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口气考完三集到现在追剧到第五集,一周看一集已成为目前常态。 看了些豆瓣帖,大部分的留言和评价都是说这部剧让人看的很尴尬,除了苏打的颜可以舔舔之外便没什么可让人内心愉悦的了。 一直相信,看剧和看书一样,也许你并不是你喜欢的那个类型,但也请静下心,看一看,听一听其中是否有可以让你心海可以掀起涟漪的话语词句,若有,便说明其还是有存在的些许价值。 撇开逻辑,若只谈本剧创作初衷便值得当代年轻人重新回望审视自己的校园生活。 霸凌,冷暴力,网络跟风键盘侠等等,都是这个网络发展,时代更新过程中显露出的弊端。若蛀虫注定无法根除,便使出浑身解数,让其后代数目减少,也是好的。 刚刚加入豆瓣这个大家庭,一点肺腑之言,还请各位海涵。若让一些大老爷大娘子觉得戾气太重,还请包涵,见谅了。
将近结局,老师在天台痛骂网民是墙头草,随着虚假信息所引起的舆论风向而转。
不禁想到,我们常常将由复杂的、多元的、众多个体所组成的舆论错认为一个主体、一个人、一种声音,这个声音一会朝左一会朝右,也就是今天常常被提到的“舆论反转”。于是我们痛骂“大众”愚昧,用一个“乌合之众”概括了多元的舆论场。但实际上,也许我们表面所感知到的舆论气候,是由不同的意见主体所推动的。当事件发生反转时,总是有一拨人沉默,又一拨人重新活跃。并非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存在着一个摇摆的、愚昧的、单一的“大众”。退一步讲,一个个体,随着事件真相的逐渐披露,而愿意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观点,这也无可厚非。
因此,重要的不是“反转”,而是我们陷入了一种悖论。一方面,的确需要如老师所说的那样,先忍耐、再思考、再行动。但另一方面,如果不是那些急于表达的声音去关注、去讨论,那么恐怕一个社会事件会很快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而无人知晓。正如剧中老师也需要用偏激的手段制造矛盾才能让社会大众关注到网络暴力。因此,悖论在于,似乎只有偏激的声音才能让自己被听见,而只有“被听见”、“被看见”,也就是所谓的“流量”,才能让严肃的社会议题在与诸多娱乐议题的竞争中不被大众漠视。但也恰恰是这些急切或偏激的声音,极易使得舆论场演变为谩骂攻击的战场。
也正如结局所揭示的,即使引发了社会关注,但随着事件的平息,人们也会很快遗忘。今天的网络舆论似乎的确如此,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好了伤疤便忘了疼。二月份是,六月份又是。人们总是一致的愤怒,但却难以达成一个系统性的反思以根治某一社会问题。人们的确更喜欢遗忘,而那些忘不了伤痛、时时提起的人是谁?是被主流所排斥的边缘人物,“祥林嫂”。但也恰恰是她的出现在提醒着我们,只有当伤痛并未治愈而仅仅是被掩盖,祥林嫂的幽灵才会时时纠缠我们。
看到结局时,我脑海中首先跳出来的一句话是“历史就是遗忘”。但又想了想,与其说是“遗忘”,毋宁说,历史就是有选择的记忆。
苏打给世人上的这一堂课,受益匪浅。
懂得人早就明白其中含义,但不懂的人永远不会想去明白。
作为一个新媒体工作者,我们之中有些人,其实和键盘侠又有什么区别。
开会的时候,总编一直强调,你们不能中立!不能中立!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观点一定要强,这样才能煽动读者情绪,才能让他们跟着你走!
总编有总编自己的想法,但其实这条路很危险。作者三观稍不正,就会毁掉很多人。
要知道这几万几十万阅读,一个阅读就代表一个人。
群众的情绪是很容易煽动的,他们可以被你激发出人性中的善,也能激发出人性中的恶。
从事这个行业以来,发生过的新闻实在太多。
其中日常关注的,多是负面新闻。
因为负面新闻影响力大,人们爱看。
骂渣男,骂小三,诋毁婆婆,捧高女性,根本不必花时间去了解这件事背后的真相,只管把大家讨厌的人往死里骂。
把这些人骂完后,他们又接着又去骂那些新闻评论底下的键盘侠。
就拿前段时间飞机失事的女孩来说,女孩死去后,评论下一片调侃诋毁,难听的话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见不到。
可是,那些人真的见过那女孩吗,了解那女孩吗,没有的。键盘侠骂女孩,原因有很多,但都脱离不了恶趣味和个人利益。
批判键盘侠看起来很正义,但事实上,和有些作者和键盘侠的恶行毫无区别。
那些骂键盘侠的作者,他们借这个轰动世界的新闻来批判那些键盘侠,阅读爆涨。然后,把这篇文章转发到朋友圈,恭喜贺喜自己喜提十万+,欢迎各位老板来转载。
女孩遭遇不幸的背后,是千万人的一场狂欢派对。
所以每次写这类型文章时,我的良心都在被扣分。
就在刚才,一位编辑给我发了一个选题,示意让我抓住机会写起来。
选题内容是一个新闻。母亲在孩子面前虐待小狗致死,孩子愤怒之下,杀害母亲。这是新闻报道的全部内容。
可是,这件事情的背后,还有什么样的细节,却是我们不知道的,寥寥几行文字,没法还原整个事件的经过。
所以,我是该谴责这位母亲,还是孩子,还是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在我看来,这些表面叙述都太过肤浅了。
有时候,耳听,眼见,未必是全部真相,缺乏冷静思考,再下定论的人实在太多。
苏打说,你们的眼睛,嘴巴,生来不是用来伤害人的,而是用来分享喜怒哀乐的。
那就,让我们温柔以待地和人相处吧。
见到柊老师的第一眼让我很神奇地联想到了石原,但是仔细琢磨两人长相毫无共同点,接着当我看到第六集时,猛然(终于)想起:诶,这不是质朴却厉害!校阅女孩 河野悦子里的那个石原一见钟情的复古boy嘛……
这部剧他延续了之前的微卷发浪漫风(很好地修饰了自己的方脸盘子)= =
然后,不换衣服也能展示迥异的风格。
少年出道的苏打在很多剧里其实都打过酱油,但是一直以来我对他的印象都是穿衣酷酷、造型新奇、但是表情寡淡、眼神无神的平面模特。这个剧让我看到了他作为演员的隐藏实力哈哈,整个人也生动起来,神采飞扬。
他是日本演艺界的一颗新星,年龄不大,但是对于神秘气质的驾驭炉火纯青。
电视剧的开始毫无疑问是出奇制胜,但是发展到后面是层层剥开、发人深省的。 如柊老师所言,他不一定在干一件正确的事,但却是一件必须的事。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他采用的方法是有很大问题的,但是对真相的揭示和对麻木学生的教导是必须的。
这部剧的惊喜除了苏打的表现力,还有柊老师的各种教导,每次给出问题后都会邪魅一笑,抛出一句耐人寻味的’let’s think.’ 贯穿全剧的嘶吼“要改变啊,你们一定要改变啊!”学生们的反应从最初的无动于衷到后来的反思痛悔,行为上产生了真实的改变。
我喜欢日剧的理由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日剧对人的教育和启迪上。你很难指望一部电视剧或者一本书带给自己什么长远的改变,但是观影和阅读的意义很大程度在于反省自己过去不合适(对自己和别人有伤害)、欠优化的行为上。知易行难,日剧里往往用非常极端的设定和出乎意料的表现手法让道理真正进到人的脑中心中,向你显现,从而从被动的观影转为主动的思考,是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社会现实的思考,这是意义所在。
这部剧还未完结,我好像剧透得有点多了,最后还是要推荐大家观看~
影评为观后感,涉及剧透,不喜Pass,可观后回见。
对这部剧蓄意评价,主因是觉着它寓意深远。剧本身不见得是有多好看——除却开篇暴击的噱头和中间各种剧情的反转惊雷,个人更喜欢它的育人要点。
剧情中柊(zhong)一飒反复强调的“静、思、定”,用其原话描述:“在做重要的决定之前,先冷静下来,在脑子里仔细思考一下,再决定什么是正确答案。”
反思整个剧情,故事主因是群众无脑的言语暴力,一点点晋升为行动暴力,最终促使当事人崩溃、死亡。
柊一飒:“有了语言,就会产生意识,有了意识,就会有所行动,有所行动就会思考,有所思考就能做出改变。求求你们快睁开眼睛快醒醒吧。快点改变吧!到底哪里不对,不要总看事情的表面,要好好思考!对于眼前发生的事情,要认真用眼睛去看,要牢牢记在脑子里!要刻在心里!你们不就是因为没这样做,所以这样的事才在不断循环上演不是吗?你们不能回避事情的本质啊!……你们已经过了可以感情用事,随意犯错的年纪。你们现在已经不可以这样随意了,要思考、思考、思考!然后得出答案。所以要更加…所以要更加!对自己说的话,以及做的事负起责任来。”
明知最终答案的柊一飒,却耐心用十天时间循循善诱学生与网民尝试自己揭开谜底。
由此试问:知识速食时代的我们,多为毕业而疯学、为生存而赚钱、为虚名而装蒜,心中可还藏有一束清醒的光线,能不计时间的代价,笔直照向指定的远方?
这场背水一战的拼死一搏,是死谏,也是柊一飒对美好未来的心向往之。
不被社会舆论所领导,不以毕业证为毕业,不以有钱为成人。将学习和理解视为终身制,贯彻做好人的原则与信念,否则即便入了社会也是人渣,成为柊一飒口中的空壳人——
“丧失道德,总以自我为中心,总而言之,你们只是一群空壳。”
“刀子戳进去,血会流出来,还会感到疼痛,有时候甚至会夺走性命,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如今这个社会在不停地匆忙运转,让人们甚至无暇注意到这么理所当然的事情。做什么样的事会伤害对方,别人对我做什么会让我痛苦…我不希望你们,长大之后都变成注意不到这些事情,情感麻木的人。你们要发挥想象力,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在做决定之前要暂时停下来,严肃地问自己,这样做是不是真的是对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却没人能做得到。我就是希望你们能明白,思考有多么重要。”
这是Let's think.
除此外,剧中还很戳我的一点是柊一飒教育模特女的一段话:
“你没错,大家都跟你一样,迷茫、挣扎、束手无策,即使这样,也要为了寻求正确答案而向前走,前进、前进,如果还是不行,就带着伤回头,然后,再咬紧牙关向前走。大家都很难看,但是,这样就好。这样,才好!不断丢脸,才会变强。换句话说,不丢脸,就不会变强!所以,不论谁怎么说你,你以前的人生都绝对没有错!”
人哪,往往这样,越是岁数大,越难承认、承受自己的失败与失误。但如果连跌倒的伤痛都无法忍受,又有何德何能去承载美好的未来?
接纳、包容、理解当下的自己,是改变未来的第一步。比起无知无觉麻木前行,意识到痛苦反倒可喜可贺。更值得庆幸的,是自己身不残志更坚,又有那么多愿望想去实现。比起剧中的柊一飒,这岂不是更显充满了希冀?
而细思极恐的:学生虽是老师的人质,实则是被包庇的一伙;我们却是社会的奴隶,是被洗脑的一代。日复一日快速更新的八卦与短视频日渐磨掉我们的斗志,并培养出我们将舆论传播到各个社交场合的固有习惯。但凡反思一下:你想要啥?也不至于无知无觉至此。
成长吧!不那么功利地、用心地成长,以一颗平和、公正的心,去不分伯仲地善待自己与世界。
最后,向《三年A班:从现在起,大家都是人质》这部作品致敬。
感受写不开了 只能写到剧评
只说说自己的个人感受
本剧立意极好极深刻 但很遗憾 过程歪了
用2×的速度 快进看完最后两集 结局指向网络暴力 然后把所有角色洗白 包括热血教师(也就是把代表校园暴力和职场暴力的角色都洗白了)。。先不说可以5集演完的剧拖了十集 只说逻辑 不觉得逻辑有很大的问题吗? 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之一 就是网民们根本没有独立思考 在没有弄清原委没有搞清真相的时候 就根据片面的“证据”人云亦云 所以当兴奋剂假视频开始传播时 如果有相信并了解景山的朋友和同学为她发声 必然会有支持景山的网民出现 景山也就不会被网络中的侮辱和咒骂害死 可实际上呢?没有人站在景山这边 除了网络上的谩骂 景山还要独自面对好朋友的冷漠和猜忌以及同学们的议论和白眼 而且别忘了 假视频的始作俑者就包括景山的同班同学 此时我就想问问编剧 为什么拍视频上传视频发现视频被假造孤立景山的同学们被原谅了?为什么武智老师被原谅了?为什么代表校园暴力职场暴力的人都被原谅了 只有网络暴力才是杀人凶手? 网络暴力的破坏力大到不可想象 这毋庸置疑 但本剧把所有责任 在最后一刻全推到网络暴力上 原谅了所有网络之外的角色 忽略校园暴力和职场暴力 忽视作为一个朋友一个同学一个同事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行为道德 我觉得这个剧的教育意义并不大
讽刺的是“你们 还真是人渣聚在一起了啊 只要自己能得救 别人的死活就无所谓了是吧 真是可怕 为什么你们会产生如此浅薄的想法啊 道德缺失 宣扬个性 最关键的内在却是一具空壳”冲苏打来看的
老師那次事件完全沒有讓這個社會出現很大的轉變大家依舊匆忙地生活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不過有一句話我一定要告訴你那十天的時間對於我 就是整個青春立意比較高的一部劇。網路讓普通大眾有了發聲的渠道,但亦是一把雙刃劍。在資訊大爆炸的時代,如何不讓自己成為『烏合之眾』,不讓自己的語言成為『殺人兇器』,保持獨立思考,拒絕洗腦。柊老師用10天的時間,給學生們上了最後一課,雖然最後天台的靈魂拷問,改變不了大眾,但完成了對自己學生的救贖,已經無愧於『教書育人』的『教師』二字。這也是柊老師一人單槍匹馬向全校、全國、全世界的校園霸凌發起的一記回擊,更是向全世界網絡噴子發起的強力反擊,尤其是中國大陸噴子。今天你上了柊老師的課嗎?Let's think
日剧真是越来越省钱了,一个教室布景就可以起承转合也是厉害。要不是有咩酱和mio这第一集也就一颗星吧
经过了第一集的惊艳,第二集到第五集的略微平淡之后,第六集开始开了挂一样的精彩好看quq 我也越来越喜欢老师对学生,或者说是对屏幕前的观众们的说教了,尤其是最后一集说教的视角,就是指着屏幕外的我们大家啊!请大家务必!谨记!这十集的说教!柊一颯这个角色会永远记在我心里的
真正会讲故事的编剧不需要依靠说教来推动剧情……
虎头,豹尾,最后长达10分钟的独白,编剧写上头了,演员演疯魔了,令人久久不能平静。为弱者发声、向网络时代、普罗大众宣战,这种主题的作品能登上小荧幕,去接受睽睽众目的争议,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菅田将晖奉献了近几年以来日剧最佳表演,永野芽郁也大有突破,上次看到同年龄段这样有爆发力的演绎,还停留在「怒」里的广濑铃。
这不是演习,我是真的中二
也许不值五星,结尾多多少少猜到了,但还是有惊喜,尤其是眼镜梗。苏打一个人撑起了全剧的半壁江山,尤其是最后一集那么多的独角戏,太棒了。确实呢,闹这么大一出社会也不会有太多改变,我行我素的人根本听不进去。但只要有一个听进去了,就会变成一百人一千人。每个人都做好自己,不要对别人妄加恶意的揣测,不要让语言变成带毒的刀刃,这部剧就没有白看。Let's think.
同学的孤立与排挤,无端的污蔑与祟语,网络上肆意攻击的话语,在这场悲剧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凶手。
苏打可塑性也太强了吧!!!我的妈,这个老师扮相太好看了,在苏打面前,片寄凉太的颜和演技都成了小孩子级别了为了苏打多打一星
起初我以为主题是校园欺凌……后来觉得是黑恶势力……最后才发现原来是网络暴力
慈善的老师为何突然性情大变,乖戾的学生为何瞬间噤如寒蝉,这一切的背后是良心的泯灭,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还是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告白》的升级,《女王教室》的加强,苏打的再次华丽转身,让我们拭目以待。
结局真的是非常生硬了,苏打舌战键盘侠,整整一大段说教。但是整体来看,剧情还是ok的,立意虽然还是比较浅但是实现得不错。而且这个剧的实际意义是菅田将晖对一帮若手演员的演技教学啊。
最后一集不就是嘲讽这些只看了一两集一点都不了解这部剧,只会随波逐流,自以为是,用低俗的字眼去打一星的人吗。
不做递刀的手,不吃染血的瓜。
把整部看完再来评论吧,最后一集的意思就是在说看了一两集就开始喷这不好那不好的人👎
十三个原因+告白。校园霸凌加入密闭空间悬疑元素,苏打这次人设很带感,以暴制暴爽快利落,而且他戴眼镜非常苏!不过剧情还是太像过家家了,整个逻辑有点站不住脚。
今年置顶剧 走出学校真的意味毕业了吗?键盘侠真的好好反省,与其网暴别人,不如好好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静 思 定)
今天就要大结局了没想到这部剧最后骗了我这么多眼泪我的眼泪不值钱。菅田桑,好好吃饭哦。快点圆回来~菅田将晖演技炸裂收放自如 完美诠释“老子可是影帝”第一集居然就很赤鸡大概八分钟 老师就迅速黑化 第一话结束就便当一位 还是老生常谈的学校霸凌题材 但是关系线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群戏的分量很重 也很难把握 希望导演编剧一定hold住 再次表白打!!老师好帅好变态好喜欢!!!!!!!
片子好不好不敢说,广播体操跳得也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