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我们都忘了都忘了全都忘了
鼓楼。爆肚。拆迁。空巢。耄耋。
纪录。深焦。全景。固定。渐隐。
我独自坐在影院中央,我的映像在放映机前与银幕重叠,我伸手就能摸到剃头匠干涩的脸庞,我看到剃须声搀杂着我的呼吸声在空气中安静盘旋,久久挥之不去。
生命再灿耀如花最后也要复化为最单纯的线段,忘记起点的同时眼前却总是隐约幻映出终点。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我从不曾感到我曾经那么接近死亡,那是个触手可得的界限,纵然一跃就是百年身。
于是我要努力活着:一个人对照挂历,按时给老主顾上门剃头,正午十二点开始吃我的爆肚,晚上九点准时就寝。老朋友走了,他的黑猫永远在窗台上双眼荧荧地盯着我。
我怎么了,我是不是像那台老钟一样,走的不准了,总是慢五分钟?儿孙自有儿孙福。可谁又能来伸手拨快我的节奏?剃须刀、老朋友们还是它?
干干净净地来到这世上,干干净净地撒手离开。怎么突然听不到声音了?眼前的一切,那踢毽儿的女孩子们,那蹬三轮儿的小伙子们,都蓦地模糊起来。坐在城墙脚下,我掏出我的小梳子,梳齐头发。
我一直在轮回变幻中寻觅那一个永恒问题——是世界抛弃了我,还是你们背离了我?
2 ) 《剃头匠》:“我真正的入戏了”
由哈斯朝鲁导演执导、冉平编剧的中国影片《剃头匠》最近又传来喜讯,在第14届法国维苏尔电影节一举获得最佳故事影片奖、评审团特别奖、亚洲心动奖和中学生最喜欢影片奖4项大奖。而在之前,《剃头匠》还获得第37届印度果阿国际电影节金孔雀奖、第5届印度浦那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上海电影节新闻传媒大奖等多项大奖。《剃头匠》通过一位北京剃头匠反映了当今中国的变化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一个中国老人如何面对人生和死亡的故事。而这部电影的主演,是全世界最年长的、非专业演员——95岁的敬大爷。导演如何看待这个特殊的选择?对此,记者采访了导演哈斯朝鲁。
记者:您当时怎么找到敬大爷的?
哈斯朝鲁:找主演的时候非常苦,天天在胡同里转。后来听说敬大爷之前有拍纪录片的经验,所以就找到了他。当我给他剧本的时候,他傻了:“我受骗了,我上当了,我以为我想干嘛干嘛,你们后面爱怎么拍怎么拍,没想到还要背台词,我都90岁了。”
记者:对他有什么特殊的照顾吗?
哈斯朝鲁:我告诉全剧组人说:“他是我们的祖宗,他是我们的太上皇,他要不好,我们就完了”。我和他住一起,每天早上6点要听到他屋里有动静。所有剧组都围着他转,有时候拍一场戏他说累了,我们就歇会儿。
记者:有压力吗?假如出现问题怎么办?
哈斯朝鲁:启用这么一个年纪大,又非专业的主演,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压力挺大的。这个老人也害怕,他经常跟我说:“导演,你能不能快点拍?我怕我撑不到那天,我觉得我身体不行,我怕我撑不下去,把你们搁那了。” 我只做了最坏的打算的,如果出现问题,那就是我太背了。但是更可惜的是,他老人家可能因为我让人家拍戏,累了出现意外。其实那种担心的想法每天都有,我的好多朋友都替我捏着一把汗,其实中间也出现了好几次老人突然不行了。这个片子,我们一直先抢有他的戏。
记者:有发生过什么意外吗?
哈斯朝鲁:有一天正在拍老人最后一场戏,那个镜头就比较残酷,一个老人90多岁的老人,一头白发,默默地坐在自己的遗像前。这场戏,那天是最让我担心,最让我害怕的一次。
那时候正在布景拍夜戏,突然他女儿跑来说:“我爸不行了”。我当时吓坏了,跑到老人休息室,我一看脸色很白,虚汗湿透了他的毛衣,我说谁也别动他,他看我过来,握着手一动不动,他就躺在那握着我的手有一个小时,所有人将近一个小时没有人敢发出一点声音来,哎呀,差不多一个小时以后,他突然喘口气起来,我说送医院吧,最后敬大爷说:“导演,不是还有几个镜头要拍吗?接着拍吧”。我说:“不行,一定去医院”。他说:“要是不拍,不就影响你的片子了嘛”。我特别为难,拍吧确实为难,担心老人,不拍也影响影片。这时候我说怎么办啊,我跟他女儿交流了一下,她点点头说拍吧,最后把几个镜头变成一个镜头,就让他坐在椅子上,默默地看着自己的遗像,把它变成一个镜头了。
整个气氛非常压抑,最后让老人坐在那,很多人搀着老人去拍摄地,然后开机,其实现在看电影里那个镜头只有十几秒,但是我从开始的时候一分钟,两分钟,我在监视器看着那个画面,我一点也不忍心喊停,到最后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当我喊停的时候,所有人都哭了。然后大家赶紧搀着敬大爷送到医院,不过检查还挺好,当时可能有点心脏不好。
记者:因为敬大爷之后,您对老人的理解跟感受增多了很多吧?
哈斯朝鲁:他就跟我的爷爷一样,我要提我的爷爷,我提一辈子,提一千遍我也不会烦。敬大爷确实是值得让我们尊敬的老人,他处处想着别人,事事想着别人,所以他也能活这么大的年龄而且也比较健康。他今年已经95岁了,前两天我去他家,老有人去他那,因为通过这个影片,他现在已经有徒弟了。我觉得通过这个影片,我觉得我可能让敬大爷的晚年生活变的精采一些,我开玩笑和他说:“你现在是国际大明星了。”他也很高兴。
我们两个现在是忘年交,老人家一般一个星期给我打个电话,他打电话很有意思,打通了说:“导演啊,你在哪里?”,我说我在哪,“我想你了,多保重”,就挂电话了。就是报个平安,他也不等你回答,就我想你了,多保重,就挂电话了。这个片子里不仅仅是敬大爷是一个老人,里面很多演员都是我从胡同里甚至敬老院里找来的,当我真正面对这些老人的时候,那时候我才知道我真正的入戏了。(2008.5)
3 ) 人这辈子就是一张照片加500字生平简介
无意中找到这部电影,节奏缓慢、京腔京韵、故事简单直白,陈旧的设备犹如敬大爷脸上的褶皱诉说着时间留下的沧桑。
老北京、爆肚张、板寸王、旧钟表、假牙、钟楼、胡同、拆迁、黑猫妞妞还有老人娴熟的技艺,还有还有就是耋耄老人嘴里说起的“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来,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走”……孤独的老人,各种情感无人听无人知,只有那只老米走时带回来的似懂非懂的黑猫妞妞,在写满提示的挂历里有“儿子回来”一项,可儿子回来也无非是跟他说过得不如意,疾病缠身、儿子下岗、儿媳妇怀孕没钱买东西。
最触动我心的是,老人为自己拍的遗像和录的500字生平简介。人这辈子,“走”已经变得触手可及时,最想的也是最怕的大概就是被遗忘,一旦被人遗忘就失去了曾经存在过的证据,存留在他人的记忆里是唯一的证明。
有一年去看望大姑(一个年近80的老人),我和爸爸临走时她从兜里掏出来被几张纸包了一层又一层的小照片,叮嘱这是爷爷奶奶,照片背后写了他们的名字。她怕她哪天不在了,这些照片没人照管,怕人忘了爷爷奶奶长什么样叫什么,交给我爸兴许能代代传下去。我顿时眼泪就出来了,其实我还当真不知道爷爷奶奶叫什么,连音容笑貌都没有印象,爷爷是在我四岁前不在的,奶奶是我小学某一年的大年初一走的。我哭不是因为我对爷爷奶奶的感情有多深,而是大姑在交代身后的事,担心对她来说至关重要的爷爷奶奶被人遗忘了。
当人在最后弥留之际用几句话总结这一生时,突然发现其实也没什么可说的,没什么值得一提的,无非就是出生于哪一年,干什么职业,什么时候娶妻,敬大爷提了儿子又不愿多说。说了几句后真的发觉人这辈子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索性由着黑猫把磁带当玩具,何等悲凉;
当他试图对自己生命做总结时,即使没什么可说的,可也毕竟是他的一生啊,却除了那只猫便无人知晓又是何其悲凉;
每个人独孤的记忆、经历还有情感都是不可复制的,临走的人大概头脑中会不断出现他生命中至亲的人。想到这,作为女人心中有股隐隐的悲凉,敬大爷晚年生活是悲凉的,但在他那无人听见的生平简介里提到前后娶过的两个女人:“人好、会过日子”,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个人好会过日子,还是两个人都是。在敬大爷一生九十三的生命里,两个女人连名字都没有,敬大爷对两个女人的总结就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六个字。两个没有名字的女人又何其悲凉。。。
可能是我这个视爱情视爱人为重的人,难以接受百年以后爱人总结他的生命时说我品行纯良为人真诚、持家有道之类的字眼。再过几个月,我就整三十了,正常点算走过了生命的三分之一,还没到二分之一。虽然不知道百年后我会怎么总结自己,但爱人肯定是我的重头戏。话说回来,百年后我又会写什么样的500字呢?敬大爷没能写满500字,我又有500字可写吗?
4 ) 渐渐逝去的 老人,老手艺,老北京……
这是电影,却真实得像纪录片。几个片段平常却极具感染力:
1. 敬大爷每次骑着三轮出门路过的城墙。斑驳的城墙上投射着树影,那是老北京历史的味道。
2.老人每晚看着那每天慢五分钟的老钟敲过9点,拨过5分钟,上了发条,摘了假牙,关灯睡觉。这样重复了几十年,而往后还能重复年多少呢?总有那不在的一天,终止这过往几十年的规律。
3.拆迁办来量房子,多出来的小屋子算违章,老人和和气气,拆就拆吧。一坪动辄上万的地,换谁都是不大情愿的事儿,老人却平淡的一笔带过,不计较,不抱怨。墙上写完“拆”,老爷子把人喊回来,“拆”写的跟“折”一样,点没写好!那认真劲儿,叫人感叹。这是老人一贯的做事态度。伴着这认真,走过这一生。
4.墙上的挂历,记录着老人每天的活儿,这天给赵大爷剃头,那天给老米剃头。但是名字上头的圈圈却多了起来,老米走了……
5.为了以后的后事不给子女添麻烦,老人自个儿打电话问殡仪馆,这里头有几个片段:
(1)敬大爷在电话亭打电话询问殡仪馆,撂下电话,电话里还在“花圈分几种规格,告别厅有……”电话亭那头是年轻小恋人“抱到啃”。这一段鲜明对比让人感叹!年轻的热烈和生命衰落时的悲凉。
(2)殡仪馆说得要500字的生平简介,老爷子回家自个儿开始对着录音机讲述着一生的经历……影片放到这里,我们才开始了解老人的生平。了解老人从小事中得来的看似平常的感悟,比如宽容。老人认认真真对着录音机讲开了,从一开始的拘谨到后来渐渐投入到回忆中,中间转脸唤一声“妞妞~”,老米留下的黑猫。我也不是在看电影,不是在听书,是跟着老人在那黑暗小屋里经历一段古老而新奇的民国历史。
(3)有好几场我都以为老人要离开人世了,一场是老人晕倒在后海人来人往的街市边,我揪着心,还好,老人还是醒过来了。另一场是老人订好中山装,拍好带黑框框的照片,睡前却没有照例给老座钟上发条。第二天太阳高升老人却没有醒来。我以为这是终点。还好,只是老人忘了上发条睡过了。真的不想看到老人离世的那一场。
老人,老手艺,老北京,老传统……活着,在呢,却在飘摇中渐渐逝去……
那些我们未曾在意的,却是多么宝贵的。
5 ) 剃头匠:非专业但打动人心
上周六终于看到心心念念的电影《剃头匠》,是单向街书店组织在一家小咖啡店放映的。效果不是很好,但意思领会了。
这是部很干净的电影,与预先想象的一样,没有太大惊喜,但是也没有失望。片子节奏很缓慢,仿佛主人公桌上的老钟表,一针一针慢悠悠走着,每天慢上五分钟。
这电影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我们俩》,同样以老人生活为展现主题,同样以北京胡同为生活环境,同样的干净朴素的影调。不同的是,后者有一个更完整的故事,更鲜明的对比和更激烈的戏剧冲突,而《剃头匠》到处都带着记录片的影子,不紧不慢,讲述一个老人每天自自然然的生活。
事实上,早几年时候,也确实是有这样一部记录片的。在后海边给人剃了一辈子头的靖大爷引起记录片导演施润玖的兴趣,跟了几年拍了《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在圈子内颇有影响。《剃头匠》导演哈斯朝鲁也是看过这个片子之后才萌发了拍片的念头。
看过之后的总体感觉是,这片子不是那么专业,毕竟导演不是很有拍电影的经验,编剧冉平虽然文学作品颇有名气,但似乎也没在电影剧本上操过几回刀,制片人更是个彻头彻尾的局外人。他们都是为这个朴素的故事而感动,不求票房收益地拍了这么一部作品,遗憾的是影片也太想表达他们的感动之情,不少地方反而显得刻意了。
不过,真挚的感情总是可以打动人。看着老爷子一个人躺在小床上熄灯入睡,清晨又一个人爬起来干活儿,那种孤单让人心酸。靖大爷幸好还是身体健壮之人,平时到处转转,上老主顾的家里给人剃头,可其他老人,身体不好又一个人住的,说没就没了,有时候尸体臭了几天也没人发现。。。
看的时候就想,有时间还是多陪陪自己的爸爸妈妈。孩子不在身边,一定是很孤独的。
6 ) 唏嘘不已之《剃头匠》
电影现在不常看了,好多的片子,热闹过了就忘了,前一阵为《我们俩》那片子潮湿了眼睛,今天下午的电影频道在播《剃头匠》,又让人忍不住悲从中来。一群生活在鼓楼后海的老头们,(那时候后海还是一汪清净而翠绿的池水),主人公是一位90多岁的老剃头匠,念过私塾,儿女成群却单身独处。岁月更迭,他们已经站到了人群的边缘,不再被重视被关注,甚至连最后的死亡都很难保有尊严。那是一群熟悉的仿佛我的长辈们的生活,只属于鼓楼后海和这个城市的记忆。活的有尊严,在很多时候,却是那么难于实现,听起来似乎有点滑稽,却正在现实中被重复演绎了无数。
看着老人倔强的蹬着三轮车,昏倒在鼓楼的城墙根,却没有人关注到,人群依旧熙熙攘攘,说不清的悲伤顿时弥漫,或许是感伤于那群活在人群边缘的老人们那说不上是悲哀还是过于平常的际遇,或许是想起了最爱我的已经过世的外公外婆,或许还有对逝去岁月中熟悉的城市、人群、胡同、城墙、一草一木的怀念,或许还有其他……。时光荏苒,物换星移,永远跟随的,怕是只有回忆了。
多愁善感总是缘于触动了麻木神经下的线索,童年时候对灰白头发的仰望,不知不觉演变成了对生命终结时无奈的悲凉。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书,理发老匠人,见证了过去时代的落幕,也目送曾经的人一个个离开,老人们撰写了一部人生的长篇,最后的谢幕,确是苍凉而孤独的。
也许,那一刻总是会来的,死亡似乎并不可怕,内心的孤独却永远都要独自面对,唯一的,唯一的拯救,是脱却了一切浮华表象的关心与爱。哪怕,仅仅只能填塞短暂的寂寞,留下片刻的繁华。
虽然还有些许雕琢人工的痕迹,但能如此细腻的复原真实的状态,我给它一个满意的评价,能够打动人心,就是好片子。
小人物的活法,老实细致的拍法。同样是讲老无所依,可以和哈内克的《爱》作个对比,非要分高下的话,《剃头匠》差的是灵气,属于电影理念问题,这就没办法了。
“爸,敬大爷给您理了多少年发了?”“二十多年啦,那会儿还没你呢。”“嘿,您什么脑子啊?我今年都五十多了。”真可爱这台词。真可爱这电影。特别得北京的精气神儿,暖暖和和,踏踏实实的。我姥爷挺像敬大爷的。喜欢讲古,喜欢穿着那么个羽绒服、戴着那么个小帽儿、骑着那么个三轮儿车,一天里各处逛悠。他们都是顶爱面子的人,活着得有个派头,也不刺人,但得戳得住自己。我姥爷没有敬大爷的福气,70多就走了。但是我很想他。这种想,不是天天记挂着他的人,而是……我总在寻找某种失落的慢跟踏实。而那种日子,是跟姥爷在一起才有的。就是电影里这种日子。可惜,都找不见了。就像是敬大爷细话生平的磁带,刚录完,就教猫儿扯了。都找不见了。我不愤怒。我只是可惜。我只是惆怅。我只是无解地忧伤。
给五十颗星都不嫌多。朴实细腻的生活场景里能感受到生命轮回景象的大气庄严。传说中的北京范儿,背影远去的乡土中国。P.S:主角敬老爷子现在应该一百岁了。
终有一天我们也将老去,希望那时能内心丰盛,优雅老去,看淡生死。
手艺人,感动
里面的每个场景,每个镜头,都令我难以忘怀.鼓楼,后海,地安门,神奇的地方!~
京腔京韵,满是悲凉。
这片子太牛逼了,2014年有一次我从德胜门那儿一家医院出来,走了什刹海然后绕了几个胡同,回新街口外大街,那是来北京这几年来第一次去什刹海,第一次感受到老北京的味儿。这片儿,有那种老北京味儿。有一个镜头,敬大爷打电话给殡仪馆,对方啰嗦,大爷默默走了,镜头转向电话亭对面一对热吻的情侣。
电影频道临时换成这部片子了,巧!关于金钱和死亡。
力荐五星电影。在很多方面都让我想起了张之亮的电影笼民,虽然在流畅性方面尚有瑕疵,但制作者的良苦用心和90岁的业余演员靖奎的本色发挥,让这部仿纪录片形式,讲述一名老北京剃头匠的暮年的片子,成就了荧幕上一名中国老人豁达的人生感悟和风骨。
“没人看你就没人看,你别显得自己窝囊”老头真棒。我听这里头的北京话比《老炮儿》里的顺,不用力,自然。
曾经被豆瓣误导以为这是「纪录片」?现在看完后,谁要是跟我说这是「纪录片」我跟谁急?……开片第一组特写镜头,不禁让我反思:纪录片不应该是在尽量不干扰拍摄对象而真实地用声画还原真实?结果,这真是剧情片!……老北京风味,真让我想念北京;拆迁,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和亵渎;……,我好想你!!
老爷子对着遗照发呆的一幕瞬间眼眶湿了:大学买了照相机之后妈领着外公过来,说给外公好好照一张照片,以后留着用。当时外公老年痴呆已经很严重了,不太懂照相做什么,我是懂的,心里倒没那么难受毕竟人还在。今天看到这幕是真难受了,大学毕业时外公去世,那张照片真的做了遗照
“老”这个字眼,从来没有放过任何人。人人都会老,人人都会死。但不同在于有人英年早逝,青春永不腐烂;也有人白发古稀,皮囊缩成褶皱。哪一种,才是幸。
曾经我特爱每周找外公,就觉得跟他聊天,心里特别踏实,平和,周围人可能由于经历不同,不太能共情的事,爷爷都会慢慢的跟我说,有时笑呵呵,甚至有时候不说话,就静静坐着,觉得内心特平静,可能因为老年人已经走过了我们曾经走过的路,所以能够朴素的理解,与慢条斯理,不急不缓的人聊天,心,就会变得很宁静,很舒服。
前两天看访谈,老爷子还在给人剃头,他说咱一手艺人,活了这么大岁数,拍了电影,现在连外国都知道我,我想都没想到,知足。老爷子还娶了个新老伴儿,小日子过得真不赖。
满满的京腔京味帝都气息,瞧这字里行间,尽是老北京的腔调。这老头子,乐天知命,知足,豁达,看透人生,恬淡而平凡。靖大爷,以及这些个代表着老北京活化石的老头们,我向您们致敬!8.8
本来感觉如果敬大爷在钟停的那一刻去世就是神作了,后来才知道是真实故事,大爷依旧健在,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传奇人物。2014.9.16成都
人老了也可以这样可爱
老房子早晚有天要拆掉的,可不知道是哪天拆;人总有一天是要死的,却不知道是哪天死。他给人剃了一辈子头,整理了四百多位老主顾的遗容,他总说人要走,就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地走。于是在他预知死期将至的那一刻,他从容地料理好后事,让一个山寨的“板寸王”为他剃了一次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