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坡道上的家

完结

主演:柴崎幸,水野美纪,伊藤步,真岛秀和,田边诚一,松本笑花,风吹淳,光石研,高畑淳子,佐藤惠,倍赏美津子,樱井由纪,西田尚美,长谷川稀世,洼冢俊介,松泽匠,玄理,酒井美纪,利重刚,泷泽沙织

类型:日剧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9

 剧照

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1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2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3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4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5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6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13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14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15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16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17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18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19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坡道上的家日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里莎子(柴崎幸 饰)和大部分同龄的女人一样,是一位非常平凡的家庭主妇,她的生活几乎被丈夫阳一郎(田边诚一 饰)和女儿文香(松本笑花 饰)填满了。最近,文香似乎到了叛逆期,总是会无缘预估的发脾气,这让里莎子感到非常的头疼,虽然她的母性的本能抑制着情绪,但还是有偶尔失控的时候。   某日,里莎子接到了通知,她被选为了国民参议院候补,需要每日出席庭审,虽然里莎子不情不愿,但国民的义务无法推脱。被告人是一位名叫安藤水穗(伊藤步 饰)的女子,她被控告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究竟是怎样的女人会对自己的亲生骨肉痛下杀手”,怀揣着这样的疑问,同样身为母亲的里莎子开始一步一步的探寻水穗的内心。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实习医生格蕾 第六季爱丽丝·哈特的失语花无意背叛第一公子皇牌空战光环 第二季美国甜心(2001)格桑花之爱在前行血钻记忆奇旅北平无战事2014六指琴魔2003魔游纪5:宿命之争九尾狐传流浪的心2021雅各布之妻开往远方的地铁封神雷震子纪念品:第二部分血浓于水2004真爱背后妈妈加我等于十艾米丽的困扰警视厅搜查一课9系第九季12秒58

 长篇影评

 1 ) 从‘照猪养’到‘照书养’,看,就是那个坡道

1.不同于我国国情,日本的家庭结构有点像美国,爷爷奶奶没有‘义务’帮忙带孙子的。这可能就是发达国家带来的效应。也许以后中国的80、90后当爷爷奶奶的时候,也不带孙子。

2.越发达的国家,越讲究‘照书养’。并且可能会因为不放心爷爷奶奶的养育方式而选择亲自带小孩。比如剧中也有女配角将孩子交给奶奶养,并且说明了不会整天看电视之类的。但是女主角不同,她对于孩子乱pia食物无法容忍(并且这还是奶奶惯出来的),所以她更不放心交给奶奶带。换做在中国,可能爱浪费就浪费吧,你高兴就好、或者直接打一顿了事,没有那么‘照书’。

3.没有爷爷奶奶的参与,所以会出现很多专业幼托机构。这点在中国还没有,幼儿园大都是2周岁起步。但日本很常见,所以剧中的女副官就是将1周岁的孩子托付给幼托的。又比如写了《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的超级女医生,生了4个女儿,白天上班,就是将女儿交给幼托。

4.在中国,千禧一代之前的人们,大都是照猪养的。特别是70年之前的那些人,没有计划生育。所以,现在不一样了,前面说了,越是发达,就越会‘照书养’。所以,老一辈的人认为应该多生,因为他们以前就是那么照猪养过来的,想那么多干啥。但现在确实不同了,一方面资讯发达,人们越发讲究照书养,另一方面科学发达,很多疾病都能够发现并疗愈,但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负担,再一方面社会发达,病菌的传播越发迅速,孩子动不动就会生病。所以,人们越会‘精养’,而不会‘散养’。所以,生二胎以上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5.‘照猪养’就是,我只要喂饱你就行了,剩下的该干嘛干嘛。但‘照书养’则是一个高度,不但在身体上要养得好,在心理上更要养得好。所以,越是发达地区的育儿任务,更是不能容忍半点差池。《郑渊洁家庭育儿课》说:“我们只能假设,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大脑思考。”(大概这个意思,没去翻书)

6.带孩子已经变成了一种修行。不管养育者是男的还是女的,TA都必须接受随时随地的“上级检查”,你把孩子嗑着了,或者把孩子吓着了,种种不测,都是你的责任。这有点像写代码,你必须一次性把没有BUG的程序撸出来,出现任何‘ERROR’报告,都可能会在‘日志’里面查到,如果不幸被抓了个现,就是你的错!这是一种极限的修行,要视养育者身边的人对‘ERROR’的敏感度和容忍度而定性你的罪行。注意,不管你是男是女,只要你是养育者,你就负有这个责任。只不过这个社会女性带娃居多,所以看起来好像社会对女性不公!不是,而是对养育者的苛求。(李安,男,大导演,曾经在家带了8年娃)

7.修行的最终三问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也许有的养育者还触碰不到这几个问题。但这部剧,就展现了这个问题: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应该生下来?反观我们的人生,比如有的人被房价压得喘不过气、被学区压得喘不过气、被公司压得喘不过气、被疾病压得喘不过气,他们也许在想,不要再让下一代人受这样的罪了,选择了不生孩子,或者少生孩子。有的人则是憎恨原生家庭,‘父母皆祸害’,因为他们所受的养育方式是致命而不致死的,所以他们开始反思自己所受到的养育方式。这两者一个是物质上的,一个是精神上的。也反映出这个时代“照书养”的需求。

8.关于人伦,我们听听孔子的话:既来之,则安之。都已经来了,我们只能继续我们的修行。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命是父母给的,早期的养育方式亦然,我们无法改变,只能尽后天之力补天;运其实就是我们的选择,这是我要说的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剧中所展现的(家庭儿童观察员的话):你可以自己做出选择!只不过这个东西隐蔽在底层,在你的潜意识里面,你只能靠无数次的反思才能去纠偏,比如说‘讨好型人格’!(关于这个可以列好几本书);风水,说的是讲究;阴德,是你的言行;读书,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排第五了老铁),举个例子:女主角努力读书考取东京的大学并留在大城市‘蜗居’(注意即便是新房子也只是刚搬来1年,连给老母亲隔夜的地方都没有)(她的母亲认为不值),然后她所选择的配偶及其家庭,给她造成了这样的困惑(她若非当了陪审员,这些隐藏的矛盾是不会被导火索引爆,但这些都是炸药),请注意,这里说的就是‘选择’。剧中的女犯人,选择了一位体育用品店的店员结婚,但是剧中又交代过她似乎是个爱慕虚荣的人,关于她的这个选择我没有细看,只知道她的母亲颇有微词。

9.你要牢记自己有选择的权力。乔布斯说,如果你不替自己做选择,别人就会替你做出选择。女主角说,因为活在别人帮你选择好的价值观里面,很轻松!反过来,有另一种人,控制欲太强,一直在帮别人作选择!因为做选择,太难,我们不知道后续会发生什么样的结局,这时候有另一种不需承担后果的人跑过来给你一指,喏,要走这边哦,听话!你就懵懵懂懂地走过去了!这就是女主角在最后一集突然如梦初醒,听着她母亲“可怜的孩子”这种洗脑话,明白了自己的选择有时候是被操纵了。

10.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不知道’。一种说法是‘活在当下’,一种说法是‘Follow your heart'。或者说是“觉知”,'Awareness'。正确的选择,应该建立在正确的思维方式之上。思维方式像是方程式,正确的选择就是未知数X。但其实我们真的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我们只能自己选。这就是别人不能帮你选的原因,也是不要让别人帮你选的原因。回过头找个参照物,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说说读书,比如说特劳特的《人生定位》是一部关于人生选择的不错的书。剧中女主角和男主结婚之前,也曾那样想当然地说:跟一个稳重的人结婚,以后有了孩子也一样会稳稳的。未必。所以,什么是正确的选择?不知道。

11.从’照猪养‘到’照书养‘这条修行之路,我们选择相信什么?这也是剧中女犯人的困扰,她选择相信什么?选择相信,几个月大的孩子坐在那观看“启智”视频,还是相信婆婆说“电视看多了会变呆”?这是一项开弓没有回头箭的修行。旁人说,你必须选择母乳喂养,半点牛奶掺不得,你是选择相信,还是选择尝试?你如何面对他们的风言风语?强行地选择相信美好,到最后就会变成癔症,在网上的日志中写下理想的孩子,而不管现实中哭闹的孩子。你选择’照书养‘?你愿意相信哪一部书?是西尔斯亲密育儿,还是虎妈鹰爸育儿法?我觉得剧中选择了夸张的手法,来隐喻:我们对面前的孩子视而不见,却得了癔症,认为他/她就应该是完美的。

12.另一个角度,是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距。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新手妈妈亲手杀了自己的孩子、不孕不育的夫妇选择放弃治疗但却渴望要个孩子。一个女富二代下嫁,却想要自己的孩子也同样得到高级艺术教育;社区女邻居不知道接待什么男宾,放养亲娃……有时候不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做选择,而是没得选择——表面上看是这样的,其实这些“没得选择”都是给别人作的选择!杀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没得选择”,其实是有的,给孩子做’死‘的选择,不是她的权利;不孕不育,想要孩子,给孩子做’生‘的选择,她没有条件,还能做领养的选择;给孩子做艺术教育,本质上也无视孩子自己的选择;子需养而亲不顾,是放弃了选择。

13.我觉得是时候搬出《练习的心态》了,虽然这本书我也不太熟悉,但他的提议是不错的。养育是一场修行,也应该用练习的心态,去慢慢纠偏。不要求自己一次性做到,不要求一夜暴富。

 2 ) 从你结婚开始,就被折断翅膀陷入牢笼。而天真的你还以为这是自己独立反抗父母的胜利

看到第四集,女主的丈夫可谓是非常冷血心机了。如果说之前的种种让妻子陷入丧偶式育儿有强大的文化和社会背景。那这集,其杀人诛心之法昭然若揭。听到妻子在他的不断否定贬低下没有真的放弃自我,还是追求独立(庭审结束想去工作),他便开始除了对妻子消极否定以外的一系列操作。在外人面前维护妻子但同时指出她不正常,甚至是极大可能是他诬告妻子虐童。做了一系列铺垫后水到渠成的骗妻子去看精神科,让妻子陷入恐慌反向证明自己的捏造。这种软刀子步步紧逼把妻子置于自己控制之中,终于从结婚前后的潜移默化转向了明面上的行动。也许没有这次陪审,妻子身处困境但是不自知,只会一步步陷入丈夫的牢笼。正是陪审中的他人视角让她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开始反抗。这很像《那拉走了之后》所揭示那样逃离父权(原生家庭控制)而又落入夫权的“独立女性”的处境,竟然从来没有变过!而容易落入这样陷阱的往往正是那些前半生生活无忧,被父母过度保护在自己视线范围内,养成固执、善良、单纯,追求自我反抗的姑娘。她们被看似温柔淳朴懂得珍惜自己的社会中处于服从者地位的男人当成了他们唯一可操控的傀儡。

 3 ) 因为寻常,所以绝望

“一般而言,不都是这样的吗?”

本剧的女主里沙子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的母亲,意外被选中成为一起母亲杀女案件的候补陪审员。女主最初觉得此等惨象耳不忍闻十分抗拒,但在一次接一次听审中,却逐渐对嫌疑人的崩溃感受到了不该有的共鸣。

这样的简介听起来像是个特殊事件的展开,可真的看了剧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普通而寻常的故事。

普通的丈夫:女主的丈夫是个普通的公司职员,会关心妻子的工作情况,在考虑到妻子可能无法兼顾工作和家庭时也会主动提出妻子可以暂时不用做晚饭,会照顾和接送小孩,但归根结底认为做家务与带孩子都是女人的事情,自己即使做出让步也是一时而已。面对突然间表现出异于往常的妻子感到困惑,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指责。平心而论,这样的丈夫不是随处可见吗?

普通的孩子:虽然剧里的文香不听妈妈话,总是贪玩唱反调,动不动就扔食物,看起来是个十足的熊孩子,也成为了激化女主情绪重要的一环。可是想一下身边三岁的小孩子,不听话起来不也差不多就是这样吗?说不得骂不动听不懂也讲不通道理,除了有些过分爱哭爱耍性子一点,文香也就是个普通的人类幼崽吧?

普通的公公与婆婆:女主的婆婆会忙碌的儿子儿媳带小孩,害怕女主没有时间做饭会准备快手菜谱,会以过来人的身份来指导或者说对女主的育儿提出建议,但总体来说和蔼可亲,无论如何也算不上颐指气使。女主的公公也会关心她,看到女主的精神状态明显异常时,会托关系为女主找可靠的心理医生。顺便说一句,女主公婆的相处模式也正是男主行为的来源与缩影。即使上了年纪,家事依旧只是由女人来做,丈夫永远在喝茶看报以及只动口不动手的指点江山。但其实,在上了年纪的人里,这样的公公婆婆也不算奇葩吧?

普通的围观群众:邻居们也好,陪审团的人也好,作为普通人面对将自己的骨肉之亲扔在浴缸中溺死,在庭审中表现得异常冷漠,毫无悔过之心的凶手,无法理解才最正常的思维吧?

甚至是普通的前女友:至少从目前来看,本剧里涉及的两位前女友,也真的就只是从女性的角度中对饱受困扰的丈夫们提出了建议,甚至偶尔还能同感妻子们的情绪,也没有恶意中伤和夸大事实,虽然关系敏感,但也还中规中矩没有出格吧?

这样一群普通的人组成了人群,人群交织构成了社会,社会大体一致的部分成了约定俗成的默认规则,而在法律之外的部分,社会往往正是靠着这些约定俗成运转的。在育儿与家事的疲惫不堪前,一个不愿多分担的丈夫,一切以儿子为重的公婆,周围人打量的眼光,前女友的阴魂不散,这群人从自我立场出发,自以为是地对一位新手母亲给予傲慢的关心。如果是纯粹的恶意,那么反抗或许并不难。而诸如此类早以被人群接纳的以善为名的恶,却足以令本就濒临崩溃的母亲无处求助。这一切共同逼疯了那个女犯人,也逼疯了女主,可是,当隐去情绪积累的的过程,一个母亲溺婴杀女这样骇人听闻的事情尖锐地刺破这些被当作约定俗成的“一般而言”陡然出现,身处在这些规则下的普通人,谁会怀疑是自己出了问题呢?

将“照顾孩子只是母亲的职责”“做家务只是女人的职责”,甚至是更多其他种种歧视、偏见变为理所应当之事的,不是上面那些普通的人(事实上要个体自我纠正很容易),而是在广泛的群体层面上,既得利益者的刻意忽视,被损害者的自我牺牲,受到伤害的人再去伤害他人的无限再循环。这些普通的人能够一直秉持着这些“一般而言”生活下去,社会能够在这些约定俗成下运行下去,正是因为藏在寻常之下的那些失掉了的女性权益,早已被定义成为了不应争夺也不需要重视的事。

在规则成为规则之后,每一步权责的重新分配都势必艰难。原因其实也不必多说——如果对于丈夫们来说,照顾孩子本就是女人的工作,偶尔的帮忙理应换来妻子的感激,周围人的赞扬,又何必去将命题改为“照顾孩子是夫妻共同的事”呢?因此虽然看剧时屡次被气得让女主赶紧离婚,但我们都明白,这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真正恐怖的不是这个人如此,而是下一个乃至每一个都如此。当然有个大前提是,在讨论群体行为时,务必不要将人性假设得太好。

因此如最初所言,我认为把这部剧简单概括为丧偶式育儿的不婚不育宣传片是有失公允的。将所有的事情默认为另一方的义务,在这里甚至谈不上自私与否,而是根本思维的缺失。丈夫陷在陈陈相因的社会习惯里,从来没有过家务也好,育儿也好,自己需要参与的意识。在其已形成的思维中,他已经做到了一个丈夫全部的体贴。当这种无意识成为了既定的群体思维,去苛责里面的个体固然谈不上错,但总显得有些舍本逐末。

滋生于这些寻常中的绝望,无法靠着极少数个体的反抗、极端的特殊案件有所好转。改变是艰难却也是唯一的方向,如同黑人曾经争取解放,女性曾经争取投票权一样,母亲与妻子们需要的是打破这些如同魔咒的“一般而言”,重新定义那些“本应该”的事情,在与社会的相处中求得新的平衡。

好的作品应该是改变而非固化观念,是梳通问题而非激化矛盾。庞大的社会感知往往麻木,如本剧一样的文艺作品的出现和传播,将这些寻常的绝望展现给观众看,在无数个习惯了这些的普通人心中撕开一个口子,最终蔓延开来的足够强烈的痛感会透过麻木的表皮渗入肌理,希望这正是改变开始的契机。

*** *** *** *** *** *** *** *** ***

20190602更新:

最后一话看完了。大概是我预想中的走向。

很高兴这部剧没有垮掉,没有烂尾。

想说的评论的上面大部分也都写过了,补充一些最后一话戳到我的点和对本剧的其他感想吧。

被告人在庭审即将结束前,被问到最后还有什么话时,只是面无表情地说道:“给大家添麻烦了。”

女主在讨论判决结果时,被问到对审判的最后看法时,只是疲惫地说着:“我赞同大家的意见。”

我其实很害怕剧情结束在这里。几话之前对于被告人的麻木,女主曾评价“我想她是绝望了,觉得说出来也不会有人理解”,而女主此时的麻木,则意味着自己也随之被拖入绝望的深渊,不再试图反抗。作为观众,几乎也要被这无力的绝望感淹没了。

好在女主最终还是替自己也替被告人作出了剖白。这里也很想夸夸编剧(or原著作者),女主并没有一味地煽情放大自己经受的痛苦来为虐待孩子找借口,只是将那些被误解的与不为人知的一面还原了出来。法律是法律,杀害孩子的凶手无论如何都不应被给予同情判罚。情理是情理,这位母亲在某种程度上应当被理解和共情。(这里其实可以引申出另一个问题,很多案件新闻下常有评论说不必挖掘罪犯的故事,我一直不太认同。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命题,不是有苦衷的话做错事就可以原谅,但是找出做错事的苦衷本身并非没有意义。)

在听到判词里对自己承受过的一切表达出理解,被告人在麻木之下沉淀了六集的绝望瞬间被击碎,不能自已地流下眼泪,而女主跟着一起痛哭的画面,引爆了全剧的泪点。

——她们其实只是需要一道温柔而充满理解的目光而已。

结束审判后,里沙子走出法院,突然回过头去,向这栋庄严的建筑做了无声的告别(此处口型是“再见”,不知道为什么字幕组没有翻),也向那个怯懦与不自信的自己说了再见。再转身时,拥抱了迎面而来的孩子。

在这一刻,她结束了对被告人的审判,也终于完成了对自己的审判。这场审判不止关乎母亲,也关乎与一个母亲有所关联的每个人。

我很高兴这部剧有着我最开始就期望着的更加高远的立意。我可以再次反驳那些说它是一个渲染绝望放大偶然事件的不婚不育宣传片的评论,我能够相信从始至终,这部剧想要表达的从来都不是“因为社会偏见严重,有这么多艰难的事情,那么干脆不要结婚,也不要成为母亲了吧。”,而是,“因为社会偏见严重,那么作为父亲也好,作为丈夫也好,作为家人也好,甚至作为陌生人也好,我们一起努力,让每一个母亲都远离这些艰难吧。”

 4 ) 我心中的那些情绪,该与何人说?

生孩子,是我目前的人生中经历过最大的坎。

阵痛的那两天,妈妈和老公轮流守夜,我依稀感觉到半夜我痛到无法呼吸的时候,老公坐在我的身边只顾玩手机。但这件事我至今没有跟他确认过,因为我分不清自己是不是幻觉,而我知道如果问他,答案一定是否认,他会告诉我他守着我是多么辛苦,与其争执,不如就当自己是幻觉吧。

因为家里人手不足,老公在我坐月子期间也确实是尽心尽力受苦受累的,(除了他每天要求必须自己玩几把游戏,不论几点睡觉,但就必须要打游戏才可以。月嫂走了之后,老公的假也休完了,我开始独立带孩子,我发现好像一切都在悄悄改变着。

起初,老公回家会抱孩子,给他洗澡,哄他睡觉,晚上起夜也是我们一起负责,后来老公提出他太辛苦了,晚上睡不够,白天上班很累,我想,那就我来负责晚上吧,让他好好休息。再后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孩子从床上摔下来好几次的原因,他再也不肯单独睡小床了,哄睡慢慢变成了奶睡,孩子一困,老公就让我进屋奶睡,孩子睡眠质量不好,任何方法我也顾不上好不好了,能睡就好,所以我也慢慢接受了奶睡的习惯。与此同时,孩子不知从何时起,拒绝老公抱他,只要老公抱他,他就会大哭,而我的老公就会冲着他吼:你个小崽子,你再哭一个试试!孩子只会哭的更凶,我哪里受得了他哭啊,顾不得与老公吵,只能先哄孩子,其实每一次他说这话,我都很想掐死他。剧里有一幕反复出现的画面,被告站在房间哄着哭闹的孩子,被告的老公在旁边说,烦死了…而被告什么都没说,只是一边哄孩子一边看了她老公一眼。我看到这一幕非常震惊,仿佛看到了我自己,那一眼,是真的很想斗争,但不得不放下争执先哄孩子啊。

我老公酷爱打游戏,甚至可以说,游戏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他坚持每天必须玩游戏,而我实在太累,我们商量好,每周我回娘家住一天,让他好好放松一下也好好休息一下。可是,我回娘家的那个晚上,他无法控制自己,总是玩到半夜三点甚至更晚,第二天上班直接累死。又或者,他吹空调不盖被子,把自己弄到感冒发烧,无法上班。我告诉他现在和年轻时候不同了,你的身体不适合熬夜,他也意识到身体受不了了,慢慢的游戏打的少了,但,又换成了看电视,每天一定要看几集电视,到十一二点才可以罢休。而这时候的我,已经沦陷成每天24小时全年无休的带娃机器。我睡眠浅,如果我先睡觉,等老公进来睡觉时一定会醒,而且再入睡非常困难,我就想老公每天也很累,能不能我们一起早点睡,而我说的早点,其实也通常是十点半以后了,谁知道我只是提出来一句这样的要求,我老公就冲我大吼:我连一点自己的时间都不可以有吗?原来在他心里,不打游戏都是为我做出的牺牲。而我,只要向他诉苦两句,他就能告诉我他工作多么累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我说,我也想去工作啊,要不咱俩换换,他却说,我那工作你根本干不了。里沙子想去工作,她老公不断给她洗脑说她不行,别勉强了,大概,我老公也是这么认为的吧。

昨天,我们又一次争吵,他总是不管孩子怎样,只顾自己的感受,他不高兴不管有没有吵到孩子睡觉都要大声发泄出来,对我说话也语气越来越差,动不动就开始说我有病,我无言以对,只要我说到我很累了,他就会说,你不要总觉得全世界就你最委屈,别人也要带孩子啊。是啊,听到被告丈夫婆婆的发言,我真的很想掐死他们,听到我老公的话,我也很想掐死他。

剧还没有播完,我不知道最终的结局会是怎样,但我知道,我老公可以放手不管,我做不到。我不舍得伤害我的孩子,但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伤害我的老公,被压抑了太久,终是只能自己消化情绪,朋友圈不能发,发了别人觉得你是怨妇,爸妈不能诉说,他们会觉得我嫁的不好,闺蜜不能说,会影响别人的好情绪,没有人会愿意听你,所以,里沙子很幸运啊,她还有可以发信息的好朋友,而我,只能潦草几段写个剧评罢了,孩子醒了,我又该振作上岗了。

 5 ) 关于婚育的一点思考(第一季第一集有感)

【日常推剧】真的非常非常推荐大家去看新出的日剧《坡道上的家》。尤其是准备要结婚的情侣们/新手夫妇和新手父母。我觉得它不是引导你去恐婚恐育,一个能让当下状态里大部分人产生共鸣的东西,说明它实际上是婚姻常态。那我觉得实际上它是引发我们对常态的一个思考,类似于我的性格和我伴侣的性格适不适合组成一个家庭,我能接受的婚姻最底端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我能一直保持对妻子/丈夫的理解、尊重与支持吗?当一个家庭出现孩子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关系才不至于让一个妻子崩溃?非要有一个人在家庭生活中完全牺牲自己个人事业、理想吗?如果非要一个人牺牲的话,你能不能接受这个人是你自己?你能接受牺牲到多大程度?(男女都要问问自己) 另:母亲出现对孩子的厌恶是正常的,没有规则规定说母亲天然就该爱小孩。有人能在家庭与事业之间找到平衡,也有人不能,不能也是正常的,并不意味着你差劲到完全不能去试试看。每个人对环境和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同,请不要讲“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她/他们可以你为什么不行。”这种安慰不叫打气,叫心灵攻击。我至今还记得一个新生儿母亲在知乎评论里说其他的需要生产后家人爱人第一时间来照看自己的新生儿母亲是矫情。这太不友好了。 我才只看到第一集,但实话实说感觉是致郁向,真的已经饱受婚育折磨并且在崩溃边缘的人还是慎点吧[抱拳]

 6 ) “丧偶式”育儿的悲剧,是时候被看到了

文/荼白

公众号:抛开书本

一个母亲,对8个月大的女儿进行身体虐待,并最终将其溺死。这样残忍的新闻,实在让人忍不住问一句:难道你没有母性吗?

这个疑问,也是被选为此案候补陪审员的家庭主妇山咲里沙子的第一反应。里沙子,几乎是一个完美的母亲——温柔贤淑,将三口之家料理得近乎完美,面对孩子,似乎总是笑语盈盈。

所以在陪审员们进行讨论的时候,她才显得无法理解——既然是孩子的母亲,那么无论如何都不该伤害孩子,因为“母性”是个理所当然到不容置疑的存在,她已经太习惯于这样的角色,以至于不允许自己去怀疑。

在安藤水穗的杀子案中,检方与辩方各自坚持着截然不同的观点。检方认为安藤对女儿怀着怨恨之情且有明确的杀意;辩方则认为安藤是在精神极度衰弱的情况下导致了意外的发生。其中,辩方着重强调的一个事实是:“丈夫以工作为借口,不帮忙照顾孩子。”因此,陪审员芳贺六实才指出了这个可能被很多人忽略的事实——“母亲也是人”。

在辻村深月的《没有钥匙的梦》中曾经读到过一个短篇《君本家的绑架》,其中那位母亲割裂的心理纤毫毕现,人性和母性的撕扯让人心惊,宠爱婴儿和扼杀婴儿的冲动彼此拉锯,这大抵是只有母亲才能体会到的最秘而不宣的恐怖战役。

随着审判的进行,我们看到了“无辜”的丈夫,为了减轻妻子的压力担负起周末带娃的重任——虽然工作日不是半夜回家就是彻夜不归;体贴妻子的辛苦——所以特意叫来了母亲帮忙;为了妻子经常找朋友求助商谈——或者说是“前女友”更加确切……

面对身心俱疲的妻子,却说别人都能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面对半夜哭泣的孩子,却只是躺在沙发上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

而那位被请来帮忙的婆婆又做了哪些贡献呢?她对安藤的育儿方式提出质疑,有意无意的提出孩子不如人;她对安藤最大的要求就是“别让我儿子操心”。

这些隐藏在日常里的细枝末节,都成了被忽略的刀子,一刀刀扎在安藤的心上,也打碎了里沙子坚不可摧的伪装。那种扑面而来的熟悉感让她恍惚。我们看见她吃力的抱着女儿在超市里着急的买菜,看见她一边在家里忙着家务一边安抚吵闹的女儿,看见她的疲乏、狼狈、隐忍。

面对那个看起来无比慈祥可亲的婆婆时,她也曾一次一次的凝固了笑容,那些“温柔”的话语开始显得锋利

丈夫在她看来一向足够体贴,总是对她说不要勉强自己,然而这种“体贴”也渐渐撕开了面具,面具下那种居高临下的轻蔑让她心寒。

里沙子和安藤这两个本来截然相反的人,却渐渐重合,中间的红线其实已经模糊,只稍停下脚步,便会发现恨意早已遍地,而深渊,从来都在脚边。

这是wowow台正在播出的日剧《坡道上的家》,一向以冷硬风格展示着灰色日本的wowow,再次与不断“催婚催育”的主流电视台“对着干”,因为此剧大概算得上货真价实的“恐婚恐育”剧了。剧中,不只是安藤和里沙子,剧中的女性们其实都面对着男性们的“通病”——对沟通的不屑。

每当妻子们正襟危坐开始认真讨论某个问题时,丈夫们总是懒散的在沙发上躺着或坐着,玩着手机或是看着电视。而在面对育儿这个问题时,丈夫们又几乎是本能的第一时间搬出救兵——妈妈。

丈夫们似乎从未认真听过妻子们说的话,他们总是漫不经心的敷衍,唯一认真的对妻子们说的话,不外乎“给我啤酒”或“晚饭吃什么”。

里沙子的公公虽然通常只在背景里出现,却能完美的诠释丈夫们在家中的模样——总是一动不动却一堆意见。他总是安静的坐在家中的一个角落,喝着啤酒下着棋,任你闹得天翻地覆我自巍然不动,但仍时不时要出声“指点江山”。

而这种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的家庭模式,正是由整个社会造就的。剧中两位年长的陪审员似乎就代表着某种社会共识。

这种共识,形成了一种不自觉的恶意,渗透在剧中的每一个角落,也正是这些让我们太过熟悉的日常细节,才真正让人脊背发凉。

“因为她们深知,作为母亲,作为人,都低人一等。”所以剧中里沙子被称赞是个好妈妈时控制不住的灿烂笑容才特别让人心酸,因为所有的质疑和漠视都在将她的价值不断剥削,所以她才如此用力的去维护“母亲”这个残存的价值。

又是一年母亲节,衷心希望遭遇“丧偶式”育儿的母亲越来越少,因为母亲,不该是家庭和社会的悲剧。

合作微信号:paokaishubenxbb

 短评

太治郁了 掐人中续命中 建议民政局24h不间断播放此剧

5分钟前
  • 孙悟空的八师弟
  • 力荐

太致郁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所谓“传统”让丈夫非常自然地地位高于妻子,这样的“传统”也让年长的女性成为帮凶,她们告诉年轻的女性:“你就是得围着你的丈夫孩子转。我都这样过来了,你为什么不可以呢?”-但是那些做不到的女性,已经都死掉/单身了。

6分钟前
  • 拜托快点上岸
  • 力荐

是那种毫不夸张的压抑、窒息,恨不能把女主的丈夫、婆婆、孩子都捆一块一把火烧了。

8分钟前
  • 栗子侠
  • 力荐

这剧在中国,应该看的女人没有什么机会看,应该看的男人没兴趣,剩下看的人早就明白了这些道理,厌女都能倒背如流,再看这些画面,白眼可能都翻不过来了。

12分钟前
  • PseudoNeko
  • 还行

这梦幻结局仿佛是迪士尼编剧最后一刻接管剧本???

13分钟前
  • cllee&Kalinda
  • 还行

东亚三国的男人一边说着爱子孙,一边完全不育儿。讲一些体面话还觉得自己尽责极了。然后社会上一帮进入婚姻的女性还帮他们讲话。明明女性都抑郁了,杀子了,自杀了。就轻飘飘来一句,别人都做得到啊。

17分钟前
  • 蕾雅蓝顿
  • 力荐

“当孩子和工作无法兼顾时,请放弃工作在家专注带娃哦,因为你是妈妈。”这是部绝佳的不婚不育宣传片。

18分钟前
  • 雪球妹妹
  • 推荐

单身狗就该看这片,又佛又苟。

21分钟前
  • yeah7
  • 推荐

看完这部再看《蜡笔小新》就会觉得美伢真是一个很伟大的女人了。

22分钟前
  • 阿五
  • 推荐

结尾可真行,强行把一切语言暴力、丈夫的人格打压、社会对女性对母亲的不公都解释为爱,真是好一个happy ending。东亚三国手牵手,谁先平权谁是狗。可谢谢你了。

23分钟前
  • kissdemon
  • 还行

生孩子很痛苦,养孩子更难。这个中间的苦涩男人不会感同身受。我目前产后3个月,没有睡过一个整觉,半夜起来很多次,严重休息不足。但其实自己的老公做的很不错,担心我一个人带孩子辛苦,请了育儿嫂,下班回家也会帮忙。可是真正对孩子24小时不离开的人是我,这种累不仅是身体,更是心里累。我的宝宝很可爱,我很爱他,但有些时候也会有那种想法,要是没有生过孩子就好了。我是妈妈,是老婆,是儿媳妇,可我更想做我自己。

26分钟前
  • ____
  • 力荐

唯一希望国剧翻拍的。请国剧编剧速速来抄,我们需要这样的剧。虽然极度致郁,但是想步入婚姻想生孩子的一定要看!在你准备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什么是绝对不能放弃和妥协的。还有原生家庭条件好的不要下嫁,穷小子不会感激你的牺牲。

28分钟前
  • 穆赫兰道
  • 力荐

里面女主的丈夫说的话,我没做过妈都能气到吐血

29分钟前
  • 哈哈哈哈哈嗝
  • 推荐

估计柴崎幸演这部戏的时候,万分渴望召唤出19年前那个演「大逃杀」的自己,左手铲子、右手菜刀,把这剧里烦得一批的人物们砍得一步到胃、片甲不留。

33分钟前
  • 新世纪腐银战士
  • 还行

被禁锢在别人的常识里活着 太辛苦了

37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我建议列为东亚女性婚前必看剧。

42分钟前
  • 闰年少蝉
  • 力荐

看两眼弹幕,也够恐婚了。“女主跟神经病似的,看着就烦!”“真没用,蠢得要命,活该被欺负。”“自己态度窝囊,难怪没人信。”“女主不无辜,自己身上也有问题!”……何不食肉糜?

43分钟前
  • 霍比特羊
  • 推荐

今年最佳了吧。日本人真神奇,一边拍着甜甜的恋爱剧催人结婚生子避免少子化,一边拍出《坡道上的家》这样令人感到窒息的让人恐婚恐育的剧来警醒和反思。 所以坡道上的家说了些什么呢。是呼吁整个社会对年轻妈妈的宽容和理解;是呼唤父亲角色缺失的回归;是祈愿一个健康的抚养孩子的环境吧。

45分钟前
  • セツヤ
  • 力荐

妻子被丈夫呼来喝去仍然笑吟吟的,小碎步跑向丈夫解释,从日常就看得出来上级和下级之分了。日常打压,轻视妻子。丈夫不管育儿,以至于不理解应该怎么育儿,用完美的标准苛责妻子。两个人意见不同很正常,平等沟通的话会很快解决,可妻子的低下地位导致变成了一方对另一方傲慢无理的训斥,再因为这种训斥引发对妻子能力的质疑,以及约束其向外发展的可能。妻子撑不住,丈夫把育儿外包给婆婆,觉得这样就尽到了责任。但社会默认带小孩是妻子一个人的职责,引来婆婆帮忙隐含了对家庭主妇连带孩子都做不好的指责,妻子觉得失去了尊严。只杀小孩不杀丈夫是因为女性自身内化了这种指责,她认为丈夫的指责是有道理的。因为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很多女性钝感太高了,其实她们的幸福都和这位女主一样,一戳即破。文化对女性的压迫,意识不到不等于不存在。

49分钟前
  • momo
  • 力荐

这个世界对女性最大的恶意可以凝成一句话——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53分钟前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