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Erin Overbey (The New Yorker)
译文首发于《虹膜》
18年12月3日,《纽约客》推出了特别版的杂志特辑:入选的文章中,就包括詹姆斯·鲍德温1962年的一篇书信体杂文《来自我头脑中某一部位的信》,此文在次年被收入了散文集《下一次将是烈火》。尽管距今五十余年,鲍德温有关种族歧视、贫穷和大规模监禁的书写,仍然能引发共鸣。巴里·詹金斯就是鲍德温的现代忠实读者之一,詹金斯曾凭借《月光男孩》荣获2016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而他的新作《假如比尔街能够讲话》,正是改编自鲍德温1974年写就的同名小说。原著和电影都聚焦在蒂什和芬尼这对年轻的美国黑人情侣身上,芬尼被诬告并定罪,两人携手竭力对抗世界的不公且坚守他们的底线。
《纽约客》通过电话联系到了詹金斯,跟他聊了聊新片以及鲍德温对他的影响。
你最初接触到的詹姆斯·鲍德温的作品是什么?
《乔凡尼的房间》、《到高山上去宣布》(又译《向苍天呼吁》)、《另一个国家》——我最早读的都是他的小说。其后,又开始读他的散文集《下一次将是烈火》、电影评论集《游手好闲》(译者注:The devil finds work for idle hand to do为一句谚语,意译为——游手好闲,造恶之源)。这些作品塑造了我对鲍德温的认知,直到我读到《假若比尔街能够讲话》。
第一次读《下一次将是烈火》的感受如何?
《下一次将是烈火》其实是我的某位前女友交到我手里的,所以我不得不翻开——她跟我说我「必须」读一读这本书。《下一次将是烈火》给我带来的感受是振聋发聩的,鲍德温如此直率地描写出了一个还未消失的美国,以及我那时所处的环境。我一直十分钦佩鲍德温的诚挚——在描写我们身处的社会和政府的体制这一层面,他一以贯之地,为被剥夺了正当权利的美国黑人书写故事。
鲍德温显然希望人们能更开放、更直爽,并不仅仅是种族问题上,也关乎爱和性。
鲍德温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对自己的性欲及性取向开诚布公的作家。非常坦白,且实事求是。我喜欢《比尔街》的原因就是,他非常清楚「不一样」不是什么可耻的事。蒂什和芬尼的孩子是未婚先孕;蒂什还是一个有过婚前性行为的女孩。鲍德温对于这些情节直言不讳。我认为,这种描写是鲍德温为了对抗性压抑。对于这些角色情感和经验的丰富刻画,甚至都有点激进了。这些内容可能是令人不适、或骇人听闻的,以致角色显得出离现实。但一旦你回过神来——以鲍德温的口吻来说——你就知道这其实讲的是人性堕落的一面。而且,我认为,通过对所有人都会经历的事情或的扎实描写,鲍德温是在展现角色的完整人性。
对于鲍德温那个时代的作家来说——一切似乎都出于危险之中,随时都可能有摩擦和炮火——坚持书写这些元素,探讨性欲,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持续关注平权运动?把书写得简单干净、适合所有年龄段读者阅读不好吗。鲍德温的反应大概是,「见鬼去吧!」对于美国黑人来说,关于(性)的认识和对种族隔离、体制不公的了解同样重要。
接触到《假如比尔街能够讲话》是什么契机?
是一位朋友大概在2010或2011年拿给我看的,她大意是说,我必须看,因为这本小说里有电影的影子,而且我是完成改编的不错人选。我对于这种话常常是左耳进右耳出。但当我真正开始读的时候,我完全明白她的意思,蒂什和芬尼之间的爱是那么纯粹,让我非常感动。这本书也拥有鲍德温散文中标志性的愤怒情绪和社会批判,它很好地融合了小说笔调和随笔表达。
《来自我头脑中某一部位的信》中,鲍德温提到了他的恐惧,当他父亲「意识到我真的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白人男孩能做的所有事,以及我全力地想证明自己可以。」这篇文章和《假如比尔街能够讲话》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有缺陷的刑事体制——《假如比尔街能够讲话》中,芬尼因莫须有的罪名关入监狱。
对,而且《假如比尔街能够讲话》是1974年出版的——今天看来更为震撼人心,因为体制充满了蝇营狗苟:那些年轻人是体制的牺牲品且被要求按照规定行事。体制目标是为了巩固体制。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到了克里夫·布劳德,那个被指控偷了背包的纽约男孩,他被关在雷克岛监狱三年,多半是单独拘禁。刑满释放后,他选择了自杀。
有意思的是,史蒂芬·詹姆士(饰演芬尼)曾说,他在揣摩这个角色时,曾竭力去描摹体会克里夫·布劳德的可怖遭遇。鲍德温透过这对无辜情侣的苦难,去揭露大规模监禁体制的黑暗。这本书第一时间打动的我是蒂什和芬尼之间的爱情——但同时它也是关于爱是如何被摧毁的故事——当芬尼陷入体制陷阱的时候。
影片最长的一个镜头是,芬尼和已被监禁的朋友丹尼尔之间的一段对话。
小说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孩子总被告知自己一文不值,而他们周遭的一切都在证明这一点。」丹尼尔就是这样的孩子。他成长的环境就灌输给他这一观点,而体制更是雪上加霜——你一文不值,因为我们可以对你任意处置,没有任何道德或法律的出路。我们很早就决定这一段内容应该出现在影片中段的位置——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蒂什和芬尼这对情侣的情况后,其他角色就该适时出场了,观众得以知道芬尼将会面对怎样的折磨。
简单来说,这类对话可能常常发生在年轻黑人男孩之间:「嘿,最近过得怎么样?」「挺好的。」如果对话继续,可能是,「挺好的,而且…」再继续,可能会变成,「挺好的,但是…」最终可能会是,「其实我过得一点都不好。」很多时候我们都不会将对话进行到最后阶段,除非我们需要露出伤疤。而在芬尼和丹尼尔之间的对话中,鲍德温提供了非常生活化的经验,让你能感同身受。
两人谈话时的配乐是什么?
是迈尔斯·戴维斯的《绿中蓝》。这首歌是《泛蓝调调》那张专辑中我最喜欢的。我记得,我第一次播放这首歌时,有人跟我说,「为什么会播放这种爵士乐?听起来就像某种公共场所的背景音乐。」但这是我听过的最哀伤的爵士乐!丹尼尔虽然自揭伤疤,但他也已经能坦然处之了。《绿中蓝》不仅是留声机播放的旋律,更是丹尼尔的心声。
《来自我头脑中某一部位的信》中我最喜欢的段落之一是关于爵士乐的描写。鲍德温写道,「所有的爵士乐,尤其是布鲁斯,总有些尖锐的、讽刺的,乃至庄重的、意义双关的调调。」歌曲似乎有两面性。最欢乐的歌出现在伤心之地,而最哀伤的歌跳脱于欢乐之中。
这就是为什么《假如比尔街能够讲话》中用了大量的爵士乐。影片从罗曼蒂克的幸福时刻急转直下,到创伤过后的惨境。有时候,欢乐的事情事实上并非那么欢乐,而听起来哀伤的事实际上也没有那么哀伤。这得取决于具体感受,以及演奏者投入的能量。
《假如比尔街能够讲话》和《下一次将是烈火》另一个共通的话题是消极的自由主义——鲍德温发出提问,如果偏向积极,应采取何种行为?
这就是我们塑造海沃德这个律师角色的原因,他比小说里年轻十岁。他是一个初出茅庐、少不更事的形象,大体是个消极的自由主义者。所以除了随大流,他还做了什么呢?蒂什和芬尼进入他的生活后,他开始思考一味随流的后果?会有多少「芬尼」的命运因此改变,如果有人像他一样开始肯定他们的价值。
我们还给这个角色加了一段小说中没有的剧情。尝试表现出他实现了鲍德温认为可能的转变——从消极变为积极地信守自由主义。但这个桥段最后被剪掉了,因为这样的呈现可能会让人以为在芬尼身上的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并不是任何人的错——时局就是如此——我认为鲍德温所要表达的并不是这个意思。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同谋。
James Baldwin的原著让人心碎,尤其是停下来想一想, Tish和Fonny其实多年轻啊。拍成的电影得了三项金球奖提名,最佳女配角给了Regina King,但之前也看到一些对拍这部电影提出批评:立论在为什么要拍一个讲”虚假强奸指控”的电影,尤其是在现在的大背景下。
Rape crisis movement在美国的语境里是有深远的racialized history: 虚假的强奸指控常被用来针对性地攻击少数族裔(特别是黑人)男性。很多私刑(lynching)的发生背景是黑人男性和白人女性跨种族恋爱交往,两厢情愿的关系事后被白人家庭和社区定义成强奸(参见To Kill a Mockingbird),这背后是深远的种族歧视史。前一阵参加督导,大家也在讨论,如何在相信性暴力幸存者的同时,对这一段历史和特定语境保持足够审慎的自省敏感,而当我们服务的幸存者同时展现出一些成问题的种族观念时,如何在提供有效的服务的同时,不去validate那些成问题的观念。
或者说,一方面,即便是racist也是值得服务与支持的,但另一方面,任何致力于社会公正的机构和服务者,就不可能在反对一种压迫的同时,对另一种形式的压迫视而不见。我自己也没有形成很好的答案,大家讨论的结果最后落到实践上还是case by case的做法(当然可能很多事情上,最好的办法也就是case by case的做法)。
很多时候想要一个neat answer,发现其实是没有的:做学问没有,相比之下做advocacy好像更加没有。然后看到,即便如此,身边那些人还是在做他们的坚持,在这个过程种,有这样的书,dazzling brilliance with a soul, 好像这样也足够了。
★★★★☆ ,4.5 《moonlight》《比爾街能說話》兩者都有導演的特色 「囈語 囈想 正面凝視」 我一直到這幾天看完東尼瀧谷 ,才真正體會何謂臺詞對白「聲調」的力量 一個角色在表演上要與其他角色的區分需要有一個特徵 ! 想想老片的表演方式 、動畫導演山田尚子對角色設計各種走路方式 臺詞亦如此 ,聲音不像動作具體 ,它比較類似音樂拆開的每一個音符 囈想接近表演 ,是基於角色設定的表現 ,它是象徵、一個行為、一個預言、一個回憶 ,有場男主角在床上想像作著他最愛的木雕 ,我們看到男主雕刻、男主在床上想像 …即是如此 正面凝視我一直在想它像什麼 ?啊 !就是小津的越軸單一角色對話:消解空間感 、專注面孔、虛化背景…是肖像畫、情感醞釀直接交付觀眾 很喜歡James Laxiton處理深色皮膚的頂光與反射 ,個人覺得在人臉反射一道輪廓光可以加深臉部韻味 很漂亮 ,以前很喜歡硬光 ,現在柔光加一道反射輪廓光才叫王道啊 ! 啊斯 Jazz 、Blue 、靈魂樂 ,我的菜啊斯 至於故事小格局 ,那年代試圖挽回的最小限度幸福,被有心人士刻意操控人心最根本自我防禦行為給摧毀 ,這是到現代仍不停發生的 ……… 講到Barry Jenkins,華人就會說他是黑人王家衛 …說真的 這種人 …蠻殘念的 為什麼你們不說王家衛都在學李歐卡霍(leo carax)??? 這樣的現象搞得王家衛、侯孝賢、庫柏力克、諾蘭變成導演界四大反指標 王家衛和新房昭之一樣都是「品牌」 差別很大阿!!!
很多反映美国黑人被歧视的电影,初看确实会有共情感、同情、愤怒、为黑人打抱不平的冲动,但是,看多了,你会发现,黑人被歧视,却又无处控诉,就跟打仗一样,敌人就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到敌人,连敌人都看不到,你怎么胜利。
美国官方是反对歧视的,白人嘴上也是喊着人种平等,也不乏部分白人为黑人挺身而出的,但是,现实中,平等却只是一个口号,恰恰因为这个口号,让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变成隐性歧视,看不见的敌人,你更加无能为力了。
总而言之,美国还是白人的美国,白人有肉,剩下的跟着喝口汤,白人没肉,剩下的就都得饿死,着就是人性,换做黑人成为当权者,白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南非就是个例子。所以,归根结底,还是靠实力说话。
白人律师,看着挺友善吧,但仔细看就能看出来有一种伪装,不给你律师,这就是明着歧视,所以,给你律师,但是给白人当律师和给黑人当律师,行为准则是不同的。
白人警察很吊吧,看着可恨吧。但给我的感觉是“一种自信,一种这是我家,你最好老实点”的感觉。
警察上岗之前可能就培训,国家口号该怎么喊怎么喊,事儿该怎么办还得怎么办。形成这种体制后,被歧视的你还有什么办法?
1,逃离
2,忍受
3,反抗,自己灭亡的更快。
4,通过努力跻身上层社会,可能会好点。
今年的奥斯卡因为“颜色”问题引发了众多影评人和影迷的不满。特别是《黑豹》把《登月第一人》挤出最佳影片行列,而且在颁奖礼上收获颇丰,更是让很多人大跌眼镜。最终,学院选择了稳妥的方案,把最佳影片颁给了很难挑出毛病,但也没有什么亮点的《绿皮书》,一部以黑人视角关照社会,重新认可自我与他人的成长类型片。
胖哥没有刻意贬低《绿皮书》的意思,它的工整让其失去了灵气,雕刻的痕迹过重,使它看起来总是缺乏可信度,人工味太浓。相比之下,同样诉说黑人故事,涉及美国种族问题的电影《假若比尔街能说话》( If Beale Street Could Talk)却显得更为自然,受到忽视的它也许才是未来黑人电影应该选择的道路。
凭借《月光男孩》一举拿下奥斯卡的黑人导演巴里·詹金斯沉寂两年之后,继续拍摄黑人题材影片,拿出了《假若比尔街能说话》。影片改编自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小说。黑人作家和黑人导演的联袂让观众自然而然想到影片的种族议题。“比尔街”是实际上指的是田纳西州孟斐斯,但作家鲍德温用它指代任何一个黑人社区。放在这里暗喻当黑人在美国遭到不公正待遇时,他们开口讲话抗争的权利。看过《月光男孩》的观众,一定清楚的记得巴里·詹金斯柔美的镜头语言,以及浪漫的有点“王家卫”感觉的情绪渲染。
他希望拍出超越颜色和种族议题的“黑人电影”,减弱观众对于人物肤色的刻板成见,展现黑人与普通大众一样生活片段。
从影片的一头一尾,就可以看出巴里·詹金斯在平衡种族议题和黑人生活的手法建构,以及主题的衡量和拿捏。第一幕有着大段的慢镜头,辅以优缓配乐,两位主人公,年轻的恋人游走在街道,女孩的话语从甜蜜到哭诉,始终低沉,有点胆怯。画面从两人的一次约会、告白、亲吻,直接剪切到残忍的,监狱中隔着安全玻璃的对话。
女孩怀孕了,可男孩被诬陷犯了强奸罪,极有可能锒铛入狱。
从阳光到黑暗,从自由到压抑,从拥抱到隔离,《假若比尔街能说话》从影片的第一幕开始,就在不断展示爱与恨的纠葛。影片的结尾让这种情绪和主题缓慢的抵达到了高潮。男孩还在上诉,女孩带着两人的孩子来看望男孩。在白人警察监视的屋子里,黑人一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画画,享受美食,温馨中总有些悲凉喷溅而出,男孩希望微笑以对,可眼神里依然不自觉的流露出失望和担忧。
他们手拉手,祈祷上帝给予的食物,他们只能在这间阳光无法穿透的密闭屋子里,在警察的监视下,享受有限的亲情和爱情。但幸好,还有这点爱可以温热身体,温暖灵魂。《假若比尔街能说话》的叙事结构不算复杂,一条线是女孩挺着大肚子,和家人的沟通,以及为了男孩不停上诉的经历。另一条线,是男孩和女孩爱情的甜蜜,以及在生活上遭受的不公待遇。
比如租房、工作、学习时遭遇的歧视和看清,以及黑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干些非法勾当,还有朋友入狱归来后,发自内心的对于白人世界的恐慌。《纽约时报》有专栏文章因此把这部电影和女权运动联系起来, 国外网站上也有不少人的评论始终突出种族问题和犯罪困境,因为歧视给黑人生活带来的恶性循环,贫穷的世代延续。
但你仔细观看影片后,会发现导演詹金斯其实想要表达的却是那种实实在在的,和常人一样的,容易被忽视的爱。
女孩每次去探望监牢里的忐忑、兴奋和幸福,不断闪回到两人儿时挤在一个浴缸玩泡沫的镜头,以及那些亲密的身体接触,伴随着留声机里舒服的爵士乐,他们相拥,彼此融化。
所以,《假若比尔街能说话》不是以剧情取胜,节奏上也缺乏明显的张力,重点也不是大家认为的种族议题,而是关乎情感和爱。慢得出奇却又细腻到味的纽约初夏,一对恋人幸福简单的牵手,约会,回家。这些日常性的东西始终抵御着那些不公和歧视。
家人之间的争吵,家人之间的携手,以及案子始终毫无进展之下,观众又看到两人回忆的甜蜜。这种处理手法体现了影片结构上的复杂性,也为人物性格的打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导演詹金斯改编原著的核心在于,世事已够艰难,但还有爱情不负。当然你也无法忽视影片里传达出得种族焦虑,《假若比尔街能说话》在主题上始终还是比《月光男孩》更为丰富些。
但詹金斯没有过于突出颜色议题,而是继续保持了自己的作者性风格,突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对现实世界打出了柔光。他没有用控诉和恐惧的方式表达种族议题,而是用爱情片,温馨的方式展现了黑人生活的大众化。
用爱这一世界人类共通的话题去消解颜色的不同,让肤色和种族的刻板成见不再那么显眼,消解主流语言体系制造出的“差异化”,让黑人生活真正融入普通大众,实现同一,消除隔阂,这是《假若比尔街能说话》给未来黑人电影提供的另一条路径。
相比《绿皮书》对于白人黑人位置身份的刻意夸大和调换,《假若比尔街能说话》对于种族问题的表现,其实更为隐秘和高级。不用那些吸引眼球的议题,而是用情感去打动观众,孰高孰低,相信观众自己心里有数。
所有看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影迷,对2017年那场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乌龙一定记忆犹新,最佳影片颁错奖这样的事情不但是当晚的最高潮,可以说是近十年最值得人回味的奥斯卡瞬间。而这场乌龙背后最大的赢家,应该就是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的导演巴里.詹金斯。这位黑人导演,用一部没有任何大牌的全黑人卡司独立制作,将那一年风生水起的《爱乐之城》从众人看好的年度大赢家的宝座上硬生生拉了下来。
从颁奖典礼那一天起,这位之前名不见经传的黑人导演走上了自己事业的高峰,在万众瞩目之下,暌违三年,他带着自己的新作《假若比尔街能够说话》再次回到大银幕,在第43届多伦多电影节完成了全球首映。映后,这部电影在西方媒体方面得到了不错的反响,烂番茄至今为止的新鲜度保持在94%之高,IndieWire也给出了4.5/5这样的高分,并超越《罗马》获得多伦多电影节人民选择奖的第二名。
而我做为一个对《月光男孩》并没有给出太高评价的影迷,在看完这部《假若比尔街能够说话》之后,不得不转变了自己的态度,情不自禁的为这位黑人导演拍手叫好。他能够在如此盛名之下,依然能高度保持自己出挑的艺术品位和个人风格,真的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这部电影依然由全黑的卡司出演主角,虽然故事无可避免的与少数族裔遭遇不公有关,但族裔问题之下,电影的内核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根植于家与爱的一次救赎和宽恕。我想对于这两个主题,无论是什么人种,何种族裔,背后的共鸣想必是不谋而合的。另外,整部电影从音乐、运镜到画面,可以说做到了精致又细腻,柔和不夸张,让整部电影成了一次剧情片和艺术片完美的融合。
影片根据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同名小说改编,围绕一对上世纪70年代的年轻黑人情侣芬尼与蒂什展开,他们生活在纽约哈林区,两人爱意浓烈,刚刚订婚。可飞来横祸,芬尼被诬告为强奸犯,并关入监狱,而此时身怀六甲的蒂什与她的父母,为了证明自己丈夫的清白,不得不走上了四处求证,不断向律师和法院投钱的不归之路。
说到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片名里的“比尔街”。这部电影并不是发生在这条著名的街道上,只是借用了比尔街这个名字做为一种黑人文化的象征。比尔街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市,依密西西比河而延伸,是著名的历史坐标。美国历史上最早的美籍非洲裔教堂就建在比尔街,这条街还是黑人蓝调音乐的诞生之地,是无数黑人蓝调大师与爵士乐名家的朝圣之地。电影的名字《假若比尔街能够说话》我想是在借“比尔街”这个黑人文化的象征,就像电影在一开始摘取的原作者的一句话,“比尔街孕育了蓝调,孕育了迈克尔.杰克逊…”,黑人在遭遇不公正对待时,他们渴望有一位象征性的领袖可以为他们发声,而这个象征,也许就是比尔街。
回归到这部电影,虽然电影不可避免的依然是以黑色人种所经受的不公正对待而展开故事,但导演在影片中所呈现出的感觉,是一种让我们透过表象而看到故事内核后,愈发觉得有韵味的意境。可以说,即便去除“族裔问题”这层滤镜,我们依然可以被电影的故事所打动,因为不管故事的主人公是否是黑人,这个围绕家庭和爱情展开的故事,都可以分分钟让人产生共情。
电影的故事是救赎,芬尼替代真正的强奸犯进了监狱,而有孕在身的妻子却要为了这场错误四处奔波;这部电影的故事是宽恕,女主人公的母亲不远万里飞到受害者的家乡,央求她重新指证,即便受害者不愿这样做,母亲最终也只是以泪洗面,不再强求。如果说这世上还有让人可以奋不顾身又不会放弃的东西,恐怕只有这部电影种最核心的二物-爱与家。
巴里.詹金斯过人的艺术品味和造诣,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再一次的印证。相信看过《月光男孩》的人,一定对这一点记忆深刻,特别是在处理爱情戏的时候,他对镜头的把握与对气氛的烘托都有着极高的掌控能力。还记得《月光男孩》里两个黑人男孩在月夜海边的一幕,绝对是那一年大银幕上最美的镜头之一:远方被月光影照的海水传来阵阵涛声,岸边两个情窦初开的少年颤颤巍巍的把身体靠在一起,伴随着那低沉的大提琴声,两人轻轻一吻。这轻轻一吻,就拿下了那一年MTV电影大奖的年度“最佳亲吻奖”。
《假若比尔街能够说话》在爱情戏上,被处理地更加柔情蜜意。巴里.詹金斯在处理主角两人恋爱的戏份时,让每一帧画面都犹如一副泛着爱意的油画,无论是两人在河边长桥散步,还是秋叶金黄的公园谈天,哪怕雨后湿答答的街头,都被导演拍摄的含情脉脉。另外,导演对大提琴的热爱已经到了一种偏执的地步,电影中人物的情绪递进和变化,都有低沉内敛的大提琴声相伴,特别是两位主人公暧昧的镜头,都被提琴声渲染地更加缠绵。印象最深的便是两人在男主人公家里亲热的那场戏,简直与《月光男孩》里海边的接吻镜头有异曲同工之妙:窗外是雨打窗檐的声音,窗内是昏暗灯光下俩人紧张的喘息,搭配那浑厚丰满的提琴声,那份爱意被推向极致,让观众都看得心生绯红。
有理由相信,这部全黑卡司的电影,会成为即将展开的颁奖季上的又一翘楚。做为影迷,我们其实不必太过在乎它的名利,放下期待,好好欣赏一部品位极佳的艺术品,才是我们看电影应该有的初衷。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不散”
故事片要好好讲故事,抒情需要适可而止
第一个镜头就知道导演你是谁的粉丝!!🕶️🕶️🕶️😎😎😎
画面、镜头、音乐、美术,精致完美得无可挑剔,最妙的是这一切又都服务于故事和情绪的把控上,让人跟着或喜或悲,心潮起伏。巴里·詹金斯真是有大师气象,“美国王家卫”所言不虚。
B+/ 并没有选择最直接的“爱意”展现,而是通过言说爱无法被实证的困境来反证爱本身。情绪掌控力比前作更胜一筹。在镜头与配乐的柔缓摩挲下人物的身姿动作语气与空间的纵深延展似乎都成为了情绪的牵引点:它并不纯粹指向人物刻画,而是让镜头成为了一种仿佛剥去修辞意味的“目光”。时间结构也要比《月光》连贯得多,后半段稍显重心不稳又马上回旋落定,整体沉稳自如,由放而收。
7分,一部非常浪漫又悲伤的爱情故事,配乐加分很多。
5分钟能讲完的事情讲了两个小时,其中有一个小时的你侬我侬,还有一个小时在控诉种族主义。题材老旧,手法烂俗,和对比[月光男孩]是极大倒退,想不通9012了怎么还在拍这种政治正确到令人发指的种族片。导演审美棒。
感谢Barry Jenkins的硬广,全纽约黑人影迷都知道王家卫和侯孝贤是谁了。可惜电影砸了。#伪黑人界华人之光
真讨厌导演的慢镜头以及男主的痛苦表情,黑皮王家卫……真的很做作了
呈现出浓浓的爱情情绪和被情绪包裹着的人物状态,但种族问题却又被大大的削弱了,插来插去的叙事方式也不是很喜欢。
有两点打动到我。第一,在这个以将爱情视作玩物或者废物为潮流的时代语境下,居然还有人愿意耐着性子讲述爱情的只如初见和依依难舍;第二,黑人不再仅仅作为文本符号,而是升级为影像符号,他们的肤色发型、五官轮廓、衣着妆容如油画的笔触、乐曲的音色,成为影像的核心要素。人物的容貌形象不再是散落的点状信息输出,而是如动作语言一般成为流动的线性表达。换言之,镜头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观察者,而是雕塑者。片中人物之间的对视完成的是对彼此关系和情感的确认,而观众对人物的凝视则实现了对历史和时代的确认。
主旋律乐章响起,明黄色的爱情还算年轻和绚丽,平铺直叙没有任何波澜的故事情节讲述的又是一起黑人蒙冤性侵案,自己在为自己洗白。总之讲黑人的电影都是反宗族歧视那一套呗,论剧情真的很无趣了。
平庸,很膨胀的那种平庸,煽情乐和大光圈用滥了不说,这对主演就像是两个样子摆得很好看的花瓶,几乎找不到任何特点。主题方面也完全不如moonlight那样纯粹,外面挂着一张文艺唯美爱情片的皮,内在又是要讲种族歧视政治正确的故事。今年看了很多黑人导演的电影,几乎全是聚焦白人警察怎么枪击或冤枉黑人。如果所有的黑人电影都要讲自己怎么怎么被歧视,那我就懒得再看这类电影了。还有那些说他像王家卫的,完全没领悟到墨镜的精髓,Barry Jenkins比王家卫差了一百个为奴十二年。5
通过演员表演呈现出角色的状态和情绪,这很厉害。稍微克制下会更好。
和《月光》差距很大,剧本宛如绕着中心一直转圈却从不刺入,凌乱的片段之下靠情感的连续性和王家卫wanna be美术摄影配乐撑完了两小时的感觉。不过,詹金斯仍旧将电影的气质处理得细腻、敏感、优雅,情绪的沉溺状态特别对。客观来说,还是能碾压75%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者吧。
大概看了二十分钟就很确定我会喜欢这部电影,每次看到这对小情侣出现都会忍不住微笑,太温柔了,一切都关于爱,用爱来表达控诉,所以才会这么有力。也许并不完美,但确实是迄今为止我的tiff最佳,甚至于走出剧院忍不住觉得街上每一个黑人都好可爱……作为一个严重反政治正确的观众,这部电影让我产生同理心。Black love is beautiful.
比尔街还是闭嘴吧!剧作本身就相当贫瘠,各种形式并夕夕加上强上的配乐捕捉到的情感,还不如插入的黑白照片更有思考和情绪,基本上作证了巴里·詹金斯没有那个能力可以把各种他借鉴的手段丰富性地延展,而只能廉价地剥削利用。
盛名之下,导演依然能高度保持自己出挑的艺术品位和个人风格,实属难得。故事无关族裔,它归根结底还是根植于家与爱的一次救赎和宽恕。整部电影从音乐、运镜到画面都做到了精致又细腻,柔和不夸张;那些缠绵悱恻、有关于爱的镜头,有时让人看得甚至两颊绯红。
3.5。相比Moonlight,成本提高让摄影更加唯美,尤其是各种慢镜还有色彩的搭配,再搭上Nicholas Britell生涯最佳配乐,很容易讨人喜欢。然而相比Moonlight单纯的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Barry Jenkins这部片想讲的太多,又是情情爱爱,又是家庭冲突,又是女性主义,又是政治诉求,反而有些杂乱,结尾尤其泄气
这摄影构图画面配上大量舒缓的音乐真是越来越像MV了,而人物的台词也充斥着一股歌词的味道,女主某些独白也押韵得像rap,要是配上旋律唱出来就可以变成《爱乐之城》+《月光男孩》的结合体了。叙事方面越加羸弱的同时,镜头语言和场面调度也满满的设计感(比如男女主的第一次性爱床戏,两人亲亲吻吻后,男主中途去放音乐营造气氛,而后脱裤脱得那么慢,让我怀疑他是不是性冷淡?)……特地选精神饱满时观影,从头到尾没有快进,可中途还是一度看到犯困。
比月光男孩强点。老套路,黑人主角们都是特别人畜无害的白莲花,却被冤枉被鄙视。这种套路不流行了,需要怀柔一些,比如绿皮书或是逃离绝命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