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集故事,要讲尽这么多人在这个历史时刻的人生,显然很多都是粗粗一笔的略过。再细细地说说对这些人物的看法。 整个剧里,整体来说,朝鲁和阿藤花是明显借着别人的宽容和爱,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前面,朝鲁是不多想着别人,也不想着别人是怎样的爱他照顾他,就一门心思地要回上海,要放电影,身旁的亲人被他伤害着,却又宽容待他。幸好有毕力格这个深爱他妹妹的男人,把自己的孩子过继给他,让他忽然间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飘忽的心思终于安定下来,事业有成,成了全剧里最富裕的大老板,最后在上海买个四套房都是轻而易举的小case。电视剧里可以这么塑造,在真实的世界里,每一次的闯祸,都可能是一次人生的掉落,而每次的掉落,大概都需要爱和机遇来回到起点。
阿藤花,从一开始就是只想着自己,缺吃让她缺爱,脑瓜子很活,吃不了苦,会挑人。每次选择都别人吃亏她得好处。同来的孩子还和她做朋友,不知道是真实的可能,还是全靠编剧的努力。这种只想着自己,舍他人的利益,得自己的好处,看着生气,实际中大概每个人都难免做个一两次。故事能这么写,也全靠草原上人的心胸宽广了。
故事里这两人最后都还是单身,没成为一家,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因为缺了替他人着想的能力。
若水,就像弹幕里说的,是最知道感恩的孩子,放弃自己爱的选择,回馈了妈妈对她的爱。
通嘎拉嘎,她得到的爱,和她给出去的爱,都很多。
人生,很曲折,好好爱,好好努力。
这一颗星生气的是阿藤花,为什么男女主人公一直纵容她,谦让她,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苦,为什么要可怜她,难道谁过得好嘛。过好自己,自己过得并不好还去可怜别人。我头一次看电视剧气的无法看下去。真是他们不是善良,是傻气,就算要体现草原人的淳朴,也不能这么夸张呀。真心希望能给阿藤花一次疼的教训,让他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让着她,给他一次次机会,帮他做所有事,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总发生在一个只依靠别人,或者剥夺别人的身上
看了国家孩子后,去搜了下,这个竟然是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很震撼!(以下来源百度)
1960年前后,由于受全国性饥荒所困,一大批江苏、浙江孤儿被无奈的父母遗弃于上海,随后又被转送到陕西、河北、河南、辽宁、山东、江苏苏北以乃至内蒙古等20个省份。据保守估计,其人数至少有五万之巨。
当时南方水灾严重,导致人多地少的江南水乡一带外流人口陡增,多数流落在上海一带乞讨糊口。尽管他们在繁华的大都市乞讨,但也无法养活嗷嗷待哺的婴幼儿。因此,只得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遗弃在码头、车站或商店等人口流动频繁的地段,期望好心人来收养,给自己的孩子一条活路。当时还流传一句话:“送到上海就能吃饱饭了。”1960年5至6月,中央曾连续发出关于京津沪等城市粮食供应告急的文件,而6月6日发出《关于为京津沪和辽宁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中称,北京存粮为7天,天津也仅10天,上海已无存粮。显示了当时的严峻形势。另据《上海民政志》记载,上海社会福利机构在1958年共收容婴幼儿1770人入院,其中弃婴占98%。1959年收婴3525人。1960年1至3月,共有弃婴5277人入院,最多的一天收容109人。1960年年收容量创历史最高记录。由于城市粮食匮乏,在国家民政部门的统筹安排下,这些弃婴开始被火车搭载,转送到全国各地,由情况尚好的地区的人家收养。最早在1947年,河南省就开始陆续接受来自南方的孤儿。据当时温州孤儿院的工作人员李根程透露,从1957年到1960年底,仅她参与护送了的就达11批,一共670多名,主要是到河南的洛阳、三门峡、偃师三地。以后,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找到内蒙古第一书记乌兰夫,希望他帮助一些奶粉。但乌兰夫在请示总理周恩来后,决定让内蒙牧区接收一批。同时,所有运载着孤儿们的火车、汽车沿着由南向北的道路一路转送,将孤儿们分别安置收养,凡是所到之处,几乎走一路,安置一路,跑遍大江南北。路途中究竟留下了多少孩子抛别家乡的哭声,事后人们估算的一个保守数字,是5万人。
到了1964年,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孤儿北送工作相应停止。随着时势渐转,劫后余生的家人们投入到另一项工作去——在茫茫人海中,捞针一般去寻找当年被弃的亲人。
先是从主持人大赛中又一次听到了“都贵玛”的名字,而后陪爷爷看电视的时候在中央八台看到了这部剧的第一集,看着看着就流泪了,便决定将这部剧从头到尾看一遍。
故事的大背景是:1960年,中国发生大饥荒,江南地区受灾严重,很多父母无力抚养孩子,把他们送到保育院,一时之间大量孩子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而随着弃婴越来越多,保育院也面临着巨大的救助压力。 周恩来总理得知了这一情况之后,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主席达成共识,把上海的3000多名孤儿送到内蒙古草原交由牧民抚养,而这些来到内蒙古的孩子被亲切称作“国家的孩子” 。
朝鲁、通嘎拉嘎、阿腾花和谢若水同为“国家的孩子”,他们的交情贯穿于这部剧的始终。同时,乌兰妈妈的无私奉献、哈图大叔雄鹰般的胸怀、徐连长爱妻爱女的默默付出都展现了那个时代下草原人的无私与厚爱。
小忠初到草原时对上海的执念既可赞又可气,可赞的是他没有忘记他的故乡,虽不愿承认父亲已逝,但骨子里的那倔劲儿让他一直努力,可气的是他为了自己的目的,让多人为他的执念买单,宝力根在兔子滩因马失前蹄被马压死,乌兰妈妈、哈图大叔为他寒心,此时的他好比捂不化的冰块。但好在小鱼喜欢乌兰妈妈,并不是一味听哥哥的话。小忠改名朝鲁,小鱼改名通嘎拉嘎,兄妹俩一个在哈图大叔家,一个乌兰额吉家,虽身在异处,但心仍旧在一起,兄妹本就吵不散,打不开,而且他们还遇到了很爱他们的额吉和阿爸,这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股暖流般的存在,同时也是感动人心之所在。
剧情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让人生气的地方,但这也是生活最真实的表现,不是吗?满都拉校长的步步安排,谢若水的一再妥协,朝鲁因未上学造成后期目光短浅处事不力,阿腾花不断抓尖冒头,徐连长的歪脑瓜只为了母女俩等都是那个时代乃至当今人性最真实的表现,我们愤怒于剧情的发展不是很符合我们的预期,愤慨于他们的表现让我们失望,但不要忘了时代在发展,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仍在发展,他们的行为是发生于他们那个时代背景下,他们别无选择。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所以遇到无私的奉献时,我们该发扬光大。
武汉加油!湖北教育!中国加油!
一部电视剧看了能让人白天惦记,梦里萦绕的当属《国家孩子》了,我看了三遍,哭了三遍,特别是为人母为人父的,最能感受到这种揪心的疼。 六十年代国家粮荒严重,兄妹二人随同三千多福利院的孩子被国家统一安排送往内蒙古大草原生活,哥哥非常不愿意离开上海的家,一心地想带妹妹返回自己的家乡。无奈事与愿违,当一次次地尝试从内蒙古逃走失败后,孩子彻底绝望了。特别是当孩子站在高岗上朝着家的方向无助地、绝望地喊出那句响彻天际的、直击心扉的“爸爸”时,那一刻让人肝肠寸断,心痛不已,忍不住泪如雨下。然而,回应他的只是一望无边的草原,其实他的爸爸早已不在人世了,无人能够帮得了他。现实残酷地暂时断了孩子回家的念头,逼迫他们去接受另一种生活方式。 善良的草原人民用宽厚的胸怀接纳了这群汉族孩子,悉心地把他们抚养大了,最终用善良和宽容感化了他们。但回家的念头一直埋在心里,从未断过。他们成年后,羽翼丰满了,自己有能力来达成这个在心底埋藏了多年的心愿了,于是开启了上海的寻亲之路。 回家这条线贯穿全剧,思乡情牵动人心,浓浓的人情味令人感慨动容、唏嘘不已!
本来是想打五星的,一星给演技,一星给用心,一星给感动,再给细节一星。但是有一点不足,就是感动不一定非得遗憾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印象中少数民族更喜欢多生吧,为什么谢若水和朝鲁都没孩子,阿藤花从小坏到大,坑队友坑帮过他的一切人,自私、势利、虚荣、虚伪……为什么朝鲁一直喜欢她?给他养小孩还送她女儿留学,最后老了才嫁给朝鲁也没给他生个一男半女的?为什么图雅就得难产自己和孩子都死了?就不能留个孩子么?留个孩子就意味着生命的延续,新生、新的希望啊?!谢若水是痴情的,但是娶个老婆也没有一男半女的,坑害媳妇一辈子啊!老了怎么办?感情遗憾了,工作清廉,一个好大学生下基层一过就是几十年,那时候的大学生啊,宝贝啊!遗憾的前途,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但是却感觉生命没有延续下根,没有希望,你奉献给草原,起码能有新的希望,你媳妇也是个好人啊,剧情可以说没有生育能力,但是不能这么遗憾的就没了希望了呀。满部剧很感人,但是我觉得最大的不足是没有个这两个男人的后代是最让人难过的,因为看下来全是遗憾全是泪点,主演都没有好的延续的可能,让人觉得很难受。最喜欢里面两个角色,一个是哈图一个是乌兰,感觉他们代表着大智慧、善良与大爱。好希望出个电影能弥补这两个遗憾!因为看完了觉得全是遗憾,但这样的剧感觉用不着这样也不能这样啊,你甚至可以让一代又一代的人生活在草原,但是却感觉你们去了什么也没有了一样
CCTV8播出,在家陪家人看,主演都是《我是特种兵》的演员,影片水平都不差
哥哥小演员演技也太好太细腻了吧,看他哭我也哭😭
“零下十七度,人体的极限是7个半小时,他们已经呆五个小时了。”这台词有点尬 一本正经的台词 紧皱的眉头 让人出戏。。。
间断看了几集,觉得成年演员演的都很不错。被通嘎拉嘎与谢若水的爱情吸引,最后被毕力格折服。草原太美了,草原上的人太美了。略微伤感。片尾曲太好听了。
小时候看电视剧是看那些“偶像”,现在我更愿意去看那些好演技,好剧本,好导演,好配乐的电视剧,《国家孩子》就是这样的电视剧。 从第一集开始到小演员下线,每集必哭得稀里哗啦。这些小演员演技真的比现在很多成年演员都要好很多,特别是哭戏,看的人心疼。 看到现在我有几点想说。第一点是我爱我的国家,国家是我们最强大的依靠。第二点,孤儿真的太可怜了,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孩子,但真的,以后我如果要生,也一定要对他负责到底。第三点,不要多生,而且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剧中的黄小仙演得我又爱又恨,小小年纪怎么那么多心眼儿,回来才明白是因为家里孩子太多,东西根本轮不到自己,才学会的抢啊,所以要优生优育。 电视剧很好看😊
本来打五星。越后面越不行。
在草原成长多么好啊……那个一直在草原拉琴的人,在80年代到来之际,死去了。后期剧情走向真的是有点恶心了,减星
阿藤花这么婊真的会善终吗,欺软怕硬,自私自利,偷奸耍滑。后面抛夫弃子都是轻的吧
疫情期间跟着我妈看的大概最好的一部,像小时候那会儿的电视剧。
很震撼的一部电视剧,也很震撼曾经60年代确有其事的历史。
篇幅不长,剧情还算紧凑,氛围比较严肃,题材也是以前没看过的。内蒙的风土人情味道醇厚。演员演得好。
阿滕花看得我气死,不得不说演员演得这么让人生气也是难得…
编剧还是差点意思,靠角色的死亡来推进剧情也太生硬了吧!宝力刚、王朝阳、图雅的死都太缺乏合理性了。。。所有的星星都献给演员的演技。编剧真是拖后腿。
正好这段时间我重温特种兵火凤凰,三位演员都是出演过火凤凰的,以至于看剧中人物总会出戏😂
好剧,现在的小演员演技都这么了不得了,数次泪目。片尾曲蒙古长调太好听了。
很好的剧本和历史背景,但是人物三观太有问题了,阿藤花凭什么拿了通噶的名额?!弃剧弃剧
巅峰在孩子那8集,不解释
这部剧呢,是我最近才看完的。第1集开始我就想问一下编剧,为什么卢小忠和卢小鱼的父亲去世了,连个遗体告别仪式都没有,就被邻居连哄带骗地送去了孤儿院。厂里领导呢?
要被这个阿藤花气死了!自私无耻不要脸!专门为她记录一下-_-
孩子们和大人全部演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