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我爱你,与你无关。
爱是一个人的事,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
所以,我爱你,这是我自己的事,与你无关。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她再一次的告别这个男人,在清晨的庭院里,与男人的管家相遇。
管家颤栗了,他清楚的记得每一次的相逢,他稍稍平静下来,便一如当年见到十二三岁的她时一样,喊着一声“早啊,小姐。”
此时,万种心酸如蚁虫爬过心头,轻轻噬咬,她终于忍不住眼眶中蓄满泪滴,这管家他在她的人生每个阶段里见过她,是她多年来的心迹和际遇的见证人。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爱你,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明了。”她只能任凭心潮澎湃,任凭自己强忍辛酸和内心的痛苦,走过去,经过管家,把那男人给她的钱塞在管家手里,然后义无返顾冲出门外——就像她义无返顾如飞蛾扑火扑向这段爱情一样的姿势。
男人收到信,看完信,在他四十一岁的生日这一天。
花瓶将永远没有来自一个陌生女人的白玫瑰,而这个男人此刻心中才多少有了一些女人依稀的倩影。
他顺着窗子往外看去,镜头推推推,一直推向遥远的过去,他似乎沿着黑暗,迈进了时光隧道,他看见一双执着坦白的眼睛,属于一个少女,闪烁在迎向他的灯光处的窗户里。
那是一个女人的一生。
少年时代,她睁着一双坦白而无辜的眼睛,静静怯怯躲在角落里,看着和她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一个成熟男人的身影。那时的她是一张白纸,母亲寡居,生活如一潭死水。那男人搬近她家,无论朝气、神彩还是许多许多书堆积起来的儒雅,音乐、歌声、笑语包括年少的她未必可以理解的风流神态,先是将她吸引,而后彻底收服年少的心。他是第一个她接触的真正意义上的男人,她清楚的意识到那是男人——如同《大明宫词》里小小的太平公主,看到面具下明媚的一张脸开始,她的心被打动,于是这张脸,这个人便成为青涩少女心灵所可容纳的全部梦想。
他和她的距离太遥远,是她刻意在拉近。
少女时代,她趴在窗口执扭的望着对面的灯光;借故帮这个男人的管家收被子,闯进男人的家里;到后来离开北平六年后,再考大学回到这个男人的身边,继续看他和一个又一个女人调笑着,路过她,没有任何熟悉的感觉——她是幽怨的,但她又很倔强。一旦有机会,在一个傍晚意外和他相遇,她便抛弃了少女应有的矜持,投入向往已久的怀抱里。
当她赤裸的躺在这个男人身边的第一夜时,她独白道,她仿佛亲近了年少的梦想。这一点,从她触摸年少时在这个男人房间里看见的外国女人的雕像时温存的指法开始,我就明白了。
长时间的等待,自少女起萌生的爱,使她心中常怀绝望,而这种绝望,把这个男人变成她的理想。是理想,她便有足够的勇气去争取,也肯接受失败。因此只要获取一点点,接近一点点,她就满足,她的内心里还是那个趴在窗台向往对面的一线光的年少的自己。
他说,他会快回来,回来就会找她;就这样轻易而拙劣的离开她。
咬了一半的苹果,与他曾经赠她的那朵白玫瑰一样,无论曾经多么新鲜,最终都会腐烂,在男人心里不留半点痕迹。她却怀了他的孩子,远走他乡,在战乱里奔波,她每年在男人生日这一天送上一束白玫瑰,作为曾停留在他生命里的一点纪念,她其实在心里希望男人会因为那束白玫瑰想到曾经有过那么一个女孩出现。
然而他却什么都忘了。
日后,她成了高级妓女,出没欢场,为生活。
几经周折,她依旧落入这个男人的怀抱里,他却又一次没有认出她,没有认出她作为十二三岁的少女住在隔壁,也没有认出她作为清丽的女学生曾出现在他的生命里。
当她终于用女人的方式和这个男人纠缠在一起时,她却从未改变过自童年时代起固执青涩的爱情——一个属于女孩子的,不肯移动的爱,一如当年她离开北平时母亲眼睛里的不可解释不明事理的执拗——她未肯长大。
她其实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她走出房门,那一瞬间,我怀疑幼年的她躲在房屋的一角窥测着她自己成熟的身影——如今的她便是幼年时期看到的爱人领回家的一个个随随便便的女孩子中普通的一个,但除了这种方式,她也无法接近她的唯一爱人。
他没有认出她,可他摆脱她的方式,却是一模一样的。她说,我该走了;站起来,麻木的穿衣服,戴首饰,麻木的看着男人往她的包里塞嫖资,她走到门前,却看到自己送的白玫瑰,她要求男人送她一朵,男人一点不迟疑,但不迟疑,不清楚这白玫瑰来自谁,分明这么多年来她的心意,他毫不知情;而曾经的她的出现,他根本没有记忆。
这是一部拍给女人看的电影。那种细腻的心理体验,只有女人才能理解。
谈奉献吗?不。
讨论的是这种爱的方式吗?也不。
不要跟我说,这种爱情是不对的,这个人未必值得你爱,也不要和我说,女人要自强自立,要懂得取舍。这部电影讨论的不是这个问题,不是每部电影都是《地道战》《焦裕禄》,让你总结教育意义。
你若不穿上那个人的新鞋走一公里,你没资格讨论她今天的心情。
真正爱一个人,是说不出口的。
我那么爱你,你叫我怎么忍心告诉你我那么爱你,让如此不完美的自己玷污你的生活。
我不能确定,我能给你完美的爱情;但是,我能确定我自己。
所以,就让一切在沉默中完美的谢幕吧。
2 ) 暗恋,一个女人的一生
记得那天并肩走在鬼街,你突然为我哼起了一首英文老歌
突然间,黄叶随着风飞舞起来,在桔黄色的灯光下,分外温暖
你说:可惜你发的都是短信,而不是手写的啊
我心说:有的,我回给你们每个人都写信,但是收信人却是抽屉
所有的感受最终还是我一个人的,所以无从邮递
但是,我确实是投入过的,哪怕只有写信的一刻,我是属于文字中那个世界的
小的时候,我确实对一个男孩说过:我爱你,却与你无关
那是不是爱已经不重要了,我只是觉得爱是一个人的事情
或者说--暗恋,那种为了一个眼神一次邂逅而兴奋懊恼半天的心情,始终是属于自己的
"我把第五支蜡烛取过来放在这张桌子上,我就在这张桌子上写信给你。
我怎能孤单单地守着我死了的孩子,而不向人倾吐我心底的衷情呢?而在
这可怕的时刻,不跟你说又叫我去跟谁说呢?你过去是我的一切啊!也许
我没法跟你说得清清楚楚,也许你也不明白我的意思——我的脑袋现在完
全发木,两个太阳穴在抽动,象有人用槌子在敲,我的四肢都在发疼。我
想我在发烧,说不定也得了流感,此刻流感正在挨家挨户地蔓延扩散,要
是得了流感倒好了,那我就可以和我的孩子一起去了,省得我自己动手来
了结我的残生。有时候我眼前一片漆黑,也许我连这封信都写不完——可
是我一定要竭尽我的全力,振作起来,和你谈一次,就谈这一次,你啊,
我的亲爱的,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
很多人批评徐静蕾拍的太过主观和细节化,其实这就是女人心思
她们可能记不得前因后果,却清楚地记得初见那天衣服上的补丁
她们可能不记得那一夜的欢愉,却总能闻到鬓发上那枝玫瑰花的幽香
她们可能不知道为什么那么爱一个人,却熟悉他的每个细节,在心里温习了千百遍
但是,她们可以守住这个秘密,不说,因为秘密扎根在心底也是爱,一个人的甜蜜
3 ) 若我离去、后会无期。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从这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惯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象我这样死心塌地地、这样舍身忘己地爱过你,我对你从不变心,过去是这样,一直是这样,因为 在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觉察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妇女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集聚起来,其他的人在社交活动中早已滥用了自己的感情,和人亲切交往中早已把感情消磨殆尽,他们经常听人谈论爱情,在小说里常常读到爱情,他们知道,爱情乃是人们共同的命运。他们玩弄爱情,就象摆弄一个玩具,他们夸耀自己恋爱的经历,就象男孩抽了第一支香烟而洋洋得意。可我身边没有别人,我没法向别人诉说我的心事,没有人指点我、提醒我,我毫无阅历,毫无思想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象跌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茨威格
这部电影是比较文学课老师放给我们看的。
个人认为这是很好的一部电影,特别是整个画面感,随便截一张图都很有味道,它的构图、感觉(老北京)、色彩,不得不承认台湾著名金牌摄影师李屏宾确实很强悍..
还有它的背景音乐,《琵琶语》,随着剧情的发展,一次次的淡入、淡出...
牵扯着我的心..
诉说着不尽的哀伤...
片头一句话:
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多么讽刺的一句话..
间接的反应出了整个故事背后的含义,还有男女之间潜在的不平等..
我想,如果我是她,面对他三次的遗忘,可能早已心灰意冷,
可是,女人都是心存幻想的,特别是对于念念不忘、深爱的人,
她以为总有一天他会将她记起,
她以为有了他的孩子,她就可以永远的留住他了,他就再也不能离开她了。
女人就是傻..
傻得让人心疼..
遇到真爱的时候,就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她会一直记挂着他,不论何时何地..
只是她忘记了,
记忆,对于某些人来说,刻骨铭心。而对于某些人来说,转瞬即逝。
“时隔八年,我们又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圈子,我常去的地方也是你常去的地方,我常遇见你,我们甚至有共同的朋友,而你又一次忘记我,可怕的陌生,你总是认不出我是谁,而我也已经习惯了...”
可怕的陌生,可怕的习惯..
亲爱的,我是如此爱你.你怎么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将我忘记..
爱情的距离,就是两颗心的距离..
而所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试问,若不能心灵相通,若不能拥有一份不语的默契,那爱情,还有什么意义?
一次次的相逢,一次次的幸福,一次次的甜蜜,一次次的微笑,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伤感,一次次的遗忘..
可是,这就是爱情,飞蛾扑火般的爱情,没有企图,没有私心.
他就是她此生的宿命与劫难,她逃不出的圈.
-值得么?
-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
如果有来世,
我还是要和你相遇,还是要在第一眼就爱上你,
因为这种爱情,燃尽了我一生的热情与希冀,
我不允许它溜走.
如果有来世,
我还是会如此卑微的爱你,即使你从来都没有认识过我,因为那瞬间的甜蜜,已经给我足够的勇气.
如果有来世,我还是愿意离开,成全你自由放纵的灵魂,
只是因为,我爱你,却可以与你无关.
如果有来世,
我还是会用记忆里仅有的那点情愫,来延长我爱情的生命,
在漫长的岁月里任性地等待,
你下一次不经意的眷顾...
反反复复听着徐静蕾不带任何感情的旁白: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我们的孩子,现在我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啊。曾经有一度我以为把你抓住了,在孩子身上抓住了你,他一天天长大,他的眉宇之间,他安静时的神态象极了你,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地撇开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我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你现在也许知道了,不,你也许只是隐隐感到,我是多么的爱你。可是谁,谁还会在你的生日老给你送白玫瑰呢?花瓶将要空空地供在那里,一年一度在你四周吹拂的微弱的气息,而我轻微的呼吸,也将就此消散。我写不下去了,亲爱的,保重。
现在的我只知道,
一个女人不愿意离开你,只是因为她爱你,
可是,如果你不珍惜,甚至连她仅剩的一点尊严也不珍惜,
那么她的心就会死,
若有一天她离去,将是后会无期..
4 ) 终是不甘心吧
电影很好看,故事也挺感人。一段女人暗恋的故事,只是付出的更多。
一个小女孩爱上一个风流的作家,长大后也进入作家的交往视野,并同居几天。小女孩以为爱情实现,对于作家而言,不过是个倾慕自己的文艺女孩一夜风流罢了。后来作家他往,女孩怀孕生子又逃难,后来成为交际花。多年后,再见,作家早不认识女孩,只把她当作风流对象而已。后来孩子死了,女孩也要死了,写了一封信给作家,告诉他这么多年的爱和自己的生活。
印象很深的一幕除了小女孩长大初与作家相遇时,表现出的纯真美好的恋慕以及初在一起后,幸福的小女人态。就是成为交际花,一夜风流后作家给了钱,女孩将钱还给了管家。那样卑微的爱中只有这么一点自尊,这是一夜平等的爱。
都说,暗恋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女孩最后还是写这样一封信,终是不甘心的吧。
其实,有点矫情了,既然愿意选择这样无对等、无回报的爱,终要自己承担。临死前转嫁了这样一份沉重给作家,也是一些发泄与报复吧。
5 ) 一场呓语
无论如何也不明白,徐静蕾怎么会选姜文来主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姜文是个好演员,但他那张粗糙的脸、臃肿的体形、招牌式的痞子味,整个一腌酱菜的黄泥土罐子,如何能扯上“多么年轻、多么漂亮、多么修长笔挺、多么标致潇洒”?只能猜想,他是徐静蕾从小崇拜的偶像。尽管事先有了心理准备,但当姜文戴着皮帽子、身着皮夹克、骑着三轮摩托出场时,我还是被震撼了!无语啊,气绝啊,然后暴笑之,太佩服徐导的想像力了。这是风流作家吗?这是美国大兵!
一部悲剧,就这样悲哀的成了搞笑剧。
其实小说原作就是我不喜欢的,或者是我不理解的,我更不能理解徐静蕾会为之感动至此。我相信世上一定有一见钟情,一定有至死不渝,但任何一份感情都要有理由的。而茨威格没给我们任何说明,他通篇就让这个女人陷于一种狂热的爱情表白中,仿佛受过宗教洗脑后被摆上祭坛的羔羊。这样的女人、这样的爱,总让我觉得太过牵强,似乎是茨威格在满足自己的某种幻想,在不甚清醒的状态中喃喃呓语。
引用朱伟在“有关品质”专栏的一段话,因为很赞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实浸透了一个庸俗男人的气息——其中洋洋洒洒铺垫的是被凝固的爱的宗教。这爱是不朽的吗?当爱被凝固成罐头的时候,它其实应该只是一具尸体。我不喜欢的是男人茨威格对这个女人的那样一种叙述,他把一个漂亮女人当成物,他的小说里渗透了这样对女人的视角,他通过这样的视角来满足男权中心的廉价消费。为此,我不知道徐静蕾为什么又喜欢这样一种态度,在情人节上,你要让男人与女人们都做什么呢?”
回到电影。我不得不说,当战争大背景被扯进来之后,故事就比原著更莫名其妙了。如果说一个独自站在路边被当作妓女的姑娘可能被人遗忘的话,那姜文连他有心从游行队伍中救出来再带回家的女学生都能忘得一干二净,怕是记忆功能有问题了。他还会一脸严肃地说“华北危急了,北平危急了。我要去一趟张家口。”这个男人惯用的谎言居然被处理的仿佛挽救国难的英雄一样,不知道这剧本如果没有了照搬原著的大段旁白,还能有些什么合情合理的东西。
当然,电影可以是导演很个人的东西,就像观影也是很个人化的。如果茨威格可以呓语一场,那么徐静蕾当然也可以用她的方式呓语。
此外,这部电影还让很多人知道或想起了茨威格,也算是个意外收获吧。他毕竟是个出色的小说家。一直很喜欢《象棋的故事》。还好徐静蕾没有拍这个故事。
6 )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不得不说,这是不让人心碎的电影,让人慨叹女人的命运。她的一生都在爱着这个对情感并不忠贞的作家,她对于他而言终归是个陌生人,她只是曾经存在于作家的生命中,而他却是永恒于女人的生命中,只要他召唤,她即便是在坟墓里也会攒出一股力量去见他——尽管以后他可能不再记得她是谁。我将其理解为童年的阴影,她遇见他时年龄方小,爱上了就不会放下了,是属于一个小孩子的执拗与较真,是一个真实的梦境,让她小心维护,尽管对他人而言,是多么卑微。张爱玲说:“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我想这女子炙热的情感,把她变成了尘埃,虽然最后没有花开。
故事里的作家是健忘的,他甚至不记得自己的生日。他喜欢和女人们逢场作戏,然后失忆。这也是他的悲哀,他失去了最纯洁的爱,失去了他的孩子,失去了陌生的女人。或许是他太过浪漫,喜爱放浪形骸,洒脱不羁。他很博学,却无法掩饰人性中的软弱。也许这也是时代所造成的悲剧吧。
我很喜欢整部影片娓娓到来的叙述方式,因为这是再合适不过的方式,是如此,也只能是如此。背景音乐很是古典,舒缓却又不失波澜,使人感到情感的变化,与缠绵悱恻,当然还有些许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悦与悲凉。整部影片是平淡的,隐隐约约有暗流在涌动,最终在故事的结尾骤然爆发,让人酸楚。色调是发旧的,像是我们在裱画时刷过了一层浆,淡淡的土黄色——老照片的颜色,是源于影片讲的本来就是很久以前的故事。
自闭少女苦恋发福作家18年,至死不知其患有心因性失忆!
我爱你,这是我自己的事,与你无关。
看了三遍了。暗恋是一种病。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爱不知所依,至死方休。
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我也是这种女人,只是很遗憾,你没能成全我。让我苟活到现在。
变成了东方式的暗恋,不能说不好,总是有些遗憾,姜文是好演员,不过不适合这个电影,不够英俊,不够万人迷,这个家伙有匪气,不如路易斯·乔丹一下子就能俘获一个女孩的心。那封信写的也不好,废话太多,有些话用镜头说就好了,总是念白,韵也没了。文艺腔也太重。配乐帮助了你许多。
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姜文有些老,静蕾有些崩,其它都还好。
林海的配乐很棒
那个时候时间很慢,慢到只能用一生去爱一个人。
好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配乐很赞。
看得大哭了一场,不知道是不是被其中的音乐感动.其实我知道,这样的爱情在现实里并不存在.但是觉得,幸福,其实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认真的爱过一个人,一辈子,就够了.
音乐不错.我喜欢那个小姑娘.穿着棉袍子,眼神倔强清冽.
徐静蕾不适合演这个女主角,姜文不适合演这个男主角,其他都不错。
关于一个二逼文艺果儿从献身到傻逼的配乐诗朗诵
原来《琵琶语》出自这里。可惜还是拍不出结尾: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飘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
深深地深深地被感染。每一个画面都像泛黄的照片。为每一句旁白而动容。像亲身经历一场漫长的刻骨铭心的暗恋。女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翅膀张在心里的动物。
如果高中没有看过原著,或许我会承认徐静蕾你很牛.
什么啊!