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片从一言不合拔枪对射的娱乐化英雄向写实风格转变应该是1992年东木的《不可饶恕》,当时枪林弹雨的西部片确实到了一个瓶颈,大家审美疲劳了。影片中不再有来去如风快意恩仇的荒野大镖客,只有两个迟暮的笨手笨脚的老牛仔。没想到居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西部片重新焕发活力,东木功不可没。
本片是再将西部题材进行了拓展,荒蛮残酷的西部,男人都是命如蝼蚁,那么女人呢?
影片将视角聚焦在了当年拓荒西部的平凡女性身上,这又是一次值得尊敬的突破。大批观众也头一次感受到荒蛮西部的女性悲惨世界,对男人来说,很多女性只是男人的工具而已,与棚子里的马和骡子没有任何区别。
影片中的三个疯女人明显都是被自己的男人逼疯的,独立倔强的女主完全是一个西部女性中的另类,因为她的性格,也不被男人们接纳,甚至主动追求邻居家的一个二傻子一样的男人,都被拒绝。
影片完全写实风格,荒芜的土地、肆虐的风沙、随处而来的危险,完全颠覆了过去电影中的浪漫西部、壮美西部、如画西部,其实这才是真实的西部。演员演技完全在线,感觉最值得称道的是摄影,贫瘠荒凉、风沙肆虐的外景,居然被拍摄的极其有意境。
与本片同年上映的《大地惊雷》也广受好评,近期的《世界新闻》明显也是这种新写实风格,没有拔枪对射的西部片其实才是返璞归真的西部片,也更受观众欢迎,不灭的是永远的西部情怀和坚强不屈的西部精神。
西部片的这个走向其实值得中国电影人思考,中国的功夫片同样已经在一言不合拳脚交加飞来飞去中尴尬了很多年了。
这是近来屈指可数的优秀西部片,完全超越《大地惊雷》。片中没有马群、没有火车、没有枪战、没有酒馆、没有淘金、没有亮着闪亮徽章的警长,却完全的还原了西部真实的样子。而本片以女性主义切入西部片更是西部片历史上少有的主题。
过往的西部片也有很多女性形象,但这些女性形象其实都并非是女性,1种保留女性特征的角色,即邦德女郎形象,1种则完全放弃女性形象,就像《大地惊雷》里的小女孩,她像男人一样思考,为了在男权社会中跻身而模糊掉自己的性别。
本片从一开始就体现了一个很普通的矛盾:buddy小姐嫁不出去,她使出了浑身解数,她作为一个拥有高贵出身和优秀气质的纽约女性,拥有独立的资本和能力,却无法嫁出去。这个矛盾是本片的主要悲剧。而这个悲剧又包含了三个疯女人的悲剧。
1、因为穷困而杀死亲生孩子的女人
2、因为疾病而不断丧子的年轻妻子
3、因为生不出男孩而不断被强奸、虐待和自贱的女人
这三个类型的女性在当时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都可以找到。这也是我认为这部电影优秀的地方,即便在21世纪,这个世界的很多地方——甚至在伟大领袖发过话“女人能顶半边天”的中国,仍有巨大群体的女性在法律和习俗上被整体压制和剥削。
回到buddy小姐最后的悲剧,她向每一个男人甚至牧师都提出邀请,期望他们能娶自己。因为对女性最大的压制就是婚姻,那三个疯女人的悲惨生活令人发指,可他们却没有选择自杀,因为她们还有婚姻的保护,在社会上受到承认。而buddy小姐在社会上根本没有身份,和黑奴一样,他没有权利取钱——需要男性签字(在电影《热泪伤痕》中,即便在60年代,美国银行的夫妻共同存款,妻子都没有权利自行支取)、没有权利抽签、没有权利单独运送这些疯女人。对于社会来说,她根本不是一个人,她不存在。
最后,brig在buddy看来毫无道德感(只是为钱加入)、毫无责任心(把她一个人扔在外面,让她找不到回来路,而且逃离兵役)、一文不名(他一个人从兵营逃出来,除了马什么都没有)可以说就是一个乞丐。然而buddy还是主动向他求婚,我什么都有。brig告诉她,自己之前就逃离了一次这样的婚姻,buddy依然不在意,又问了一次,brig还是拒绝了,buddy因此自杀了。
另一个需要提到的是宗教。buddy以及梅丽尔扮演的牧师妻子都异常的笃信基督教,buddy为了修缮一个孩子的墓碑愿意冒生命危险,而基督教是不允许自杀的,所以当梅丽尔问起brig,他说buddy是病死的。慈祥的牧师妻子当听到这些可怜女人的命运时不断的说,“不不,我不想听。”这些女人她们和黑奴毫无区别,她们失去了家庭之后,也失去了人的资格,没人关心她们,没人想看见她们。
brig知道自己错过了世界上最好的女人,这个女人最后因他而死。他怪罪其他人,他想不明白这整件事,所以他又回归了过去,一壶酒,唱起歌,忘掉那些烦忧。
The dramatic twist is certainly shocking, yet still make sense.
Love the ending: such a difficult journey, such a challenging task, but what does it really mean to others? What place does it hold in history? Nothing. None. Not worth mentioning. Her name drifts away with the river, and he is thanked shortly and then carries on singing the ridiculous song. Life goes on as usual.
Btw, how can Hilary Swank always be so masculine? Also, are the last few minutes of Meryl Streep necessary?
法国风格的电影,后来一看果然是吕克贝松监制的。演员一流,表演都很到位,拍摄风格也不错,画面很美,与影片的气氛非常吻合,荒凉、空旷、天高云低、孤独寂寥凋零不堪的穷苦的人的屋子,那么广阔,却反而充斥着苦难的压抑,人,如蝼蚁般蝇营狗苟,神,却总是这么冷漠地从不伸出援手,就连自己救自己,也如此悲苦绝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电影的故事,很极端,但据说在美国的垦荒年代,这样的事并不夸张,想想也是,在中国贫穷的山区和农村,这样的事,也许直到现在还在发生着。这部电影,我的理解,实际是反映女性压抑生存状态,以及对宗教的救赎提出质疑的电影。三个女疯子,分别代表着女性在生命中最深重的苦难的来源:生活、丈夫、孩子。女性出于大自然的安排,无论是生理上还是社会上,再上升到宗教上,都必须以付出为己任,但蹂躏女性的,除了和男人一样面对的严酷环境,还有男性、男性的社会,宗教的救赎就像肥皂泡一样容易破灭,甚至女人自己也那么狠厉地压迫着自己。血汗与感情终于有一天会被地狱一般的生活抽干吸尽,而女性的内心,却远没有男性那么粗砺和坚硬,也永远学不会那样的麻木和无情。那三个疯女人,一个像男人一样劳作在气候恶劣的贫瘠土地上,看着牲畜成群死去;一个在婚姻中完全得不到尊重和温情,只有被凌辱和利用;一个太年轻,以致在不停的生育和死亡中,完全失去爱的能力。她们已经那么可悲,但电影里,塑造了一个更悲怆的角色Mary bee Cuddy 。
看看她的名字,圣母,忙碌的蜜蜂,狭小的厨房,这就是一个女性的全部。她单身经营着自己的农场,和一些男性的农夫有着日常的交往和某种程度的友谊,她忠诚地信仰,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在边疆的贫困中,还坚持着对音乐和美的向往,餐桌上开着不起眼小花的瓶插植物,用布绣出来的钢琴琴键,是那么让人心痛,这么美的精神世界,没有一个人懂,没有一个人能够欣赏。她长相不好,有着男人般的面部线条,她的身材一般,被拒绝她的人说成是平胸,她试图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财产、后代来说服有一线可能的男人与她共同生活,但都可悲地失败了。玛丽,活在一个以男性标准建立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她兢兢业业,无可指摘,只是因为不够美,只是因为她的强悍(男人们觉得难以驾驭)就被婚姻放逐了。她就像一个加班加点过劳死的雇员,永远得不到老板的承认,永远也无法完成自己的救赎。于是,她选择了去救赎别人,然而,她小看了救赎的带来的压力。导演兼演员的汤米 李 琼斯饰演的乔治,一个有过战争经历的老混混,偶然被玛丽救了,凭着残存的一点点责任感和对玛丽的感恩,他陪同她走上了送乡之路。玛丽早已意识到,送乡路上,她需要一个男人——这是双关的隐喻,她明确地知道,很多情况,女人无法抵御和解决,但是,周边的邻居们,没有一个将护送这些女人作为自己的责任,哪怕苦恼伤心到追着马车问“你还爱不爱我”,都不愿意亲自为自己可怜的妻子送行。女人,只有自己救自己。乔治,只是玛丽慌乱中抓住的一根孱弱的树枝。玛丽,这个并不美丽的女人,在送乡路的前半程,放射出她生命中最后也是最美的光华。她安慰家属和孩子,她安抚疯女人们,喂给娃娃的一小杯水,几乎让我落泪,她在河水中为几个呆滞苍白的女体沐浴,她在晨曦的光线里微笑着搓洗衣服,她在休憩中独自在河边“弹琴”唱歌,这几个瞬间,她是那么美好,就像她的名字,圣母玛利亚以玛丽的形象真实地降临在三个疯女人身边,那不讨喜的面貌似乎也变得柔和慈祥,不可逼视地美,倾泻在林间和沙地上,就连老混混,也无法不被感染。她做到了对她们的救赎,她信仰的世界由她自己实现了,但是,当付出达到极致的时候,燃烧的生命,也到了尽头。掩埋陌生女孩的遗骨,是玛丽发自内心对女性悲惨命运的最后悲悯之举,却被风沙和野兽证明只是徒劳,两天两夜的迷路,没有人为她点燃求生的火焰。在最后的关头,玛丽试图最后从乔治身上找到活下去的勇气,求婚不成,她主动献出处女之身。可是,多么悲凉,乔治欣然索取之前,看似道义地从上而下地对玛丽重复了双方的自愿和无责——没有责任,也就没有爱,没有温情,没有留下来的任何理由。玛丽的精神世界,曾经那么自律、强大的精神世界,终于在最后一根柴火被抽尽后,像燃尽的篝火一样熄灭了。 悲剧,不是简单地述说悲惨,把美好的东西,砸碎了给人看,这才是悲剧。玛丽的死,直到乔治用她的钱为她置买的墓碑都被人一脚踢进河里,无声无息地消失,这是生活不动声色的残酷。疯了,是逃避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而无法逃避,又被残忍榨取最后一点精神力量的玛丽,只有用死亡来结束无尽的失望。女性,作为男性的依存而存在,在男权的世界里,构筑自己的价值体系,是多么无望!圣母的死去,是真正的悲怆。
乔治在玛丽死后,企图单独开溜,最终还是留下来完成送乡的任务,并且在路上出于激愤烧了旅馆,拿了救命的食物,是这部压抑电影里唯一的释放。看懂了么? 女性,只有疯掉、死掉、要么在疯掉死掉的过程中,破坏和重建,只有依赖有一丝良知和对女性有最后尊重的男性才能完成。女性,几乎永不见天日。不过,失去了女人,男人们也不会好过。一个男人要种地,要养两个未成年的女儿,一个男人得再想办法找人为他生儿子,一个男人,永失曾经年轻貌美的爱人。而乔治,最后一个能感受到女性美好和伟大的男人,只能抱着墓碑发泄,只能去面对他孑然一身,身无分文的老年。
6.8 影片没找到自己的叙事重点,其一是对几个女性角色背景的铺垫逻辑稍显混乱且效率低下,其二呢影片通过一个令人震惊的转折从前两幕的女性视角转换到男性视角,但这两个视角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内涵特征,造成了一种很强的割裂感。但影片所要维持的情绪是连贯的,一种被抛弃的落寞情感。
前半部罕见地展现了西部历史征程中的女性血泪之路,后半部却意外地转化为男性视角完成叙述。隐藏其中的女性,从轰轰烈烈的抗争到悄无声息的湮没,正是一种刻意的历史书写方式的牺牲品。
很感动。景观级别的摄影。比《三次葬礼》更加沉稳忧伤,撼动人心。琼斯老爷扎根西部拍摄公路片倔脾气真不简单。马可•贝尔特拉米的配乐非常优美。
皮相清淡,滋味醇厚。
摄影超赞,许多场景拍得跟油画似的。本来还指望能更深一步的挖掘斯万克和老李头间的关系冲突,没想到在一场宿命的交接后却留下了老李头一个人独自前行。西部拓荒期女权意识的觉醒,该讲的基本都讲到了,但总感觉差那么一点点冷静的爆发,而非愤慨的发泄,结尾试图补救的舞蹈与枪声终归也已是力不从心。
不合逻辑的(什么)鬼(的)故事。
非常散乱和突然,前半段差点睡着,斯万克阿姨怎么现在都是野猩猩角色,即便如此也不能刷脸就直接跳过人物塑造和刻画啊
绝望大西部,即便人性不得已逐步丢失,却也能义字当头群魔舞。追马印第安,决斗爆头男,竖坟鬼打墙,火烧资本家……写实过头,凶残过头。既疯癫又理性的女性视觉戛然而止,墓碑漂走。叙事角度比较奇怪,画面极美
想做的是反类型传统,能力却相当有限,每场戏都像火纹随机触发的队友亲密度对话小剧场,全片下来几乎没有几场戏是连贯顺滑的,配角也没有一个出彩。
结尾还不错,感觉导演也蛮自恋……说实话这种片子你不能要求它多有创意。感觉汤米大叔上一部因为编剧强大所以还是蛮不错的。话说结尾梅姨一出来真是强戏啊(俩人演过couple的所以怎么看怎么歪呵呵呵)
开场很有味道,可惜越到后面越平淡了。
汤米·李·琼斯制/编/导/演,“six Oscars among the three actors”。蛮荒,灼人。可惜我电影节太累不在状态,未来补过吧。
今年至今为止看过最好的一部电影,强大的精神核心与悲凉的进程让人浑身无力,然而又充满对幸福的渴望。
怪里怪气,女主死的戏乱来
西部女性的悲情史诗!挺写实的风格,摄影给人一种绝望之感,这样荒芜的平原与大漠,这样一群人,尤其在女主自杀后更显出是宿命更是那个时代的残酷与无情。
三星半。一个老混蛋和一个女汉子护送三个疯女人穿越西部的故事。汤米·李·琼斯出演的影片我看过不少,但他导演的影片我还是第一次看——虽然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导演作品了,而且他导演的影片口碑普遍比出演的影片口碑好。汤米·李·琼斯是一个不错的导演,沉稳、扎实,但缺乏惊喜。 斯万克,女汉子专业
剧情让我想起了去年兰兰改编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历经磨难的美国西部到东部的穿越之旅,西部与东部的对比,凸显了那个时代西部开发的艰辛。汤米李琼斯与斯万克的表演真挚动人,火烧旅馆、舞蹈与枪声有意思,摄影和配乐使得这个作品更加深情悠远。
大叔就不能让swank像大地惊雷那样走完全程么?中途刮掉扣分
低于预期
除了“勇气责任承担沉默耍酷”这些惯常西部片元素,还有《大地惊雷》式的落寞情怀,从女人到男人的视角切换在内容上也是一种传承和洗礼,最终落脚点应该还是对女性的讴歌和慨叹。但要论及好看,估计还得要昆汀那种,更痞更狠更血腥更多些出人意料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