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后才看《榴莲飘飘》,还是不小心被感动了,虽然不怎么喜欢陈果这个草根导演。这可能源于我的成长经历和目前所处的粤语环境。影片决不完美,但很真实,很感叹一个香港人怎么对东北有这么贴切的理解,细节决定了这部电影的成功,秦海璐在坐在人力车上吃烤红薯之类的简直就是一个真实东北的缩影,除了秦海璐的东北话听起来有点做作之外。
感觉整个故事被硬生生的分割成了两部分,在我还没有回过神的时候镜头里已是白茫茫的积雪。还是喜欢影片的后半部分,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东北的小城市。改革中被遗弃的角落里,一群人在冰天雪地里挣扎喘息。
说说个人最感动的一场,一群过去的同学一边趴在教室的窗户外边看,一边回忆过去的事情,那个时候真的被打动了,因为我们也不止一次的做过类似的事情,。在大多数东北人的眼里,过去总是幸福的,现实总是残酷的,所以每次回忆总是不免感叹。
影片用榴莲这种南方特有的水果来比喻文化差异是非常妥贴的,只是如今在东北的小城市也能够很轻易的买到榴莲,这种比喻已经失去了过去的力度。只是我们对不熟悉的事物还是非常谨慎的。看着超市里长满了刺的榴莲,总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
生活总是不经意地充满着假象。小燕在笑但她不一定快乐。阿芬向往香港却不因为喜欢。爸爸口中的“做生意”,不过路边摊一个。正像《一一》里,那个八岁的小男孩兀自疯语,“每个人只能看到一半的世界。”我们的后脑勺对着的那个世界,是我们真的看不到。还是不愿意看。
香港,小燕一天冲四十凉,最多的一天接下三十八个男客,为了钱,为了所谓的荣耀。回到牡丹江,爸妈为了面子,执意举办盛大的酒宴,一片觥筹交错,杯光酒影。那么多的羡慕那么多的贪慕,可有谁曾想过其后掩埋的黑暗。
秦海璐饰演的小燕,一个妓女。不是想象中的浓妆艳抹花枝招展。只穿极为普通的连衣裙,背大大的双肩书包,平凡的像邻家的纯情女孩。人前背后,她的眼角眉梢里,既没有讨好客人的谄媚,也没有自暴自弃的痛楚。黑暗肮脏的房间里服务男人的时候她淡淡的笑,冰天雪地里仰望雪花时她依然淡淡的笑。眉宇里不自觉透出的坚决和无奈。尽收眼底。
她是一个坏女孩。她以21岁的身体招摇在那个南方城市的腐烂里。记事本上的正字是她的历史也是她的罪证。她在一个狭小的屋子里蜗居着,等待着客人的垂青。她接到电话就忙不及地开始“工作”。但她却会在换衣服的时候,突然想起似地拉上四围的窗帘,用一种看似可笑的方式,挽留着她残留的自尊。徒劳无力的挣扎是震撼的。好象《可可西里》里,慢慢陷入流沙的一幕般,触目惊心。
回到家乡回到一切的起点。生活还是那么平静。雪纷纷扬扬地下,但它抹的去那些无奈的曾经么?躺在美容室的椅子上,别人问小燕准备做什么生意,小燕只说没想好。于是那女人说,你在香港做什么,现在还做什么。小燕的眼神变的复杂,没有人知道那些故事,除了自己。许多时候感到悲哀,世态炎凉冷暖自知。破了的再也无法复原,比如年少无忧的心。
童年回忆的那一段是电影里唯一的亮色。纯真的岁月一去不返。成长是认清现实的过程。这个过程残酷又直接。悲观的东西最警醒。陈果把美丽的东西摔碎了给我们看。赤裸裸地让人心悸。
《榴莲飘飘》,榴莲隐喻的是谁是什么。是小燕,是阿芬,还是生活本身。又或者都是?影片沉闷压抑,但到底陈果还是用榴莲说话了。坚硬里是柔软,芒刺里是香甜。恶臭的东西本质却也许是清爽怡人。榴莲,与生活一般,都是假像的一种。于我而言,抛开心酸胆怯,切开它,享受它的甘醇,足矣。
并不大喜爱看如此晦涩的片子。但这仍不失为一部反映现实的好片。尤其女主角的表演,毕竟,金马影后不是白得的。
http://ddwindow.blogdriver.com/ddwindow/1136700.html
我们向往的生活和我们现实的生活之,间就是一个榴莲的距离!带着坚硬的利刺和难以消化的气息!
挺无奈的,但是缺少力度,感觉只是很多因素在一个人身上的堆砌。不过在所有描写北姑的片子里还算是不错了,只是秦海璐把小燕内心巨大的矛盾和茫然演成了一种无所谓,看起来有点空洞,没有灵魂,比《香港有个好莱坞》里周公子的演出要差一些。p.s.吐槽下陈果片子里的北姑总叫“东东”,><
离开香港的最后1小时,她还在接活。飘飘榴莲是香和臭的集合,就像北姑这份职业一样。一直觉得中国这么多女演员,惟有秦海璐称得上是“人民艺术家”,因为她能把中国最平凡卑微的女性演得丝丝入扣,同时挡住任何猎奇的目光。
秦海璐出演第一部电影就成为金马影后,堪称华语女演员的一大传奇。她不怕扮穷,不怕扮丑,只为把这个角色演绎得更加真实,丝毫没有中戏学生的包袱。她饰演的阿燕住在狭窄混乱的出租房,在床上吃盒饭、抽烟的片段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将一个失足少女、底层人士因生活所迫而出卖肉体的状态演绎得入木三分。
陈果作为一个香港人居然对东北有如此深入的认知~~
低端人口生活片段,贫民诗意。非专业演员。朴素自然下的精心设计。本地人与过客的责任感是不同的。工厂记忆。即使回到家乡,她也不再是她。不能说的秘密。街头的政治口号&没有出路的人,原曲&民间改编的词,旁人眼里的风光&自我心理的苦闷。connection: 细路祥。赞陈果、表演、摄影、剪辑。四星半。
关于内地人对南方,对香港,对花花世界“闯荡”的向往以及现实的出入,我觉得这部片子是很不错的。正如阿芬被遣送回大陆后说的:其实这样才好呢,因为这里才是我的家。不过,有多少人能明白呢?主角回到山东后的那一段,我个人感觉太长太散漫。如果着重香港多一点会更紧凑更有中心感。
三星半。香港和东北的两极对比,榴莲壳坚味臭,但是果中之王。后半段和之前感觉不是同一个故事,陈果的现实残酷又无情,迷茫不仅存在回归前后的香港,也发生在每一个现代化进程中失落自己的城市身上。
感觉整个故事被硬生生的分割成了两部分,在我还没有回过神的时候镜头里已是白茫茫的积雪。还是喜欢影片的后半部分,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东北的小城市。改革中被遗弃的角落里,一群人在冰天雪地里挣扎喘息。
整个中国是分裂着的。大陆和香港的分裂,南方和北方的分裂,留守者和远行者的分裂。
陳果有意無意地讓《榴槤飄飄》向「九七三部曲」靠籠(小芬及其一家的橋段、電視機裡頭的中秋,還有那個在《去年煙花特別多》中被家賢打穿口腔的小混混(貌似跟本片裡頭的那個小混混是同個演員))。電影很是缺乏力量,尤其後半段。
香港作为榴莲的形象(外表坚硬,气味排外,内里柔软)植入外来人的心。后来小芬给小燕寄的榴莲,暗指她在牡丹江已经跟南方水果榴莲在北方一样,格格不入,同时也提醒着她在香港的曾经。无论是外来文化浸入本土,亦或本地人的背井离乡,就如同榴莲,或许外表看来并不被人接受,但个中滋味只有自己体会。榴莲在我看来,并不好吃。故事始于细路祥同时发生的,阿芬也在里面出现。
无论是外来文化浸入本土,亦或本地人的背井离乡,就如同榴莲,或许外表看来并不被人接受,但个中滋味只有自己体会。生活也是一榴莲,我们捏着鼻子走进它,又有多少人能最终从恶臭中吃出甜蜜。有关香港,有关东北;有关赚钱的理想,有关南方的梦;有关小姐,有关尊严,有关爱。
90年代最流行《围城》和《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其实,里面的世界也一样啊。我记得初中时,第一次听见对门的哥哥说要离开企业回青岛时我非常不理解,因为那时正是我调皮捣蛋的黄金时代,我觉得做工厂子弟应该很开心的呀。。。陈果这片子差在对里面的世界还不太了解,可能和秦海璐从小在戏曲学校长大的经历有关。并且,铁轨和火车站不是这样玩的
青春电影。背景又有陆港区隔,又有东北下岗,糅合的真是精彩。秦海璐的线自然很丰富,阿芬的副线也很饱满。榴莲的象征性太强了,在全剧中的几次出现有重大的意义。可以让影评家们大展拳脚。在牡丹江的部分,很难让人想到这是香港导演的作品。浪漫自然是浪漫,但又很朴实。没有过分的抒情,点到为止。
生活也是一榴莲,我们捏着鼻子走进它,又有多少人能最终从恶臭中吃出甜蜜
小燕回东北和老同学们唱的两首歌特有意思啊!原始社会好啊原始社会好!
之前就觉得陈果把香港拍出了汾阳的感觉,这一部下半段里的东北戏就真的太像贾樟柯了……一个学京剧的东北人跑去香港做小姐,陈果很擅长找到这样一些颇具象征意味的点……看完很想吃榴莲,我才意识到我这辈子还没吃过榴莲。
表面的风光艳丽是无法自赏的,那是供别人羡慕的。不能言诉的过去和拼搏,只能以沉默和谎言替代。南方,是一个遥不可及却人人趋之若鹜的梦。
原来Fruit Chan是香港的贾樟柯呀!影后没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