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个从没看过Matt Damon的电影,也对大帅哥Jude Law一无所知,没有看文艺片的天赋而且神经也很大条的人,千万不要选择《The Talented Mr. Ripley》作为入门。
更进一步,如果你和我一样其实是为了Jack Davenport才去看这部片子的,那我肯定你看完第一遍的时候除了想掐死Matt Damon之外不会有任何别的感想。JD在片子里演的Peter Smith-Kingsley是个和小说有质的差别的角色,导演把他造出来,而且找了JD来演,那目的也就是让观众心碎的。
当然,如果你是冲着MD和JL的暧昧去看……赶快算了,这片子只会让你弃腐从良的。
——《The Talented Mr. Ripley》观后感
片子的内容,是讲一个迷恋上大少爷的倒霉穷小子,怎么由妒生恨到失手杀人到一错再错,最后万劫不复的。关键词是物欲(重点),打着同性恋题材的擦边球(深究起来,关系真的不大),主色调昏黄。
四个男角色:主人公Tom Ripley(MD饰)、大少爷Dicky (JL饰)、Fredi(大少爷的狐朋狗友,胖子影帝Hoffman饰)、音乐家Peter(唯一一个确实是homo的角色,JD饰)
两个女角色:Marge(金牌美女Gwyneth Paltrow饰,大少爷的女朋友和真.心上人)、Meredith(家底和大少爷相当的富家小姐,和Tom有段镜花水月的恋情)
主人公Tom是个美国穷小子,在剧院做侍应生,生活贫寒,只能在租住地下室,经常在没人的时候偷弹剧院的钢琴。爱好是古典音乐和戏剧,随身带着莎翁剧本,歌唱和弹琴都很有天赋。性格上缜密精明,有惊人的模仿天赋(包括别人的声音和笔迹),对上流社会的奢靡生活有深深的向往。Matt Damon演得很成功,如果你同时看过他的谍影重重,你大概会觉得那里头男子气概十足又简单刚毅的MD和这部戏里机关算尽的可怜虫根本不是一个人。
一切开始于一场名流集会,穷小子Tom在集会上给女歌手做钢琴伴奏,他那天穿着一件借来的普林斯顿校服,因为他的艺术天赋和他这件衣服,他受到了船王Jenny先生的青睐。这儿Tom撒了全剧的第一个谎——在Jenny先生问他是不是普林斯顿的学生的时候,他出于虚荣心没有道出实情。Jenny先生喜欢他的乖顺伶俐,同时给了Tom足够的路费,让他帮忙去意大利找回来自己翘家的儿子Dicky。
Tom答应了,同时他也面临着因为谎言带来的困难,他必须伪装自己确实来自普林斯顿大学,是Dicky的同学。大少爷Dicky是个风流英俊的花花公子,酷爱爵士乐,正流连于意大利的风景和潇洒生活之中。Tom为了他的任务做了周密准备,他在家温习爵士乐有关的所有知识,这儿出现了全剧第一个矛盾——其实Tom不喜欢也看不起爵士乐,他是古典音乐的拥趸,在放唱片的时候他说了全剧里他自己最有男人气概的一句台词,讽刺说他根本分不清唱片的爵士乐歌手是男是女,实际上这个矛盾也作为一种象征,贯穿了全剧的始终。
然后他出发了,找到了Dicky,凭着自己的手腕和智慧挤进了大少爷的生活,然后他沦陷在了意大利风景如画的夏季里。
Tom迷恋上了Dicky和Dicky的生活方式。没错,他俩的关系是迷恋,就算Tom再怎么说我爱你,说我愿意为你做一切,甚至穿Dicky的衣服闻Dicky的体味,他俩的关系都是迷恋和被迷恋,是物质欲望和猎奇心理作用下的产物,多多少少让人不寒而栗。
片子说Dicky大少爷是个太阳一样的人物,这是他女朋友Marge的评价。“他关心在意你的时候给你太阳一样的温暖,但是被他忘记却又如此寒冷。”这位迷人的姑娘这么评价,Tom认同。不过我不认同,我第一眼看见Jude Law的扮相就纯生理的排斥这个把“不可信任”写在那张俊脸上的Dicky。实际上也是这样,剧本一边说着Dicky是太阳,一边对他真实的情况给出了诸多暗示。他爱恋女友Marge,甚至为了她愿意放弃一直以来的不婚主义,但是他又不能控制自己四处拈花惹草寻找新鲜感,出于年青冲动和Tom玩暧昧之后又厌倦拒绝,还制造过对当地女子始乱终弃结果一死两命的惨剧。这儿明显能看到Dicky的性格缺陷,他完全不成熟,精神空虚而且心智不稳,这点儿在后来被证明了,他在大学就有暴力倾向。不仅如此,在电影里,Dicky大少爷一直会是万人迷,但是实际上普林斯顿没教给他任何东西,他读书拼写都挺差劲,把大量时间浪费在酒吧和游艇上,一副爵士乐发烧友的模样,可惜随身携带着萨克斯却只会吹可怜的几首曲子。总之他内心或许有深刻的痛苦,但是他的头脑却实在简单。
所以Tom说他爱Dicky的时候我简直要叹息他实在瞎了眼,傻小子受够了贫穷,一见到意大利迷人夏日里,大少爷奢靡放浪的生活就立刻缴械投降。更可悲的是他居然就此把Dicky的生活方式视为追求目标,这体现在Tom假装喜欢爵士乐,并且以此吸引Dicky的注意,而Dicky对他真正爱的钢琴一窍不通,对他喜欢的戏剧更是嗤之以鼻。不过不管Dicky有多不学无术,这位大少爷有种放浪的聪慧,他最后厌倦了Tom,意识到了Tom和自己的差别,并且拒绝了Tom的告白之时,相当残忍地说道:你简直就像个缠人的小姑娘。
这话说对了,我不愿意看到Tom被这么奚落,但是Dicky的话一针见血。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能精确地形容丧失了自我的Tom是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Tom和Dicky的决裂也是有象征意义的。最开始二人欢乐地在游艇上度日的时候曾经约定要一起去威尼斯。当时Dicky说“一见威尼斯死也无憾”,但是等到Tom邀请他去的时候,大少爷已经厌倦了反悔了,他们改去了北意大利,然后Dicky死在了和Tom租来的小船上。不过威尼斯并没有从Tom的生命里消失,而且最终证明了那确实是个让人死而无憾的地方,不过绝对不是因为Dicky,而是因为那儿有Peter——Jack Davenport扮演的Peter。
我其实对同性禁忌这类题材的电影不怎么有耐受力,当初看断背山稍为纯情的部分感动,而春光乍泄则只想演员各回各家各找各老婆……所以我必须说挑了JD去演Peter的导演你是个天才,从剧院里Matt Damon一头撞在他身上,JD微笑着说了第一个单词Hello的时候起我就完全被他迷住了。Tom和Dicky的关系是物质欲望引起的错误痴迷,夹杂着因为主人公长期自我压抑的性取向最初开始抬头的那种……呃,纯身体吸引。Tom遇到Peter则是完全相反的、纯精神的关系。
Peter是全剧唯一一个毫无争议、确实是homo的角色,JD成功了,比起还有粉丝为MD在片子里的取向争论不休,基本上他的演技被认为一看就是个homo。Peter和Tom之间可没有我爱你也没有鸳鸯浴,不过我必须说就凭Jack Davenport给Matt Damon的那些柔情似水的眼神,你应该相信他的演技不是盖的……不是每个直男都能用那种眼神看一个比自己矮半头的兄弟的,不信你找一个试试。关于Ripley这片子的同性恋话题,Matt Damon接受过一个采访,里面提到Peter的部分很有意思:
记者:但在电影最后那一位甜美且心地细腻的音乐家彼得……
Damon:他是位绝好的男人。
(看过JD表演之前,我估计不会对甜美用来形容男人有任何好感,不过现在我得说这也是个精确的词。更有趣的是虽然他总是柔情似水细腻如诗,但是比起homo我更容易在他身上想到某种肖邦式的气质……呵呵)
很多Ripley的影评都说,Tom爱的是大少爷Dicky,但是对Peter只是暧昧暧昧。不过我看完了全剧觉得事实恰好相反,Tom发自内心的爱Peter,这一点导演给出了决定性的暗示,不过他当然不会让他俩脱光光泡一个澡盆的,那种露骨的手法是留给Tom和Dicky的关系的。
这儿就涉及到Tom到底是不是双性恋的问题(他有homo倾向是官方设定不用争议),我觉得他还是有点的。就像他其实也很享受和Meredith的关系。Meredith这个家底丰厚的大小姐为人大方坦率,对他很主动,那种被蒙蔽着的爱情里带有一丝情窦初开的天真味道,但是绝对不让人讨厌。反过来说Tom在Meredith面前有尊严有男性对女性的自信,他也吻了Meredith(虽然那里面兼有利用和欺骗的成分),Meredith的爱是他享受假扮Dicky的生活的原因之一。
但是,Tom最倒霉的是他最后不得不面对Meredith和Peter的矛盾。Peter爱的是Tom,Meredith爱的是假装成Dicky的Tom,但是Tom如果想要活下去,想要罪行不败露,他只能选择杀死孤身一人和他一块旅行的Peter,而不是亲友环绕的Meredith……功利的答案,悲剧的结果,不过我还是想掐死Matt Damon。
杀死一个像Peter那样的人的代价是巨大的,你的灵魂肯定会背负永恒的诅咒。很多fans俗套地形容Peter像个天使,那就这么类比吧,你得永远背负杀死天使的罪孽,这是Tom的结局。
Tom爱Peter,这种感情真切而深切。他的感情在这儿干净地就像他手指之下演奏的钢琴曲,带着忧伤和遗憾。他爱Peter就像他终于可以不用再假装喜欢爵士的嘈杂,而回归到古典音乐的纯净美丽当中一样。他爱Peter所以他看到音乐家在教堂的唱诗班演奏钢琴的时候,那表情像信徒一样虔诚而且痴迷。
实际上如果他不爱Peter才奇怪,想想吧,一个和他迷恋的大少爷一样具备上流社会气质的人,不同的只是他还爱他。Peter情趣高雅,温柔如水,善解人意,而且显然这个音乐家痴迷的是和他一样的古典音乐,是钢琴而不是酒吧里彻夜不眠的爵士乐。
Peter的善良让他爱怜Tom,他不知道Tom犯过的罪,他以为Tom只是没法面对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第一次提到这个问题实在警局,他对Tom说,意大利当局确实不接受同性恋,可是你看,那曾经给意大利两大艺术巨匠都带来了不便……这个开脱之词纯洁得简直像水晶一样。
在Peter家里弹钢琴的时候Tom终于忍不住,隐晦地坦白了自己,他说他希望能抹去过往的一切,从头开始。我敢肯定他希望他的生命里从来没有出现过拿波里小镇那些纸醉金迷,他那时候希望自己只拥有眼前这个愿意笑着为自己弹奏一段欢快乐曲以驱散忧伤的人。很可惜Peter并不明白Tom在说什么,他不知道面前坐着的是个杀人犯,Peter的爱是简单的,他喜欢Tom的才华和他敏感的心灵。
决定性的镜头出现在船上,那时候Peter在雅典有演奏会,Tom陪他一起去,两个人在船舷上一起唱起了威尼斯船夫之歌,Tom对Peter说这一刻他已经再没有其他遗憾需要去改变。你必须注意这个镜头——Tom穿着西装领子的黑色外套,但是Peter穿着的是一件有兜帽和牛角扣子的呢子大衣。然后Peter说天气好冷,想回船舱,沉浸在喜悦之中的Tom决定自己留下来看落日。
然后镜头转了,船舷上只剩下了Tom,然后他碰到了Meredith——你再去看Tom的衣服,你看看他是不是变成了穿着一件带帽子的呢子大衣?
没错,他穿着Peter的外衣吻了Meredith,我想掐死Matt Damon。
你可以继续看下去,Peter在船舱翻看乐谱,他看到了那个吻,他之后一直低垂着眼睛,微微咬着嘴唇。Tom辩解说他是为了拒绝Meredith(其实他也真的是利用Meredith的感情以保存自己的成分居多),Peter淡淡地说:I don’t know that way,but I’m from a distance……后半句听不太清,不知道是不是这句,大体上就是说,我不那么认为(你是在拒绝她),但是当时我离得很远。
然后Tom崩溃了,恐怕他做不到当面欺骗Peter,更做不到像对待别人那样利用他们的感情来欺骗,所以他只能杀人。当然Peter不明白是完全不同的原因让Tom没法容忍他和Meredith共存在这艘船上。
然后就是片尾最后的谋杀,混账的Tom啊,你得多扭曲才能一边要求Peter对你讲一些柔软的情话一边下手杀人啊……Matt Damon我要掐死你……
Peter的死只有声音,他说了三句“Tom is crushing me”,第一句是暧昧的玩闹,第二句声音似乎发闷而且有点意乱情迷,我怀疑这儿的潜镜头是Tom吻他了,当然也有更残忍的猜测……不说了。第三句声音碎了,Tom是用勒颈的手法杀了他的,Peter没有怎么挣扎,他可能还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后面只有呻吟。Tom一边崩溃地哭一边勒死Peter,那个镜头里他没有穿外套,只穿着贴身的衣服。
然后Tom出来了,不胜寒冷地一个人蜷缩在房间角落里。
最后一次的注意,Tom身上的衣服。
他又穿上了那件带兜帽和牛角扣子的黑色呢子大衣。
其实那也是在他孤身一人来到威尼斯,Peter在码头上笑着向他招手,在漫天飞翔的鸽群中,带着他穿过日过之时的码头广场……那时候音乐家穿着的外套。
没啥别的可说的了,我注意到Tom最后穿着那件大衣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我第三次看这段,不过我还是只想掐死他,话完了。
我跟朋友说,“我要为Peter写篇影评!!但是我发现我太长时间没认真写过东西了已经不知道怎么写不是吐槽类的东西了~ ”
她回答:“灯光调暗。手捧咖啡。低头。酝酿。淡定地玛丽苏。 ”
所以,这是篇苏文。
全篇表达的思想只有恶俗的六个字。
再。也。回不去。了。
很长时间之后,在几线思维的间隙里,我仍然会想起第一次看过《天才雷普利》这部片子的那个午夜。
暗沉沉的河流里隐藏着阴谋,无声的细浪似乎抹平了一切,又似乎是在温柔低语。然而最不能接受的是片末,雷普利走回自己的船舱呆坐,面上平静得没有一丝表情。大幕从两边缓缓合上,回想开头时光影分割的MD的侧脸,背后一片凉意。Jazz一样靡丽的开端,歌剧一般凝重的结局。
我从床上跳下来双手乱挥着比划:“我不能接受这个结局!他居然把那么温柔阳光的Peter杀死了!那么好那么好那么好的一个人,怎么能死呢?!!”
我清楚地看见暖黄色的灯光把我的影子打在对面墙上,手舞足蹈的姿势分外荒谬。我也看见室友嘿嘿地笑着的脸——这让我感觉自己更加荒谬,荒谬,而且悲伤。荒谬于我真真为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人的逝去而感到难过,悲伤于我无法撼动这个结局。然而改动了又能怎么样呢?一瞬间终结的美让这种美更加纯粹,且带有危险病态的魔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王尔德大叔你还我纯洁的心灵!我的审美品味完全被你给搞成这样了= =)。但我还是不甘心。这种不甘心是源于这个人物的魅力,为了人物而宁愿牺牲艺术的完美。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脑子中都会回想起Peter温柔的眉眼和临死前还不断诉说着Ripley优点的絮语。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影片中,他没有富家公子Dikie那种肆意放荡的耀眼,没有Ripley那样富于心机且敏感脆弱惹人怜悯,但是他就像那个夜晚淡黄色的灯光一样温暖柔和。淡淡的,却只是叫人动容。
Peter出场时,整件事情已经走过了一半有余。Ripley由于复杂敏感的内心失手杀死了Dikie,假扮他和傻大姐富家女若有若无的暧昧。歌剧院里上演的剧情恰与凶杀发生的情形相吻合。半场时,急于摆脱可能让他露馅的上层社会的人们,Ripley在人群中穿梭,然后撞到了Peter.然而和Peter在一起的还有Marge,Dikie的未婚妻。Marge忙着打探Dikie的下落,Ripley忙着掩饰,却没有人真正在意Peter微微发亮的双眼,友善的微笑。“I’ve heard all about you from Marge and Dikie”种下了前因,“let me give you the telephone number”背后大概也是有着暗暗涌动的期待。
然后是在监狱帮其时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意大利语的Ripley做翻译。简单地一句“Officially there are no Italian homosexuals, makes Michelangelo and Leonardo very inconvenient”缓和了气氛显示了幽默,而之后翻译质问时微微迟疑的语气表露了困惑。其实Peter一直都有困惑的吧。就像在最后的那句“Tom has a secret he doesn’t want to tell me”,Peter并非一无所觉。但是他情愿相信Ripley就是他们初见时的第一印象,纯洁而善良。
在之后,是著名的那些句子,也是我最爱最爱的一场戏。
手里端着餐具的Peter走进屋子里,看见专注弹琴的Ripley,脸上泛起宠溺的微笑。闲谈起这些案子,善良的Peter无法相信有人真的会去做,而Ripley隐晦地用地下室的比喻表明自己的处境。其实我想,Ripley对于Peter的爱是有回应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利用。每次两个人单独在一起,Ripley并没有像面对Marge一样信口开河,尽管每次说出的话都让不明真相的Peter感到困惑。“And then you meet someone special, and all you want to do is toss them the key.”Rioley说这句话时眼睛微微含着泪光,我想那一瞬,也许就在那一瞬间Ripley心里的天枰再倾斜一点,也许就是坦白。可是他没有。然而即便没有,我想在Ripley的心底,Peter也是和旁人不同的了。
然后是Peter坐在钢琴凳的另一边歪头看着Ripley。之前停住的音乐再度响起,缠绵低转一如这个不够坦白的清晨。断断续续的几个“if”里,Peter一直保持着温柔倾听的姿态,直到短暂的沉默。然后他低垂了眉目,像是下定了决心,再抬头,眼眸里是无奈,即便无奈却仍然持续着的温柔,接着一锤给这段关系,也是Ripley的困兽境地定了音:“No key, huh?”
无解是Ripley的心理,也同样是Peter和Ripley的结局。设计再巧妙,装扮再完美,可内心里仍旧有一隐秘角落,这个角落里住着自卑的,想要成为somebody的Ripley,为了不让他冲出来吞噬一切,这个地下室只能愈发黑暗。而Peter呢,那么善良阳光的Peter, 即便他喜欢的是接近于真实的Ripley,却仍然不是完整的他。就因了这不完整,Peter也成为了Ripley伪装成功下的牺牲品。
“tell me some good things about Tom Ripley.”Tom一直想要的,也许也并不是那些虚假繁华的生活,而是别人对他真正的肯定吧。就像他总想拿橡皮擦擦掉的往事——若是那些事情没有发生,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吧?若是,若是我先遇见了你呢?
世上最难有一人温柔待之,次难,温柔相待。
他其实已经找见了他。只是。初次见面,我已是犯下了弥天大罪,即便你温柔的微笑亦无法救赎。
而罪孽如此深重,泥潭深陷,我已然无法抽身。
所以,伴着Peter动听的声音,Ripley能做的,只能是收紧手中的领带。
可是,你真的,听见他在说什么了吗?
他说,:Tom is talented, tom is tender,
Tom is beautiful,
Tom is……is a mystery.
Tom is not a nobody.
Tom has secrets he doesn’t want to tell me, and I wish he would
Tom has nightmare, that’s not a good thing.
Tom has someone to love him ,that is a good thing……
而这时,你又在想些什么呢?
你还记不记得他在发现你做噩梦时体贴地问你要不要他留下来?在拿到你的钥匙时极力控制着喜悦的那声“your key.”?
还有发现你手被想用来谋杀Marge的刀片划破时细心地替你剪好创口贴,为了安慰你的情绪弹奏的小段欢快钢琴曲。
还有。还有空旷的教堂的对视,广场上高飞的鸽群,船上开心的高歌。是你说的,这时,一切都不想改变。
这些,你还都记得么?
他是唯一能打开地下室的钥匙,而你把它折断了。
他也是独一无二的几缕能照进地下室的阳光,但是最后的结局却也是隐没于黑暗。
你知道谋杀阳光的结果么?
暗夜里的生灵,迷茫而扭曲,永远处在焦灼之中。永远不会获得的平静和沉重负担的拖累最后会让你寸步难行。因为没有了阳光,你就无法真正活着了。
————————————————————————————
1.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开头,马尔克斯老爷子对不起哦~
2.其实我只是想写Peter,结果最后跑偏了~
3.之所以虎头蛇尾是因为太晚了老子想睡觉
4.其实我为什么今天写呢,因为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我特别喜欢的东西总写不出来,就像韦苏同人文我六年前就想写但是到现在一个字都没写过所以我觉得我要是今天不写估计这辈子都写不了了~
5.今天终于圆了一把再比较大的屏幕上看JD的梦想~好吧我太没出息了~
6.不知道为什么JD非二货萌货的角色都巨惨,不是死了就是女人被人抢走了,唯一一个好一点的手还烧残了~以及~Peter是我最喜欢的他演的角色~之后咋就没这类型的了呢~
7.结尾是多年严重失眠患者的真实体验哦~
8.期末了~我决定不看新的电影和书了~我要好好复习~特此立证~
首先先扯几句废话。得说的一点就是屌丝心中都有个高帅富。每个人都无法把一切想要的优点都占为己有。就像你或许高,但是你却不一定很帅。你或许很帅却不会很有钱。而有些优点你很努力,也得不到这些。因为你或许以为你很努力地去赚钱,却发现钱赚到了,但青春已逝。我们不能指望只得到不失去。就像是有人说储蓄是美德。有谁爱储蓄?这种爱能胜过消费。我们只是在抉择未来和现在而已。我们总是在不断地选择,得到一些,然后失去。虽然这选择不会是那么的清晰。在快意地自嘲是屌丝的时候,难免有些无助的凄凉。
当汤米在遇到迪克的时候,在身随高富帅的过程中,他发现迪克的一切都是自己想要的一切。而这种期望多少程度都暗藏着自卑。而这种希望成为对方的心理,转化成为一种爱。而每一种爱都可以归结为爱自己。他爱迪克,只是因为他想成为想迪克这样的人。不用担心钱,快意生活,追逐爵士,追逐性,追逐生活中的种种快意。他或许也知道高富帅一样有痛苦。但是在高富帅的光芒下,这些痛苦都显得那么高级。
汤米在不断地模仿迪克,这一切让他达到了内心中的那个自己。他希望得到对方的感情和尊重。但是现实就是那么的脆弱。即使他在努力地模仿,也不会成为高富帅。而在做回矮穷丑的那一刻,心中却更感悲凉。他在努力迎合想平等得成为高富帅的朋友,却终究敌不过高富帅的一句:“你只是我的一条狗(吸血水蛭)。”
在船上误杀迪克之后,汤米干脆就做起了迪克。他有着极好的天赋,不仅能模仿人说话,连签名都模仿的惟妙惟肖。但是要知道,说一个谎,就得为圆这个谎言付出代价。除非迪克是个宅男,否则你用怎么能应付他的爱人和朋友。在模仿的过程中,却发现拥有高富帅的幸福是那么的短暂。因为屌丝终究只是屌丝,学得再像,也只是屌丝而已。而在成为别人的过程中,那么对于过去的恐惧和自我的迷失所带来的痛苦,却不能代替金钱和地位所带来的快乐。只能在一次次痛苦地直面现实的过程中,逃避着渴望做回自己。
最终戏剧化的结局,也说明了汤米或许可以天才般得逃过杀人的制裁,却也无法逃脱内心的谴责。对一个能敏锐地感知内心痛苦的人而言,或许活着就是最大的惩罚。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这个世界本身就不是公平的。有些人自诩是天才,却发现自己挣得还不如无所事事的高富帅多。可能你还在学校辛苦得啃书的时候,却发现高富帅以及周游列国,学了好几门外语,快乐得打着洋炮。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生活轨迹里,却不代表我们不会幸福。高富帅也会有痛苦,当然这些痛苦都那么的高级。舆论总是充斥着偏见,高富帅总闪烁着光芒。高富帅可以很堕落,然后浪子回头。舆论总给予掌声。我不知道这种盲目的爱和仇富有什么分别。其实屌丝的痛苦就在于做什么都摆脱不了别人偏见,欲成高富帅而不得,欲舔高富帅的屁沟而不得。然而你怎么就知道高富帅何尝有不羡慕矮穷丑呢。他同样可以看到虚伪,感知痛苦。嫉妒这类所谓消极的感情,未必是件坏事。当然这不是什么辩证的说法。人正是因为有情感,才能意识到自己还活着。不要被痛苦蒙蔽了双眼,追逐幸福本身代替不了幸福。
可怜了裘德洛这么帅,演技这么好,却还是被人说是花瓶,这他妈公平吗?
偶就是看上了Jack Davenport…………其他的……无视掉……还有 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jude law帅
中间好几次都看不下去,因为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穷小子雷普利的谎言被揭穿 好在最后没有(真的是好在吗?)
全片晦暗而沉重,意大利的风光亦像蒙了一层灰色的雾,只有他,Jack Davenport那双深邃的眼睛,盛满了温柔,给了我温暖和柔情。那是片中唯一的温情,亦是爱情。这一夜,我陷入了他那汪无底的眼波。
Peter is gorgeous!!!
Matt Damon太丑了,和Jude Law根本不像!不要伤害爱你的人,否则你会死得很惨。如果那时候有腐女,一切可能都改变了。
我被困在地下室里,钥匙再也找不到了
“说说你爱我什么?”“因为你纯真……因为你善良……因为你温柔……”叫我如何能不杀了你?你说的根本不是我。
当年这些大牌都是nobody,明格拉真是全世界花痴的福音
明格拉就是有本事把一部犯罪小说拍成文艺片,还把非自己出生地的祖国意大利拍的那么美丽。演员阵容里集结了当年还略显青涩的诸多日后大佬,个个像钻石一样醒目。
如果不是马特达蒙,还可以再加一星。雷普利这个角色设定得太薄了,人丑,心态阴暗,占有欲强,死不要脸,自私……真tm集所有缺点于一身,在配上马特达蒙的一副呆样,这应该是影史上数一数二令人发指的丑恶角色了吧。但是,在电影世界里,导演还是可以安排一个金发美妞,一个优雅小哥爱上丫。
根本就是恐怖片!看的时候不停地想捂脸。卧槽太尴尬了!卧槽太紧张了!卧槽太傻比了!卧槽这可咋整!卧槽怎么这样!卧槽又杀人!卧槽警察来了!卧槽穿帮了!卧槽阴魂不散!能一直保持这种节奏也蛮屌的……
一个腹黑自卑受为了一个霸王别扭攻出柜杀人,再为了一个阳光可逆攻崩溃迷失的可怜故事,我想成为你,所以我爱你;我爱你,恨不得变成你。雷普利并不如传说中那样的聪明,他不是模仿的天才,他只是痴心的天才。我爱你,不惜让你永远看不到我的黑暗。
结尾处Ripley杀死Peter是放弃了最后的救赎的机会,任由自我被放逐荒野。扼住那个悉数自己好处之人的喉咙时,也是试图将丑陋的自己推开。迷失的人最可悲的便是永远无法承受爱与温情,比起外界的裁制,这样的惩罚才是最令人彻骨寒
我擦最后居然把这么温柔的Peter给杀死了!!!!不开心!!
一开始看这片名我以为是那种学习很牛逼很刻骨的励志电影,但是等我看到一半后就觉得是基友片,到最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murder!
白嘉轩说自己这辈子没做过不能告诉人的事,他撒谎,他就不敢把骗卖鹿家田的事说出去。事实是,只有靠着不可告人的黑暗面,我们才苟活至今。偶尔会有一个过客让我们误以为可把秘密相托,但在萌生信任的那一瞬也立刻动了杀气。人生来唯一平等的就是孤独与沉沦,直到身败名裂,永堕无间。
狭小圈子里的欺骗,竟然没被揭穿这些拙劣的谎言。人物塑造不错,但太经不起推敲了。
“我需要再看一遍谍影重重挽回对马特达蒙的爱= =”
AM大人的惯用手段:颠倒众生的主角。抱歉地说一句,MD长得实在抱歉——任何人和JL比长相都是输。(AM——“全世界花痴的福音”竟然和JL一样都是摩羯男。还以为AM会是金牛或天平,每一部片都力求美轮美奂。)
不喜欢雷普利这个人,意大利倒是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