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爷爷是抗美援朝老兵,所以看这部剧时特别有感触 ,感谢全体演员用精湛的演技重现了当时的热血场景!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战争虽然残酷,但信念永不腐朽。一个带着小资思想的解放战士,在战火的熔炉中一步步改变,一步步成长,前线的战士他们想自己回到美好的家园,但更想让所有人都拥有美丽的家园,所以他们用生命在捍卫和平!
和平年代来之不易,勿忘历史, 珍惜当下!
优点:1.装备道具考究,出现了我的信仰波波莎,以及伽兰德M1,巴祖卡,汤姆森M1/M1A1型冲锋枪等众多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武器,并且还特意展现了巴祖卡射击装填的步骤,大八粒弹出漏夹的特写,结合专门用武器射击的动画作为片头,以及借剧中人物之口讨论武器的性能,可以看出导演团队是资深军迷,这也使得武器成了本片加分最多的地方,也是军迷的一场视觉盛宴;
2.展现了我军支部建在连上,通过党组织民主决策的制胜法宝,特别是前两集还专门谈到异国作战没有基层党组织和群众基础的短板,可以说编剧团队基本理解了我军的精神内核。
3.朝鲜战场有朝鲜战场我们预期能看到的要素,有人民军,有朝鲜百姓,有平壤城,而不是在一片毫无辨识度的架空地图里和从天而降的美军单挑。
缺点:1.如已有的短评所说,剪辑完全是灾难,每一幕之间的衔接都完全没有了,但是也不难猜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来源于拍摄之外的因素;
2.关于剧中出现的波波莎,有一些镜头看起来虽然细节和视觉质感应该是真家伙,但是却比真实的波波莎少了最前面的用于抑制枪口上跳的标志性的散热孔,整体枪管短了一截,不知道是否是为了发射空包弹被迫改造削短;(如下图)
3.部分射击枪声和火光明显是后期制作,考虑到武器道具本身如此考究,这种偷工减料实在不值得
别再安利了,也别再水了,观众没那么傻,这里的高分包含了太多我们对于那场特殊战争的特殊感情了。抛开故事的特殊历史背景所带来的感情因素,我们从旁观者的视角看,客观来说,仅就拍摄手法及服化道方面而言,片子质量还是不错的,不过也仅就这些了。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观看描述这段特殊历史的剧,是很难抛开情感因素的。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我,一路看下来却更多的是这样一种感觉,这是在看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只是把演员的脸改成了中国人而已。看了被帖子狂安利的高级军事素养,其实就是参考美剧而已,不禁让人想起近年来流行的高级美。更主要的是士兵的肢体语言根本不是国人的样子,皱皱眉,耸耸肩,你见过身边哪个中国人是这样的?中国人是不会这么说话的,这么说话的人在中国就是一脸欠揍的样子。我们讲究站有站样,坐有坐样,士兵们更是如此。这部剧里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外国人的肢体语言,准确的说是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里面士兵的肢体语言,至于为什么这么演,怕只有导演自己明白了。
为啥说是中国版兄弟连呢,因为看过美版兄弟连的都晓得,兄弟连是以连队为单位展开故事叙述。
讲述一线部队视死如归,奋战一线,经历血与火的洗礼,成长为真正战士的故事。
而战火熔炉同样是异国他乡,以连队为主要视角,表现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英勇事迹。
因为战火熔炉的海报,以及极低存在感,差点错过此剧。有没有五毛钱海报雷剧的既视感。哈哈哈
开局介绍了 1950 6. 25 朝战爆发
迈开阿瑟仁川登陆,我东北边防遭受美军骚扰等大背景
而且影片视角也比较独特,主角是“解放战士”,连部通信员赵和。(少年兵出生,会英文,和美军共同战斗过会开汽车坦克)(个人认为,赵和是本剧最大BUG 会英语 懂美军条例的 起码配备团级吧,居然配备给了一个连队)
开局火车车厢里一排长陈天放把玩的应该是美军马克2手雷(难道是国军补给的,哈哈哈)
然后介绍说10月19日 某部四连出击朝鲜 应该是40军118师 (还有朝鲜十月份会下雪?,这个是个BUG)
有些人说服装太新,我觉得还好啊,细节还行,开始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章,入朝后去掉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应该是后来才加的)
然后提到了M3半履 以及口粮等级,这个对于军迷来说都是知识点。
还有战斗中的“芝加哥打字机”(难道也是国军补给)
本剧最大亮点,就是打脸人海战术,志愿军拿人命不当命
三三制战术 交替掩护分组跃进。各种战术动作,完美诠释。
而且初期的遭遇战,打的美军晕头转向。我军还没有吃亏,有点轻视美军,剧情都有很好的诠释。
开局就是个大喘气~~~ 坦克
被俘虏的美联社记者,掏记者证这段搞笑,我们东北亚的思维,被俘虏就要掏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殉爆。美国佬思维,投降就受到日内瓦公约保护。
还有记者知道这支队伍后高叫Chinese,中国人来这干嘛?本来大家都要回家过圣诞节的。哈哈哈
这里出现了另一个BUG,也就是美军坦克还没有进入巷子,我们就发动了攻击,美军三两坦克,两辆组成交叉火力,机枪加重炮。分分钟团灭。
正常不应该起码放进来,排头。再进行突袭,爆破履带,让美军坦克堵在巷口,敌人重火没了优势。
还有就是有巴祖卡,不晓得早点准备,这是玩呢。
然后就是之地粗燥的军功章,反应我们落后的工业。
赵和劝降成建制黑人军团,这个应该是杜撰的吧,我们应该有成建制俘虏的黑人。
还有纪录片里的黑人,不都是呆呆的,顶着厚嘴唇,麻木看着镜头。这个黑人军官思路很清晰啊,哈哈哈,战争留给白人去打,我要回家过年。
还有和记者的对话,辫子不代表中国人,骑兵一师,也代表了美国。初期的战争让两个国家都有些懵逼。
战术纵深排布,第一梯队主攻,旁边辅助攻击,还有预备队。突击队撕开口子,辅助攻击迅速补上,扩大战果。
这里得谢谢财神的谨慎,如果不是财神觉得侧翼还没有完全控制,迟迟不打信号弹。如果是陈天放,那第二梯队也就上去了,死伤就惨重了。
这集的冰河冲锋,和冰雕战士,都很震撼。财神不辛死于敌人火焰喷射器,十分惨烈、
雨三湾的感情戏,这里是粗粗带过,就好比钢与铁,血与泪中,夹杂了一丝人性和温存。个人感觉处理的很好,不像神剧,最后把战争剧爱情偶像化。
同时军队换装苏联武器,也说明苏联的军事援助到了。
还有平壤大屠杀的一幕,志愿军的军纪真的是文明之师。不管是朝鲜军队,南韩军队,美国军队,都在战争期间残杀平民。
意识形态的悲剧,今天朝鲜军来了杀南韩的支持在,明天南韩来了杀朝鲜支持者。欢迎朝鲜军队的条幅后面就是欢迎美军的条幅。
看过《南部军》的都晓得他们是如何互相迫害的,真是人类悲剧。
坦克大战,这集也比较尴尬,一个从来没摸过坦克的当炮手。重点是美军坦克迟迟不开炮还击,这个BUG有点过分啊。还有赵和被一枪颅穿,这居然不死,而且神奇恢复。
把文工团演绎的太弱鸡了些,他们虽然不是一线战斗人员,可是意志也没那么薄弱吧,“没车怎么走,用腿走” 还有文工团的死伤,也很让人难过。战争不是一线部队在牺牲,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在牺牲
从突袭补给站,到吸引美军仇恨,牵引敌军,这个我信。
记得1962年惩印战争,就是说了,“敌人不仅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那位大哥庞国兴。
当时他们的三人组就是遇强就打游击,遇弱就声东击西包围。可见我军军人意志力。
志愿军连队在美军特种兵的打击下,失去了连长,失去了指导员。可是赵和等意志并未打散。
还在不断谋求最大的价值,为大部队争取时间。
当然故事就此终结,13集完结,这个的确让人一头雾水。
每一场战斗都是有头无尾的,打两下就莫名其妙的结束了,无聊的事情瞎扯半天,整集整集瞎扯淡,居然还有人安利说比跨过鸭绿江好看,和跨过鸭绿江比差的不是一点啊,完全不在一个层次,战火熔炉我是一路快进看完,没有几场像样战斗,也没有体现出战略和战术,倒是一天谈情说爱,兄弟长兄弟短的,完全就是一部小型的没有任何格局的电视剧而已,居然被水军吹捧上天了,现在豆瓣也不可信,
电视剧里的党支部有了,党支部会议有了,举手表决有了,硬核的军事写实有了,
但是战士聪明才智好像还是看不到,我军战士似乎只知道莽,国军解放战士才知道战略战术,能不能不要学坏榜样啊,我军战士很聪明的,乱牺牲莽是干不过美军的,
美军指挥官不蠢,这片子犯了和电影【金刚川】一样的问题,
就是两边人莫名其妙都开始莽,片中这个部队仿佛是独立组织,没有任何高层指挥似的,前期还能看到八爷这样的领导层的角色,后期莫名其妙就再也看不到了,总是说是在给大部队趟路。
而且整部片子给人感觉节奏很乱,段和段之间没有连接性,很着急,特别着急,是经费吃紧吗?
1.口型没有一个人对的上,同期声对于战争题材多重要知道吗?2.急行军之后的战士们,衣服新的像是刚从服装厂拿出来一样。3.那个女兵,知道你想扮酷,还画了个精致的素颜妆。4.志愿军战士不是兵痞子,希望各位演员大爷不老是撅个嘴,展现出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5.剪辑支离破碎,从哪来,到哪来去,要干嘛,为什么,铺垫的过程单薄地像纸片一样。6.因为剪辑问题,根本让人记不住角色。看了半天,稀里糊涂,还是各位慢慢欣赏吧。
这个剧真的是好剧啊,有点像美剧,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尤其是基层干部,充分发扬我军的军事民主而不是金刚川那种兵痞尤其是为何而战,侵略者就是侵略者,任何洗白都是没用的,而且难得的见过在国产少有的坦克大战,各种细节至少对我这样一个普通观众来说,已经很满足了赵和受伤回到了国内,人民对志愿军战士们是那样的爱戴,各种各样的优惠,签名都要找他实实在在最可爱的人们还有毛泽东选集,一定一定要看,今天的军队之所以叫人民军队离不开毛主席的领导但是问题也很明显,后面的3级明显拖沓,废话且降智商,前面明明不错,真的感觉女主很多余,而且个个打仗脸都那么干净,而且有一种说不出的装对比以前的老电影,没有那种亲切感
我们的很多导演一拍“敢于胜利”就是送死,一拍“善于胜利”就是各种脑洞大开的所谓“奇袭”、“绝技”,这真的是对中国军人战争能力的侮辱。但是这片就像那个时代的老电影一样,拍出了志愿军的战术水平、精神水平和组织水平。还有,这部剧也揭露了美皇军和韩乡团们的累累血债。
只能说真的非常一般!导演和编剧对剧情设定我觉得没啥可圈可点的地方,演员也没有特别好的呈现出那些人物,毕竟主演们都太年轻!也许根本就体会不到那场战役的艰辛
制作相当精良!
瑕不掩瑜,缺点很多,但是剧本,表演,质感都很好,有时还有点小幽默
剪辑是灾难啊,不过据说是24集强行剪13集的,那这就有点惨了。支持一下。
真心不错,打一星的,你是认真的吗?抗美援朝题材的有比这个更好的吗?情节好,人物塑造也到位,服道化考虑的也很细
拍到这份上了,就不能在剪辑后期各种细节上再精益求精一些?
真的不错,可以说本年度最大的黑马,本人不懂军事,但看弹幕里各位大神说的导演和剧组道具都很真实。可能因为一些不可抗力的剪辑问题倒是个人观感入戏较慢,剧情撕裂感很强,但整体的质感和素质让人渐入佳境,忽略瑕疵。强烈推荐观看,还有希望以后能出个未删减版最好。剧场版一定会去捧场~
有美剧的结构和韵味,一支连队的战争史,人物的设计和变化合理,形象丰满立体,战争细节值得鉴赏。因为某些原因,删减严重,剧情和剪辑极不流畅。否则这将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无力吐槽这两集,还是参杂着情爱,另外,看过了觉得志愿军后勤挺给力的,前一秒还在水中飞奔,下一秒从上到下就干净了。军服洗的真快,干的更快,朝鲜天气真好。美军技战术真差,比日本人还不如,火车站给端了第二天还照常发火车,什么口令啊电话啊都是假的。一张文件上随便记载800人队伍人员装备配置,作战目的,很轻松就在一个火车站被发现。这志愿军真轻松。
3.5,不俗不烂不神的抗美援朝片,缺点:画面太过高清,服装太新太干净,嘴型全都对不上,一开始还以为是朝鲜演员。剪辑太多,剧情缺失不连贯。优:主演给力,没想到付辛博演的还不错,主角配角们都在线,故事够真实所以更感人。
还没出分,但起码可以打八分以上。这部剧是真正体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军与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不同的。虽然依旧有一些战术上的虚构,但这种虚构是在合理范围内的。党指挥枪是基础,后勤保障是核心,战术组织先进是优势,明白为何而战是根本。它做到了。
比99%的抗日神剧强很多
以国民党战俘为主角的切入角度非常独特,随着抗美援朝战争推进,主角在战火洗礼中思想得以改造,让战争的意义不言自喻。战争场面真实细致。问题在于某些镜头明显连接不上,不知道是经过大量剪辑还是没有拍完。
竟然还不错,其实朝鲜战争可以拍很多的内容,希望这波能拍出好的战争电影或电视剧。
国产兄弟连!制作精良,细节到位,服装道具都很好,这国产战争剧能拍成这样太难得了!
看到12集了,说实话,如果都是前八集的节奏,五星绝对没啥说的,但之后节奏放缓,特别是第十二集,狙击那段过于老套而且过于煽情,严重影响了节奏,还剩下一集,如果第13集还是这样的话,那么只能四星了。话说这么多年了,终于把朝鲜战争拍出来了,而且很有兄弟连的感觉,但是剪辑、节奏以及场面调度都差了那么一丝,希望能重新剪辑。13集后补充:果然,我就不该相信政治任务能拍出真正的好战争片!这部剧全毁在最后几集了,战争神剧忽然之间就有了抗日神剧的赶脚,为了凸显我军大无畏和“无敌”的形象,强行给敌人降智降军事能力……导演和剪辑估计也没什么兴趣了,所以再也没有前面的凌厉镜头和手法,变得很“正确”很“和谐”很“国产”匆匆结尾,嗯,一切都很好很强大……吧……综合三星半,再加半星给情怀,不能再多了。
第一次见到能转炮塔的国产潘大头道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