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中说起北非,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全是这部电影的画面,想起的是男主角在黄昏的沙漠中不停赶路的镜头。记得这么清楚除了喜爱,还因为拉片时拉过这个片段。虽然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一个个镜头拉起来也颇耗费时间精力,以后应该也不会再用这样劳神费力的方式去看电影。但现在想起来,在学校拉片的时光,也是一种乐趣。
我所选择的片段是(2:15:00-2:19:04)匈牙利历史学家艾马殊将爱人嘉芙莲安置在山洞里后,徒步走出沙漠求救。然而,走出沙漠的艾马殊焦急地向盟军驻地的士兵求救时,却因为他的态度和名字被当作德国人抓了起来。另一边,山洞里的嘉芙莲给养耗尽,已经等不到艾马殊的归来。
本片的剪辑是曾剪辑过《现代启示录》、《布拉格之恋》等影片的沃尔特·默奇(Walter Murch)。剪辑大师沃尔特·默奇曾在《眨眼之间:透视电影剪辑》(《In The Blink Of An Eye》)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一个剪切就是人的一次眨眼。剪辑跟人眨眼的内在心理-情感机制是有一定联系的。另外他还提出了剪辑中的“音效设计”(sound design)这一概念,说到“Sound as an emotional guide-track through the complexities of story.”(1)我想就《英国病人》这一片段分析沃尔特·默奇是如何运用“眨眼剪辑”和“音效设计”这两个概念来剪辑影片的。
沃尔特·默奇在书中说到人们“眨眼”是由于一定的内在情绪,“眨眼”是因为获取了足够的信息。因此好的剪辑应当和人“眨眼”的情绪线索相吻和,让画面流畅地表达出不会中断眼睛感知有价值的视觉信息。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剪辑正是依据一定的情绪进行的。按照情绪起伏该片段可以分为三个小的段落:第一个段落是艾马殊在沙漠中徒步行走。这段总共4个镜头,镜头平均长度12秒。(参见拉片镜头表)可以看出节奏是比较缓慢的,和主人公焦急的心情形成对比。景别以全景和远景为主,这样的大景别表现出了艾马殊在渺无人烟的荒漠中的无能为力。虽然是固定镜头,但是主人公在日出中奔跑,在余辉中疲乏地渐行渐远的画面都让人感觉到他的夜以继日和焦急心情。
第二个段落是艾马殊请求军官的援助,结果遭到误会。这一段总共有28个镜头,镜头平均长度约为4秒,节奏相较上一段快了很多,紧张的情绪一下子就表现了出来。这一段的镜头剪辑上充分体现出了以情绪为线索的特点。刚开始用一个远景拉至中景,让士兵入画,交代了环境和人物关系。之后用中近景来表现人物间的对话,当军官对艾的身份开始有所怀疑的时候,切了很多军官脸部近景或特写的反应镜头。从拉片镜头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由第7个镜头到第35个镜头,镜头的时长是呈递减状的,由最初的平均5秒到平均3秒,再到最后的连续几个1秒镜头的快切,渲染出了一种递增的紧张感。最后一个镜头为艾马殊眼睛的特写,然后用黑场转场。黑场既是艾被打晕后的主观视角,又和下一个场景的环境吻合,转接得很自然。
第三个段落是嘉芙莲独自一人在山洞中。这一段共有6个镜头,镜头平均长度为9秒。舒缓的节奏和这一段哀伤的情绪相得益彰。第一个镜头用全景交代了环境之后,接下来都是近景或特写,反复地给嘉芙莲的脸部表情和她在书上写下的字的镜头。这恰恰是观众渴望得知的:嘉芙莲此刻的心情和她所写的内容。这段出现了一个摇镜头,是跟随着光源的方向,这就表现出了光源的重要性和嘉芙莲的孤立无援。而灯熄灭后的一片漆黑,又是一个很自然的黑场转场。
在谈到“音效设计”的时候,沃尔特·默奇说到“You have to be very careful about what sounds you put behind the audience. They can distract attention away from the screen.”(2)可见音效在影片中的重要性。那么沃尔特·默奇又是如何在剪辑中体现“音效设计”这一概念的呢?
这一段落的音效有配乐,对白,现场声,画外音四种。沃尔特·默奇巧妙地应用了这四种音效营造出三个时空。一个是艾马殊在沙漠中奔跑及向军官请求的时空,第二个是嘉芙莲在山洞中的时空。前两个时空是同时间不同空间,而第三个时空是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回忆的时空。沃尔特·默奇通过一句画外音的巧妙应用,让观众虽然没有看见艾马殊回忆的画面,却感知到了他向汉娜讲述这个故事的时空的存在。音效在这里起到了扩展时空的作用。
沃尔特·默奇充分利用了加百利·雅特(Gabriel Yared)的配乐来营造气氛。在男主角和女主角吻别后到他在沙漠中行走,背景音乐一直是弦乐与单簧管,这也是男主角在片中的音乐主线,营造出忧郁低沉的气氛。而在沙漠中男主角吟唱的歌谣的歌词(”You`d better be ready about half past eight……I`ll down to get you in a taxi,honey”)也与他焦急的心情不谋而合。在第二个段落中,当军官开口说话时配乐也停止了,只剩下现场声和对白。直到第三个段落开始,配乐才再次响起,但此时已变为女声吟唱与低沉的弦乐,将嘉芙莲绝望无助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沃尔特·默奇并没有完全依赖于配乐酝酿情绪而是加入了现场声,如写字的沙沙声和嘉芙莲的喘息声,这些音效都将她在生命最后关头的孤苦无依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尤其是最后两个镜头,没有了配乐,只听见女主人公在黑暗中的饮泣,让人为之动容。由此可见,沃尔特·默奇并不是简单地将配乐铺满每一个镜头,而是根据内在情绪的变化对各种音效进行组合。这种剪辑中的“音效设计”让音效不再是简单地单独存在,也赋予了它叙事的功能。
(1)《《In The Blink Of An Eye》》
(2)《An Interview with Walter Murch》
爱情的力量有多大?它很大,它可以让人们为之疯狂,为之竭尽全力,为之至死不渝;它很小,地位的鸿沟可以将其阻隔,谎言的毒液可以将其毒害,社会的动荡可以将其毁灭。所以,爱情,对于个人,它很大;对于世界,它很小。正如《英国病人》中的艾马什与嘉芙莲的爱情,那样美好,那样疯狂,那样炫目,但是在战争中,和很多爱情一样,于灿烂中戛然而止,留下的是一个个“病人”的呻吟。
影片于现实和过去之间交错,今日奄奄一息,体无完肤的“英国病人”和过去为爱激昂的艾马什交替出现,他们是同一个人,又那么的不同。一个人,艰难的张合着残缺的嘴发出让人心酸的声音,用残缺的双手捧起那本历史之父的著作却勾起不愿回忆的记忆。一个人,面对同事兼好友的妻子无法压抑心中的爱意,激情的表达着不顾世俗的最纯正的爱情。从艾马什到“英国病人”,中间是爱情之花的绽放与凋零。这个过程是个充满了一次又一次抉择的过程,当艾马什遇见嘉芙莲时,他要抉择,爱还是不爱他好友的爱人,嘉芙莲要抉择,爱情与道德她该何去何从,当两人终于抛开一切相爱时他们要抉择,是将短暂的激情还是相爱一生,当嘉芙莲在山洞里苦苦等待着艾马什的救援时,艾马什要抉择,在政治立场中抉择,是否该为了爱人的生存导向自己祖国的敌人――德国。他们抉择,一次次的抉择让他们越爱越深,却又陷入下一次更痛苦的抉择。而在现实中同样如此,汉娜要抉择是否为奄奄一息的“英国病人”留下,多次失去了她所爱的人,她要抉择是否和印度籍的拆弹手基普相恋,那位被削去手指的间谍终于找到“仇人”时也要抉择是否杀死“英国病人”,特别在他听了那凄楚的爱情故事后。
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次次抉择本源上都是因爱而起,而最终,对于抉择的个体,爱情都压倒了一切,压倒了道德,政治,种族,地位,仇恨,当艾马什为了救嘉芙莲而将非洲地图给了德军,驾驶着装满了德国汽油的英国飞机前去救爱人时,这种爱情与道德的冲突特别令人为难。艾马什驾机来到了山洞,但是太晚了,嘉芙莲已经死去,他唯有痛苦,惟有载着爱人的尸体驾机起航,直至坠落成为“英国病人”。在本片中,爱情就是这样,赢了个人,输给了世界,当艾马什向嘉芙莲承诺将回来救她时,他便踏上了为了个人的爱情向世界,向命运对抗的过程,他尽力了,但是他“输”了,最后他的痛哭令人震撼,悲剧性的爱情总是能够动人心魄。在动荡的年代,恋爱是危险的,就如现实中汉娜和基普的爱情也要面对生死考验一样,然而这一切约束都难不住人们继续着一段段动人的爱情。在这部影片中,更多的是展现,而非对道德的探讨,它展现着在动荡的年代里人们为了出于人性的爱情可以抛去多少人性以外的束缚,这些爱,美而伤感,就如故事的背景,那壮丽的沙漠,赤裸裸的,一望无际的浩大,沙漠凄凉,充满艰险,但是它没有那么多的“荆棘”,可以让人自由的奔走,在沙漠中,艾马什抱着嘉芙莲的尸体走向飞机,显得沉重而超脱,他们的爱超越了他所绘制的地图上的一条条国界线。
“我已别无所求了,只想跟着你漫步天国,带上一些朋友,去一个没有地图的乐土”,在死前,嘉芙莲这样写到。爱情于个人的意义正在与此,正如已经成为“英国病人”的艾马什向试图复仇杀死他的间谍所说的,“你不能杀死我,我的心已经死了”。艾马什别无所求了,爱情已去,他也该走了,所以末尾当汉娜准备为他注射药物时,他再次伸出残缺的手将药盒打翻,将一管管药物推到汉娜面前,当汉娜知晓了他的意思,逐一打开药物准备将“英国病人”送入天国时,艾马什弱弱的说了一句,“Thank you”,那一刻,汉娜痛哭,我也流泪了,听着嘉芙莲的绝笔,他安然的离去。在天国,他一定遇到了等待他的嘉芙莲,他们已经等的太久,他们终于可以在一个没有地图的乐土相知相爱,对于他们,爱情超越了生死。而活着的人们仍在继续生活,汉娜坐上了前往佛罗伦萨,她能再遇见基普吗?我希望她能,他们也等的太久了。
《英国病人》是部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电影,它表现的人类最纯真的感情,它展示着为了人类最本真的爱,人们可以多么的不顾一切,抛去人类为自身制造的种种枷锁。我想也正是它展现的这些感情尽管与道德有那么多令人为难的冲突,但是依然打动很多人的原因,在1996年的奥斯卡奖上它也获得诸多大奖,或许这也是对它表达的理念的肯定。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145136.html这片子我高中的时候反复看了三遍,还都是趁爸妈不在家的时候看的。如此反复回味的片子还有《美国美人》和《大开眼戒》。对于高中生的我,男主角实在是太完美太有范了,尤其是在沙漠中都不怎么说话,随身带一本“历史”这个致命的细节。加上片子里俩人飞机上测绘风成地貌的诗一般情节,直接奠定了我对地理学家这一职业的无限意淫。
后来我上大学了,念的地理专业,一帮人去山西实习,研究黄土地貌并火山地貌。和我住一个屋的女生带了本大乘入门,于是平时我们爬上山头画素描,闲暇时听她给我详细的讲六道轮回,关于八部的正确知识也是我头一次习得。当时我就觉得地理真奇妙阿,我这日子过得好文艺好英国病人啊。但后来书讲完了,我们也出去每晚和人拱猪了。
后来前一阵子我收到一封自摩洛哥寄出来的情书,顿时觉得人生还是很《英国病人》的。我没去过非洲,所以印象中的摩洛哥就是豪华宾馆,除了宾馆就是漫天的风沙,然后在宾馆里和心上人泡浴缸里互相洗头。实际上据说是某人在空无一人的宾馆大堂里边听中国民乐边给我写情书,据说场面很超现实主义。
总之这片子告诉我们,测绘是有前途的浪漫高发专业,不想读文科的文学青年的最佳选择。
他和她在阁楼顶的浴池里相拥缠绵,远处是伊斯兰教堂的顶尖。“你最恨的是什么?”“谎言。你呢?”“占有。”
我记得那个名为Almasy Bosphorus的锁骨,我无须记得那宏大如诗篇的叙事。
My darling. I'm waiting for you. How long is a day in the dark? Or a week? The fire is gone now. And I'm cold, horribly cold. I really want
我第一次觉得爱情可以盖过道德,但我说不出理由。
我能三天长出 Ralph的胡子,却及其可能一辈子遇不上Catherine
这就是那种本质说不上有多好,但就是会代入、共情,然后有回味的电影,因为每个剪辑点、每个人的眼神和谈吐、每个灵动起止的音符都很恰如其分。依照这种配置和套路,美国至少有十年在量产这样的片子了,但就是折腾不出那种微妙的触觉。投机的不算,有些真挚也不是有诚意就拍得出,是可遇不可求啊。
毁容前后都有不同的绝世美女相伴,人生赢家。
我看的很没劲,不知道是不是当时心态的原因。
看Patient真的需要足够的patient
今天你出轨了么?
婚外恋上了格调也是很伟大
柯叔是老公,拉叔是情人,托马斯姨很幸福啊有木有!?
时隔很久以后看第二遍,好像才有些懂。凄美的爱情总是多发于战争当中,因为战争而短暂悲恸,因为战争而耐人寻味。ps,拉尔夫被烧焦以后的样貌,倒是为后来出演伏地魔作了铺垫…… ★★★★
1遍,即使被谴责有违道德伦理,还是感动心痛到不行,最后生死离别间的对话和情绪表达不禁令人红了眼眶。2遍,壮阔的沙漠+绝佳的配乐+被一票大神们的精湛演技和散发的迷人魅力所折服倾倒。3遍,没有过多对战争的渲染和刻画,但依旧能体会到其中的残忍和伤痛。4遍,一部很难用单薄的言语形容的经典。
即使我喜欢法国电影,也无法忍受这样庸长沉闷的电影.所谓的奥斯卡.
毁三观,抱歉!只能给这样的分数了
没看明白爱情是怎么发生的。。当作一个身份电影还行。比诺什让我看到别扭。
喜欢在教堂看画那一段,真美好
In memory, love lives forever... 一直以来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你一直戴着它?” -“是的,我一直戴着它。傻瓜,我一直爱着你。”
喜欢这段台词:"I once traveled with a guide who was taking me to Faya.He didn't speak for nine hours.At the end of it ,he pointed at the horizon and said,"Faya".That was a good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