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十三棵泡桐

HD

主演:刘雅瑟,段博文,赵梦桥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四川话年份:2006

 剧照

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2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3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4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5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6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3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4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5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6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7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8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9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发散思维的主观评论

大概因为对这部片抱太大希望了,所以看完之后颇有点失望。

首先的感觉是线索太分散了,电影和小说不一样,小说可以慢慢来,一个人物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交代,但是电影,至少是打算讲故事的电影不能这样拍(别跟我提《玩偶》,人家是北野武)。就像侯孝贤《美好的时光》,第三个故事是欧阳靖,欧阳靖自己的故事是有点让人后背发凉的,但是侯孝贤把它摆在第三个讲出来,和前面两个不搭,外加失去了欧阳靖本身具有的美感。大概是侯孝贤听了之后觉得好,想拍,但是想震撼一下观众的时候观众已经知道下文了。而且没讲好,底气漏了,完蛋了。

宋小豆的演员是谁?简直该拉出去打一顿,演得那么假,说话跟巩俐演姨太太似的,卯足了劲攒下来的一点感情到她那就放没了。据说剪掉了宋小豆勾引陶陶上床的部分,真是不该啊,这样半明半灭地让观众瞎猜是很不好地,我还以为最后风子和珠珠到宋小豆那去找她的时候,总该看到陶陶衣冠不整地从里面探出个脑袋来了,结果还是没有(方才翻评论发现原来未剪辑版的有风子在老师那看到陶陶鞋子的镜头,被剪掉了,sigh,We need PG rating.)。师生恋也不是那么猥琐的事,只是宋小豆这个角色设定得禽兽了些。还有那个老哥从三十楼摔下来从而到了这个学校念书的金什么,我觉得他根本就是个没必要交代,甚至根本没必要出现的人物。电影开篇,先把每个人物的来龙去脉都讲清楚,我以为每个人都很重要都要大干一场了,结果有的根本没什么作用。

我强烈地厌恶伊娃,又矫情又虚伪,大概因为自卑感和优越感一样强,所以变得很扭曲。女人对女人——看起来比较强悍的女性面对男人总是容易失败,因为他们更倾向于寻找一个没有自己就活不下去的姑娘。风子的痛苦我很明白,在风子看来,伊娃的虚伪和做作明明那么明显,但是陶陶就是看不出来。
另外,那个叫风子去办公室的语文老师,那部分如果把他猥亵风子的镜头剪掉,那干脆把那一整段都剪掉好了,不然非常莫名其妙而且分散情节。没剪的据说是他把手在风子的小腹放了几秒钟,第二天自杀了。说到这里我觉得这老师道德感还满强的,至少他还会用自杀作为反省的方式。多么和谐啊,说明了人要有道德感,这种情节都要剪。有人说风子老爹的变化太夸张了,但是其实还算正常,我老爹早年也老暴打我,有一天就开始忽然对我特别好,好得我自己都不习惯,好得我都觉得辛酸,他讨好我的方式也是让人哭笑不得。想想风子她爹买给她的那条所谓裙子,镜头转过来的时候给人一种强烈的荒诞和不真实感,那里我觉得导演把握得还是不错的。

珠珠明显是爱风子的,但导演拍得实在太过遮遮掩掩。阿利的老爹为什么要出来溜达一圈?莫非那个演员给了赞助?结尾不用交代每个人的出路吧。这是中国人习惯的方式,结局。没结局不是更好吗?

这部片子,不知道怎么说。那时老王看了之后对我说,觉得风子像我。过了一会补充,至少风子挨打的部分像我。其实,我的高中很像风子的高中,我也是带刀子的女生,不过刀子没风子的那么华丽,正常的刀子,每天幻想着要干掉几个人。男生似乎拿钢管,打架不要命,有人勒索有人罩。算是缅怀了一下过去的生活。

你无聊,也可以看看。有些孩子,就是这么长大的。不是全部,是有些。以后他们奔赴各地建设祖国,到处都有他们的足迹。未来,他们很平常地过。也许很多年以后看见孙子书包里装着一把玩具刀,可以潇洒地甩甩头说,奶奶当年也彪悍过。

 2 ) 太阳出来喜洋洋……

片头第一段是这样一段字幕缓缓从荧幕下方升起:

    本片用镜头无限地接近校园中的灰色地带,旨在引起社会和家长关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强烈建议家长陪同、引导孩子观看此片,并以此为桥梁与孩子进行沟通与对话。

还以为是一部无聊的说教,结果是一部惊喜,真不错。每个人都是真实的,没有高大全的教师形象,没有和谐社会的温暖,没有青春年华,没有天真烂漫,没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的就是真实的青春冲动,年轻人的一切。

要说题材敏感,就是这些吧:萌芽中的同性恋,早恋,第一次,女老师师生不伦,男老师变态自杀,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父亲向儿子的女同学暗示……呵呵,这样的片子,不删改肯定过不了关,删改了也不一定能演吧。

很庆幸我看到的是dvd版,片长107分钟,和公映版的区别,我想有以下几个地方:

1、珠珠暗恋刘风,为刘风吃醋怄气的镜头;
2、刘风爸爸在知道孩子没有参加考试以后痛打刘风到满脸是血……
2、小任老师下课后把刘风叫到办公室,在刘风的小腹部隔着衣服闻了一分钟,晚上自杀了;他教的最后一堂课就是讲君子如何排忧解难,讲到屈原……原来他自己是不能排忧的……
3、包京生劫持阿利以后,珠珠和刘风跑去找小宋老师,等了半天才敲开小宋老师的宿舍门,小宋老师衣着不整,刘风在门缝里看到床下有陶陶的球鞋……随后她的眼前费拉斯起着骆驼慢慢走过……

 3 ) 来自田原BLOG里的评论

《十三棵泡桐树》在东京电影节得奖了。应该的,这样的电影再多拿几个奖都是天经地义的。只是遗憾,中国的青春三部曲,只有这一部获奖,但,是实至名归的。

 《青春期》,《八月的故事》再加上《十三棵泡桐树》,都是讲青春的片子。不过三部电影各不相同,青春有多少种,没人能说清楚。好在我们有电影,一个电影一种青春,观众慢慢品味。

  淡淡的,是《青春期》,没有大事情发生,只是细碎的感情。两个女孩,两个男孩,关于宿命,关于成长。这种青春的状态,应该是最普遍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渡过了有些漠然,有些冷清的青春期,有些失落,却也大步跨入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八月的故事》是敏感的,一个男孩,两个女孩,柔弱的神经。故事是根据陈慧的小说改变,我们居然用超低的成本,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拍出了一个多钟头的长片。其实,它本来只是一个为香港电台拍摄的二十分钟短片。有这样一段情节,让我感触至深:“有些事情,我一个人记得就好…”在裁缝店的那天晚上,我这样对平安说。说完便有眼泪从眼角奔出来,无法控制。演那场戏的时候,我哭了很多次。其实青春是一个人的,主观也好,武断也好,只有记得的才存在。

  而《十三棵泡桐树》终于打破了平静,躁动来了。破碎的家庭,压抑和挣扎,青春开始残酷。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从外向内说起,在拍摄手法上,导演选择了高清,所以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很宽松,很自在,无拘无束。正是以为这样的拍摄手法,留给了演员很大的空间,里面的演员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在大荧幕上,他们的表情都自然而流畅,没有职业演员的城府和掩饰。

  这次,终于有一个中国导演在真正讲年轻人的故事,不是情绪或者气氛堆积出来的,而是实在的故事。不管有没有讲到极致,都是一大跨步。想到能在电影院看到这些真实的东西,就很欣慰。

  电影中的几个孩子都来自破碎的家庭,这些强加给他们的缺陷,让他们青春的残酷暴露在外。所以他们成了芸芸众生中更加有代表性的几个,其他的人青春虽然也惨淡,不过被平淡埋没了。

  整个故事又是从一个女孩出发,这样一来,视角就更加脆弱。青春期中,女孩肯定是弱势的,对于感情,男孩在青春期往往如同狩猎者,兴奋而贪婪,而女孩者则过于敏感,注定受伤。这种状态,在女主角的身上清晰可见,两个男孩都让他疼痛。因为从一个人转移到另外一个人,男孩往往因为新鲜和猎奇,而女孩是为了刺激或是忘记前一个,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第一个不可挽回,第二个也搞砸。最后,女孩去了沙漠,去找唯一一直和她站在一起的沙漠,这份心碎,估计每个走过青春期的女孩看了都会伤感。

  让我惊喜的是,一个男导演,选择去讲女孩特有的情感,竟然能把女孩对于感情的理解和处理都讲得清清楚楚,被感动了!

  总之,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有故事,有新鲜的面孔,有伤感,有冲突,也不乏幽默。这样的电影,再来几个吧!

 4 ) 刀子一样的时代

   吕乐人到中年,依然男性荷尔蒙浓烈。十三棵泡桐里面的男孩女孩,一触即发,充满小兽般的攻击性,不管是破坏性的攻击,还是性冲动。不知道是不是审查的原因,暴力的尺度很小,高潮的场面也仅限于持刀劫持。由于性比暴力更具有延伸的幻想性,所以性的尺度感觉很大,青少年性爱场面,女老师和17岁的男学生……尽管性爱被沙发后背挡住,师生恋的暗示仅限于女老师单身宿舍的门帘,但足以让人浮想联翩。

   文体基本还是传统的。传统文体的特点是逻辑严密,每一个节拍都导向最终的意义。但是可能是为了能公映,剪得太厉害吧,总觉得中间缺少了很多的东西。少年的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大步迈进,走到某种苦涩的终点,大逻辑没有问题,但推导的过程未免过快了。西藏来的虎头少年老包,除了看心爱的女孩吃方便面自己咽口水那场戏颇为动人外,几乎看不清面目。先于老包出场,非常抢戏的陶陶,也在后面突然不参与叙事了。种种奇怪之处,不是审查修改的原因,就是这个故事太过私人了,它的视野就是风子的视野,它和风子一样少年懵懂,什么都经历了,却知之甚少。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些次要的东西。女老师多次在镜头中呈现出类似高潮被打断的样子,衣衫微乱,脸红轻喘。那小碎花门帘背后的事过于淫荡了。风子跑去找蒋校长替老包说情,走廊里校长一声喷嚏,吓得她落荒而逃,像老鼠一样一溜烟的消失了。那个年纪的孩子的凶狠和怯懦,在这场戏里过于令人心酸了。父亲给风子买了裙子,风子穿上,庞大的婚纱一样的裙子令人啼笑皆非,这父爱,又有点过于隆重不堪承受了。

   想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温柔的女孩子一般的男孩,最后拿出刀子,捅向他不能接受的世界。同样是刀子一样的青春时代,十三棵泡桐表面锋利,实际无力。像被刀背砍过的触感,钝钝的,有点疼痛,但是也不剧烈,就这样青春就过去了。那个时候看牯岭街,哭得面目全非的,感觉天都塌下来了。真正残酷的青春,是过不去的那种,即便过去了,也基本心理完蛋。从这个意义上讲,写十三棵泡桐的人,现在应该过得还不错。

 5 ) 《13棵泡桐》:只有青春不会无动于衷!



   被学校开除而走投无路的老包找到何风,半是威胁半是哀求地让她去向蒋校长求情,好让自己重返校园,何风说:“我都留校察看了,哪还有面子?”但她又确实不能眼睁睁看着老包就此沉沦,只好一咬牙跑进教师办公楼。此时,学校广播里正放着那首荡气回肠的《笑傲江湖》,吕乐在这里如此的刻意安排,实在耐人寻味。何风试探性地走进阴森恐怖的“教师楼道”,只远远听见蒋校长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就连滚带爬地逃跑了,这是她唯一一次“失信于人”,却直接导致老包劫持阿利。那个总是在学校广播里下达“最高指示”的蒋校长终归没有出现,这是中国电影擅长的技法,他不出现,他就因形象模糊而无限强大,而他的象征意味也就更为明显。

   《13棵泡桐》表面上是在讲中学生的故事,但骨头里却根本就是这些孩子折射出来的“大人的世界”。你会注意到,故事里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不怎么健全的家庭,母亲这一角色是全体缺席的,而父亲的角色则五花八门:他们是离异的可怜的父亲,身后总跟着四个保镖的大款父亲,受贿而被公安逮捕的父亲,远在西藏鞭长莫及的父亲,还有那个为女儿筹学费去厂里偷电缆的父亲……这简直就是一个母爱缺失,而父权面目全非的世界,但对这些涉世未深、叛逆、躁动、随时可能陷入迷惘的孩子来说,情窦初开的17岁却完全不是什么“阳光灿烂的日子”。

    故事里唯一的女性年长者,是高二·一班新来的班主任刘小豆,可她是个什么样的老师?在教室里,她总是扳起面孔,拿腔拿调地说些现实功利的大道理,而私底下呢?据说,在那个不可能公开的完整版里,吕乐明确地记录了她“强奸”陶陶的那个迷离下午,即便如此(淫荡女教师的部分被强行剪掉),我们仍然能强烈感受到这个喜欢装腔作势的小豆老师,才是真正“扭曲”了陶陶的那个女人,伊娃不过是个替罪羊。

    这部吕乐先生的最新电影,从任何一个角度解读都是耐人寻味的,都说“无愧于我们的青春”,但现实中多数人回首青春往事,又有多少是真正能不留下任何遗憾的?电影里的陶陶老包风子阿利珠珠金贵各有他们的随波逐流,而银幕之外,我们的境遇却也不见得个个都能水到渠成。桀骜不驯的陶陶,在高考前被现实的打击(父亲被抓)和性的利诱(与小豆老师的不伦恋情)下“招安”于高考;被所有人遗弃的老包,最终因为一次荒唐的劫持人质事件沦为阶下囚;阿利注定追随父亲而去,过早地介入商海;作为贫困学生的金贵得到一个大款之子小跟班的名额,也许竟是其自甘堕落的开始……女孩子们也没有更好的归宿,考不上大学的那些,注定要带着不成熟的人格踏入社会,而最有主见的何风,也只能漫无目的地选择“在路上”这一条貌似自由实则迷惘的,后青春之路?

    根据何大草小说《刀子和刀子》改编的《13棵泡桐》,我个人认为它是吕乐继《赵先生》以来最好的一部导演作品,好就好在,他没有刻意拍一部什么“青春残酷物语”,他讲得最多的,还是两代人殊途同归的尴尬现实。在电影里以“父亲”姿态出现的那一代人,他们的境遇其实要比他们的孩子们更逼近“残酷物语”,下海、下岗、失业、失足……他们的残酷青春还有没熬出个头绪,眼下又要轮到他们的下一代人,这是整部电影暗渡陈仓的批判所指。少年们处在被忽视的危险青春期,他们参照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选择自己的人生出路,而成人世界呢?其实并没有什么有理可循的游戏规则,90年代以来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坍塌,不仅仅伤害了上一代人,这种无休止的伤害,正在滚雪球般地接棒到更年轻的一代人手里。

    影片最令人心酸的一段,恰恰发生在一处温馨场景当中:何风的父亲因为阻止别人盗拿工厂电缆被打,却意外得到工厂的奖励,他破天荒地为女儿准备了满满一桌酒菜,并为女儿买了新裙子作为礼物,当何风接过礼物走进房间,观众对她接下来的出场充满期待——何风向来都是假小子打扮,就像那个著名的李宇春。当何风穿着那件新礼物走出房间的时候,父亲脸上洋溢着罕见而难以抑制的满足与傻笑,但镜头一转,观众却哑然失笑,随后是难以言传的苦涩,那是一件造型夸张的洁白婚纱,这个卑微父亲一生的可怜与可悲,在那一刻,实在深深刺痛了观众。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整体正弥漫着一股令人哭笑不得的浮躁气息,当所有人都选择按兵不动静观其变的时候,也许,只有青春不会无动于衷。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96i

 6 ) 无题

其实,说真的,我看完了这部片子的感觉是

片子真的很一般,只是片子的氛围很好。


片子的气氛很吊人的胃口,觉得片子一定会讲一下,我们熟悉的曾经,逼真的经历,残酷的青春。

但片子 却只用气氛,轻描淡写了一下这种感觉。却没有讲一个让我们共鸣的故事。

总是,气氛很过,故事一般。

 短评

如果老包换个好看点儿的人来演,大家还会这么烦他么

4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推荐

那啥情结和那啥情结。对陶陶很有feel。帅男学生和飒女老师的香艳桥段都没怎么表现。突然怀念起自己中学岁月,99年也是高二,一样的土操场,一样的校服。感觉更像自己初中,黑社会情结,拉风的坏男生。自己的校服也敞着,觉得很帅。第一次怀念起自己的残酷青春来。谁告诉我那阿拉伯人是什么意思。沙漠?泡桐?十三棵又是怎么回事。大家都把那点暧昧看出来了,很好很强大。中性女。连男老师那点我都看出来了我太强了。蒋校长。。。笑傲江湖~倾斜的青春。居然看的不是胶片版。。。

5分钟前
  • 沉冰
  • 推荐

距离首刷时隔9年,刚看完原著,又找到了107分钟版二刷。小任老师的死,宋老师房间里淘淘的鞋等情节画面在这个版本得到保留。在低清晰的画面中那样粗糙生猛、独树一帜,有着国产片罕见而生动的高中生、教师形象。然而,原著中几场重要戏份没能在电影中看到,伊娃、金贵、父亲的角色被大幅削弱删改,书中描写的那种热浪滚滚的夏天也没有感受到,很是遗憾。去找了已改名为刘雅瑟的刘欣微博,已经完全认不出来。三星半

9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整体正弥漫着一股令人哭笑不得的浮躁气息,当所有人都选择按兵不动静观其变的时候,也许,只有青春不会无动于衷。

10分钟前
  • 还行

刘欣演戏不是挺好么,为啥还去快女呢,不理解了。

11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桀骜不驯的陶陶,在现实打击和性的利诱下招安于高考;被所有人遗弃的老包,最终因为一次荒唐的劫持人质事件沦为阶下囚;阿利注定追随父亲而去过早地介入商海;作为贫困生的金贵得到大款之子小跟班的名额,也许是其自甘堕落的开始;最有主见的何风,也只能漫无目的地选择貌似自由实则迷惘的后青春之路?

13分钟前
  • 第27章
  • 力荐

跟一个成都妹子一起看的,这个妹子毕业于在成都真实存在着的泡桐树小学,这片子看的她整个人都不好了,我也被她搞到整个人都不好了。以后再也不要跟泡小的人看电影了

16分钟前
  • ふふちゃん
  • 还行

其实,这样的青春才完整,不是么。青春青春,没有人给它一个死板的定义。一个人的青春,是自己掌控的。谁都没有权利过问,所以,也没人能够看轻他人的青春。何风的青春,在于她经历过的男孩子,一个给予了她霸道的喜欢的陶陶,一个给予了她安全感和痛楚的老包,还有一个默默无闻受她保护的阿利。陶陶的青春,在于让他心疼却不懂得如何去爱的何风,还有那个人模狗样败坏饥渴的宋老师,以及坦然不曾与他计较的老包。而老包的青春,或许只有何风,我相信他是真的喜欢何风。而青春的爱情,总会掺杂着冲动和不应该。就如老包选错了对何风表达喜欢的方式。

20分钟前
  • 木小暖
  • 力荐

全是荷尔蒙,学生日学生,学生和老师扒灰或未得……那条裙子真TM神来之笔。

23分钟前
  • Bigteeth
  • 推荐

原来刘小豆强奸陶陶的镜头被剪了啊,我说怎么关于“跟女老师上床”这部分让人觉得那么含糊不清呢,看完这电影就学会了一句四川话,中午吃烧烤,我请客

2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3.5 糙硬的镜头语言与近乎全员素人表演所构建的真实调性,反而和故事本身并不兼容。p.s.段博文好帅。

28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據說剛出的時候蠻紅,down了很久才想起找來看。這是某些地方的實況?看得不舒服,甚至有點看不下去想快進拉完算了。充滿自私、無知、愚昧,仿佛是一個臉皮厚和耍無賴的競技場~如果想被這些元素噁心到,這是個不錯的選擇,它確實反應了某些現實狀況。其中某些構圖及色調不錯。

33分钟前
  • Kalee™
  • 推荐

6/10。教师们傲慢霸道,嘴上不计较对厕所鞭炮案报复心极强,警察父亲拒绝平等交流的武力,心仪对象的别恋化作一把把青春疼痛体验的刀子。窗外骆驼骑士是风子寻求庇护的内心意象,包京生手捧鲜花被校方扔出去象征被主流话语阉割,猥琐的语文老师仅叫风子倒水等桥段语意不明,也是银幕外体制阉割的体现。

37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相较小说,电影人物显得干瘪而直接,没了作者对青春复杂的刻画,电影反倒像部武侠片,OST竟然还是《沧海一声笑》等一干音乐。由于电影时间所限,弱化了小说中本有的很多色彩,以至于很多点让人不明不白,倒是老包这个角色弱化掉了一些小肚鸡肠,显得有些江湖气了,让人觉得有些可爱。

40分钟前
  • 乔大路
  • 还行

总是揣着刀子的,最终必然会刺伤自己。

43分钟前
  • 狮子人
  • 力荐

春哥的故事....

46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如砍省主席所说,是潮汕新浪潮的先驱。运动在早期DV中被诡异地记录了下来,无来由的构图,剪辑,是一场Dogma练习。

47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倾斜镜头的无数使用,沙漠中骆驼人在全片中贯穿的意义。导演片中刻意使用的一些镜头都挺简单,但也挺有趣的。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做操时的大远景,老包红色的一动不动的小影子。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给推过来了么,在知道又或者不知道的情况下。

52分钟前
  • 有寂
  • 推荐

其实无论文本还是影像,我都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这一群少年们,他们最大的对立面和反抗的对象不该只是肤浅表面的学校、老师和家长,我更想看到他们与自我内心意识和独立人格的觉醒、挣扎与消长。

56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可以理解纪实感和超现实,但不能接受在非现实的语调里滥用它们。有一些空白的、并未填充情节的间隙,像是节奏里被拖长的东西。我一直在等待它积蓄成更强大的力量,但是屡屡落空,只有横冲直撞的故事和欲盖弥彰的命运还在仓皇地书写。所以不是《狗十三》,也不是《少年的你》,人物被凌乱的线索束缚得死死的,枝丫就从编导限定好的几个洞眼里横生出来,细长细长的,不粗壮也不遒劲。但它一定能给你留下一个古怪而深刻的印象,比《致青春》《左耳》《匆匆那年》之流更加残酷与痛彻。

1小时前
  • 晚不安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