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近期的片子越来越让我失望,玩的都是花哨的特技,似乎没有些大场面、高科技片子就拿不出手、见不得人似的。而这部片子才是多年以前真正的精品,帕西诺和肖恩潘都是演技派高手,特别是帕西诺在这部片子中的表现,绝对一流。真正的老大是不需要什么行头和排场的,举手投足间的气质足矣告诉你他的身份。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对人物淋漓的刻画,这才是电影真正的精髓,这部电影里没有任何特技场面,但却能够让你完全沉浸其中。片头和片尾的处理也绝对是大师级导演的手笔。
片子虽老,但绝对经典,一定要看。
野马杀死了卡利多,卖古柯碱的杀死了卖海洛因的,虽然他洗手了。金钱至上的新兴势力取代了重义轻利的传统势力,过程的阵痛必然伴随着暴力和鲜血,究其根本还是人的欲望被无限放大。
毒贩不卖海洛因改卖古柯碱;年轻人为了金钱不再尊重生命,甚至黑吃黑。
这提醒卡利多,虽然只在监狱里呆了五年,这个社会已经不是他所熟悉的了。他是真正的聪明人,知道金盆洗手做点正当生意,知道情义要人命比子弹快。
他终究摆脱不去旧日的荣光,恪守有恩必报的江湖情义,上了大卫的贼船。就算和大卫划清界限也要让他说一句:我们互不相欠了。情义是他的催命符却不是夺命索。旧日的伦理道德或许让你束手束脚、处处被动,却不危险,没人喜欢腐朽的老房子。
危险之处在于老房子所处的位置,新贵想在这里建帝国大厦,所以要驱逐老房子的钉子户,先礼后兵。钉子户并非守不住自己的堡垒,只是他想搬到海边与世无争的新房子里,不拒绝拆迁了。
如果说新旧势力的冲突是卡利多死亡的客观原因,失去狼性则是他自己服下的一剂毒药。
曾志伟在无间道里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卡利多以为自己还完了,他忘了自己还在江湖里。
导演在一开始就宣告了卡利多的死亡,整个影片便成了卡利多遵循宿命的谢幕演出,在1993年,似乎也是传统黑帮电影在好莱坞的光荣谢幕。
帕尔马拍出了一种港片特有的浪漫主义古典英雄气质,让人迷醉。
我喜欢情枭的黎明这个片名,情、枭说卡利多;黎明,向前是光明,向后是黑暗,咫尺天涯,就是天堂地狱。
不知是谁给出了这样一个译名,与原名“卡利托的方式”看不出任何瓜葛,也很难得知其确切的含义,只能感觉到字面上透露出来的那种悲凉入骨的意味,似乎可以想见是一个英雄末路的故事。在我的概念里,“枭”始终是和凶悍强横、狠心寡情之辈相联系的。“情枭”这样一个生造的名词,意义颇为含混又略带矛盾,但放在男主角身上,竟是万分贴切。作为当年的黑帮风云人物,卡利托自有其过人的手段,但重情重义却是他的致命弱点,所以悲剧往往不可避免。
对黑帮片的情结是从港片开始的,在我们这些社会主义花朵看来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世界,法治无力、命如草芥、人心惶恐,从传统道德角度很难把那些蛊惑仔定义成正面人物,但从他们的所作所为中分明可以得到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其实人人心中都存着一种怀旧的英雄情结,黑帮片所体现出的那种兄弟情义、江湖氛围从精神气质上跟古典作品中的侠义情怀也有所暗合。在这个日益冷漠功利的时代,任何一点点男儿血性和丈夫气概都能让我们热血上涌、大呼过瘾。而且悲剧所蕴含的力量总要比正剧、喜剧都强大的多,所以我一向以为金庸小说里最大的英雄就是萧峰。
在真正大英雄的价值观里,存在着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做人的原则底线,就是“卡利托的方式”——他对我不仁,我不能对他不义。但这个世界始终都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们的天下,正经体面的律师可以暗藏祸心,推心置腹的知己可以两面三刀,忠厚老实的手下可以临阵倒戈,情枭们只能孤独的徘徊在他自设的道义牢笼里,等待他的只能是一个血红的黎明。
看阿尔·帕西诺表演真是一种享受,特别是他口若悬河、旁若无人的辩才,略带嘶哑的独特嗓音,即便是沉默无语时的心理独白,深邃眼神中也带着难以抗拒的魅力。最后一个波多黎各好汉,那与生俱来的真性情是不可能被感化的,牢狱和生活消磨的都只是他的棱角和锐气。但当他被消磨到只剩下存一点钱、找一个爱人共度余生的卑微希望的时候,那一点梦想只能被轻而易举地击碎。因为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教科书就是教科书啊!开场和最后的追逐戏,前排大荧幕看真是给力。虽然声道很糟糕,但想想这从未放过也不怎么会再放,就觉得真幸运。卡里托的方式,卡利托之路,还是情枭的黎明好,当然最好仍是Carlito's Way
还行吧,我不是太喜欢
这部电影在我心中的地位丝毫不亚于《教父》三部曲,它在岁月的沉淀中不但没有失去光彩,反而越来越有味道。哪怕我忘记了电影的剧情,也不会忘记在那个暴雨的夜晚,卡利多在雨中追随着仙女一般的凯尔,小心翼翼又满怀激情,顶着垃圾桶盖窥探着女神。帕尔玛用这样一段戏来表现卡利多对旧日面孔的眷恋,这种眷恋像是一种宿命般的追逐,让卡利多无法逃避也无法违抗,即使世界早已不再是那个讲道义的世界。阿尔·帕西诺的表演相当精彩,让人很容易忽略掉帕尔玛精妙的场面调度、灵动的长镜头与花哨的视角转换,兼具复古的气质与创新的理念,实属难得。二者相辅相成,拯救了这个略显平庸的剧本。
江湖悲剧造就个人悲剧。直到“我想做好人”“出来混的迟早要还”云云开始从脑海中串场划过,才发现是部兼具比利·怀尔德式悬疑和港片式情感的作品,在高级套路中以调度现灵光。帕尔玛是一个精通无数典型大师手笔的非典型大师,这种电影拍出来就是为了赐予众多影迷顶级通俗享受的,包括他自己。
于是,大卫找来了卡利多帮忙。虽然凯尔苦苦哀求,为了报恩,卡利多还是答应了去执行这一危险任务
布莱恩·德·帕尔玛又一黑帮力作。1.帕西诺再演黑道大佬,与[疤面煞星]冷血偏执的Tony相反,Carlito是侠骨柔情的追梦英雄;2.西恩潘的猥琐出演与阿拉贡龙套;3.地铁与车站的追逐长镜头,调度极佳,令人窒息;4.首尾呼应的长镜-纵向旋转180度再翻至俯拍位;5.Escape to Paradise的紫色迷梦,悲情无比。(9.0/10)
看得我胃疼!!!al pacino无死角的帅!!!
http://www.funshion.com/staff/list/n-e5b883e88eb1e681a9c2b7e5beb7c2b7e5b895e5b094e78e9b.o-re.pt-vp.ta-1
长镜头很出彩,另外追杀戏特别刺激。
开场的天旋地转很棒,一个事先知道的结局,后面的发展就有点……话说这样的意译片名,内地现在也不可能出现了吧
我大概是Al Pacino绝缘体,德·帕尔玛所有电影里最无感的一部,电梯跟火车两场几乎是Untouchables跟Dressed to Kill的原样复制。想要脱身却愈发身陷囹圄的无力感,远不及简单的“Escape to paradise”迷人。
此类故事,如何平衡“被兄弟出卖”与“朋友本应物以类聚”之间的关系?如果主人公很蠢,被利用出卖倒也罢了。如精明老练,却全然不识兄弟何种货色,那就活该倒霉。可活该倒霉,恰又不符影片试图传递的情绪,于是自相矛盾。这点上,兄弟情不如蛇蝎女好把握。后者可使明知故犯更为合理。当然,同性情愫可像迷恋蛇蝎女一样提供精明男主产生思辨盲区的借口。而情枭的问题是:另开的那条线索属于纯粹的传统异性恋,所以就只剩下街头哲学这一种托词。可街头哲学里,除了哥们义气之外,更有观察判断和危险预警的经验累积啊!这时,帕西诺就像换了一个人。
追杀戏真是紧张感十足 另外为主演的演技点赞
大量出色的长镜头应用,几场追杀的戏码做得紧张感十足,德·帕尔玛用他高超的技巧把这个本就一波三折的故事讲得更加震撼,而在这之上更为精彩的无疑就是帕西诺精彩如教科书般的表演了,最后一条波多黎各好汉,真有你的!你可是个意大利后裔!
you are so beautiful
中文片名点赞,车站追逐戏时间长却不拖沓、层次丰富却不炫技。香港纽约是中美两大黑帮片盛地,江湖道义作为人物通行证,成为这类型片永恒的精神内核。事先张扬的悲情结局,卡利多在秩序交替间走完他的英雄之旅,看完想趁618去买件皮!风!衣!
噢噢太好看了!非常大胆地一开始就把结局给放了,全片干脆就奠定了一种“既然如此悲怆那何不把人物往完美里刻画”的基调,所以就有了帕西诺这样一个江湖老道、朋友八方、讲求信义、专情浪漫并且还帅!到!掉!渣!的!完!美!男!人!最后在中央车站的追击戏太精彩了~ 还不快快买件皮衣?
黑片脑残粉第一次大荧幕看黑色电影以泪洗面会跟人乱说吗?爽不爽想必今天在资料馆的吊丝自有公论,类比《杀死唐人经纪》《步步惊魂》《在沉默中爆发》等,也是主人公一直在‘行走’的电影。最紧张处,没像法国贩毒网跑的的狗蹦狼突,还是能把个追杀镜头拍的神乎其技。悬疑都解决了,内心独白写得很美。
让一个金发碧眼的高加索女人,苦等一个脑袋挂裤腰上的拉美裔监狱常客好几年,这剧情也是真敢胡编。。。。不过阿尔帕西诺有几个眼神可可怜怜的瞬间还是挺动人的
帕叔的黑道片永远是心头大爱啊!除了帕叔,还有谁能在雨天顶着垃圾桶盖子,淋成落汤鸡还颠倒众生?除了帕叔,也再无人有资格说这句台词:情义杀人比子弹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