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带着悲悯和怀疑的心态看电影,我想很多人都会被《北方的纳努克》俘获,这部1922年罗伯特·弗拉哈迪的作品,暂不理会它在纪录片历史中里程碑式的地位,仅仅是通过影片本身,就会看到生命的真实,并引发各种联想与思考。 纳努克一家是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那个时候他们的生活方式非常原始,在电影都已经被发明了的工业化时代,竟然在这种环境恶劣的地方还存在着原始人类的缩影。同时又觉得非常真实,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的确有某个阶段我们的祖先是用那样拙朴的智慧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因为生存的本能而与自然的恶劣条件搏斗。我之前看过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当然这两部是风格迥异的,动画是比较幽默、夸张而又浪漫地把人类进化表达为一个“追随光”的梦想,然而在这里,真实的影像把它记录为荒凉冰原上制作冰屋、用鱼叉狩猎的生活,而这些的共同点是人类繁衍、生存,以及缓慢的进化。 纳努克一家也并非是完全与世隔绝,既然有电影的拍摄,说明他们与近现代社会已经有了交汇。在我看来,这种交汇不免有些荒谬感,并且不公平。比如说与白人进行的贸易,他们用很多北极狐皮等动物皮毛换了刀子、玻璃球和色彩缤纷的糖果这类东西,这未免是不对等的。白人利用现代文明的巨大优越赚到了利润,让我想起了三角贸易,这种不平等是不是一种掠夺呢? 可是尽管在落后的文明中,仍然会有人性的美好可以瞬间融化心灵。哪怕是狗拉着雪橇,全家人艰辛的行走在冰天雪地中,就像杰克·伦敦多次在小说中描写的那样,他们仍然时常在镜头前微笑着,是那种憨厚朴实的笑,甚至还有这样的场景:纳努克在途中捕到一只白狐并把它绑在雪橇上,家里的一个女性成员一次次把脸贴过去又退回来地逗着它,尽管身边是风雪交加的迁徙,但这一幕真的是非常可爱。我还注意到他们在生吃猎物时,也是一种心满意足的、发自内心的笑容。还有纳努克教小孩子学射箭,他用雪堆砌出小动物的造型,并且还用自己的脸温暖小孩因射箭而冷冰冰的手,满是父子之间单纯的爱。所以我在想,我们在物质生活愈加便利的今天,是不是在精神的某些方面反倒还不如原始人类?比如许多非常珍贵的与亲人相处的时光,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相见,没有太多欲求的满足感,不至于太麻木、太沉重的心灵。 由于这部在全英课上观看过的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随后又查阅了相关资料,可是却惊讶的发现一个说法是纳努克一家在作者离去后不久因为配合纪录片的拍摄没能存够的过冬食物最后饿死了,也有说法是他个人在一次狩猎中不幸遇难了。也许这是无法考证的,但总给影片蒙上了一层悲哀色彩。而且关于这部纪录片人们也有它是否“摆拍”的争议。这些问题很难有确切答案,但是在争论中记录片也会逐渐发展。 就算《北方的纳努克》是一部不够完美的电影,我依然觉得它很成功,因为至少它给人以感动和思考,关于生命,关于人类过去与现实的,这些黑白影像已足够珍贵了。
“质朴叙事的诗意化纪录片”“质朴叙事的诗意化纪录片”“我们站在今人的角度,用高度媒介化了的认知观念,觉得搬演被使用的行云流水,以至于弗拉哈迪被赋予了一个既才华天成又因这才华背后的冷酷功利又令人忌惮的形象,忽视了另一种可能,即在那个时代条件下,如殖民主义话语在当时的正当性、特定媒介技术手段的背景,如机械的笨重、胶片时长与保管的严格限制等,这些状况共同形成了人类“可见”的与后世不尽相同的观念,使得“扮演”与其说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不如说是本能地在复制当时人们借助机器能够认知到的现实—一个电影事件。” “弗拉哈迪被誉为赋予冰冷记录以浪漫主义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的先驱,而维尔托夫在“电影眼睛”宣言里力主推翻扮演与预设,盛赞机械复制的自生力量,向后人彰显出的却似乎更多是建构主义的强烈主观立场。 前者看似是人类力量在机器面前优越之处的彰显—奋斗求生、战胜自然的故事,以及亲密贴近、自然朴实的情感体,实际上是臣服于媒介机器的生产逻辑,将包括所谓人类创造性的东西与机器复制能力一道糅合成为了机器的生产资料;而后者将复制看似全权交给机器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反向推动出人类在机器面前的复杂生存焦虑,从而没法完全进入这个生产逻辑。”
有趣的是“Nanook因协助导演的拍摄错过捕猎季,最终导致一家/部落饿死”这个鲜为人知的残酷背景的文本似乎只存在于中文世界。开场的intertitle中写道Nanook拍摄两年后因猎鹿失败死于饥饿,这点往往作为Flaherty在片中夸大事实而批评。
在《Robert and Frances Flaherty: A Documentary Lifee, 1883–1922》这本Flaherty夫妇传记中388页记载:Flaherty离开后当地后,Bob Stewart(片中贩卖毛皮段落的商人)曾通过书信告知Flaherty有关Attata(Nanook的扮演者)健康的恶化,Attata的去世也被哈德逊湾公司的人所记录——整个冬天的疾病后,死于1923年5月26日。一些人认为他死于肺结核。
Throughout his life, Flaherty maintained that within two years after his departure Nanook had died of starvation while on an inland caribouhunting trip. The story must be apocryphal, since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Allakariallak died in such a way. Bob Stewart kept Flaherty informed about Allakariallak's health, and in a letter of 28 January 1923 he informed him, "Attata is sick just now. In fact he's been in bed all fall and winter. He is just skin and bones and expect him to die any day. I'm surprised he has lived so long."^ This is a man whose condition would make crossing the room difficult, let alone enduring the rigors of a hunting expedition. Allakariallak died on 26 May 1923, an event recorded in the HBC journal for Port Harrison - an entry itself surprising, since it was not the custom of HBC men to record the births and deaths of Eskimo: "Allakaralook Sr. one of Revillons servants, who has been sick all winter, died yesterday afternoon and was buried shortly afterwards."J 5 That an HBC man would note the passing of a Revillon servant is an exemplary final playing of taps for a man who will remain vividly alive for us each time we view Nanook of the North.
抛开对本片的种种批评,这类“表的光鲜与里的阴暗”式的对照往往得到更多的关注,仿佛人们在呼唤圣或洁净中一定要包裹着俗或污秽。
一激动把短评又补充了点儿hhh,以下胡诌,轻言勿信,特此声明……
因为表演,所以纪实。纳努克是伟大的演员,导演,编剧,说不定也有可能也掌了镜。当白人导演自作主张把自己拍摄的素材给纳努克一家看,完了他们决定自己参与到创作中去的时候,这个影片的创作就不只是一个白人主体的“东方视角”了。纳努克们,用微笑,用编排的戏剧,模拟出一个西方人想象的“天真,高贵优雅原始人”,把当时的白人,甚至以后的无数人,感动赞叹。他装扮成我们想要他成为的那个样子,放下猎枪,假装不知道唱片是啥,以愚弄和反衬我们现代人的狭隘和愚蠢,不也是如此成功的吗?他是如此钟爱电影!当白人导演收到心满意足的素材,决定离开,他无比惊讶,促膝长谈“没什么要离开,为什么不继续拍下去”,“为什么不继续拍big aggie?”。他想要一直拍,一直拍下去,直到坠入影像的冰原深渊。他还以自己的死,留给后面无数人关于纪录片伦理的千古难题。All hail to Nanook! 纳努克的演出不也是如此真实吗?不也是他每天所经历的生活吗? 这部纪录片最好玩的是,他呈现出一个“原始的”以父亲为中心的游牧家庭,但在具体的狩猎行为例如狩猎海豹中,女性,小孩,全家人都得齐上阵,才能制服海豹。生活如此艰苦,不只是我们父权社会的现代人假设的,光靠男人的狩猎,然后女人小孩收集“无足轻重”的燃料,浆果,以家为中心活动就可以了。以这个影片来看,至少在“原始的”因纽特人里,女人孩子,她们同样是热量与食物的重要提供者。 所有纳努克都少了一个们,纳努克们,纳努克不是那个被拍摄的男性纳努克,而至少意旨那个有女有男的家庭。 只看到被白人男性凝视下“可怜兮兮”,“被迫演出”,最后因为拍电影而食物不足死亡的纳努克是不够的。这还是一种东方视角。假定他们就该纯洁无暇,不被现代蠢人打扰。纳努克为什么不可以是伟大的电影创作者,定义纪录片的那位大师呢? 纳努克们让我们每次看这个影片都怀着一种剥削被拍摄者的歉疚,真有你的,Nanook!
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弗拉哈迪花16个月远赴北极和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摄影机再现了原始的生活场景。虽然对本片有过“摆拍”是否纪录片的争论,但毫无疑问本片仍是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更是世界纪录片的光辉起点。
Grierson and Poetic mood.An creative treatment of actuality.
短评很多人说摆拍严重,我倒没在意。完全被纳努克的日常生活所吸引啊!!真的是太神奇了!太神奇了!看的过程中生出好多的疑问,比如爱斯基摩人不会得雪盲症吗?他们是怎么应对的?爱斯基摩人不会得感冒对吧?是什么病替代了感冒?纳努克是怎么辨识方向并记住自己家的“伊鲁格”的?(路痴一天都活不下去🙃)雪橇狗整夜都呆在狂风呼啸的野地里不怕冻死?疑问太多了……一个小孩子骑在一个身上滑雪,我也想玩,纳努克用雪块砌房子,我也想试试,他们全身穿着都是动物皮做的,我也想试试(不想)。最悲伤的是,导演说纳努克在影片播出的第二年猎鹿的途中饿死了!活活饿死了!我日!爱斯基摩人的人生太严酷了,完全人类版的动物世界,一生的每一天都为食物奔波,猎不到食物就被饿死。看影片羡慕他们的我,立马打消了这个叶公好龙的念头。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比纳努克人家乡北方小河中的石子还要多。’
这部片的重要性在于它出现在“纪录片”这一术语诞生之前。它违背了学者对于纪录片的定义,因为其中掺杂了人为表演的成分,里面使用的道具也是现代的,但因其重现了爱斯基摩人生活的精髓,它依然是在“纪录片”范畴之内。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反而拓宽了纪录片的范围
电视纪录片的开山之作。一直被纪录片工作者视为圭臬的该片,摆拍漏洞随处可见,那条船一下子一个接一个的出来那么多人的时候,我直接笑喷了,那一家人真有才,导演也太牛逼了,怎么忽悠人家进去的那条小船的 啊 .
这片儿拍得着实不容易。。。看完得出两点结论1.嘴是爱斯基摩人除了手脚最有用的人体部位,一个好的爱斯基摩人必定有个好口活;2.爱斯基摩人都是雪雕艺术家。配乐让人印象深刻,最后纳努克一家躲避暴风雪和狗儿们静默蹲坐的交叉剪辑还很诗意
据书中说片中主人公 爱斯基摩一家人因为配合导演拍摄延误了打猎时机 最后因此而死 不说什么了 默哀 致敬!
摆拍摆的好就成了真实再现,摆拍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摆拍是为了原样复现生活进程还是为了戏剧化表达的需要。另外本片的字幕是标准的默片的形式,它的出现打破了时间进程,这么看解说的出现应该算是一种进步
看片子不了解它的由来有多可怕,被摆拍和背后的悲剧深深欺骗。质量来说,这大约百年前的画面同今天的纪录片并无太大差距,但是经朋友告诉才得知因为参与拍摄而发生在纳努克一家人身上的悲剧让画面中的耐心、秩序不值一提。纳努克一家不需要这部电影,只是世人需要它满足猎奇。我十分抱歉。
这趟北方之旅是一次对异域风景和生活的寻访,同时也使得这部片子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早期纪录片之一。拥有“景观”元素,讲述了爱斯基摩人和此类“景观”斗争以求生存的传奇故事。弥漫着一股尚古风格,再现因纽特人古朴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表达出对原住民文化强大的浪漫主义的信念,主张追求一个不受机器文明污染的,能够与自身灵魂和平共处的精神世界。但与此同时,这部片子的“搬演”嫌疑也引出了关于纪录片的真实性的问题。主角纳努克(原名为阿拉卡瑞拉)实际上对现代仪器了如指掌,甚至帮导演拆卸和组装摄像机,咬留声机的唱片实际上是装作不懂。用长矛捕捉海象是片子的核心之一,但当时的因纽特人貌似已经不再从事此类活动。在纪录片中,关于真实性的探讨永无止境,如何找到真实与艺术的临界点与底线,也是纪录片从事人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神秘大陆的神奇种族,摩擦鼻尖是亲吻方式,冰封的海洋变成辽阔的冰原,海象是北极的老虎。果然哈士奇是世界上最好的狗。黑白镜头下,全景近景交替,够成足足的视觉张力,让观众不断地问发生了什么。从摄影师的谈话中学到的,采访不是最好的观察方式,不要告诉人们该坐还是站,一切真实地发生并记录。
紀錄片中的完美與"現實"之間的距離不應被當作一種犧牲,而應是一種納入:“現實性”的終極目標并非真實,而是一種奇跡性,一種共同存在的感知;這是一種自我的流放,更是必然的唯一可能。如果沒有這樣的瞬間,便不是很好的藝術。明顯的操縱性過强。且沒有深入内心。雖然已經看得見一些美好。很出色的二十年代蒙太奇手段。固定機位,為行動中那些不太多的意義瞬間進行裁切和跳動,輔以不同角度但同樣距離的鏡頭以不至太過單一。細想起來這種做法和中國古畫非要給天上的空白加幾隻飛鳥一樣倒有一些可愛。但畢竟是孩童的那種可愛。本質:藝術所追求的意義瞬間如果“現實”拒絕恆久提供那麽必須發掘其它的、比如連貫性的意義以及聯係的意義。總之是要意義的。
8/10。对弗拉迪拉的批判主要在拍摄者的越权上:开头好莱坞式的明星特写停留在纳努克脸上长达十秒,寒风中数名猎手站着用尖刀分吃海象时用客观式全景,等构图中心的猎手突然舔舐刀刃的血则用直观的特写表达拍摄者厌恶之情,当纳努克通过冰面上的呼吸孔发现海豹,费力地用鱼叉从冰窟里拖出海豹,这场战斗事关纳努克一家会不会饿死,却配上喜剧性的谐谑曲显然缺乏人文关怀,如果不是孩子与捕到的北极狐‘‘接吻’’一类控制之外的细节,纪录缺乏不确定性的魅力。但弗拉哈迪的镜头悟性很高,譬如狗群撕打一幕中,镜头左摇右摇随着狗乱作一团,天马上黑了让夜归的人心急如焚,接着晚归的五个镜头里,广袤的大地压迫着画面下方艰难爬动的人影,冰屋内相拥而眠的温馨画面和外面冻成冰雕的狗们,达到了搬演和现实环境自然融合的真实效果,这才是创作的核心。
虽然这个纪录片有表演的成分,不完全纪实,但是真的很有趣。
感觉没有达到内心期盼的那样好……只有配乐比较赞
影史载首部纪录长片,距今快100年了!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开创了人类学社会影像记录的起点。对因纽特人讲解留声机的使用、浮冰捕鱼、搏杀海象,造冰屋(居然还有玻璃窗),镜头下真实地还原了当时因纽特人的生活,他们热情、勇敢,为生存努力着。弗拉哈迪在本片中的摆拍和场景重现曾引起广泛争议,但就算是纪录片,本身也是人工加工的过程——取材、剪辑、角度、篇幅,完全还原真实绝不可能。9.2
【观于纪录片理论与实践选修课】纪录长片的开山之作,在新闻片和风光片的奠基之后,弗拉哈迪用探险片(travelogue)挽救了一战后观众的精神世界。尽管对蛮荒之人的优越感、对他者文化的猎奇心理都让人感到不适,但传递出来的这种近似梭罗“高贵的野蛮人”形象,会让历代的各地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感到向往。从第一部纪录片开始,“搬演”就已然存在,对待“真实”的讨论伴随着一切的纪录。
奇观的一种,猎奇心理引导全片。弗拉哈迪如同格里菲斯,背负着相似的盛名与骂名,我选择前者。
讨论部分剧情刻意的拍摄过程是否违反纪录片准则根本毫无意义,因为纪录片就是由它定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