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很美,道具场所都很复古。弟弟这个演员面孔很有英国绅士的气质;雪诺演的男友太神经质,一会狂追人家一会不理人家,到底爱不爱给个准话;女主演得太细腻导致节奏太慢,性格也有点作啊。好像只有弟弟和维克多是比较像正常的人,而且很善良。整体不错,青春那点美好岁月拍得挺美的,成为无忧无虑的美好回忆。
开始的开始,少年们在林间嘻戏,在阳光下游泳,他们或将去牛津读书,或将由父母挑一位好丈夫,健康、美丽、富硕且富有知识文化,像初中课文里的李雷和韩梅梅"他们都有着美好的未来",美妙得不像话。
然而,战争来了,战争这架绞肉机来了——它带走了未婚夫Roland,带走了挚友Victor,带走了弟弟Edward,带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如果没有战争,倘若时间停留,Vera可能会和Roland结婚,也可能发现Roland并非良人;可能会和Victor做一生的挚友,也可能发现Victor才是最温柔可靠的小宇宙;可能会帮助Edward成为一名钢琴家,也可能会支持Edward的恋情向家人力争。然而战争来了,带走了他们的憧憬、他们的未来,一切还没来得及开始就画上了句号,没有如果。
影片保持了BBC一贯的精良制作,音乐动听,风景优美,光影和各种小动作总是很动人。片子的节奏是舒缓的,只是一个女人在讲述过去的故事——她承诺永远不忘他们,于是将他们的故事写下作为青春纪念册。故事有跌宕起伏吗?没有的。只是一个家境良好的普通女孩子觉醒了,她在争取读书的权利,争取婚姻的自由,争取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并没有太多规划,有希望有迷茫,一路跌跌撞撞,有曲折有取舍,就像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如果没有战争带来的不能承受之重。故事完全没有高潮吗?有的。停战后当看到教堂里的油画,当听到人们关于战争责任的辩论,她发现悲惨的根源可能是人类的自以为是——一方想要的利益更多,于是发动了战争;人们为了以为正义之战的荣耀,于是无惧生死赴前线;战胜的一方期望获得物质和心理补偿,企图开除对方无力承担的条件。于是她用演讲、用文字去战斗,她成了反战的战士。
战争机器一旦启动便无法轻易停下,也许你最初想要的只是多一块面包,但它可能带走你的全部。所以,除非避无可避,我总是反对战争的。真地很听不得“我愿意出xxx钱来支持打**”,他们知道战争是金钱之战,却不了解战争要吞噬多少金钱、多少生命。或者说他们只愿意付出一部分金钱而指望别人献身。非蠢即坏,或是又蠢且坏。影片除了反战主题外,还捎带了女权和同性恋话题。事实无论是战争还是对于女性的打压、对同性恋的污名化,本质都是一拨人的狂妄自大,他们歧视并压迫另一些人以保障自己的权利。但他们毕竟不是上帝。希望女性早日实现平权,希望所有的爱情都能走在阳光下,希望世界和平。
影片的最后,Vera又来到开始的那个池塘游泳。绿树还是绿树,碧水还是碧水,只是山色湖光犹在,故人难来。不禁想到刘过的《唐多令·芦叶满汀洲》“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委实伤感。
本是冲着科林.摩根看的此片,少少的戏份也能窥见表演的功底——无论是开始热切的暗恋,听到“绝不嫁人”的绝望无奈,谎称有了恋人的狡黠与要强,还是安慰她时的宽厚与深情,说出真相时的坦诚羞赧,拒绝求婚时的坚定温柔,都令人感觉这就是Victor,Victor就该是这样。再次表白人美心美、坚定又温柔的科总,希望多拍戏,拍好戏,照顾好自己。
本片不是爱情片,主要讲述一位年轻女性在经历人生的种种打击后的心路历程,爱情只是这段历程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虽然她做出的很多选择跟这段爱情有关。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女主人公Vera的人生,“打脸”二字极合适。
影片一开始,她大声嚷嚷着不要结婚不要丈夫,要一辈子单身,话音刚落,权游里的雪诺,不,Roland 出现了。
她被他浓浓的异性荷尔蒙吸引,在第一次结伴外出回来后,她就少女怀春,想到的都是他那张充满了男性气息的脸,这一段戏的电影语言表达相当有水准,唯美甜蜜,暧昧朦胧,情而不欲,正是初恋的少女沉湎于爱情的娇俏模样。
就在她以为他和自己一样坠入爱河的时候,他走了,返校了,一个告别的回眸都没有,她给他写信,他没回。
但是她执意要考牛津,不知道“高考”要用拉丁文写论文的她只会用德文作答,找考试官理论了一番以为录取无望的时候,却突然收到Somerville 学院的录取通知书。Roland很意外,他的母亲对她另眼相看,他知道她入了母亲的法眼,窃喜,于是追上去告诉她,他喜欢她,爱她。
牛津Somerville 学院,曾经是女子学院,直到1994年才招收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名男生,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就出自该学院,所以考上Somerville学院的Vera确实迈上了一个新的人生台阶,能得到Roland那“永远一意孤行”的作家母亲的青睐,合乎情理。
如果说被Somerville学院录取,正式和Roland谈恋爱是Vera人生的惊喜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一桩桩一件件就是打脸的时候了。
首先是她的弟弟“蛋蛋”要参军,父母反对,Vera振振有词,极力安利参军的种种好处:变成男子汉啰,为祖国献身很光荣啰,使得父母无言以对,默许了儿子的计划。可轮到自己的恋人从军的时候,Vera懵圈了,心里一万个不愿意,可先前立过Flag,再说参军不好,是要打自己的脸的。不过,这时候的她只顾着自己难过,还没想到自己的老父亲老母亲有多么担惊受怕。
上不了前线的Victor 来陪伴她,就在我以为《珍珠港》桥段要上演的时候,Victor说自己有女友,名Molly。
接着是Roland休假回家,却没有告诉她,两人见了面,他一副臭脸,甚至还把她推到一边去了。Vera再一次把打脸了,原来当兵并不会让人变成男子汉,爱人变得脾气乖张很难侍候,她难过,她心疼,哄他,安慰他,鼓励他,终于等到他的破涕为笑,然后是不久以后的书信求婚。
她其实很想让爱人打退堂做逃兵的,但是她不敢,为了爱人,她离开学校去当一名不需要大学学历的护士,以为这样就可以和他感同身受,心连心,然而他毫无征兆地死了。
Roland就这样死了,两人的爱情戛然而止,和万千人的初恋一样,无疾而终,来不及说我爱你。
她以为他的死中间有猫腻,我也以为有,没想到,没有,Roland就是殉职了,和很多普通的士兵一样,殉职了,两人的爱情不特别,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一点都不特别,
Victor 来了,他受了重伤,告诉她Molly这个人不存在,他是骗她的,我以为两人从此在一起了,一辈子友情亲情陪伴下去,没想到,下一秒,Victor也死了。
她爱的人,爱她的人都死了,你以为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之处了?No!
她的弟弟“蛋蛋”被随便扔到尸体堆里去了,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他救了回来,弟弟好了又能上前线了,我以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说法在西方也适用,可没想到,她被母亲叫回家后,传递噩耗的信使也来了,弟弟也死了。
换作是别人,遭受这么一连串的沉重打击,不死也要疯,但是我们的女主人Vera不会,她又回到Somerville学院,心平气和地完成新学期的作业,研究乔叟的作品去了。只是她多了一个身份:反战主义者。她反对任何理由发起的战争,不管是侵略还是反抗。
她还回到家乡的池塘里,游了一把泳,暗暗立下一个誓言:反战到底。
虽然死了三个与女主有密切关系的青年男子,影片却远远谈不上催人泪下,细究其中,演员的演绎能力是一方面,剧本的结构是另一方面,有点平铺直叙了,弟弟的死,本来是压倒Vera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影片是怎么处理的呢?连多一个镜头都不肯给啊,那种表达Vera少女怀春的镜头功底,那里去了?
本来想打三星的,可念及雪诺的台词,蛋蛋这个“王牌特工”的熟人脸,女主上牛津,多给一颗星。
中规中矩的战争回忆录,女主有娜塔丽波特曼的感觉
最出彩的是摩根啊
我要做Victor的Molly。
冗长而无聊,传主太过自恋,而女主角似乎只有一副面孔。本来应该是个很有看点的题材,不过导演太稚嫩了,影片就这么看得让人毫无感觉。
心思细腻,但是非要找雪诺演言情男主,莫名其妙大特写非常吓人啊!【taron演啥都是甜的w
科总基本出来一场戏就是一个心塞点,卧槽石凳上那么狗血的桥段居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你在逗我吗!在医院他说第一句话我就蒙了!后来跟女主说的话我就卧槽了!两人在院子里那眼神我就虐完了!然后突然就【手动再见】了!电影最后一个大杀器!塞!!!!!
功利至上颁奖季里与世无争的清风(呃...)。stories of the lost generation, 没有意外或惊喜,但我还挺喜欢。一众英国演员甘做配角,瑞典姑娘挑起大梁,口音和表演都无可挑剔。牛津和德比郡很美。导演在Q&A里说,他希望表现这样的年轻一代:保持怀疑的态度,在生活中做出勇敢的选择。
There was no Molly, I knew it! (•̩̩̩̩_•̩̩̩̩)
维坎德演得好,果然是有料。三位美男都是炮灰,但气质真英伦。但和芳华拍成了一个调性,一样的主旋律。自记得当时年纪小, 我爱谈天你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困觉了, 梦里花儿知多少。
優雅而克制,對光線與鏡頭的運用恰到好處,導演對戰時藝術有心得。
没有什么特点,只是完成了一个故事的讲述,可惜故事比较平,没有什么起伏,只有英式的优美和精致,很多英国电影其实都是这么拍的,所以电影也只能算是中庸,于是这样的故事如果不是根据真实经历改编而来,其实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可以成立。不过艾丽西亚·维坎德精彩到位的表演还是为电影加了分。
129分钟真的不能减到90分钟么 这么不舍得每一处细节和画面的话更适合用英剧三级片的形式。 作为电影,单纯叙事却毫无起伏就像女主从头到尾一张脸一样岂不太浪费观众的期待感了
冲着我大雪诺去看的 结果没想到他能死这么早
半场挂,一部比一部活的久这趋势非常好。看好 Alicia Vikander 姑娘电影里/现实中逐一拿下我所有墙头。
剧情很简单,一个女孩,在战争时期,失去了弟弟、未婚夫、好朋友。配乐不错,可惜电影没有高潮点,有点太平了,没办法让人记住。倒是各位主角们让人记得,各种熟人,什么都不知道的snow,美国队长的女朋友agent carter,还有腐国代表merlin...
很糟,和电视剧一样,让人提不起兴趣。男女主角的表演也不动人,撑不起这个时代。
就因为雪哥哥演的加一颗星,哈哈哈。诗意与残酷交织,浪漫与现实相逢,反战的着墨点其实有点浅,点到即止,但女主小演讲的那段还是看哭惹。啊,人生就是不断的失去,只有了解与接受这一点才能活得稍微轻松点吧,是的,也只是稍微啦~
文学性和故事性都不够,但拍得很典雅很英国,以女性视角见证一代人的青春被战火葬送。最后三个男主并肩走在小路上的画面,让人想起“那些花儿”里唱的:他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75 就是那种英国味很浓的片,牛津、火车、下午茶、英式足球... 又一部英国作家的情史
对于这种毫无新意的剧情来说,女主的颜值很重要!导演对叙事节奏和角度的把控很重要,男主和男配的演技很重要,结果此片以上三点全无,全无!生气的给出一部英国电影两颗星,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