奇》等经典电影的修复工作。2015年她带着修复好的《侠女》40年后重回戛纳举行了盛大的放映会。
在第54届金马奖上,徐枫因其“在演艺、制片方面的成就,以及为修复、保存经典影片所做出的贡献”而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在接受荣誉的同时,徐枫表述,这不是一个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她将继续投身她所钟爱的电影事业,为华语电影努力!
感谢“侠女”,祝福“侠女”! (欢迎关注个人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
优点:
长镜头与蒙太奇的二极管使用,表现为景深长镜头内的调度非常纯熟(强调画面内部的戏剧性悬疑张力)以及以局部替代整体的建构性剪辑的成熟运用。
京戏舞台四个单元,动作、姿态、表情、语言,胡金铨在影像中保留了前三者,尤其突出姿态魅力,演员选角都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徐枫、石隽最是明显。姿态区别于动作之处在于,动作是原因、目的与结果的三性统一,但姿态是一种趋势,脱离手段与目的,在动态影像(moving image)中成为纯时间性的身体记忆。竹林大战,华语动作片史建构剪辑的巅峰,一半功劳归于身体的姿态魅力。题外话一句,《霸王别姬》的选角,尊龙优于张国荣是无可质疑的,尊龙举手投足一看即有长期浸淫于京戏舞台造就出来的姿态魅力。
缺陷:
对京戏“出将入相“技巧的引介失败多多, 所谓出将入相即是人物亮相与退场的特意放大,在影片中表现为京戏的配乐强行嵌入,但戏曲是象征性艺术(象征强度远大于话剧,话剧可以是半抽象背景,京戏背景甚至只可以是一块布),在影片非动作场景的写实性氛围中强行插入京戏配乐,只能是令人出戏。此外,京戏演员的走位,目的是在虚空背景中以S型轨迹走出一个象征性空间(所谓舞台空间是靠演员走位走出来的),但在电影的写实性情境中,过度强调走位,如果没有对峙性表意气氛,依然会令人出戏。
结构臃肿。三小时时长基本等同于长篇小说的容量,但影片故事只是短篇的格局,强行拉长必然是臃肿。顾省斋在结尾消失,没有下落,作为古典结构的戏剧,结尾必然要对开头有回应,希区柯克《惊魂记》的结尾没有回应开头是因为女主半路殒命本就打破了古典结构。
《侠女》结尾可以视作机械降神,佛道天道,庸俗因果论,形同烂尾。顾省斋的性格前后分裂,前面偏文弱书生,不求功名,只读圣贤书。但遇到杨慧贞后,却迅速为色相吸引,又对自己兵法津津乐道。整体看不出来作者对其褒贬态度。以至于整部电影的主题让人也是莫名,作为佛道劝诫故事,并未有空色互动的悟道过程,作为道德劝诫,顾省斋在结尾又消失了。
草率的简单结论:
胡金铨的武侠电影是对京戏美学的影像-现代性转换,效果瑕瑜互见,原因在于对电影空间、电影叙事与京戏空间、京戏叙事互为排斥部分的理解有失。
他重建了60年代,我们所知的武侠片类型。
1970年7月10日,胡金铨的电影[侠女]在台湾上映。
到今年已经48年。
作为中国第一部在戛纳国际电影节,引起极大轰动的武侠片,[侠女]成为中国电影留给世界的第一印象。
影片一改往日武侠片粗制滥造、滑稽取宠的样式,为武侠题材附上了一股子浓浓的书卷气。
从诞生到走向世界,中国武侠用了42年的时间。
说世界武侠自[侠女]起,也不为过。
在[侠女]出现之前,武侠不是一个褒义的电影词汇。
那会儿,还叫做「神怪武侠片」。
是纯粹的「商业糟粕」,暗含的意味往往是:低俗不堪、粗制滥造。
当时的知识分子电影人都不愿染指。
1928年,明星公司拍摄了电影[火烧红莲寺],被视为武侠片的起点。
观众反响出奇的好。
明星公司见状,三年之内,拍了18部续集,赚得钵满盆余。其他电影公司见状,也群起效仿。
一下子掀起了武侠片的热潮。
据统计,1928——1931年间,上海约有50家公司,拍摄影片大约400部,其中神怪武侠片250多部,占60%。
名副其实武侠片的时代。
当时的天一公司,也就是香港邵氏公司的前身,为了创造新奇的感官刺激,增加票房,专门创造了十八层地狱和十殿阎王的恐怖场面。
可惜赶工而成,粗糙滥造。
拍摄的[唐皇游地府]、[乾隆游江南]也不伦不类。
钱是赚够了,武侠的名声却糟蹋了个差不多。为舆论界所不满。
许多文人导演站出来指责:
神神鬼鬼,舞刀弄剑之流。不堪入目。
基本上给武侠电影定性了。
但是,在那个武侠即低俗的年代,知识分子们不会想到,武侠也能拍出文人的风骨。也能代表中国电影,走出国门。
还是他们最不齿的商业电影公司,邵氏出品的。
1970年,武侠片诞生后的第42个年头,身处邵氏的导演胡金铨,拍出了[侠女]。
故事改编自《聊斋志异》,胡金铨将它的背景改到了自己擅长的明朝。
忠良之女杨慧贞,为躲避东厂的追杀,带着母亲到一个小村庄避祸。
偶遇代写书信为生的顾省斋,两情相悦。
后东厂追兵赶到,顾省斋和两位义士共同协助慧贞,杀死贼人报仇。
这个故事现在看来或许略显老套,不外乎忠女、孝子和义士对抗反派的故事。
但在1970年,却是武侠类型与人文价值结合的开创之作。
1975年,[侠女]获得第28届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中国武侠片42年的「文化糟粕」历史,终于结束。
胡金铨的友人说:
[侠女](戛纳)放映后,在当时的欧洲电影界引起震撼,因为当时的的欧洲没有人看到过所谓的「武侠片」。 他重建了60年代,我们所知的武侠片类型。
李安曾说:
每个中国导演都想拍一部武侠片。
他的[卧虎藏龙]很大程度上受到[侠女]中竹林戏的影响。
可惜时隔30年,在国际影坛大受好评的李安,也没能超越胡金铨用手工精雕细琢出来的武侠世界。
这个追求完美的男人,几乎是一帧一帧的做出了这部享誉世界的电影。
整部电影足足拍摄了四年。
这在当时极其追求效率的港片界,几乎不可想象。
单后人多次效仿的一场竹林戏,就拍摄了25天。要知道这场戏一共才10分钟。
为了将玄虚萧瑟的感觉渲染到极致,胡金铨对影像的要求近乎苛刻。
芦苇不够高,就等它长高再拍。
太阳位置不对,就全组待命,等到合适的光线。
可能大导演都是完美主义狂魔吧,日本「电影天皇」黑泽明,也是一个会等太阳的人。
为了呈现更好的效果,胡金铨可以说不惜血本。
历时九个月搭建了三条仿古街道,百栋老宅,动用技术人员超过1200名。包括部分被烧毁的建筑,成本达1400万台币。
片中的场景设计都事无巨细地进行了历史还原,从室内布置、人物服饰,甚至是物价水准都十分考究。
不愧于胡金铨「考据狂魔」的称号。
为了确保细节的准确性,专程跑去故宫博物院,找来明代风俗画,进行考证。甚至顾省斋门前的字条,都是他亲笔写的。
这些细小的点,堆积出了与众不同的胡金铨式武侠电影。
没有花里胡哨的打斗,也没有不伦不类的装扮,有的都是一些琐细可考,实实在在的历史细节。
电影里的一杯一碗,一座一椅,一屋一树,都带着历史特有的温度和质感。
时隔42年,武侠片终于不再只是打打杀杀,叫嚣嘶嚎,而是悠缓地呈现出一个有真实感的古代中国,一个你我都心驰神往的侠者世界。
1970年,[侠女]拍摄完成,可惜上映后,票房极不理想。
加之拍摄时间过长,投资过大的矛盾,胡导和投资方闹得很不愉快。联邦营业老总沙荣峰,更是一气之下与他断了往来。
1975年,胡金铨剪辑了三个小时版本,送往戛纳影展,但联邦影业拒绝再出费用。
胡金铨只得自费前往。
影片最终获奖,卖出了欧洲版权,才弥补了电影拍摄时的亏损。
胡金铨就像电影界的一名侠客。
不追逐名利,不苟合世风。带着满肚子的学识情怀,造出了一个个武侠之梦。
单凭[侠女]一部,胡金铨已经足够被写进电影史。
如今,48年过去,依然无人可出其右。
难怪电影[邪不压正]的原作者张北海,会说:
最适合改编《侠隐》的,既不是姜文,也不是李安,而是胡金铨。
也难怪导演许鞍华会说:
胡导个子不高,但是影子很长。
-
呆猫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电影破事儿”
后面看得我失语了。顾省斋找到庙,杨小姐的孩子生出来,这么说顾省斋起码找了八九个月吧。好吧,也许他们春风不止一度。大师说顾省斋有难,他会算命?为什么会有通缉顾省斋的画像?好吧,也许那天晚上的番子没死绝?不过那天顾省斋一直没露面啊。如果通缉顾省斋,那他娘呢?疑点太多了,我好操心……
@ Sunbeam Theatre Super 3 Cinema 4K | 最后仿佛强行加塞的一段细想十分cult。比《龙门客栈》好太多,武打部分依然有强烈东瀛剑戟片色彩……摄影美。如果停在“杨小姐在哪里你有没有看到杨小姐”就有意思了……最后韩英杰那个角色老让我想起王千源……
“你去对付胖的那个。”PPJJ说,她说得是洪金宝。可怜洪金宝最后死在自己老豆手里,连句台词都没有
这三个多小时的电影专门分成上下两部,胡金铨始终高出同时代华语武侠很大一块,无论剧情、运镜、还是动作、深意,甚至对白都极考究。在生活气上,只有李翰祥能与之匹敌,难怪两人能是好友。
书里说侠女“艳如桃李而冷若霜雪”,徐枫冷若霜雪有之,艳若桃李嘛,就差点了。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石隽映后说, 景色皆依旧,人事物已非。
竹林戏看了好几遍。胡金铨离开邵氏真是再明智不过,若一直在邵氏的假布景中,是绝对拍不出《空山灵雨》和《侠女》这样的作品。
真希望CC能修复此片
胡金铨代表作,中国首部在三大电影节获奖的影片,也是东方武侠片的里程碑。摄影和剪辑极为考究,服装和布景精妙绝伦,丛丛芦苇、荒山野岭、废堡破寺、茂林修竹,别有乱世侠气的古韵。配乐和音效借鉴传统戏曲,气氛营造甚佳。以负片表现日晒后的幻觉很有趣味。缺点是节奏较缓,禅佛流于表面。(8.5/10)
实在太厉害了,尤其是镜头和剪辑的叙事描摹抒情能力,五体投地~要是结束在男主抱着孩子离开,没有最后一小时大和尚各种逆光闪瞎,绝对能给五星(但这一小时当一部新片看也很厉害)~感觉胡金铨这是若无其事的把侯孝贤想做的某些事漂亮得完成了~至于前后断裂中途换主题什么的,都是可原谅的小任性~
4.5,这片若是着落于“侠女”复仇,则定是一等一的类型经典,但格局太小;但最后落于 a touch of zen,则太拖沓,对佛教理解和表现也太浮于表面。野心成就了这个片子,也让其最终无法完美。徐枫真是太美,而石隽的古装扮相真是本片瑕疵之一。
一种拆解连续的动作,用几个片断构建起整体动作感的剪辑。一种反常规的悬疑铺垫方式。一种中国山水画风的构图,在横摇=卷轴的铺展下广袤的空间被无限延伸。一种空灵与飘逸。一种前后景的并置,多重性的空间。一种人在环境中如何行动,而非人如何影响环境的禅意和哲学。
名为《侠女》,实则重心在于援助侠女的众侠士。前段极有耐心地铺垫、设悬念,中段层出不穷的截杀与反击,后段又回归佛门感悟。善恶忠奸分明的二元对置,胡金铨在这段“大逃杀”中折射着曲折隐幽的家国梦想。断壁颓垣、古刹荒斋、翠峰白苇、刀光剑影,画面古典气质浓郁,就是石隽的大眼白有点吓人。
那個攝影,那個剪輯,那個畫面,那個敘事,那個懸疑,那個竹林與大漠之戰,那個朝廷與“忠良之後”的關係,那個柔弱書生與強硬俠女的性別倒錯,那最後三十分鐘讓人看得無語的昇華境界,不愧是經典中的經典,不愧是神作中的神作,五體投地的膜拜,有時間要寫篇影評。
近似于倩女幽魂的诡魅气氛作引,场景空镜剪辑五六分钟后才有人物登场,画面表达远多于对白,侠女平素是白衣短打,单只夜半私会时,改换和小倩相同的黑色长衣,同样的端坐抚琴,同样的池塘荷花。作为古装动作片,第一次打斗要到60分钟后才出现,儒、兵、医、卜、僧、侠女,多组人物互相试探、杂而不乱。武术动作显得更写实,动作有力步伐扎实,音效上强化刀剑的劈空声、兵刃碰撞的清脆、摩擦时的刺耳。竹林、夜战的高潮都堪称经典。到此处结束足以封神。最后四十分钟单独拿出来也是好戏,从武侠走向佛门玄学之境,可是连在夜战之后又续讲这么长,正邪主角也发生偏离,还是觉得稍微折损全片连贯感。
今天在台北中山堂看了修复版,徐枫、石隽等主演演员均出席座谈会(不过没说什么新鲜的内容)。老实说看到古装侠客们在花莲太鲁阁(台湾中学生毕业旅行标准景点)峡谷间追逐,片中且称为“边塞”,感到相当出戏,大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感。
剧情谲诡,意境高远,竹林一战堪称经典啊。那是一个没有替身、没有威亚、武侠还属于文艺片的年代...
私心华语影史前三,古装/武侠电影首位。需要太多积累才能看懂其中万分之一,看懂其中万分之一即能收获太多。如果只能向全世界推荐一部最能展现中国古代图景乃至文化魅力的华语电影,我会选本片,没有犹豫。美国人有《2001:太空漫游》,中国人有《侠女》,得见此片是缘中大幸,必以终生习之为应。
【武侠影展4K修复版】惊喜太多,以至于运镜设计还有故事节奏的一些粗糙和问题都被不那么显眼了。意外的有好多很有趣的心理剖析部分,竹林戏拍的实在太厉害了,结尾负片效果处理很棒啊,胡金铨还会这么玩。相比于中文片名的侠女,还是英文片名A Touch of Zen更适合本片。 8.7分★★★★☆
4K修复版重映。好多场戏都巨长的原因大概是动作戏真的扎实,徐枫的一招一式都棒极,几乎能感觉到她的一次次发力,还有其他演员也是,所有人练得一定很辛苦。(啊,相比之下聂隐娘的打戏就。。。)另外经提醒,牯岭街的某些情节的确跟这部有点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