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跟阿娜伊斯讲的是,她的欲望不等同于爱情,但那是和爱情同等值得尊重和感到奇迹的事物,是一种真实的幻觉,是存在于日常生活时空中的神迹。想着这也许是夏日恋情结束的最好方式,顺带意识到电影也快结束了。然而少女追身而起,捧起对方的手腕渴求熟悉的气味,简简单单一句“我不同意”,所有的理智都土崩瓦解,她们拥吻在缓缓关闭的电梯门里,消失在视野中……
故事很简单:阿娜伊斯爱上了美丽的女作家,莫名其妙也无需解释的爱;女作家领会了,并且也以同样的方式爱上了她;后来她有点害怕,想要结束这段关系;她们坐在咖啡馆,作家从头至尾地剖析自己的内心,赞美阿娜伊斯的然后温柔地拒绝了她;但阿娜伊斯不愿意分手,于是她说,我不同意,于是她们拥吻,这是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
不知道怎么描述,但我实在太喜欢这个简单的故事,尤其在所有感情叙事已经如此模式化的现代,好需要这样热情洋溢、横冲直撞、纤细又狂野的爱情片。
最喜欢的片段在结尾,分手的咖啡厅对谈,却让我有一种幸福到想哭的感觉,我觉得这是真正浪漫的。我是说,人人是复杂的,我们能拥有的最好的东西就是爱,而遇见一个接得住的人(无论对方是不是同样感觉),愿意摊开来谈论,深刻理解对方,用心触碰,接受或拒绝这份爱,这是怎样的一种幸运呀!一种复杂、真诚的人类的心灵交往,通敏真诚温柔的两个人,晶莹剔透的夏日恋情,横冲直撞的生命之火。(很幽默在于两个男人作为比对,展示了头脑不清、不会真正理解他人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以一种很省力的方式模版化地定义人类和关系,“要不要threesome?”)
至于阿娜伊斯,她的关键词是索取。“我喜欢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你用最好的方式向生活索取了那么多。”奔跑的阿娜伊斯。流动、鲜艳的表征,欲望和自然的化身。喜欢什么就要什么,不喜欢了就要丢弃,要答案,要追寻,要一问到底,从来没有考虑过后果,豹子的眼睛,天生的钝钝的愚勇,这是我为什么如此爱她。
向生活索取,去不断地索取吧,以狼狈野蛮的姿势索取吧。这都没有什么的,就算失败了也要继续喊出我不同意,还不行就告别也没什么大不了,重要的是你永远不知道或许有时候我们和我们想要的生活之间也只差那一句“我不同意”,如果你没有喊出那一句,那个时刻就也溜走了。
朋友们,don’t play cool,play love.
——评法国《阿娜伊斯的恋爱》
这片片是法国新一代女性导演夏琳·儒瓦·塔凯第一部长篇叙事片。片子围绕女主阿娜伊斯的日常点滴展开,乍一看轻松愉快——还以为是法国的风光片呢!阿娜伊丝年轻貌美又富有激情和梦想,风风火火、又不施粉黛,以及她独有的爱情观,不,这还不够——注意了,她是推着自行车跑进银幕来的,并且从这一刻起,她的形象就被固定了——她总是在奔跑,她是跑进荧幕的,又跑回了家,跑回进了文学编辑的床上、跑到了乡下——去找老男人文学编辑丹尼尔的妻子当红作家艾米丽;阿娜伊丝为什么不乘电梯?电影给的理由是阿娜伊丝有空间幽闭症——实际上,这不过是一个噱头,如果她乘电梯还能跑嘛!是不是?还有啊,如果她乘电梯,还能遇上文学编辑丹尼尔吗?即使遇上了,还会如此轻松——如此轻喜剧嘛?一直到最后当她的梦终于醒的时候——当她被丹尼尔和艾米丽两口子拒绝了之后,她才停止了奔跑。
但是,不管是从表面上还是本质上看,阿娜伊丝的生活都是一团糟,尤其是她那恋爱,先是跟男友分居——即使坏了七周的身孕,又跟丹尼尔上床;老妈妈的癌症又复发了;弟弟的养的猴子病了;她自己的论文才交了第一部分,导师又交给她一项紧急任务;她已经五个月没有交房租了。片片的前半部分,有点太散了,以至于离开主题太远了。使人入坠雾里,不知所云。或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娜伊丝并不讨观众喜欢,不然豆瓣怎么只给了7.6分?但是,在我看来,这正是夏琳·儒瓦·塔凯的功夫所在。再说了,使用无限风光的画面,这不是法国人的传统么?再说了,如果一个主题太沉重、太哲学的话,直接讲出来就太坚硬了,当然不如“顾左右而言他”来得轻松愉快。如此,便达到这样一种效果:避免上轻松自如、愉快美好,暗地里却是晦涩的、晦暗的,因为这才是人的本质。
怎么说呢?其实,片片的前半部只不过是一个梦。是阿娜伊丝在做梦,是作家夫妇的另一个自己在阿娜伊丝身上的投射——实际上,到最后的时候艾米丽将这话说给了阿娜伊丝;不过,我觉得艾米丽对阿娜伊丝说出来了这句话,正说明了导演夏琳·儒瓦·塔凯的稚嫩——她的确还不太成熟啊!
让我们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吧。开头时候像是一个粉红色的梦,所谓粉红色,不是温暖且美好的调子嘛,正好适合所谓“轻喜剧”;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人的确把这部剧当成“轻喜剧”;在我看来,根本就不是。中间当阿娜伊斯跟秃顶老男人丹尼尔上床的时候是白色的梦,所谓白色梦,已经是迷茫了——就像是人处在白色的雾霾中——找不到了出口;当阿娜伊斯爱上艾米丽的时候,又像是蓝色的梦——是名副其实的蓝色的梦幻了;蓝色的梦是什么?是火焰,是燃烧的火焰,是不可控的,或者说是不确定的——这从阿娜伊丝的眼神、表情,已经表面上逐步“安静”下来的表演上可以看得出来。她那里是在“表演”啊,分明是是任灵魂里火焰熊熊燃烧。可是,所有的梦都只是梦,一会儿就醒了。阿娜伊斯从头到尾都没有做成一件事——常常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为什么?很简单,她不是在做事儿,她是在做梦——等梦醒了,当然梦里的所有事儿都是烂尾工程。可是,人是需要有梦的;不然,人便成了工具。需要指出的是,艾米丽为什么说阿娜伊丝是把他们夫妻当成了她的投射?很简单,因为他们是一对互为支撑的存在,是一个人的两个侧面——一个在阴影里,一个在现实里;也就是说,阿娜伊丝也是艾米丽夫妇的投射——作家夫妇的梦。他们需要阿娜伊丝这样的梦,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弄文学的,而是因为他们是人,是正常人。正常人是需要做梦的。正常人的梦是什么?是希望,是未来,是想象力,是意义。
阿娜伊斯说:我每天都在告诉自己,明天我就要死了,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她就是这样子活着的。阿娜伊丝这句话,不小心透漏了导演夏琳·儒瓦·塔凯的野心。实事求是地说,电影前半部的轻松、恰然的法式浪漫,迷惑了绝大多数观众——当观众看到这些的时候,尤其是看到久久不见“主题”,久久不见“导演意见”,而且一直到最后——夏琳·儒瓦·塔凯都是晦涩的,就像是法国的一个幽默:她全告诉你了,却又什么也没告诉你。应该说,夏琳·儒瓦·塔凯她的成功,正在这一点上;当然,我不是说她的晦涩,而是说她以女性视角,将阿娜伊丝这个人物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可以说这是夏琳·儒瓦·塔凯向广大观众贡献的一个人物,从此之后这就是夏琳·儒瓦·塔凯的一个标志性人物。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呢?她是现代女性,是现代法国女性,很可能也是未来的女性趋向——这才是夏琳·儒瓦·塔凯的意思。
最重要是,夏琳·儒瓦·塔凯以艺术的手段,以电影的形式,给大家讲了一个哲学故事——或者是叔本华的存在主义,或者是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或者是她自己的——关于世界,关于女性,关于“人”的解读——是她夏琳·儒瓦·塔凯的。在这部电影里,她将人分裂成了现实里的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阿娜伊斯,一部分是文学编辑丹尼尔和他的作家妻子艾米丽。实际上,只有将这三个人——两部分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成的人。也就是说,表面上,阿娜伊丝的怪诞、不靠谱,那只是人的一个面相,是一个侧面,或者说那是一个梦,这种梦大抵是少女们常有的;电影最后一个镜头,艾米丽和阿娜伊丝走进了电梯——要知道,阿娜伊丝是从不乘电梯的,因为她有“空间幽闭症”。但是,当她跟另一个她合体的时候,她就健全了——成人了,就不在有“空间幽闭症了”。
当阿娜伊斯与艾米莉朝夕相处,爱恋日渐滋长;得到关爱后,阿娜伊斯判若两人、犹如新生!夏日总会点燃爱的火苗,两位女主相遇后一切开始对了起来,旖旎缱绻的氛围如发丝般纠缠。全片保有法式浪漫喜剧一贯的节奏与调性,导演夏琳·布儒瓦-塔凯展示了她对“主题”的成熟掌控,且不落入俗套的剧情铺设,不管是画面、音乐也都很讲究,还有演员也很卖力。只是有时候,还过用力了,有点过了。
法国电影从来没让我失望过。
You live out your desires.Do you realize that ? You were so free and so brave... You seduced me.
I won't feel guilty for disappointing you.I have nothing to offer you.
What you feel for me,sorry to say,is not love.It's an illusion. You projected a lot onto me.
好喜欢艾米丽对阿娜伊斯说的那段话。
法国电影让我着迷的是它的平常又真实。电影里的人物,穿着平常的衣服,没有过多的妆容,他们敢于面对真实的人类的情感,从不矫揉造作,也不会虚伪。
无论是丹尼尔,还是艾米丽,阿娜伊斯,他们都那么真实。
一个是还没毕业的学生,一个风一样的女子,也像风一样自由。说话也像风吹过那样快。正如艾米丽说的,她是自由的,像一只小鸟。她活得无比自我和纯粹。她没有因为自己欠房租就觉得自己矮人一截。
她没有因为丹尼尔跟自己爸爸年纪一样大就觉得不合适。
她从来没有活在世俗的眼光中,或许跟她的家庭环境有关,她的爸爸看上去也是个特别开明的人。
艾米丽,一个感性又理性的作家。仿佛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没有实现自己的渴望,不自由,到了这个年纪,终于敢正视自己的渴望了,开始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我想,她应该很早就知道阿娜伊斯在引诱自己,但是她一直在克制,知道最后她放弃了克制,终于答应一起去海边。她知道,在海边一定会发生什么。
在她拒绝在写完书之前见面的时候,我就知道她退缩了。
她在餐厅对阿娜伊斯说的那段话,真的是人间清醒。她看透了,一方面是阅历,一方面是她了解阿娜伊斯,她有着一个作家的聪慧。她甚至说出了,阿娜伊斯对她的感觉不是爱,是幻想,是投射。
是啊,爱这个东西太难懂了。现在有多少情侣和夫妻之间,是真正的爱呢?
纯粹的爱存在吗? i don't think so. 两个人之间的情感或多或少都掺杂了其它的,是期待,是投射,是臆想,是弥补,是疗伤?
我以为电影会以两个人的分开结尾,没想到,阿娜伊斯竟然说:“ i don't agree." 多么符合她的性格。
我想,我喜欢这个人物,是因为我做不到,我羡慕她的洒脱,勇敢,真实。好喜欢奔跑着的她。
阿娜伊斯是跑入镜头的,电影一开始是她从花店跑到街上,跑进公寓楼,后来又跑到电影院,跑到海边,跑到古堡。一开始就带起了轻快的节奏。这是一场夏日fling,一部自嘲又自恋的法式喜剧。
主角是片名的阿娜伊斯,不靠谱的阿娜伊斯,博士在读女青年。剧情十分扣题,恋爱中的阿娜伊斯。不靠谱青年在交不上房租、挤不出论文、自己要堕胎、妈妈不幸肝癌复发时,突堕爱河。爱急攻心之下,她马不停蹄地跑步干出一系列不靠谱的事。
狗血倒灶,确实是的,老套的情节如偶遇老男人,一见面之后就搞上。看照片儿就迷上老男人的现任,比自己大一轮的女作家,跑步进入粉丝式追求从巴黎追到北方的古堡,法国电影套路拼接即视。女作家有优雅的皱纹,端庄迷人,也回应了阿娜伊斯的热情,在布列塔尼的海边天作地合了一次。小姑娘回家后茶饭不思,作家电话和信来,我以为将要用你的名字呼唤我,已做好尴尬的准备,但作家说,谢谢你姑娘,我们再见不是朋友吧。最后是不是朋友呢?剧透是不好的,你们自己去看。
看完细思量,我觉得这片儿说的也不是迟来的姬情,甚至也不是爱情。这片儿说的,是女青年阿娜伊斯想寻找和建立的,与他人的关联。阿娜伊斯是一个冲动的、漫不经心、缺乏自律的人,同时她也是坦率的,自我中心的,感情用事的人。我觉得刻意和残酷的情节设置,是妈妈的肝癌复发,阿娜伊斯因此害怕和痛哭,逃跑,也以此为(旷工)借口。她远与世界的关系,近与父母和弟弟的关系,始终是匆匆的隔了一层。她想伸出手,又在接触到的瞬间放弃或回避。她在生活里奔跑,睡觉男友、一夜情老男人、乃至女作家,都是她想建立更真实,更有意义的与他人的关联的努力。正如女作家所说,是她自己内心愿望的投射。
女主心中有火花,但往往稍纵即逝,没能把激情转换为恒心与动力。不要抛洒,你要用它做些事情,编剧借女作家之口说出的这句话,是这部电影的轴心吧。姑娘听了这话,下一步果然就做出了举动,而更长久的动力改变,则不在镜头之内,那是将来的事。
这片子节奏轻快,看着不费劲。当然了,不费劲的主要原因还是两位女主的选角合适,演技在线,就为她们二位也值得一刷。夹在中间忽然被第三者的老男人,也演挺好,尬出了水准。浅薄的我本来是为Anais Demoustier去刷片的,后来刷到的是Valeria Tedeschi的颜和放松、自然演技。
说到Demoustier,她是近年崛起的法国女演员,评论称她有第二个于佩尔的潜质,于是我想起于佩尔主演的Villa Amalia(2009)。两部电影配乐都用了普赛尔,都有一个令主角迷惑的意大利女人。Villa Amalia展现的是更深更痛的与世界疏离和再度连接,这部片子则是清浅低配版。
片中,女作家对阿娜伊斯说,她现在手上的活儿是把斯特劳斯的《玫瑰骑士》改编成话剧。我把这看成互文,作家本人影射为元帅夫人,阿娜伊斯则是四处留情的青春的化身昆昆,元帅夫人最终放手昆昆。步履匆匆的不靠谱青年阿娜伊斯,能不能建立深厚的人际关联,无论是与母亲还是与作家,得在头脑发热之后才有答案。
---------------
---------------
番外:歌剧迷的笔记
文艺的导演埋了些文艺的梗。
1 背景音乐中,她选了英国巴洛克作曲家亨利·普赛尔的《When I am laid in earth》,也称《狄朵的悲歌》,出自歌剧《狄朵与阿涅埃斯》,是迦太基女王狄朵自杀诀别的段落,是一支死亡之曲。阿娜伊斯听闻妈妈肝癌复发的消息,独自跑到水边,背景响起即是它。电影主调是轻松,这一刻忽露生命无情的底色,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为避免与走上与主调分岔的小路,很快转换了调子。
电影采用William Christie指挥繁花古乐团的《狄朵与阿涅埃斯》录音版,由Veronique Gens演唱狄朵。此曲有众多很好的演绎,法国女高Gens是我心水,她的演唱也是好版本之一。
2 《玫瑰骑士》的典是直接出现在对白里,作家提到这部歌剧有很好的台词。理查·斯特劳斯的三幕歌剧《玫瑰骑士》固然有很多议题,忘年恋爱关系,年长者对年轻恋人的洞察和豁达放手,必须是其中之一。年轻恋人由女性担纲的反串安排,也是经典——弯者常把这当作暗度陈仓的女女恋来欣赏。
國際影評人週60週年紀念,今天放映了法國女性導演Charline Bourgeois-Tacquet首部執導的劇情長片《阿娜依絲的愛》(Les Amours d'Anaïs),由《市長你累了嗎?》Anaïs Demoustier、《85年的夏天》Valeria Bruni Tedeschi主演,兩人年紀相差了23歲,在劇中詮釋一段忘年之愛。
先講攻讀文學與表演課的導演Charline Bourgeois-Tacquet,在成為電影導演之前,曾在出版界活躍;2016年起以短片展開了自己的電影創作之路。2018年憑藉著短片《Pauline Enslaved》入選國際電影人週、法國凱薩獎;《阿娜依絲的愛》是她的第一步長片,一個成功的開始。
以電影《狼族時代》脫穎而出的法國女星Anaïs Demoustier,在該部電影裡飾演伊莎貝雨蓓的女兒;雨蓓對於Anaïs的表演生涯產生極大的影響;她在《阿娜依絲的愛》裡,總是遲到、健談、好奇、輕率、迷人、散漫,甚至有時歇斯底里的特質,無疑師承雨蓓。
《阿娜依絲的愛》由騎著單車穿梭於巴黎鬧區的Anaïs揭開序幕。她貧困、付不出房租,渴望獲得愛人的關注,帶著七週的身孕搭上了文學編輯。誰料想這個男人心狠又無趣;心念一轉,她將精力轉向編輯的作家妻子Emilie身上。Anaïs像是一個跟蹤狂似地追逐著Emilie;從巴黎到布列塔尼,只為了了解Emilie。而Emilie真正吸引她的,是自己無法實現或仍在追尋的另一面。
夏日總會點燃愛的火苗,當Anaïs與Emilie朝夕相處,愛戀日漸滋長;得到Emilie的關愛後,Anaïs判若兩人、猶如新生;她終於知道她在尋找的愛情,並非來自男人。而可悲的是,Emilie已經56歲,她再也無心力去追逐炙熱的愛戀,她惋惜自己在Anaïs這個年紀時虛度了人生。
《阿娜依絲的愛》保有法式浪漫喜劇一貫的節奏與調性,全賴Anaïs Demoustier亮麗、出色的演技;導演Charline Bourgeois-Tacquet展示了她對「主題」的成熟掌控,且不落入俗套的劇情鋪設,在本屆的國際影評人週交出一張亮眼的成績單。
一部单视角的电影,但没有显得作家角色苍白无趣。在暗室里闭上的眼睛,电梯里先伸出的手,都将作家理性表面内的熊熊欲望展露了出来。作家真的好傲娇撒,最后理性的投降比二战中法国的投降来得还快。
阿娜伊斯年轻自由无边界,不停奔跑,风风火火,害怕幽闭。这个结局不错,拉着艾米丽进入幽闭空间。哈哈哈哈“我不同意”,我也不同意。泰特琪好美呀,她一直都好温柔。
美轮美奂。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这是一次人物侧写。开头的年轻男孩说阿娜伊斯“不懂什么是人际互动”,而年长的女作家则显然更加深入,她说“你用最好的方式向世界索取了那么多”,而所有对于阿娜伊斯的形容,都可以归结于她本人在最后说的“我不同意”。阿娜伊斯用一种近乎可耻的天真度过了她人生的一个夏天,她出场于鲜花与红裙之中,落幕在彩色玻璃下的一场亲吻里。她狡黠的谎言与赤裸的坦诚让这个人物在矛盾之中得到完满,她甚至在最后直接打破第四墙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我们能在阿娜伊斯身上看到“我不同意”的力量,为自己赢得一个升格镜头下的浪漫尾声。
“你有一种大胆与羞涩的美妙融合,我被深深吸引。”
在男性「凝视」主导的密闭空间中——独立女性内心的不安全感以具体的「本能」反应表现出来。女主角是一个「貌似」知道自己要什么和不要什么的文艺青年:拒绝成为母亲的她试图从文学、电影、生活和实践中创造出一个杜拉斯式的女性空间。幸与不幸,那个勇敢而有趣的「女性主体性」空间却需要从母女关系中分娩出来。女儿「激情」的爆发伴随着母亲「癌症」的扩散,而新生代作家的「异香」突起也伴随着偶像「光环」的消失,这场古老又庄重的「衣钵交接」仪式是充满喜剧色彩的本片中为数不多的悲情段落。显然,越是美好的、珍贵的、纯粹的东西越是容易幻灭。事实上,夏日里的《阿娜伊斯爱情》还没像《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章回体小说那样,在生与死的大循环中流动起来就停止了更新。好在,女主的论文已谈到了死亡议题,而《首演之夜》是这部处女作的点睛之笔。
法国人的浪漫,浑然天成(一定要看到最后!!!)女主和糟糕的人那位有点像啊
#Cinemania2021# 不知道为什么,观影过程中禁不住和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反复比较,再次确认女性导演approach类似的议题时果然态度和视角要自洽的多。Anaïs 的care-free mentality是这个时代最理想的urban feminist状态,几套look也很好capture了那个夏天的魅力。本来以为只是夏日的fling(Valeria Bruni-Tedeschi的气质太好了),没想到最后热情又被再次点燃,即使我们知道夏日总会过去,但那想要触到却又收回的动作和亲吻时微微闭上的眼眸却永远不会说谎。
我的天看完巨上头,除了铺垫有点长,另一位女主出场后太好看了。沙滩的亲密戏太美了。女主让我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热情到没头没脑,在感情中喜欢“强求”——然而看看电影吧朋友们,这样的“强求”才能获得/延长幸福,理智的大人们只会流着泪离开。(然后一直走不出去hh
关于奔跑:弗朗西丝、最糟糕的人、阿娜伊斯,好像所有揣着主体性的女性都必须要跑,她们处于一种急切和寻找,探索和未知的流动中,她们要把自己变成火一样的风。女作家跟阿娜伊斯讲的是,她的欲望不等同于爱情,但那是和爱情同等值得尊重和感到奇迹的事物,是一种真实的幻觉,是存在于日常生活时空中的神迹。我们用什么来定义自我又打碎自我?当幽闭恐惧被另一种失去的恐惧戰勝,阿娜伊斯同时将自我和想像中的、未来的投射欲望的自我关进了一个双重恐惧的空间,那里面混杂了关于爱欲和无关爱欲的所有。
一部关于空间的电影。幽闭恐惧其实是一种修辞,阿娜伊斯宁愿奔跑、爬楼,也不愿陷入安稳却封闭,甚至要承受凝视的电梯。开场拖房租的戏,阿娜伊斯以近乎赖皮的方式,争夺和维护着生活空间。所以,她不是陷入爱情,而是以她横冲直撞推土机一样的行动力建造爱情。然而这种疾风般的索取势头意味着压迫性,势必导致亲密关系的紧张乃至断裂。“我不同意”能化解分手演说谱写一段续曲,但这注定不是最终结局。也想到《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阿娜伊斯在电影里不断跑啊跑,尤利娅则跑上了海报,两个女性形象的处世方式,可互相参照。
风风火火的漂亮女孩儿,到哪儿都是用跑的。自由且勇敢,不断去突破,感情关系要由这样的姑娘来带领。
年度最佳浪漫爱情,总以为看过了太多的爱情故事,人类之间的情感模式和类型其实大概也不过如此了,但当你在这样一个寒冬,欣赏一段明媚又羞涩的爱情,有什么理由不想,像阿娜伊斯一样穿着鲜艳的带花花衣服,一直用奔跑流转巴黎大街小巷,和喜欢的人在沙滩上翻滚,在日落时分伴随音乐一起跳舞呢。我们聊我们热爱的文学,56岁的我在年轻的你的眼里看到,你在我身上投射的想成为的样子;20岁的我用勇敢的羞涩追逐一定要握在手里的爱情,主动权各自掌握在两个温柔又理智的人手里影片接近尾声,我已经准备好了两位爱人温柔的分别,甚至那段对话让作为观众的我感到这份感情抵达现在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可生活不会结束啊,年下说,“我不同意”,忍不住起立鼓掌,真棒,真的用心用力地去爱去生活,生命的快车呼啸而过在耳边发出狂响,真浪漫到极致。
Emilie好美,温柔的成熟的知性的美。陪你散步聊文学耐心回答你的问题,你说话的时候总是微笑地盯着你,你直视她的时候她又会移开目光。也致命性感,她爱穿衬衫,会把扣子解到第三颗,靠近就会闻到她身上的香水味,在你退缩的时候主动说“你想要我,而我在这”。在没有别人的海岛边,伴随着海水和沙砾的吻。明媚又热烈的爱情,感谢法国人!
不出意外是我年度最佳影片了,虽然我也很爱基耶的《机遇之歌》,但这部实在是太牵引我了。观影过程中我的心变得好柔软湿润,许多台词与情节也都恰如其分的如我所料一般,不断和我之前的人生经历深深的resonate。这是一部动态的法式生活哲学爱情图景,如此私人又强烈的观影体验,也让最近频繁思索爱情的我坚定了某种想法:我所希冀的生活在远方以及一定要和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在一起啊~以前的我太过盲目了…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拿出来看一遍提醒自己的hh
女孩胜在于旺盛生命力中没掩饰自己那种迷茫和绝望。与此同时她坚定决心要自我成长
几乎是近年来最温柔恰然的法式情景剧创作,拥有化奇妙为浪漫的力量,散乱的花束抵不过字句的真挚,幽闭的恐慌抵不过冲动的直觉,当沉溺于底层日常的奔涌爱意开始浮现,当舞姿不会被生活的落寞所束缚,视线开始变得如此暧昧却又丝毫不轻佻,恐惧的本能就已被拥吻渴望所战胜抛弃,调律的乐符和书中的页码都是武装抵御悲伤的强大武器,它让一众遁入溃败失落的传统爱情宿命变得弱不禁风。那能够一眼欲穿高度自觉的女性意识在点滴生活步伐与猛烈渴望中迸发,以及被调侃的男性领地意识,背后自大懦弱的腐朽是有多么惹人发笑,相比之下,阿娜伊斯则是一个绝对“诚实”且极具魅力的现代女性形象,专注、勇敢、忠于自我不畏表达。欲望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理想所在,而是那轻盈自由的动作,是试图超越感知摆脱奴役的奋勇跃进。“爱如潮水,汹涌洗褪我们所有的不堪。”
之前忘了在哪儿看到说 最近的女同电影为啥总是天寒地冻雨雪交加裹得厚厚实实的样子。 一场被艳阳照耀 在海滩缠绵 于水中共泳 从夏日开始萌芽盛放的爱情这不就来了
爱上一个人后一切都慢了下来。喜欢这个结局! 21.12.16
当听朋友给我说了anais的角色其实是导演生活的投射以后突然对这个电影好感度倍减 不过anais demoustier真漂亮啊(然后我看完电影第二天就在街上碰见她了
这电影里所有男人发现一个女孩在撩另一个女孩的时候,都认为自己能搞三人行,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