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握着病人们的手,和他们说说话。也许不久的将来,很多人会继续坚强的活着,而很多人会离开这个世界。无论如何,我希望他们还在的时候,感受到被这么多人爱着,他们并不孤单。” ——戴安娜
一直不理解,与即将离去的病人的握手,鼓励正遭遇不幸命运的人,拥抱经历悲惨生活的人的意义,毕竟这些都不能帮助他们逃离困境。
但戴安娜的话给了我们启示。
可能所谓的"价值"就是能给别人的心灵留下些什么。对于受难者,他们被爱,在病痛的折磨中得到了丝许心灵的宽慰,纵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能感觉到仍然有人爱着他们,他们并不孤单;而对于帮助者,他们在"被需要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创造了价值。
接受采访时的戴安娜非常随性自然,完全没有距离感。像小女孩一般羞涩的笑,有时候又耸耸肩,用夸张的语气表达她的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她不是王后,但却是真正的people's princess。王室就是一场华丽的骗局,在真正结束这场演戏之后,戴安娜释放自己的魅力甚至可以说是风情万种~她经历了太多的谎言和排挤,因此不愿再看到更多人受到苦难。和人民交流让她感到“真实感”和“被需要”,每次切到成群的人民拥护她、因看到她而落泪的镜头时,我知道这也是一个相互救赎的过程。戴安娜太迷人了,即使是微笑不言语,或是走路的镜头,都会被她散发的气质所吸引 所折服。ohhh such a beautiful woman😫😫😫 呜呜纪录片唯一不好的地方是戴妃在分居后的故事讲少了,我觉得她最最charming的地方恰恰是在解除婚约后完全释放出来,去军区,去和艾滋病患者握手交流,去和孩子们一起冲浪...她本来是多么可爱的人哇,为什么要被王室折磨成这样...越是掩盖,丑径却欲盖弥彰。难到当一个好人,注定要受到上天这么多的磨难和惩罚吗
#it’s very hard when, for any woman, when you love someone and you realize that perhaps they don’t love you…
#Going to work for the Prince and the Princess in the late 1980 meant becing part of an organization that had its number one priority- keeping quiet about the fact that this was a marriage in name only.
#every strong woman in the history had to walk down a similar path: it’s the strength that causes the fear
# She can relate to people that go through their own battles of life
#The people who criticized her always underestimate her. She was a proud aristocratic woman who has been badly treated. “
# i would like to a queen of people’s hearts in people’s hearts. i don’t see myself a queen of this country
# A fairy tale has come to an end
两个版本我都看了,此外,还看了Diana: Our Mother-Her Life and Legacy。国家地理版本更公允,Chanel 4 版本夹带私货到不体面的程度,而两位王子的回忆,则明显(可以理解地)回避了所有争议部分。为了听到the other side of the story,又重看了一遍《女王》
这一整套故事太多面向,奇异地,我能体会。也许只有老大中国,能理解老大英国。
我最有共鸣的,是戴安娜的困境和成长
出生在富裕的贵族家庭,父母在她6岁时离婚,有一个亲弟弟和两个亲姐姐,离婚时抚养权归父亲,父亲把两个姐姐送到寄宿学校,请保姆照顾戴安娜和弟弟,戴安娜成为弟弟事实上的照顾者。当过幼师,对孩子有真诚的关怀;从小觉得自己是跟别人不一样的,所以洁身自好;高中没毕业,受教育程度并不高。两年间见了查尔斯13次,两人就宣布了婚讯。
戴安娜的故事其实一点也不奇特,如果她不是王妃,如果她不是这么美好,这个故事就不值一提了。如果她更有原则一点,在一开始就不会因为王子的青眼而轻易许嫁——童话故事的悲剧,难道不是以王子的懦弱和王妃的虚荣开头的吗?但是,对一个19岁的父母有近于无的妹子,这难道不是最顺理成章的选择?如果她更世故软弱一点,也许并不会为了出轨的丈夫和阴魂不散的小三而痛苦那么深,也许像女王、菲利普亲王、周围的工作人员一样,习惯了“一个有情人的威尔士亲王”。但她——不令人惊讶地——不妥协。我很感动的一幕,是她从心理医生那里得到“不是你的错”的指导后,勇敢地在卡米拉妹妹的生日宴会上,直面卡米拉,告诉她他们的事情她都知道,要求她离开他们的婚姻。卡米拉也是神回复:“你是王妃,还被所有人爱慕,还有两个孩子,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烂俗的套路,后面再说。触动我的,是因为我恰恰在经历和戴安娜一样的困境——不是丈夫出轨,而是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而她比我勇敢:我们都在用一个完美的、幻象的自己作为标杆,来鞭打真实的自己,觉得问题在我不够好;也都不肯接受现实,倔强地觉得即便别人都这么说,也不意味着它是对的,有点“虽万千人吾往矣”的执拗;都相信真诚的力量,相信真诚待人,也就应该得到真诚的对待,尤其是愿意与人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都很喜欢有趣;我们甚至都喜欢低头走路。在这样的时刻,看到她的困境、痛苦和努力,是我的救赎。
王室在今天的尴尬处境,是第二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英国王室的存留是一个意外,但今天大多数英国人仍然愿意保留王室,有非常幽微的欲望表达。也许是想在变化快得眼花缭乱的现代抓住一个锚准,也许是对旧时代的光荣和秩序玫瑰色的怀旧,也许是给“国家”一个具象的寄托,也许是对“英明领袖”——或者权力——天然的迷恋和崇拜。“女”王的巧合也是特别重要的:亲切、稳定、温和、毫无侵略性,品行毫无瑕疵,不出格、不犯错,而且,年纪越来越大,成了超越性别的存在、全国人民的祖母。如果不是女王,如果不是这位女王,历史会很不一样。
女王和查尔斯的关系,总让我想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是极要强的母亲,都对儿子寄予厚望,一落草就精心教养,可惜都不成材——刚愎、急躁又软弱没担当,甚至他们喜欢的都不是母亲精挑细选或者青睐的妻子,而是性格活泼的情人。这不是偶然,是个非常典型的发展心理学故事。他们崇拜母亲又怨恨约束,急于自立又畏惧选择,母亲、传统一早铸好了他们应当成为的那个模范,他们既骄傲于这地位和荣光,又不甘心人生就此确定,还焦虑于做不成那个完美的自己。他们没有勇气抗拒母亲/规矩指定的婚姻,把冷落妻子当成对无奈命运的最大反抗,而又不约而同的还是选择了跟母亲一样的女人:独立、活泼、强势、有热情也有野心。我理解他,可泛不起同情的情绪。伤痕的童年不是输出伤害的理由。查尔斯是一个一辈子委过于人的人:埋怨母亲和家族不许他娶自己心爱的女人,埋怨妻子不肯安安静静地接受自己的情人,到老出自传,还要埋怨父亲的一封信逼他娶了戴安娜,埋怨卡米拉使心机逼婚。享受了王室的尊贵、富足,又不肯接受随之而来的规训和责任,这是个没肩膀的男人。《the Queen》里虽然把他刻画成小丑,倒也不无所本。
王室是传统的守卫者,但道德一直在变,变的道德和不变的传统的冲突,像实景剧一样由王室上演。在女王看来,“个人第二,责任第一”,践行和捍卫传统是她的使命,所以守规矩既是她的生活方式,也是她的人生追求,她并默认其他家人同理可推。所以她不能理解戴安娜因为个人情绪而不履行责任,因为个人委屈而把王室私事公之于众,不能接受戴安娜屡屡以先行者的姿态介入到艾滋病、流浪者救助等等争议性事务中——这不仅不够谨慎,也有干政的嫌疑,这都是女王最不能接受的。今天看来,威尔士王妃所做的平平无奇,但在当时,艾滋病同同性恋是连在一起的,艾滋病不会通过接触传染也并不是普遍接受的常识,戴安娜是真的勇敢。我看过戴安娜跟慰问对象坐下来交谈的录像片段,我能够体会那种邻家妹子一般毫无勉强的亲切——她就是我们中的一员,她真的能体会、真的在乎我们的苦难,她的勇敢只能来自于真正的关怀。与其说戴安娜是王室的麻烦和挑战者,不如说她是王室的福音,把人们变化了的期待明明白白地示范给女王看,生动地提醒她:这个世界已经不一样了,人们比以前更感情外露,更看重人权,更期待王室展现平等的风范。她或者很难接受,但她已经在接受——不然大鹰果老佛爷,办个奥运会还跳伞耍猴儿给人看,这是要疯啊还是要疯啊?
天不弃不列颠。
女王的牡鹿,总让我想起老炮儿里六爷的鸵鸟——后者真是神来之笔,合情合理的超现实。而牡鹿被“伦敦来的投资银行家”猎杀,就不免太直白了。伊丽莎白二世也真的像老六:时代变了,英雄垂暮,最大的悲哀不是输了,而是游戏整个换了玩法。女王的牡鹿,还让我想起Harry Potter里harry的父亲James的牡鹿守护神,可见这个形象在英国文化里,也许不是最强大、最勇敢的,但一定是最高贵、最骄傲的,也许就是绅士和骑士传统的具象体现。
过了这么多年再回头去看当年的八卦事件,才发现自己对世界存在过多少误解! Diana有多么耿直、纯真并且勇敢,皇室就有多么腐朽、阴暗和猥琐。然而,婚姻与家庭就是这么矛盾的共存体。 女生都该早一点多了解Diana的故事,就会早一点明白自由有多么宝贵。 戴安娜不幸,有婚姻之实,却没有爱;卡密拉也强不到哪里去,虽然有爱,却没有身份,也没有生儿育女的可能。都被蹉跎了半生。查尔斯本人呢,也不幸福。能做出忠于自我的选择,才是自由,人才能幸福。
背靠人民,站在王室以及上流的对面,战斗到底。
去死吧,渣尔斯
剪辑倾向很明显 真正客观的事实已经与戴安娜长眠地下了吧……查尔斯和卡米拉怎么还活着
BBC channel4版。戴妃的反叛精神是刻在骨子的,怎会甘于做那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傀儡,真·朋克王妃。
他们害怕她,因为她的言行来自心而非大脑。他们害怕她,因为她不会安静退下,她会一个人战斗到最后。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戴安娜窝在沙发里耸肩瑟缩的样子,她总是带着几分戏谑和天真的笑意,但她的眼睛又没有表现出任何快乐。她从影片开头那个害羞得捂着脸的少女,成长为穿着性感华服光芒四射的王妃。一次卑鄙的利用使她蜕变,也最终摧毁了她。
以前对Diana的故事没兴趣——渴望爱的无知少女,背负家族使命的王子,王子的青梅竹马,"ready for a fairy tale“的吃瓜民众,so cliché。但片子选择展现的Diana的”I will fight to the end“的一面改变了我的看法。她的朋友评价她extraordinarily strong。而她也确实跟王室战斗到了最后。聪明有趣的
一个变质了的童话故事。当记者问“你们是真的相爱吗”戴安娜立即回答“当然”而查尔斯却反问记者“那要看你怎么定义相爱了”的时候,这场婚姻悲剧大概就已注定。与戴妃同星座的我,也不敢再相信巨蟹和天蝎是绝配这种鬼话了。
整个前提在于:男方骗婚,一开始目的就不纯,事发后还极力抵毁对方声誉。渣。
女王说,查尔斯没有希望了…
查尔斯完全没有爱过她啊,太可怜了
看到后面把查尔斯撒谎和黛安娜横眉冷对的镜头剪辑在一起,真是笑了。片子是有明显的倾向性,谁让黛安娜那么美呢。
我看的是国家地理版本,展现了戴安娜作为普通人,婚姻得不到丈夫的爱和支持,还要面对一个比她先认识查尔斯的小三;作为王室成员,她没有得到女王等长辈的关心,她一直孤军奋战,直到婚后六七年之后,她才懂得反击,为自己和孩子而战。
4星给美国国家地理版本。其实国家地理和英国第四频道的两条片子虽然是一样的题目,但所使用的素材是两批。美版是以戴安娜91年为记者朋友写传记所录的录音为旁白。英版则是把戴安娜接受演讲教练培训时的私人练习素材来拼接。
查尔斯选择她,以为她是个逆来顺受的傻白甜,谁知道她是个always playing dares的叛逆女孩,她为自己战斗到最后。
83分版是剪辑的艺术,镜头的选取与对切产生了强烈尖锐的暗示和隐喻,有完整的主题与艺术创作的意识,已经超越纯纪录片范畴而成为有思想表达的独立作品了。它不断把声音和画面拼贴重组,破坏力很大,是操纵情绪和玩弄讽刺的高手。同样素材两份剪辑,英国没有选择柔和的那版。
我见过很多糟糕的婚姻,内里是男孩开启找妈模式,利用了女人的母性,外在却表现得好像王室选妃,反过来嫌女人不够贤惠。好像被他选来免费当妈、当孩子他妈、当管家、当属下是莫大的荣幸似的。
一场慢式谋杀、霸凌、美好童话故事的破灭,对现实的醒悟。 女性的觉醒。 擰成传奇Diana
两个版本,NGC的要温和很多。饶是如此,视频的最后,她说:“我年轻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可惜一个都没有实现,没有爱你的丈夫,只有骗婚骗子的人渣。十九岁,青春却开始凋谢。三十六岁,她要重新拥抱新生活时,花瓣彻底离开了枝头。
所谓尺度太大 大概不是因为讲八卦,而是因为诚实地谈了心理问题- -戴妃性格过于敏感又自我压抑,小时候又缺少父亲的爱。这种性格的人结婚真的是很容易早死 不结婚还能多活几年 —— 人生经验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