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的时候我就说这是一部安安静静看的电视。如今看到第五集,真的是越来越喜欢。一群演技派飚戏,一遍遍看都不厌其烦。但最近懒癌症病发,只顾着刷剧,影评都没写。经由静静的提醒,又是周末,爬起来码字。
在我的理解中,演技应该是由“眼神、表情、肢体语言、台词、声音”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最最考验演技的就是眼神。我一直偏爱能用眼睛真切表达情感的演员,结果在这部剧里遇上了一群。伦太郎温柔如暖日的眼神、明良自卑自弃的眼神、梦乃勾魂妖娆的眼神,青梅气愤中带有担忧的眼神,还有琉璃子狡诈中带着疯狂的眼神。再加上萌萌的高桥一生、内田有纪、小日向文世、五郎、远藤、石桥莲司等等。一部剧里出现那么多演技派大物,几乎没有短板,真的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回到第五集的话题来,这里我只讲主线。明良在海边给伦太郎打电话,情绪非常悲伤激动,并说“好想要消失”。伦太郎这时候用极其平静的语气说:“我知道了,请待在原地,我马上过来。”有评论说,伦太郎这里表现的太奇怪,太平静了。我却觉得堺桑这里处理得非常巧妙。这里明良应该有自 杀倾向,那么我们回到春菜的第一集,春菜抑郁症想自杀,警察在那里劝解,不外乎“你还年轻、不要想不开、未来很光明。”而伦太郎喊了一句“不要再努力了”然后傻乎乎的跑过去说我路过上来看看,请你喝杯茶。而这里,接到已经处于崩溃状态明良的电话,相比“啊,你千万不要想不开,事情一定会过去的。”看似安慰,实则空洞的话,一句语气温柔平静的“我知道了,你在原地等我。”显得多么的举重若轻。
轮胎背着小水壶来到海滩上。梦乃在堆沙子。我们普通人就看到了个圆球,而轮胎却看到了梦乃的内心世界,并且感同身受。可能有些人觉得玄乎,不就随便堆沙子吗?能看出什么来?随便理解会不会太主观?河合隼雄说过,东西方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太一样。西方人做啥都喜欢用到语言,而东方人,特别是日本人,堆个沙子,摆个箱庭,说不出为什么这样摆,但其中却蕴含着深意。河合自己说他就时常被病人摆的箱庭沙盘感动万分。就和罗夏测试一样,给没见过人几张图,问他们这个是什么?普通人什么都看不出,心理学或者精神分析学名家就能把被测验者摸透。轮胎是精神分析学名家,所以他感知到的和我们外行不一样。
沙滩这个场景整整十分钟时间,没有剧情起伏,只是轮胎和明良聊天,我却一遍又一遍倒过来看。因为男女主角对戏时小细节处理得实在太赞了,简直神演技。最喜欢两处,一处是梦乃问轮胎为什么成为医生。轮胎突然被问到这个问题,惊讶地看了梦乃一眼,然后慢慢收回目光,沉默了片刻,深深吸了一口气,抱膝的手脚往后缩了一下,目光看着大海。即使是个全景,我依然感觉到他的目光越来越深远。然后是平静柔和却带着淡淡悲伤的声音缓缓流淌而出的往事。另外一处是梦乃听完轮胎的故事,抿了抿嘴唇,手在裤子上搓了好几下,眨眼的速度变快,鼓起勇气问轮胎能一直在她身边吗,得到轮胎的回应后眼睛微红,看着他,再收回目光带着害怕、期盼、害羞慢慢伸出手。人物的内心冲突被他们细腻地演绎出来,如此动人!
再特别突出轮胎的声音,真的就是温暖润物无声,给人一种安心,宁静的力量。在这种平静中却透着某种感怀。沙滩上说自己故事的时候,还有那淡淡的感伤。剧中设定轮胎有名誉地位金钱(兼职好几份工作了,当然不是梦乃一开始以为的小医生),但住在老房子里,开着老爷车。我一下子想到了《那一夜的武士》,进而想到叔《文•堺雅人》当中的一篇相关文章“悼念”。叔兼职nhk的记者去美国,进了世贸大楼对面911纪念房间,看到很多不同的悼念方式。进而想到了自己拍的《夜侍》。夜侍的主人公中村五年前妻子去世,一部分的自己正常工作生活,另一部分就停留在五年前,也可以说死在了五年前。他通过吃布丁,反复听妻子最后一段录音形成自己的祭奠方式。堺桑概括为“微温的死和僵硬的生”。我觉得伦太郎和中村一样,某一个部分继续学习、工作、生活,另外一部分死在他妈妈离开的那天。而轮胎家里的装饰,开的车子,一遍遍回忆那一天的场景,就是以他的方式祭奠。再用堺桑的原话总结一下:“主人公摸索着属于自己的悼念方式,挣扎着活下去的故事。人类自从太古时起,就一直在不断重复刻画着这一主题,从未停止过。”
让我为牵手的两人在夕阳下的镜头写一段话:夕阳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金黄色,如此温暖,夺目。海浪哗~哗~哗地涌来,天地只剩下它奔腾的声音。明良和伦太郎静静地坐在沙滩上,十指交握。掌中的沙粒让手心并不光滑柔软,就如两颗有所缺失的心,没有包容一切的坚定,但依然能传递温暖,给予力量。
片刻之后,夕阳变成了一团火焰,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在他与她相叠的手掌间燃烧出一条光路直达看不到尽头的远方和未来。
她一直以来死寂的心,在这一刻,不再为存在而悲伤,想要去拥抱太阳,想去讴歌生命。想要活下去,因为有他在身边,一起如此平静,看着夕阳和大海。
他一直以来悔恨的心,在这一刻,不再为失去而追忆,想要去期盼未来,想去守护生命。想要活下去,因为有她在身边,一起如此平静,看着夕阳和大海。
再为轮胎梦乃明良写一段话
梦忆童稚,为亲所弃,孤苦无依。不知人之欢喜。
乃至今时,形影相吊,郁郁寡欢,常疑生之所由。
明月入怀,于吾,深渊烛火幽海浮木,自过去未来春暖花开,愿与君相伴,潮起潮落。
良师益友,唯汝,修罗地狱寂灭沉沦,亦天国极乐扶摇青云,愿与君相随,生死不离。
——堺小窝的加里莫多
1、一是电视剧会在大众中广泛传播,要考虑心理医疗伦理的影响,自己应当起教育作用,而不能只为了制造让观众满意的结局,
2、剧情安排梦乃看懂了伦太郎的书。剧情中,梦乃是一个特别聪明,特别体贴的女人,所以她意识到伦太郎对她,有爱,也有移情,而她知道自己是不够好的。此处会有一些不自信,她也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因为“被爱着”,就占有伦太郎,让他为自己贡献一辈子,乃至放弃医生身份。所以她可以选择割舍,舍弃伦太郎对她“爱情”的一部分,割舍掉爱情,并且因爱而成全伦太郎。成全伦太郎,既了结他的心结,又不用让他放弃医生的使命。
3、梦乃对伦太郎所做的一切非常的感激,她也会爱上伦太郎,以及对伦太郎产生移情效应。剧情中,她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女人,是一个不自私的女人,她意识到伦太郎对她的移情部分,是伦太郎对母亲的亏欠和补偿转移到了她身上,所以才格外的想要挽救她,而他做的已经够多了。身为医生,伦太郎一直照顾别人,他也应当得到好的照顾,也就是他应该跟更有母性的水岛医生在一起,而不是照顾自己这个病人一生。
照顾病人一生,既是爱,也是补偿和亏欠,补偿和亏欠来源自于母亲那里的移情,所以男女之爱不够纯粹。伦太郎对梦乃付出的太多了,乃至堵上了自己的身家,行动上如此大的投入,怎么可能不爱眼前的这个人?你每天都精心照料一个人,你就是在爱她。而梦乃又多少对伦太郎的爱呢,更多的是依赖。
她对伦太郎的爱,功能不太健全。因为之前是双重人格,客体关系也是有缺陷的,她借助伦太郎,才刚完成了和亲生母亲的分离,才刚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从这个角度讲,伦太郎是梦乃的心灵母体。
她和伦太郎在一起有短暂的甜蜜,但心灵角色上,不过是像8岁的孩子和一个成年的母体在一起,虽然也不错,但毕竟不是成年人的自由结合。
伦太郎对梦乃做了很多,无愧于爱,梦乃对伦太郎其实没有做那么多,只是应和了伦太郎需要她的需要,梦乃对他,更多的是刚能结束与坏母亲分离,对新母体的依赖。
我们观众,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容易被单方面的付出所感动,因为我们没有得到过这样的被付出。梦乃的状况,有点脱轨火车,好像你不管她,她就会落入深渊。她的解离失神状态,可能随时会去死的样子,激活了伦太郎当初对妈妈的愧疚和悔恨。这种愧疚和悔恨本来是支撑着他做一个好的医生的,所以伦太郎一开始就越界了,过分的关注其中一个病人,过多的对自己其中一个病人付出,这就是心理治疗伦理上的越界。他一开始对梦乃就建立起了反移情(逆转移),所以最后才能不忘初心,从一而终的爱这个病人,直到治疗好。
这一切好像也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因为不存在没有移情的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移情的爱情关系”,任何关系中都多少带有移情的成分,因为所谓移情=心理感知对结构化的重现,是人的必然心理机制。但在心理治疗界,这些就是问题,老师不能和学生谈恋爱,医生不能和病人谈恋爱,一是因为剥削,二是因为妨碍对方的成长。而在世俗中,这一切好像都不是问题。世俗中,爱了就爱,不爱就分。我想最主要的,不能在一起的原因,是电视剧避免要传播不好的影响,所以剧情需要他们不能在一起。现实中,类似这样的情形,医生爱上病人,并在一起也有,有的也不一定就不继续当医生了,至于余生幸福不幸福,那是没有人讨论的事情。所有的童话都只写到王子和公主结婚就结束了。
作为一个 被严重抑郁症缠绕多年的患者,我要说,看这个剧对我来说是略艰难的。因为雅人叔在里面实在是太温柔、太温柔了……而且他还好看。而且他声音还好听。虽然我老公的声音更好听。现实中是不可能,也不能有精神科医生或者说心理医生做到这个程度的。不仅是小叶子提出的boundry问题。保持这个界限,或者说拥有这种克制,是一种理性——这样做是对医生和来访者双方都利益最大化的。要不然每个医生只能给一个患者治疗完就被耗尽了。
保持有这种理智,让我看这部剧的时候,基调是非常的难过。因为我也希望我能有这样一个人在身边,一直不离不弃的陪伴,让我能随时遇到状况都有他在。但是我知道现实世界中找不到。至少我的治疗师(一位非常优秀的治疗师)做不到。
的确这剧里的医生也好,病人也好,他们,呃,几乎把能得的相关疾病都得了一遍。很多病情也算是做了很好的科普作用。但是我看的时候心情还是非常复杂。因为这毕竟是电视剧,所有人的角色都很——美。哪怕我并不觉得苍井优是那种让人惊艳的漂亮,我也觉得,她落寞的坐在沙滩上的样子是很美的。这部剧作为一个可以说算是某种科普的窗口,给观众普及各种各样的病症,用的是各种很美的症状,很美的痛苦。当你看多了这些之后,你还能接受丑陋的痛苦吗?我会说我也像第四集那个芭蕾舞演员那样失声痛哭过。但是我没有她美,没有她的身段。我的痛哭是一个痴肥的胖子尽可能把自己缩成一团但是徒劳无功。是旁观者看了之后第一反应是“你别哭了要是真的抽噎了怎么办”。是外人会觉得一个死胖子没有资格伤感。我也跟苍井优一样觉得无助和失落。但是不是身材优美打扮清丽的她,而换成了因为抑郁严重disfunctional的我,几天没洗澡刷牙邋邋遢遢一脸颓丧,这样的痛苦你还会同情吗?
本来难得有一个影视作品去刻画这个群体的人间百态,但是这个作品又过度美化了群体里的人物。和真实生活中的人有极大的落差。我不知道这样对于打破大家对这个群体的误解,到底是好是坏。
另外老公的演技真是棒呆了!完全的诠释好了一个福原大策这个在象牙塔待得略久所以心理年龄稍微滞后,对同龄人的成人世界显得稍微笨拙,有着幼稚的真诚和单纯。没有同龄人有的精明世故,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很多时候跟人打交道的时候显得略紧张,怕自己做错事说错话。老公在表现这个角色的时候台词功力简直爆炸,整个声线都是略带一点紧张忐忑的调子。我最喜欢的一幕是他看着自己暗恋的妹子一脸陶醉的听男神的演讲录音的时候说了一句“加油大策”。妆发也很棒,让34岁的小哥成功的演出了25岁的感觉。要是戏份更多一点就更好了。
伦太郎之前,堺的前两部大红剧《半泽直树》、《legal high》主人公都是尖锐而有鲜明个性的。能引起共鸣是因为它有某一种冲破世俗给人以力量的魅力,古美门深知人性,故而能操控人心。他不分黑白、不论是非,如此丑陋又如此真实所以才显得如此可爱。让常务“土下座”的半泽直树替被压迫,被欺辱的下属争了一口气,人人仿佛都化身半泽,有一种在职场受够了压迫,突然能拍拍抽上司几巴掌酣畅淋漓之感。
因为角色个性的鲜明,几乎每一集都有针锋相对的场面,编剧在塑造角色的时候用大量的台词来堆砌。故而古美门和半泽的嘴炮网红一时。观众也跟随者剧情的深入而七上八下激动不已。
宣番的时候堺就说了,伦太郎和以前不一样。若说半泽和古美门是一个述说的角色,把自己的观念灌输给别人,那么伦太郎就是一个倾听者的角色。
如何去演绎一个倾听者,轻易驾驭超长台词的堺大概也陷入了寻天问地苦作根由。
因为对堺的肯定和喜爱我第一时间看了伦太郎。60分钟过去了,出乎我意料。堺虽然又帅又萌又柔,但剧情似乎稍显平淡了点。既没有赤裸裸揭露社会阴暗面,也没深刻到让人醍醐灌顶如被洗脑。
伦太郎是一个深受欢迎的精神科医生,他温柔呆萌又有点软弱。面对找茬的教授没像古美门一样跳起来把对方骂得狗血喷头悔恨不已泪长流,也没如半泽虎目含愤,收集证据加倍奉还。而是去找了熟识的精神科医生(为什么觉得有点搞笑?),在只有两人的空间里破口大骂。在治疗患者时也没用奇奇怪怪的方式、讲一些拨开云雾见月明的话。即使很英勇地救人之后也腿软尴尬到被人拖走(这里我笑了很久。。。。)。
凭借如今他可以挑选剧本的地位,我不仅相信堺的演技,更相信他的品味。所以带着某种不甘心,我再看了一遍。这一次,脑海中浮现了两个字“钝刀”。堺曾经说过,纪实文学就是一把钝刀,虽然不够尖锐,但世间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钝刀去磨的。
“你已经做得够好了,请放弃吧!”这是一句普普通通的台词,在第二次看的时候却多了一种不同的意味。无论是孩提时的求学之路,还是融入社会后的奋斗之路,我们总被教育“请不要放弃”“坚持才是胜利”。所以我们见不得自己停滞不前,受不了懦弱、无用、不被喜欢。然而人心是一根乐弦,旋紧时能奏出好听的音乐,但不断绷紧到极限的弦总有一天会断。请在这之前不要坚持了,放弃吧!放弃不仅是努力,也是一种勇气。
B站弹屏最后,有一个人说“看着无聊,弃”,后面有人回到:“前面说弃的,你根本没品尝过痛苦!”我顿时泪目。痛苦是一柄钝刀,如剧中春菜手腕上一条条伤痕,是多少次折磨后才有那决绝的一跳!《Dr.伦太郎》也是一把钝刀,它既不尖锐也不是清晰,如此柔软而又温和的磨去人们心里的伤痕,即使不能治愈,也能得到一丝宽慰。
《Dr.伦太郎》并不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剧,需要有一些阅历和经历,才能感受到那柄钝刀,才能看见钝刀下的痛苦。
痛苦就如你手中的寒冰,用体温去感受它,你疼痛时它在融化,总有消失的那一刻。
如果曾经有剧中人的痛苦,愿看了伦太郎能得一丝缓解,这也许是堺暗自对自己说的。
这是一个残酷的世界,你已经做得够好了,请放弃吧!愿这句话能被人熟知。
看完的感覺好心塞,知道編劇想給個不落俗套的結局,但觀眾憋到最後就是想看俗套的結局啊﹗前面部分不溫不火卻挺細膩。第八集後開始走韓劇風,各種刻意,人物性格轉變也不合理。最好的還是蒼井優入木三分的演技,自由切換體內的兩種人格,眼波一流轉,你就知道她是明良還是夢乃。清純卻深邃,最是迷人。
追不动,再见。
現代世界,哪裡有溫暖妳心的人?精神科醫生的努力,還是源自妳自己的內心!
2015年是精分年,这才4月,已经是我继《杀了我治愈我》《海德哲基尔与我》之后看的第三部多重人格剧了。至于男女主的cp系数,你懂半泽古美门和芦田爱菜谈恋爱是什么感觉吗?
特别暖的片子,有趣还不失感动,各种治愈系。雅人叔各种喜感却又超级体贴,优小姐演分裂非常赞。基本上把各种精神疾病都演了一遍,当然包括恋爱。恋爱是一种精神疾病,是走向变态的开端。。。。。。
一集弃。表演到位,剧本羸弱,把心理学处理得太鸡汤化了。每集一个心理咨询个例+堺雅人在治愈苍井优双重人格的过程中,拓宽自己的人生认识的主线。问题是,既然已经能猜到剧情,那么为什么要看呢...........
其实卡司蛮强的,都是常见的熟脸,吉濑美智子,小日向文世,余贵美子,还有呆呆的松重丰。看堺雅人一脸呆萌的样子觉得还挺喜感的,结果切换到艺妓模样的苍井优立刻就幻灭了。并非苍井优难看,而是她真的不适合这种扮相。古装正确打开方式请参照《笃姬》宫崎葵。
观望 雅人叔是一个表情演遍天下啊
豆瓣越来越不能看了,自从各种营销号出来之后。。。
堺雅人已经做作得不成样了 苍井优状态也不对 大概是卡司太大戏份不好协调全程压缩感 主线很廉价 多人物剧不是这么个拍法 01弃
猜想本剧是因为日本社会人普遍压力过大而写的,从第一集来看更像是公益片。虽然没有日剧跑但是传统日剧的元素太常见了,太有象征意义的人物行为,没有道理一味体量的话术。不小心就沦为了煽情。
就是直入人心的治愈剧,想看激烈刺激的加倍奉还还有嘴炮的可以散去了,在工作压力之外超级需要看这种剧情和这种色调来缓解压力&耳朵全程怀孕
正版引進,非「bilibili」。
我最喜欢的喜剧演员说过一句话……
想象以上的简单,简单得像日野医生的手中常备的热水一壶,却是当今漠漠荒野中极为紧缺而珍贵的治疗。
无条件的爱是否就可以拯救世人呢?恋爱是否就是一种精神病呢?能够努力见证不幸的人绽开笑颜,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吧。似乎与伦太郎在某些方面谜之相似。虽然中间也很压抑,不过结局又很温情很好看,卡司也很强大。
其实剧情不错啊,人物心理和关系刻画都蛮到位,只是前面比较闷不够吸引人,如果是小说应该更出彩吧。日本演员的演技都好棒啊,苍井优居然也这么厉害!
这就是一部四颗星星全部给卡司的剧!
有点慢热,第四集以后才集集高能,前面看得捉急,后面每集的逆转和飙戏非常好看。苍井优演双重人格演技出神入化,雅人叔帅出新高度,看他们飙戏真是有看半泽的享受感。美中不足迫于伦理结局强行be了,虎头蛇尾的感觉。妈妈赌博的线也到最后一集才回收比较仓促,理事长强行洗白摊手
很多时候,真的想对那些开导自己的人说,「少自以为是了,你以为很懂我?」但心里却渴望着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哪怕TA是装的!或许是因为在这个快时代的群体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都需要一个像日野伦那样的人!在你疲惫的时候能跟你说,「你做的很好了,请别勉强自己。」— —呵呵,自以为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